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他们生死于斯。(1/1)
顿了顿,万韧捏起了一个瓷瓶,随时备着。
“而在李斯献策之后,胡亥也没有放过李斯,他下令将李斯腰斩,灭其三族。
李斯不死,‘尽除去先帝之故臣’的目的就无法达成,所以李斯是必须死的。”
凭着记忆,万韧将一张照片等比例放大搓了出来,贴到了黑板上,照片中是两枚印章。
“除了对大臣们开刀之外,胡亥更是杀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以及陛下的所有妃嫔。
在后世,考古人员在秦始皇帝陵外城以东的一个村庄发掘了一批秦代墓葬,共十七座,排列整齐,墓主人都十分统一地死状十分凄惨。
而其中的两个墓里各出土铜印章一枚,分别为‘荣禄’和‘阴姬’。”
此刻,嬴政只感觉自己的心好像被什么抓着,一刀一刀地生剐。
那些他信重的臣子,他所有的孩子,他所有的妃嫔,他的子民... ...
恍惚间,嬴政看见一条气势磅礴的河,河中激荡着鲜血,滚滚流逝着一条又一条性命。
他目之所及,惟剩一片鲜红。
他只能不断地在心底对自己重复默念“朕还活着”,以此让自己保持冷静。
只要他还活着,只要他在继承人上多花些心思,只要做好身边人的安排... ...大秦就不会有事,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而在大秦的深宫内,嫔妃们俱皆惊惶失措、瑟瑟发抖,有孩子的抱着全都抱着自己的孩子。
天幕上,万韧仍在继续拓展:“也正是因为胡亥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杀戮,反向佐证了胡亥的‘得位不正’,后世学者也是因此更多地采信‘矫诏’说。
可以说,正是胡亥和赵高这对卧龙凤雏,才真正地做到了‘让大秦只因陛下一人而存在’。
他们二人将帝国赖以运转的一切,悉数送进了地下。”
“实际上,在胡亥上位的第一年就爆发了起义,但此时的起义都没有什么真正的杀伤力,都还不足为惧。
真正让大秦陷入危亡境地的起义,是在大清洗之后爆发的,因为此时参与起义的,除却原六国的勋贵、旧臣,更有大秦的大臣和基层秦吏。
而哪怕是到了此等危亡之际,少府章邯也差点就能完成扶大秦于危亡的重任。
但也只是差点,因为章邯被赵高逼反了。
而这一刻开始,才是大秦最后的希望破灭之时。”
此一刻的嬴政知道,胡亥是非杀不可了,尽管现在的胡亥也才几岁。
就算嬴政不杀,在嬴政死后,也多得是人想要杀胡亥,胡亥是必然无法活下来的。
而作为胡亥的父亲,嬴政仍愿意给胡亥的最后一点温情,就是给胡亥一个痛快。
万韧仍在继续讲述:“接下来,被赵高架空的胡亥,很顺理成章地就被赵高杀了。
他召集了群臣和将领,但群臣和将领们都不支持他,不得不另选他人来坐这个帝位。
而经过第一次沙丘政变,加之后续对胡亥掌控的顺风顺水,赵高仿佛对操控帝位的继承也有了瘾。
赵高又在秦宗室中选中了看上去很好掌控的子婴,赵高自然是没有放下对帝位的觊觎,于是劝子婴称秦王,为日后自己继续篡位做准备。
而子婴并非无勇谋之人,在被选为继任者又斋戒五天之后,他称病不去宗庙,也不理朝政,赵高如他所料‘亲自来请’,于是子婴得以在斋宫将赵高顺利诛杀,夷灭其三族。”
说到这里,万韧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她将手中的瓷瓶放下。
或许以她这个后世人的看待这段历史的角度来说,嬴政死的那一刻,大秦就已经亡了。
至于后面发生的事,就算再怎么惨烈,对她来说也只是对于嬴政死亡后的阵痛。
只是这种不太让人安生的,时断时续的悲伤,有些无穷无尽罢了。
“尽管赵高已经被诛杀,但是大秦的颓势已经不可逆转。
子婴成为秦王,仅仅四十六天,刘邦兵临咸阳,派人来劝子婴投降,子婴见群臣纷纷叛逃,也心知大势已去,绑了自己和亲眷,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
刘邦倒是没有杀子婴,但又过去一个月,项羽率大军进入了咸阳。
这位为史书所称颂的霸王,立即杀死了子婴,纵火焚烧秦宫室,在咸阳进行大屠杀。
大秦的累世之积,就此付之一炬。”
大秦时空,此刻的朝堂上安静的要命。
群臣都红着眼,说是皇帝陛下的大秦,可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心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他们生死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