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技能培训(1/1)
“叔父,唤侄儿前来所为何事?”
杨行秋知道生产蒸汽机,这种超越时代的产物,不会那么顺利,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应急预案。
“好侄儿,过来看看!”
牛钧拉过杨行秋,把他拉到跟前,用手指向图纸。
“好侄儿,这丝锥和板牙,俺可没见过,螺栓和螺母也是未曾听闻,还请赐教!”
牛钧说完作起了揖。
看一位彪形大汉态度如此谦卑,强烈的反差感让杨行秋差点憋不住笑。
“叔父,何必多礼,侄儿自当解惑。”
原来是在螺纹这里有疑问啊,那还好。
丝锥是一种加工内螺纹的工具。
杨行秋见过牛钧的手艺。
第一次纯手工机械加工,就能生产出优质的铸铁管。
加工出丝锥应该不是问题。
而且杨行秋考虑到后续大规模生产的必要,预设了相对宽松的加工精度。
120-400mm±0.5-1.2mm。
毕竟只是蒸汽机而已,没必要吹毛求疵。
即使是手工加工,也完全能达到。
5丝的手,3丝的眼。
更高的手工加工精度,杨行秋也是见识过的。
牛钧只是见到了个没见过的工具,有些不自信而已。
“叔父,此为丝锥,为加工内螺纹,制造螺母所用。”
杨行秋慢条斯理地讲解起丝锥的知识。
牛钧聚精会神地学习着机械加工的知识。
王贤跟着一起学习起来。
用丝锥在孔中切削加工螺纹的方法称为攻螺纹。
丝锥的工作部分,分为切削部分和校准部分,前者磨有切削锥,担负切削工作,后者用以校准螺纹的尺寸和形状。
没有车床用,杨行秋设计的是手动丝锥。
手动丝锥,前角5°,后角6-8°,齿侧0°。
校准部分,需要完整的齿形,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看好,负荷分配,这是头锥的部分,占比最小,二锥,占比最大,三锥,占比居中。生产的时候注意分配锥形的大小。”
杨行秋说完伸出双手,用手指的高低来表示锥形的大小。
牛钧听明白了这部分的知识,略有所思。
王贤盯着图纸沉思。
下面就是配合丝锥使用的铰杠。
铰杠的作用就是用来夹持丝锥,以防丝锥断裂和工件损坏。
“下面讲解一下,攻螺纹的要点。”
一、攻螺纹前底孔口要倒角,通孔螺纹两端孔口都要倒角。
倒角是把工件切削出一定斜面。
这样可使丝锥容易切入,并防止丝锥的螺纹崩裂。
二、攻螺纹前,将工件的装夹的位置找好,应尽量使螺孔中心线置于水平或垂直位置,攻螺纹时便于判断丝锥是否垂直于平面。
三、攻螺纹时,丝锥放正,用右手掌按住铰杠中部,沿丝锥中心线用力加压,此时左手配合作顺向旋进。
如单手不易发力,改用两手握住铰杠两端平衡施加压力,并将丝锥顺向旋进,保持丝锥中心与孔中心线重合,不能歪斜。
当切削部分切入工件时,用目测或者角尺检查和校正丝锥的位置。当切削部分全部切入工件时,应停止对丝锥施加压力,须平稳的转动绞杠,让丝锥上的螺纹自然旋进。
四、为了避免碎屑过长咬住丝锥,攻螺纹时应经常将丝锥反方向转动二分之一左右,使切屑碎断后排出。
五、攻不通孔的螺纹时,要退出丝锥,逐渐排除孔中的切屑。将要攻到孔底时,及时清理孔底积屑,以免攻到孔底丝锥被堵住:
六、攻通孔的螺纹时,丝锥校准部分不应全部攻出头,否则会扩大或损坏孔口的螺纹;
七、丝锥退出时,用铰杠带动螺纹平稳地反向转动,当能用手直接旋动丝锥时,应停止使用铰杠,以防铰杠带动丝锥退出时产生摇摆和振动,破坏螺纹。
八、在攻螺纹过程中,如需换用另一支丝锥时,先用手握住,再旋入已攻出的螺孔中。直到用手旋不动时,再用铰杠进行攻螺纹。
九、硬度较高的材料,应头锥、二锥交替攻削,这样可减轻头锥切削部分的负荷,防止丝锥折断。
十、塑性材料,要加切削液。可用油脂代替。
杨行秋耐心地讲解,配合着动作和图纸。
牛钧理解得很快,毕竟是跟铁打了许多年交道的熟练工匠。
王贤就比较吃力了,掌握原理是比较快的,只是在操作上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了。
杨行秋继续讲解起板牙的用法。
板牙是用来套外螺纹的工具,自身相当于一个螺母,在螺孔的两端磨有切削锥,周围制有几个排屑孔。
一、为使板牙容易对准工件和切入工件,工件顶部需要倒角,斜角为15-20°的锥体。最小直径略小于螺纹小径,使切出的螺纹,不出现锋口和卷边。
二、防止工件出现偏斜和夹出痕,工件应套在用硬木制成的钳口或衬垫中,在加衬垫时圆杆套螺纹部分离钳口要尽量近。
三、套螺纹时应保持板牙端面与圆杆轴线垂直,否则螺会有深浅不一的情况。
四、套螺纹时,用手掌按住板牙中心,适当施加压力并转动绞杠。当板牙切入圆杆时,应目测检查和校正板牙的位置。当板牙切入较深时,应停止施加压力。平稳地转动绞杠,靠板牙螺纹自然旋进套螺纹。
五、为避免切屑过长,过程中板牙应经常倒转。
六、套螺纹时也要加切削液,以延长板牙的使用寿命,减小螺纹的粗糙度。
杨行秋刚讲完攻螺纹和套螺纹的操作,就听见炼铁坊外的喧闹。
“杨先生,铁矿送来了!”
好!
杨行秋暂停了讲解,走到院外。
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来得人竟然如此之多。
挑着担子的人,从炼铁坊一直排到矿场。
杨行秋感觉人数大大超过了预期,有些吃惊。
带头的是李才和李实两兄弟。
“杨先生,矿石已经送到,若是不够,我们兄弟再去挖些过来!”
“是,是啊!”
“我们再去弄些过来!”
他们的热情让杨行秋想起句话。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