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耕作学试题(1/1)
一、作物光周期:一天中白天和夜晚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植物对于白天和夜晚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作物的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性植物。
二、作物群体结构:指作物群体中各个单株的大小、分布、长相及其动态变化等。
三、经济产量:是按作物栽培目的所收获的主产品的干物质总量。 不同种类的作物
四、由于其栽培目的不同,它们被利用的主产品也不同,如谷类和豆类作物的主产品是籽粒;薯类作物主产品是块根、块茎;棉花主产品是种子、纤维;绿肥作物主产品是鲜草。 经济产量体现作物的有效生产力。
五、土壤凋萎系数:也称土壤凋萎湿度,是指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百分数,在这种含水量的土壤呈现凋萎的植物,即使再度放置饱和水汽的大气中,也不能恢复其膨胀状态。
六、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种类、品种及方式所作出的选择和安排。
七、茬口:作物在连作或轮作中,给予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八、提高作物群体生产力的途径?
作物群体生产力指作物群体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提高提高作物群体生产力的途径:
品种的选择:选用高光效作物品种。
②合理密植:建立合理的群体密度,使作物达到临界密度。
③选择满足作物生长的环境。
④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
⑤合理施肥,加强水分管理。
⑥适时进行间定苗和中耕除草。
⑦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及群体长势。
九、作物合理施肥的原则?
合理施肥是实现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
作物合理施肥的原则如下:
根据不同的土壤和农作物,采用不同的配方。
②要注意少量多次施用,防止烧苗现象。
③基肥要在整地时施用,追肥要开沟施用或者随水冲施。
④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
⑤以复合肥为主,单质肥为辅的原则。
⑥要逐步做到真正科学施肥和经济有效施肥的原则。
⑦要注意提高化肥利用率,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原则。
⑧要有利于农产品的质量提高,正常发育,成熟完全。
十、杂粒机械化收获对玉米品种的要求?
种子发芽率高>98%、纯度好>98%、净度高>98%。
②芽势强,种子大小均匀,硬度要好,耐机械磨损。
③玉米自交系抗倒伏能力强、耐密性强。
④母本生育期不宜过长,最好是中早熟,脱水要快,便于机械化收粒。
⑤抗病虫害、尤其是抗茎腐病能力强。水稻壮秧标准?
1、形态特征
短白根多,0.5 厘米一下不能继续生长。
②基部宽扁:取蒲粗壮的秧苗,腋芽发育粗壮,有利于早分蘖,同时扁薄秧体内贮藏的养分较多,移栽后这部分养分可以转移到根部,使秧苗移栽后发根快、分蘖早、快而壮。
③苗挺叶绿:水稻苗身硬朗有劲,秧苗保持较多的绿叶,对于积累更多的有机物,培育壮秧,促进早发。
④秋龄合适:日龄不过全生育期的四分之一,叶龄指数不过 40.
⑤均匀整齐:秧苗高矮一致,粗壮一致,少脚秧和弱秧。
2、生理特点
光合能力强。
② 比适中,在 10-20 之间,大苗 14 左右。
③束缚水多,自由水少,有利于移栽后的水分平衡,提高抗逆能力,返青成活快。
3、生产苗高适中,无病无虫,好拔好栽。
棉花四桃与产量的关系?
棉花四桃指:伏前桃、伏桃、早秋桃、晚秋桃。
棉花的产量一般以皮棉数量来表示。皮棉产量通常由单位面积的总铃数、平均单铃数和衣分三部分组成。
棉花四桃与产量的关系:
棉花四桃的比例,可以判断棉花长势的好坏,是否优质高产。
②伏前桃是棉花早发稳长的标志,伏前桃烂铃率较高会降低棉花的产量、品质,甚至导致早衰的现象。
③伏桃和早秋桃是构成产量的主体桃,其成铃比例的高低与棉花高产优质的关系极大。
④晚秋桃的多少可以反应棉株生育后期的长势,若比例过低,则表示棉株衰退过早,也会影响早秋桃的铃重和品质,从而影响棉花的产量。
⑤四桃的好坏也会影响产量,若四桃病虫害较为严重,会导致蕾铃脱落,从而影响四桃的产量。
十一、花生科学施肥要点?
花生施肥一般按照“壮苗轻施、弱苗重施、天旱淡施、地湿浓施”的原则。花生施肥比例要根据土地肥沃程度和花生的产量来确定施肥量。
施足基肥:施足基肥培肥土壤,既能满足花生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也有利于根瘤菌的活动,是花生增产的关键。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施肥量,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做底肥一次性施入。
②合理追肥:根据生长状况应合理适时追肥。花生下针时,植株生长较快,对养分需求量急剧增加,这时可根据长势追 1-2 次肥。
③叶面施肥:花生下针和结荚期是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花生一生中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可采用叶面喷肥的措施,适时喷施微量元素肥料、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十二、发展种养结合技术原理?
种养结合是一种结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将禽畜养殖产生的粪便、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的基础, 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来源;同时种植业生产的作物又能给畜禽养殖提供食源。
技术原理:
基于生态学原理,把农户养殖和农产品种植结合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过优化组合打造出农业多元化发展经济,也就是实现种植和养殖间的废弃物交换,达到能量循环利用的目标,以此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化网络体系,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问题。
②动植物的粪便可以通过循环利用生产出有机肥,有机肥对作物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③种植的作物可以反哺到养殖业,为动物生长提供所需。
④种养结合技术可以使得养殖产品和农产品的品质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⑤综合种养可以利用互促作用,减少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施用,提高产品质量, 是一种良性互动。
例子:水稻+龙虾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实现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效果。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实现了优势互补,可提升稻米品质和龙虾品质。
十三、玉米生产中非生物逆境有哪些,如何防止?
