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冰上捕鱼(1/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浙江知青 周鸿奋
1976年冬季,哲里木盟开展农村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运动。胜利农场抽调五名干部参加盟里组织的基本路线教育运动开鲁县工作队,我是其中一名。在开鲁县一个偏僻的村子里,我们与当地的村民一起断断续续地生活了十六个月,前后跨越三个年份。在这十六个月里,我切身体会到了最基层中国农民艰苦的生活、勤劳的品格和朴素的感情,再一次受到教育。其中最使我感动、影响最深的一件事情,是我亲身体验的一次冰上捕鱼活动。
工作组所在的建新村有个面积不小的湖,当地人叫大水泡子。这个大水泡养了鱼,平时不捕捞,只有临近春节才开冰捕鱼,为的是保证城市春节市场的供应。我以前从没听说更没见过在冬天厚厚的冰层下捕鱼,觉得很稀奇。知道村里决定破冰捕鱼,我就向村书记说要参加捕鱼的队伍,体验一下捕鱼的乐趣。冰面上太冷,村书记怕我吃不消劝我不要参加,我却坚持要实地体验一下。书记没法,只好叮嘱我多穿点衣服不要冻着。
第二天清晨不到五点,捕鱼的人员都已聚集到村办公室门口,总共二十来个队员,分坐两辆大车,经过二十来里地的颠簸到达大水泡子。天还没亮,我跳下马车直奔冰面,刚踏上冰面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差点把我吹倒。冷气直往我脖子里钻,我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脱口喊道:“这里怎么这么冷呀!”我再看看村民们,只见他们有条不紊地把捕鱼工具慢慢地往水泡深处搬。我觉得自己可笑,于是也拿了一把破冰用的一头很尖的丁字镐跟进在队伍中。
在冰层下捕鱼,最关键的是选好下网的地方。这个地方选择好坏,直接关系到捕鱼的多少,此重任由经验丰富的村支书老何担任。何书记选好地方后,我和大家拿着丁字镐在冰面破冰,凿出了一个两米见方的窟窿。这就是下网口,渔网从这里撒下去,从这个口两边每隔十几米左右再凿一个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小孔,成放射状向前延伸;还要在距离下网口六七百米远的地方开凿一个很大的出网口。然后用细引绳拴住长竹竿从下网口伸到冰层下面,贴着冰层朝着前方的小孔穿行。每个洞口都有人守着,看见竹竿过来就往前拔,就像接力赛跑一样。这个动作看似平常实则很难,弄不好偏离方向就得重来。幸亏他们都是老手,未有返工的情况发生。随着竹竿在出网口出现,捞起引绳慢慢拉动,捞起正式的网绳,把它套在事先放好的铁绞车上,几个人合力转动绞车,大网就慢慢地拉过来了。
在摄氏零下二十多度的寒冬,站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冰面上,无任何挡风的东西,从嘴里呼出的热气,碰到帽子上,就结成厚厚的白霜。寒风吹得我全身冰凉,难以忍受。再看看那些村民,穿的衣服比我要少,可没人喊冷。临近中午,村里派人送来了饭菜,十几个人围在一起,轮流啃着还有点余温的窝窝头,就着咸菜,喝上几口还没到冰点的“热”汤。工作的劳苦,生活的艰辛,真让人感到心酸。中饭间隙,我问何书记,村里有这么大的鱼塘,平时为啥看不见村里有人吃鱼?到过年的时候,能给每户分多少斤鱼?老何说,村民哪有这样的口福,绝大多数人一年到头吃不到鱼,这鱼都得卖给城里人。我有点不太相信支书的话,说那不是太苦了自己吗?老支书笑笑说:“你们城里人说我们苦,其实我们苦惯了,我们再苦,也得响应政府号召,保证城里的物资供应。我们平时就连每家养的老母鸡生的蛋,也是全部卖到供销社,让城里人有鸡蛋吃。”支书的话我听得明明白白,是啊!在那物资奇缺的年代里,城市居民多少还能凭票买到所需的生活用品,虽然少得可怜,但跟农民比,那是强多了。正是农民勒紧裤腰带,饿了自己,养活了城里人。现在我们理应反哺农民,让农民也能得到改革的红利!
下午一点多钟,鱼就要出网了。捕捞上来的有草鱼、胖头鱼、鲫鱼和大青鱼。数大青鱼的个头大,最重的十几斤。刚才觉得很大的出网口现在变得有点小了,看着鱼在水里活蹦乱跳的样子,我忘掉了寒冷,拿着网兜和大伙一起使劲捞鱼。那鱼一到冰面上,一会儿就被冻得像石头一样。来收鱼的汽车早就等候在岸上,过磅、装车。这一网足有二千多斤,全部被收购了。
这个冬季,村里一共打了十多网鱼,我没有发现有人偷偷把鱼拿回家。他们朴实无华的语言,诚实勤劳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我。
2013年11月1日,写于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