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被遗忘的传奇:汉宣大帝 > 充国屯田

充国屯田(1/1)

朝廷立即召开军事会议。

朝廷的意见很统一,就是打。

可是派谁去呢?

刘病已首先想到的是后将军赵充国。

可刘病已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那年(汉宣帝十三年,神爵元年,前61)赵充国已经76岁了,虽然看上去精神矍铄,但毕竟垂垂老矣,不似少年了。

朝堂之上,刘病已让御史大夫丙吉帮自己找一个能堪此任的将领。赵充国听了这话,当即表示:没有人比我更合适。

刘病已对赵充国的表态很满意,于是他进一步问:你觉得羌人的战斗力怎样?需要多少人可以平定?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这种事,很难预计的。我想先去金城郡看看情况,再考虑破敌之策。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羌人弱小,用不了多久就能平定。陛下不用操心,一切交给我就是了。”

刘病已听了赵充国打包票的话,笑道:“那就指靠将军了。”

其实赵充国是死过一回的人了。在汉武帝四十二年(天汉二年,前99),李陵兵败被俘的当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也率领三万骑,至天山攻打右贤王。

是役李广利斩获颇丰,然而在班师途中,陷入敌军包围圈,损兵无数,眼见李广利就要兵败被俘,赵充国突然率领一队勇士冲入敌阵,从层层包围圈中硬生生地撕开一道口子,李广利跟在其后,遂得脱困。那一战,赵充国拼死杀敌,负伤二十余处,李广利感激不已,上书为赵充国请功。后刘彻亲自探视,见赵充国伤痕累累,奄奄一息,叹息不已。

到汉昭帝时期,赵充国就逐渐成为汉军中的重要人物。他参与过平定武都郡氐人部落的反叛,还在和匈奴的作战中,俘获王爷。

他因为和霍光一起拥立了刘病已,被封为营平侯。在汉宣帝三年(前71),又以蒲类将军的身份,率三万余骑出征匈奴。到宣帝时代,赵充国已经是汉军的中坚力量了。

汉宣帝十三年(前61),赵充国在刘病已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之后,很快就抵达金城郡,等朝廷召集的一万骑兵陆续到齐,就渡过黄河,安营扎寨。

赵充国打了一辈子仗,非常谨慎,他知道,虽然羌人的战斗力差,但人家占据了地理优势,所以汉军切不可大意轻敌。汉军在赵充国的带领下,每一步行军都小心翼翼,每一次敌军的小股部队来犯,他都坚壁不出,深恐堕入了陷阱。

来到前线一段时间后,赵充国就差不多了解了情况。他发现,与汉朝为敌的诸羌部落,主要是先零羌、(hàn)羌和开羌等部,其中以先零羌实力最强,而且每一次羌人暴动,几乎都是该部落在领头。

赵充国打算把刺头先零羌放一放,先降服羌和开羌部落。

其实降服这两个部落没什么困难,关键是赵充国不想蛮干,他希望不损一兵一卒就拿下这两个部落,不但如此,他还希望这两个部落能为己所用。

赵充国派人去告知羌、开羌部落:第一,汉军只诛杀有罪者,你们自己想想有没有罪,没有犯罪,就不要瞎掺和、自取灭亡;第二,汉天子说了,即便犯了罪的人,也能戴罪立功,你只要能斩捕其他有罪的人,就可以免罪;第三,杀死有罪的人,都可得到赏赐。

赵充国的想法就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将主要敌人先零羌拖垮,等先零羌被拖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汉军轻轻松松就能战胜。

赵充国的想法倒是好,可关键是,朝廷为了平定诸羌,前前后后发动了六万多人,而他来到前线已经一个多月,连个像样的仗都还没打过。他说要用威逼利诱的手段降服羌和开羌,用时间拖垮先零羌,可这总需要时间,没有直接开打见效快。

酒泉郡的太守辛武贤就觉得赵充国的办法不好。他上书朝廷,认为汉军应主动出击。他建议在七月上旬时,兵分两路,分别从张掖和酒泉出发,攻打青海湖附近的羌和开羌部落。就算不能尽数歼灭,也能俘获许多畜产,以给兵用。辛武贤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战争的方式快速摧毁敌军力量。

