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善败者刘备 > 第三章 蛰伏

第三章 蛰伏(1/1)

徐州会战后,刘备带着手下的兄弟们跟随曹操得胜还朝,来到东汉帝国中央政府临时所在地许都,时间是建安四年(199年)初。

刘备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礼遇,他被曹操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加封为左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在当时是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的将军职衔,不算五星上将起码也是四星上将。关羽、张飞也被加封为年薪两千石的中郎将。此外,曹操还与刘备出同车、坐同席,恩宠无比。

曹操给刘备这么大面子,给高职位,开高工资,当然是有目的的——收服刘备的心,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干活。

但金鳞岂是池中物。时机不顺时,可以蛰伏一时,等待时机。一旦时机到来,必然会乘风破浪,腾空而起。

能潜伏在波涛之内,方能升腾于宇宙之间!

刘备在许都蛰伏的岁月,见到了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汉献帝刘协。

人生其实很精彩,人生其实很无奈。对此,刘协同志深有体验。

因为他是一个被绑架了一生的皇帝。

刘协当了整整三十年皇帝,此前已是十年茫茫,此后还有茫茫二十年。他当皇帝时间之长在东汉历史上仅次于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刘协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当皇帝并不总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三十年当中,刘协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皇帝。他的角色只是一个傀儡,充其量只是一个人人可居的奇货。被人绑架,是他天生的命运。

生命不息,绑架不止。

第一个绑匪是董卓,这是刘协悲惨命运的开始。确切点说,他的不幸不是从此刻开始的,因为董卓要绑架的不是叫刘协的一个小屁孩,而是一个皇帝——作为东汉帝国权力象征的皇帝。所以,生不逢时,生不择地,生在衰落的帝王家,才是他一切不幸的源头。

凡事开头难。绑匪有了第一个,就会有无穷个。董卓完了是李傕,李傕完了是杨奉,杨奉完了是曹操。

绑匪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又一拨,刘协的身份却雷打不动、一如既往——依旧是人质。

作为人质的刘协,一路跟随绑匪走遍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到洛阳,最后在许都才算定居下来。

在路上,刘协不只习惯了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还见惯了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甚至回到洛阳的时候还露宿街头,饿过肚子。

刘协当傀儡皇帝的时间之长,人生道路之曲折,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恐怕只有清末的光绪皇帝才有得一比。不过他最终没有死在绑匪的手里,这比被亲姨妈慈禧毒死的光绪皇帝,要幸运很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会随随便便认输。历史上的很多傀儡皇帝,其实都不甘堕落,也都在想方设法与命运抗争,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刘协也不例外。来到许都定居后,虽然不用再漂泊流浪,不用再饿肚子,但他的烦恼越来越大。

吃饭问题解决后,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是人类的通病。即便是皇帝也概莫能外。

此时的刘协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他已经十九岁,成为一个血气方刚、满怀理想的年轻人。作为皇帝,他又过了亲政的年龄,本该政由己出号令天下,但实际情况令他绝望。把持政权的曹操,压根儿没有一点让他主政的意思,只是想利用皇帝这块金字招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在来许都之前,即使年纪还小,即使几经危难,有时候刘协还能参与发号施令(比如长安赈济灾民),让世人见识了他的胆气与聪慧。现在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曹操一个人洗牌出牌,根本不带他玩,国家大事压根儿没他什么事,即便他是皇帝。

一个登基已有十年的皇帝。

这是一个皇帝的耻辱,更是一个帝国的悲哀!

无奈的刘协为了拿回皇帝的尊严,为了挽救他的帝国,召见了他的岳丈之一——车骑将军董承。由于皇宫内外都有曹操安插的间谍,因此他没有将意图直接告诉董承,只是冒着生命危险赏赐给了他一条衣带。

一条藏着密诏的衣带。

密诏的意思很明确——诛国贼,杀曹操。

这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风险很大的事情,董承需要找一些胆略过人又忠于皇帝的人结成同盟。

不用说,这样的人十分难得。身负重任的董承想到了一个人——刘备。

在董承眼里,刘备是诛杀曹操的不二人选。

有胆识,有才略,忠君又诚信,找这样的人一定靠谱。尤其是皇族的身份,他刘备要是胳膊肘向外拐,那天底下能够信得过的还有谁?

董承便找刘备入伙,这次便轮到刘备做出最凶险的人生抉择。

这一次抉择,对于刘备而言,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若干年后的东联孙权。因为他将彻底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以往在诸侯混战中,打打和和主要是为了眼前利益,是为了争夺土地。刘备与袁绍在平原一带作战,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为了利益;与吕布在徐州周旋,同样不是私人仇恨,最主要的还是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今天打得头破血流,明天还可以坐在一起吃肉喝酒。这在乱世中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

但这一次不一样。一旦参与董承的密谋,就注定今生成为与曹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敌,再无和解的可能。

这一步走出去,再没有回头路。

虽然受皇帝密诏诛杀曹操是正义的事业,但谁的地盘谁做主,在曹操的地盘上自然由曹操说了算,给你安一个谋反的罪名诛灭三族绝对没商量。

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要是大脑没有问题的人,大多都会瞻前顾后、爱莫能助、摇头摆手,不明着答应下来暗中跑去告密都算是良心发现了。

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最终决定参与密谋。

这种形势下参与密谋,差不多就是找死。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对皇帝无比忠诚。

刘备作为一个主动掺和到乱世之中的人,野心肯定是少不了的,但他具有的不仅是野心。

除野心之外,刘备还有着自己的原则,比如忠信、仁义。正因为有这些原则,他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成为董卓、吕布一样肆行无忌昙花一现的乱世煞星,留下了传奇的故事,更留下了广为传颂的口碑。

参与衣带诏密谋,尽显刘备枭雄本色。换作别人,乱世中打拼了十多年没有打出一个局面,慢慢就会心灰意懒,放弃自己的理想。再说左将军的高官厚禄,曹操的恩宠信任,荣华富贵已经应有尽有,没必要再去打打杀杀,为一个影子都看不到的所谓理想去提着脑袋过日子。

就这么过吧,挺好的,没必要再折腾了。

但刘备偏偏说了不。

曹操,不论是为了大汉天下,还是为了我自己,我都要除掉你。

哪怕前面是死路一条,也硬是要闯一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明知不可而为之,舍生取义,有死而已!

刘备等人虽然密谋干掉曹操,但终归力量对比悬殊,只能潜伏下来等待机会。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刘备和他的兄弟们成了一群地下工作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这个机会的发现者是关羽。

当时,曹操组织了一场高级娱乐活动——打猎。参加人选除了曹操自己,还有皇帝刘协及许多高级干部,刘备也在其中。

百忙之际别出心裁地组织一场最高等级的娱乐活动,曹操的目的绝对不是锻炼身体、千金买笑,他真正的目的是向中央政府的上上下下宣示自己的军力,让他们俯首帖耳,该干啥就干啥,千万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则,我要杀你,也就和杀一只兔子没什么两样。

有刘备的地方,就有关羽和张飞。

就在此时,关羽发现这是杀曹操的最佳时机。

于是他向刘备提议,抓住机会动手,让绑匪头目曹操脑袋搬家,却被刘备阻止了。因为刘备有的不仅是忠心和野心,还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此时动手,他们三人联手杀死曹操不难,难的是如何善后?曹操被杀,曹操手下的将士必然大开杀戒,不只是他们三人要死翘翘,皇帝也可能被一起干掉,然后再把杀皇帝的罪名安在他们头上,人世间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此了。

这件事不只反映出刘备非凡的政治素养,还反映出他与关羽之间的亲密无间。《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参与密谋时,为了防止泄密甚至瞒着关羽和张飞,实在是误解古人了。

刘备与关羽、张飞之所以产生打不散、分不开的深情厚谊,除了刘备的魅力,除了事业的感召,同样离不开他们的完全交心,哪怕是密谋除掉曹操这样隐秘的事,刘备也没有隐瞒兄弟,毫无保留,绝对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任何人都没资格要求他人无条件付出一切,无条件服从自己。要获得他人的真心,首先需要真心待人。

阻止了关羽动手,刘备只能继续潜伏,继续等待机会。

等待的过程依然是漫长而痛苦的。

杰出的地下工作者刘备,在等待中成为一个菜农,他在家中的菜园里让仆人们种蔬菜,有时候也会亲自动手。这么做是为了让曹操知道他没有实际工作很无聊,无聊中就种菜,没有召集宾客、养练死士,不会图谋不轨。

说到底,这是一种行为艺术,用来掩饰参与密谋的不安,掩饰多疑的曹操对自己的怀疑。

事实证明,刘备的行为艺术很有成效,曹操的胸怀已经对他敞开。

梅子未黄的时节,曹操在府中摆下酒宴,邀请刘备共论天下英雄。于是三国史上脍炙人口的一幕——青梅煮酒论英雄,隆重上演了。

在曹操的话里,天下英雄只有两人——“唯使君与操耳”。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话并不可靠,可靠的是心。

在曹操的心里,天下英雄有,且只有一人。

只有他——曹操!

这个时代的英雄,只能有他曹操一个人,别人都不配也不要想当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的重音一定要落在后半部分。话里曹操拿刘备来陪他一起当英雄,与我们今天常见的酒桌上的客套话一样,无非是客气客气。

此时在曹操眼里,刘备只能算个疑似英雄、候补英雄,说他是英雄,只是用来陪衬自己,千万不可当真,谁当真谁天真。

年届不惑的刘备,早已过了很傻很天真的年纪,这次却不折不扣地天真了一回,只有一个原因——他心里有鬼。心里有鬼的人都非常敏感,听到曹操这句话的时候,他紧张得连筷子都掉地上了。

刘备以为完了,再好的行为艺术终究瞒不住一双慧眼。别出心裁当个小菜农,还是被识破了,曹操的话明明白白是说:我知道你刘备是英雄。言外之意:小样,你别给我装了!

紧急关头,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人的下意识。刘备不放弃不认输的一贯风格,让他下意识地继续装下去,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恰好此时半空里响起一声惊雷,他立刻装成胆小如鼠状,说道:哎呀呀,这雷声真是太大了,把我吓了一跳,连筷子都掉了,见笑见笑。

这套把戏很容易被看穿,纵横乱世十多年、出生入死无数次的刘备,岂是听到打雷就哆嗦的孬种?

但曹操偏偏就信了。这正说明他此时并不怀疑刘备,他这句话不是用来试探刘备的反应,而是自我抒情。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在意刘备的拙劣表演,只是借着几分酒力,正在酝酿诗意,畅谈人生,遥想未来。

曹操是个非常自信以至于有些自负的人。曹操的自负,使他相信吕布偷袭兖州时魏种不会背叛,相信南下荆州时可以连孙权一起收拾。

历史最终证明,这一切都错了,错得太离谱了。

在一个自信过头甚至有些自负的人看来,任何人所做的一切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所以任何人都别想在他面前耍把戏。而且他能对一个人推心置腹,就说明对这个人有着足够的信任。他如此信任的人,应该对自己感激涕零才对,怎么可能背叛他呢?

