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权独揽(1/1)
乾隆即位后,行宽大之政。有的人甚至都觉得乾隆仁慈得有点过分了。比如当时在北京的一位朝鲜使臣,就说:“新主政令无大疵,或以柔弱为病。”(《朝鲜李朝实录》)就是说,新皇帝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有一个缺点:太柔弱了,太好说话了。你当一把手,得有点霸气,这个皇帝,没什么霸气。其实朝鲜使臣,看走眼了。乾隆不是没有霸气。乾隆的霸气,正是隐藏在他柔弱的外表之下。他表面上和大家都客客气气,对谁都笑眯眯的,实际上,一上任,他就开始悄悄地拧紧了大清统治机器上的每一颗螺丝钉。
首先是严防太后干政。我们前面讲过,康熙曾经给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相过一次面,当面说她是“有福之人”。康熙呀简直是一个预言家,这四个字,“有福之人”,很快就应验了。在康熙说完这句话之后第二年,钮祜禄氏就从一个通房大丫头一下子成了皇妃。因为第二年雍正当了皇帝,她被封为熹妃。几年之后,又成了熹贵妃,在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也不用到后厨忙乎去了。乾隆即位之后,她又成了皇帝的亲妈,当朝太后,乾隆给她上了个尊号是“崇庆皇太后”。你看,短短十几年间,钮祜禄氏就从一个通房大丫头变成天底下最尊贵,最有地位的女人,确实是有福之人。
过去中国讲究的是“以孝治天下”,乾隆就是天下第一大孝子。乾隆和他的母亲,感情非常好。当了皇帝之后,虽然天天得日理万机,但是乾隆只要一有空,就跑到母亲跟前去请安,陪母亲说说话,吃吃饭,散散步。每次出巡,到哪旅游,都带着老太太。
人们都说乾隆爱花钱。其实刚登基的时候,乾隆比较注意节俭,不怎么往自己身上花钱。但是他可舍得给老太后花钱。乾隆六年(1741年),太后过五十大寿,坐着轿从圆明园返回紫禁城。乾隆专门组织了几千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跪在路边迎接,手里举着鲜花,喊太后万岁,太后万年,讨老太后的欢心。那么你不能让人家白跪,得给这些人赏钱。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一天下来,光赏赐这些老人,就花了十万八千七百两白银,还有七万匹绸缎。清代中期,白银购买力很高,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三百元人民币。这些钱和绸缎,相当于五千三百多万元人民币,半个亿。组织个欢迎队伍,就花了半个亿,你说整个生日得花多少钱?光花钱还不能表达自己的孝心,每次老太后过生日,乾隆都要亲自画上几幅画,写上几幅字,哎,这是我亲手写的,更有意义,作为寿礼,送给母亲。这还不够,《清高宗实录》还说,“凡遇万寿大典,必躬自起舞,以申爱敬”。就是说,每年生日宴会上,跟老太太吃饭,乾隆都要跑到老太太桌前,给太后跳上一段舞,表示庆祝。跳的什么舞?骑马舞还是牧羊舞?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给老太后跳舞的皇帝历史上肯定不多见。所以史书上称乾隆是“纯孝”,就是没法比他再孝顺了。所以天下第一大孝子,乾隆做得很到位。可是他对待老太后,可不光有孝顺的一面。他还有另一面,就是严加防备的一面。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即位后的第四天,乾隆就发布了一道谕旨,什么内容呢?告诫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凡外间闲话设或妄传至皇太后前,向朕说知,其事如合皇考之心,朕自然遵行;若少有违,重劳皇太后圣心,于事无益。嗣后违者定行正法。”(《清高宗实录》)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我对皇太后这么孝顺,皇宫里面的事,都让皇太后当家。但是皇宫外面的事,紫禁城这道宫墙外头的事情,谁也不许向老太后说。要不然,皇太后要是对我有所指示,说某某省有某件事你应该这么做,你说我是听是不听?要是太后说的合理,我当然得听。要是说得不妥,我就没法办,结果我尴尬,太后也不高兴。所以你们太监宫女,谁敢向太后讲宫外面的事情,我知道了,一定要严肃处理,绝不放过。
