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二战全史 > 尾声:日本投降

尾声:日本投降(1/1)

战争双方通过三年的较量,双方实力越来越悬殊。日本战败已成定局。尤其是美军占领马绍尔群岛和对特鲁克的袭击以后,使日本统治集团感到:敌人反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随时都有可能被盟军攻陷的可能。

为了改变战争的不利局势,日本大本营决定立即加强中太平洋的防御。1944年2月,联合舰队司令部从特鲁克迁到帛琉。同时,水上飞机主力的前哨基地也迁到帛琉。2月中旬,直属大本营的第1航空舰队开到南洋和菲律宾一带。

接下来,大本营相继成立了由小烟英良任司令官的新编第31军、由南云忠一任司令的中太平洋舰队、由小泽治三郎任司令官的第1机动舰队。日本当局可谓做足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4月间,当日本侦察机在加罗林群岛发现美国航空母舰突击队之后,联合舰队司令部又从帛琉群岛迁往菲律宾南部的达沃。

5月3日,日本大本营向丰田副武发出“阿号作战”命令。命令决定集中大部分的决战兵力,一举消灭敌人的舰队,挫败敌人的进攻意图;预定以5月下旬为目标,在从中太平洋至菲律宾及澳大利亚北部一带海域捕捉敌人舰队的主力。

与此同时,美国舰队也做好了进击马里亚纳群岛的准备工作。3月底,美国第58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向加罗林群岛西部进发,准备去袭击日本联合舰队的新基地帛琉群岛。4月初,第58特混舰队对帛琉进行了第一次打击,几乎炸毁了地面上所有的飞机,炸沉了停泊在港内的大小舰只,并对附近的雅浦等小岛进行了袭击,然后安然返航。

4月中旬,第58特混舰队再次出动,直接支援麦克阿瑟部队攻打荷兰底亚。

6月6日,即欧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这一天,斯普鲁恩斯指挥的美国第5舰队从马绍尔群岛的马朱罗基地起航,以米彻尔为司令的第58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为先导,紧接着是由535艘舰艇组成的两栖作战部队,载有12.7万名地面作战部队的官兵向西北方向进发,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6月11日,米彻尔命令他的舰基飞机猛烈袭击马里亚纳南部诸岛。由于日本在中太平洋的一部分飞机被调到哈马黑拉岛保护比亚克去了,因此,敌人飞机损失惨重。

6月13日,米彻尔派出7艘新型快速战列舰去轰击塞班岛和附近的提尼安岛。14日,他又派出2个航空母舰特混大队去袭击硫磺岛和乳岛的飞机场,以切断日本本土同马里亚纳群岛的空中交通联系,从而完全孤立马里亚纳。

美国第5舰队于6月中旬进攻马里亚纳群岛,完全出乎日本大本营意料之外,他们估计盟军将在6月以后发动攻势。所以,日本海空军的一部分兵力还在新几内亚西部同麦克阿瑟的部队争夺比亚克岛。

6月13日,当美国海军对塞班和提尼安岛实行炮击以后,形势已基本上明朗了。当天晚间,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丰田副武发出命令,要部队根据“阿号作战”计划准备决战,同时还命令在新几内亚西部作战的部队返回原驻地。

6月15日凌晨,美军开始在塞班岛登陆。这一天,日本大本营还把停放在横须贺的海军航空兵的120架飞机拨归联合舰队,丰田便用这批飞机组成八幡航空队,调往硫磺岛,由第1航空舰队指挥。

小泽治三郎指挥的日本第1机动舰队于6月13日接到了准备决战的命令,便电令参加比亚克岛战斗的几个分舰队向他集中。6月16日,在帛琉群岛北面的公海上,小泽与他们会师。

这时,由9艘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日本第1机动舰队便向东航行,直指马里亚纳群岛。

6月19日天明,日本舰队到达塞班岛西面海域,小泽决定在这里击溃美国的航空母舰和其他舰只。

6月18日下午,美军情报部门得知,日本机动舰队在美国舰队西南570千米处。斯普鲁恩斯在和参谋们讨论了1小时之后,决定不去迎击敌人。他在命令中说:“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攻下、占领和守住塞班、提尼安和关岛。其余任何事情都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第58特混舰队主要是掩护部队,保护塞班岛的滩头阵地。

6月19日清晨,美国舰队派出33架飞机去袭击关岛。这时岛上的日机正准备去进攻美国第58特混舰队,于是双方便展开一场短促的空战。美机击毁日本战斗机30架,轰炸机5架。

19日晨6时许,第58特混舰队改变了方位,开向西南,等待进攻。到上午10时,美舰雷达发现240千米处有飞机从西面飞来。第58特混舰队稳步地开去迎战,出动所有可用的战斗机,总共450架以上。接着米彻尔又命令所有的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起飞,去轰炸关岛的机场,使日本飞机无法再利用它们。

在先后持续时的激烈空战中,日本第1机动舰队的飞机损失惨重。在空战正酣时,有15架日机同时中弹起火,像燃烧着的火鸡一样慢慢坠入海中。美国飞行员得意地把这次空战叫作“马里亚纳打火鸡”!

小泽的旗舰、重型航空母舰大风号和另一艘航空母舰翔鹤号被美国鱼雷击沉,人员损失很多。小泽命令舰队向西北方向撤退,以便加油,并准备在第二天再战。

6月20日,美国舰队到处搜索日舰,到16时才获悉,日本舰队在第58特混舰队西北350千米处,向西航行。16时30分,米切尔命令216架美机起飞追击日本舰队,并炸沉航空母舰飞鹰号,炸伤另外2艘和战列舰、巡洋舰各1艘,击落日机40架。

在持续2天的菲律宾海战中,美国损失飞机100架。日本舰队遭到惨败。陆基飞机丧失殆尽。参战的360架舰载飞机只剩下25架。更为惨痛的是,参战的几百名飞行员也同飞机一起葬身海底,这是短期内无法弥补的损失。

日本舰队在菲律宾海的惨败,为美军占领马里亚纳主要岛屿大开了方便之门。

塞班岛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终年遍地鲜花,是南海的乐园,是最优美的旅游、疗养胜地。它的面积为120平方千米,距东京2000多千米,笠原群岛七百多千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委任统治地的政治中枢。塞班岛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占领了它,就等于攻破日本的防卫大门。如果从岛上机场出发,美国的超级空中堡垒飞机便可以直接轰炸日本本土。