说到底,曹操此时压根儿不相信刘备会“背叛”他。

自负,是要付出代价的。曹操的自负,很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号称“仲家皇帝”的牛人袁术,在淮南实在混不下去了。

鉴于曹操和孙策等邻居都很生猛,还有原来的员工雷薄、陈兰,现在都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者,都想吞并他的地盘,结束他的性命,袁术想来想去,觉得天底下只有哥哥袁绍可以依靠。虽然兄弟俩闹了多年别扭,但说到底只是为了地盘和权势,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且他有一样宝贝,一旦他拿出自己的宝贝,哥哥袁绍一定会原谅他所有的过错。

袁术终于大彻大悟了,地盘不要了,皇帝不当了,只有一个非常朴素的念头——活下去。

袁术便想跑到哥哥袁绍那里混口饭吃。

袁术在淮南赔光了本钱,他哥哥袁绍的生意却越做越大。袁绍此时的地盘是冀、青、幽、并四州,俨然是天下最大的诸侯,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袁绍在这年四月彻底解决掉了公孙瓒,正准备拿曹操开刀。刚烈骁勇的一代猛人公孙瓒,在易京楼亲手砍死老婆孩子,然后放火自焚,死也死得壮烈。

袁术要想跑到袁绍那里,最近的是前往青州。而且青州当家的袁绍长子袁谭,已经向叔叔袁术发出请柬,热情邀请他过去蹭饭吃。

从淮南到青州,必须走陆路经过徐州。

徐州已经是曹操的地盘,袁术要想过,曹操不答应。

曹操准备在半路上当一回劫匪,干一票杀人越货的勾当。此时的曹操家大业大,破落户袁术的那点家当他当然是看不上眼的,他想要的东西有且只有一样,正是袁术的宝贝——传国玉玺!

袁术准备将传国玉玺作为见面礼送给袁绍,以彻底化解兄弟俩往日的仇恨,一举奠定自己在新集团的地位。袁绍此时已经牛气冲天,以曹操的话来说正“刻玺于北方”(《蒿里行》),要是得到货真价实的传国玉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鉴于这次行动如此重要,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曹操需要严格挑选行动队长。最终,他挑中的人选是在徐州一带转战多年,熟悉地理民情,又有与袁术作战经验的疑似英雄——刘备。

这是一个让程昱、郭嘉等谋士和后世无数的曹粉扼腕痛惜后悔莫及几乎抓狂的决定。

曹操一般情况下考虑问题比较周详,这次选中刘备,脑袋突然进水的可能性不大。除了信任刘备之外,应该还有以下考虑。

一是刘备究竟能不能为我所用,必须用实践来检验。曹操这次派刘备出去,类似于纳投名状,干得好表现不错,以后就可以放心了。不然将刘备软禁在许都,既发挥不了作用,需要时时提防,又不能为天下诸侯树立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毕竟被软禁起来提前进入养老状态的命运,诸侯们都是不喜欢的。

二是刘备干掉袁术后,没有其他出路。此时曹操的敌对势力,最强大的就是袁绍。而袁术已经与袁绍讲和,这次去投靠袁绍就是要把玉玺和皇帝的称号让给袁绍。刘备要是干掉袁术,或者阻挠了袁术的计划,必然也得罪袁绍。刘备要在徐州立住脚,南北能联合的只有袁绍和袁术,得罪了这两兄弟,就会孤立无援。这样一来,刘备即使离开他曹操,也没什么出路。

三是刘备要想“背叛”,并不容易。曹操并不是单独派刘备领兵去徐州,还派遣了朱灵、路招两位将军做副手,他们可以起到监视、牵制刘备的作用。再者,徐州守将车胄也是曹操的部下。刘备到徐州后,既无地盘,又无粮饷,孤军无依,四面皆敌,想离开曹操拉起人马单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是即使刘备“背叛”,也不可怕。曹操有着足够的自信,万一刘备真的“背叛”,也能一举荡平,所以不足为虑。

刘备,就放你出去干点活吧,不信你真的要背叛我。

如果你真的要背叛,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我不相信你能折腾出一个明天。

自己的路要自己挑,走阳关道还是独木桥,你刘备自己选。

刘备在许都的几个月,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作为一只笼中之鸟,曹操要取他的性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密谋泄露或者失败的那一天,就是他脑袋搬家的时刻。

前去截击袁术,是刘备逃出曹操手心的最佳机会。

建安四年(199年)夏,刘备率军离开许都。刘备此时的官衔爵位是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此后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再没有对他有过任何封赏。

多日的蛰伏终于换来了搏击长空的机会,几个月的困顿之后终于得到了宝贵的自由。

从此,刘备终其一身,都以干掉曹操恢复大汉天下(不过后来他自己成了大汉的天子)为人生目标,双方再无和解的可能。甚至刘备去世后,他的后继者诸葛亮等人依旧继承遗志,以攻灭曹魏、恢复汉室为己任。

不过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要实现他的理想,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彻底与曹操摊牌,亮明自己的立场,刘备必将承受空前猛烈的打击。这是他一生事业的寒冬。

但走过寒冬,前方必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就在刘备向徐州进发时,袁术的心情却十分忐忑,他并不清楚刘备来徐州的主要目的是干私活开展武装割据,只知道刘备出征的宣传口号是给曹操干活前来收拾他。

面对挡住去路的刘备,袁术眼看北逃没希望了,只好灰溜溜地返回淮南。此前袁术已经是日薄西山,众叛亲离,这时候作为一个跑都没处跑的人,凄凉状况可想而知。

当时袁术军中已经断粮了,他却还想吃蜂蜜。

在袁术看来,六月盛暑,赤日炎炎,就该吃点蜂蜜降温去火。他家几辈子都是高级干部,一向养尊处优,现在他又做了“仲家皇帝”,吃口蜂蜜太正常不过了。

但在袁术手下的炊事员看来,大伙都吃不上饭了,老板还想吃蜂蜜,实在是不近人情。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没好气地顶了一句:蜂蜜是没有的,只有麦屑三十斛。话外音:你爱吃就吃点麦屑,不吃就拉倒。

袁术想吃蜂蜜而不可得,郁闷到了极点,哀叹了半天,最后大叫一声:“我袁术怎么就混到了这步田地!”(袁术至于此乎)居然吐了一斗多鲜血,就这么死了。

袁术吐血身亡后,树倒猢狲散。弟弟袁胤带着袁术的尸体和老婆孩子,投奔庐江太守刘勋,后来当了孙策的俘虏,袁术的女儿也在日后沦落为孙权的宫女。

一代“皇帝”落得如此下场,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世人瞩目的传国玉玺,被袁术手下的徐璆抢走,后来献给了中央政府,落到了曹操手中。曹操终于如愿以偿,封徐璆做了太常,位列九卿。

传国玉玺,孙坚拥有过,袁术拥有过,但他们最终都没有笑到最后,只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甚至可以说,袁术的一生就是被一块玉玺给毁掉的。

世上的东西,暂时拥有并不意味着一直拥有。

截击袁术的任务完成后,按理说刘备也该班师回朝,领功受赏了。但他在徐州治所下邳城住了下来,只打发副将朱灵、路招回许都。

朱、路二人虽然肩负着监视刘备的重要使命,但官大一级压死人,主帅刘备想干什么他们没办法阻止,如果强行夺权或者违抗命令,很有可能要掉脑袋。二人一合计,自己也就是打工混口饭吃,犯不着为了工作把性命搭进去,于是灰溜溜地跑回许都向老板曹操汇报情况。

随后,刘备杀死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史书上虽然没有说明刘备杀车胄的具体方式,但不是《三国演义》中进城之前由关羽干掉的,而是在进城之后动手的,可以推测与杀杨奉的方式一致——在酒桌上擒杀。这是流血最少最简单的方式。

从此,刘备再度成为下邳城的主人,但他还想进一步成为整个徐州的主人。

在刘备心里,从陶谦手里接任徐州牧的时候,徐州就一直是他刘备的徐州。后来被忘恩负义的吕布抢走,再后来又被霸道的曹操占领,已经整整三年了。

属于我的东西,我一定要亲手拿回来。

杀车胄就是为了夺回失去的徐州。谁挡道就杀谁。

为了保住胜利果实,刘备亲自率军前往小沛驻军,以防备曹操进攻。

这是刘备四进小沛。

下邳城作为后方基地,需要留一员大将镇守。此时刘备最信赖的将军只有关羽、张飞二人。鉴于上次张飞守城没有搞好内部团结被吕布偷袭得手,这次刘备吸取教训改派关羽留守下邳。

同时,刘备派遣孙乾前去联合袁绍,表示愿意团结在以袁绍盟主为核心的抗曹阵营周围,一起对付曹操。至于袁术之死和玉玺落空两件事,刘备应该有所解释。

成大事者有一个重要品质是,向前看不向后看。袁绍显然更看好与刘备夹击曹操的合作前景,为了表达合作诚意,他特意派遣一拨骑兵前往小沛支援刘备。

徐州百姓连年遭受战乱,体会了曹操残酷暴虐的屠城杀戮、吕布无信导致的兵连祸结,心中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刘备。占领徐州后,地方势力纷纷背叛曹操归顺刘备(比如昌豨等人),这是人心向背的明证。

在此大好形势下,刘备很快拉起数万军队,增强了武装割据的实力。

曹操当然不会放任刘备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他派遣刘岱、王忠二人率军围剿小沛。这个刘岱不是讨伐董卓时期的兖州刺史刘岱,他的职位是司空府秘书长(司空长史)。这时候曹操还没有自封丞相,而是司空,担任秘书长的刘岱必然是曹操的亲信,而且他已经因功封为列侯。此时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等猛人还没有封侯,可见这个刘岱虽然比较陌生,但绝对不是一个草包。王忠的官职是中郎将,名头同样不大,却是一个非常生猛的人物——史书记载王忠曾经吃过人(《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

顺利逃出牢笼夺回地盘,又迅速拉起几万军队,刘备感觉非常良好,信心十足,压根儿没把刘岱、王忠二人放在眼里,夸下海口:“像你们这样的来上一百个,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即使曹操亲自前来,谁胜谁负也不好说。”(使汝百人来,其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刘岱、王忠二人被刘备看扁也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他们围剿小沛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以失败告终。

