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历史的沸点》(23)(1/1)
第二十二讲 成也太监败也太监
一
汉和帝清除了窦氏家族,东汉第一个外戚专权结束了。但是乌云只是暂时散去,接下来一个个外戚专权接连出现,而且愈演愈烈。
窦宪死后过了四年,窦太后也在孤独中死去。这时候有人上书和帝,说和帝实为梁贵人所生,应该加封自己的生母。长期以来,由于畏惧窦家的权势,宫廷内外没有人敢与和帝讲这个秘密,直到窦太后死后,才有人将这个隐情说出来,和帝听后大为悲切,为了表达对母亲的追思,他封梁贵人为皇太后,并加封几个舅舅为侯,梁家由此转衰为盛。
同时,朝中的三公联名上书,请求废掉窦太后的封号,并不许窦太后与章帝合葬。对于此建议,和帝予以拒绝。他说:“虽然窦氏兄弟横行不法,但太后深明大义,生活简朴,我跟她十几年,非常清楚她的为人,这件事情就不要再议了。”他下令让窦太后与章帝合葬于敬陵,和帝对这件事的处理还算得体。
窦氏家族覆灭时,和帝已近成年,到了应该选立皇后的时候。在此之前,经过一番选美,已有一些女子进入了后宫,这些女子中比较受宠的是原执金吾阴识也就是东汉开国皇后阴丽华哥哥的曾孙女,不过和帝并没有马上立她为皇后,而是在四年后才进行册立,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从章帝开始,东汉进入了外戚飞黄腾达的时代,因此许多家族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希望女儿得宠后,能够改变家族命运。但在宫廷举行的一次选美中,有一位女子却与众不同,哭哭啼啼不愿入宫。
这个女孩子名叫邓绥,来头不小,她的爷爷是东汉的开国元勋邓禹。
邓禹是光武帝的好兄弟,也是东汉的头号功勋人物,在云台二十八将中位列头名。邓绥不愧是名门之后,六岁时能写隶书,十二岁精通《诗经》、《论语》,因为书读的好,她的兄弟们都开玩笑叫她“女诸生”,就是女秀才的意思。
她为什么哭哭啼啼不愿入宫呢?并不是因为婚姻恐惧症,而是这个时候,她的父亲邓训恰好病死了,她觉得此时还继续参加选秀,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她日夜哭泣,每天只吃些粗茶淡饭,不沾酒肉,也不梳洗打扮,面容异常的憔悴,这样的状态即使参加肯定也无法选上,但她的所作所为却为她带来了“孝女”的名声。
过了三年,守丧期满,恢复正常生活的邓绥,露出了天生的丽质。
据说她身高七尺二寸,换算到今天的尺寸,大约应该在170 厘米左右,别说在东汉,就是在现在,也属于高个子了。而且据史书记载,她长相出众,气质也很好。如此高个美女,名声早已在外,所以在后来的选美中顺利入选,并很快被封为贵人。
难能可贵的是,备受宠爱的邓绥,一如既往的低调谨慎。对阴皇后颇为恭敬,如果发现自己穿的衣服或戴的首饰与阴皇后一样,就会马上换掉,以示自己不能与皇后一样。在陪皇上赴宴时,别的嫔妃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她却一身素净,与众不同。她对下人非常和善,所以深得宫中宫女和太监的好感。更具牺牲精神的是,由于阴皇后和她都没有生下皇子,其他妃子生下的皇子也大多夭折,为了能让和帝有后,邓绥主动要求“退居二线”,让其他妃子来服侍和帝。
有人说邓绥很会隐忍,也有人说她充满心机,但无论如何,她的作为,赢得了上至皇帝下到宫女的心,因此在宫中人气爆棚。这不由引起了阴皇后的嫉妒,因此阴皇后经常在和帝面前说一些邓绥的坏话,但这些坏话与邓绥的表现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和帝对阴皇后越来越反感。
正在此时发生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阴皇后和邓贵人的命运,有次和帝生重病,阴皇后说了一句非常不应该讲的话,她对左右说:“我如果得志,不会让邓氏有好日子过。”邓绥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委屈之余更觉得惊恐,一方面觉得自己对阴皇后尽力侍奉,不知阴皇后为何这样对自己。另一方面想到如果皇上真有个三长二短,自己的命运不知会如何。
她觉得生无可恋,准备自杀了事,手下宫女一时无法阻拦,就谎称“皇上的病马上要好了”,这招果然好使,打消了邓绥自尽的念头。
说来也怪,如宫女所说,和帝的病居然很快就好了。有人将他生病期间的事情讲给和帝听,和帝对阴皇后的厌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废后之事已经不可避免。