这话说明白点,就是要对老太后搞信息封锁,让太后与政治绝缘。这就说明,乾隆在对太后极尽孝心的同时,也在高度防备太后有干预朝政的任何可能。所以作为政治家的乾隆,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孝子。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要防范中国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政治弊端,叫后妃干政。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的后妃干政,其中仅高峰就有过三次。第一次是汉朝。西汉,刘邦的皇后吕后开了后妃干政的先河,到了东汉,就出现了六位太后,先后干政,结果搞得朝政一塌糊涂。第二次高峰是唐朝。这个大家可能更了解一些。唐代的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都是著名的政治女性。当然除了武则天,其他人大多数下场不太好。《唐史》上记载了三十六个后妃,有十五个是非正常死亡,因为干政,被杀了。宋代是妇女干政的另一个小高峰,《宋史·后妃传》共记载了后妃五十五人,其中有十一个人被废、被杀,绝大多数也是因为干政。所以总的来说,除了武则天之外,历代后妃干政,成功的不多。现在我们因为大家都对武则天比较熟悉,就觉得女人当皇帝是不是都能像武则天一样呢?其实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妇女受教育水平很低,很多人是文肓,又缺乏政治经验,连县长和省长谁大都不知道,你说能管好国家吗?所以她们掌了权之后,经常是一通胡搞,关键位置,都用自己的娘家人,不管他有没有才能,很容易把朝政搞得乱七八糟。因此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得出一个结论,说“母后临朝,未有不乱者”(《读通鉴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但是大部分情况是这样。
我们说过,乾隆皇帝即位前,熟读史书,系统地总结过传统政治的规律。乾隆很清楚,皇太后也许本身并没有干政之心,但是很多人都琢磨着要借皇太后的门路办事。所以一旦开了先例,就不好办了。所以他才要防微杜渐,发布了那样一道谕旨,让皇太后和政治绝缘。
事实证明乾隆很有先见之明。虽然他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但还是和皇太后发生了一次不愉快。有一次,乾隆到皇太后面前请安,母子两个人闲聊天,皇太后就说,我听说顺天府东面,有一座庙,很灵验,老百姓到那求儿求女,有求必应。不过现在年久失修了,快塌了,你能不能拨点钱修修啊?乾隆一听,当时满面笑容,答应下来,好好好,我马上修马上修。但是一出太后的宫门,乾隆马上说,你把太后的总管太监叫出来,太监来了,乾隆叫他们跪在地上,指着鼻子,痛骂了一顿,问他们,谁叫你们多嘴多舌?谁叫你们传闲话?如果不是你们传闲话,皇太后怎么知道顺天府那有个庙?以后再传闲话,看我不杀了你们的头!事后呢,乾隆还把这件事专门写了一道圣旨,记进档案里。圣旨说:“几曾见宁寿宫太后当日令圣祖修盖多少庙宇?朕礼隆养尊,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岂有以顺从盖庙修寺为尽孝之理?”就是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到康熙朝的太后让康熙皇帝修庙来着?我孝顺皇太后,宫中的事,一概让太后做主,这还不够吗?宫外的事,皇太后绝不能干预。乾隆还说:“嗣后如遇此等事务,朕断不轻恕。”(《清高宗实录》)。就是说以后你们要是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可就不饶你们了。
按理说,拨几两银子修一下旧庙,花不了几个钱。乾隆为什么还要如此小题大做呢?这道圣旨,表面上是颁给太监的,实际上是颁给老太后的,意思是妈啊,你可长点记性吧,以后这样的事,你别管啦。我们说,乾隆这个人情商很高,他的情商就是主要遗传自母亲。老太后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看到这件谕旨,就长了记性,以后再也不敢让乾隆修这个做那个了。所以终乾隆朝一世,没有发生过后妃干政的事。