在塞班岛上担负防守任务的是司令官小烟英良率领的第31军。而小烟英良当时出差,不在岛上,由第43师团长斋藤义次中将指挥。中部太平洋方面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和第6舰队司令长官高木武雄中将也在岛上参加指挥。

日本陆海军首脑在连续惨败之余,已经乱了手脚,意见出现分歧,一会儿把右边的兵力往左调,一会儿又把左边的兵力往右调。再加上战线拉得太长,陆军和海军的实力都在锐减。而且在塞班岛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防卫兵力甚少,野战阵地构筑得也不完整。

塞班岛上日本守军计有陆军27500人,海军1万人,兵力不足。为了拼死挣扎,岛上的日本冲绳县人、朝鲜人共2.1万余人及岛上原住民4000人,也全部被征集来参加战斗。

日本陆军第43师团是在1943年7月新组成的,原驻防在名古屋附近。5月9日,主力由名古屋港秘密出发,5月19日到达塞班岛。第二次输送一个联队共4000名,途中运输船被击沉,只有约1000名士兵在海上漂浮中遇救,6月9日才到达塞班岛。这个师团能够担当防卫的只剩下1.3万了。

由于塞班岛海岸边都是珊瑚礁,土质疏松,很不牢固。再加上时间仓促,建筑材料不足,粮食和弹药的准备都不充分,防卫能力十分单薄。

在第43师团后续部队到达塞班岛的第4天,6月11日午后,美舰载机200架猛烈轰炸塞班岛,140架轰炸提尼安岛,140架轰炸关岛。

第二天早晨,480架美机铺天盖地飞临塞班岛上空,炸弹密如雨下,把塞班岛的中心城镇加拉潘大部分夷为灰烬。

6月13日,又有120架次飞机轰炸港湾、飞机场,并把新构筑的阵地变成弹坑,塞班岛周围已被美军的战舰完全包围。

紧随飞机轰炸以后,美军舰炮开始轰击的目标是海岸炮台、高射炮阵地、物资储存处、防御阵地等,连续炮击三昼夜,对岛上的破坏程度是太平洋战争中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塞班岛上的椰子林全部烧光,露出地面的阵地全被炸平,日军司令部和各部队之间的通讯线路全被切断,指挥机陷于瘫痪。

从6月15日黎明,美军舰炮猛烈射击两小时后,大编队飞机向登陆预定海岸的第二线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从海上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复仇者式”飞机进行最后一轮轰炸。当天傍晚,美军冒着持续不断的日军炮火,已有两万多海军陆战队连同重武器登陆成功。

美海军斯普鲁恩斯将军为总指挥官,荷兰德·史密斯海军中将指挥登陆部队共约6.2万兵力,准备一举攻占塞班岛。

16日,精锐的后续部队继续登陆,不断扩大占领地域。此次登陆战,2万名美军共死伤约2500余人。防守部队由斋藤义次师团长指挥疯狂反扑,都被美军强大炮火和坦克的火力压垮,迫使日军主力部队节节后退。

到17日傍晚,日军防守部队已伤亡一半以上,第一线主力部队已基本被消灭,剩余日军只好撤退到山地的地下阵地中去。

塞班岛中部有一座塔波乔山,地形非常复杂。日军在山内修筑洞窟阵地,构筑四通八达的要塞,给进攻的美军造成很大困难。

美军战机飞越塞班岛上空,以掩护两栖作战部队登陆。

美步兵第27师的两个团遇到日军顽强抵抗,连续三天不能前进一步。6月23日以后,美军加强攻势,在连续的炮击掩护下,美军发起立体进攻,日军潜伏在洞窟内顽强抵抗,战斗非常激烈。26日傍晚,美军占领塔波乔山,继续北进,30日占领塞班岛上最大的水源地,7月3日占领加拉潘市区。

6月26日,美装甲部队突破日军严密防线,占领塔波乔山山顶。部分残余日军仍躲在山北麓进行顽抗。

美军三个师由南向北稳步推进,日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决心死守。美军的伤亡也很大。美总指挥官特纳少将对进攻速度太慢很不满意,决定亲临阵前指挥,战况十分激烈。

7月7日傍晚,日军已只剩下3000多人,其中还包括伤病员在内。到这时,日军向美军阵地发起自杀性的总攻击,发了疯的日军一面高喊万岁,一面往前冲,直至死亡殆尽。守军指挥官斋藤义次中将自杀。偷袭珍珠港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中将也在岛上用手枪自杀。

据战后统计,塞班岛上日本陆海军共有约44000名,战死41000多名。两万多非战斗员中,有日本人、朝鲜人,有些被强迫自杀,有些被日军处死,共死亡8000到10000人。这次战役中,美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战死2053人,受伤及失踪约13000人。

美军在拿下塞班岛和打垮了日本舰队的空军之后,便取得了马里亚纳地区的制空权。

1944年初,日本伊势神宫社务所收到一封来信,这封信是塄市金冈陆军医院内的一位伤残军人写来的,表达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日本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东条等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的欺凌了。信中这样写道:

“日本战败,我希望看一看天皇成为美国俘虏、成为奴隶时的模样。喜好战争的日本,命中注定要遭到老天爷的惩罚,一定失败。立即和美英握手拯救一亿国民吧!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丈夫、儿子、父亲不再被运往战场,不再在空袭下担惊受怕,肚子也能吃上一顿饱饭。我们厌恶战争,东条英机是不是第二个平清盛呢?”

