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千古枭雄朱元璋 > 第71章 成寡人5

第71章 成寡人5(1/1)

中国的历代皇帝,两千多年来,都在一个圈里转,只不过一些转的圈大些,一些转的圈小些。皇帝们似乎比百姓聪明,清楚前朝兴衰的原因,却一个个又像傻子一样,自欺欺人地朝着前朝的老路走去。所谓以前朝为鉴,进行革新,到头都成了一句空话,而紧步灭亡者的后尘,去断送自己的江山,竟成了皇帝们的遗传!

213、

1397年,朱元璋已经69岁,每天一个人吃饭,他有些烦了,这天他突然想起了唐肃,令杨公公唤他来陪自己一起吃饭。杨公公有些为难,看着朱元璋不动。朱元璋恼了,手指着杨公公,问:“你这是?”

杨公公慌忙跪下,说:“启禀陛下,唐大人上个月已经免官回乡了。”

朱元璋睁大眼睛想了想,终于想起来了。原来,上月十二日上朝时,朱元璋正在讲他的家事,唐肃却忍不住打了个喷嚏,朱元璋一怒之下就将他免官回乡。唐肃读书甚多,为人又非常谦和。朱元璋一直欣赏他的才能,很喜欢与他闲聊。这时想到这么个人就为这么点事就免官回乡,朱元璋自己也感到有些吃惊,想了想对杨公公说:“朕要召他回来,重新启用。”

第二天唐肃便被召回了京城,朱元璋听了,让人唤来唐肃陪他吃饭。老实本份的唐肃,一月之间一会儿被赶到乡下,一会儿又被召回京城。对朱元璋,又是害怕又是心存感激。吃过饭,他就拱起双手,举着筷子对朱元璋。

“你这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感到奇怪,眼瞪着他问道。

“这是微臣小时学的俗礼,表示……”

“俗礼?”不等唐肃说完,朱元璋打断他的话,“俗礼能对天子吗?”朱元璋生气了,大声骂道:“你这个人,上朝时要打喷嚏,朕请你吃饭,你不思感恩,还用乡间俗礼来污辱朕!”

唐肃想要分辩,朱元璋大喝一声:“来人,将他拉出去!”

几天之后,濠州的城门前,多了一个白发苍苍守门的士兵。他便是唐肃,因不敬之罪,被朱元璋贬到这里。朱元璋贬了唐肃,心里仍有余恨,再到吃饭时,他想起周衡,便令李虞去宣周衡。不一会李虞回报:“周衡回乡探亲去了。”

“回乡探亲?”朱元璋冷冷地问道,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他在回忆,他终于记起来了。周衡确实向他告假,探亲去了。周衡是无锡人,离南京很近。朱元璋记得,当时周衡要请半月的假,他只给了五天。朱元璋掐着手指算了一会,然后对李虞说:

“朕记得只给他五日假,今天是第几日?”

“是第六日。”李虞回答。

“第六日,第六日还是请假探亲?早该回来了,他也言而无信?”朱元璋自言自语,一张老柿饼样的脸上露出一丝冷然地讥笑。

原来,朱元璋曾经下诏,免除江南各郡县的赋税。但是到了秋天,他仿佛忘了一般,还是向这些郡县征了税。担任右正言的官员周衡,觉得不妥,向朱元璋进言说:“陛下曾经有诏,蠲免了那里秋季的赋税,天下都为之庆幸。如今又要征税,这让天下人看了会说皇上没有诚信。”

朱元璋听了也觉得自己理亏,说:“你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朕令人将已收的税退回去。”

周衡听了大为感动,说:“皇上能如此取信于民,真是百姓的福气。”

“言而无信,猪狗不如。朕不过是一时忘记了。”朱元璋说。

“人以信立,君王守信,才能立威,使万民臣服。”记得当时周衡说过这样的话,可是他连对朕说过的话竟然也敢这么说完似乎就已经完结了!朱元璋愤怒地想到:你这个周衡,既然知道失信于天下不好,却又胆敢失信于朕;既然知道人以信立,为何又不守信?明明是五天就该回来,到了第六天还不见人?罢、罢、罢!你可以不立,朕一定要守信,不然怎么立威?朱元璋想到这里,传旨下去:

“周衡一回,速带来见朕!”

周衡当天下午才回来,整整迟到了大半天,见了朱元璋,知道大事不妙,匆忙说明原因:老母有病,因此多担搁了一日。朱元璋听了,沉默了一会,问他:

“不管什么原因,作为天子的朕不可以失信于天下,你作为臣子,难道可以失信于天子?”

