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知青墓(1/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浙江知青 胡立本
2009年6月,我们浙江慈溪支边知青收到了内蒙古科左后旗胜利农场邀请函,于8月12日参加胜利农场建场五十五周年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庆典纪念活动。诚挚的邀请、深沉的情意,唤起我们对四十年前那段知青生活的回忆。
我们慈溪周巷支边知青自发召集了“知青会”,讨论前去第二故乡的准备事宜。除了确定启程时间、参加人数,订制准备赠送给农场的慈溪上林湖越窑牡丹纹青瓷大盘礼品,捐款赞助农场学校、敬老院及知青广场、知青纪念碑以外,还有一项重要日程: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祭扫长眠在塞外边疆的知青钟丙良的坟墓。
钟丙良,慈溪周巷支边知青,1952年4月出生。由于家境贫寒,仅十七岁的他报名支边,多出一个劳动力,等于帮助家庭减轻生活负担。在支边知青群体中,他的年龄也是偏小的,个头也仅一米六多点,瘦削的身材去边疆农场跌打滚爬,除了要经受住高强度的农活,对他来说,要比别的知青付出更多。
上世纪70年代末,大批知青开始返城。返城回到江南老家,这是多少知青梦寐以求的夙愿。无论衣食住行,还是环境气候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老家毕竟要比塞外边疆好得多。但他执意留在农场扎根,要在他乡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一辈子要与广袤的黑土地结合起来,和草原蓝天、马儿羊群亲近。
钟丙良的想法虽然没有直言表达出来,其实我们知青兄弟也知晓他的家境:小房破屋,父母无固定收入来源,兄弟姐妹多,返城后文化低,工作难找……一连串无法回避的矛盾、无力解决的问题终于使他打消了返城的念头,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认可了他自己的命运。
于是,他和当地一位农民的女儿结婚,很快生育了两个儿子。土房虽破能挡风,粗粮淡饭也养人,有家有儿就有了温暖,有了生机,也就有了希望和人生的坐标。正当钟丙良满怀信心去坚守属于自己温馨小家生活的时候,厄运又不幸降临在他的身上,他得了肺结核。这种病在当时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并非是绝症,农场也有公费医疗待遇。探亲后回农场在上海转车时,他已开始大面积咯血,回农场后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终因积劳成疾被病魔夺去生命,死时正当而立之年。那个年代大多数知青已“立”起来了,钟丙良却倒下去了,令我们知青相顾无言,好生痛惜。
8月12日的庆典纪念活动隆重热烈,浙江、天津、通辽、科左后旗的知青从四面八方走进了知青广场。通辽市委、市政府,科左后旗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农场领导出席了大会。中国宁波网、慈溪日报、内蒙古通辽时报、晨报、都市报等多家媒体作了跟踪采访报道。知青纪念活动能受到当地政府如此高度重视和支持,这在全国知青系列纪念活动中实属少见。它成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支边支农的中国记忆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8月12日的庆典纪念活动结束,下午我们在农场老职工的带引下,冒着八月的骄阳,雇了一辆除了喇叭不响什么都响的破旧二手面包车,一路颠簸在沙土路上,找到了远离农场二十多公里的钟丙良的坟墓。墓上已长满青草和小花,四周都是高粱、玉米、大豆,我们默默地铲除杂物,拔掉杂草,然后按照家乡仪式,为他点香燃烛烧纸钱,最后立上墓碑,碑上写着:浙江知青钟丙良之墓,公元二00九年八月十二日立。这一简朴的悼念仪式,知青们都是在默默无语却又带着伤痛的心境中进行的。
我们带泪呼唤,钟丙良啊!你听见了吗?四十年后我们的知青伙伴看你来了,你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见到原本也是属于你的美丽慈溪,但是我们已委托了这里的老乡,每年清明给你带来寒食和家乡慈溪的画册。这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瓜果蔬菜,老乡们说,让你吃个够,吃个美,不会让你再有挨饿的日子。
我们带泪呼唤,钟丙良啊!你听见了吗?我们已告诉蓝天,让天上的鸟儿时时在你这里啼鸣,为你唱上几支歌。我们告诉草原,在你的周围多多绽放草原之花,让你的生灵在九泉之下延续并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