平清盛是日本历史上源平之战的战败者,在此把东条英机比作平清盛第二,可见日本国民对他的愤怒。东条英机内阁执掌日本朝政两年四个月,最初任首相兼陆相兼内相,后来还兼外相、文部大臣、商工大臣,到1944年2月,又兼任参谋总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专横独裁无以复加。

及至塞班岛全军覆没,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完全落入盟军之手,不仅是日本国民怨声载道,甚至连朝野上下都迫切盼望东条早日下台,于是,日本统治阶层内部也发生了倒东条英机运动。

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倒东条的运动发生在1944年2月特鲁克等岛屿被空袭的时候。这座“不沉的航空母舰”变成日军的墓地,形势严峻。紧急关头,日本大本营内部的军务局长、作战科长、战争指导科长等主要决策人员一致认为,当时已经很难依靠作战来挽回败局了,应该讨论结束战争的办法了。

7月3日,大本营第一部作战指导课长松谷诚大佐在陆军大臣室向东条陈述了大家的意见,并且指出德国一旦崩溃,日本也应该考虑结束战争。在战况最不利的情况下,只要能保持国体不改变就可以了,并建议派特使去苏联,加紧对苏外交。

对于东条来说,谁胆敢提反对意见就整谁,这已成为惯例。松谷的直言让他大为不悦,第二天便下令把松谷贬到中国派遣军去当参谋。在这种淫威之下,再没有人敢提出结束战争的建议了。

由于海军内部和众多元老重臣都对东条指导战争处理国务感到失望。7月17日下午,陆军部召集两位次长、次官、军务部各部长会议,讨论今后的战争指导方针,会议共提出四条可供选择的方案:

1.不管后果如何,年内动员所有力量进行决战;2.年内把主要国力和战斗力投入到决战中去,尽可能保证国内有自给存活的能力;3.兼顾作战和国内存活两个方面;4.以自给存活为重点,尽最大努力作战。

日本陆军内部高级干部对战局政局的忧虑已无法克制,纷纷要求东条辞职,日本政局更加不稳。当天,陆军部次官富永恭次把陆军部会议的内容如实报告给东条,要求他不再担任参谋总长,主张由梅津美治郎继任。

7月17日零时20分,东条改组内阁的方针遭到重臣会议否决。17日晚,内务大臣木户把重臣会议要求东条内阁下台的信息直截了当传达给东条。

18日上午10时,东条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内阁全体辞职。19日新内阁成立,由朝鲜总督小矶国昭陆军大将任首相,杉山大将任陆相,米内光政海军大将任海军大臣。

8月19日,裕仁天皇出席新内阁首届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判断世界形势方面,承认德国已经失败的事实,但回避讨论如何收拾本国战局的问题。会议认为,不管欧洲形势如何演变,日本一定要倾注全力击溃敌军,为完成最终战争目的而奋斗。

然而,对新内阁的夸张语调和一厢情愿的梦想,日本政府和大本营都处于六神无主的状态。

中国战场的形势发展对日军也越来越不利。日本打不赢已是定局,诱降蒋介石已不可能。一百多万日本军队被困在中国战场抽不出身来,极大地支援了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对苏外交也严重受挫。

小矶首相试图与中国政府谈判停战事宜,以便从中国战场腾出手来挽救局势。对此,不仅中国政府不理睬,日本国内也极少有人支持。这是一个短命的内阁。

盟军突破了日本的“太平洋防波堤”的防御线,从此可以任意选择进攻目标,轰炸,甚至在日本本土登陆,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的战略态势。而以对外掠夺和海上运输为基础的日本战争经济的弱点日益暴露,战略物资储备已消耗殆尽,经济实力日渐衰落。

在这种新形势下,日本大本营于1944年7月21日做出如下决定:

1.加强菲律宾、中国台湾、琉球群岛、日本、千岛群岛这一水域的第一道防御线;

2.进行准备工作,以防敌人一旦在这条防御线的任何地方发动进攻时,都能集中陆海空军力量阻截和消灭敌人;在这条防线上的作战统称“捷号作战”。

遵照大本营的指示,各个方面军的司令官命令部队做好决战准备。

8月4日,日本联合舰队得到指示,应在菲律宾方向作战,在决定性的海战中打垮敌人。日方配备了三个舰队迎击美军的进攻。第1机动舰队配置7艘航空母舰,第2舰队拥有5艘战列舰和11艘重巡洋舰,第5舰队有3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

美军这时在太平洋上已拥有海空军优势,可以任意选择进攻目标。但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总司令金意见不一,各有主张。前者要迅速占领菲律宾,后者认为要取得达沃空军基地。二人僵持不下,参谋长联席会议也感到棘手。

1944年7月底,罗斯福跑到珍珠港亲自出面协调。他召集这两员大将开会,希望找到陆、海军都能接受的战略决策。会上,麦克阿瑟向罗斯福力陈占领菲律宾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这位总统也表示信服。

1944年8月,尼米兹命令美国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从南太平洋北上,接替斯普鲁恩斯指挥中太平洋舰队,并计划参加即将到来的对菲律宾的进攻。为了给进攻菲律宾的部队准备前进基地和后勤供应基地,哈尔西的部队要在1944年9月15日拿下加罗林群岛西部的帛琉群岛,占领帛琉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的犹里斯珊瑚岛。

9月间,根据尼米兹的命令,第5舰队、第5两栖作战部队司令和地面部队指挥官分别由哈尔西、西奥道、威金逊和盖格担任,同时第5舰队改称第3舰队。海军中将米彻尔仍然指挥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其番号由“第58”改为“第38”。

1944年9月初,美国第3舰队司令哈尔西在他的旗舰“新泽西号”上与第38特混舰队会师,并开始对菲律宾中部进行空袭,以便对即将进行的进攻摩罗泰岛和佩列流岛给予战略支援。空袭结果令人满意。

1944年9月15日,美国西南太平洋部队和中太平洋部队协同一致,对日军控制的2个岛屿摩罗泰和佩列流发动进攻。西南太平洋的第7两栖作战部队越过了重兵防守的哈马黑拉岛,运载2.8万名部队,突然袭击,一举攻下了摩罗泰岛。岛上日本守军几百人仓皇逃入山中。