周衡听了,知道再辩也无济于事,皇上是记恨他上次的仇,于是跪下认罪,请求皇上不要诛杀他的家人。朱元璋慷慨地答应了,只是下令处死周衡。

朱元璋又一次领略了杀人的快意,同时马上又饱尝了没了人说话的苦楚。周衡曾是他身边一个敢说话的人,没了他,朱元璋感到寂寞。就在这时候,有西北方向的地方官来折子,告欧阳伦走私茶叶。

当时,只有中原地区才产茶叶,而西番、青海、西藏这些地区的人,他们吃牛羊肉需要内地的茶叶。明朝为了控制西番,就规定严格禁止茶叶走私。茶叶作为战略物资,由官府控制,用来交换西番地区的马匹。你给我马,我给你茶叶,既实施了控制,又得到了马匹、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朱元璋规定:

任何人不得走私茶叶。身为附马爷的欧阳伦,却胆大妄为,怂恿家人,走私茶叶。他还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征用地方车辆,非法闯关,对地方官连打带骂。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官不堪忍受,这才告到朱元璋这儿来。

朱元璋宣来欧阳伦,了解了情况之后问他:“你犯了法,你自己说怎么办?”

欧阳伦是安庆公主的丈夫,安庆公主是马秀英与朱元璋的女儿,依仗着这种关系,欧阳伦还报一线希望,想等安庆公主来救他。不久,安庆公主果然来了,哭得泪人一样。安庆公主与欧阳伦此时已有个女儿,现在肚子里又怀了一个,因为肚子的小孩已经大了,跪下去很费力。朱元璋忙阻止了她,说:

“别跪了,再求情也没用,破坏了国法,不杀,怎么服众?”

214、

安庆公主为了救她的丈夫,第一次完全不去理会她父皇的话,仍然挣扎着、强行地跪了下去,歇斯底里地喊道:“父皇,我不能让他死,我不能让肚子里的孩子没有父亲!”

朱元璋看着他的女儿,看了很久,才一字一句地说:“为了治理这个国家,为了建立一个有纪律、有效率、廉洁的政府和官员队伍,朕必须以法夺情,不惜大义灭亲。”

安庆公主救不了她的丈夫,欧阳伦在当天就被处极刑。午夜时分,安庆公主生下了她与欧阳伦的第一个男孩,可惜是一个死婴。

朱元璋得知后,微微地叹了口气。转眼过完年,朱元璋已经迈入70岁的年头,古稀之年。他明显地感到自己的精力差了许多,大白天坐在高高的皇位上,有时候也忍不住要打瞌睡。朕真想休息了,真想好好地休息了!到了这个年纪,确实不宜于在皇帝的位置上呆了,不宜于管理这么大一个帝国的事情了。但是,朕不坐在这个位置上,让谁来坐呢?朕现在就让他坐上去,朕又到哪里?看来,朕只能就这么在这个位置上呆下去了?皇帝是没有退路的,因为他太高高在上,退下来很可能就会摔死!朱元璋这么想着,只好硬着头皮撑下去。

古稀之年自然很难创新,很难雄心勃勃地去开创什么伟业,这是皇帝的不幸,更是国家的不幸,臣民的不幸。但对旧的已经得到利益的固守,朱元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持。朱元璋认为,他所赏赐的官职、爵位,不是用来作威作福谋取私利的,所有大明朝的官员只能为这个皇朝的巩固与发展尽自己的忠心,不然就要受到严惩。

随着做皇帝的时间越来越久,朱元璋越来越相信大明皇朝是他朱元璋一手打下来的。对于大明王朝的缔造,朱元璋越来越将自己的功劳放大,越来越看不见他人的功劳。他越来越坚信大明王朝就是他朱元璋的,就如同他朱家的一件珍贵的家私一般,他要一代代传下去,让大明王朝永远姓朱。他撤消丞相制度,得到了比他之前的所有皇帝都更加集中的权力,无论是国事、家事、天下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都是他一个人知道的最多,说得对。朱元璋认为这样很好,唯我独尊,天下第一,这才能随心所欲,才能做好天下的事情。为此,他将废除丞相制这件事写到《祖训》里面,规定后世永不立丞相,如有人要立,杀无赦。所谓:“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勿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在此之前,朱元璋对最高军事权力的机构已经进行了改组。把大都督府划分为中、左、右、前、后五个都督府,即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都有一个掌握着一定兵权的都督。这样一来,统领天下兵马的大都督兵权就被瓜分了。每个都督的权力只有原来大都督的五分之一,不足以对皇帝构成威胁。加上五个都督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听命于皇帝,如果一个都督要造反,其他四个将会形成牵制,而要几个都督串联起来要造反,就很不容易。