果然,没过几个月,有人告发阴皇后,说她与外祖母邓朱私下采用巫蛊之术,结果阴皇后的外祖母邓朱以及几个舅舅、表弟都被逮捕,后死于大牢中。她的父亲阴纲自杀,阴皇后本人也被打入冷宫,后来郁郁而终。
二
阴皇后被废,邓绥成为无可争议的继任者。作为皇后的她面临着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没有儿子。这是东汉王朝很有意思的事情,除了光武帝两任皇后郭圣通和阴丽华分别生下五个皇子外,后来的马皇后、窦皇后、阴皇后、邓皇后包括紧接的阎皇后,都是终身无子,或许所有的福气被郭圣通和阴丽华消耗殆尽。
不仅邓皇后无法生下皇子,其他妃子生下的儿子也纷纷夭折。之所以这样,有人说是因受到了阴皇后的诅咒。但阴皇后死后,这样的情况依然没有改观,这就不能把罪名再推给阴皇后了。于是有些人认为皇宫中风水不对,需要换个地方来养育皇子。于是就把其他妃子生的两个皇子送到民间去养育,这件事情虽然做得极为机密,但邓皇后却一清二楚。
公元106 年初,和帝刘肇突然病逝,享年只有二十七岁。和帝驾崩后,群臣不知道其他皇子的下落,不知该让谁来继承皇位,就请邓皇后定夺。
邓绥知道有两个皇子在民间,年龄大一些的叫做刘胜,据说身体有毛病。
小一点的叫做刘隆,邓绥下令立刘隆为帝,此时他刚刚百天。
一个只有百天的婴儿,尚在襁褓之中。于是,邓太后临朝称制,成为窦太后之后第二位临朝的皇太后。只有二十六岁的邓太后,想要掌控朝局,需要得力的帮手,她想到的第一个人是自己的哥哥邓骘。
当年和帝多次想要提拔邓骘,都被邓绥谢绝,如今没有办法,毕竟此时还是自家人最为可靠,于是她一下子提拔邓骘成为轻骑将军。
或许是和帝的基因问题,他的皇子总逃脱不了夭折的命运,即使留下的这两位皇子,刘胜身体有毛病,而登上皇位的刘隆体质也非常虚弱,随时有病死的危险。邓绥留了个心眼,派人找清河王刘庆商量,把刘庆的儿子刘祜留在洛阳读书,以备不时之需。刘庆是当年被废的太子,也是帮助和帝除掉窦家的得力助手,将来他的儿子成为皇帝,于情于理可以说得过去。
果然,没过多长时间,刘隆夭折。这位幼主因为年龄太小,既无谥号,又无庙号,历史上称他为汉殇帝。邓太后建议立刘祜为帝,群臣没有异议,邓太后派邓骘找到刘祜,让刘祜以刘肇养子的名义即位,是为汉安帝,他的父亲刘庆当年作为太子被废,刘祜能有今天也算是帮助父亲弥补了这个遗憾。
三
邓太后临朝后,朝政比较稳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羌族问题,当年在窦宪大破北匈奴后,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基本解除了,代之而来的是羌族。羌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少数民族,在西汉昭帝时羌族曾经起兵反抗,但被老将赵充国平定,直到西汉灭亡,双方一直和平相处。
东汉建立后,汉人和羌人的冲突渐渐多了起来,公元107 年,羌族因不堪忍受沉重的赋税,起兵反抗,并推举一个叫滇零的人为盟主。
邓骘亲率大军前去镇压,派任尚为先锋进攻,但遭到大败,羌族趁势进军,威胁到汉中和关中,使得东汉朝廷大为震动。
邓太后看出自己的哥哥不是将帅之才,把他从前线调回来,但作为败军之将的邓骘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 而出人意料被封为大将军,这也使得邓骘成为窦宪以后的第二位大将军。但不同的是,窦宪是在大破北匈奴后被加封,而邓骘寸功未立,而且损兵折将,却依然被封大将军,难免引发众人的议论。
就在邓骘受封大将军的同时,羌族各部落拥立滇零为皇帝,这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拥立的第一位皇帝。面对羌族咄咄逼人的攻势,邓骘建议放弃凉州,将兵力收缩,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
邓骘身为大将军,又是邓太后的哥哥,所以朝中大臣对于他的意见没有太多异议。只有郎中虞诩站出来,表达了不同看法。邓骘觉得自己一言九鼎,遇到反对意见很不高兴,他说:“凉州好像一件破衣服,衣服如果太破,补起来不划算,还不如扔了换新的。”虞诩对此反驳说:“凉州不是破衣服,而是人体四肢,如果四肢被侵害不去医治,反而要放弃,最后心脏、躯干也不会保住。”
虞诩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一旦放弃凉州,意味着关中就会成为前线,不可避免会对洛阳构成威胁。因此,尽管邓骘很有权势,但最终虞诩的主张得 到了大部分朝臣的支持。