这和赵充国的思路就不一样了,赵充国是希望把敌人拖死,而不是打死。

刘病已把辛武贤的上书转给了赵充国,让赵充国考虑考虑。

赵充国和幕僚们商量过后,还是将辛武贤的办法否了。第一,辛武贤想从张掖和酒泉出兵,需要很大的后勤补给,无法保证行军速度,容易被羌人借助地理优势围着打,如果不能战胜,辛武贤所谓的以战养战就是空谈;第二,张掖、酒泉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当地的兵马必须起到防备匈奴的作用,保证汉和西域的通畅,这两地兵马不能轻易动用。

赵充国在否定辛武贤的同时,还明确向刘病已提出了自己的破敌之策:羌和开羌不足为虑,用和平手段就能降服,不要在这两个部落身上耗兵力,而应该保留力量,搞定最强的先零羌,等降服了先零羌,其他小部落便不敢和汉朝为敌。

刘病已得到赵充国的上书,让群臣讨论。

可大臣几乎都不赞同赵充国的想法,众大臣一致认为,先零羌之所以厉害,皆因羌、开羌等部落的支持,所以要灭先零羌,必须先以武力击溃羌和开羌。

可赵充国一直主张以和平手段降服羌和开羌,他想在得到这两个部落的支持后,直接拿先零羌开刀。

刘病已其实对赵充国的表现是颇有不满的。都两个多月了,赵充国基本还没有打仗,他不动手到底是想拖垮敌人还是年老惧战呢?

刘病已没再和赵充国讨价还价,他直接将辛武贤拜为破羌将军,同时给赵充国一封回信。

信中,刘病已批评了赵充国,批评的话也很难听:你不在现在对汉军有利的季节出击,而非要等到冬天,这对汉军有什么好处呢?对付羌人这种弱小敌人,你竟然不顾国家的巨大消耗,而要通过长年累月的对峙来战胜,这样的将军,谁不愿当呢?(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盛微,将军谁不乐此乎?)

批评完赵充国,刘病已给赵充国下达了具体的作战指示:我已令辛武贤等人率一万二千多人于七月二十二日从酒泉、敦煌一带对羌发动攻击,你要配合他们的行动,向西进军,让敌人感觉自己的东方、北方都有汉军压来,震慑住敌人。这么做虽不能歼灭敌人,但总会有些斩获(言外之意似乎是说:总比你赵充国毫无战绩强),你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兵力不足,我给你派了增援部队。朝廷已经看了天象,这正是汉军取得大胜的机会,你要立即准备,不可拖延。

赵充国被骂了一通,尤其那句“将军不念中国之费,欲以岁数而盛微,将军谁不乐此乎”,对于出身行伍戎马一生的赵充国而言,简直是莫大的羞辱。因为在皇帝看来,赵充国那种打法不计成本,是个人只要不蠢都能打胜,赵充国的做法,是投机取巧。这不仅是对赵充国军事能力的怀疑,同时也在质疑赵充国的人品。

赵充国感到非常悲哀,但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继续上书,陈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羌没有侵犯汉朝,不当讨伐,讨伐无罪的部落,这不利于以后统治羌人。

第二,就算羌要攻打汉朝的敦煌、酒泉,让他来打就是,汉朝以逸待劳,完全可以取胜,干吗非要主动远征呢?何况敦煌、酒泉的兵力并不很多,主动出击并非良策。

第三,这个季节敌人正兵强马壮,汉军攻打并不能给他们造成太大打击。羌只不过和先零羌解除了旧怨,并没有太深的合作,你攻打羌,强大的先零羌必定助力,那是加深两个部落的关系。等先零羌和羌结成利益同盟,到时候人家只需两万兵力就可以胁迫诸羌部落归附,羌人的势力像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那时汉军再想剿灭,就难上加难了。

第四,退一万步讲,倘若最棘手的先零羌被诛后,羌和开羌仍不投降,我就在明年正月对其武力征伐。可如今攻打羌,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一回赵充国把道理讲得详细,把问题分析得透彻,刘病已看完之后,虽然仍不情愿,但还是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

有了朝廷的支持,赵充国终于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了。一段时间过后,赵充国开始向先零羌部落(该部落已经转移到了湟水北部)挺近。

先零羌早就准备和汉军决一死战了,一开始他们还斗志昂扬,可等了许久汉军都没有出现。他们也派出过小股部队骚扰,但汉军始终不和他们交战。先零羌毕竟是生产力落后的原始部落,资源有限得很,和汉军耗不起,加上赵充国让羌人相互攻杀的举措,弄得先零羌战士已经非常疲惫了。所以当赵充国向他们进军时,他们没有及时察觉,等发现汉军,已经和汉军距离很近了。

先零羌什么也不管,丢下辎重拔腿就逃。

一伙原始人,面对精神饱满的正规军,他们怎么逃得掉呢?

