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入朝老兵的饭前故事(一)(1/1)
赵子刚母亲从一个房间里推出一个大圆桌,然后铺在原本的方桌上,再依次把碗筷和酒杯摆好。
不多时,大家陆续回到堂屋,唯独胡熙羽在外面轻声细语地打电话。
“哎,胡熙羽,你老婆查岗查得这么死啊?”李磊老远大声戏谑道。
胡熙羽转过头来,脸上稍红:“你们莫乱说啊,还是女朋友咧。”
肖笑在一旁添油加醋朝胡熙羽大声喊到:“老板娘,再喊几个小姐过来。”
胡熙羽吓得赶紧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然后躲到更远的地方去了,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待胡熙羽打完电话,指着赵子刚新家旁边的老屋问赵子刚道:“你爷爷奶奶是不是住这里头啊?”
“是啊。”赵子刚回道。
“那我去看一下他们吧,你爷爷去年满八十的时候,我还在国外没回来啊。”胡熙羽说。
“哎呀,你就是这么讲客气啊。”赵子刚笑着回道。
于是,几个年轻人从老屋的门口鱼贯而入,看见两个老人正在看电视。两个老人见这么多年轻人进来了,也赶紧起身打招呼。
赵子刚爷爷招呼大家就坐,而赵子刚奶奶从冰箱里拿出半边西瓜,切成小块让大家吃。
只见赵子刚爷爷身着灰色西装裤,穿一件略带米黄色的确良白衬衫,里面穿了一件背心,戴了一副老式大方框眼镜,眉毛浓厚,在眉骨尽头略微上扬,眼神里透露出一股阅历深厚的气息。
苏飞一直觉得赵子刚爷爷那身打扮和气度,不是一般农民,但又说不上什么门道出来。
倒是肖笑有些惊叹道:“爷爷啊,你这完全一副老干部的模样啊,肯定不一般啊。”
只见赵子刚爷爷呵呵一笑,“我是在株洲一个工厂里干了蛮多年,然后在那里退休的。”
苏飞心想,还是肖笑识货,对,就是“老干部”这个词。
从一般经验来说,但凡改革开放前能在外头工作的应阳人都是挺厉害的,如果还是在大城市的工厂里上班,那更加不一般了啊。
于是苏飞夸赞道:“那你相当显火啊。”
赵子刚爷爷咪咪笑着说道:“我那时候参军去朝鲜,然后转业分配到株洲兵工厂的。”
“你当过志愿军啊!”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叹道。
“不过那是1954年之后去的了,然后1957年撤了回来。”赵子刚爷爷补充道:“所以也没打过仗。”
虽然这把大家的思绪稍微压制了一点,但崇敬之情和好奇之心还是让他们如同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变成眼巴巴等着幼儿园阿姨讲故事的小朋友。
老人家眼神一亮,将他跨过鸭绿江之后那些光荣事迹娓娓道来。
“我们应阳县那时候去了四百来号人,然后坐火车从鸭绿江过去朝鲜。但坐的是那种闷罐车,而且过鸭绿江的时候,提前命令过河的那半个小时一定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一点声音也不能有。”老人家突然加重语气继续说道,拇指和食指张开做了一个枪的样子:“不然立马拉出去枪毙,二话没得说得说。”
大家在此处很是疑惑。
老人家解释道:“那时候停战了嘛,两边都限制更多的部队进驻,联合国和美国那边也派了人来检查的。”
“那也是,那时候联合国都是他们的,肯定对我们不公平嘛。”有人插话道。
老人家面色严肃地继续说道:“那时候我们每个人嘴巴都咬了东西,真是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来。然后就有个人,肠胃不好,实在忍不住了就拉了出来,但还是没得一点声音。到了朝鲜后,赶紧跳下车厢,用雪洗身上和裤子。”
“那你们那时候驻扎在前线?”有人问。
“不是,那时候都隐藏在二线”老人家解释道:“都在朝鲜内地,作为隐蔽部队,随时待命的。”
既然没仗打,让年轻人们有些失望。
苏飞记得小学的时候,有人到大礼堂为大家讲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说有个连在寒冬冒雨去守山头,结果过了一夜全感冒发烧了,只有一个人身体特别好没事。结果美国佬来的时候,就只有他一个人一手一挺机枪,左右开弓打退了敌人,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礼堂乌央乌央的小学生们听得热血澎湃,掌声四起,苏飞也是其中之一。
但现在苏飞觉得这就是在吹牛嘛,哪有一个人能守住山头的,跟抗日神剧一样浮夸。但又知道“三八线”的存在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是确确实实和联合国军打出来的。没有足够的力量,他和女同桌之间的“三八线”都守不住。
“那时候你们在朝鲜内地,跟朝鲜人怎么接触的啊?”有人好奇道。
“哦,最开始志愿军进朝鲜的时候,朝鲜老百姓都不理我们。”老人家手上开始带了点动作:“他们说他们自己的部队都是转盘枪还打不赢,你们中国军队还拿那种单发的步枪怎么打得赢呢?就是那种‘三八大盖’或者汉阳造。”
苏飞记得,那种转盘枪叫波波萨,是二战时苏军的制式冲锋枪,用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圆形弹鼓。
“但后来我们志愿军打了胜仗,那朝鲜老百姓就好热情了啊。”老人家的语调一高,显得非常兴奋。
“那时候朝鲜很穷很穷,所以经常找我们要吃的和烟。”老人家继续回忆道:“朝鲜话里食物是‘彭西’,烟是‘旁的’,吃是‘莫大’,所以我们有时候遇到朝鲜老乡就说‘彭西旁的莫大哟’?”
本来众人对老人家说的几个朝鲜语词没什么感觉,但连成一句说出来,特别最后那个‘哟’字那一下,特别出彩,一下子让大家进入到韩剧中的感觉了,引得哈哈大笑一片。
“那时候朝鲜男人死了很多吧?”终于有人问到核心问题了。
“嗯”老人若有心事地陷入到一片沉思之中,然后道:“那时候一个村里面就几个老年人而已,其他的青壮年不是去打仗了就是到工厂里头去了,那种缺手少脚的人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