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测子午线(1/1)
一行测子午线
唐代高僧一行(683~727年),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是唐代著名的佛学家和数学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
一行的曾祖父张公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国功臣,他的父亲张檀曾做过县令,但是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期已经衰微。
一行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稍长,博读经史书籍,对于历象和阴阳五行尤其感兴趣。那时的京城长安玄都观藏书丰富,观中的主持道长尹崇是远近闻名的玄学大师。一行前往拜谒,尹崇对于他的虚心求学极为嘉许,耐心地给予指导。
有一次尹崇借给一行一部汉代扬雄所作的玄学名著《太玄经》。可是没过几天,一行就把这部书还给了尹崇。尹崇很不高兴,严肃地对他说:“这本书道理深奥,我虽已读了几遍,论时间也有几年了,可还是没有完全弄通弄懂,年轻人,你还是拿回去再仔细读读吧!”一行十分郑重地回答说:“这本书我的确已经读完了。”然后,取出自己读此书的心得体会《大衍玄图》和《义诀》等交给尹崇,尹崇看后赞叹不已,称赞他是博学多识的“神童”。从此一行就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
武则天执政时,梁王武三思图谋不轨,四处网罗人才。一行为逃避武三思的拉拢,跑到嵩山,拜高僧普寂为师,剃度出家,改名敬贤,法号一行。普寂为了造就他,让他四处游学。从此,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到处访求名师,一边研究佛学经义,一边学习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以及地理和数学等。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一行不辞千里,访师求学,受到在天台山国清寺驻锡的一位精通数学的无名高僧的指导,为他以后编制《大衍历》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多次征召一行,他均以身体欠佳为由婉辞。717年,唐玄宗特地派他族叔张洽去接,他才回到长安。一行一到京城就被召见,唐玄宗问他特长,他说只是记忆力好些。唐玄宗当即让太监取宫人名册。一行看过一遍,就将宫里所有人的姓名、年龄、职务依次背出。唐玄宗大为叹服,恭称“圣人”,并让他做了自己的顾问。在长安期间,一行住在华严寺,有机会和许多精通天文和历法的印度僧侣交往,获得了许多印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与印度高僧一起研讨密宗佛法,翻译了很多佛教经典。
为了观测天象,一行在机械制造家梁令瓒的援助之下,创制出了黄道游仪和水运浑象等天文仪器。通过实际的观测,一行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发现与古代典籍所载的位置有若干改变,现代天文学称之为“恒星本动”。
724~725年,一行主持了规模宏大的天文大地测量,测得了子午线1°的长,这是世界上首次实测子午线。
从725年起,一行历经两年时间编制成了《大衍历》(初稿)20卷,纠正了过去历法中把全年平均分为二十四节气的错误,是我国历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开元十五年(72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行陪同唐玄宗前往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时病倒,当晚即与世长辞,时年44岁。玄宗敕令将他的遗体运回长安安葬,并为他建筑了一座纪念塔。
实测子午线时,一行基本上按照隋朝刘焯的设计方案,派太史监南宫说在黄河南北选定四个地点(今河南的滑县、开封、扶沟、上蔡)进行实地测量,推翻了过去一直沿用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谬论。一行根据测量的结果,经过精确计算,得出了“大率五百二十六里二百七十步而北极差一度半,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结果。就是说,子午线每1°为123.7千米(近代测得子午线1°长110.94千米)。
这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的活动,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一再称:“这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