9月间,美军还占领了附近的小岛安戈尔和东北部的犹里斯岛。这2个小岛也作为空军基地和后勤基地,为进攻莱特提供了方便。

1944年9月和10月上旬,美国第3两栖作战部队集结于马努斯,第7两栖作战部队集结于荷兰底亚,准备向莱特发动进攻。与此同时,盟国空军也广泛出击,以孤立莱特。

10月17、18日,美军先头部队便在莱特湾两岸的小岛上登陆,以掩护大军的进攻。

麦克阿瑟重返菲律宾。

10月20日凌晨,美军运输舰开进莱特湾,直指攻击目标——莱特首府塔克洛班附近,另一支部队进抵塔克洛班以南27千米的杜拉格附近。在对海岸进行了最后的炮击之后,部队分乘各种登陆艇,包括两栖坦克,冲向海滩。日军大多退到西北部山区事先准备好的阵地,抵抗微弱;美军伤亡很小。与进攻太平洋上其他岛屿相比,莱特登陆非常顺利。

到20日日暮时,6万名进攻部队和10万吨物资和装备已经上了岸。莱特湾两岸的滩头阵地都扩大到1.6千米以上,塔克洛班飞机跑道也落入美军手中。

在第1批部队登陆莱特后几小时,麦克阿瑟在菲律宾总统奥斯敏纳陪同下,乘一艘登陆艇驶向岸边。但因码头太小,舰艇太多,无法泊岸。麦克阿瑟不得不跳到水中,趟着齐膝深的海水走到岸上。他立即向所有的菲律宾人发表广播演说:“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麦克阿瑟在莱特登陆出乎日本陆军中将铃木宗作的意料之外。10月17日,当丰田得知美军先头部队已在莱特湾登陆时,他马上命令日本机动舰队分4路向菲律宾进军。18日下午,停泊在林加岛的栗田健南指挥的第1突击舰队从北面进入莱特湾,以打击美国舰队,在滩头附近攻击美国两栖部队的运输舰只。

栗田舰队的其余舰艇由西村祥治率领,开向莱特湾的南口,从南部打击美军,配合栗田南北合击。

停泊在琉球群岛北部天见岛的志摩清英的第2突击舰队在接到丰田命令后,立即南下莱特湾南口,与西村合作,打击美军。

泊在日本内海的小泽治三郎的主力舰队也迅速南下菲律宾海域,其任务是引诱美国第3舰队离开莱特湾附近到公海来决战,使美国运输舰只无人掩护,好让栗田等突击舰队进攻。

这时,美国第3和第7舰队实力雄厚,水面舰只和舰载飞机都占优势。

在10月23日到26日,连续4天的海战中,美国舰队共击沉日本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4艘,轻、重巡洋舰10艘,驱逐舰9艘。此时日本海军已经名存实亡。美国方面损失伤亡相对较小,莱特湾海战是美国海军的一大胜利。

日本舰队在莱特湾海战中惨败之后,岛上的陆军却进行着顽强的决战。直到1945年1月1日,美军在极为艰苦的战斗中才迫使日军逐渐后退,莱特战役基本结束。

还在莱特战役期间,美军就在民都洛岛登陆,以便取得进攻吕宋的基地。进攻吕宋的日期定为1945年1月9日,克鲁格指挥的第6集团军负责进行这个战役。艾奇伯格指挥的第8集团军接防莱特、萨马和民都洛,并准备肃清吕宋以南诸岛的日军。

澳大利亚第1集团军负责消灭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和布干维尔被孤立的日军,夺回婆罗洲(现名加里曼丹)及其丰富的油田。第6集团军计划在仁牙因湾登陆,占领中吕宋平原,拿下马尼拉。菲律宾的游击队要破坏吕宋南部的交通线。金凯德指挥的第7舰队定名为吕宋特混舰队,负责运输、掩护和支援登陆部队。哈尔西的第3舰队空袭台湾和吕宋北部的目标,进行战略支援。

山下奉文的第14方面军在吕宋已增至25万人。岛上只有150架日本飞机,这时日本第1航空舰队司令大西泷次郎,利用青年愿意拼命的心理,倡导神风突击战术:飞机满载炸弹对准敌舰的甲板猛扎下去,撞得机毁人亡,引起敌舰大爆炸而将其摧毁。

于是,日军中便出现一大批这种亡命徒式的“神风特攻机队”,使美国军舰遭到可怕的损失。10天之中共炸沉17艘美国舰艇,重伤20艘,轻伤30艘。但是山下失去海空军支持,孤立无援,很少有守住吕宋的希望。

为阻挠吕宋落入美军手中,山下计划进行拖延战术。他把部队分为3组:尚武集团,在北部,14万人,防止盟军从仁牙因登陆;建武集团,在中部,3万人,保卫克拉克机场设施;振武集团,在南部,11万人,保卫南吕宋。

1945年1月9日,美国第6集团军的4个师在仁牙因湾登陆,31日占领克拉克机场及其要塞等设施。2月3日美军进抵马尼拉外围,但经过1个月的苦战,美军才肃清了菲律宾首都的敌军。日军败退时恼羞成怒,残杀了数以万计无辜的和平居民。此后,吕宋的日军退往东部山中,负隅顽抗。

到1945年9月初,被困的日军纷纷向本岛的美军缴械投降。9月3日,在吕宋中北部山中苟延残喘的日本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和参谋长武滕章中将,在碧瑶向美军签署了投降书。菲律宾的日本侵略者彻底失败了。

1944年10月,美军在莱特登陆时,菲律宾人民抗日军为了配合盟军的攻势,对日军展开了大反攻,解放了许多地方。其中民抗军中的华侨抗日游击支队非常活跃,他们和菲律宾人并肩战斗,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结成了战友情谊。

1945年1月,人民抗日军在八打雁进行牵制战,使美军能在仁牙因湾出敌不意进行登陆。人民抗日军还切断了日军后方重要交通线,从而加速了日军在马尼拉周围基地防御线的瓦解。

美军重返菲律宾,美国帝国主义者又重新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不但不感谢人民抗日军3年抗战和协同美军最后打败日本占领军的功劳,相反却将人民抗日军视为他们独占胜利果实的最大障碍。

为了保证战后对菲律宾的控制,美国大肆镇压菲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军武装力量,同时积极扶植以M.A.罗哈斯为首的菲律宾地主资产阶级右翼集团。

1945年2月5日,美军按预定计划将参加攻打马尼拉的人民抗日军包围,解除其武装。人民抗日军总部人员也在2月间遭美军逮捕,后经菲律宾广大人民和人民抗日军的强烈抗议才被释放。

