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功骏烈 卓乎盛矣(1/1)
永乐大帝朱棣虽然病逝于榆木川,但他的千秋功业却没有随着他死去而被埋葬。和一般名将不同的是,朱棣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将领,还是一位君主。
既然是君主,除了打仗,他还留下了一堆遗产和一堆问题:当时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江南地区水患治理工程、招抚四夷,以及隐患——东厂。
《永乐大典》是朱棣平生的得意手笔。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认为自己除了武功之外,还必须编一部配得上自己武功的巨著,彰显自己的文治不输于父亲朱元璋(也为了修改历史)。
于是,朱棣召来解缙,让他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1)为宗旨,编一本集成古今的类书。所谓类书,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百科全书,具体是指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于是,解缙召集了147个人,在一年之内就修成《文献大成》,呈现给朱棣交差。
朱棣一看差点把解缙和《文献大成》一起撕了!解缙完全没有理解自己的意图,朱棣决定请来他的帝王师姚广孝,全面监督主持修书。姚广孝学问可能不如解缙,但是他了解朱棣就跟了解自己一样,朱棣是要编一本前无古人的巨著,才不是什么《文献大成》。于是,姚广孝指点了解缙,后者立即领悟,开始第二次编撰工作。
这一次解缙下了大功夫。光抄书就用了2000人以上。由于没有打字机,《永乐大典》数亿字全部用明代官用的馆阁体楷书,一笔一画从全国各地征集到的各类书籍中抄写完成!
除了抄写之外,《永乐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部由人动手画上。这数亿字的编纂过程,是由参与编书的官员先按照解缙确定的书目,再由抄写员抄写一遍,然后送姚广孝审核,不达标者罚重新抄写!
解缙主持修撰《永乐大典》时,坚持根据文献中的语词来确定条目,并按照音韵进行分类。不过,解缙按照类书编辑的规范,要求所有人员不得擅自撰写任何文字,只用把各种典籍中出现过这个条目的所有书籍,按照个人理解整段、整章、整本、整部全部清晰抄录下来,同时注明采自文章、书籍的出处,标明作者,方便皇帝查考。
2000多人连编带抄,足足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一直干到了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姚广孝完成任务后受到朱棣嘉奖:书成,帝褒美之(2)。
对在姚广孝监督下,由解缙完成的这项工作朱棣非常满意,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900卷(目录60卷,共计22960卷),11095册(3),汇集了古今图书近八千种。
朱棣定稿定名之后,姚广孝继续指挥人用两年时间进行重新腾清重抄。姚广孝重新抄的这一部《永乐大典》被称为“永乐正本”,嘉靖末年“永乐正本”不翼而飞,至今成谜。有人说,“永乐正本”被嘉靖皇帝带入坟墓陪葬;也有人认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把《永乐大典》的正本留在了南京,由于长期没有人使用和监管,逐渐被虫蛀、偷盗毁掉了;还有人认为,这样一部重要的书,明朝还有专门官员守护,不可能被偷走,“永乐正本”是毁于一场大火。
现存的《永乐大典》为“嘉靖副本”。嘉靖年间,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的嘉靖皇帝决定重录《永乐大典》,此即“嘉靖钞本”或“副本”。“嘉靖副本”一直保存于皇史宬。清末历经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劫毁,现在仅存800余卷,国内收藏不过400卷,其余部分被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收藏。两者相较,“永乐正本”应当更为优秀。嘉靖时,负责主持“嘉靖抄本”重录工作的内阁首辅徐阶见到“永乐正本”后,曾感叹“永乐正本”缮写“无与伦比”。由于嘉靖年间国家财政已经不如永乐时代宽裕,因此就很难再找到那么好的抄写人。
和清人边抄边毁的《四库全书》不同,朱棣命令姚广孝、解缙编的《永乐大典》较为完整保存了明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献和百科杂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
《明史》称赞《永乐大典》:“即有怪奇驳杂出乎其间,亦足以考风气之正变,辨古学之源流,识大识小,掌故备焉。挹其华实,无让前徽,可不谓文运之盛欤!”(4)
征战一生的朱棣,最后流传千古的却是这样一部震古烁今的伟大巨作,实在是让人刮目相看,啧啧称奇。
帮助朱棣完成这项大业的姚广孝和解缙,都是他亲自选拔的人才,看来《明史》称赞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非常恰当。同样,朱棣也非常擅长选拔专业人才,比如,治水人才。