那么我们不是说乾隆性格宽厚,为什么乾隆连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也这样防范呢?难道是他内心深处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和控制欲呢?并非如此。讲到这里,我们要介绍,除了“宽严相济”的“中道政治”之外,乾隆登上皇位之后的第二个执政原则,就是“大权独揽”。
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希腊罗马政治传统不同,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它的第一个特点是高度集权,定于一尊,只能有一个最高权威。打个比方,我们经常看《动物世界》,大猩猩群里头,老首领不行了,就会发生一场争斗,要打出一个新首领来。出来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劲比别人都大的首领,这个群体就能太平,在他的领导下好好找食,没事相互抓抓虱子,很和谐,很稳定。但是要是有几个猩猩一直在那不分高下,出不来一个绝对的首领,这个群体就成天乱作一团。同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而不能出现多个中心。如果出现多个中心,下头就不知道听谁的,各种势力就要杀成一团。所以乾隆不能让太后成为另一个权力中心。
中国传统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等级制。不同社会等级的人,要安于自己的地位,不能以下犯上。打个简单的比方,动物世界中的狼群就是一个等级社会,吃肉的时候,哪头狼先吃,哪头狼后吃,都有明确的顺序。不信你看《动物世界》。集权政治也是这样,它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之上,如果秩序乱了,那么政治就会发生动荡。
所以皇帝就是狼群中的头狼,它必须强壮有力,控制住其他的狼。遇到一块肥肉,它必须首先叼在嘴里,紧紧咬住,自己先吃,不许別人乱抢,这样狼群才能安安静静地按地位高低依次进食。
所以传统政治的第一条要求是统治者必须“大权独揽”。用文言文讲,叫“乾纲独断”,就是把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跟别人分享。所以乾隆皇帝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权力这个东西,必须掌握在上级手里,不能被下级夺去。他又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就是说,所有大事,都必须由皇帝亲自决断,这是我大清政治的优良传统。(《清高宗实录》)
但是,要做到大权独揽,哪那么容易。权力,是天下最让人垂涎的东西,一旦尝到了权力的滋味,每个人都不愿意放手。所以才有一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在传统社会,每个人都想做皇帝。乾隆苦读历史,他总结出,历代对皇权构成威胁的,通常是那么几类人:
第一类是我们刚说过的后妃外戚,皇帝的亲妈干妈大姑二姨,她们很容易干政。
第二类是皇族,皇帝的兄弟和子侄们。他们身上流的,也都是开国皇帝的血,凭什么你当皇帝不让我当啊?因此很多皇族都不太安分,对皇位跃跃欲试。
第三类是太监。太监你别看他们地位低下,但是他们和皇帝关系特别亲密,所以也很容易染指最高权力。几乎历代,都有太监之祸。
第四是权臣。如果皇帝很软弱而大臣却很能干,大权就很容易落入到大臣手中,这就是权臣。明代的张居正和清代的鳌拜,就是有名的权臣。
第五是朋党。官员们各立山头,彼此争斗,谁也不听皇帝的,也很让皇帝头疼。比如明朝的东林党和阉党,就是著名的朋党之争。
所以乾隆即位后,就有计划、有步骤地,一个个解决以上这些势力,保证他们不对皇权构成威胁。
我们刚才讲了他的第一步,防止后妃干政。接下来再看看他的第二步,他如何防止皇族,具体地说,是兄弟们干政的。
我们以前讲过,乾隆兄弟一共十人,其中六个夭折了,活到成年的只有四个人:弘时、乾隆、弘昼、弘瞻。弘时因为与雍正发生过激烈冲突,早就被雍正削籍处死。所以乾隆登基之时,兄弟中只剩下弘昼和弘瞻两个弟弟。
我们讲到过,乾隆与弘昼同岁,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那时候宫中没别的小孩,就他们俩,吃饭睡觉做游戏都在一起,成天一起捉迷藏抓蚂蚁,好的和一个人似的。所以乾隆在诗文中多次说,他们兄弟感情好:“(弘昼)与吾自孩提以至于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吾二人者,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乐善堂全集定本》)就是说我们兄弟俩从小长到大,相亲相爱,一直都很开心,很happy,二十年间,没闹过任何矛盾。