可他们竟跑掉了。是他们擅长长跑吗?

可就算如此,也跑不过马呀。

其实是赵充国故意让他们跑的。

也有人劝赵充国全力出击,将这伙人一举歼灭。可赵充国不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已经没有后路了,汉军若逼得太紧,他们觉得没有活路,肯定转过头来和汉军拼命。要知道,当年韩信就是借助一条河,将士兵先置于死地然后灭掉赵国的。

赵充国可不想和羌人拼命。他要缓缓追击,让羌人觉得努努力还能跑掉。在追击的过程中,一点点消耗敌人,一点点消灭敌人,一点点俘虏敌人。就像猫抓住老鼠后,不立即吃掉老鼠,而是先将老鼠的力气玩弄光,再舒舒服服地吃,以避免在吃掉老鼠的过程中,老鼠骤然发力。

那一年,先零羌部众渡过湟水时,损失巨大。除了淹死掉数百人,还被汉军斩杀及俘虏了五百多人,另外有十万多匹牛马羊、四千多辆车子也被汉军缴获了。

汉军渡过湟水后,来到了羌部落。羌看到大批的汉军,忐忑不已。

幸好,赵充国刚到就约束部下:不允许侵犯羌。

这让羌首领喜出望外:汉军果然不打我啊。

羌首领靡望趁机向赵充国表示:愿退回原来的地方。

赵充国把靡望的请求报告给刘病已。刘病已也同意靡望戴罪立功,于是汉朝不费一兵一卒就降服了羌。

当年,赵充国缓慢追击先零羌而令先零羌逃走的事情被刘病已知晓,刘病已非常不满。后来又知道赵充国病了,于是到这年秋天,刘病已颁了一道诏书,在慰问赵充国的同时,希望赵充国抓紧准备,在十二月对先零羌发起攻击。考虑到赵充国年老多病,刘病已派辛武贤为他的副将。如果赵充国病重不能出征,就停在原地,让辛武贤(破羌将军)和许延寿(强弩将军,刘病已岳父许广汉之弟)出征就是。

当时,赵充国已经俘虏了一万多羌人,他确定自己能平定羌乱,他后面的打算就是,罢兵屯田。可他的计划还没上奏,就得到这个作战指示。

赵充国很郁闷。

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也随军出征,他知道皇帝已经对赵充国不满意了,他担心赵充国这一次抗旨会惹怒皇帝,招来祸患,可他又惧怕父亲,就派人去劝赵充国:如果你出击与否关系到汉军的胜败,那么你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可如今不过是利益多少的问题,你有什么好坚持的呢?小心触怒了皇帝,你无法自保,那时还怎么保护国家安定呢?

平定羌乱是没有问题的,出击与否的区别,仅仅是战果的大小,是及格与优秀的问题,赵充国何必为了一个可能的优秀,再次违逆圣旨呢?

在赵充国看来,朝廷的命令根本就是短视,是急功近利。他对这样的指示感到无奈,也有些不耐烦。他说:“朝廷要是早听我的话,就不至于发生今天的事情。当初让推举出使诸羌部落的使者时,我让派辛武贤,可丞相和御史大夫非要让义渠安国来,结果那家伙来了之后就激化矛盾,还被羌人打得大败。我曾建议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在边境存二百万斛谷物,震慑诸羌,可耿寿昌只申请了一百万斛,最终下拨的仅仅四十万斛,义渠安国出使两次,又耗费了一半粮食。是朝廷不听我的话,羌人才敢作乱的。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明证啊。倘若再不停止战争,令少数民族起了动摇之心,相互联结反汉,那时就不单单是个羌乱问题,谁也收拾不了那个烂摊子。我必须坚持我的观点,我相信圣明的君主能听进忠言。”

赵充国没理会朝廷的诏书,而是写了一封信,阐述了罢兵屯田的种种好处,表示“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

刘病已对赵充国的屯田提议不满,他心中其实已经有赵充国故意避战的想法了。气呼呼的刘病已立即发了一道诏书,诏书简洁明了:按你所说,何时能破羌虏?

这句话说得难听点儿就是:你赵充国还想折腾到什么时候!

