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 > 第49章 棋魂永存

第49章 棋魂永存(1/1)

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代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中国象棋,在民间流行的普通程度,远超于任何娱乐。千余年来,名手辈出,但论成就之大与际遇之佳,杨官璘都是第一人。

杨官璘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请看:

1956年登上首届全国象棋赛的冠军宝座,成为第一位全国冠军;

1957年、1959年先后获第二届、第四届全国象棋赛冠军;

1958年获得全国第三名;

1959年获得第一届全运会象棋赛冠军;

1960年获得“第五届全国象棋大赛”第三名;

1962年与胡荣华并列第六届全国象棋赛冠军,计先后四次获全国冠军;

1965年、1974年、1978年、1979年四次获得全国比赛的亚军,并多次获得前六名名次;

1977年、1980年、1981年、1982、1987年代表广东队五次获得全国团体赛冠军;

1977年2月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中、菲、马、港象棋名手邀请赛”,获冠军;

1979年,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在澳门参加亚洲象棋邀请赛,胜亚洲联队,获冠军;

1978年、1984年代表广东队获全国团体赛第三名;

1987年获得六运会象棋赛金牌,同年获得“健力士杯”象棋国际名手赛冠军;

1999年、2000年均以不败战绩捧走“元老杯”,成了名符其实的棋坛老元戎;

由于杨官璘在国际、国内象棋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和对象棋界的杰出贡献,杨官璘先后获得“新中国体育事业开拓者”、“建国40年杰出教练员”、 “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等众多荣誉称号;

杨官璘1959年始任广东棋队领队、中国象棋队教练兼运动员;1962年至8O年代任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1978年至1982年任第一、二届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广东省第一、二、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社会职务;?

杨官璘不但实战的成绩极其辉煌,而且对弈艺的阐扬,也有很大贡献。例如在布局法上创新式五六炮开局法,独成一家;对古谱拆法的错误,如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等,都有所纠正,详列著法,真可说是“探古人未载之秘,穷古人未得之源”。其著作计有二十多本,临终前仍将毕生的心血,融入到他的遗著《杨官璘象棋新编》之中。该书中的布局飞刀,是杨官璘生前随时准备参加比赛的秘密“武器”,值得弈林人士深研!

杨官璘可谓是著作等身!

尤其是在《棋国争雄录》中,杨官璘将他与各方名手的对局,以及其他一流名手的对局,兼收并蓄,集取精英,详加评释,句句精辟,固可供读者揣摩,俾熟习各派大师的着法。

大师虽逝,但大师的家乡却没有忘记他对中国象棋的巨大贡献。

2008年1月29日上午10时,由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人民政府投资建造的杨官璘象棋广场暨杨官璘铜像,在凤岗镇体育中心广场的东南角正式揭幕。它是我国乃至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开放式象棋广场。

杨官璘象棋广场共投资430万元,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用当年杨官璘先生曾破解过的经典残局为背景。杨官璘塑像高1.78米,底座高2.1米,经过杨官璘先生生前及其亲属监制而成。同年2月23日,在广州文化公园里,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象棋协会副主席蔡东士等为杨官璘塑像揭幕,以此纪念他为中国象棋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缅怀杨官璘先生的高风亮节。2009年8月10日,凤岗镇被中国象棋协会授予“中国象棋之乡”的称号。

杨官璘的生前好友、著名武侠大师梁羽生曾在他的《象棋国手杨官璘》这篇文章里这样高度评价杨官璘的棋艺:

“杨官磷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有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

为什么说杨官磷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而已!”

关于如何下象棋 杨官璘

关于如何下象棋

杨官璘

象棋是一种充满挑战的艺术,可以训练思考能力,因而广受大众喜爱。随着我国文化体育的日益发展,棋艺水准也不断地提高。但是,对一个象棋爱好者或者棋手来说,怎样才能在短期内提高棋艺呢?这就成为许多象棋爱好者深感兴趣的课题,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象棋艺术,大致上可以分为全盘对弈、让子局对弈、布局、中局、实用残局、排局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研究的时候应该以那一项为主呢?