乾隆这个人是个完美主义者,什么都想十全十美。他既想在皇太后面前做一个“孝子”,也想在弟弟面前做一个仁爱的“皇帝哥哥”,这样,就能以一个高大完美的形象,被载入史书。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难了。因为你一旦当上皇帝了,你和兄弟的感情马上就变质了。怎么变质了呢?君臣之分就会压倒兄弟之情,提防之意就会盖过了亲爱之心。
乾隆对兄弟,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活上待遇从优,政治上控制从严。平时,对两个弟弟在花钱上,非常大方。他“将宪皇所遗雍邸旧赀全赐之”,把父亲雍正以前雍亲王府里的金银财宝都给了弟弟们,自己一分不要。当然,他富有四海,也用不着。平时没事,经常问,你们看上什么了?看上哪个豪宅了,我赐给你。虽然当了皇帝,但是见到兄弟,仍然很亲热、很和蔼,从来不摆皇帝的架子。清代著名的笔记《啸亭杂录》说:“上即位后,优待和、果二王(即弘昼、弘瞻),每陪膳赐宴,赋诗饮酒,殆无虚日。”就是说,经常和兄弟们一起吃饭,一起写诗,一起玩,很开心。
但是有一点,政治权力,乾隆却丝毫不让兄弟们染指。不让他们管什么事。给你们钱,随便花,想掌权,没门。
这是因为乾隆借鉴了清代前期历史的教训。皇族干政这个弊端,清代比别的朝代厉害。因为清朝建立的过程,靠的就是家族的力量。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打天下的时候,兄弟子侄都出了大力。杨家将说七狼八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也个个如狼似虎,领兵打仗,为大清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也就形成了清代初期亲贵手握重权的这个政治传统。清代立国以来,皇族内部几乎每一代都有严重斗争。在关外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褚英兄弟父子之间发生过火并,皇太极与三大贝勒发生过激烈的冲突。进关后,顺治与多尔衮之间,雍正兄弟之间,发生过激烈斗争。所以刚刚登上皇位的乾隆,就做出一个长远的决定,他要彻底改变清王朝的贵族政治传统,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你只要是皇族,是王爷,别管你多能干,都别想掌握大权。
但是,这个事,好决定,不好执行。为什么?因为原来皇族都掌权,到你乾隆这就不掌了,哪那么容易啊。何况,天潢贵胄,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往往都脾气不好,不那么听话。比如弟弟弘昼,从小就性子很暴,盛气凌人。比如有一次,他和军机大臣讷亲在一块儿商量个什么事情,因为讷亲不同意他的意见,他竟然当众把讷亲按在地上,抡起拳头揍了一顿。所以你让他在乾隆当了皇帝后就安安分分、老老实实的,不太容易。
乾隆当了皇帝之后,弘昼特别不适应。原来他和乾隆,没大没小,经常一起开玩笑,没事你捅咕我一下,我捅咕你一下。弘昼不高兴了还和哥哥耍一下小性子。现在不行了,哥哥一下子成了遥不可攀的“上位”,他呢,见了哥哥必须毕恭毕敬,行臣子之礼,他一时半会儿习惯不了。所以他经常忘了自己的身份。《清史稿·弘昼列传》说:
尝监试八旗子弟于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弘昼遽曰:“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明日,弘昼入谢,上曰:“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
《清史稿》是民国期间修的《清史》的未定稿,因为后来定稿一直没出来,所以《清史稿》实际上就是最权威的官修正史了。所以这个故事是可信的。就是说,有一次,朝廷举行八旗子弟考试,乾隆让弘昼和他一同监考。考着考着,吃饭时间到了,弘昼对哥哥说,你去吃饭吧,这有我就行了。乾隆害怕八旗子弟们胆子大,怕有人打小抄,所以坐那没动。弘昼见他的话不好使,不高兴了,对乾隆发脾气说:“到吃饭点了,你赶紧吃饭去。怎么的,你难道连我也不相信吗?怕我被他们买通了吗?快走!”