虽然顶住了第一轮进攻,但对刘备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因为下一个剿总司令,就是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杀曹操的计划泄露,在许都的同党种辑、吴子兰、王子服等人全体被诛灭三族。

漏网之鱼有且只有一条——刘备(历史上马腾并没有参与密谋)。

曹操终于发现自己远远小看了刘备。刘备早在许都的时候就已经“背叛”了自己——那个时候正是他十分信任和笼络刘备的时候。

在我信任他的时候,他想的是怎样除掉我。更可怕的是,他的城府深不可测,我竟然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看出来,还对他推心置腹畅谈人生煮酒论英雄。

这一切不仅挑战了曹操的底线,还侮辱了曹操的智商。

曹操终于对刘备有了新的认识:这不是一个能够为我所用的人,而是一个真正的枭雄,绝对不能放过他。

曹操决定亲率主力部队围剿刘备,却遭到了将领们的一致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具备实力与曹公你争天下的人,只有大鳄袁绍。现在袁大鳄已经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过来了,哪里顾得上刘备这样一条小鱼?做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啊。

曹操只好与郭嘉一起给将领们做政治工作:不错,做事要分得清轻重缓急。不过,现在的急是刘备,缓是袁绍,“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三国志·武帝纪》)。

随后,曹操派遣部将前去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防备袁绍进攻,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东征刘备。

刘备没有想到袁绍以儿子有病为借口延缓了大军南下,更没有想到曹操真的会放着大鳄袁绍不顾亲率主力前来收拾他,等到侦察兵报告曹操本人到来的时候,才仓促迎战。

刘备刚刚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对阵曹操久经战阵的精兵猛将。

战斗的结果了无新意,刘备再次大败,再次当了逃跑将军。套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战役比较恰当:不是刘军无能,而是曹军太狠。

这一场战役中,曹操生擒了刘备手下的一员将领夏侯博。夏侯博在三国史料中,有且只有这一个镜头,此前没有音信,此后也无踪影。不过,鉴于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手抖一下胡乱添一个名字的可能性很小,可以断定夏侯博其人在三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而且能被记入《三国志·武帝纪》,露脸的时间与关羽一样早,可以推测夏侯博同志虽然不被人们熟悉,但在当时刘备军中,毫无疑问是一员大将。这样的一员大将,被曹操生擒之后就在人间蒸发了,最大的可能只有一个——不投降被杀。

击溃刘备、擒住夏侯博之后,曹操并没有停止攻势,而是乘胜率军直取刘备的大本营下邳。下邳守将关羽,同样没有顶住曹操无比凌厉的进攻风暴,甚至连同刘备的老婆孩子全部做了俘虏。

攻占下邳后,徐州大势已定。小规模的地方势力,掀不起多大风浪。

关羽顶不住曹操的进攻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他居然投降了曹操。

依曹操的逻辑,只要他看上眼的东西,他就想要,不管主人是谁。土地、天下自不必说,任何一个意图乱世称雄者都想拥有,曹操更不例外;此外,别人的女人(比如张济之妻、秦宜禄之妻),他想要;别人的人才,他想要;甚至别人的儿子,他也想要(生子当如孙仲谋)。

关羽这样难得的人才,曹操当然想要,收降关羽后着实高兴了一阵子。

曹操给予关羽非常高的礼遇(礼之甚厚),希望收服关羽为自己所用。《三国演义》中曹操又是送赤兔马又是送金银女子的做法,不是凭空虚构,但关羽投降时是否有约定降汉不降曹等三件事,则没有任何记载。

世事总是峰回路转。日后关羽被人广为传颂的忠义品质,正是由于这次投降才更加光辉夺目。

当然,没有人能未卜先知。

刘备也不例外。得知关羽投降的消息,刘备比下邳再次失守、老婆孩子再次被俘更为意外和伤心。

多少年恩若兄弟,多少年情深义重,多少年风雨同舟,我们都一起挺了过来,却没有料到,终究迈不过生死这一关。

自己走的路要自己挑,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此后天涯路远,唯愿彼此珍重!

不过刘备没有时间伤心太久,目前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尽快找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如果再次落到曹操手里,他连投降的机会都不会有,等待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

刘备只能继续跑路,投奔袁绍是他的最佳选择。首先,两人有着共同的敌人曹操,不久前又缔结盟约,这是合作的政治基础;其次,从刘备接任徐州牧到夺回徐州,刘备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存在的时候,都与袁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是合作的感情基础;再次,只有袁绍有可能打败曹操;最后,到青州路途较近。

问题在于,袁绍会收留落难的刘备吗?

一个人能不能被别人收留,关键不是看收留的人是否胸襟广阔,而是看被收留的人是否有利用价值。

这如同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不是看老板有多好,而是看应聘者能否创造价值。

袁绍认为刘备很有价值。草根阶层出身,竟然搅得这个乱世风生水起,刘备是唯一一人。折腾了十几个年头,跌宕起伏许多次,却一直没有被打趴下,刘备还是唯一一人。虽然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落难,但名头越来越大,人心越聚越多,刘备更是唯一一人。

所以袁绍决定隆重欢迎刘备,命令手下将士沿途列队,并亲自出城二百里迎接。

一个败军之将,能够受到天下最大诸侯这样的礼遇,确实是个奇迹。

刘备是在袁绍长子青州刺史袁谭的护送下前往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的。刘备初任豫州牧时,举荐袁谭为茂才,为今日之事埋下了伏笔。

多交朋友,广树恩义,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备加入袁绍集团的时候,官渡之战即将打响。

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剑拔弩张、摩拳擦掌,即将进行一场大决战。这一场决战不只决定袁绍、曹操的生死存亡,还将决定当时的政治格局,决定天下向何处去。

袁绍和曹操都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投入决战。他们如同两个超级赌徒,拿着所有的筹码,一举定输赢。输的人将失去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生命。赢的人将赢得更多的地盘,甚至赢得整个帝国。

这一场决战不分正义邪恶,只为了简单的四个字——成王败寇。

刘备此时在袁绍阵营,也在召集流亡将士备战。一个多月时间,刘备凭借强大的感召力,陆续召回失散的将士。让刘备最为高兴的,是一个人的到来。

这个人便是赵云。

赵云在平原辞别刘备后,两人分别已经有六个年头。刘备不清楚赵云在老家做什么,赵云却能打听到刘备在哪儿。当时的新闻传播行业虽然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刘备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要打探他的行踪并不难。

赵云就是得知刘备流落到袁绍军中后,特地赶来加盟的。

赵云选择在这个时间前来加盟,除了邺城离他的家乡常山路途不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公孙瓒在一年前死了。赵云虽然早就离开了公孙瓒,选中了刘备做老板,但为了使自己“不事二主”,也为了使刘备免去挖人墙脚的嫌疑,直到公孙瓒兵败身死之后,他才投奔刘备。

可见,赵云是一个深受忠义思想熏陶的人,也是一个思虑周详有大局观的人。

赵云践行了六年前对刘备的承诺——终不背德也。从此赵云一生追随刘备,多次出生入死,在青史上留下了鼎鼎大名。

刚刚遭受残酷打击的刘备缺兵少将,连关羽也投降了曹操,见到赵云时的惊喜可想而知。

赵云到来后,做的第一项工作是招兵买马。刘备让赵云招聘了几百个新兵回到邺城,对外说是被打散的老部下回来找组织。

刘备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嫡系部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他早已不甘心寄人篱下给别人打工。

经过十多年打拼,刘备已经心怀天下,剪灭群雄、一统河山,才是他此时的抱负。

不久,刘备随同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曹操亲自率军救援遭到袁绍军队围攻的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战争进一步升级。

袁绍大将颜良在白马迎战曹操。曹操派遣新近投降的关羽和张辽二将带头冲锋。用刚刚收降的将领作战,是曹操惯用的方法,用意主要是鉴定他们的成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反正死了也不可惜,谁让你是新来的。

关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成色是足赤的。擒贼先擒王,关羽看准了敌军主帅颜良的位置,立即策马冲锋,直取颜良。可怜河北名将颜良,还没有看清楚来人是帅哥还是丑男,头颅已被关羽取走。

关羽袭杀颜良后,策马返回,所向披靡,如出入无人之境。

关羽此举成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教科书式的战例,令无数人拍手叫绝。

曹操就带头拍手叫绝。关羽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擒贼先擒王,杀死主将后,战斗很快取得胜利。大战在即,初战告捷,对于振奋军心士气意义重大。曹操非常开心,立即上表加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关羽终于从一介草民博取封侯拜爵,登上了人生新的高峰。

荣获封侯的关羽,却丝毫没有功成名就的喜悦。在离开刘备的日子里,他更加明白自己这么多年的漂泊与奋战,并不是为了得到荣华富贵,只是为了实现刘备的理想,而刘备的理想也早已是他关羽的理想。曹操虽然对他很有感觉,他却在曹操身上找不到丝毫的感觉,找不到与刘备在一起时无话不说、亲密无间,如同兄弟的感觉。

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定要找到刘备,回到他的身边。

不过,关羽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刘备是生是死?如果活着,又在何处?

关羽没有等太久,答案很快揭晓了。

斩杀颜良白马解围后,曹操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将白马一带的百姓强行迁徙到黄河南岸,所有能带走的财物也全部带回。

为报这一箭之仇,袁绍挥军渡过黄河进击曹操军队,派遣大将文丑与刘备两人带领五六千军队前去追赶。曹操将大批辎重财物作为诱饵,引诱文丑军队上钩四散掠夺,乘机纵兵出击,又大破袁军,阵斩文丑。刘备的逃跑技术实在是没得说,又在败军之际成功逃跑。

史书没有记载文丑究竟死在了谁的手里,虽然关羽此时正在曹操军中,但由关羽或者其他大将斩杀文丑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如果是大将斩杀了文丑,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在他们的传记或是别人的谈话中,往往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留下来。而文丑之死没有任何记载,所以十之八九,河北名将文丑是死在几个无名小卒手里的。

即使关羽没有阵斩文丑,他在这一仗中仍然收获很大——知道了刘备的确切下落。

关羽一心想离开曹操回到刘备身边,这已经不是秘密。早在上白马前线之前,曹操发现关羽并不想安心为他打工,就派与关羽私交不错的张辽前去试探。

关羽对朋友一向坦诚,对张辽毫不隐瞒地说出了真心话:“我深知曹公待我不薄,但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绝对不会背叛他。我终究不会留在这里,不过要在立功报答曹公之后才会离开。”

听了关羽的真心话,轮到张辽为难了:如果将实情告诉曹操,怕曹操会杀了关羽,是对朋友不义;如果不告诉曹操实情,又是对老板不忠。张辽左思右想,还是认为忠义二字忠字在先,于是向曹操报告了实情。

