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蒙古帝国二百年(全二册) > 第七十一章 第三次西征(阿拔斯王朝)

第七十一章 第三次西征(阿拔斯王朝)(1/1)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在我们的史书中,经常提到阿拉伯帝国,“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就是对这个帝国不同阶段的称呼。这个大帝国存在了很长时间,横跨了很辽阔的地域,他经历了我国的唐朝、五代、两宋和辽金,地跨了亚非欧三个大洲,对亚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红海和波斯湾之间、印度洋的北侧,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沙漠面积占到了这个半岛的绝大部分,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少雨,只在麦加等地方零星分布着为数不多的几个绿洲。长期以来居住在这里的原著居民,贝都因人(沙漠之子),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各个部落之间经常为了绿洲和水源而大打出手,互相仇恨。恶劣的环境和常年的争斗造就了半岛上部落居民顽强好战的性格。

在穆罕默德之前,贝都因人的信仰很不统一,多神教盛行,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偶像神,散漫的现状需要一位领袖人物出来,将整个半岛统一。

穆罕默德出生于570年,于610年开始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随之崛起。穆罕默德病逝以后,阿拉伯帝国先后进入四大哈里发时代(632年——661年)、倭马亚王朝时期(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时期(750年——1258年)。

穆罕默德去世后,各个部落开始自行其是,各方对谁能成为合法的先知继承人争论不休,刚刚成立的阿拉伯帝国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经过协商,大家共同推选了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为哈里发,阿拉伯语即先知的代理人和继承人。哈里发既是阿拉伯帝国的国家元首,又是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集宗教、军事和行政大权于一身。

伯克尔在位时,全力平衡各方的力量,叛变的部落重新回到了信徒的行列,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并最早开始了对外扩张,侵入叙利亚等地。可是伯克尔执政时间不长就去世了,634年,大家又共同推选默罕默德的战友欧麦尔为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是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他执政时期,阿拉伯帝国从东西两个方向开始全面扩张。

向东,他与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作战,占领了伊拉克。向西,攻取了大马士革,控制了原来拜占庭帝国势力范围的叙利亚和耶路撒冷,并于642年占领了埃及。

欧麦尔于644年意外遇刺,于是众人拥戴默罕默德的战友和女婿奥斯曼为第三任哈里发。

奥斯曼继续他的前任欧麦尔的扩张政策,他于646年彻底击败波斯军队,征服了这个上千年历史的古国,接着继续往北征服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高加索南部地区。向西南,越过西奈半岛,征服埃及,再向西,征服了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北非地区,在他执政期间,阿拉伯帝国占领了整个北非的广袤领土,并使这里的柏柏尔人皈依了伊斯兰教。

可是正当帝国节节胜利的时候,阿拉伯帝国内部斗争也愈演愈烈起来,奥斯曼的反对者发动了对他的暗杀行动。奥斯曼出身于古莱氏族中的倭马亚家族,而倭马亚家族曾经反对默罕默德的传教行动,奥斯曼本人却坚定地支持默罕默德,是先知早期的亲密战友。奥斯曼继任后,大肆提拔倭马亚家族的人担任要职,将他的堂弟穆阿维叶任命为叙利亚总督,而他的任人唯亲的行为引发了反对者的强烈不满,国内暗流涌动,反对者时刻准备发动政变。

656年,反对奥斯曼的政敌刺杀了这位哈里发,拥戴穆罕默德的堂侄和女婿阿里为第四任哈里发。

但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拒不承认阿里政权,双方互相敌视,数次火拼,未分胜负,僵持不下。此后不久什叶派内部又出现分裂,部分对阿里表现不满的激进势力新组建了一个“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吉派。661年,该派刺杀了阿里,四大哈里发时期结束。

四大哈里发时代也称为神权共和时期,即统治者由伊斯兰各教派领袖和部落首领共同推选,如同上古时代氏族议会共同推选部落联盟,而从倭马亚王朝开始,哈里发成了世袭制,不再由部落和宗教领袖推选。

阿里遇刺后,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自己及后代子孙成为帝国的君主。如同我国的夏朝一样,夏禹还是氏族推选的,而从夏启开始,则变成了父死子继,家族统治。

