第218章 安朝民心(1/1)
随着吐蕃退军,成都府的压力顿时消失。
急忙分出一部分兵力,追上于江州将军的军队,征战西路。
于公,为国出力,义不容辞。
于私,此时形势一片大好,这些战功不去抢,那就是傻子了。
西路大军势如破竹,连下十几城。
东路的赵立将军,所率禁军等部同样战果辉煌。
将整个“山东路”给荡平,尽归安朝之手。
每打下一城,军队就用徐闻早已验证过的“立神之法”,用张天的神威来安抚百姓。
虽然他们没有亲眼见过张天的“仙迹”,但是,这种信仰方式,很符合百姓的利益。
既不用捐钱,又不用比拼谁的祭品好,只需要心诚即可。
往往一支香,一只鸡,拜过就行。
有些土豪想铺张浪费,用什么一米高的大香火,很多的牲口猪羊大肆祭拜,反而被安朝的军队训斥。
安朝军队的军纪极好,虽然东、西两路大军比不上襄阳大军军纪森严。
但至少没有屠城、大规模的掠夺和屠杀发生。
很多城池还未打到,“仁义之师”的名气就已经传了过来。
加上天金国兵力再次收缩,这些城池攻下、收服并不算费劲。
偶尔有些天金国的将领,想采取埋伏、游击、坚守等手段阻击安朝大军。
但是,无一例外,连朵浪花都没有掀起。
有了千里眼的帮助,相当于天金国在蒙着眼睛在跟安朝大军打,毫无还手之力。
这就是“信息战”的恐怖之处。
直到后世,如果军队没有信息作战能力的话,即使有了飞机、坦克、火箭炮等先进武器,也会被信息化的军队碾压。
更别说天金国连个无线电都没有,传个信息还要通过马匹跑来跑去。
何况,还有千里眼从天上提供的信息。
在赵立、于江州将军等看来,“如有神助”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真真切切的“有神助”。
…………
安朝境内。
自从爆出安佑帝去了襄阳,安朝人的心情可谓是一波三折。
最先风传天下的,就是安佑帝在襄阳被天金国的人袭击。
当时许多百姓看到安佑帝被郭将军和牛二抬了出来,一直抬回襄阳城。
不知传了多少风言风语。
幸好听说有“仙人庇佑”,最终缓了过来。
许多忧国忧民的文人士子,纷纷议论。
身为皇帝,擅自离开帝都,跑到边防前线去,将自身置于险地,实在不是为君之道。
有些高人雅士,在朝中有些名望,已经写好奏折,准备规劝皇上了。
同时也不忘弹劾一下蔡丞相。
皇帝身为“圣人”,是不会错的。
如果做错了,那一定是身边臣子没有尽到进谏的职责。
首当其冲,自然就是身为丞相的蔡安。
可是,蔡丞相被骂了几十年奸臣,又岂会在乎这点骂声?
就在普通百姓猜测皇帝跑到襄阳城去干什么的时候,突然圣旨传来,恢复国号为“安朝”。
然后又以天金国袭击仙人与皇帝为名,兴师北伐。
士子文人又是一惊。
这是准备与天金国不死不休呀。
虽然说皇帝身边有个法力无边的“仙人”,也有不少人看过临安斗法,相信张天是有法力的“得道真仙”。
但是,据史记载,这种举国之战,传说中的“仙人”好像起不到多大作用。
平时看着眼花缭乱的“仙法”,什么大变活鱼,断头重接,草人脱身等等。
在数十万大军的对抗中,实在没有多少用处。
否则,历史上的左慈、于吉之流,岂不是最应该称王称霸?
又岂会被曹操、孙策等凡人所杀?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打仗也是传得神乎其神。
传说他能呼风唤雨、符水治病什么的,最终不也被凡人军队打败了?
很多人已经担心,皇上这是被“仙人”忽悠了。
一旦战败,身在前线襄阳城的皇上,恐怕性命难保。
皇上还没有子嗣,他一死,安朝必然大乱。
到时候,内忧外患,亡国可矣。
谁料大战一起,捷报连连。
东路大军、中路的襄阳军全都轻松地攻城掠地。
普通百姓没有见识,知道打下天金国的城池自然应该高兴。
但有见识的高人能看出,这打下的都是不太重要的城池,天金国收缩兵力的意图很明显。
之后,西路传来消息,吐蕃等部东进,攻打成都府,西路大军被迫回防。
吓得朝野内外一阵心惊。
生怕北伐就此失败,然后被天金国报复,联合几个国家围殴。
没想到,接下来的重磅消息,让安朝之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开封大战,以十五万全歼天金国五十万大军。
而且损失极少,可称“完胜”!