得知一切之后,曹操的做法显示出一个成大事者的宽广胸怀。他不但没有杀关羽,反而更加敬重关羽,他给予关羽高度评价:“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三国志》注引《傅子》)

袭杀颜良之后,曹操意识到关羽离开的时间不远了,于是赏赐更加丰厚。换作别人,若是感受到曹操如此广阔的胸怀,受到曹操如此盛情的厚待,再对比一下寄人篱下的刘备的莫测前途,与代表中央政府的曹操的美好前景,忘掉刘备归顺曹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羽,之所以被世人传颂了一千八百多年,正因为他此时的选择——决定离开曹操,前去寻找刘备。

虽然跟随曹操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博取功名如拾草芥,我却毅然离去,因为这些不是我最看重的。

虽然追随刘备前途莫测,要成就一番事业希望渺茫,我却毅然前往,因为我最看重的是兄弟情义,是道义之所在,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命诚可贵,功名价更高。若为道义故,二者皆可抛。当年曾誓以共死,说到就要做到。这一句承诺,力重千钧。

几天后,关羽将曹操赏赐的所有财物全部摆放整齐,还写了一封类似于辞职书之类的书信,然后拍马前去,寻找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刘备。

哪怕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哪怕江湖险恶,生死莫测,不管你在哪里,我一定要找到你。

关羽寻找刘备,被后人演义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故事,几乎是全中国人都知道。

那么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否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小的辨别。在《三国志》的《关羽传》《先主传》《武帝纪》中都有关羽辞曹归刘的记载,但这些记载有所出入。

《关羽传》:奔先主于袁军。

《先主传》:(袁)绍遣先主将兵与(刘)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武帝纪》:公(曹操)还军官渡。(袁)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据《关羽传》来看,关羽是从曹操军中直接前往袁绍军中寻找刘备。

据《先主传》来看,关羽找到刘备的时候,刘备已经受袁绍派遣在汝南一带开展工作。

据《武帝纪》来看,关羽是在两军阵前离开,前去寻找刘备的,但没有说地点在哪里。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羽前去找寻刘备的时间,必然在曹操击毙颜良、文丑的两次战斗之后,在刘备从汝南回到袁绍军中之前。

第二,关羽是直接从前线离开曹操的,不可能带上刘备被俘虏的老婆孩子。大战一触即发,前后转战多处,曹操与将领们不会带着家眷上前线,更不会带上刘备的家眷,他们应该是被软禁在许都。日后可能是曹操做人情做到底,主动放他们回去的。

第三,关羽找到刘备的地点。这也是疑问最多的一点。关羽出发的地点是曹操军中,这可以确定,但找到刘备的地点是在哪里?按《关羽传》记载,似乎是在袁绍军中找到刘备;但按《先主传》记载,似乎是在汝南一带才找到刘备。我的看法,是在汝南一带。因为细品《关羽传》中“奔先主于袁军”一句话,并不是明确说明在袁绍军中找到了刘备,只是关羽出发时是先去袁绍军中寻找的,而这个时候,刘备很快就被袁绍派到汝南开展工作了。关羽是个有头脑的人物,刚刚杀了袁绍大将,他不可能冒冒失失直接跑到袁绍军中,应该会在半路上打探确切消息。关羽事先得知刘备南下汝南后,然后追踪前去找到刘备,这才与《先主传》的记载相吻合。

第四,关羽到汝南一带才找到刘备,路程虽然遥远,可以夸张一下称为千里走单骑,但过五关斩六将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按地理来看,这一路上根本没有演义中所说的洛阳关、荥阳关等关隘,而且关羽基本是跟随刘备的路线南下的,刘备带领一支军队尚且一路通行无阻,关羽单人匹马也不会受到多少拦阻。如果真要发生守关将领率军挡住去路的情况,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关羽再神勇无比,也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斩关夺隘得手。不过,关羽在路上遇到拦路打劫的绿林好汉,然后搞定这些人物继续赶路,倒是很有可能。

虽然关羽前去寻找刘备不可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经历,但这无损于他的光辉形象。

有情有义,重承诺轻生死,真乃大丈夫也!

关羽如此光辉的行为,让后人景仰了一千八百多年。

值得关羽做出如此行为的刘备,同样值得后人景仰。

自古英雄惺惺相惜,一个英雄绝对不会敬重一个狗熊。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同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刘备值得关羽等人付出一切,必然有内在的原因。虽然史书上记载不多,但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出一些,诸如刘备的魅力,理想的感召,共同的事业,相契的性情,深厚的情义。

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张飞也失散了,之后兄弟三人相聚于古城。史书对这一段却没有相关记载,张飞很可能一直在刘备身边保驾护航,并没有失散。

有没有先失散再重逢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历经艰难困苦一路走了过来,走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从三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走成了三个壮志雄心的中年人;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从三个年届不惑的中年人走成三个烈士垂暮的老人,最终走到生命的终点。

今生,他们永不相负,永远是兄弟!

刘备与关羽重逢之时,正受袁绍派遣转战到袁绍老家汝南一带,联合刘辟等人,一同开辟敌后抗曹根据地。曹操前线吃紧,后方自然空虚。在刘备等人的进攻下,一些县城纷纷响应。

刘备建立的敌后根据地没能坚持多久。得知后方被侵扰后,曹操派遣曹仁率领骑兵前去扫荡。刘备此时的军队大部分是袁绍资助的,兵将之间不熟悉,也没什么感情,打仗劲不往一处使,很快被曹仁打败。

刘备只好再次回到袁绍的正面战场——双方正在官渡豪赌。

经过半年多与袁绍的亲密接触,再回忆一下多次与曹操作战的惨痛经历,刘备已经判断出赌局的结果:袁绍必败无疑。为保存实力谋求发展,他决定离开袁绍,拉上自己的人马单干。

不论是之前离开公孙瓒,还是此时离开袁绍,都表明刘备不甘心长期为别人打工,更表明他看人看到骨子里了,对他人的作为和时局的走向有着清醒的预见。

刘备更清醒的是,袁绍盟主虽然为人比较宽厚,但绝不是开政府招待所的,不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想脱身,必须找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刘备给出的理由是:建议袁绍联合荆州牧刘表,南北夹击曹操,并提议这个计划由他前去执行。

对袁绍来说,这个计划非常有诱惑力。他在前线进展并不顺利,亟须刘表帮他一把。而且曹操也在死撑,后方十分空虚,刘表如果派遣大军进攻许都,一举端了曹操老窝是很有希望的。

面对如此诱人的计划,袁绍却很犹豫,他此前已经多次派人前去联合刘表了,刘表嘴上说好好好,可从来都不出兵。别人说不动刘表,你刘备能吗?

刘备给出的答案是:能。

袁绍:给个理由先。

我和刘表都姓刘,都是帝室之后。

你有把握?

没有,但值得一试。世上很多事,只有努力争取才会有成功的希望,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成功?

正面战场进展不利,袁绍迫切需要争取刘表,成功的概率再低也值得一试,最终同意了刘备的计划。

于是刘备带领自己的老部下又一次上路,转战到达汝南,联合当地势力龚都等人,再度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重新建立起敌后根据地。这次曹操派了一个叫蔡阳的将领前去攻打,结果被刘备轻松干掉了。

但说服刘表出兵的策略没有一点进展。

不为别的,只因他是刘表。

刘表,字景升,兖州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是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在三国乱世中,刘表是一个十分特别的男人。

刘表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出身皇族,也不在于他长得英俊潇洒(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而在于他在乱世之中一直充当好好先生,骑墙看风景达十多年之久。别人轰轰烈烈地开展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运动,杀得你死我活,天昏地暗,但这一切似乎离他很遥远。只要别人不来找他的麻烦,他绝不会去找别人的麻烦。甚至有人(比如张济)在别的地方实在混不下去了,来他的地盘干点杀人抢劫的勾当,他仍然丝毫不生气,还一个劲地说对不起,让你的兄弟们饿肚子都是我的错。

只能说刘表生错了时代。他这样的好好先生,最擅长的就是和稀泥、玩平衡,名气又大,长得又帅,在和平时代可位列三公(贾诩语:“表,平世三公才也”)。但生在乱世,心不狠,手不辣,又没有野心,注定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会闯出什么名堂。

说刘表政治立场不坚定,那是抬举他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政治立场。不论绑架皇帝的是李傕还是曹操,他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派人前去进贡。这也罢了,可以说是一片丹心向皇帝。但刘表在向曹操进贡的同时,还与袁绍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而曹操和袁绍,早就势不两立,刘表依旧两不相帮,站在襄阳城头看风景。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分别在天平的两边,保持着短暂的平衡。此时刘表举足轻重,如果他选择加入哪一方,很可能立时打破平衡,改变天下格局。

如果要做一番事业占一把便宜,此时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

年轻有为的江东集团掌舵人孙策,就想乘机偷袭许都,用自己的力量决定天下向何处去。不过他在出兵之前,意外地死在了几个刺客手里。

刘表却依旧优哉游哉地骑墙看风景,没有一点要抓住机会参与博弈的意思。他的行为赢得了所有乱世枭雄的惊叹。

曹操惊叹了。曹操惊叹刘表经营数千里大好河山,十余万水陆军队,只是为了给他人做嫁衣裳(适足以为吾奉也)。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天下为公的精神,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袁绍惊叹了。袁绍想不通在这样一个乱世,刘表坐拥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竟然满足于当一个土财主,没有一点把生意做大的念头。这是一种什么定力?是一种泰山崩于前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着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刘备惊叹了。刘备惊叹刘表作为汉室宗亲,眼看天下大乱,黎民遭难,竟然无动于衷,只一门心思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终日置酒高会,玄谈无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是一种低着头过自己的日子、闭上眼看世间的痛苦,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状态,着实令人唾弃不已。

但刘备很快就停止唾弃了。原因不是刘表突然雄起让他刮目相看,而是他需要到刘表那里避避风头。

建安五年(200年)九十月间,当刘表一如既往地骑在墙头看风景的时候,曹操终于在官渡大败袁绍,前后杀死七八万袁军将士(包括坑杀大批降卒),取得了对袁绍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苦战之后,曹操与袁绍双方都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其间分别巩固后方根据地。

威胁曹操后方的,还是刘备。

建安六年(201年)九月,曹操腾出手来亲自进攻刘备。

刘备手下只有区区几千人马,大半还是刚刚招来的乌合之众,根本打不了硬仗。何况此时曹操已经大破袁绍,继续在汝南牵制曹军已经没有意义了。

于是,刘备派遣麋竺、孙乾前去联合刘表,然后主动撒腿走人。

刘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往刘表的荆州避风头的。此时,刘豫州、刘使君的名头已经非常响亮,因此刘表亲自到襄阳郊外迎接,待他如上宾。宾主见面,握手拥抱、久仰失敬之后,刘表还送给刘备一些军队,把新野划给他驻军。