水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遇到的最大麻烦。从大禹时代开始,中国人和水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朱棣也不例外。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夏四月,“时嘉兴、苏、松诸郡,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5)。朱棣决定修浚江南农作物主产区的河流水利工程。
除了疏浚运河之外,朱棣在江南治水也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功绩。朱棣手下负责治水的是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原吉制定了相关治水方针呈送朱棣。
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环以太湖,绵亘五百里,纳杭、湖、宣、歙诸山水,注淀山诸湖,入三泖。顷浦港湮塞,汇流涨溢,伤害苗稼。拯治之法,宜浚吴淞诸浦港,泄其壅淤,以入于海。吴松江袤二百余里,广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屡疏,以当潮汐,沙泥淤积,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至下界浦约百二十余里,虽稍通流,多有浅窄。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南仓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臣相视得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径入大江,皆广川浚流。宜疏吴淞江南北两岸安平等浦港,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茆二港,使直注海。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滨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茆湖之水。此即《禹贡》“三江入海”之迹。俟既开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时,修圩岸以御暴流。(6)
夏原吉的意见可以归纳为,疏浚长江下游,同时让支流接于太湖,通过量地建闸,按季节不同开闭闸门,从而达到调节水量,控制水位的目的。
朱棣非常同意夏原吉的设想,他虽然不懂水利,但对夏原吉的能力是认可的。于是夏原吉亲自出马,前往指挥长江下游的疏浚工作。一位部长级高官挂帅,事情就好办得多。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冬,疏浚工程正式开始。
役十余万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言水虽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尽疏泄,非经久计。(7)
看来这项工程完工之后,夏原吉对工程本身并不满意。他认为虽然对主河道进行一定修复,但是支流都没有搞定,一旦长江发大水,那么这些淤塞的支流很容易被长江大水倒灌进去,还是会把江南淹掉,影响农业生产。于是,夏原吉再次前往江南,疏浚长江下游主要支流。
明年正月,原吉复行,浚白茆塘、刘家河、大黄浦。大理少卿袁复为之副。已,复命陕西参政宋性佐之。(8)
夏原吉在工地上从正月一直待到了九月,才回到南京向朱棣复命。朱棣对他的功劳、苦劳和疲劳都很认可,多次褒奖他:“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之后,朱棣把大明帝国的整个财务调度全权委托于他。
夏原吉主持财政工作时,朱棣有很多地方要花钱,比如功的赏赐,原本诸王麾下的诸籓护卫要裁撤重新合并改设为武卫百司;南征北战要钱粮,兴建郑和统率的超级无敌舰队要巨资;重新大规模修筑北京城的宫阙……哪样都要花大钱,朱棣全部都需要夏原吉来帮他理财解决。
但夏原吉能够做到“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夏原吉的理财能力,可见一斑。
朱棣和夏原吉都特别看重民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夏,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再发大水,朱棣让夏原吉主持救济工作,亲自对夏原吉说:
四郡之民,频年厄于水患。今旧谷已罄,新苗未成,老稚嗷嗷,朕与卿等能独饱乎?其往督郡县发仓廪赈之。所至善加抚绥,一切民间利害,有当建革者,速以闻。(9)
朱棣看重的长江下游平原就是中国主要农产区,只有这些地方治理好了,朱棣北伐才有稳固的后方。夏原吉没有辜负朱棣的信任,在治水江南时,多次利用朱棣授予的权力,解决问题。
夏原吉首先治标:“率俞士吉、袁复及左通政赵居任往振,发粟三十万石,给牛种。” 用发放粮食的办法暂时解决春耕出现的问题。
但是,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等于肥沃的良田,一些短视的地方官员立即就要求“有请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赋者”夏原吉对这种好了伤疤就忘了疼的做法嗤之以鼻,立即上疏朱棣要求马上制止。得到朱棣认可后,夏原吉开始执行一系列治本的措施。