朱元璋已完成了他皇权集中大业,天下为朱家私有,出于对自家东西的珍爱,他非常地痛恨贪官。早在1397年,朱元璋就颁发了“枉法八十贯者论绞”的律条,规定贪赃八十贯就要处以绞刑。朱元璋在巩固自己统治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也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他的雷霆手段使吏治得到了澄清,当官的比他以后的时期要濂洁。《明史》有言:“一时守令畏法,洁已爱民,以当上旨。吏治焕然丕变矣。”据《明史·循吏传》记载,在明一代的清官中,仅朱元璋一朝清官的数量就占整个明王朝清官总数的三分之二!这大大地缓和了官府和百姓之间的矛盾,是朱元璋时期完成国家统一、安定社会、恢复发展生产的有力保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的重典执法,完全是靠独裁和暴力来维持,结果,贪官的问题自然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尽管,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手段,其残酷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贪官却似乎并不因此而减少,使得古稀之年的朱元璋躺在他那豪华的龙椅上喃喃自语:“贪官为何如此大胆,杀了一拨,又生出一拨?”直到他临终时,还是这么叹息一番。

叹息归叹息,在朱元璋的整治之下,明初官僚队伍的整体面貌还是大有改观,只是,这种改观也为明朝后期官僚队伍的腐败留下无穷的隐患。集权与法制是有矛盾的,法制需要民主的支撑才能真正建立和巩固。

尽管如此,当明朝后期腐败成风时,善良的百姓又开始怀念这位以重典治国的皇帝,希望借重朱元璋的雷霆万钧之力,再次开辟出一个所谓的清明世界来。

215、

朱元璋终于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这日太阳很好,一出来就火辣辣的将整个皇宫照着,朱元璋睁开细长的双眼时,太阳已经将皇宫晒得热烘烘的。他用手擦去夜间眼角上生出的眼屎,感到尿憋得慌,想爬起来,却是怎么也爬不起来。贴身的太监张卫侯一直在注意着他,这时便走到他的龙榻前。他张了张嘴,声音太细弱,张卫侯听不清,把耳凑到他的嘴边。

“便,小便!”

张卫侯一招手,又来了两个太监,三个人扶了朱元璋,便后朱元璋费力地说道:“去,传太子来见。”

见到太子,朱元璋似乎突然精神许多,他把目光向左右一扫,那儿原来站着的宫女太监立即消失地无影无踪。

“燕王不可不虑。”朱元璋提醒他的孙儿说。

朱标死以后,秦王、晋王也先后去世,这时候在三十几个儿子当中,老大就是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最近这些日子,朱元璋都在考虑燕王的事。昨夜,竟梦见燕王龙袍加身,他这才一起身就唤来太子,企图亡羊补牢。

朱允炆听到他的爷爷提起他的叔父燕王朱棣,不由得眼睛一亮。近年来,他协助爷爷打理朝政,越来越明显地感到:亲王们的翅膀已经很硬了,年轻的朱允炆几乎是掉进了狼群之中,特别是朱棣在他面前,真是比父亲还要父亲。这一段时间来,爷爷又常常生病,朝政许多时候是他代表爷爷在打理,更感到了亲王们,特别是叔叔朱棣的压力。他不止一次地在心中忧虑:倘若有一天爷爷走了,我可怎么面对。可是,对于这种事情朱允炆又不好主动去跟爷爷说起。现在,听到爷爷问他,以为爷爷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连连点头说:“爷爷,这是……”

朱允炆刚刚说到这里,就看到爷爷呼吸急促起来,他惊慌地看着他的爷爷,看着这威严无比的皇帝,大声呼唤:“爷爷?爷爷!”