以住,有些人专门以双马来取胜棋艺较差的,并且把让双马局当成秘诀。因此,在这些人看来,让双马局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又有些人喜欢研究排局,很少下全盘对弈,认为排局的杀法比全盘对弈的杀法还要精采,于是排局就成为这些人的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象棋比赛是以全盘对弈为准则的,大多数的象棋爱好者,都是以提高全盘的功力为目标。所以,研究全盘对弈,应作为主要的项目(以下简称“主项”),其余则可称为辅助项目(简称副项)。主项与副项的关系如何呢?总的说来,一个棋手必须具备全盘对弈功力,然而全盘对弈功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让子对弈、布局构思、中局对杀、残局运筹以及排局研究等等,都是提高全盘功力所不可缺少的。以排局来说,它的形势是实战所不能弈成的,但是它那些运子取势和解杀还杀的技巧,对于实战有参考价值。例如以“七星聚会”排局来说,通过研究,可以学习兵和车卒的互相牵制的技巧,也能充实全盘对弈的功力。

关于让双马对弈,多数是高低手的对弈。让方因为少双马需要采取快速的进攻和避免同等的兑子。被让方则相反,主要是先守后攻和巧妙地兑子,或者以持久战来造成多子的优势。总之,这种对弈的战略战术,可以给全盘对弈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全盘对弈中兑去双马的,如果熟悉双马局的,对于双车双炮的运用,总有帮助。

在提高全盘对弈功力的过程中,常常会在某一方面出现主要薄弱环节,影响到全盘对弈功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克服这个薄弱环节,也就成为棋手在某个阶段研究的主要问题。克服了这个薄弱环节,全盘对弈的功力就能提高一步。克服一个薄弱环节,可能又出现另一个薄弱环节,棋手要及时发现它,并努力克服。全盘对弈的功力就是在不断克服薄弱环节的过程中提高的。

全盘对弈大致分为布局、中局、残局等三个阶段,一般来说,这些参考资料都可以在棋书里找到,尤其是布局和实用残局更多。关于实用残局,特别是例杀例和的残局,基本上都是棋手们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经验,而且有许多局势己成定式。研究的时候,可以反复推敲,从而加深印象,记住基本的变化。同时,还要理解它的要领,即胜或和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有利于触类旁通。

研究布局,当然也可以参考棋谱里的资料,但布局和实用残局不同,随着时代的演进,象棋的布局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的各种布局,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些布局在以往看来,是“先进“的,但现在便不一定了。

对弈时采取何种布局,常常因人而异。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布局,即使是同一对手,也不宜一成不变。在上次对弈中,这种布局取得了优势,在下次对弈时再采取这种布局,就不一定能占优势,因为对方也在研究对策。所以,没有什么绝对“先进”的布局。各种布局的优劣都是相对的,因时因人而起变化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不去研究前人和别人的布局,只是在研究的时候,要着眼于创新,分析运子的度数是否严密,有无迁就的着法,结合自己的实践,注意能否符合实战的问题。

中局变化最复杂,不易掌握其规律,虽也可以参阅棋谱的资料,但实战中所弈成的形势,却往往为棋谱所不及备载。“谱不可以尽弈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关键在于棋手本身功力的充分发挥,既要临危不乱,又不轻敌疏忽,始终认真对待,审时度势,随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因势利导,夺取胜利。

全盘对弈,是衡量棋艺高低的标记。研究布局,中局和实用残局等,都是为了提高全盘对弈的水准。人们必须经过许多的全盘对弈,将所学的理论反复验证,才会登堂入室。别人的对局,特别是名手对局,很有参考价值,必须多加研究。我们只要细心的去分析这些对局,就可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实战的东西虽然实用,但是如布局中的平稳,中局时候的互缠,残局阶段的略优等,却容易使人烦闷。所以,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钻研,精入细微,持之以恒,才能逐步提高实战的功力。