首请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
夏原吉的做法首先通过公平服役的方法分摊了长江下游劳役问题,其次对盐和钱两项坚决加以严控,禁止私人染指,最后将耕种面积扩大,修复道路设施,方便商贾活动,搞活江南经济。
他的整顿,为日后大明在江南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示范。整个江南一直到大明王朝灭亡都是国家财富重地。
夏原吉本人也是朱棣的重要“遗产”,他先后经历五朝,明宣宗宣德年间去世,时年65岁,赠太师,谥忠靖。
朱棣留给儿孙的能臣去世了,他留给儿孙的羁縻四夷的办法却没有过时。
“羁縻”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应对四夷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羁縻”实际上是两个东西:“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10)简单说,就是像控制牛马那样,笼络控制四周的少数民族。
永乐年间,大明王朝边疆的主要威胁在北方,朱棣也对北方用力最多。
北元被彻底瓦解为瓦剌、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其中,兀良哈相当于是大明雇佣军,鞑靼部众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不强,瓦剌骑兵是最强悍的。
于是,朱棣在北伐之前通过外交手段对鞑靼和瓦剌打一个拉一个,打强者扶弱者,从而确保自己的北方不会出现一个统一的强敌。
朱棣的这一方针始终被执行得很好,但是始终无法根除北方边患,这里的战斗消耗了大明王朝大量力量。以鞑靼为例,史称:
鞑靼地,东至兀良哈,西至瓦剌。当洪、永、宣世,国家全盛,颇受戎索,然畔服亦靡常。正统后,边备废弛,声灵不振。诸部长多以雄杰之姿,恃其暴强,迭出与中夏抗。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11)
由此可见,北方的羁縻在朱棣时代可以被称为有效,但是这个办法并不能持久。
日本是大明的朝贡国之一,朝鲜是大明的附属国。对付日本人,朱棣的方法是准许通商,互不干涉;对于朝鲜,朱棣则是视为藩篱,多多联络,甚至纳朝鲜王族之女当自己的妃子。
日本旁边的琉球,一度有三个王,永乐元年春,“三王并来贡。山北王请赐冠带,诏给赐如中山。命行人边信、刘亢赍敕使三国,赐以绒锦、文绮、纱罗。”
菲律宾的吕宋岛,此时也和朱棣治下的大明有交往,但很快停止了:“永乐三年十月遣官赍诏,抚谕其国。八年与冯嘉施兰入贡,自后久不至。”至于为什么,没有明确记载。
最后,女真族还在白山黑水之间游猎,尚不足以对大明形成威胁。朱棣也没有对这支金王朝的旁裔另眼相看。
由此可见,东方的羁縻在朱棣时代除了对朝鲜持续有效以外,对其他国家效果有限。
西域方向,是朱棣关注的一个战略方向。朱继承了朱元璋的原始建制,在西域设置卫所,招募当地人守卫。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哈密卫。哈密卫距离嘉峪关一千六百里,朱元璋在这里设置:“宜禾都尉,领屯田。”
朱棣登基后,哈密卫万里来贺,朱棣大为高兴,“永乐元年十一月至京,帝喜,赐赉有加,命有司给直收其马四千七百四十匹,择良者十匹入内厩,余以给守边骑士” 。
哈密卫万里被朱棣直接封为忠顺王,一直为大明戍守此地至正德年间,被瓦剌阻隔,逐渐脱离大明控制。土鲁番也在朱棣时代与中央建立了联系。
永乐四年遣官使别失八里,道其地,以彩币赐之。其万户赛因帖木儿遣使贡玉璞,明年达京师。六年,其国番僧清来率徒法泉等朝贡。天子欲令化导番俗,即授为灌顶慈慧圆智普通国师,徒七人并为土鲁番僧纲司官,赐赉甚厚。由是其徒来者不绝,贡名马、海青及他物。天子亦数遣官奖劳之。(12)
西南方向则是朱棣的扩张重点,安南一地曾经一度被朱棣纳入版图,设立中国式的卫所。此外,朱元璋养子沐英的后代、世镇云南的沐王府是其中的重要战略支点。沐王府一直到最后一代沐天波,才随明朝一起灭亡。
总的来看,朱棣时代虽然在四方进行了布局,但更多依靠军事力量,随着土木堡之变,大明军事力量由巅峰滑落,优势不再。所谓的“羁縻”也就逐渐不再可行。
朱棣时代大明四方交流主要国家和势力表
朱棣是喜欢太监的,而朱棣手下的太监也很给力。比如,郑和就能够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航海技能发挥到极致,七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举。
除了郑和这样伟大的太监,朱棣身边还有狗儿这样为他上阵杀敌的太监,有李兴这样可以帮他出使暹罗的太监,有马靖、马骐这样可以出镇一方的太监。这样看来,朱棣可以算历史上手下能干太监最多的皇帝。既然太监这么能干,又贴心,他们自然就应该负担更重要的工作。于是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决定设立一个由太监主管的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这个机构设在皇宫东华门以北,所谓“东厂”的“东”字,来自“东华门”的“东”;“缉”的本意是收集,引申为侦察搜捕,“缉事”就是帮皇帝抓人的意思;“厂”的繁体字是广字头里面一个宽敞的敞,指的是没有墙壁或只有一面墙的简易房屋,后来代指临时性机构。于是,“东厂”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帮助皇帝稽查抓人的临时机构。他们的首领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