1945年3月3日,美军完全占领马尼拉市,菲律宾自治政府也随之宣布恢复。

菲律宾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武装斗争,付出巨大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战后菲律宾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空前高涨,美国企图修改《泰丁麦克杜菲法》,延期宣布菲律宾独立的阴谋破产。

1946年7月4日美国宣布菲律宾独立,同时,两国签订“总关系条约”和“贸易协定”(又称贝尔协定),美国保持在菲律宾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享有特权地位。美国获得了在菲律宾驻军的权利,于是建立了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海军基地。

1944年春夏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大规模的战略反攻阶段。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失去了战略主动权,美海空军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南洋群岛日军的联系。

日军大本营为了能经过中国大陆交通线补给东南亚各地的日军,并消除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对其本土的威胁,遂于1月24日发出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命令即“一号作战”指令,开始调集兵力,向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进攻。

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华北各解放区军民继续粉碎敌军“扫荡”,开展攻势作战,实行局部反攻,积极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我各方面军向日伪发动了卫(河)南、林(县)南等战役,歼灭日伪军共12万余人,攻克据点80余处,解放人口40余万,开辟了林县以南、辉县以北大片新区。

同时,山东军区部队发起沂山、鲁山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等进攻战役。

日本侵略军为挽回败局,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再次进行大规模的秋、冬季“扫荡”。

我军则抓住敌军集中兵力分区“扫荡”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守备薄弱的城镇据点展开攻势作战,大量地歼灭敌人。

1943年,八路军与敌人作战24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87420余人,攻克据点740余处;新四军与敌作战53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66000余人,攻克主要据点200余处;华南抗日力量也有了较大发展。

1944年,解放区军民连续发动攻势作战,局部反攻全面展开。

此次战役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历时8个多月,先后动用约50万侵华兵力,战线长约2000千米,也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通过此次战役,日军虽然击溃了豫湘桂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主力,但它并未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它既没有阻止盟军飞机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也未能摧毁重庆政府的作战意志。打通的所谓大陆交通线,也只是无法保障运行的一条空线。

所以日本的军事历史学家桑田悦和前原透先生说这次战役是“战略上毫无意义的作战”。

1945年1月,冀鲁豫军区又派1个团南下黄河以东地区(简称水东)。

为开辟水西地区,打通华北与华中的联系,该部又于5月推进到商水、上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歼灭敌伪一部,建立了5个抗日县政权,打开了水西地区的抗战局面。

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第4师主力从泗洪县东南的半城集等地出发西进,越过津浦铁路向河南敌后进军:到11月下旬,开辟了商丘、亳县、永城之间地区,建立了永城、夏邑、萧县等8个县的抗日政权。至此,已基本上恢复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44年下半年,日军向粤汉铁路和湘桂沿线的国民党军进攻。国民党军连连败退,大片国土沦入敌手。

中央决定组成南下支队,分批南下,开辟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岭)抗日根据地,尔后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

11月9日,八路军第1游击支队(即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太岳根据地。

1945年1月20日,南下支队进入鄂豫皖根据地,21日在湖北省大悟山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随后,新四军第5师的两个团也随南下支队继续南下。

1月下旬,渡过长江,进入鄂南的鄂城、大冶、阳新地区。我军渡江后,于2月26日在大田坂歼灭追击我军的日军300多人、伪军200多人,尔后挺进大幕山区。

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南下支队正式改名为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旋即转战鄂南、湘北,在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开辟了东西150千米、南北100千米,拥有200多万人口和13个县政权的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9日,日军第13集团军攻占温州,并相继占领福州,控制了闽、浙沿海地区,以防止美军在这个方向登陆,并确保京沪杭三角地带。国民党军纷纷西撤。

为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向东南敌后发展,控制苏浙皖边,发展浙江沿海地区,为尔后收复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创造条件的战略任务。12月2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1师3个团及地方干部300多人由苏中渡江南下,向浙江进军:到1945年1月初,在浙江省长兴县与新四军第16旅会师。随即成立了苏浙军区,粟裕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江南和浙东部队。

二三月间,苏浙军区部队多次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并连续取得第一、第二次天目山反顽作战的胜利,控制了苏浙皖边的长兴、广德、临安、余杭之间10个县的广大地区,解放了100多万人口。

为了加强苏浙地区的力量,新四军第1师副师长叶飞奉命率领教导旅3个团及地方干部数百人,由苏中渡江南下,4月到达苏浙军区。部队改编为第4纵队。

6月,苏浙军区部队又取得第三次天目山反顽作战的胜利。

随着局部反攻的胜利进展,解放区迅速扩大,人民武装力量也急剧发展壮大。日军占领的大多数中心城市、交通线、海岸线,几乎都已处在人民武装的包围之中。

中国人民的最后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失败,都为期不远了。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当天,蒋介石召见苏、英、美驻华大使,建议成立中、英、美、荷、澳、加拿大、新西兰军事同盟,共同对敌作战,并请美国代表向罗斯福总统提出具体建议。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同盟,宣布各国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对德、意、日作战。

1月2日,蒋致电罗斯福,同意接受其建议任中国战区统帅,但建议美国任命一位参谋长。美国选任了史迪威将军。

1942年3月,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根据中美协议,来华就任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及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史迪威于20世纪20和30年代曾两度在中国工作,先后在华10年,粗懂中国语言,能用汉语会话,在美国人中被称为“中国通”。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到重庆正式向蒋介石报到,史迪威的在华使命主要是“增强用于战争的美援的效果和改进中国军队的战斗效能”。

史迪威到任后的第二天,侵缅日军攻占仰光,滇缅路有被切断的危险。蒋介石根据史迪威的要求,派他赴缅甸指挥中国第5、第6军作战。可是,他却指挥不动这两个军,部队进退皆以蒋介石的密令行事。于是,史、蒋之间开始了围绕指挥权问题的斗争。

缅甸失守后,史迪威同部分中国军队一起撤退到印度。他认为,要想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必须对中国军队重新进行整训和装备。

他对中国的士兵评价很高,认为只要领导得当,他们完全可以同任何国家的军队媲美;对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贪污、无能、不关心士兵生活和军事训练,则极端鄙视。他深信,中国拥有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60个师,就能够打败日本。

