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拓跋珪建魏(1/1)
开创北朝,建立魏国的拓跋珪,就是当年建立代国的拓跋鲜卑的后人。
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寔,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世子,此人力大无穷,十分勇猛。什翼犍的大将长孙斤在面见什翼犍时忽然拔刀行刺,拓跋寔舍身阻挡,被长孙斤刺中肋部。拓跋寔忍痛仍然力擒长孙斤,将其杀死,而自己终因伤势过重,不久后去世。
这时拓跋珪尚在母亲贺氏腹中,拓跋寔死后一个月,作为遗腹子的拓跋珪出生(他本名的发音应是涉圭,“珪”则是后来使用的汉字对音,这个字当时可能带有复声母,类似英语school的开头)。这一年是前秦灭掉前燕后的第二年,公元371年。
苻坚灭亡代国,是五年以后的事,这次胜利虽则靠的是前秦强盛的国势,却也沾了代国内乱的“光”。
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在前秦军队的连续打压下,在什翼犍奄奄一息的病势中,代国内部人心惶惶。拓跋寔虽然早卒,什翼犍并没有另立新的世子。什翼犍此时的夫人慕容氏,是慕容皝的女儿,她为什翼犍生了六个儿子,都已年长,哪个将做未来代国的君主,无人能知。
秦军的前锋部队离代王大营不远,几个儿子每夜轮流带兵守护重病的什翼犍。这时候有人前来挑拨离间,游说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什翼犍“分国半以授之”的弟弟拓跋孤之子拓跋斤。(参见“淝水之战”第八章)他老子当年何等侠肝义胆,今日他却丢尽祖先的脸面。拓跋斤让自己统领部落的民众大失所望,又怀恨在心,跑到什翼犍的部落里来捣乱。
他对寔君说:“大王要立慕容妃的儿子,准备先把你杀了,所以让他的儿子们每天晚上身着军装,环绕营帐,那是要找个机会行动呢!”
寔君是个什么样的人?《魏书》中评他“性愚”,我以为甚切,竟然就凭这一点相信了一个连自己“国人”都不信任的人。寔君决定先下手,就杀了自己的六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动作太大惊动了营帐中的什翼犍,寔君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连老爹什翼犍也一并杀掉。
代国群龙无首,终于大乱,前秦军乘机进入国都云中。五岁的拓跋珪跟随母亲贺氏逃往舅舅贺讷的部落,才逃脱灭顶之灾。
苻坚在灭亡代国以后接见代国长史燕凤,曾经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当时他问燕凤代国动荡的原因,燕凤据实相告。苻坚很感慨地说:“天下之恶一也。”(他因兄弟之争上台,又在任内对付过背叛他的兄弟们,对这一点可说是深有感触。)他接受燕凤的建议,把代民分成二部分,让铁弗刘虎的两个后人刘卫辰和刘库仁分别统领。
刘卫辰品行的恶劣早有“前科”,当初对待什翼犍就是又叛又降,与拓跋氏是仇敌;而刘库仁虽然也是刘虎的同宗,却与拓跋氏有另外一层关系:什翼犍是他的舅舅,因此对待代国遗民比较和善。苻坚知道他们两个的关系处得不好,让他们分管,本意是要他们相互制衡,谁也不敢先下手。
但刘卫辰毕竟是个小人,当年便叛秦,与刘库仁翻了脸。刘库仁带兵击败刘卫辰,一直追击到阴山西北千里之外,被他逃脱,但捉住了他的妻子儿女。苻坚对这样的小人还予以宽待,把他封为西单于,设了个虚职,驻在河西一带,真是民族政策的“典范”,却给日后留下一大祸患。
