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逛庙会与买书(1/1)
第二天一大早,在小妹一连串的催促声中,一家人收拾妥当,赶赴昨天商定好的厂甸庙会。
据父亲所说,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在清代康乾年间得以兴盛,曾有人赞其“九市精华萃,文芳百世奇”。
厂甸庙会一般于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举行,规模盛大、京味浓厚,在四九城众多的庙会中闻名遐迩。
厂甸庙会北起南新华街和平门路口一带,向南经虎坊桥路口至虎坊路,因着与东西琉璃厂这样的文化街区交汇,使庙会除了民俗气息,更多了几分雅致。
庙会以书画古玩、金石玉器、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独秀于林,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
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
等一家人赶到庙会所在地,虽然时间还是早上,但是现场已经非常热闹了。游人摩肩接踵,货摊从和平门外护城河桥头就开始摆起,一直向南延伸下去连成一片。
小妹第一眼就被四周不停转动的大大小小的风车迷的走不动道儿了,非要央求母亲给她买一个。
小妹最后挑了一个对于她来说很是巨大的风车,需要两只小手用力才能举起来。
这个风车是用秫秸杆搭成的架子,上面装了一些用红绿纸条做的像车轱辘一样的圆形小风车。迎风奔跑的时候,风车轮就会旋转起来红红绿绿的非常好看。更有后面黄泥做的小鼓儿随着风车旋转啵啵作响,有趣极了。
顺着摊位一路往前走,有江米捏成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人物栩栩如生。
还有空竹、走马灯、纸蝶、泥鸟、仙鹤香、鬃人、金鱼……
各式各类的小玩意应有尽有,件件都做工精巧、考究,足可以称之为艺术品。
周正年对其中一种叫“毛猴”的传统手工艺品最感兴趣,听摊主说做毛猴主要用到四味中药:蝉蜕做头和四肢、辛夷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剂、木通做道具。
这些东西一般都要到中药店去专门预定,才能保证做成的毛猴,似人非人、似猴非猴。既透着猴子的精灵古怪、机敏活泼,又能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
大哥倒是买了一个葫芦造型的‘扑扑噔’,这是一种始于明代,用琉璃做成的音响玩具。
其形如葫芦,上部有直嘴、底部极薄、稍有凹进,吹气时底部随气压变化而里外抖动,就会发出“嘭嘭”的响声,连续吹声响即连成一串。
一家人主要重点逛各种玩具、手工艺品、日用杂货的摊位。
中途路过那些悬挂着名人字画的席棚,或者摆着古玩、金石玉器的摊位,都是匆匆而过。毕竟全家没有一个是懂行的雅致人,对这些也不了解。
逛了一上午,每个人都是又累又饿的,刚好前面水法池前的广场有几家茶社,专门供游人在这里品茗休息。
在茶社四周,各种风味小吃摊儿都生意兴隆:
漂漂亮亮的白切糕、黄切糕、盆糕、驴打滚,还有寓意年年高的“年糕坨”;
滚开的豆汁、羊杂碎锅前驻足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食客;
还有小孩子最爱的一米多长的大糖葫芦,厂甸这里的糖葫芦不是用冰糖做的,而是用麦芽糖蘸的,吃起来又甜又粘。估计让小妹这样一路走一路舔的回去,到家都能沾上一身糖。
几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各自选择了一两样小吃,凑在一起吃了一顿大杂烩中饭。吃完了饭也不着急继续逛,就坐在人少的地方聊天休息。
周正年觉得这么干坐着无聊,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家书店,跟父母说了一声,就一个人向着书店走过去。
这边儿一排的店铺从外面看都是古色古香的,书店门口两侧各有一个石狮子,纯黑底的牌匾上四个鎏金大字:华国书店。
走进书店内部,一下子就像穿越到了藏书颇丰的古人书房。各种各样的线装书,有些整齐的摆在书架上,有些就成堆地摊在条案上,或随意堆在地上。
周正年对线装书一无所知,什么版本、年代、印制、内容都不懂,就学着店里其他人的样子在书堆里假装随意的翻阅。
别说,还真找到了一些他认得出名号的书籍,像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以及《论语》、《古文观止》、《唐宋名家词选》等。
就在他准备继续在书堆中寻宝的时候,一位穿着长衫满身书卷气的老爷子走过来招呼他:
“这位小友,不知是否已选到合心意的书籍?”
这种略带点古风的说话方式,配合这位的穿着打扮,浑身上下写满了“我是文化人”几个大字。
周正年赶紧学着老者的语气回话:
“老先生,不敢当小友之称,您叫我小周就可以了。”
“今天是无意间来到此店的,本打算买一些有关领袖言行的书籍,遇到这些线装书想来也是缘分,正准备从中挑选几本带回家。”
老爷子听着周正年的回话,就知道这是一个从来没有去过书店的人。
因为现在的四九城,书店其实只有两大家:一家新华书店,一家华国书店。新华书店是卖新书的,华国书店是卖旧书的。两家书店经营的方向完全不同,只要去过一次书店的人下次买书再没有跑错地方的。
不过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能主动来书店买书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这位老爷子只是语气温和的向周正年说明了情况,还怕他钱不够,又指点他先挑了两本适合这个年龄的实用书籍。
等他买好书,大哥也过来寻人了,周正年只能匆匆和老爷子告别与家人汇合继续逛庙会去了,至于语录问题只能留着下次再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