虞诩这下可把邓骘得罪了,邓骘不肯善罢甘休,他故意让虞诩到盗贼横行的朝歌去当县长,意图想借刀杀人,他觉得虞诩是个文弱书生,无法对付这些盗贼,就像当年武帝派儒生狄山去对付匈奴而被杀一样。
但虞诩不是狄山,他很有谋略,到任后采用不少有效的举措,最后把盗贼剿灭了。
虞诩虽然得罪了邓骘,但他的才干,邓太后看在眼里。提拔他为武都太守,派往抗羌一线。虞诩在上任路上就遇到了险情,他带着少数人马被大量羌族军队追赶,于是他一方面命令加快行进速度,另一方面在宿营时下令把灶台多砌一倍,这与《孙子兵法》中孙膑斗庞涓时采用的策略恰恰相反。对此手下有些疑惑,虞诩解释说:“兵法要活学活用,孙膑兵力强于庞涓,唯恐对手不追,才故意示弱。我们现在兵力远不如敌人,所以要示强,方有可能保存自己。”
利用这样的计谋,虞诩等顺利进入武都,但是尚未脱险,面对羌族军队的围困,他先令手下用强弩杀伤大量羌族军队,然后派出疑兵,不断从几个城门进进出出,更换不同的旗帜和衣服,羌人以为汉军的大量援兵到达,便匆忙撤退。虞诩早料到这一点,派了军队在羌人撤退路上埋伏,结果大败羌族军队,虞诩趁势出击,连战连捷,稳定了岌岌可危的战局。
在任尚、虞诩的统领下,汉军一方面继续采用攻势,不断消灭羌人有生力量。另一方面采用“堡垒从内部攻破”的策略,拉拢瓦解羌人内部,使其产生内乱。在两方面综合作用下,羌族部落产生分裂,有些部落投降汉军。邓太后抓住机会,派自己的堂弟邓遵等率领大军前来助战,消灭了羌人的主力,历时十年多的羌族之乱基本被平息。
虽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东汉因此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可以说元气大伤。
四
公元121 年二月,邓太后得了重疾,支撑了一个月后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
回顾邓太后的一生,在她当政期间力行节俭,并坚持从我做起。
把仪仗、车马、伙食等标准大幅降低,针对受灾百姓,下令降低税赋,发放赈济,缓解了国内矛盾。虽然她把自己几个兄弟提拔到重要位置,但对邓氏兄弟管束较严,这几个兄弟也识相,没有过于放纵和跋扈,相比较其他时期的外戚乱政,邓氏一族还是不错的,没有引起群臣和百姓的太多反感。
但邓绥也有个大毛病,就是过于贪恋权力。人们常说“权力是男人的春药”,对有些女人一样如此。当初和帝去世后,有两个皇子可以选择,而邓太后选择了只有百天的刘隆,理由是年长的刘胜身体有病,事实上,据一些史书记载,刘胜根本就没有病,邓太后只是为了能让自己多几年临朝听政时间,最终才选择了刘隆。
刘祜即位后,到了二十多岁,邓太后还是不愿意退居幕后。有个叫做杜根的郎中上书,要求邓太后将朝政交给安帝刘祜,邓太后非但没听,反而让人用布袋子套住杜根,要将其活活打死。所幸杜根命大,昏死过去后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逃出京城后隐名埋姓,浪迹天涯,直到邓太后死后,才重新出山,杜根这种品德后被读书人所称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捕前写过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中的“忍死须臾待杜根”说的就是这件事。
邓太后死后,刘祜开始亲政。他虽然十几岁就成为了天子,但由于邓太后紧握权力,导致他无事可干,一直被当做孩子养着。他的父亲刘庆是废太子,后来也死了。母亲宋家受到迫害,家破人亡,父母家都没有什么可依靠。能依靠的只有身边一直陪伴他的奶妈王圣,还有几个贴身太监李闰、江京等。
邓太后死后,刘祜终于可以走到历史前台,他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秋后算账,他先清除了邓家势力,然后为祖母复仇。刘祜的祖母宋贵人,是被蔡伦严刑拷打后自杀的,所以他命人迫使蔡伦自杀。
做完这些后开始论功行赏,李闰、江京等宦官被封侯,奶妈王圣和她的女儿也得到了很多赏赐。李闰、江京之流与王圣母女勾结在一起,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宦官、奶妈已经把朝廷搞 得够乱,外戚自然也不甘落后。刘祜的皇后叫做阎姬,刘祜亲政后,封阎姬的弟弟阎显等人为九卿、校尉等大官,东汉第三个外戚集团呼之欲出。这个外戚势力的作为实在无法与先前的窦氏、邓氏相比,至少窦家有窦宪平定北匈奴,邓家在治理国家上也可圈可点,而这个阎家除了争权夺利外,几乎一无是处。
五
