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过创代田法(1/1)
赵过创代田法
赵过,西汉中期的农学家。史书上记载,大约在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被任命为搜粟都尉,主管当时的农业生产。
赵过为了使农业适应保墒抗旱耕作的需要,发明了代田法,并逐步推广。而且他还发明了耦犁和耧车,为实现代田法服务。
代田法是由畎亩法发展起来的,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很有效地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
代田法在技术上有以下三方面特点:其一,沟垄相间。种子是播种在沟中的,等到苗出以后,再结合中耕除草来垄土壅苗。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其二,沟垄互换。沟垄位置逐年互换,实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其三,耕耨结合。每年开沟起垄,耕耨结合。
随着代田法的逐步推广,农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史称“用力少而得谷多”。赵过对汉代的农业贡献颇大。
从赵过的代田法,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农业的主攻方向是抗旱保墒。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汉代不仅推广使用代田法,而且也使用区田法,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在北方的旱地耕作时,人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防旱保墒。一是适时耕作。春耕的适时期在春初解冻之后,夏耕的适时期则在夏至时,而秋耕的适时期是在秋分时候。二是及时耱压。耕起的大土块要及时耱碎,不然就会跑墒,引起干旱。三是因时耕作和因土耕作。根据不同的土壤性质,确定适宜的耕作时期和方法,才能达到除草、肥田以及保墒抗旱的目的。四是积雪保墒。在冬麦田多积雪来保墒,不仅可以抗旱,而且可以防虫害。
南方在水稻栽培方面,采用了水稻移栽技术和稻田水温调节技术。稻田水温调节技术主要是针对水稻不同生长期通过调节水温来促进其生长发育。
秦汉时期,人们在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方面也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越来越认识到适时播种的重要性。《汜胜之书》中记载“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并且能够根据历法和物候,参照各种因素来确定播种期,非常科学。在农作物的播种密度方面,主要是参考其种类和地力高下。对禾,“美田欲稠,薄田欲稀”;对于大、小麦和水稻,则“美田欲稀,薄田欲稠”,非常合理。在田间管理上,中耕引起相当重视,既达除草之效,又能间苗和保墒。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秦汉时期的农业伴随着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汉中期以后,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我国古代农业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农业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