东厂太监要稽查抓捕什么人呢?他们要抓的是朱棣手下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
这个纪纲原本是朱棣最亲信的人,早年他就投靠到朱棣麾下,跟随朱棣鞍前马后,史称“王大爱幸”,就是朱棣特别喜欢他。继位后,朱棣任命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13)
为什么朱棣喜欢他?因为纪纲特别善于察言观色。之前朱棣对他问解缙、平安还在吗?他立即会意朱棣不想让他们活,于是解缙被雪地埋杀,平安被逼自杀。
后来,纪纲和名列奸臣列传榜首的都御史陈瑛联合,一个罗织罪名,一个上疏弹劾,建文帝时期的许多遗臣都死在他们俩之手。而且纪纲做人特别坏,史称他:
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也就是说,他先让犯人洗个澡吃个饭,跟犯人说我会帮你脱罪的,然后骗人钱财,最后突然把人处死,来个死无对证。
纪纲小人得志,到后来越来越无法无天。到处欺压百姓,榨取官民财物只是常规操作,他甚至连地方献给朱棣的女人都敢先截留其中最漂亮的,养到自己府中享用。史称:“诏选妃嫔,试可,令暂出待年,纲私纳其尤?者”。
敢给朱棣戴绿帽子,纪纲应该是唯一的一个。
这还不算什么,因为纪纲已经开始准备干些大事,“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 这就是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有了心思的纪纲决定先试探一下。
有一年端午节,朱棣主持一场传统娱乐节目“射柳枝”,纪纲也参加了。但是他不准备射,而是嘱咐亲信锦衣卫镇抚使庞瑛: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14)
纪纲的意思是他故意射不中,然后让庞瑛把柳枝折断并声称是纪纲射断的。这就类似于历史上赵高的“指鹿为马”。纪纲也想用这种方法来测试百官对他的态度,结果“瑛如其言,无敢纠者” ,也就是说当场没有人敢说纪纲,纪纲认为他试探成功,“遂谋不轨”。
于是,纪纲从朱棣的心腹变成了反贼。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不得而知,但是有理由相信,长时期待在朱棣身边,让纪纲对这位主公看得比别人更透彻。也许正应验了一句话,任何伟人在身边的小人眼里都不过如此。
但就在纪纲还在策划的时候,东窗事发,他被朱棣身边和他有仇的太监告发谋反。朱棣大为震惊,也大为愤怒!朱棣第一恨的是和他作对(参考“壬午殉难”),第二恨的是自作主张不把他放眼里,第三恨的是背叛!纪纲三样占齐,结果自然很惨:即日磔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也就是说,事发当天,纪纲就被碎尸万段,全家被发配。或许就在纪纲射柳折枝的时候,朱棣那双眼睛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纪纲想当赵高弑君,朱棣可不是秦二世!
太监在这件事上立了大功,也让朱棣从亲信的背叛中收获了一丝慰藉。朱棣本来就喜欢太监,更何况太监们不但忠诚而且能干,于是一个以太监监督锦衣卫的想法就在朱棣脑子里慢慢酝酿,最终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东厂正式挂牌。
东厂的设立是违背明太祖朱元璋中官不得干预内务的祖训的,但是朱棣不管。他的位置本来就是用武力夺回来的,要说违背太祖朱元璋的遗训,出兵干掉建文帝,应该才是对朱元璋最大的不敬。
但是,朱棣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因为朱元璋的晚年是废止了锦衣卫和特务政治的,朱允炆在这一点上继承了朱元璋,这应该是一种善政。朱棣上台,这种开明的善政没有了,取而代之是锦衣卫特务和东厂特务。这些人最大的问题是法外执法。
比如,解缙、耿炳文、盛庸、平安、何福等全被无故杀害,由此可见,朱棣心胸并不宽广,这也是他的永乐盛世赶不上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李世民的头号谏臣魏徵可是他大哥李建成的心腹,反观朱棣对待方孝孺,高下立判。所以,他也只能是在疆土上“幅陨之广,远迈汉、唐”;在德行上却是“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在以后的岁月里,东厂太监逐渐成为明朝皇帝手中最得力的鹰犬和打手,汉唐两宋的政治文明已经不复存在,君臣之间彼此撕裂,大臣不再和王朝一心,君主也不再信任大臣。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临死之前的最后的遗言就是:“然诸臣皆误肤!”
(1) 《明成祖实录》
(2) 《明史·姚广孝传》
(3) 《明史·艺文志》
(4) 《明史·艺文志》
(5) 《明史纪事本末·治水江南》
(6) 《明史纪事本末·治水江南》
(7) 《明史·夏原吉传》
(8) 《明史·夏原吉传》
(9) 《明史·夏原吉传》
(10)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
(11) 《明史·外国列传》
(12) 《明史·外国列传》
(13) 《明史·佞幸列传》
(14) 《明史·佞幸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