为此,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份改革中国军队的计划。

蒋介石坚决反对史迪威提出的撤换和处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要求。这进一步加深了史、蒋之间的矛盾。

1942年夏天,由于非洲战局的变化,英国人吃了败仗。

美国把大批供应中国的租借物资,特别是飞机调往埃及,更激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1942年8月,蒋介石曾向来访的罗斯福的特使柯里提出撤换史迪威的请求。

不久,史迪威通过观察认为:国民党政府是个腐朽残暴的政权,政治上不积极;经济上贪污腐化,囤积援华物资;军事上消极抗日,积极准备内战。

史迪威为了美国的利益,从抗日的角度出发,想利用中国军队抗战,而支持和同情中国共产党。同样,他对国民党政府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热衷于内战等表示不满和憎恶。他担心,如果中国发生内战,将直接影响到抗日的大局。

1943年9月16日,史迪威建议蒋介石武装和使用部队对日作战。

1945年2月4日,史迪威向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报告说,国民党政府用50万军队在华北围堵共产党军队,对中国抗日战争大有损害。

2月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正式提出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延安的要求,遭到蒋的拒绝。

到4月22日,蒋介石才不得不表示同意,但却又以种种理由进行拖延。

1944年4月,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后,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罗斯福决定派副总统到中国,说服蒋介石达成一项联合抗日的协定。

6月18日至30日,美国副总统同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多次会谈。蒋介石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要求把史迪威和美国驻华大使高斯调走。

罗斯福向蒋介石施加压力,提升史迪威为四星上将,要求由史迪威指挥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的所有中国军队。

这是蒋介石最忌讳的一个问题,他已经越来越把共产党而不是日本人作为他的权力的主要威胁。

蒋介石不但在使用共产党军队问题上不做任何让步,就连史迪威要求把封锁延安的胡宗南的数十万部队调往抗日前线也不允许,甚至还要把在缅甸与盟军一起作战的部队抽调回国。

9月18日,罗斯福给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式的电报,电报提出,如不马上把中国军队的指挥全权交给史迪威,就停止美援。

蒋介石仍执意不允,并于9月19日在与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共进晚餐时说,已命宋子文请罗斯福更换史迪威。

赫尔利也告诫总统:“支持史迪威,你将失去蒋介石,并且可能随之失去中国。”

此时,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已取得重大胜利,苏联已答应对日作战,战胜日本指日可待,战后美国仍需要通过蒋介石控制中国,遂于10月18日复电蒋介石,同意撤换史迪威,任命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由于史迪威与蒋介石在缅甸作战的战略与计划、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华租借物资的控制权、改造国民党军队以及装备共产党军队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最终导致了蒋介石强迫美国召回史迪威,即所谓“史迪威事件”。

从历史来看,史迪威客观地观察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为维护国共合作,推动联合抗日所做的工作,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作战。到5月中旬,中英联军作战失利。日军占领缅甸,英军退入印度,中国远征军主力退回滇西,改编为第11、第20集团军,后经补充和整训,编为中国驻印军。

日军占领缅甸后,一方面加紧控制缅北,封锁滇缅、中印公路,断绝援华物资的陆上运输通道;另一方面又企图侵占印度东部,以断绝美国援华物资的空运基地,阻止盟军从印度向东南亚反攻,以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和印度屈服。

1943年6月,日军准备首先急袭并摧毁盟军的反攻根据地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

在日军企图扩大侵略之前。中美英三国就发动缅甸作战进行了磋商,决定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及美英军一部,在缅甸北部对日军进行反攻作战。

1943年10月24日,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的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在美、英军支援下,从印度列多沿中印公路预定路线,向缅北日军第18师之一部发起攻击;29日,攻占新平洋。

11月初,我军攻克拉苏加,但却被前来增援的日军第18师主力包围。经月余激战,我增援部队赶到,内外夹攻,于12月18日取得缅北首次大捷。

12月下旬,我新编第38师加强攻击。日军向大龙河东岸退去,西岸敌各据点先后被我军攻克。

此时,中印公路也已从利多抢修到新平洋。

尔后,这支筑路部队和油管敷设工程队,紧紧在驻印军尾后跟进,日进数千米,几乎是部队打到哪里,他们就把路修到哪里。这支由美国工程兵和印度民工组成的筑路部队为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4年1月,我新编第22师一部向大洛推进。

美军远程突击部队3000人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在克复沿途和外围据点之后,对孟关形成围攻之势。

经激烈战斗,我军于3月5日攻占缅北战略要地孟关城,日军第18师主力已被击破。

与此同时,日军为切断阿萨姆供应线,打断“驼峰”运输,牵制盟军在缅北的作战行动,以3个师的兵力向印度东北部发动了攻势。

英军调集重兵抗击,在美军空军的协助下,将敌击溃,解除了缅甸反攻作战的后顾之忧。1944年4月,中国空运3个师到印度。中国驻印军得到加强后,以主力突破坚布山险,进逼孟拱河谷。狭长的孟拱河谷,易守难攻。防守孟拱及其外围据点的日军,约有两个团的兵力。

加强后的中国驻印军与美军第5307支队编成中美混合突击支队,从太克里出发,穿越密林突击前进。

5月初,我坦克部队突破敌人纵深阵地,敌军向南溃逃。我军乘胜前进,5月27日占领西穆,并包围了加迈。

6月16日,敌军突围仓皇南窜,我军乘胜追击逃敌,于18日进抵孟拱东北地区。进至孟拱以南,约500名英军遭到敌军攻击,战况激烈。敌军据城顽抗,我军猛烈攻击。激战两昼夜,于6月25日攻克孟拱。

在进行孟拱河谷战役的同时,我军对缅北重镇密林进行了奇袭。

密林在缅甸铁路北端,有公路通往孟拱、曼德勒和八莫,也是中印公路的重要通道,地势险要。

日军第18师第114团主力及第56师第148团一部防守该地,构筑了坚固的工事。

5月17日,中美混合突击支队在击破沿途日军的阻击后,进抵密林近郊;由于当日出敌不意,突然攻占了密林飞机场。

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当即命令从18日开始,在后方机场待命的新编第30师,向密林发起进攻。由于日军依托工事顽抗,并从滇西和八莫不断调兵增援。加之盟军情况复杂,指挥不统一,攻城两个月,竟未奏效。