刘病已这是个非常实在的问题,对君王来说,他关心的,是你能否完成任务,何时完成任务,而不是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屯田定羌,虽然很有道理,但毕竟只是理论上的,且就算从理论上可行,不久的将来也不能达成目的。更何况夜长梦多,谁知道拖得时间长了又要起什么变化呢?

这封诏书一定给赵充国带来很大压力,因为这是领导不满的体现。领导不同意你的意见,你三番五次坚持,领导肯定会烦,对你不满,尤其领导的想法也能达到目的的时候,惹急了领导,说不准会把你撤职。

可赵充国还是以大局为重,坚持屯田,宁愿让领导暂时误解,也要把目光放长远,他继续上书。

赵充国在这封上书中放了大招,他列举了屯田策略的12个好处,并明确表示:不屯田就有12个坏处,而按照我的计划,虽然不能立即将羌虏杀死,但一个多月后就能停战。

这封上书还是很有力道的,刘病已仔细看了,而且许多大臣看了之后都觉得赵充国说得有理。但刘病已仍有疑问:你所谓的一个月停战,是指在今年冬天就结束战争吗?倘若敌人知道我们罢兵,会不会集结精锐来攻击屯田的人呢?

赵充国继续坚持,认真分析前线的状况,一一回答了刘病已担忧的问题,同时表明心迹:最晚在明年春天,就能结束战争,倘若我故意拖延,就天诛地灭,罪该万死!

赵充国这一封上书送到朝廷后,支持赵充国的大臣占了多数,丞相魏相明确表态:我认为赵充国的计策一定有效!

刘病已终于认同赵充国的想法。可破羌将军辛武贤和强弩将军许延寿是主战的,他们之前就提出过出击的想法。而且他们也不容易,和赵充国一起出征,结果就赵充国一个人表演,眼看着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他们再不抓紧时间干一票大的,那就要两手空空回家了。

就像两个医生,赵充国想用中医,循序渐进;辛武贤热衷于西医,欲药到病除。

刘病已决定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你赵充国要和平手段,那就在当地屯田;辛武贤主战,那就发兵出击。

辛武贤等人得到诏书,大喜过望,很快就发动进攻。如同赵充国所说,西羌诸部落已经奄奄一息,所以在汉军的猛攻下,败得不像样子。

之后就没什么悬念了。辛武贤等人的出击解决了那些还有较强战力的敌人,剩下的大都是些散兵游勇,根本不能和他们进行大规模会战,要解决这些散落各地的敌人,汉军就必须把力量渗透到各地。

可汉军的军力有限,如果把军事力量散落到每一个地方,力量一分散,就可能被敌人围歼了。

其实根本不需要军事力量渗透,只要政治渗透、军事威胁就行了,所以接下来就主要看赵充国了。

到第二年(前60)五月赵充国也有了捷报:现在还剩下大约四千多有战斗力的羌人,但羌首领靡望已明确表态说自己能收拾那些残寇,所以汉军不必屯田了。

刘病已终于等到这句话,当即下令班师。

汉军回家后,朝廷在当地设置了金城属国,安置投降汉朝的诸羌部众。

赵充国心里有些不爽。他当初可是跟刘病已说过的,最晚到第二年春天就能结束战争,可最终他拖到五月,都还剩四千多敌人。

在赵充国看来,若不是辛武贤等人非要打仗,破坏了他的计划,他肯定能更早结束。辛武贤等人看似功劳巨大,但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他们不出击,也一定能降服众羌,他们的军事行动,是打乱计划,连狗尾续貂都算不上。

可大部分人都认为战争能这么快结束,主要是因为辛武贤等人的军事行动威慑了诸羌。

赵充国回京后,一个叫浩星赐的人来给他接风。此人劝赵充国:你见到皇帝后,要贬低自己的功劳,把破羌的功劳归于辛武贤和许延寿。

浩星赐这是干什么呢?

浩星赐的理由是这样的:大部分没有见识的人都认为是辛武贤和许延寿的军事行动给诸羌带来沉重打击,才促使敌人迅速投降;而只有少部分高明的人才知道,就算他们不出击,将军也能平定诸羌。

这叫什么理由?