新野位于荆州北部,可以说是荆州的北大门。虽然刘表没有把生意做大的念头,但守住现成的一亩三分地还是必需的。他让刘备驻军新野,与陶谦让刘备驻军小沛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为了让刘备替他们抵御可怕的曹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在别人手下吃口饭,就得给别人出力干活。

在荆州,刘备很快发现自己成了三陪男——陪刘表一起骑墙看风景,还陪吃、陪聊。

刘备虽然很郁闷,但也没办法,客随主便嘛。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谁的地盘谁做主。主人要一起看风景、开酒肉大会、吃饱了没事干海侃聊天,刘备受到邀请,不去就是不给面子。说到底这是一种官场交际,不过顺便认识一些荆州名士,也算是有一点收获。

刘表“座谈客”(郭嘉评语)的称呼不是白叫的,只空谈不干事的风格在他做荆州牧时蔚然成风。刘表也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玄谈无为,在刘表这里已经是司空见惯。

不过刘表他们海侃的话题还是很有品位的,并不是今天酒局饭桌上常见的八卦新闻或者低级趣味。

二十多年后,曹丕继承他爹的事业做了曹魏老板,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由州郡专门的人才评论员——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把士人分为九个品级,然后给予相应的官职。这个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六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世族政治,正因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才名正言顺、得以确立。

但早在东汉后期,人才评议就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许劭(字子将),评论十岁孔融“高明必为伟器”的李膺,还有桥玄、何颙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人才评论专家。

可见,曹丕后来推行九品中正制并不是独创,而是顺应时代潮流,讨好世家大族,维护既得利益。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到汉朝时候的察举征辟制,再到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制,古代用人制度不断完善,渐趋公平,一定程度上为平民阶层打开了出仕之门。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恢复贵族世袭制,是开历史倒车。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政治制度的出台,都有背后的利益集团,不过是这些利益集团的诉求在政治上的体现罢了。

面对汹涌而来的时代潮流,刘表作为“八俊”之一,自然也不甘落后。他在荆州时期海侃的主要内容,正是人才评论。

有一次,刘备陪着刘表又与一群人海侃。

当时在座的名士应该不在少数,但有史可考的除了刘备与刘表,只有一位叫许汜。

一群人侃来侃去,把全天下的牛人侃了个遍。徐州下邳人陈登是个牛人,自然难免被他们评头论足。

不过提起陈登,许汜同志很不以为然,说道:“陈元龙是湖海之士,身上有一股骄狂之气(豪气不除)。”

刘备一听许汜的发言,更不以为然。要知道刘备在徐州时,与陈登交往密切,甚至惺惺相惜,很清楚陈登的为人。但刘备没有立即反驳许汜,而是礼貌地请主人刘表先发言。

刘表模棱两可地回答:“要说你说得不对吧,许君你是个好人,应该不至于说假话;要说对吧,可陈元龙名重天下,难道他的名声是靠忽悠得来的?”刘表这一番不置可否、两不得罪的发言,完全符合他好好先生的人设。

刘表发言后,刘备进一步追问许汜:“许君你认为陈登骄狂,能否举个例子?”

许汜一看有了倾诉对象,立即打开话匣子,有些委屈地说出了伤心的往事:“曾经有一次,我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他居然毫无待客之道,连话都不跟我说,自己在大床上高卧,让我睡在下床。”许汜的叙述可能有所隐瞒,隐瞒了他当时与陈登谈论的话题,这是他被鄙视的关键因素。

听到许汜对陈登的不满,刘备终于露出了他的庐山真面目,他不是像刘表一样的好好先生,只会空谈无为,而是有雄心壮志且一直在努力奋斗的乱世英雄刘备!

他应声说道:“许君你一向被人称为国士,现在天下大乱,君王流离失所,大家都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济民的抱负。可是你只知道置办房产田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求田问舍),没有一句上得了台面的言语,这正是胸有大志的陈登最鄙视的行为,他怎么会和你说话?假如当时是我,我要睡在百尺高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哪里只是区区上下床之间的差别?”(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一番话说得许汜无地自容,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事实证明,刘表确实是个出色的好好先生,为了不让许汜难堪,他把刘备的话当作一个笑话,听后哈哈大笑,化尴尬于无形。

刘备提起陈登,想起往日共事的峥嵘岁月,对他的英年早逝(陈登死时为公元201年,享年39岁)十分痛惜。随后,刘备说出了他对陈登的评价:“像陈元龙这样文武兼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人中寻求,当今之世很难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这便是“求田问舍”典故的来历。

这件事至少透露出两个信息:一、刘备不是一个绝对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虽然城府很深,却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时不时就会流露真性情。二、刘备与刘表等座谈客根本不是一路人,他在内心深处是看不起这些人的,只是碍于情面隐忍不发罢了。

还有一件事,更能证明刘备与刘表的差别。

刘备在荆州无事可干,除了陪聊,还要陪吃。

一次酒局上,众人酒足饭饱之际,刘备去上了趟厕所,回来却流起了眼泪。

刘表看到之后很奇怪,连问这是为什么。

刘备之所以流眼泪,是他在上厕所的时候又看了一次自己的大腿,而且看出了不同——大腿粗了,内侧长肉了(髀里肉生)。

对养尊处优的刘表来说,很难理解大腿内侧长肉代表着什么,但对半世骑马作战、一生颠沛流离的刘备来说,这有着深层的含义:他已经很少骑马了。

不骑马意味着不打仗,在乱世中不打仗就意味着刘备无所事事,虚度光阴。

刘备慨叹“髀里肉生”,与后来苏轼说的“早生华发”,岳飞说的“白了少年头”,虽然时间、地点不同,意义却完全相同。

苏轼、岳飞二人说上面的话时,很是感慨,很是悲伤,刘备也不例外。他已经是四十大几的人了,还过着寄人篱下无所事事的日子,“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忍不住流下几行热泪。

刘表却非常不理解刘备。

你刘备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提剑马上行。

我刘表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骑墙看风景。

白天不懂夜的黑,恕我不懂你的心。我认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很美,你却流几行眼泪说心很累。两个志不同道不合的人走到一起,这日子到底该怎么过?

刘备初来时,刘表作为荆州家长,给他划分新野作为自留地,双方也算是和和美美,有个蜜月期。但蜜月期一过,刘表心里就不爽了——好多人才都跑到刘备那里去了(实在是魅力挡不住)。

刘表着实有些失落——这不是意味着我不如他刘备吗?再说,他刘备在我的地盘上招揽这么多人才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刘表开始防范刘备。

但两个人还不至于翻脸,刘表只想限制刘备发展实力,让他不威胁到自己,最好能为我所用,帮我干活。

建安八年(203年)八月,曹操扬言要南征刘表,军队进驻西平(今河南西平)一带。

刘表搞不清楚曹操的真实目的,眼看曹军打上门来,于是派刘备前去挡刀子。

刘备很清楚自己的兵力不一定挡得住曹操,但他更清楚这次必须听刘表的,否则以后就别想在荆州混了。

所以,刘备拟定的应对策略是:既要出兵,也要保存实力。这样才能向刘表有个交代,也不至于让自己损失过大。

这个策略十分英明。

此时袁绍已死,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在河北为谁当老大的事争得不可开交。刘表保持着骑墙看风景的一贯风格,两不相帮,毫不偏心,给兄弟俩每人写去一封信,苦口婆心地劝说两人放下屠刀,和睦相处。

事实证明,一个向来说话不算数的人,时间长了,他的话就会被人当作空气,不会再有人听从。

鉴于刘表此前口头答应与袁绍夹击曹操,却没有一点实际行动,袁氏兄弟吸取他爹的教训,虽然分歧很大到了用刀剑对话的地步,但对刘表的态度是难得的一致——完全当他是空气,打得更加难分难解。

曹操眼看自己号称进攻荆州、实则让袁氏兄弟放松警惕窝里斗的目的已经达到,立即放弃刘表,跑到河北当渔翁去了。留下对抗刘备的将领,是曹魏名将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

建安八年秋冬之际,刘备率军进逼南阳郡叶县附近,后来与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相持于博望(博望并不是“坡”,而是一个县,位于今河南方城县)。

刘备需要保存实力,所以他在博望深沟高垒,并不主动出击。

曹魏第一大将夏侯惇,从来没有把常败将军刘备当一回事。而刘备的保守战术,在夏侯惇看来,更是胆小怯战的证据。

双方相持了一段时间,一天夏侯惇突然惊喜地发现刘备悄无声息地跑了,跑之前还把军营烧了。

在夏侯惇看来,刘备明显是落荒而逃。他认为常跑将军刘备在战场上逃跑很正常,不逃跑才不正常,所以他毫不迟疑立即率军要将剩勇追穷寇。裨将军李典劝阻说刘备无缘无故退军逃跑,一定有埋伏,劝夏侯惇保持淡定,冲动是魔鬼,千万不要追击。

夏侯惇认为,小将李典到底不如自己这个统帅,料敌不明又胆小,你不去立功就拉倒,不要拦着老子。他不但拒不听从李典的劝阻,还把李典留下守卫军营,自己和于禁率军前去追击刘备,想要一举抓获刘备,克竟全功。

刘备的一双眼睛早就在暗中盯着夏侯惇,如同盯着他的猎物。等到猎物钻进了埋伏圈,刘备立即挥军杀出,埋伏的人马一起动手,很快打败曹军。幸亏李典带兵前来救援,否则日后的曹魏大将军夏侯惇很有可能要在博望为国捐躯了。

刘备打的这一战,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记到了诸葛亮名下,所谓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

打败夏侯惇之后,眼看曹操已经回到北方,刘备决定见好就收,率军返回新野。

经过博望这一战,刘备在荆州的声望值和人气指数上升很快,荆州上上下下都认识到他不只是名头大,能量确实也很大。

对刘备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他取得了荆州地区一把手刘表的信任,今后在荆州蹭饭吃不用发愁了。

回军不久,在刘表的安排下,刘备前往与襄阳城仅一水之隔的樊城驻军。

刘备听话的表现让刘表很满意,但刘表的亲信大将蒯越、蔡瑁等人很不满意。

他们不满的心情非常容易理解,本来刘表最倚重的就是他们几个,在荆州的地位仅次于刘表。现在来了个刘备,要跟他们抢饭碗争权力,他们自然不答应。

便想除掉外来户刘备。

但一把手刘表不同意。刘表本质上是个儒生,性格和善,几十年如一日地当好好先生,连张济过来打秋风他都能忍,何况是听话的刘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除非威胁到自己,刘表是不想动刀兵见血光的。