中国驻印军又空运两个团的兵力增援,并由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接替美军麦根少将,负责统一指挥,于7月18日再次发起攻击。在强大的空军和炮兵火力的支援下,联军与日军展开巷战,8月5日全歼守敌,占领密林。

攻占密林后,中国驻印军将所属各部编为两个军: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加上炮兵、工兵等部队,进行补充整训。

滇缅公路顺利开通。

10月15日,中国驻印军兵分三路,向英多、杰沙、瑞姑、八莫一线发起攻击。

12月15日,攻占八莫。

1945年1月15日攻占南坎,守敌几乎全部被歼。

我军乘胜发起进攻,27日攻占芒友,与中国远征军会师。

为配合中国驻印军的缅北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11日强渡怒江,越过高黎贡山,向滇西日军发起反攻。

经一个多月的激战,相继攻克日军据点马面关、桥头等地,6月21日攻占江苴街。

6月25日,该集团军之一部越过龙川江上游,28日进抵腾冲外围。腾冲四面是山地,地势险峻,城区工事坚固。7月上旬,我军发起猛攻。日军坚持顽抗,战斗甚为激烈。

我第20集团军克复腾冲,并以一部向龙陵方向增援第11集团军作战,6月4日攻克腊猛。尔后,该集团军一部向龙陵突进,一部围攻松山守敌。

日军占据松山,不仅完全切断了滇缅公路,而且控制了怒江惠通桥附近的腊猛大渡。

日军一个能独立作战的加强团,依托长期修筑的既设阵地,死守待援。我军以第71军新编第28师5次攻击松山遭受巨大伤亡,毫无进展。

远征军长官部调第8军接替新28师。第8军经过详细侦察,摸清了敌情,从6月下旬起,在飞机和重炮火力支援下,结合坑道爆破,一个一个地摧毁敌外围工事,连续发动9次大的攻击和无数次小的攻击,历时两个多月,于9月8日,终于攻克松山。

龙陵之战,持续时间最长,战斗也甚为激烈。

6月10日,我第11集团军推进到龙陵附近,遭日军反击,攻势受挫。

8月26日,经激战,我军突入龙陵城内,数百名日军仍依靠核心阵地顽抗。

我军攻克松山后,打通了松山至龙陵间的公路,中国远征军的补给运输得到增强。

10月25日,我军发起总攻击。龙陵日军孤军难支,遂于11月2日夜突围。

尔后,中国军队先后收复龙陵,攻克芒市,占领遮放。

1945年1月20日,攻克畹町。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胜利会师。

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3月8日攻克腊戍,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

此时,我军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战略运输线。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战,同时也为英印军在印度英帕尔地面作战及盟军在缅甸战场取得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日渐好转。日军大本营为挽救危局,决定建立日本本土及中国、朝鲜等占领区的防御体系,准备与同盟国军队决战。

此时,我敌后各解放区,经过1944年的一系列攻势作战,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拥有9000多万人口和200多万民兵。八路军、新四军等正式部队已发展到78万人,而且在军政素质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于1944年12月15日发表了《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演说,明确解放区军民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敌伪,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为贯彻执行“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任务,八路军各军区部队以夺取敌守备薄弱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将敌压缩、包围于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为目标,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作战。

晋冀鲁豫边区各部队于1月至4月,以解放豫北地区为重点展开攻势作战。1月16日,冀鲁豫军区部队进攻大名城。在伪军的内应配合下,一举攻进城内,歼灭伪军长以下大批伪军和日军1个排,俘日伪军400余人。

1月21日夜,太行军区集中第7、第8军分区等部队4个主力团的兵力,发起道清战役,以消灭盘踞在道清铁路及其两侧地区的日军第117师和伪军第5方面军各一部。

此次战役历经近两个多月,直至4月1日,战役胜利结束。

此役我军共歼灭日伪军2500余人,扩大解放区2000余平方千米,解放人口75万,建立了4个抗日县政府。

4月3日,太岳军区集中近4个团的兵力和地方武装发起豫北战役,攻克据点40余处,歼敌2800余人,1700余名伪军反正,收复沁源、阳城、晋城等,建立了3个抗日县政府。

至此,黄河以北的太行、太岳根据地与黄河以南豫西解放区连成一片。

冀鲁豫军区另一支部队于4月24日发动南乐战役,攻克南乐县城及其外围据点32处,歼灭日伪军3400余人,解放卫河以东大片地区。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太岳军区主力一部在同蒲铁路以南的晋南地区发动攻势,攻克据点40余处,收复安泽、高平两座县城,并逼近黄河北岸。

6月29日,太行军区一部发起安阳战役,7月7日结束,歼灭日伪军4700余人,逼近敌占据之安阳、石家庄两大据点。

我晋冀鲁豫边区部队在1945年春夏两季的攻势作战中,共进行战斗2300余次,攻克日伪据点2800余处,收复县城28座,为实施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东军区部队于2月至5月发起以歼灭大股伪军为主的进攻战役。

2月1日,鲁南军区以主力第3团、费县独立营、尼山独立营和区中队及民兵各一部,奔袭伪第10军荣子恒部驻地泗水城。

此役,我军共歼敌2000余人,攻克泗水县城及其外围据点16处,进一步逼近津浦铁路及敌之重要据点滋阳。

2月中旬,胶东军区发动伪“剿共第七路军”赵保原部战役。胶东军区集中主力5个团另5个营的兵力,于2月11日对玩底地区发起攻坚战。

2月14日,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又向左村攻击,一举突破敌阵地,歼敌3个团。至19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灭伪军近万人。

3月上旬,鲁中军区发起蒙阴战役。鲁中军区集中主力于8日夜向蒙阴发起总攻。由东、北、南三门攻击的部队也攻入城内,同敌人展开巷战,至10日晨全歼守敌。

此役摧毁了敌伪“扫荡”我沂蒙根据地的重要基地,使沂蒙与新泰连成一片。

4月15日至5月14日,渤海军区以其主力和部分地方武装,解放了洱河以北、小清河以南大片地区。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集中主力部队,向日伪军发起进攻,歼灭日伪军2万余人,解放了大片地区。

