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没有讲不好的故事 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1/1)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汉宣帝刘询(刘病已)和他所在的时代。刘病已前面,是一个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在这几年名闻遐迩的海昏侯刘贺,刘贺前面,是那个八岁就当了皇帝的刘弗陵。所以,这本书除了“草根皇帝”刘病已,还有“儿童皇帝”和“顽童皇帝”。
说到汉朝,人们习惯认为最强盛的是汉武帝时代,可作者在本书中高度评价了汉宣帝和他执政的时代,他说:
可以这样讲,汉宣帝是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合体。他没有像文帝那般过于无为,也没有似武帝般折腾过头;他身上有文帝的亲和与仁慈,也有武帝的刚强和威严。能将这两种风格集于一身,做到宽严相济、恩威并施,避免“不作为、乱作为”,让整个社会安定又有活力,这就是治国天赋的体现。
那时候的汉帝国,兼具文景时代的富庶和武帝时代的刚强。它不像文景时代有内乱、有外侮,也不像武帝时代民怨沸腾、财力告罄。如果问汉朝在什么时候最为强盛,我想就是汉宣帝时代了。
这样一个时代却不能被人们准确认识和了解,不得不说是个极大的遗憾。
讲述汉宣帝的作品其实已经有一些了,但我至今没发现哪个作品能够将“好看”和“真实”结合。一些作品看上去挺有趣,可文风油滑,为了幽默而幽默,作者遇到不好讲的历史事件,干脆甩开史料,另起炉灶,自己编段子,如此误导了许多读者,还美其名曰这是“幽默的”“轻松的”“通俗的”“接地气的”历史,对历史的深入分析、理性思考少得可怜,读者看过之后顶多是过了把瘾,遑论“以史为鉴”;有些作品,倒是和正史保持一致,可是你必须逼自己才能读完,因为它们实在晦涩无趣,读者好不容易读完,第一反应是“终于完成任务”,而非被书籍本身震撼,读者甚至都记不清书中说了什么。我以为,没有讲不好的故事,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那些不好讲的历史事件,不用编故事也能写得很有意思,不信就读一下这本书。
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了。比如一些影视剧,就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的,这两年海昏侯墓也闹得沸沸扬扬,于是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同时,对主要人物如刘弗陵、刘病已、刘贺、霍光等产生了兴趣,但又知道那毕竟是文艺作品,演绎成分过多,而考古结果只围绕刘贺,看不到时代全貌,所以很想对这个时代的人和事进行深入了解。
这本书在讲述汉宣帝时代的同时,追溯到汉昭帝时代,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名人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被人们称道的“昭宣中兴”时代。汉昭帝继位之初政局不稳,燕王盖主阴谋作乱,霍光铲除异己控制朝政;刘弗陵去世后,霍光力排众议拥立刘贺,然而二十多天后,霍光又废黜刘贺,另立出身奇特的刘病已;新君刘病已上台后,和霍光的关系非常微妙,霍光去世后,刘病已开始和把控朝政十多年的霍家博弈,最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霍氏灭门;刘病已真正掌权后,全面出击,将汉帝国的国力推向顶峰;还有汉匈战争、汉匈关系、设立西域都护府、征服西羌、乌桓以及汉宣帝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改革……
但这本书并不仅仅讲述了以上故事,它还探讨了许多更深的东西。比如:霍光是怎样一个辅臣,他的能力究竟如何,该如何评价霍光?刘贺真的像世人所说,愚顽不化,当皇帝二十七天就做了1127件错事?他被废黜,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刘病已如何平衡和霍光之间的关系,用什么手段进行夺权,是什么原因让他把对自己有天大恩情的霍家灭门?刘病已是怎样一个君王,他治下的汉帝国,国力几何?如何评价他的时代?他和汉武帝刘彻、汉文帝刘恒相比,孰优孰劣?
从此之外,作者以史为鉴,带大家走近了汉使苏武,从他身上感受信仰的力量和爱国精神;走近田延年,体会上下级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在职场中个人定位的重要性;通过了解霍氏子弟,思考富二代或官二代如何守住祖业;走近张安世,看看这个最会当官的人如何在官场中既建立功业,又保全自身,还能受人赞誉;走近赵广汉,感受“汉代福尔摩斯”的魅力;走近盖宽饶,看看当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撑不起野心时会有怎样的后果;从杨恽的结局,思考欲经世济民的知识分子有什么出路;走近韩延寿,思考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体会社会道德的整个提升需要循序渐进的道理;对比丙吉、黄霸,体会如何当一个高明的管理者……
本书还介绍了一些悲剧人物。有思念祖国却无法回家的李陵,有未及成年就开始守寡的上官姑娘,有为失去皇位而终生痛苦的刘贺,有韶华之年殒命的刘病已初恋许平君,还有因为政治斗争而令刘病已哀惜叹惋的霍成君……他们的悲剧人生,让自己悲悯和宽容。
本书讲述的所有内容,都出自正史,绝对没有为了吸引眼球而凭空杜撰,作者讲述的所有故事,都能在正史中找到出处,史料的准确性经得起考验。这本书虽说在讲述三十八年的历史,却没有局限在这三十八年,而是放眼整个汉代,甚至整个中国历史,来评价这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这本书可以用很好看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汉宣帝和他的时代,因为我说过了,没有讲不好的故事,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
令狐马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