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开始(1/1)
按说,这样的场合,不仅吵而且不安全,赵源应该是睡不实的,
但身体亏的过于严重,让他陷入了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主持人上场话筒的声音,才让他一下子惊醒,接过林如泽递过来的水,他猛灌了几口,这一会的感觉好多了。
主持人引出了这个协会的理事,由对方致开幕词。
上台讲话的人赵源认识,之前在与日本人相互看物件时,有一个老者和岳老打趣了一句,听岳老称呼对方,好像是姓薛。
薛老头说的是片汤话,大致是说组织这个交流会的会议,促进传统文化交流,培养行业人才啥的。
当然他也说了,这次人才选拔,评分最高的前三名,一是获得协会颁发的民间鉴赏家证书,
如果同意,还可以入职协会,大家一起为保护文物做一些贡献。
他下台之后,主持人再度登场,这次则是宣布会议的第一项议程,就是人才选拔。
赛程分为三项,第一项是考相关知识,其二则是议价,最后一项是拍卖。
接着,主持人又详细说了第一项的规则,等参赛选手就位之后,台上会放上物件儿,
参赛选手要说出这个物件的历史,源自何时,工艺如何发展的,眼前这一件是何时期,当然也要辨别真伪。
这是考基本功,当然也算是考历史知识。
总共五样东西,全部答完之后,由现场评审团即时评分,宣布得分和名次。
“下面有请,各区域的代表进入参赛区。”
舞台很大,在舞台的上边摆有一排排的桌子,每个桌子之间相距约在一米左右,
参赛选手与现场观众是面对面的,这是让观众能更加清晰的看见。
赵源起身,王旭本想拍一下他后背说一句加油,只是手伸到一半想起他身上有伤。
“咱不指这个。”林如泽在他耳边低语了一句。
赵源微一点头,顺着中间过道上了舞台。
有服务人员引领着他们来到各自的座位,赵源是坐在靠左的位置第二排,右边居然坐的就是那个酒鬼,
就算上台了,他还抱着自己的酒葫芦。
舞台高,这下能看清台下的情况。
赵源看到了俞买丁,对方同样也在看着他,还露出一个意味不明的笑容。
“为保证公平性,这一次所有挑选的物件,全由京城博物馆、津门博物馆双方教授给予过断代和解释,
当然现场若有与我们不同意见的也可以要求察看物件,
废话不多说,活动开始,有请第一个物件登场。”
漂亮的司仪小姐推着一个带轮子的小台子上来,台子上的物件被红布盖着,
台子推至中间,主持人手抓着红布对参赛众人道:“你们可以靠前查看,但不许上手,全凭眼力,每个物件十分钟的作答时间,开始。”
随着开始声落,红布被揭开。
赵源不想表现的太另类,正待起身靠近了看,结果下一刻周边人一窝蜂的围上去,将台子围得水泄不通。
有的人看一眼就跑回来了,有的人则怔怔的看着物件发呆。
毕竟是要写出来的,所以大家看完快速回到座位作答,赵源这才起身靠近看了眼。
这是一件楠木根雕笔筒,时间并不长,大概也就民国时期,这个对大家来讲应该都不难看出,
但这个物件难就难在该怎么阐述?
首先要写出笔筒的发展史,接着又要写出材质根雕的演化史,这样十分钟就有些挤了,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
赵源回到座位,落笔就写:
“楠木根雕岁寒三友笔筒,民国大师周光洪作品,真品。”
“笔筒产生年代不考,史学家两言,一言自战国始,二言自晋始,
但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於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
说明三国已有笔筒,晋言不真。
早为竹,后为木,至唐末宋时见瓷用,至清时材质更多,金、银亦或翡翠笔筒亦可见。”
“根雕创于谁亦不可考,现发现最早之根雕乃是战国楚墓中的‘辟邪’,根雕早期是作为饰品和礼器存在,
至南北朝时期始见家具和陈设品,隋唐更为兴盛…”
赵源写的很快,总用时也就六分钟左右,写完之后,在纸下角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及参赛的编号,
目光看向他人,发现不少人也已经写完,面上带着轻松之色,
而坐在他右边的那个酒鬼,也在此刻停了笔,之前面上的紧张没了,带着浅浅的笑容,还拿起葫芦喝了一口。
显然第一道题的简单,让不少之前紧张的人也有了信心。
十分钟一到,就有人上前收纸,全部收齐就交给了一边的评审,接着第二个物件被推了上来。
随着红布揭开,计时再度开始。
这次是一个宣德炉,主持人还专门拿起亮了一下底,底下正是刻着:大明宣德年制。
与上次相同,众人先是一拥而上,转瞬之间又如流水般散开。
赵源这次看得较仔细,甚至还向主持人申请,让对方再拿起让他看一眼底款,样子做完之后,他坐下开始开写。
心中不由感叹,这一行水是真的深,这个炉子如果他没有眼中异能,根本就发现不了其中的花活,
当然,他也可以确定,这个炉会让现场大部分人误判。
此炉敞口、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口沿上置桥形耳,
表面铜质极细,虽未上手也知其必是柔润光滑,其色内融,紫带青黑似茄皮,行内称之为茄皮色。
他平复一番,落笔写道:
“宣德款冲天耳炉,此件为仿品,并不在宣德帝令制的一万八千件之内,但亦是当朝仿。
所谓的当朝仿,即由宣德炉的监造者之一吴邦佐,在完成帝令之后,召集原有铸炉工匠,用剩下之材料所制,
底款多见‘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员吴邦佐造’或‘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等,
然此件便是当朝仿,至清时期被人重塑底部,并刻款大明宣德年制,以仿充真。”
“香炉为民祭祀或宗教之法器,始于何期不考,早见雏形于春秋,时称燎炉,所以便有‘谈及香炉,当以燎炉为始’的说法,
自汉始,有了专为焚香之用的香炉,多为铜铸,以博山炉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