兄弟之间说这样的话,那当然十分正常。但是在传统时代,臣子对皇帝这样说话,就已经可以砍头了。这叫“大不敬”。好在乾隆涵养极好,听了这话,一言不发,抬起屁股,乖乖回宫去了。
皇帝这一走,别人赶紧上前提醒,说王爷,您怎么能这么和皇上说话呢,这可叫大不敬啊。弘昼才明白过味儿来,哎呀,可不是吗?第二天,他见到乾隆,赶紧请罪。乾隆板着脸对他说:“昨天,如果我答复一句,咱俩要是顶撞起来,你这脑袋已经不在脖子上搁着了。今后你要谨慎,不要再说这种话了,知道不?”弘昼听哥哥这么一说,这才知道昨天哥哥已经动了杀心了!吓得冷汗直流。
所以为了防止兄弟们不老实,乾隆没事对他们敲打敲打,让他们时时刻刻记清君臣名分,防止他们起非分之心。有一次,弘昼和另一位弟弟弘瞻一起来到宫中,给皇太后请安。母子几个人在那闲聊天,场合很放松嘛,弘昼和弘瞻就往太后身边蹭了蹭,膝盖就跪在了太后座位边上的一张藤席的沿上。这本来不是个什么事儿,乾隆却抓住这个事,大发雷霆,小题大做,说两个兄弟不守规矩,犯了大错。原来这张藤席,是乾隆平日给太后请安时跪的地方。乾隆说这张席子本来是我跪的,是天子之席,你们怎么敢跪?你们也想当皇帝吗?所以说他们“仪节僭(jiàn)妄”,说他们“于皇太后前跪坐无状”。因为这一点点小事,弘昼被罚俸三年,三年的工资,不发了。(《清高宗实录》)
所以弘昼活得非常郁闷。虽然生为御弟,表面上非常荣光,但实际上,却低人一等。为什么这么说呢?别人,只要有才能,都能当官,都能掌权,把才华发挥出来。只有他,虽然精力充沛,虽然也不乏才干,但一生却不可能干什么正事,活着的任务就是“混吃等死”。你说悲惨不悲惨。那么经过乾隆几次教训,弘昼越来越灰心,把自己关在王府里头来当宅男,终日无所事事,醉生梦死,宅男当久了,就渐渐发展得有点心理变态了。怎么变态了呢?《清史稿·弘昼列传》说:“好言丧礼,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就是说他在府里,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常玩一种游戏,什么游戏?演习自己的葬礼。他闲着没事,叫人在院子里摆上一张高桌,自己装成死人,坐在贡桌上,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摆上各种贡品,什么猪头水果之类,然后让他们跪在自己面前哭。他坐在那儿,一边吃着供品,一边观赏大伙的哭相,给大家评出一二三等奖,看谁哭得好,哭得悲痛,哭得好听,赏谁十两银子,二等五两银子。成天就这么玩,一直玩到六十岁老死了,算是落了个善终。
乾隆的另一个弟弟弘瞻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弘瞻是雍正死前两年才出生的,比乾隆小很多,小了整整二十三岁。乾隆对这个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弟弟从小也很关照,给了他不少钱。但是弘瞻长大后,也是富贵公子的脾气,不太懂事儿。有一年,圆明园失火了,各个王爷一听到消息,都赶紧跑来救火。弘瞻住的地方离圆明园最近,到得却是最晚。到了之后,别人忙着救火,他却在那和皇子们嘻嘻哈哈,抱着膀子看热闹,完全不把救火当回事。乾隆看见了,虽然当时没有发火,心里却很不痛快。那么过了不久呢,又发生了那次给太后请安跪错了席子的事。乾隆不是罚了弘昼三年俸禄吗?对弘瞻处理更重。被乾隆诸罪并罚,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去一切差事,永远停俸。再也不给你开工资了。
