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议事(1/1)
吕不韦的话音落下,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都将目光投了过来。
此次灭韩,最大的功臣毫无疑问就是苏天。此次论功行赏,自然少不了他。
可问题就是,到底该给他封个什么样的官职?封低了自然不妥,可若是封的太高的话,接下来灭其他山东五国,少不了还要让苏天出力。
所以具体封赏官职还是要看吕不韦的意思。毕竟苏天现在还是吕不韦手下的人,朝堂上的事情还是绕不开这位相国大人的。
吕不韦自然能够感受到四周过来的目光,只见其缓缓向前一步,略微沉吟了一下,给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其实也是苏天让王业帮忙转达自己的意思,自己接下来返回咸阳,事情一旦成功,那么相国之位都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可一旦失败的话,即便现在封的再高,也没有太大用处。
所以苏天请求吕不韦,在朝堂上帮自己要来一个偏低的封赏。回到咸阳,能低调还是要低调一些。
听到吕不韦帮苏天要的封赏不算太高,而且还是苏天自己的意思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是心中松了一口气。
年轻人懂得知进退,知道做事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肯定是一件好事。
第一件事情就在这种较为融洽的氛围中商定了下来。
而接下来商谈的第二件事也是比较简单,关于如何治理韩国旧地上的百姓与贵族,韩国这些忠臣们也是拿出了自己的章程。
吕不韦在他的《吕氏春秋》中,其实就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日后秦朝如何治理天下的想法。当下也是可以将这些想法,在韩国旧地上进行实施。
同时对于派渭阳君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去新郑坐镇,场上也没有人出声反对。
甚至还有人在心中暗暗窃喜,渭阳君这一走,秦国宗室的力量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看到没有人进行反对,吕不韦心中也是暗暗点了点头。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让敌人放松警惕,他怎么有机会来将他们一网打尽。
前两件事都算不上复杂,真正有难度,棘手的是后面两件事。
楚国太子到底是谁的血脉,秦国这些大臣心中早就跟明镜似的,知道这就是个谣言罢了。
可是幕后散播这个谣言的人,是想让他们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昌平君身上。
而且他还做到了。
昌平君面色不变,双眼平视前方,这些谣言他耳朵早就听出茧来了。况且按照他的养气功夫,就像有人当着他面指着他鼻子骂,他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而且他身后的这些人,也只敢在背地里过一下嘴瘾,又有几个人有胆子敢当着他的面说。
可是却真的有人敢在朝堂上当面提及此事。
此人乃是大秦宗室的代表,那位辈分极大的老族老。
此人乃是关内侯,之前并不在咸阳,只是因为嬴政之前要去韩国,所以他才来到了咸阳,帮嬴政平衡一下朝堂上的势力。
吕不韦让出韩国的管辖,秦国宗室们可以说是占到了极大的便宜。所以他们也需要在朝堂,来帮助吕不韦压制一下昌平君。
见到这个老家伙出面,昌平君波澜不惊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裂痕。
可让他意外的是,关内侯并未直接挑明他敏感的身份。而是低着身子,不紧不慢的看了一圈,笑着问道:“昌平君可愿回楚国?当今楚王年纪也不算小了,如今又为了战事而奔劳。”
“昌平君可千万不要让你们父子二人留下遗憾。”
昌平君低下头,没有接话。
可是关内侯并不打算这样放过他,向身后悄悄使了个眼神,其他的宗室君侯会意,纷纷出列迎合 。
朝堂上的局势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今日昌平君如果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就算平安无事的走出朝堂。
只怕他的声誉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昌平君抬起头,眉头皱了皱,同样向身后示意。
当下昌平军君一派的人也是出列声援起来。朝堂上两拨人泾渭分明,隐隐有剑拔弩张之势。
主位上的太后表情不悦,眼下大敌当前,可自家内部却闹起了矛盾。
说出去岂不会让天下人耻笑?
吕不韦见到效果差不多,清了清嗓子,开始出面充当和事佬。
“当下四国联军已经集结在函谷关外,商讨退敌之策才是大事。”
话锋一转,吕不韦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昌平君,笑吟吟道:“何况当年宣太后也是楚人,不是照样为我大秦呕心沥血,才换来了我秦国如今的强盛。”
“况且昌平君从小在我秦国长大,对我秦国的感情更加深厚。想必这些谣言只是为了离间我们秦国君臣罢了。”
看到吕不韦如此惺惺作态,昌平君只觉得吃了苍蝇般难受。可还得出声表示对吕不韦援助的谢意。
这件事情的商讨也就暂时搁置起来,接下来便是最后一件事情。
原本秦国对四国联军只有一条策略,那就是打到底。
可如今韩国灭亡,楚国的态度也突然暧昧不清起来。
所以秦人也是打算发挥屡试不爽的一招,通过外交来让此次四国合众伐秦,从内部自行瓦解。
昌平君听着听着就感觉有些不好的预感。
果然,吕不韦等人提议就由昌平君来负责此次与楚国方面的会谈。
争取将楚国拉出合纵,楚国一旦倒戈,那么这次合纵也就无功而返。
吕不韦心情明显很好,昌平君这个隐患必须早些解决。如今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一旦答应负责与楚国商谈。
商谈成功对秦国有利,商谈如果不成功,那么他的敏感身份就会彻底遭受秦人的猜忌。
他之后在秦国想要有所作为,有所动作,只怕会是难上加难。
昌平君也是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他甚至都不敢问吕不韦为什么确定,楚国有商谈合作的想法。
是怕这又是吕不韦埋下的一个坑。
太后与关内侯也是将视线投了过来,昌平君的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他完全有资格与能力,出使这次与楚国的和谈。
昌平君心中长叹,知道已经拒绝不了。只得出列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