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晋王求见(1/1)
十月十二日。
李思安早已经在泽州站稳脚跟,正在策划如何夺取潞州,然而想了很多方案,都被一一推翻。
最近也只是随便派出一些军队在泽潞边境袭扰潞州。
丁会的鸦军在泽路边境建立了一条密不透风的防线,李思安一时间也不敢轻举妄动。
潞州终于迎来了暂时的安定。
趁着这安定的间隙,李真做了许多事。
简而言之就是卖报纸、卫生纸(这两样是潞州的特产),带人修订法律、轻徭薄赋、任人唯才、军制改革、训练军队、命人下乡宣传官家政策、通过报纸向全国各地发布求贤令等等。
整个潞州的社会风气大有改观。
现在无论是谁想要到潞州发动群众推翻李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他的个人威望已经到了一个令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地步。
至少在潞州是这样的。
由于他的存在,原本决定在九月称帝的西川王建放缓了登基的步伐,不过他自立门户的实际情况是没跑了。
除了西川的王建,还有吴国的杨溥(pu三声)、吴越的钱镠(liu二声)、楚国的马殷、闽国的王审知、汉国的刘隐、荆南的高季兴、幽州的刘仁恭、凤翔的李茂贞等人,此时在名义上还是节度使或者王。
原本他们当中的确有人有称帝的打算,现在突然在潞州冒出个大唐天子,为了不引火上身,纷纷选择沉默,都想着坐山观虎斗。
他们都想等到李真和朱温斗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们再来坐收渔翁之利。
个个耍的一把投机的好把戏。
它们本质上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个个都是墙头草,说不出谁支持朱温谁支持李真。
总有一天李真要挨个收拾他们。
时间一晃来到了十二月,上党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家家户户屯着秋天收获的粮食,虽然不多,但过个年应该没问题。
潞州十多万人口的民生问题,可比现在的十多亿国家的民生问题好管理多了。
潞州的财政收入,一方面被用来投入在军事上,更多的一部分被用来保障民生上。
辛辛苦苦大半年,由于李真推行的惠民政策,到了现在潞州财库已经没有了什么钱可以用。
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不过只要舍得给老百姓花钱,等到明年开春,老百姓交税自然就积极。
现在老百姓交税一年分两次交,春天交一次春税,秋天交一次秋税,称之为两税制。
税收有粮税和钱税,按照家中田产面积征收一定比例的粮食,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年大概交两石粮食。
这个税务对于潞州的老百姓来说可以算是很轻了。
李真给老百姓设定的纳税比例是40:1,也就是说如果收成达到了40斤,就只需要交一斤作为纳税。在汉代是30:1,所以现在的税务是相对较轻的。
家中有钱的,也可以按市场价格多交税银,税银收取的标准也不一样,有钱的多收,没钱的少收,当然,在此之前官府会对百姓的田产多寡和其他财产登记。
一年下来,平均一人一年向朝廷交300文税银。
如此,李真一年可以收得32万石粮食,大概3100多万斤粮食,和48000贯税银。
等到税收一到,财库中不就又有钱了。
只要有流水,不怕现在裤兜里没钱。
…………
过年前夕,晋王带着一支两千人的卫队来到了上党,当然,此前已经和李真打过了招呼。
李克用将卫队安置在城外,带着极少的保镖和儿子李存勖进入了上党。
“陛下,晋王在门外求见。”王超说道。
“哦?这么快就来了?快快请进。”
李真已经迫不及待见一见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独眼龙将军了。
很快,晋王李克用和他儿子李存勖被人带了进来。
李真注意到,李克用是被人抬进来的,他坐在一张很大的椅子上,穿着裘皮大衣,带着皮毛帽子,帽子上还有雪花。
众人将李克用放了下来,李克用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椅子上缓缓站起来,朝着李真跪下。
“臣晋王李克用,参见陛下!”
“臣李存勖参见陛下!”
李真连忙跑过去将李克用扶起来。
“晋王啊,你又是何苦呢?身体不适就不用来了嘛,或者等明年开春天气回暖再来不是更好?都免礼吧。”
李存勖把父亲重新扶到椅子上。
“再不来的话,老臣怕就快死了,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
“你这说的是什么话?你一定能长命百岁的。”
“陛下,臣身患重疾,多有不便,礼数上可能有些不周,还望陛下恕罪了……”
“不碍事,来人啊,把火盆拿来。”
几个侍卫弄来一个大火盆,众人就在李真的会客厅中围着火盆席地而坐。
李真支开了其他守卫。
“没有朕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进来。”
侍卫说道:“是。”
于是走出了门,并交待守卫看门。
“晋王,这次就你们父子俩来吗?”
“是的。”
“那晋阳现在谁主持?”
“是老臣的弟弟李克宁。”
“张承业呢?”
“皇上还记得他?”
“朕当然记得他。”
李真的李真和李柷的记忆现在已经融合得差不多了。
李克用一想,张承业已经出宫十年了。
十年前陛下也才六七岁,那会儿他还在长安,李克用不禁感叹陛下记忆力是真的好。
“张承业也来了,正在整顿卫兵,李嗣昭和他一起。”
“好,待会儿也叫他来见我。”
“陛下,张承业是大唐旧臣,对大唐感情很深,他知道我要来潞州,说什么都要我带他去,我拗不过他,就带他来了。”
“来了也好,朕也有事找他,我们先谈我们的事。”
“好。”
“李爱卿,朕的情况你是清楚的,现在朕孤家寡人一个,只有你支持朕。”
“老臣身为大唐旧臣,光复大唐也是臣的责任。”
“朕真没看错人。”李真说,“我们现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之间的联动却少了点,这也导致我们的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缺乏统一。”
“老臣也发现了,潞州和河东其他地方有许多政策不一样,不过陛下的治理真的很有水平,才来潞州几个月,就把潞州治理得如此之好。”
“这也多亏了你有个好部下,李嗣昭、李嗣弼他们兄弟俩做事情朕很放心。”
“至于陛下说的,政策不统一,老臣认为,河东地域广大,南北差异大,进行差异化的管理,臣认为没什么不妥。”
“这朕也知道,只是想要对抗朱温,光复大唐,就必须集合全河东的力量,因此在军事上朕觉得有必要统一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