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孩子的未来(1/1)
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本来就应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更倾向于锻炼孩子。
跟上述父母一样的爸爸妈妈,在中国并不是少数存在的。这类父母,一般都是很普通的家庭,自己从小在物质方面的不富裕,导致这些父辈们的脑海里会有一个固化的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只要是能给孩子的,他们就竭尽全力统统给孩子。而最终,没有把握好一个度。他们唯恐自己的孩子再受小时候自己受过的苦,唯恐孩子因为在这样的普通家庭里受苦。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把最好的给孩子。
我想,张子琳在她的童年乃至后来的人生当中,都经历了一般孩子没有过的沧桑。她更能体会到贫穷,被人冷落的感觉等等。
如今她还没有做一位母亲,已经母性大发,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也要像这些父母一样,对孩子考虑的太多,反而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在这一点上,我还是比张子琳理智一些的。
真不敢想象,如果跟张子琳走进婚姻之后,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俩能不能达到一致。当然了,我也不反对她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只要是有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事情,大方向对,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我跟张子琳还没有结婚没有生小孩,但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再好不过。
可能经常跟一些媒体人打交道,对孩子教育这个问题,我多少是有关注的。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多父亲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显得敷衍了事。
如果你问一个当了几年的父亲,孩子上几年级了,他可能挠挠头想一下告诉你,“上几年级了,这个我还真不清楚。可能是二三年级吧?”
他会不确定的说,可能是二年级或者三年级。还外加一个问号。好像这不是问他家儿子的情况。
很多做了父亲的人,并不知道如何做父亲。这跟考驾照评职称不一样,生育孩子,没有岗前培训。也不需要持证上岗,只需要一个结婚证,好像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
那些有知识有学识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父亲,一部分人,他们知道教育孩子这回事,到道理都懂,其实并没有用心领悟其中的道理。
不参与孩子的教育,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对孩子和父亲都是一个缺失。儿童就那么几年的功夫需要家长的陪伴,一旦缺失,一辈子将是个不小的遗憾。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来说,母亲不可替代。那是一种有力的力量。对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一位父亲的身上,孩子可以观察到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儿也让孩子同时认清,作为丈夫和父亲,该是怎样的一种担当。
同时,在跟父亲相处的过程当中,孩子会思考什么是独立什么是沉稳,什么是勇敢。
父亲相对于母亲来讲,更有原则,更能用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对待孩子。父爱能够很好的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很多男人做了父亲才知道,原来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识才是。
我还不是一位父亲,只是对儿童心理学有过研究。要想教育好一个孩子,幸福的家庭是首要条件。
当然了,如果父母不得不离婚,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阳光积极上进型的,这不排除个例。从普遍现象来看。爸爸爱妈咪,妈妈爱爸爸,这样的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更优秀。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要先把孩子的未来规划好,最理智的做法是,给他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张子琳和我还没有孩子,可是我已经看出来,她要为孩子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在想,这要是等到有一天孩子出生之后,会不会被她溺爱成小皇帝小公主呢。
其实孩子的幸福感,并不是要什么给什么,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没有这个必要。有些事情,当他垂手可得的时候,根本不会觉得那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的。反而有节制的愉悦感,才是最良性最持久的幸福的保障。
孩子小的时候,看到好看的玩具,就免不了想要。如果每次都满足他,他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模式。觉得得来全不费工夫,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没有计划性,孩子不用努力,不用等待就垂手可得。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应该对他做的事。不但没有感恩之心,还觉得这是爸爸妈妈应该做的。
他们不会因为马上得到玩具而更加珍惜所得到的东西,也不会因为得到这个玩具而对父母有感恩的心。终究在一次次的买玩具之后,孩子得到了什么,父母又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结果。很多父母都没有认真想过。
我是一个粗线条的人,但是我喜欢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把一些认为重要的事情理顺。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还没有机会体验到是什么感觉,但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我也会跟张子琳做一次深入的沟通。做到防患于未然。
小的时候,孩子要的都是玩具汽车玩具游艇。玩具挖掘机,如果有一天,他突然长大了,给父母要真的兰博基尼,要豪华游艇,到那个时候,如果父母给不了,满足不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又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
孩子一定会想,这样的父母简直是不可理喻。好不容易看上了一辆兰博基尼,怎么可以不给我买呢。
从来没有被拒绝过的孩子,一定很沮丧很伤心,甚至会痛恨自己的父母吧。这种怨恨一定是恨到了骨子里的。
小的时候习惯了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等长大一些,如果有一次例外没有满足他,他可能会通过哭闹,自残,果断消失几天,甚至自杀来达到目的。
而长大成人之后,当他渴望的兰博基尼通过自残自杀等手段,也无法让父母满足自己时,当他认清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时,潜在的问题可能会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