但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有遗憾,独裁的皇帝同样如是。朱元璋的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刻,他这时才来提起燕王朱棣,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只能眼巴巴地任其发生。作为皇帝,朱元璋没有能够“万岁”,但却活了整整70岁。1398年,闰五月乙酉这一天,朱元璋就在自己的孙子,大明王朝的二世皇帝、朱允炆面前,带着深深地遗憾,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皇帝驾崩,丧事办得表面很隆重。同任何一个皇帝一样,朱元璋早就安排自己的后事。他的陵墓,修在钟山南麓,称为孝陵,方圆四十五华里,规模十分宏伟。皇后马秀英在孝陵中已经等了十五年,朱元璋一去,就可以与她团聚了。令人遗憾的是:朱元璋为他的死,最为充分地暴露了他的残忍与自私。按他生前的遗愿,为他进行了嫔妃殉葬制。40个嫔妃,除了两个死在朱元璋之前的,其余38个年轻鲜活的女人,都被活活的与他的一具僵硬的尸体安葬在一起,为他殉葬而死。更可恶的是:这种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其间终断了好几百年的强迫女性殉葬的制度,因为朱元璋又得到恢复。或许是得了朱元璋的血统,承接了他这种残忍自私的个性,到他的子孙后代,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等,人殉竟然皇室公开的惯例,以至于几代下来,死于殉葬的嫔妃,人数竟然达到了八百多人。?活人给死人陪葬,本是萌芽于氏族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产生,女奴隶和男奴隶一样被大量杀殉或生殉。春秋以后,人殉之事再不多见,到秦始皇时,才又要人殉葬。随着秦的灭亡,这种制度基本消失,谁知朱元璋又使其兴起。

皇上的龙体运往孝陵时,似乎举国都在为他伤心落泪,其实就是他最亲的人也没有半点伤心。朱元璋用尽了所有的手段来让朱家的后裔顺利接班,而正式走到政治前台的朱允炆却偏偏遇到了最棘手的大麻烦:他的众多的叔叔们,对他的皇位都虎视眈眈。朱元璋最亲的人都在想着皇位,对他的伤心自然就很淡很淡。朱允炆登上皇位的第一步行动,就只能是做他爷爷朱元璋不愿做的骨肉相残,他首先必须削藩!削去他爷爷分给他三十多个叔父的权力和实力。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全面奠定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其影响之深不仅在于上层,而且达于普通人民的社会生活;不仅在明朝,而且及于后世。

朱元璋提出恢复汉宫之威仪,全面改变了元朝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政治结构。他取法周、汉、唐、宋,使明朝的政治制度回到中国传统的轨道上。他实行的爱民及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国计民生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为大明盛世奠定了基础。朱元璋以猛治国,推行重典,建立了绝对皇权极端专制的统治,对人性的张扬特别是对民主意识、民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破坏性,给后世留下了恶劣影响。朱元璋分封诸王的政策,给后世发生宗室动乱埋下了祸根。朱元璋建立的一套国家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国君主宗法制国家管理,维持了明朝两百余年的统治,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是中华传统政治的一个经典。朱元璋继承和发展了对少数民族因俗施治的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他的与周边国家之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厚往薄来”的政策,则保持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交往,推动了更大范围内国际秩序的建设。

总之,朱元璋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极具个性的人物,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第一个利用农民起义赶走外族统治的农民义军领袖和封建统治的帝王,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几位重要帝王之一。

朱元璋自己遗憾的是:得了天下后最努力去争取的一个目标,传位给他认可的接班人,终是不能达到。原因是他为了治内治外而进行的分封。他的所有儿子,都被封为亲王,有封地,有自己的军队,有属官。军队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朱元璋给他们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说王府护卫军听王指挥,王府之外的军队王管不了,不让他指挥王以外的军队,不临民,不裂土。就是不管当地的民政、税收、法律,土地也不是你所有,不过是封给你管理罢了。

按说朱元璋想得很周到,但有一个问题,他始料不及。这就是在《祖训》当中同样规定:遇有大事,诸王可以节制诸军。平常的时候,你不能够指挥护卫军以外的军队,但是一旦打仗,谁当这个大统帅?亲王可以当。虽然其他的人是公侯、将相,能征善战,但是在亲王面前,都是低亲王一等。亲王是代表皇帝,是皇族,作战的时,可以指挥军队。就因为这,皇上在时,亲王们依仗自己是皇亲,是至亲,在各个封国为非作歹;皇上没时,他们有能力起来篡位。

本来完整的江山,朱元璋要分封,目的是让分封者维护皇室的地位,巩固皇室。结果,由于朱元璋的这百密之一疏,他心爱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的帝王之旅,仅仅四年即告结束。替代他的,正是朱元璋死前还在挂念着的朱棣!皇帝的制度决定皇帝与鲜血分不开,因为皇帝一定要排除异己,一定要树立皇威,一定要妄杀无辜,如果不能做到这样,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可是,象朱元璋这样的皇帝,他排除了异己,树立了皇威,也妄杀了无辜,结果也不能让百姓满意,甚至不能让他自己满意。看来,皇帝并不是个好名词,中国如果没有皇帝,中国人肯定会过得更加舒心。

你不可不知的美国史既然有空间,自然是0元购最香了中国通史修炼五千年居然就过去三天黑道风云杜月笙二战全史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罪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