如此大胜,历史罕见!
辉煌得安朝子民都不敢相信。
除了少数长寿的老人,见证过帝星降临时期的辉煌外,绝大多数人,有见识以来,安朝一直被天金国压制得直不起腰来。
偶尔两国官民见面,都要低上一头。
安朝百姓都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逆袭。
却没想到这一日会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这么辉煌!
这一战,直接引爆了安朝的民意。
无数百姓自发地捐钱捐物,资助大军的后勤。
更是有无数人,茶前饭后,将这些事迹反反复复地传颂。
张天的种种神迹,郭将军的军阵战法,襄阳大军的军纪。
林林种种,每当说起都充满自豪。
徐闻的“立神之法”,安抚百姓有大功,也随着圣旨为百姓熟知。
那些曾经在科举上闹起来的士子,已经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了。
“皇上英明远见,怕不是早就看到徐解元的才华,才力排众议,饮点他为解元?”
“恨我等当初不知皇上苦心,张仙人一人可抵百万大军,一人可取北方国土,难怪皇上要巴结……咳……要厚待张仙人。”
“我等当初闹得满城风雨,皇上也未治罪,皇上宽宏大量,臣惭愧不已……”
“等皇上回临安,我等定当前去请罪。”
也有士子道:“这徐……徐解元,怕是借了仙人的福荫。”
立刻有士子反驳道:“就算是借福荫,那也是借他师父的,这福荫借得理所当然。”
“不错,虽说是沾了仙人的光,但这安抚百姓之事,非他不可。”
“若是他人使这立神之法,百姓还未必信服,徐解元身为仙人亲传弟子,是唯一人选。”
“我等终其一生,能够治理好一县一城之地,就已经不错了。”
“没想到徐解元敢随军上前线,将数十城镇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唉……时也,命也,可望而不可及。”
徐闻借张天的福荫,能够随军做后勤工作,这点其实天下人没有太多异议。
毕竟,借助亲人、家族的庇护做事,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机会给了,能不能做好才是关键。
做不好,那就是去镀金,纨绔一名罢了,回来也会被人看不起。
但像徐闻这样,每打下一城而一城大治,任何人都不敢无视他的功劳。
当然,徐闻的事迹能够传遍天下,也与安佑帝推动有关。
一来可以化解之前的“解元风波”。
二来也将徐闻与安朝深度绑定,进而留住张天。
这次不需要弄虚作假,只需将真实的事情,多多宣传就行了。
那些有门路打听朝廷信息的文人,多方验证,知道这次不是皇上帮徐闻作弊,顿时更加信服。
一时间,徐闻在士林的名声大为好转。
后方民心汇聚,再无阻力。
沿途的土豪、百姓,有力出力,有粮出粮,有钱出钱。
无数物资源源不断地涌向前线。
这跟往年一打仗,就要强征百姓钱粮,百姓又骂又有反抗的情景截然不同。
加上之前张天送了一座金银矿给安朝,此时正派得上用场。
但凡捐钱、捐物、出力的,都回报以金银。
顿时安佑帝在百姓口中赞誉一片,大家发自内心给皇帝歌功颂德。
…………
前方战线。
东路大军,襄阳大军已越过黄河。
随着北线的地形收窄,两支大军渐渐靠得很近,已经能够联合使用一些战术了。
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襄阳大军与东路大军如秋风扫落叶,席卷整片平原。
唯有西路攻打的区域山高路险,推进要慢得多,跟中、东两路大军拉得很远。
不过,当前张天和郭将军并不需要西路大军的兵力,也不催促。
让他们按部就班,稳打稳扎就行。
二十多天后,襄阳大军缓缓压到一座城池之下。
郭将军骑马过来道:“上仙,前方就是瀛州、莫州二州了。”
张天微微一笑:“燕云十六州的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