什翼犍生前的亲信都去投奔刘库仁,拓跋寔的遗孀贺氏也不例外,她带着拓跋珪到了刘库仁的部族中。刘库仁对待他们母子相当好,使他们得以安居。
苻坚得意的时候,待刘库仁很不错,到了苻坚倒运时,刘库仁就报恩。慕容垂攻打苻丕的邺城,他大举发兵前往救援,途中不幸被潜藏在部族里的燕将慕舆文所杀,弟弟刘头眷接他的班,统领他的部众。
刘头眷转而扩充自身势力,先后击败了贺兰部和柔然,声势浩大。然而他没有理睬儿子刘罗辰的劝告,对堂兄刘库仁的儿子刘显疏于防备,被其刺杀。刘显夺了刘头眷的位子,又深恐代国的嫡传后人拓跋珪会对他不利,派了刺客去杀害拓跋珪。
寄人篱下的拓跋珪眼看性命不保,这时全仗了祖辈的名望和地位:刘显弟弟刘亢埿的妻子是拓跋珪的姑母,她得知这个消息,暗中告知贺氏。刘显的谋士梁六眷则是什翼犍的外甥,也立刻派人密告拓跋珪。贺氏夫人很聪明,她想定了计谋,安排拓跋珪出逃。
这天深夜她备下酒宴,请来刘显派来的刺客共饮,刺客先生虽然心狠手辣,却抵不住三十出头的贺氏的诱惑,痛饮一番后便醉倒在贺氏帐中。拓跋珪乘着夜色和代国的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以轻骑逃离刘氏的部族。
第二天早晨,贺氏潜入马厩,故意惊动马匹,刘显的刺客从梦中惊醒,急急忙忙到马厩中探视。贺氏当即朝着刺客大哭说:“我儿子刚才还在这里,现在忽然找不着了。你们谁杀了他吗?”刘显的刺客被问得不知所措,头脑里更是一片糊涂,也就不马上去追寻拓跋珪的下落。(《通鉴》中说被贺氏灌醉的是刘显本人,似乎有错。)
拓跋珪平安逃到舅舅贺讷的贺兰部,贺讷见到十多年未见的外甥已是一表人才,听了他的经历,又惊又喜,道:“你若是复了故国,可别忘了我们这些老臣哦!”
拓跋珪笑着说:“果真像舅舅您所说,我可不敢忘记!”
贺氏的从弟贺悦在刘显部下做外朝大人,也率领部众投奔拓跋珪。刘显发了火,要杀了贺氏,贺氏逃到刘亢埿家中藏匿,刘亢埿一家人为贺氏说情,总算让刘显赦免了贺氏。
贺悦归顺拓跋珪引发了刘显手下各部的“叛逃大行动”,他的南部大人长孙嵩、中部大人庾和辰,都先后离他而去,投往贺兰部拓跋珪的麾下。庾和辰做得够“绝”,走时干脆带上了贺氏,拓跋珪母子终于重新相聚。
拓跋珪在贺兰部待了几个月,深得人心,唯一不服他的是贺讷的弟弟贺染干,这人派了自己的死党侯引七突刺杀拓跋珪。代国旧臣尉古真得知密谋,告诉了拓跋珪,侯引七突无机可乘,下不了手,只得回去报告贺染干。贺染干很毒,怀疑尉古真泄了密,把他拉来拷打问讯,用两条车轴夹住尉古真的头,弄伤了他一只眼睛,尉古真始终不承认,贺染干只好把他放掉。(也是条硬汉子!)
贺染干亲自带兵包围拓跋珪营帐,贺氏夫人冲到他面前,指着贺染干斥责道:“你还把不把我这个姐姐放在眼里了,为什么要杀死我儿子呢?”贺染干被说得又尴尬又惭愧,只能悻悻而去。
半年之后,苻坚身死的消息也传到了拓跋珪的部族,一直对苻坚又敬又怕的代国旧臣,以及拓跋珪本人,面对北方大乱的形势,不再有所顾忌。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正月,拓跋珪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畔)大会各部,即代王位,改元登国。他把国都迁到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推行农业政策。
三个月后,他改称魏王,史称北魏、后魏、拓跋魏。从此,“拓跋”这个名号,和“北魏”一起,成为左右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而这一年,也常被视作北朝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