蒯越和蔡瑁碰了一鼻子灰很郁闷,郁闷完了决定找机会先斩后奏。他们料定只要杀了刘备,生米做成熟饭,人死不能复生,刘表就没辙了。难不成再把他们几个全杀了?那刘表找谁干活?更何况蔡瑁的妹妹现在成了刘表的继妻,刘表又是出了名的怕老婆,只要蔡夫人晚上在枕头边使劲吹吹风,他们杀了刘备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主意已定,只等下手的机会。

鉴于刘备经常到襄阳城与刘表陪吃陪聊,蒯越和蔡瑁决定把一次酒局搞成鸿门宴,由他们来扮演一回范增。

刘邦的扮演者自然是他的后代刘备。

刘备能在乱世中摸爬滚打起起伏伏几十年不死,除了运气好之外,也离不开他对人心、对局势看得透彻,一旦看到情况不妙就当机立断采取应急措施,装死、逃跑、跳槽统统都用过。

来到荆州已经有几年了,刘备对刘表以及蒯越、蔡瑁等人的心思有一定的了解,他在酒局上比较警惕,发觉情况有些不对劲(《三国演义》中说是伊籍报信,是很有可能的),就以上厕所为借口溜了出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身上马,二话不说直奔襄阳城外。

刘备此时的坐骑,名叫的卢。这是一匹青史留名的马。

据傅玄的《乘舆马赋》序文记载,的卢马原来归曹操所有(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张武),不过也是一匹怀才不遇的马,没有人认出它是一匹千里马。如果没有遇上刘备,它很有可能要辱没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

刘备依附曹操的时候,曹操对刘备很不错,让他到养马场挑选好马。

刘备先在一百多匹上等马中看了又看,没有一匹中意的,然后到普通马中间挑选。的卢马(当时应该还没有名字)就在普通马中间,瘦骨嶙峋其貌不扬,没有人看得上,但刘备偏偏选中了的卢马。一起陪同刘备挑马的人都忍俊不禁偷着乐,认为这哥们儿真是不识货,放着好马不挑挑劣马。

等到后来刘备逃往荆州时,骑着的卢马,逃跑的速度那叫一个风驰电掣,追兵根本望尘莫及,人们这才服了刘备的眼光——不只是看人准,看马也准啊!

这次刘备遇难,也多亏了的卢马。刘备逃到襄阳城西,面前有一条叫檀溪的河流,挡住了去路。眼看后面追兵已近,刘备只好冒险纵马跳入河中,想渡河逃命,不料水流太急,的卢马在中流沉溺,刘备几乎要淹没水中。

刘备命悬一线,情急之下不禁叫道:“的卢啊,今天就靠你了,加把劲!”(今日厄矣,可努力)之后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的卢马一跃三丈,载着刘备渡过檀溪顺利脱险(《三国志》注引《魏晋世语》)。

东晋史学家孙盛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提出了严重质疑,认为如果发生如此不愉快的事件,刘备怎么会与刘表相安无事,一直没有发生大的冲突?

我认为,虽然傅玄的文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刘备在襄阳差点遇害这件事完全有可能发生。

理由一:刘备不能跟刘表翻脸。翻脸了刘备没地方可去,又要过起漂泊无依的生活,所以只能忍着。装作没这回事,是他最好的选择,不可能要求刘表给个说法。

理由二:这次不愉快事件不是刘表主使。刘表并不想除掉刘备,否则刘备逃得过初一终究逃不过十五。《魏晋世语》的记载也明确了这一点。

理由三:蒯越、蔡瑁确实与刘备不合,互相看不顺眼,矛盾很大,后来刘表一死他们就分道扬镳了。所以蒯越、蔡瑁谋杀刘备是很有可能的。一次谋杀不成功,刘备必然会加强戒备;同时,刘表虽然不至于严肃处理他们,但免不了要批评一番,他们应该会有所收敛。

总而言之,刘备在荆州刘表的屋檐下,始终是矮着一头,有吵有闹,凑凑合合过日子。

这一凑合,就凑合了整整七年。

虽然这七年中,刘备蛰伏荆州,没什么大事发生,但他并没有闲着。

除了三陪之外,刘备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乱世中什么最宝贵?人才,绝对是人才。刘备就在想方设法招揽人才。

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刘备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事业一直处在低谷,痛定思痛,直到这个时期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其实刘备一直很重视人才,从年少时期组织涿郡少年团,到乱世打拼一向礼贤下士,无一不是为收服人才而努力。

但令刘备有些伤心的是,许多人才不重视他。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刘备身边人才不多的原因:不是他不重视人才,而是人才看不上他。

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对光武帝刘秀说过一句乱世名言:“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的确,在大一统的时代,士人要想当官,老板没得选。只有一个皇帝,一个朝廷,等于只开张一家垄断公司,人才全由老板随意挑选,不干也得干,想干未必让你干;要当隐士,做闲云野鹤,得家里有房有地有粮有钱。乱世却不一样,老板往往不止一个,以三国来说,就有曹老板、袁老板、孙老板、刘老板等多个,人才也有了选择的余地。这就与今天的大学生就业一样,成了双向选择。

可以选择的时候,到底选哪一个老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不同人的选择差异也很大。如同今天找工作一样,应聘者要考虑薪酬待遇、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因素,当时的人才选老板同样要考虑这些因素。但每个人最看重的东西并不一样,有些人更看重薪酬待遇,有些人更看重发展前景,有些人看重与老板的私人感情,还有一些人看重企业的特色——虽然乱世中各个老板本质上都是打天下,但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曹操倾向于霸道,刘备则更倾向王道。

当然,每个人看重的因素也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

现在我们不妨从找工作的角度,给三国时代的老板们做一个鉴定。鉴于有些老板的成色实在太差,我们只筛选出袁绍、曹操、孙策孙权兄弟、刘备这几位大哥级的老板。

第一回合,论实力。

带头大哥袁绍的实力原本是最雄厚的,所以他麾下的人才也最多,连荀彧、郭嘉等猛人开始也在他手下打工。但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后,事业开始走下坡路。后来曹操老板兼并了袁老板的公司,就成为天下第一,地位无人能够动摇。孙氏兄弟占据江东,割据称雄,但还没有逐鹿中原的实力。刘备老板公司倒闭好几次,勉强能够依附别人重组公司,更没法和曹老板同日而语。

所以,第一回合胜出者是——曹老板。

第二回合,论业绩。

曹老板凭借首先倡导讨伐董卓、搞定吕布袁术等老板的一系列出色表现,赢得不少分数,业绩十分辉煌。尤其是搞定袁老板之后,已经被公认为最彪悍最能干的掌舵人。孙策老板的业绩也不错,可惜英年早逝,接任的孙权老板还没干出多少成绩,并不为人所知。倒是刘备老板,越挫越勇,百折不挠,凭借打不垮的勇气、打不完的魅力、打不散的团队,虽然业绩不够突出,声望值却上升很快。

第二回合,最终胜出者还是——曹老板。

第三回合,论出身。

东汉是一个很看重门第出身的时代。在这方面,袁绍老板有着先天优势,四世三公的家族地位,除了皇帝无人能比。曹老板虽然也是高干宦官子弟,但比起袁老板那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孙老板是小公务员后代,与刘老板差不了多少。不过,世间已无袁老板之后,这几个老板中间出身最好的就是曹老板了。

第三回合胜出者依旧是——曹老板。

第四回合,论政治背景。

起初袁老板被推举为讨伐董卓各路诸侯的盟主,占据政治优势。但建安元年,曹老板抢到汉献帝做公司名誉董事长兼形象代言人之后,顿时万众瞩目,袁老板则黯然失色,孙氏兄弟和刘老板等其他诸侯更是望尘莫及。

第四回合的胜出者,毫无疑问是——曹老板。

第五回合,论企业特色。

袁老板和孙老板的企业特色不是很明显,只是乱世称雄,谋求霸业。相对来说袁老板行事比较犹豫少断,孙策老板比较威猛躁急,年轻的孙权老板的特色还不为世人熟悉。曹老板的企业特色很明显,老板为人多谋略善用人,少拘束重实用,在他带领下的企业,凭借强悍的军队战斗力,屠城杀降样样都干,震慑性很大。但如郭嘉所说,很多地盘都是“徒以威服”,可以说是暴力强权。刘备老板的特色也很明显,思想正统,行事稳重,注重道德建设,仁义之名远播,但同时负面效果是少权变见事迟。总体来说,刘老板的风格是儒家仁政。

第五回合,曹老板和刘老板平分秋色。

通过对四大老板的比较,可以看出曹老板得分最多,他的企业优势最大。所以,很多人才首选的就是曹老板。就连刘备识拔举荐的袁涣、陈群、田豫等人,后来都投奔曹操,成为曹魏名臣。

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与今天的人们找工作一样,大多数人都喜欢高官厚禄、饭碗稳定,所以哪个老板开的薪水高,工作有保障,投资风险小、回报高,大多数人就会选择哪个老板。

此外,与老板的私人感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砝码。比如曹操决定单干讨伐董卓时,首先过来帮助他拉起队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本家兄弟;刘备起兵时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结交的关羽、张飞等兄弟们。

不过人才选择老板,也不是看中谁就能选谁的。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观愿望是否强烈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限制因素——地域。

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经十分薄弱了,但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乡土意识又很重,地域因素绝对是一大局限。很多人就近选择在当地开张的老板那打工,比如河北人才多选择袁老板,江东人才多选择孙老板。项羽所说“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观念:做官最好能荣归故里,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盘,自己却在孙老板那里打工,有家难回,宦游的滋味很不好受。再者,乱世中跑来跑去找老板风险很大,搞不好就在路上出个意外挂了,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

因此,即使江东或荆州的人才更加看好曹操老板,但在机遇到来(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扩展到江东和荆州)之前,这些人也就凑合着在孙权老板和刘表老板的公司干了。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欣赏孙权老板、刘表老板多于曹老板,只是机缘合适而已。

如同今天的大学生毕业,有些毕业生非常看好一家企业,可是这家企业偏偏此时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经验,这些毕业生只好先去别的企业打工,但心里很有可能还在想:等到机会来临时,我立马就跳槽。

这样一分析,我们会发现,刘备老板的劣势非常明显。

刘备此时没有地盘没有资本,租借别人的地盘开张,几乎算不上一个独立运营的公司。他的公司倒闭了很多次,换地域重新开张了很多次,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丢了好几次,凭什么让人才跟着你瞎折腾?连饭都吃不饱,生命都没保障,还谈什么理想和发展?