学习棋谱是提高象棋水准的一种方法。如果不学习棋谱,从这方面吸取别人的经验,只进行临场对弈和单靠个人努力,棋艺的进步必然比较慢,同时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然,棋谱如果是走马看花,不深入研究,作用是不大的,又何况象棋艺术仍在不断地提高呢!事实证明,过去算是最好的棋谱,今天看来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因此,棋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它的优缺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吸取。

学习棋谱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除了精读着法之外,还要研究它的注解和结论。如布局,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借以验证。例如,棋谱里说红方先手,黑方后手,但如果不这样走,改走其它的着法,能否反先?又例如棋谱的结论说红方优势,那是得子得先的,对于优势说来当然不成问题,但黑方的子力却比较多而又说是红方优势的时候,就应该根据当时的局势来分析各子位置的作用和子力轻重比较等,以证实或推翻这个结论。同时,最好把的布局在实战中反复试用,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中局,应该注意弃子入局,兑子抢先,运子取势等。首先把棋谱的着法记熟,作为基本材料,然后依据棋图的形势,进一步要求发展。例如棋谱里的弃子入局,可以排演其它的,来增加知识,试探在类似的情况下能否适用。又例如经过兑子后,子力似乎相等了,但是兵种尚有区别,这样,就应该进一步去研究。以利下马炮比双包容易配合成势,所以应该分析马炮方能否抢到先手的问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时候的马炮方是比较便宜的。

三、实用残局和排局,有一个共同的方式,先不要看棋谱的着法,自行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结论和棋谱比较,看谁正确。遇着简单的残局,还可以不走动棋子,只以心里计算。对于深奥的残局,如果本身棋力还不能理解时,就要进行精读,并在临场对弈中不断地考验。

棋力高低很难具体的划界线,大概比高段棋手相差一马至双马的,算是中级水准,相差双马以下者,都是初级水准了。初级棋力一般说来比较容易进步,学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不论是开、中残局(包括实用残局和排局),以及全盘战术,让子局等,都适合研究。过去有些人着重研究残局,或布局和全盘战术等,对提高棋艺都有一定的帮助。不过,总的来说,不能离开临场对弈。例如研究实用残局“车马仕对车双士”或江湖排局“七星聚会”,本来也可以不看棋谱的着法,先由自己研究,然后把自己的结论和谱比较,看看谁正确。可是由于只有初级棋力,基本功很差,就会形成力不从心,不但不能研究出正确的着法,甚至只能一般地棋谱,还未能在临场应用。所以,初级棋力的人战后再总结,循环往复,把经验积累起来,对提高棋艺才有较大的帮助。

具有中级棋力的象棋爱好者,对象棋下过不少的功夫,有基本的知识,在一个地区或单位里,也算象棋高手了。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经过勤学苦练,不断进步.下面提出两个学习的方法:

1、记棋 这是一种基本技术,无论是总结对局,或研究开、中残局,都必须能做到“记棋”。事实证明,下完棋之后,进行复盘,分析优缺点,吸取教训,是提高棋力的有效方法,全记下来,则以后便很难分析,所以,对“记棋”的技术不能忽视,在平时的对弈中,需要经常练习。练习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双方每走一着棋,就立刻用笔记下来,至对局结束为止。另一种练习方式也叫“默棋”,在实战的时候不记录着法,全靠心里记住,待弈完棋之后,才由自己复盘。这样,起初可能不容易将着法全部记住,但是只要平时多练习,就可以逐渐多记了。至能够将全部的着法摆出来,先后着都没有调错,就算可以“点棋”了。

2、拆棋 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练习,不但中级棋手要重视,就是高级棋手也需要重视,因为总结经验和创造新战术,都要通过“拆棋”来进行。一般是和别人对弈后,不论胜负,均进行复盘,以寻求着法的优劣的关键所在,包括胜利中找出差距,失败中找寻优点。例如在己方本应输棋的时候,对方恰巧出现了错着,演成自造死局,因而造成自己的胜利。但是这样取胜,不是发挥高水平得来的,因此也暴露了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许多缺点。而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拆棋的练习,并且抱着客观的态度,才能找出胜败的根本原因。

