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大明时报的推行,有请罗贯中(1/1)
“虞王殿下这想法虽好,只是……”
沉思良久,礼部尚书詹徽突然开口。
“这时报以往从未出现过。”
“仅刚刚我们说的那些内容,只怕大家不会买账。”
“毕竟谁也不会天天都买东西,更不会买东西之前先花钱买张时报。”
闻言,一旁的朱元璋和户部尚书傅友文同时点头。
如果这大明时报作为公告,张贴于城门口,这宣传力度只怕很难达到预期。
但如果大范围的印刷售卖,仅这些政事和民生,只怕吸引力还远远不够,根本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搞不好到最后,连印刷成本都挣不回来,这还谈什么宣传,谈什么推动商户搞价格战。
“仅这些内容不足以吸引人,那如果我们在其中再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呢?”
众人不解,静静聆听。
“之前我听闻苏州有一善写故事的文人,名叫施耐庵。”
“他曾编著了一本不错的故事书,名为《水浒传》,如今他虽然已经过世,但他的著作都在他徒弟罗贯中手中。”
施耐庵,1296年—1370年,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被誉为“中国长篇之父”。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拜师于施耐庵,著有多部长篇,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
“试想一下,若是将罗贯中请来,在大明时报中,让他加注一些吸引人的故事。”
朱雄英再次解释道。
“而且这个故事还属于长篇,每天只发布一个章节,勾动大家去猜想,去期待,你感觉会怎么样?”
其实像大家熟知的《绝代双骄》和《天龙八部》,早期都是连载于各大报刊。
这一来,可以扩大报刊的销量。
二来,可以增加创作者的收入。
否则一部《天龙八部》金庸先生就写了四年,中间如果没钱拿,为爱发电四年?这可能吗?
朱雄英说完,礼部尚书詹徽仿佛顿时开悟,连连拍手叫好。
“我也曾听闻过这二人,他们笔下的人物描写生动,极具特点,很受大家喜欢,只是篇幅过长,碍于印刷成本太高,所以他们的故事无法广为流传。”
在这里詹徽有一点没有说,那就是当初施耐庵和罗贯中,皆是效力于张士诚。
待张士诚兵败,二人担心无法得到朱元璋的重用,便选择了隐居。
也正是因为二人的这些经历,导致他们的著作虽好,但却无人愿意推广。
毕竟谁也不知道将那二人推到人前,会不会惹怒朱元璋。
不过如今大明已经建国二十多年,那些事也早该淡忘了。
再加上此刻搬出这二人的乃是朱雄英,凭朱元璋对这位的喜爱,那自是不会多说什么。
“倘若有大明时报作为跳板,帮他们印刷,那他们必然极为高兴。”
“到时大明时报中,既有朝廷的时政要闻,又有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还有让人牵肠挂肚的趣味故事,再加上有那二人的名气帮助引流,此法绝对可行。”
其实朱雄英这样做,自然有借助那二人名气做宣传的用意。
这跟后世的找明星代言做广告差不多。
“最重要的是,这大明时报一出,久而久之,为了能够读报,必然又会引来无数人的向学之心。”
“所以此法可谓是一劳永逸,也绝对称得上是治国良策!”
说到最后,他难掩心中激动之情,竟险些激动的蹦起来。
不过下一刻,当他视线落在朱雄英身上,整个人顿时如遭电击,瞬间安静下来。
因为就是他眼前这个人,先是公开设立税务院,在所有商户选择罢市,文武百官束手无策的时候,突然推出阶梯售价,以高于以往五成的利润,引诱商户开市。
如今商户们刚刚开市营业,就又推出大明时报,推动他们搞价格战。
这套路一个接一个,显然是早有预谋,这是要把人玩儿死的节奏吗?
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此刻,这个人面上依旧是那一副高深莫测的神情。
似乎此事还没完。
似乎他还留有后手。
那这大明时报之后,又会是什么?
相比于他,此刻户部尚书傅友文面上则依旧一脸忧愁。
“大明时报的问题解决了,可真要这么干,那商户们挣不到钱,会不会再集体罢市?”
“毕竟我们刚刚将商税,从三十税一涨到了一十税二。”
“这么高的税收,她们没有利润很难维持。”
显然身为户部尚书,他首先想到的,还是税收,还是钱。
毕竟像朱雄英这样搞来搞去,很容易把商户们搞疯的。
“这倒也不会让他们完全挣不到钱。”
朱雄英无所谓的笑笑。
“毕竟经过了这一次的阶梯售价,一些聪明的商家应该能意识到,想要赚钱那只能走高精尖。”
“普通货物,又或是次品,根本挣不了几个钱。”
“而且富人的钱,可远比穷人的钱要好挣的多。”
说来说去,就又转到了之前出现的,两百个铜钱一斗的特等米上。
世间从不缺少富人,缺的只有他们认可的高端货。
只要他们认可,什么大众眼中的高价,什么奢侈品,他们完全不在乎。
“做生意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成本和品质。”
“你的成本越低,竞争空间和利润空间就越大。”
“你产品的品质越高,吸引过来的人就越多,愿意买单的人就越多。”
“至于他们会不会再集体罢市……”
说到这里,他嘴角忽的勾起一抹耐人寻味的冷笑。
“妥协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先前他们已经妥协了一次,心里的防线早已崩塌,所以接下来他们就只能乖乖顺从了。”
户部尚书重重点头,再无后顾之忧。
可此时朱元璋却又眉头紧皱。
因为他听来听去,都没听到沈家将如何从这场商战中幸免。
这不免让他大为困惑。
毕竟凭朱雄英的行事作风,凭他机敏的性格,不可能真的让自己吃亏。
“你真想好了?”
“真要这样做?”
不过对此朱雄英却是丝毫不担心。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难道还能反悔吗?”
究其原因,只因他原本的计划就是如此,至于沈家会因此受到多少损失,又或是能否幸免于难,只能说他另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