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以后的近一百年间,它向东越过呼罗珊,推进到了印度河流域,及中亚地带,将撒马尔罕、不花剌等城市均纳入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隔着帕米尔高原与中国接壤了。向西,占领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直到摩洛哥的北非地区。

北非的摩洛哥与欧洲的西班牙只隔着一个直布罗陀海峡。阿拉伯帝国军队于711年跨过直布罗陀海峡,登上了伊比利亚半岛。在今天的西班牙境内消灭西哥特王国后,阿拉伯人挥师北进,翻越比利牛斯山脉,在法国边境与当时的法兰克军队展开激战,后失利,不得不中止了北进的步伐,将势力主要稳固在西班牙和北非一带。到了8世纪中叶的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

倭马亚王朝的统治激起了被征服领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同时,各方的教派争斗日趋激烈。747年,一群波斯奴隶揭竿而起,起义了。经过战斗,起义民众推翻了倭马亚王朝。但胜利果实很快落到了另外一支派别——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手中。这位君主于750年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第四个王朝。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中国史书也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旭烈兀西征的时候正是阿拔斯王朝统治后期。

东西方的第一次碰撞:

其实旭烈兀西征并非是东方与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碰撞。对照一下年历,我们不难发现:阿拔斯王朝兴起的时候,刚好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唐朝的鼎盛时期,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一次碰撞,而碰撞的焦点是在一个叫怛罗斯的地方。

早在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就曾经觊觎东方的强大和富庶,并向东一度占领了河中地区的不花剌、撒马尔罕等城,但随着倭马亚王朝的衰落,他们成了强弩之末,没有再往前推进,而是隔着帕米尔高原与大唐相持。

唐朝方面呢,随着东西突厥的灭亡,西域的诸多小国开始臣服于大唐。唐高宗时期在龟兹(今天的库车)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诸国,成了整个中亚地区的宗主国。可是唐玄宗即位初年,吐蕃以武力和联姻的方式迫使当时唐朝的一个附属小国小勃律国(今天的阿富汗东北部及克什米尔地区)臣服,这个小勃律国就开始效忠于新的主人,中断了对唐朝的进贡,于是唐玄宗任命了高仙芝为将军西征小勃律国,恢复唐朝在西域的老大地位。

这位高仙芝是高句丽人,他出身将门,相貌英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接到任命后,高仙芝和副将李嗣业带领1万兵马进行了一次神奇的远征,他在数十天内迅速翻越帕米尔高原,击败了吐蕃守军,突然出现在小勃律国城下,降服了小勃律国,抓获了小勃律国的国王和吐蕃公主,带回了长安。次年,高仙芝再次出击,抓获了意图摆脱唐朝的车师国的国王。

这两次远征巩固了唐朝在中亚的统治,也使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很多中亚的历史学家称他是“山地战之王”。随着战果的积累,高仙芝的政治地位也获得了提升,此战后他被任命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成了大唐在中亚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几乎就在高仙芝走马上任的同时,阿拉伯帝国内部发生了革命: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政权的更替引发了河中地区多地的叛乱,许多原来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纷纷起来造反,力图摆脱阿拔斯王朝的统治。阿拔斯王朝派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将军到这里四处平叛,疲于应付,整个河中地区局势混乱不堪。

中亚的乱局给高仙芝带来了希望,他拟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打算利用阿拉伯帝国这一改朝易代无暇东顾的机会,向威胁大唐西部边陲的这个新兴帝国主动发起攻击,遏制他向东扩张的势头,将此前摆脱唐朝控制的地区重新纳入安西四镇的势力范围。而新掌权的阿拔斯王也急于将版图向东推进,于是双方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冲突双方:唐朝PK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双方最高君王:唐玄宗(李隆基)PK阿拔斯;双方将领:唐朝的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PK阿拉伯帝国的艾布·穆斯林、齐亚德;

双方兵力:唐朝3万人PK阿拉伯15万人;会战地点:怛罗斯。

750年,高仙芝借口唐朝的一个小藩帮——石国无番臣礼,率兵征讨这个小国。石国是唐代著名的昭武九姓之一,大概位置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很早就臣服于大唐王朝,后来归附了阿拉伯帝国,高仙芝决定先拿它开刀。