此时的刘备与曹操比起来,可以说刘备开的是一个发展前景不明朗、几次关门停业的私营小公司,而曹操开的是垄断性央企,或者说是政府机关。

以今天找工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会首选公务员或者大国企。当时也是一样,绝大多数人注定会选择曹操。毕竟混来混去没前途,说不定哪天就会掉脑袋,正常人都是不喜欢这样的日子的。

前期跟着刘备一路走过来的人才,都不是为了官职爵禄,而是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的“以性情相契”(《廿二史札记》),也就是情投意合,相互之间如朋友、如兄弟,一起并肩奋斗风雨同舟开创未来。

这些人与刘备相识相知、患难想随,是经历了一些时间和风雨的。至于其他的人才,与刘备没什么深厚的友谊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选择老板的时候,自然很少考虑他。

在发展前景不明、多次漂泊逃难的条件下,刘备之所以能够吸引一部分人才并且留住这些人才,除了天生的领导气质加后天的学养形成的个人魅力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他走的是人间正道——坚守仁义原则、立志为国为民,在道德高于一切的中国古代社会,刘备这样的君主毫无疑问是最为理想的。此外,刘备对兄弟义、对臣下礼、对百姓仁,会用人,能团结人。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品质好;二是走的路子正;三是以真心待人。

值得一提的是陈登。陈登曾说:“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评价陈登是:“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可以说,刘备与陈登是惺惺相惜。然而,这两个人最终擦肩而过,没有走到一起。刘备遭到吕布偷袭丢了徐州后,陈登成了吕布的员工,但他与他爹陈珪投效了曹操,后出任广陵太守。后来刘备再没有在徐州站稳脚跟,一直流离失所,到陈登英年早逝的时候(201年),刘备还是前途暗淡寄人篱下。

这与古往今来一些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人的故事有点相似。毕竟能抛弃高官厚禄,乃至抛开一切,不计代价跟着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同生死、共命运,需要太多太多的勇气。

因为难得,所以珍贵。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其眼光和魄力着实令人敬佩。

关羽、张飞、简雍、孙乾、麋竺、赵云、陈到、夏侯博,以及一些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无名英雄,都值得我们尊敬。

世人能看到他们青史留名的彪炳功勋,却往往忽略了他们跟随刘备创业时的艰难困苦。他们也许动摇过,矛盾过,但他们终究挺了过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

一个团队要想发展,除了有一个好领导,也必须有一拨这样信念坚定矢志不移的好员工。

刘备在荆州蛰伏的时候,还有许多人也在乱世中选择蛰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世人皆知的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和当时的皇帝刘协有一个巧合——同年生,同年死。他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祖籍徐州琅琊阳都,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但不幸英年早逝。

父亲去世之后,诸葛亮长兄诸葛瑾已在京城游学,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过日子。大约在曹操攻屠徐州前后,诸葛玄被袁术委派做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兄弟二人为躲避战乱就随叔父到豫章生活。但没过多久,中央政府任命朱皓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这官就当不下去了,只好前往荆州找老朋友刘表混口饭吃(一说诸葛玄因兵乱死于豫章一带)。

于是,诸葛亮兄弟二人也来到了荆州,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置办了一些田产,过起了小地主的生活。虽然诸葛亮曾说“躬耕于南阳”,但他即使亲自种地也只是偶尔劳动锻炼,他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读书会友。

诸葛亮所读的书,从其一生行事作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来看,也以儒学为主。但他读书往往“观其大略”,类似于后来的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是死读书,而是会读书。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效率当然很高,因此他涉猎的书籍必然很多。从刘备后来给刘禅的遗诏中可以看出,诸葛亮除儒学外,还比较注重申不害、韩非子、管子、《六韬》等法术和兵书等诸子百家著作(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此外,诸葛亮后来改进连弩、发明木牛流马、做八阵图等,也是这时候广泛涉猎课外书打下的良好基础。

诸葛亮当时所交的朋友,见于历史的有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孟建(字公威)、崔州平等人。这几个也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好青年,只是蛰伏一时,并不是想当一辈子隐士。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论理想,诸葛亮评价朋友们以后出仕做官可以做到郡守、刺史这样的级别(事实也确实如此),而他则自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

管仲和乐毅是两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都有建树,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孔子曾评价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很可能成为亡国奴被蛮人统治。”(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攻灭强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却遭到新任老板燕惠王的怀疑,被免去了前线总指挥的职务,导致功败垂成。乐毅的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根据司马迁的评价,诸葛亮将他与管仲一起当作偶像等事例来看,他的才能远远不止在军事方面。

与今天的社会一样,人们听到一个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居然自比为管仲和乐毅这样的古代良相名将,许多人都会不以为然嗤之以鼻认为他在吹牛。只有与诸葛亮交往密切彼此了解的这几个朋友,相信诸葛亮一定能做到。

这样一个有才学有抱负的人,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倒有几分可能,毕竟当时人口下降极其迅猛,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下降约三分之二,活下来成为一种奢求;但说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就完全是谦虚了。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求闻达,岂不空负平生所学!

转眼诸葛亮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小伙子身高一米八四(身长八尺),长得一表人才,人见人爱,学问又好,当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大好青年。

估计诸葛亮从隆中走过,会有“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男女老幼齐刷刷行注目礼的效果。其中一位很有眼光的人——黄承彦,决定先下手为强,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这个东床快婿。

黄老先生也不找什么媒人,而是亲自上阵去找诸葛亮说:小伙子,咱俩商量个事情,我看你很不错,让我的闺女给你做媳妇怎么样?他还为女儿做了一番介绍:家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按理说,小帅哥诸葛亮又不是娶不到媳妇,干吗找个丑女?但他一口答应了,留下了“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的笑谈。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诸葛亮答应这门婚事,可以说明两件事情:一是他不怎么看重女色;二是他看重黄承彦的身份。

因为黄承彦不是一般人。他是刘表的连襟,蔡瑁的妹夫。刘表的原配夫人逝世以后,迎娶了荆州豪族蔡讽的小女儿。而蔡讽的大女儿,正是黄承彦的老婆。

诸葛亮在乱世之中背井离乡来到荆州,人生地不熟,要想立足,要想发展,必须取得当地名士的认可和帮助。借助黄承彦迈入荆州上流社会,是条终南捷径。

何况这个橄榄枝是黄承彦主动伸过来的,诸葛亮只需要顺水推舟接住即可。如果诸葛亮拒绝了这门亲事,则很有可能要得罪黄老先生。两相比较,接住橄榄枝是他的最佳选择。

有所得必有所失,怎样抉择最终取决于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

很明显,诸葛亮不是风流才子,他看重的不是女色而是发展。从他自比管仲和乐毅就可以看出,他这一生志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此外,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荆州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当时的显学——评论人才,也很有研究。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正是庞德公做出的人才鉴定。

诸葛亮有了与刘表和荆州名士的这一层关系,再加上大哥诸葛瑾已经在孙权那里做官而且很受信任,他如果想出仕做官,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但他选择了继续蛰伏隆中,过着耕读生活,静观天下之变。这说明刘表和孙权,都不是他想选择的老板。

剩下可供选择的老板,就只有曹操和刘备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最终选择了寄人篱下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放弃了已经基本统一北方威震天下的曹操。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千八百多年来,无数的人对这件事有无数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之所以深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理想的儒家士子,是榜样,是标尺。这个榜样和标尺,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在诸葛亮这样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以位列第一的立德来说,儒家的忠孝仁义,就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一个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经不是大汉的政府,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

第二,诸葛亮的理念。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而曹操实行的是霸道,强权政治。这一点,诸葛亮非常清楚,要知道诸葛亮随叔父离开家乡漂泊四方,与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起注定不会长久。除非一方只领薪水不做事,但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他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

一个人做什么决定,主导因素是内因,在于其为人,在于其理念。可以说,以上两点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根本因素。

第三,刘备的魅力。在我国古代社会,道德高于一切,君主的道德品质尤其重要。有一个贤德的君主作为领袖,则上行下效,就能使官风廉正,官风正则民风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而在道德方面,刘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参与了诛杀曹操的行动,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在平原、徐州任上践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对崇尚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同样推崇仁政的诸葛亮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第四,刘备的空间。虽然刘备声望很高,但此时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刘备还处在困境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至克竟全功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间大有可为。同时,刘备手下有一流武将,却没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说留给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选择追随刘备,既符合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负、不负平生所学的空间。因此,诸葛亮自然更加倾向于刘备。

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主要是看上了发展空间。依据是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跳槽到孙权手下打工,他推辞了,给出的理由是:“孙权是个很不错的老板,不过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能,所以我还是不跳槽了。”(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这个依据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约几个朋友在酒局饭桌上随便侃侃就行了,拿出来忽悠人,就有点不负责任了。

试想,诸葛亮怎么可能当着孙权员工的面说人家老板不好?何况此时诸葛亮代表刘备一方有求于孙权,说孙权的不好不是没事找抽吗?诸葛亮注定只能说孙权是个好老板,然后再找一个委婉的理由拒绝。大家都是聪明人,理由编得太离谱了没有人会相信,因而诸葛亮以发展空间为理由来拒绝。这的确是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打个比方,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尤其是学生时代的早恋,拒绝对方最常用的理由是:我现在不想谈恋爱。其实大多数情况不是真的不想谈恋爱,而是不想和你谈,但直接说“我看不上你”实在太伤人了,因此换一种委婉的说法而已,可不能会错了意。

再者,说诸葛亮在曹操手下发展空间不如刘备,不过是以后来人的眼光看问题。以诸葛亮当时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以管仲、乐毅自比自视甚高的人,怎么可能认为自己不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贾诩、郭嘉之流?更关键的是,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奇谋高论,是经史书记录之后,才被后人知晓的,这些机密当时绝对不会披露出来,诸葛亮怎么知道荀彧、贾诩、郭嘉到底有多厉害?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谁比谁强多少啊?不去曹操手下试一试,怎么知道到底有多大发展空间?

另外,诸葛亮到刘备手下的发展空间就一定比曹操大吗?刘备实力弱小,能不能折腾出一个明天非常不好说。而曹操是家大业大,实力天下第一。如果主要考虑发展空间为了自身利益,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曹老板(事实也正是如此)。

而诸葛亮,终究选择了刘备,明显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发展空间那么简单。

如果说诸葛亮事先算准了在曹操那里没有多少发展空间,算准了在刘备手下虽然历经危难,最终却能全面掌权,立下丰功伟绩,那还真是把诸葛亮当神不当人了。

诸葛亮选择刘备,从根本上来说,是他的为人品质和政治理念所决定的。诸葛亮与刘备在很大程度上是志同道合:同样重视做人,同样崇尚德治,同样推行仁政,同样致力于匡扶大汉江山。

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大好青年,诸葛亮选择老板,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自己个人的饭碗,更是为了心中远大抱负,为了天下黎民苍生!