阎皇后虽然很受刘祜宠爱,但始终无法生下一个皇子。刘祜就下令立另外妃子所生的刘保为太子。
刘保身边也有自己的亲信,包括奶妈王男,厨监邴吉等。一如刘祜一样,没有自己势力靠山的皇子,很容易将身边这些最亲近人的当做依靠。这引起了王圣、江京等人的警觉,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是如何上位的,如果刘保登上皇位,王男、邴吉自然就会取代他们。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他们怂恿阎氏姐弟想法设法废掉刘保。阎氏姐弟觉得王圣、江京说得有道理,刘保已经十多岁,到即位时已近成年,阎姬想作为太后临朝称制恐怕很难,同时正是阎姬害死了刘保生母,如果刘保继位后报复,阎氏家族命运堪忧。
于是,这两股势力联合起来,先是采用计谋将王男、邴吉处死,然后在刘祜面前不断诋毁刘保行为不端,这些人都是刘祜身边最亲近的人,对刘祜的影响非同一般。刘祜听信他们的话,将太子刘保废为济阴王。
刘祜的这个决定对群臣来讲,觉得有些匪夷所思,因为刘祜只有刘保这一个儿子,废掉太子,如果刘祜有个三长两短,将来谁来继承大统呢?所以,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希望刘祜回心转意,但刘祜却置之不理。
果不其然,大臣们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第二年,在外巡游的刘祜突感不适,在途中驾崩,只活了三十二岁。这件事情发生得过于突然,虽然刘祜没有留下遗嘱,但他只有刘保一个儿子,于情于理于规,刘保都应该即位成为新皇帝。但刘保是被阎家姐弟、王圣母女以及江京等人赶下台的,如果刘保即位,他们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很可能有灭族之灾,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刘保即位。
怎么办呢?他们决定学习李斯当年“秘不发丧”的做法。依然让宫女、太监按时送饭,对外称刘祜只是生病,没有大碍,同时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洛阳。回到洛阳后,假称刘祜留有遗嘱,立远亲刘懿为太子,然后宣布刘祜驾崩,刘懿即位,阎姬为皇太后,阎显为车骑将军,阎家姐弟开始把持朝政。
在对付共同敌人时,阎氏姐弟、王圣母女和江京、李闰等人紧密勾结在一起,但威胁消失后,为了各自利益,这些势力彼此开始发生冲突,而且愈演愈烈,阎氏姐弟和王圣母女矛盾逐渐公开化,宦官们也开始选择站队,李闰、江京等人与阎氏联手,樊丰等人依附王圣母女。
最后的胜利者是阎氏一族,他们发动突然袭击,以结党营私为由,将王圣母女、樊丰等人逮捕,樊丰死在狱中,王圣母女被流放。
虽然在内部斗争中取得胜利,但阎氏姐弟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没过多久,小皇帝刘懿又死了,谁来当皇帝又成了一个大难题,在他们眼里,不管谁来当皇帝,刘保绝对不可以。
阎氏姐弟又想故伎重演,先不发丧,想选择一个合适的娃娃皇帝后再宣布,但这次不会像上次那般顺利,担任中常侍的宦官孙程将刘懿病重的消息早已报送给刘保。这位孙程以前服侍过邓太后,他和江京、李闰等不是一伙,所以长期无法出头,于是想拥立刘保,如能成功自己也可以封侯进爵,他秘密联合王康等十几个太监,准备等刘懿死后,除掉阎氏一族,扶立刘保当皇帝。
刘懿死后,他们决定起事,有天夜里,正值李闰、江京在宫内值班,孙程等十八个宦官带着武器直奔值班宫殿,江京、李闰等毫无防备,结果江京被孙程所杀,因为李闰在宫中颇为权威,还有利用价值,江程等人并没有杀他,而是要求他反戈一击,李闰毫不犹豫连声答应,他们一起拥立十一岁的刘保即位,是为汉顺帝。
大臣们本来就不满阎氏姐弟、江京等人,一听说刘保即位,纷纷投靠拥护,京城的军队也倒向刘保。阎家的下场可想而知,阎显等四兄弟被处死,阎家其他成员都被流放,阎太后虽然没有被废,但被赶出京城,不久便也去世了。
回头来看,阎氏兴衰是“成也太监,败也太监”,当年他们利用江京、李闰等人掌握权力,最后也因为孙程、王康等夺权而覆灭。宦官在拥立刘保的过程中立了头功,被封了侯爵。但不久后,在大臣弹劾下,孙程和其他十几个有功太监被勒令离开洛阳,返回各自封地。
刘保此时只有十二岁,没有太后临朝,也无法依靠宦官,所以很快又重新陷入依靠外戚的老路,而这次外戚专权却是东汉历史最专制、最恐怖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