神勇的唐军在高仙芝的带领下很快兵临石国城下,巨大的攻势让石国顿时畏服,国王请求投降。

这时高仙芝表现出了其残忍的一面:他本来答应了国王的投降请求,可是入城后却违背了承诺,下令将石国全城进行了屠城,妇女儿童掠走,城镇焚毁,而后把石国国王带回长安,并在城门前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战后,高仙芝达到了其征战生涯的顶峰。

可是唐朝的军事行动漏掉了一个人:就在石国灭亡前夕,该国的王子侥幸逃脱。这位落难的王子跑到了巴格达,向阿拔斯王朝求救。接到了求救后,阿拔斯王朝派正在中亚镇压什叶派叛乱的艾布·穆斯林和齐亚德向石国进发,企图帮助石国复国,排挤唐军势力。

闻警后高仙芝紧急布置,751年(天宝10年)春天,主将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带领安西四镇的2万兵马出发,沿着瓦罕走廊向西挺进。这次唐军带领的都是安西四镇的精锐,其中包括一万名骑兵,一万名步兵。

长途奔袭,这种战法带有很大的风险,谁都知道劳师袭远的弊端:在敌方的领土作战,人生地疏,包括气候水土不服带来的不适应等不利影响,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战线拉的过长还会影响粮草的补给,弄不好很容易陷入敌人的包围,导致全军覆没。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除了风险,这种战法还有个优点,就是极强的机动性。如果运用得当,这种长驱直入的方式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定的效果,能迅速的穿插迂回,直捣虎穴,瘫痪敌人的中枢,给敌人造成意想不到的打击效果。我们知道,在海战的时候,只要击沉了对方统帅的旗舰,剩下的小艇就只能等着挨收拾了。

笔者数了一下,历史上有几个善于长途奔袭出奇制胜的的高手,包括汉代的霍去病、唐代的高仙芝和蒙古帝国的哲别。霍去病曾经率军深入几千里,到漠北草原打击匈奴,追到了贝加尔湖一带,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家室成员,彻底摧毁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哲别则与速不台一起从草原打到了里海,翻越高加索山脉到了斡罗斯草原和克里米亚半岛;高仙芝也算是对这个战术比较擅长的一个将军,他不拘古法,快速机动,前两次降服小勃律国和车师国,充分体现出他大胆突袭,深入敌后,凌厉神奇的作战风格。两次远征的胜利给高仙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增加了他的底气,况且这次高仙芝手中还掌握着两个杀手锏:一个是陌刀阵,一个是强弩。

陌刀阵就是这1万名步兵的法宝。

高仙芝率领的这些步兵可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步兵,强大的战斗力来源于他们的交通工具和武器:他们在行军时也是骑马,只是作战时才下马步战,鉴于帕米尔高原多山地和冰川,道路崎岖,每个步兵还配备数头吃困耐劳的毛驴或骡子,拉着给养和物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用的作战武器,这大概是在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一种兵器——陌刀。

陌刀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锻造方式打制而成,长约四尺,刀柄长约半米,双面开刃,锋利无比。现在这种锻造方式已经失传,而精明的日本人把这种技艺学习了去,铸成了闻名世界的日本刀。

唐军平常训练时专门对砍、刺、劈、挑等各种动作进行强化训练,每个陌刀手都运用的异常纯熟,上砍人头,下砍马腿,砍劈效果极佳,无不以一当十。而在作战时,数千名陌刀手们排成一排,形成一个宽约数公里的刀墙,刀手的战斗队形往前推进的时候,无论前面是什么,只要是血肉之躯,在陌刀战阵的攻击下,瞬间会变成一片肉泥,应该说唐朝打败突厥人和西域的小国与唐军精良的陌刀是分不开的。而高仙芝的副将李嗣业就是陌刀战的专家,当时人们都盛传“挡嗣业刀者,人马俱裂”,这将是对阿拉伯帝国构成强大威胁的一支力量。

此外,唐军中还有数千名强弩手,每个弓弩手配有两个箭囊,每个箭囊装30支箭,两个箭囊共60支。唐军弓弩手都经过多年的训练,双臂有80斤的力量才能拉开强弓,弩射程达到300至400米,能轻易射穿厚约半公分的铠甲。

唐军在列阵时,先由弓弩手向敌方发射弩箭进行火力压制,遏制住敌方的进攻势头,而后由陌刀手向前推进,几轮下来,能从陌刀下逃生的实属侥幸,而骑兵则最后发起攻击,主要是追击和掩杀残余敌人。