一个象棋高手的成长,除了勤学苦练,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外,还要能够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临场对弈是吸取别人经验的一种方法,通过技术上的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棋力的效果。以公开的挂大棋盘的比赛来说,棋手的棋虽然比较高,但是也有不少观众在对局过程中的某些地方,比棋手看得准确的,所以在比赛之后,观众提出不同着法的意见时,应该虚心接受。如果有些意见是片面的也应该虚心考虑,留作参考,或者抱着互相学习的态度来共同研究,而加以解释。

达到高级棋力的棋手,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实战经验,并使之提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经反复验证,逐步达到调和正确。在实战过程中,如果双方的功力相当而又弈成紧张局势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出现错漏了。所以,要有心理准备,如果有错漏在前,则不应悔之于后,因为临场后悔,无济于事,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而降低棋力。

创造新战术,是棋手们的重要课题,值得每一个象棋爱好者注意。新战术问题,有的是综合集体的意见,经过整理,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走出新着而成。每一个新战术的成功,都必然经过曲折和复杂的挑战,是对棋手的一种考验。所以,坚持革命创新,不只是加强技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中局对攻而又双方混战,是最难算棋的阶段,因为它虚虚实实比较多,勿使人迷惑,往往因一着之差,即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所以,下棋的时候需要全盘计算,局部利益必须以全局利益为先。

但是,怎样做到掌握全盘的势呢?除了多拆棋和吸取前人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战术,经过千百盘的对弈,认真地总结经验,把知识提高到理论层次,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确实掌握全盘局势。

战略在对局中具有重大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全局的作战计划和局部的阶段性作战计划。在制定作战计划时,不但要估计双方的棋力,同时要估计人的因素,即精神力量。有了正确战略,还要有适当的战术,才能达到战略的目的。战术,是为了实现战略意图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为了解决个别的战斗问题。象棋战术的采取和战略意图有密切的关系,不应该孤立地来看待,局部利益应该服从全局利益。

一般来说,在对局中如果采用平稳的战略,稳扎稳打,较难输棋,可是也很难取胜,如果采取对攻的策略,则赢棋的机会较多,但也容易失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根据当时的形势来决定了。假如自己很想赢,却又怕输而不敢展开攻势,形成举棋不定的话,这就是战略与战术的自相矛盾,是对弈者的忌。至于着法的算度方面,大体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算度深长而着法一般,一种是算度简短而着法却比较高明。因此象棋界曾有这样的谚语:“深能克高,高亦能克深”。说明了这两种风格,各有长处和短处。常见棋手们在对弈之前,预先在布局方面作一番细致的准备,然后在临场对弈中根据不同的对手拿出来应用。一般来说,能够以自己擅长,对方却不熟练的布局进攻的话,是比较理想的。这就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但有时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也会遭到不利,用了自己的短处反获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因为己之所长正碰着对方的更长,或者己之短处却是对方更短处的缘故。所以,在没有开始对弈之前,了解对手的底细,“知彼知己”是相当重要的。

要下好象棋,不能单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食古而不化。应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随机应变的本领。

有些人平时下的功夫不多,只想靠别人的帮助,以求很快达到高棋力,这样是往往不能达到目的,因而失去了信心。同样地,只靠自己狭隘的经验,不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是不能很快提高棋艺的。能够胜不骄,败不馁,始终充满信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锻炼,才能不断地提高棋艺。

总而言之,所学的知识,还要经过检验,才知道有多少收获。所谓经过检验,就是将平时学到的,如某种局势,在对弈时能像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临场上来,在棋盘里活跃起来,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后 记

2010年3月4日,当我敲完《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最后一个标点时,不由长吁一口气,压在心头近一年的石头终于“砰“地落地了。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始终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所以者何?盖因我对象棋完全是外行,只知道“马走日,象走田”之类的入门知识。而我所要作传的,却是中国棋坛的一位宗师!那份诚惶诚恐,实非语言可描述的。

