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7)长长的列车(1/1)
第二日,兴庆宫宫门大开,大小官员鱼贯走入兴庆殿。今日人数更多,大家都想亲眼目睹吐蕃使者割地求和的场面。
赤多朗察带同两个使者走入兴庆殿,脸上却是不卑不亢,甚至充满自信。
李隆基精神颇为振奋,开口问道:“尔等可曾考虑好了?”
赤多朗察躬身施礼,不急不徐说道:“回陛下,吾等恕难从命,况且青海湖一带穷山恶水,要之无用,还请陛下知晓。”
李隆基脸色一沉,正欲发话,杨国忠跳了出来,叫道:“尔等再不迅速决定,恐怕我大唐军队已经攻入逻些,我看你们还是早签协议为好!”
赤多朗察装作害怕的样子,拱手说道:“只能让出一百里,再多了无论如何不能答应。”
杨国忠叫道:“五百里!一里地也不能少!”
众朝臣见杨国忠如此强硬,不由在内心纷纷称赞,心想这个杨国忠虽然不学无术,但是对朝廷倒是忠心耿耿。
赤多朗察沉默不语。
杨国忠对李隆基说道:“陛下,据臣所知,青海湖一带寸草不生,价值不大,并且此处有鄯城防守,牢不可破。而剑南道一带防守薄弱,不如让吐蕃在剑南道以西后退五百里,既减轻了剑南道的防守压力,也减轻了南诏的防守压力,还请陛下定夺。”
南诏当时是大唐的属国,在大理附近,与吐蕃也屡有战争。
李林甫站起来说:“陛下,剑南道以西都是雪山大川,人不能至,且地势较高,得之无用。青海湖一带扼守河西走廊,如果失去必然断了与西域的联系,此去安西万里疆域将不复存在!依臣看来还是青海湖一带重要,请陛下定夺!”
杨国忠说道:“剑南道乃巴蜀之地,是天下粮仓,一旦失之,整个大唐都危险了,故此臣认为剑南道以西更重要!”
众臣听着杨李二人争论,心里都明白这剑南道乃是杨国忠发家之地,并且杨国忠一直兼任剑南道节度使,这是在为自己的地盘争夺利益。他们哪里知道杨国忠在暗处受贿之事。
李隆基也是如此考虑的,但他是皇帝,需要讲究平衡之术,李林甫为相多年,朝中都是他的势力,有必要打压一下。
李隆基假装认真思考再三,才说道:“我大唐粮食一直不足,全靠南方接济,朕以为保证巴蜀之地为上。”
李林甫见皇帝发话了,拱拱手,默默退了回去。
杨国忠趾高气扬地对赤多朗察说:“尔等可曾同意在剑南道以西后退五百里?”
这是昨天赤多朗察和杨国忠定好的计策,怎么能不同意,故意踌躇一阵子,才说道:“便依杨相公之言。”
赤多朗察心中所想的是吐蕃地势较高,就是在剑南道以西后退几百里也没关系,将来吐蕃大军一个俯冲就全部拿了回来。
大家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最后定下的和约是:吐蕃每年献给大唐牛羊各一万头;吐蕃在剑南道以西后退五百里;吐蕃送赤玛丹郡主入唐;大唐快马加急撤回军队,双方不再互相征伐。
退朝后双方具体办事人员又在措辞上争吵半天,这才最后定了下来,赤多朗察在有吐蕃赞普亲笔签署和玺印的空白纸上写下条约,然后交给了大唐官员。李隆基也亲笔签署了和约并盖上玉玺。
李隆基甚为得意,这可是留名青史的大事。一切事务处理完毕后就来到南熏殿,对在一旁伺候的高力士说道:取酒来,再叫一班歌舞!”高力士连忙照办。
不一会儿歌舞俱起,李隆基独坐上面饮酒观看。
然而,看了一阵子,李隆基却觉得意兴阑珊。平时都是和杨玉环在一起的,而今却是独自一人,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他年纪渐高,竟然对杨玉环有了一种依恋之情。
高力士在一旁察言观色,自然知道李隆基的心思,连忙上前说道:“圣人,昨日已将杨贵妃遣送回府,想必已经悔改,是否接了回来?”
李隆基正要同意,忽然转头一想,昨天送走今天接回,肯定会让她更加骄纵,便恙怒道:“不接!”然后将酒杯子掷在案上,径直回寝室休息。
赤多朗察在签完和约以后,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四处搜集吴关的信息。听说吴关出生在泾阳,并且在那儿还有许多生意,于是带上了几个人一同去往泾阳城。
出了长安城不远,就看到了一处地方人山人海,装载着货物的马车来往不断,赤多朗察等人上前观看。
这一次却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景象,只见两条笔直的钢铁打造的东西伸向远方,望不到头,后来他们才知道这叫铁轨。铁轨上停着几十节车厢,里面坐满了各色人等,向人打听后才知道这是去往泾阳的“列车”,只需两文钱就可以乘坐这种车厢去往泾阳。
赤多朗察等人交了钱,进入了一节车厢,只见里面座椅宽大,十分舒适。前后望去,这种列车竟然乘坐着数百人。赤多朗察等人惊叹,不知道多少匹牛马才能拉动这么长的列车。
忽听一声铜号声响起,有人说道:“要发车了,快坐好!”
赤多朗察从车厢中探出头去,只见车头处两边各有四匹骏马,奋力蹬蹄拉动列车,每节车厢外面都有数名工人齐声喊着号子在向前推动车厢。
不一会儿,车厢就动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快,最后只有八匹骏马在飞奔,带动着车厢前进。推动车厢前进的工人早已经退了回去。
“怎地如此平稳?”赤多朗察惊讶问道。
坐在旁边的人一副看乡巴佬的样子看着赤多朗察:“外地来的吧?这是“铁轨列车”,是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设计的,对,就是吴关开办的那个学院。你就长见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