为了确保此次战役的胜利,高仙芝还动员了两个附属国拔汗那(今费尔干纳地区古国)和葛逻禄部(西突厥的部落之一,是后来的阿力麻里国的祖先)各5000兵马,这样大唐联军总共3万人,向河中地区疾进。

这是一次艰难的行军,帕米尔高原位于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多条山脉的交汇处,平均海拔6000多米。这里群山起伏,连绵逶迤,冰川耸立,犬牙交错,气候恶劣,许多地方几百里之内无人烟。好在高仙芝准备充分,又有丰富的山地行军的经验,他带着唐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又继续向前行进了700余里,到了一个叫怛罗斯的地方。

怛罗斯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的江布尔城附近,是扼守东方西方的交通要道,镇守这里的是一名叫齐亚德的将军。

齐亚德听说唐军兵临城下,急忙带领手下的5万人加强防守,并组织骑兵列成战阵迎敌。

一开始,齐亚德没有想到唐军行进速度之快,也没有估计到唐朝步兵的陌刀阵的厉害,所以他也象平时作战一样,不假思索就组织阿拉伯骑兵向唐军发起了冲锋。

高仙芝命弓弩手排在阵前,紧随其后的是陌刀阵,当阿拉伯人冲上来时,先由弓弩手集中发射,继而是自由发射,弩箭象雨点一样飞向阿拉伯人。几轮弩箭后,阿拉伯骑兵已经倒下了一大批人,接着箭手们主动有序后退,陌刀阵改为前锋接战。

战斗异常惨烈,阿拉伯骑兵虽然骁勇,但在唐军陌刀阵的攻击下,伤亡极为惨重,应该说这是阿拉伯人有生以来遇到的最痛苦的一次战斗。以往在征服埃及和呼罗珊及西班牙境内,阿拉伯人是骑兵对骑兵的战术,即便是旗鼓相当,打不过还可以再跑,生存率还是很高的。而这次则不然,几次交手下来,阿拉伯联军已经死亡3000人,而唐军则阵亡了200多人。

战场上到处是断头残臂,血肉模糊,许多马匹也被削的支离破碎,而伤者则缺胳膊少腿,触目惊心。陌刀给阿拉伯联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齐亚德见状,赶紧收缩防线,躲入城中闭门不出,甚至开始考虑放弃怛罗斯了。

但很快转机就来了:得到消息的艾布·穆斯林率领5万骑兵从平叛的前线驰援怛罗斯,星夜兼程赶到了这里。这个消息无异于一粒救心丸,让几近崩溃的齐亚德重新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他守城的信心。经过商议,齐亚德从城内、艾布·穆斯林从外围向唐军进行夹击。

要说高仙芝真不愧名将,他从容布置,分头迎击,阿拉伯人居然都占不到便宜,无法冲破唐军的阵地。而由于阿拉伯联军从数量上远远多于唐军,所以高仙芝尽管杀伤了大量敌人,但依然未能让阿拉伯人彻底屈服,也无法彻底消灭他们。

就这样,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僵持起来了。

可在僵持之中,战局正在朝有利于阿拉伯方面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僵持到第五天,唐军的盟友葛逻禄部的军营中来了几位神秘使者,这些都是艾布·穆斯林派来的说客。这几位使者肩负着一个使命:策反葛逻禄部。

他们告诉葛逻禄人,共同的宗教信仰应该使他们与阿拉伯人团结起来,不要再给唐朝卖命。

当然并非共同的信仰肯定会成为盟友,比如铁木真统一草原过程中灭掉的塔塔儿部和蔑儿乞部就同样信仰萨满教,所以要想做到万无一失,还得再加上一个条件:利益。光谈感情,没有物质利益为载体,很难打动别人。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利益必然会把人栓在一起,至少,胜算会大大增加。

为了让葛逻禄人彻底投诚,反叛唐朝投靠自己,艾布·穆斯林承诺事后将给与葛逻禄极大的自治权,允许该部在阿姆河流域和锡尔河流域自由发展自己的领地,拔汗那国和撒马尔罕等领土也归葛逻禄部所有。

最后,阿拉伯联军还给葛逻禄部带来了四箱黄金!

