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打醮(1/1)
易水寒被他这么一问都愣了,疑惑说道:“刘叔,我要了啊,这规矩县太爷又没别的吩咐,哪能从我这坏了呢。”
“那你又是犯了小人啊。”刘全刀继续说道,“今日我来点卯,苏班头那两个小跟班,李达、王海二人正到处宣扬你没收行脚钱,不知道安的什么心。你可要小心啊!”
易水寒心中一暖,心道当下衙门苏耀庭苏班头势大,刘全刀还能偷偷通风报信也是难得,于是作揖道:“多谢刘叔提醒。”
刘全刀也不居功,只是再次提醒易水寒要小心。
易水寒出吏房就奔往后院二门,一边走一边想道:我去张丰年家收租这事儿,是怎么传到两个狗腿子李达、王海这二人耳中的?
我拿着张文通张捕头的令牌去捕房领马,不是那些捕房掺的“沙子”,就是张大户家跟衙门内部有人里勾外连,卖了我的消息。
可恶啊,可恶。易水寒自言自语道:有道是阎王易斗小鬼难缠,怎么到了我这是阎王难斗小鬼难缠呢?
正待易水寒想着是暗自神伤的时候,只见后院二门走出四人,除了昨日吃酒的平大少爷平清苗、翩翩公子平轩、小厮平安外,又见一人。
这人易水寒也不眼生,分明就是收受易水寒手绢的红娘,不过却是女扮男装。
易水寒看红娘站在三人身后对其挤眉弄眼的样子,也不拆穿,上前强忍着笑意道:“少爷,今日出行人多,我去街前租辆马车。”
平清苗还是一副落落大方的样子,气定神闲道:“这位你认识平轩,这位是平安的弟弟,叫平枚,一枚两枚那个枚,你快快跟平安前去租车,我们在衙门口等着。”
平清苗继续道:“对了,平安,你去跟易水寒去前衙要副官差的衣服,今天咱们是代表县太爷去打醮,虽说不是正官出行,气势上不能输。”
易水寒上前道:“少爷,既是这样,我这前门找几个壮班,这样声势不是更足吗?”
平清苗立刻否决说道:“不行,这样会冲撞女...”
还不待说完,只听翩翩公子平轩突然干咳了一声,平清苗立马改口道:“就不要这么多外人了,就咱们一行五人就好。”
易水寒一听“外人”这个词,也不管平公子干咳不干咳了,心道:公子拿我当自己人。于是就殷勤地帮平安找了衙役服,找捕房拿还没还的令牌借了马,又租了车。
易水寒骑马,平安赶车,一行五人浩浩荡荡往城北浮云观驶去。不一会儿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浮云观。
浮云观作为林桃县唯一的道观,格外气派恢宏,左边的凉亭供步行上香的香客、居士们休息,亭子中央还悬挂了一口钟,右边的亭子竖着一面鼓,越过波浪状的女墙,进入了浮云观的山门。
易水寒一行五人走向正门,抬头望见匾额上写着“浮云观”几个大字。走过门槛,殿前广场便就在眼前。
几人在广场中站定,只见左配殿匾额上写着“有求必应”,右配殿匾额上写着“赵公元帅府”,正殿匾额上写着“玉皇殿”三个字。
平氏众人都是第一次来到此地,看得正是津津有味,易水寒看几人都是饶有兴趣便插科打诨道:“本县名刹浮云观,左边求运,右边求财,前边求命。”众人也是啧啧称奇。
林桃新任县太爷家的衙内前来代父打醮,作为本县的地头蛇浮云观,早就知道了消息,早早派了个童子守在前广场上,一见几人来了,立马跑去通知观主。
稍等片刻,浮云观主也快步走过来,只见这观主身穿黑袍,头戴印着八卦的冠,面容英朗俊逸,白须飘飘,右手拿着一个拂尘,一看便是得道高人。
双方通报了姓名后,观主就领着众人前往正殿——玉皇殿。
几人拾级而上,只见这玉皇殿被四个大柱子撑起,柱子上各盘着四爪金龙。两侧还有副对联写道:“世间甲子管不得,壶里乾坤只自由。”
进了正殿后,视线正中央是三位道家老祖,后面壁画上更有十八天王各显神通,真是雕梁画栋。
只见那供台上早就准备好了猪羊并瓜果梨桃等打醮祈福用品,在得到平清苗首肯后,观主大手一挥,两侧场面先生的笙箫便响起,顿时祥和宁静的感觉就从众人心头涌出。
笙箫一响,打醮就已开始,平清苗便三跪九叩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道:“本县县令平安国之子平清苗代父向天祈求,保佑林桃县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仪式完毕后,由观主带着众人别殿拜谒各路神仙,有救苦殿、百子殿等不一一赘述。易水寒更是一改过往常态,郑重地磕了几个头,嘴里念着保佑,赐福之类的。惹得红娘好生奇怪,心道这人看似轻浮,对待神仙到有一颗赤诚之心。
众人游览完正是饭点,由客堂的知客陪着众人食用饭食。
知客看几人岁数都不大,猜各位都是爱玩的性子,便投其所好道:“各位公子,本观近日来了一位得道高人,其知凶福,避灾祸的功夫真是无人能敌,下午诸位要是有时间,何不在此游玩相看一番。”
这句话可搔到了诸位的痒处,易水寒想摆脱衙门里势弱的局面,平清苗想探探这道人的底,平轩主仆二人无非就是想算算红鸾桃花。
平清苗说道:“这位高人怎么个相法,还请知客代为引荐。”
知客却不好意思道:“这位高人辈分极高,连观主都敬其三分,而且每日只给本观五张号签,我这只有两张,且不能插队只能排队,请各位居士莫要见怪。”说着便掏出两签随手递给平清苗。
平清苗连道:“哪里哪里,省去我们等待之苦,多谢客堂了。”
几人吃完了饭,便来到了前广场,因为这道士相看的地点正是在左配殿,那个“有求必应屋”里。
只见此时,前广场上站满了等着相看的人,有穿粗布衣服的,也有满身绫罗绸缎的,不过大都是携着儿女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