一旦加入刘备阵营,诸葛亮的理想就会随着刘备事业的发展而实现,也会随着刘备的失败而消亡。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失败的可能要远远大于实现的机会。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近人尚有如此抱负,况诸葛武侯乎!

虽然诸葛亮已经选中了老板,但他还不急于出山。前面说过,此时人才与老板是双向选择,他选了刘备,刘备会选他吗?是将他当作一般员工,还是以国士待他,是否能重用他?刘备会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吗?

在这些疑问被解答之前,诸葛亮依旧蛰伏于隆中。

他此时才二十多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等待答案。

刘备却不能等了。

时光如梭,岁月蹉跎,转眼已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在荆州虚度年华的刘备老板,已经四十七岁。按照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来看,这个年龄完全可以说是步入老年,说不定哪天眼一闭就再也不睁了。可是理想在哪里?功业在哪里?奋斗了二十多年,结果还是两手空空。

任何一个男人,内心深处都不甘于碌碌无为。

刘备更是如此。所以他悲叹髀里肉生,甚至忍不住痛斥许汜一类求田问舍的人,可这都不能解决问题。

他能干的只有招揽人才。虽然这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聊甚于无,总算对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只要付出努力,总会有所收获。

刘备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史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其中有一个人,叫徐庶,字元直。

徐庶与关羽有点类似,年少时酷爱击剑运动,也是一个血气方刚见义勇为的少侠,同样有一次为朋友报仇而杀了人。在逃亡的路上,虽然徐少侠用白泥抹脸、披头散发,但毕竟化装技术不专业,还是被公安干警抓捕归案。徐少侠怕连累朋友和家人,在审讯时本着打死也不说的精神闭口不言,想来与花样百出、骇人听闻的古代刑具有过不少亲密接触。徐少侠这么义气,他的朋友也不是孬种,知道他被抓获后,不知是上下打点,还是武力劫狱,总之费尽周折把他救了出来。此后,徐少侠逃到荆州隐姓埋名,弃武从文,折节向学,结交了诸葛亮、崔州平、司马徽等一些朋友。

作为一个一向慧眼识人才、真心待人才的老板,刘备见到徐庶后,非常器重,很快感动了徐庶。

徐庶被感动的一个标志事件,是向刘备推荐他的好朋友诸葛亮:“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愿)见之乎?”

招揽人才,一向是多多益善。刘备老板虽然公司不大实力不雄厚,但管一拨人才吃饭,还是没有问题的。他立刻表示愿意招聘新员工,说:“那你快去找他吧,然后一起回来上班。”(君与俱来)

知己就是知己,还是徐庶清楚诸葛亮的心思。徐庶告诉刘备:“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最好是老板你自己去请他。”(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招个员工要老板亲自去请?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了。

不过刘备马上同意了。早在平原时他就养成了礼贤下士的好习惯,不分贵贱都给予很高的礼遇,曾经把一个无名刺客都感动得当即自首,何况是招揽大名鼎鼎的卧龙?

卧龙先生,只要你真的是个人才,我亲自跑一趟也值得。

我的诚意,你会感受到。

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去是肯定去了,但具体细节,存在不少争议。

《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是“凡三往,乃见”,意思很清楚:去了三次,才见到。虽然“三”这个词在古代往往是个约数,指多次,但前面加个“凡”字,在这里明显是个确数,就是指一共三次,不是一些人推测的不止三次。

出山二十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提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以诸葛亮的为人处世来看,他不是个好摆谱爱虚荣的人,不至于夸大其词,往自己脸上贴金。何况过了二十多年,一些当事人还活得好好的,诸葛亮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综合这两点,三顾茅庐确凿无疑。

但偏偏有另一种说法,出自鱼豢的《魏略》和司马彪的《九州春秋》,认为是诸葛亮自己跑去求见刘备,结果没有得到重视。刘备再现了当年编草鞋的风采,正拿着牦牛尾巴编织工艺品。后来诸葛亮献计,刘备把荆州一带的流动人口组织起来,该收税就收税,该征兵就征兵,从此实力大增。刘备这才重新认识了诸葛亮,开始重用他。

这个说法似乎能自圆其说,不但描绘了刘备编牦牛尾巴的细节,这似乎符合刘备年少卖草鞋的经历;又写出了诸葛亮得到重用的原因,这似乎更符合常理,否则让一个天下枭雄三番五次去请一个寸功未立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会让许多人(比如鱼豢先生)觉得不可思议。

然而这个说法,实在经不起推敲。

从古至今,史书都是人写的,有着作者的立场与褒贬在里边。即使孔子作《春秋》,还有所谓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在其中,并且被历代史学者奉为圭臬。

《魏略》和《九州春秋》的作者分别是曹魏纯臣鱼豢与晋朝宗室司马彪。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司马彪的《九州春秋》是沿袭鱼豢的《魏略》。所以,值得重点分析的是鱼豢先生,他就是最大的造假嫌疑人。

之所以称鱼豢为曹魏纯臣,是因为他一生忠于曹魏,在晋朝取代曹魏之后,他就不再做官;而且他的《魏略》一书,记载历史终止于曹魏实际上灭亡(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的时候,并不延续到司马炎取代曹魏。可见,鱼豢是以魏国遗臣自居的。而蜀汉与曹魏一直是敌国,站在曹魏的立场,鱼豢先生通过虚构刘备编草鞋和诸葛亮自己求见的故事,来贬低敌国君臣,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除立场之外,鱼豢先生的造假水平实在不怎么高明,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其一,刘备成封疆大吏后还在编草鞋,除了《魏略》之外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可以说是孤证。孤证历来难以令人信服,何况一个热衷于编草鞋的领导,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死心塌地终生追随?又怎么会获得天下英雄的称号?即使早年确实编过草鞋,但刘备走上乱世称雄之路后一定不会重操旧业,甚至讳莫如深。鱼豢的这个记载恐怕想当然的成分居多。

其二,此时刘备是寄人篱下,刘表对他并不十分信任,管理荆州流动人口带来的实惠,怎么可能让刘备得到?刘备扩展实力,正是刘表所忌讳的,防范牵制还怕做得不够,不可能坐视刘备大规模扩军。

其三,鱼豢关于刘备之子刘禅的记载,也非常不靠谱,说是出生在徐州,后来流浪到汉中,还被人贩子拐卖过几次,这是鱼豢有意诋毁敌国君主的另一个证据。也就是说,在诋毁刘备集团这件事上,鱼豢是一个惯犯。

《魏略》和《九州春秋》关于诸葛亮自行求见刘备的记载,历代文人学者大多都能见到,但相信这个说法的人很少,可信度太低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顾茅庐的历史真相,是经得起推敲的,不会因为有不同说法而被掩埋于历史尘埃之中。

刘备前两次去隆中都是无功而返,没有见到诸葛亮。

白跑两趟的缘故,不是诸葛亮故意躲着不见试探刘备,而是他有事出门不在家。

诸葛亮交际范围很广,礼尚往来,今日拜会小崔,明天看望老孟,是很正常的。何况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微信之类的即时通信工具,朋友聚会不可能像今天一样事先预约,家人当然也搞不清楚诸葛亮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刘备扑空两次丝毫不奇怪。

刘备不知道诸葛亮什么时候在家,诸葛亮就更不知道刘备什么时候前来拜访。如果放哨的家丁看到刘备来了报告一声,然后诸葛亮赶紧找个犄角旮旯躲起来,让家丁告诉刘备说主人不在家,那就有点太搞笑了,不符合诸葛亮一向忠直谨慎的行事风格。

所以,刘备三顾茅庐是在第三次得偿所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这是一场特别的面试。

刘备作为一个求贤若渴的老板,亲自前去面试以招聘人才,同时也接受人才的面试。

诸葛亮作为一个择主而事的良臣,在接受老板面试的同时,也在面试老板。

久仰失敬,请坐看茶,一通客套话说完之后,两个人都准备说点有含金量的话了。为了不泄露出去,甚至屏退了闲杂人员。

刘备作为前来拜访的客人,为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先开口请教:“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这句话抛砖引玉,有三层含义:一、今日天下大乱;二、我想重整河山;三、我该怎么做?

诸葛亮随即应答,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段话: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

诸葛亮的对策,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指明了刘备今后的发展战略,并且突出了重视人才和策略先行的思想,可操作性很强。

能在仓促之间说出这样一番高水平的策论,除了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早已做了充分的准备。诸葛亮至少是在得知刘备第一次前来拜访自己以后就开始准备的,甚至在他看中刘备的时候就预先策划,为刘备量身定制了这一款发展战略。

凡事未雨绸缪,总会收效显著。

刘备在荆州蛰伏期间,也许自己苦苦思考得出的发展策略,恰好与隆中对相近,此时是不谋而合;也许之前他自己还没有明确的方向,此时却是恍然大悟。

刘备究竟是不谋而合,还是恍然大悟,我们已经无法确定,能确定的是他作为一个识货的老板,非常认同隆中对,连连称善。因为以当时的局势来看,这是他最好的发展方向。

一些人批评隆中对在日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不过是诸葛亮书生空谈。这就实在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鸡蛋里头挑骨头了。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这个方略日后能不能实现是另一回事,起码先有一个明确的发展路线,总比盲目乱闯要强得多。

事实上,刘备今后的发展方向就与隆中对大体上相符。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难得。

历史证明,有实力的人容易找工作。诸葛亮轻松通过了刘备的面试。

刘备也通过了诸葛亮的面试。在面试中,诸葛亮不仅确定选择刘备作为老板,而且解开了他的疑虑——老板能够三顾茅庐,果真是求贤若渴;能够高度认同我的策略,必然会重视我,重用我。那么,就此出山吧,去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一起并肩奋斗!

从此,我们是君臣,更是战友!

历史学家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中高度评价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日后对待诸葛亮的事迹,认为“像刘备这样虚怀求贤、屈身访贤、慧眼识贤、诚心用贤、临终托贤的一系列行为见识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极其难得的,古代的人已经认识到:才智之士几乎到处都有,可是能够识贤用贤的君主累世难见,像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事,确实应当给予高度的评价”。

这一年,诸葛亮二十七岁,这是他生命的中点。此后整整二十七年,诸葛亮都在辅佐刘备(以及刘禅)艰苦创业,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

这一年,刘备四十七岁,经过大半辈子的摸爬滚打之后,即将迎来人生的转折点。

风雨过后,才会有彩虹。在看到彩虹之前,他们还要一起面对一场更为残酷的暴风雨。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叔途南归小炮灰替嫁后,被反派抱在怀里宠极寒末日,我盗取了百亿物资我是邪恶阵营?直接逆风翻盘!难忘的知青岁月阴阳怪谈:网红姐姐会风水改娶病娇长公主,白月光心态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