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安分守己(1/1)
春桃献宝似地将平安符递给夜阑和夜枫,“大姑娘,这是姑娘特意在佛前跪了许久才求来的平安符,希望姑娘的旧疾能够快快好起来。还有世子,姑娘知道您啊当了武状元,这是保佑您日后上战场可以平平安安,不受病邪!”
夜枫笑着把玩平安符,“替我谢谢二姐!”
平安符小巧精致,灵隐寺的平安符是最难求的,需得每日为佛祖菩萨净身,日升出日落回,十分辛苦。
寻常人都接受不了这样的辛苦,往往是半途而废,但没想到芸儿一求就球了两个。
夜阑心中酸涩,升起了一股暖意,望向春桃关切地询问道:“芸儿每日这么辛苦,身子没什么事吧?”
“大姑娘你放心吧!在灵隐寺里姑娘每日吃斋念佛,气色都红润了!”春桃笑着答。
夜阑点了点头,抬手示意青叶,青叶立刻捧出盒子交给春桃。
“这是些滋补身体的,回去让芸儿多补补,过几日她得空了,就让她过来跟我叙叙旧。”
春桃笑着点头,“好嘞!大姑娘放心,话一定带到。”
“青叶,你也好久没见春桃了,你去送送她吧。”
有夜阑的话,青叶迫不及待地挽住春桃的手。
春桃、青叶、蓝羽本来就是一同进夜家当丫鬟的,三个人从小一起长大,虽然现在蓝羽已经背叛夜家,但春桃和青叶的关系还是情同姐妹。
两姐妹有说有笑地离开,夜阑看着也觉得岁月静好,脸上的神色缓和下来。
突然,云竹敲了门进来。
“姑娘,宫里来人了!”
夜枫看向夜阑,她淡定地整理仪容,说道:“走吧,看看陛下有什么指示。”
……
一队又一队的羽林卫将珍奇古玩摆进夜家的前堂。
太监清点了一番,笑呵呵地对屋檐下无言驻立的夜阑和夜枫拱了拱手。
“大姑娘,这些都是陛下念及您啊,居然舍得下一身的家财为边关筹集军粮,特意赏赐给您的呐!”
夜阑瞥了一眼,神色平淡地道:“陛下荣宠,我夜阑真是受之有愧。为江山社稷着想,怎么能让陛下如此赏赐我。”
“大姑娘言重,满朝文武唯有大姑娘您有这番魄力,只是赏赐怎么够呢?陛下这里,还有一封封赏的圣旨呢,大姑娘准备一下,接旨吧!”
太监掏出一封圣旨,笑眯眯地看向夜阑。
夜阑脸色毫无变化,一撩衣摆跪在地上,一瞬间前堂内就跪了一片。
圣旨明黄,被太监的手逐渐展开,紧随其后的便是太监高声宣读圣旨:“夜家大小姐不忘国家大义,以举家之力筹集粮食,充实国库,扶危济困,品行高尚可嘉。朕特赏封她为长安县主,授予印绶,特旨庇佑。”
长安县主?
身侧的手微微收紧,夜阑抬起头,双手举过头顶,恭敬道:“夜阑接旨。”
太监收起圣旨交到夜阑的手上,一并把她扶了起来。
“现在该称呼您为县主了,陛下可是非常赏识姑娘您嘞,本来侯爵小姐封赏县主于理不合,礼部那边还颇有微词,是陛下一锤定音,还挑选了‘长安’这个特别的封号给您,就是因为姑娘您巾帼不让须眉,与寻常女儿家不同。”
他说着皇帝对夜阑的偏爱。
但夜阑却没有多大的喜悦,她脸色沉静如水,面对太监的说辞只有滴水不漏的话,“夜阑受宠若惊,日后定然三省吾身,绝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县主有心,陛下一定会非常宽慰。”
太监呵呵一笑,便招呼一声前堂的羽林卫,带着人浩浩汤汤地离开了夜家。
云竹立刻将夜阑扶起来,说道:“姑娘,县主非藩王女儿不可,陛下怎会越过祖例封您为长安县主?他这是什么用意?”
“长安长安……这是要姐姐长久安分守己的意思么?”听到外面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夜枫站起来喃喃道。
手上的圣旨沉甸甸,好似能烫灼她的手,可她却反而紧紧抓住了它,“这是要我安分守己,别再追究户部一事。”
好一个县主,好一个赏识,好一个长安。
县主是堵她的嘴,赏识是要她识相,长安是让她安分守己,巧国压境他身为一国之主不安后方,却任由京城混斗,置百姓于不顾,现在反而希望受害者隐忍?
“户部害我们夜家至此,就这样不追究了?边关遭此大劫,难道就这样翻篇了?凭什么啊!姐姐,一个县主之位就把我们给打发了,这是什么道理?”夜阑眼圈通红,声音泄出几分委屈。
夜阑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逼着自己把情绪压下,对着一旁的夜枫道:“这就是我们夜家一直信奉的君主,把今日的感觉都记住,千万不要忘了。”
“姐姐……?”
听到夜阑那话语中掩藏不住的杀意,夜枫惊愕地看向她。
他莫不是听错了,怎么从姐姐的话里似乎听出了几分反意?
夜阑深幽不见底,看向云竹:“既然陛下想要我安分守己,那我就偏不,云竹,你派人去宁王府通知一声,说证据差不多该呈上去了。”
“是!”
云竹匆匆离开。
夜枫不解地看着夜阑,问道:“姐姐,还有什么证据么?”
“当然有,边关那批无故消失的粮草,究竟是进了谁的口袋,我要让他们全部吐出来!”夜阑冷冷道。
……
翌日,刑部呈上证据。
证据上写:户部尚书徐思和边关副将勾结,与周边驻扎军将领合谋转运粮草,而这份粮草最终送往的地方,竟然是巧国!
满朝哗然!
这比贪污还要恐怖,这是通敌叛国!
户部乃后勤中枢,如此重地居然出了徐思这个败类,与外族勾结,偷运粮食给敌方,这若是长久以往,后勤后勤,不是给大景的后勤,反而成了巧国的钱袋子,岂不是可笑!
陛下勃然大怒。
因得此事牵扯颇多,世家派新兴派等一众官员都似是牵涉其中,翼王和秦王在朝堂前据理力争,力求能主审一事,都被陛下驳回。
最后,潇王和宁王之间,陛下选了一个最意想不到的人。
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