这个处罚是很重的,就差驱逐出皇族变成平民了。所以这个处理,让弘瞻精神上很受刺激。弘膽从小娇生惯养,身体底子本来就薄,受到这么大的刺激,就生了重病。请了很多大夫也治不好,眼看着就奄奄一息了。乾隆没想到这一处理,后果这么重,也有点后悔,就亲自坐着轿,跑到弘瞻府里去看望。《清史稿》说:“病笃,上往抚视。弘瞻于卧榻间叩首引咎,上执其手,痛曰:‘以汝年少,故稍加拂拭,何愧恧(nǜ)若此?’”弘瞻一看皇帝哥哥来了,想到上次就是头没磕好,惹了那么大的祸,这次虽然已经病得不行了,但是一看到皇帝,还是条件反射式的就要给皇帝磕头。但是因为身体太虚弱,挣扎了半天,也没能坐起来,只好窝在被子里,把脑袋使劲往枕头上叩,嘴里还呜拉呜拉地说话,也说不清楚,意思是说我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乾隆一看,也很难过,也不禁哇哇哭了,拉着弘瞻的手,说,我因为你年纪小,不懂事,所以想给你点教训,没打算真把你怎么样,没想到你却成了这个样子!唉,哥哥对不住你啊!乾隆就在床前宣布,马上恢复弘瞻的王位,你还当你的亲王,工资都给你补发,别记恨哥哥啊,别难过,啊?但是这番话,已经晚了,乾隆回宫之后第三天,传来消息,弘瞻死了,年仅三十二岁。(《清高宗实录》)
所以在皇帝家里,天家骨肉相处,很难。乾隆对弟弟就算是好的了,还处理成这个样子。在别的朝代,皇帝杀兄弟的事,经常发生。这是因为什么啊?因为亲情里夹杂了权力因素,就变质了。
对自己的兄弟都这么严厉,那对自己的叔叔大爷侄子们,乾隆当然就更不客气了。乾隆立下了规矩,从他这一朝起,王爷宗室不进军机处。我们知道,军机处从雍正年间起,成了清朝最有权力的机构。乾隆却规定,不管你多么有才华,只要你是王爷贝勒,就别想进军机处。从此形成了亲王宗室不入军机处的制度,这个制度历经乾嘉道三朝一百二十多年,直到慈禧时期,这个规矩才被打破,慈禧的时候,恭亲王奕进了军机处。
为了彻底贯彻禁止亲贵干政的原则,乾隆不单单是牺牲过亲情,还牺牲过友情。
乾隆在青年时代,有一个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好的同学。谁呢,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亲表哥,叫福彭。他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努尔哈赤的孙子岳托的后代,世袭平郡王。熟悉红学的朋友都知道,他就是《红楼梦》中北静王水溶的原型,不是有一集,叫《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吗?
《红楼梦》中水溶温文尔雅,很有风度,生活中的福彭也是这样。福彭从小非常聪明,康熙很喜欢他,就把他带到宫中读书。我们以前讲过,带进皇宫读书,这对于康熙的亲孙子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恩遇,何况像福彭这样远支的皇族。除了康熙,雍正也很喜欢福彭。那么我们知道清代皇子读书有伴读之制,因此乾隆上学之时,雍正又亲自挑选福彭做了乾隆的同学。乾隆和他做了六年同年,关系特别好、特别铁,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把他称为“知音”。所以我们说,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皇帝,对这个福彭都是青眼有加,可见这个福彭,确实有点天才。这个人不仅读书好,政治才能也非常突出,所以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仅二十五岁时,雍正就让他进了军机处,成为清朝最年轻的一位军机大臣。后来清军与准噶尔作战大败,急需一位大将去收拾残局。满朝文武雍正都没看上,单单看上了二十五岁的福彭,命他为定边大将军,驰往边关。可见此人是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
福彭到边关去打仗,乾隆特别想念他,在分手一年后,还曾写了这样一首诗:
夜凉霜簟好安眠,芭蕉响滴残梦醒。
醒后悠悠动远思,思在龙堆连霜岭。
如心居士(按:福彭之别号)在军营,年来王事劳驰骋。
即此清凉夜雨秋,行帐残灯悬耿耿。
……
听到外面下起了雨,雨打在芭蕉上,惊醒了我,半夜里我又想起了你。在边关那么冷的地方,你一定很辛苦啊,我能想象你的行营帐篷里,也悬着一盏孤灯。你是不是也对着孤灯在怀念我呢?