据史书说,浩星赐和赵充国的关系不错。如此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了赵充国好,希望赵充国迎合大众,不要被大部分人误解。

但我觉得这浩星赐是个损友,他根本就是帮辛武贤等主战派说话的,他想赵充国自贬功劳,以凸显辛武贤等人的战功。

赵充国没有听浩星赐的话。他顺着浩星赐的话往下说:“我不能欺骗陛下,我一定要让陛下懂得这次打仗的原理,否则等我死了,就没有人告诉他了。”

赵充国跟刘病已好好分析了这场战争,刘病已听完后,觉得赵充国说得非常有理,甚至认为辛武贤等人最后出击,是为了邀功,以使自己不至于白跑一趟,若非他们自私,赵充国也许真的在正月就能把战争结束了。

刘病已免了辛武贤的破羌将军一职,让他乖乖回酒泉当太守——这显然是不认可辛武贤的功劳。

酒泉郡是边郡,地势偏远,条件也不好,辛武贤肯定希望借此次战功被调到中央,再不济也迁回中原,没想到被赵充国三言两语就打了水漂。

知道你厉害,可是你吃了肉,怎么就那么不近人情,把我们想喝的汤都夺走呢?

辛武贤那个气啊!

辛武贤打算报复。

辛武贤忽然记起,他和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一起打仗时,有一回赵卬聊到,当今圣上曾对车骑将军张安世有所不满,准备杀了张安世,幸好赵充国出面劝谏,张安世才得以保全。

赵充国竟然还保护过张安世,刘病已竟然想杀害张安世,这话到底有多大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因为遍阅史书,我们丝毫看不出刘病已居然对张安世有过杀心。

如果此事为假,他赵卬就有造谣的嫌疑,他造这种谣言,是离间君臣关系,居心不良,甚至抹黑天子。如果是真的,他赵卬就是故意泄密,皇帝和重臣那么机密、那么见不得人的谈话,你赵卬怎么敢随便说给一个辛武贤呢?你能给辛武贤说,就难保不告诉其他人。更何况,就算事情是真的,刘病已和赵充国、张安世之间的事情,赵卬是怎么知道的?肯定是赵充国嘴巴不严,到处乱说。

总之,不管是真是假,赵卬说那些话,都对赵家不利。

辛武贤很快上书一封,状告赵卬泄露机密。

这事该如何处置呢?

刘病已什么都没做,只是过一段时间后,赵卬因为违反军纪被下狱,接着赵卬就自杀了。再后来,赵充国上书一封,请求辞职,刘病已也批准了。但刘病已在批准赵充国辞职时,还给赵充国赏赐了高级马车和60斤黄金。赵充国回家后也没有被干晾着,每次朝廷有重大事情了,都会请赵充国参加。在这种安详的环境中,赵充国于汉宣帝二十二年(甘露二年,前52)去世,享年86岁。

那么,赵卬嘴里关于“天子想杀了张安世”的话是真的吗?

说是假的吧,可赵卬没必要凭空编这么个故事,他又不是搞创作的;说是真的吧,可史书上没有任何关于刘病已想杀张安世的痕迹(除了赵卬嘴里所说),何况属实的话赵充国就有泄密的嫌疑,不太可能全身而退;说是辛武贤造谣,可辛武贤安然无恙。

历史总是这么扑朔迷离,这个距离我们有千年之久的案子,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揭开真相了。不过对我们后人而言,在没有发现真相之前,倒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推测。

我觉得,悲剧很可能是吹牛造成的。事情也许有那么点儿影子,比如某一次开会,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张安世和刘病已说不到一块去,惹得刘病已拍桌子骂娘,赵充国担心气头上的刘病已收拾张安世,就上前说了些“陛下息怒”的话,刘病已听了赵充国的话才稍稍降了火气。赵充国回家后,想到一向性格好的皇帝居然发火,觉得今天开的这个会和往常不同,就把刘病已对张安世发火、他给刘病已降火的事情跟家里人随口说了说。小赵听了父亲的讲述,觉得父亲太猛了,便把其中一些情节脑补一番,越想越觉得父亲能量大,于是在某场酒宴上,添油加醋跟辛武贤吹了。而实际上刘病已和张安世之间只是在某件事情上有不同看法,发生了一些正常的争执,这根本不是什么宫廷机密,所以赵充国才敢跟家里人提起。然而赵充国父子要跟别人讲这个故事,自然就要稍稍演绎一下,以显得赵充国的话威力大,结果一个正常的事情就变了味,变成了“赵充国救了张安世的命”。正因为事情几乎是子虚乌有,所以只弄死了赵卬。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诡仙:病娇妹妹总想独占我盗墓笔记之稻米的幻想水落尸出太原大会战1937传下去!港区小霸王被老婆驯服了惊天密案卧底归来,老子是刑侦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