这一招够狠!葛逻禄部本来就对高仙芝有些不满,尤其是高仙芝在石国屠城让这个附属国一直心存隐忧,唯恐哪天这位喜怒无常的主人向自己动手,重蹈石国覆辙。再加上利益的驱使,葛逻禄部首领决定背叛大唐投靠阿拉伯人。

双方僵持到第六天,751年7月21日上午,葛逻禄部按照与艾布·穆斯林的约定,突然从唐军的后面发起攻击,将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趁着唐军阵脚微乱,阿拉伯派出重骑兵趁机冲击唐军的阵营,鏖战了一个时辰后,两面夹击下的唐军出现了溃败的迹象。当唐军明白过来后,李嗣业建议高仙芝立刻突围,摆脱不利局面。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高仙芝一咬牙,下令:突围。

可是由于撤军命令下的有些匆忙,唐军从有计划的撤退变成了无序的逃跑,当逃到了怛罗斯河东岸的时候,惊恐的发现一个问题:堵车!原来是另外一支盟军拔汗那部也溃逃至此,数万人马涌在一条不宽的山谷中,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拥堵状况堪比下午五六点钟晚高峰时的北三环。

这非常危险,一旦敌军追上来,恐有全军覆没的杯具啊!此时副将李嗣业唯恐阿拉伯人追击,竟然下令杀害盟军士兵清理道路,其本人也挥舞大棒毙杀上百名拔汗那士兵,杀开一条血路,唐军残部得以通过。而拔汗那部的5000名士兵全部被杀。

当高仙芝等人退回安西四镇的时候,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其余唐军,阵亡1万余人,被俘七八千人,两万人的安西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这就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唯一的一次战役,尽管这次战役几乎快被人遗忘。此战后,唐朝的势力退出了中亚。后来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高仙芝一度想重新集结力量,杀回中亚,报怛罗斯之败的一箭之仇。但由于此后不久发生的安史之乱让唐朝集中力量平定内部叛乱,无暇西顾,很快高仙芝也被调往平叛的前线,所以唐朝再也没有到帕米尔高原以西,退出了对中亚霸权的争夺。

而阿拉伯帝国呢?此战虽然惨胜,但实际上损失比唐军更大,无力再次发起新的进攻。唐军惊人的战斗力,尤其是陌刀阵让阿拉伯人心有余悸,所以他们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将势力稳定在中亚地区。此后整个中亚地区也开始了伊斯兰化的过程,中华文化逐渐被排挤出了这一地带。后来新的哈里发开始了和平外交政策,双方均没有再主动攻击对方。

至于那位主帅艾布·穆斯林,此战也成了他的巅峰之作,他成了整个呼罗珊地区的主人。势力的增长引起了统治者的猜忌,754年,新的哈里发曼苏尔调任他到埃及担任总督,但遭到了艾布·穆斯林的拒绝,于是曼苏尔将他诱至巴格达后,借口艾布·穆斯林谋反,逮捕并处死了这位不可多得的主帅。另外一位将军齐亚德,也于数年后死于谋杀。双方不约而同放弃了敌对状态。

这场战役还带来一个附带结果,那就是中国的造纸术。在被俘的唐军中,有数千人的随军工匠,包括造纸匠、染织匠、铁匠和制造火药的工匠。他们作为俘虏被带回了撒马尔罕和巴格达,中国工匠在这些城市成立了很多造纸作,并把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技术传授给了阿拉伯人,又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真是不可思议,我国的造纸术竟然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传播到了阿拉伯和欧洲,这大概是战争发动者始料未及的。这部分战俘和工匠,就此在大食国长期生活下来了,直到今天,在中亚和西亚,依然有一些唐人的后裔。

在这些战俘中,有一位叫杜环的中国工匠,他被带到了巴格达,跟随大食军游历了整个阿拉伯帝国,足迹踏遍了撒马尔罕、库法、巴格达、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埃及、努比亚、利比亚和摩洛哥,后来从埃塞俄比亚乘船回到了广州。他是古代有记载的唯一一个到过摩洛哥和大西洋沿岸的中国人,他还根据自己的见闻写过一部《经行记》,后来失传,其游历的距离要远远长于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和明朝的郑和。

世界帝国史话 罗马帝国疏勒城——那年在西域的一场血战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叼炸天的一生春秋五霸武道一键修改,我直接满级!天命妖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