从这些赠诗中,可见弘历与福彭同学六载,感情是多么深厚。这种友谊,是乾隆做皇子时,还没有权力时建立的,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友谊。
福彭这么有才华,和乾隆又这么好,那么乾隆继位之后,肯定会非常倚重这位老同学吧?所有的人都这样想,福彭也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场。
一开始乾隆也有过这样的打算,准备让福彭做首席军机大臣。但是我们说过,乾隆即位不久,就做出了结束宗室干政习惯的决定。这就要把所有的亲王、郡王排斥于权力中枢之外,福彭身为郡王,虽然他是远支皇族,但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意外的转折。终乾隆一世,没安排福彭当什么大官,只是让他管管正黄旗、正白旗事务,当时八旗已经没什么具体事了,所以这只是虚职,相当于给他安排到妇联之类的群众团体,做个名誉主席,主要是养老。
那么在传统社会,凡是有点才干的男人,都想参与政治,都想当官,因为这是最能体现男人才华的地方,学而优则仕嘛。可惜乾隆政治原则已定,福彭只好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政治改革的牺牲品,断送了一生前程。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福彭因为一身才干,得不到舒展,在郁郁寡欢中一病而死,年仅四十岁。乾隆闻讯很难过,特意下旨称:“朕心深为轸(zhěn)悼。特遣大阿哥携茶酒住奠,并辍朝二日。”(《清高宗实录》)就是说,派皇长子亲自去祭奠,他自己呢,辍朝二日,两天不上朝,关起门来,缅怀一下这个老同学。这是特殊的礼遇,说明乾隆对这位老同学心中存有一丝难言的歉疚。
那么,后妃,兄弟,皇族之外,太监也是需要严密防范的政治势力,因为中国历史上太监乱政的事太多了,所以历代皇帝都想了很多办法,来限制太监。比如朱元璋就规定太监不许识字,还在宫门立了个铁牌,让后代皇帝记住,不许太监干政。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也是防范太监干政最成功的皇帝之一。
乾隆的第一个办法是完善制度。乾隆总结积累了历代的管理经验,编纂了一部“宫廷法典”——《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对太监的管理做了严格而细致的规定。太监在皇帝面前说话声音稍微高点,扫地的动静大了点,值班晚到一分钟,就得按地下,打板子。
乾隆的第二个办法是给太监们集体改了姓。《清稗类钞》说:“乾隆初年,奏事太监为秦、赵、高三姓,盖高宗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就是说他刚即位的时候,就把眼前的太监都给改姓了,改成姓秦、姓赵、姓高三姓,为什么改成这三个姓呢?因为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秦赵高”三个字,就是秦朝那个有名的坏太监赵高,这样可以提醒他保持警惕,不重用太监。不过这个办法后来没有被其他皇帝坚持下来,所以慈禧的时候才有了安德海和李莲英。
第三是对于太监干政的苗头,一旦发现,就严厉打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奏事处太监高云把一张任免官员的档案,偷偷给一位大臣看了。乾隆知道后,毫不犹豫,立刻把高云推出去,凌迟处死,与此事相关的官员,一律免职。所以由于时刻提防,坚持不懈,终乾隆六十年,始终没有出现太监之祸。
那么对后妃,对皇族,对太监,乾隆都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为了权力,乾隆不光是牺牲了亲情,还牺牲了友情。那么除了这几类人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群体,官员。做皇帝,离不开官员。乾隆是如何防范官员侵夺他的权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