非生物逆境是指由干旱、水涝、低温、高温、盐碱等所致,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或生存环境因子。
玉米在生产中遭遇的非生物逆境包括:
水分逆境:春旱、秋旱、伏旱、涝渍、芽渍等。
温度逆境:冷害、霜害、高温等。
光照逆境:寡照。
土壤障碍:盐渍土壤、土壤板结、土壤荒漠化等。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污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气候资源限制: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农时不够、茬口紧。
地质灾害、风灾和雹灾。
对于在生产中非生物逆境的防止,如下:
对于干旱:可以通过灌溉浇水、根外施肥、人工辅助授粉,以及抗旱品种的选择等防止措施。
②对于水涝:可以通过疏通沟渠,及时排水;田间清理,恢复生长;中耕除草,及时散墒;加强检测,防控病虫等。
③对于高温:可以适时灌水降温,改善田间小气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对植株 进行叶喷肥或喷水降温;进行辅助授粉和激素处理;适时喷药防止病虫草害等。
④对于低温:可以加强田间管理,强壮植株,也可以用药剂处理低温。
⑤对于盐碱:可以施用微生物菌肥以及动物修复。比如:蚯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将体内的某些分泌物排放与盐碱土中,与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达到降解土壤盐碱度,改良盐碱土壤。
十四、影响小麦籽粒形成、灌浆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小麦籽粒形成过程:小麦子粒形成过程从受精坐脐开始,历时 10~12d,这个时期胚和胚乳迅速发育,胚乳细胞效目在此期决定,是形成子粒潜在库容的时期。
②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从多半仁开始,到蜡熟前结束,历经乳熟期和面团期两个时期。
影响小麦籽粒形成、灌浆的环境因素有:
1. 温度
小麦籽粒形成和灌浆的最适温度为 20-22°C,高于 25°C 和低于 12°C 均不利于灌浆。生产中,黄淮冬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常受到干热风危害,造成粒重下降。在灌浆期间白天温度适宜,屋夜温差大,有利于增加粒重。
2.光照
籽粒形成期光照不足減少胚乳细胞数目,灌浆期光照不足降低灌浆强度,影响胚乳细胞充实,均会导致粒重下降。群体过大,中下部叶片受光不足也影响粒重的提高。
3.土壤水分
籽粒生长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 70%左右,过多过少均影响根、叶功能,不利于灌浆。一般应在籽粒形成和灌浆前期保持较充足的水分供给,但在灌浆后期维持土壞有效水分的下限,可以加速茎叶储藏物质向子粒转运,促进正常落黄,有利于提高粒重。
4. 矿质营养
后期适当的氮素供给,有利于维持叶片光合功能。但供氮过多,会过分加强叶的合成作用,抑制水解作用,影响有机养分向籽粒输送,造成贪青晚熟,降低粒重。磷钾营养充足可促进物质转化,提高子粒灌浆强度,因此后期根外喷施磷、钾肥有利于增加粒重。
十五、间作、套作在种植、土壤增产方面有哪些作用?
间作和套作,虽然都是使用同一块地按照一定的行距、株距和占地大小比例进行多样化种植,但二者确实不同的种植方式。
间作种植模式: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一种模式。间作的不同作物共同生长期较长,一般占整个生育期的一半以上。
间作土壤增产方面: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合理间作,还可以在作物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和高效益。
套作种植模式: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一种种植模式,也称套作或串种。套种的作物共同生长的生育期很短,一般不超过整个生育期的一半。套种是侧重于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而间作则是侧重于在空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
土地利用率:两者均充分;利用了土地,间作主要表现出边际效应,可以解决作物争地的矛盾,但不计入复种指数;套作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加强了对土地的利用,
边际效应和密植效应都可以体现出来,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土地潜力。
增产增收:合理的间作一般既可以增产也可以增收,但一般以增收为目的,间作增加了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和高效益;套作增产增收最为明显,既是增产也是增收的关键。套作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延长了后季作物的生长期,增加了土地的有效光照时间,从而增加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年总产量。
增产增收方面
1、通过间作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和延长作物生长季节,达到一年多熟、一年多收的作用,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种植收入;同时由于间作套种株行距相对较大,能够很好的解决作物水肥相争的矛盾;
2、间作套作,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改善土壤中的养分结构,调节土壤盐碱碱度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土壤性状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抑制作物重茬连作引起的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产品的长势和品质;
3、间作套作,通过种植不同株高、不同养分需求、不同生育期的作物品类,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不仅能最大幅度的挖掘种地土地空间价值,而且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能、全面改善田间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使边行增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间作套作,会加大作物对土壤的护墒覆盖面积,一方面能减少阳光直射地表所造成的水分蒸发,具有很好的保湿抗旱效果,另一方面还会减少雨水冲刷地面所造成的表层土壤流失,具有较好的护土护墒效果,再一方面由于田间作物覆盖面积大,能够降低杂草生长所以的光照、透风条件,起到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5、不同作物间套种植具有十分好的防治病虫害危害、促进增产的功效。
十六、论述保护耕作技术体系与中国的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
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以研制少免耕机具为主向,农艺农机相结合并突出农艺措施的方向发展。
在发展农机具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裸露农田覆盖技术、施肥技术、岔口与轮作、品种选择与组合等农艺农机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②保护性耕作由生态脆弱区应用为主,向更广大农区应用发展。
通过对农田进行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减少土壤裸露及土壤侵蚀,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层蓄水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
③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不规范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④由单纯的土壤耕作技术向综合性可持续技术方向发展。
已经由当初的少、免耕技术发展为以保护农田水分、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土壤污染、抑制土壤盐渍化、受损农田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的保护性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