作传记,亦难亦不难。所谓难者,它不像创作那样可以天马行空的去山编海撰,即“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来》),因此,传记纪实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梏桎了作者的想像力和创作空间。此谓之难;亦正因如此,传记有其人、其事,这又给了作者极大的方便与好处:用不着去挖空心思去寻找素材和编织情节故事了——这便是写传记纪实文学的易处。

象棋是国粹,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体育艺术(活动)。为写好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这个传奇式人物,我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但随着对杨大师了解的深入,我被他对象棋事业的执着与专注深深地震撼了:任何人,无论办任何事,只要有杨大师对象棋那份献身的精神和近乎偏执的投入,你不想成功都很难!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杨大师在棋艺上能达到颠峰正是这句名言最好的诠释。

所以每当我想偷懒的时候,无影的周围总是响起大师的声音:像我下象棋一样去写作!

于是我不敢松弛。同时深为羞愧和汗颜,这令我想起两个典故来:

其一:

先秦的孟轲在《孟子·告子上》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其二: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这两个典故中的“专心致志”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三个成语成为我背上的三条鞭子,不时地鞭抽着我人性深处的惰性,让我自省,奋进!

在搜集、整理材料的约半年时间里,我和凤岗镇原宣传办主任冯琼辉女士相继采访了王嘉良、吕钦、许银川、刘殿中、庄玉庭、陈松顺、李义庭、李锦欢、宋德柔、季本涵、陈志刚、陈丽淳、张坚、汪洋、胡荣华、柳大华、赵汝权、赵国荣、赵利萍、赵鑫鑫、徐天利、徐天宏、容坚行、黄运兴、蒋川、蔡福如、黎锦福、(按姓氏笔划为序)以及杨大师的亲属子女杨健明、杨子平(现任东莞市象棋协会会长)、杨丽珍、杨云清、杨素英、杨佛清、周春娇、张丁仁以及杨官春等众多故交好友,(我们的采访足迹涉及广州、深圳、中山、香港、上海、哈尔滨、武汉、北京等城市,从祖国南疆到北部冰城,行程逾万里。同时我们还相继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师图书馆查阅了数以百万字的资料。)从而搜集到了很多的珍贵素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是无法写作这部传记的。尤其是杨健明先生,在书稿的校对过程中,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纠正了不少错讹的史实,倾注了很多心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荣华大师也是我所敬仰的一代象棋宗师,作为中国象棋史上又一划时代的巨擘,他在百忙中欣然为此书作序,这充分证明了两位巨匠间的惺惺相惜与无法割舍的深情厚意,委实令人感动!

此书作为凤岗镇委、镇政府打造象棋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自始至终都得到了镇委、镇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镇委书记人大主席朱国和,凤岗镇原镇委书记任焕林,镇长李海文,镇委副书记张拔海,党委委员张永雄等各位领导都十分关心此书的写作,不仅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为了让我专心写传记,凤岗镇宣传办主任邓岳良同志几乎没有安排我其他的事务性工作;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凤岗镇原宣传办主任冯琼辉女士不仅不辞辛劳地协助我搜集素材,同时还做了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在创作作过程中,她还对全书的写作大纲及具体章节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正是有了诸多领导的大力支持,此书才得以在凤岗镇“第四届杨官璘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前面世——这令我十分欣慰!

塘沥村是杨大师的故籍之地,因此此书在创作过程也得了塘沥村委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凤岗是一个文人荟萃的地方。此书在修改校对中,得到了凤岗作协同仁的斧阅和修正,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敬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尤其是像象棋这样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作者更是知之甚少,加之时间较为仓促,书中肯定有不少错讹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以便再版时作出修订。

于东莞·凤岗

2010年3月8日

柯学:偷个雪莉当老婆[快穿]漂亮的小炮灰他不说话千古枭雄朱元璋你不可不知的美国史既然有空间,自然是0元购最香了中国通史修炼五千年居然就过去三天黑道风云杜月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