山东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力量,经过春夏季攻势作战得到进一步发展。

八路军主力及地方武装已达23万人,民兵50万人,自卫团150万人,成为大反攻的主力之一。

与此同时,冀晋和冀察区部队拔除日伪军据点80多处,收复灵丘县城,逼近北平近郊,收复了平西的紫荆关和斋堂镇,并在张家口以南开辟了2500平方千米的地区。

冀热辽军区部队于2月至5月展开反伪满军战役,共作战230次,歼敌5000余人,迫其退至北宁铁路沿线。

为开辟平绥铁路南北的雁北和绥东地区,冀晋军区于5月12日集中6个团及6个县支队的兵力,发起雁北战役。

经过50多天的连续作战,冀晋军区部队攻克日伪军据点40多处,歼灭日伪军近1000人,扩大解放区5000多平方千米,解放人口约40万。

冀察军区按预定计划,集中6个团及部分县游击支队,于5月12日发起察南战役。

在夏季攻势中,冀察军区部队共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攻克和收复县城3座,拔除据点110个,扩大解放区1.3万余平方千米,解放人口57万,把冀察和冀晋新解放区联结了起来。

与此同时,冀中军区部队在北宁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西发起子牙河东和大清河北战役,歼灭日伪军7100余人,收复县城3座,并逼近北平、天津市郊。

晋绥军区部队也开始执行1945年军事斗争计划:连续发动几次进攻战役,为恢复和发展塞北地区创造有利条件。

2月中旬,晋绥军区集中4个团和4个支队的兵力,向离岚公路沿线的日伪军据点发起主要攻击。攻击部队采取围点强攻、伏击打援等战术歼灭敌人,又以强大的政治攻势造成日伪军内部分化瓦解。

晋绥军区部队春季攻势历时68天,作战537次,收复方山、岚县、五寨3座县城及其他据点54处,歼灭日伪军2400余人,扩大解放区3840平方千米,解放人口94万。

为歼灭该敌或将其压缩到同蒲铁路上,晋绥军区决定于6月中旬发起夏季攻势。

6月19日,晋绥军区部队首先对忻静公路沿线各据点发起进攻,歼灭日军40余人,参战民兵趁机冲入日军弹药库,缴获子弹100余箱。

6月27日,我军又攻克静乐西南10千米的黄家等据点。

至7月底,晋绥军区部队攻占敌据点多处,炸毁桥梁20余座,切断公路50余处,基本将日伪军压缩到同蒲、平绥铁路和太(原)汾(阳)和汾离公路沿线。

八路军在春夏季攻势中,共计歼灭日伪军125万余人,收复县城57座,扩大解放区148万平方千米,解放人口640万。

把日伪军进一步压缩到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和沿海一带,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除八路军外,新四军也同时展开了攻势作战。

新四军从1945年初开始,连续发动了春夏季攻势作战。

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趁伪军孙良诚部抵达苏北立足未稳之际,于1月下旬主动出击,至3月中旬,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攻克日伪军据点20余处,解放了灌河以北广大地区。

4月,新四军第3师抓住阜宁地区日伪军收缩兵力,忙于交接防务的时机,集中11个团的兵力,发起阜宁战役。

此役历时3天,激战至4月26日结束。我军共歼灭伪军2400余人,攻克阜宁县城及其外围据点22处。

随后,我军又解放了盐阜以东地区,并控制了东(海)淮(阴)公路和盐河,使淮海根据地扩大一倍。

5月,我军又攻克淮安西南之日伪军据点多处。

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和第4师兼淮北军区部队,于2月至4月粉碎日伪军打通淮河交通线的计划后,立即对敌人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新四军第4师兼淮北军区部队,集中步骑兵主力和8个县总队共1.3万余人的兵力,于5月21日发起宿(县)南战役。

我军成功地运用了“围点打援”战术,至7月1日,宿南战役胜利结束,歼敌共计2100余人。

在春夏季攻势作战中,新四军共歼灭日伪军3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8万多平方千米,解放人口240余万,使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

1945年初,日军为打通和确保粤汉铁路南段交通,不断向广东增调兵力,并扩编部队。

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相继展开春夏季攻势作战。

2月底,北江支队进至英德后,沿粤汉铁路东侧向北发展,开辟了拥有20万人口的新区。西北支队越过北江后,开辟了以文洞为中心的新区。

3月间,第3支队北渡东江,协同第4、第5支队等部,扫除该地区的日伪势力,开辟了罗浮山根据地。

留在东江以南老区的部队,在广九铁路两侧及惠东和海陆丰沿海地区,主动出击,到4月末,共歼灭日伪军500余人,攻克据点多处。

1945年夏,日军将华南的大部兵力调往华北和华中。到6月底,华南日军仅有7个师和9个独立混成旅,分布在湘南、广西和广东的广大地区。

此后,华南各抗日游击队即在广东区党委领导下,对日伪军展开了夏季攻势。

东江纵队一部在东莞、海丰、博罗等地,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犯。

南路游击队回师遂溪,攻占杨柑据点,7月又打退日伪军对廉(江)西抗日根据地的多次进攻。

琼崖纵队挺进支队开辟了以白沙县为中心的新区。

华南各抗日游击队在春夏季攻势作战中,共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队伍发展到2万多人,建立了东江、珠江、粤中、琼崖等抗日根据地。

至此,抗日根据地遍布19个省,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千米,人口l亿多,控制县城100多座,把日伪军压缩到了主要城市、交通线和沿海地区。

解放区武装力量也得到了发展,军队发展到93万多人,民兵达220余万人。

早在1943年9月,美国就召开参谋长联席会议,研制攻打硫磺岛的初步计划。

10月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指令:1945年2月攻占硫磺岛,4月攻占冲绳。

1945年1月9日,美军在吕宋登陆后,决定由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率领第5舰队准备向硫磺岛进击。

硫磺岛的战略地位非常突出。它地处马里亚纳群岛和东京之间,距两地都约为1200千米。自1885年日本人定居硫磺岛之后,该岛就由东京都管辖,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日本领土。

一旦盟军占领该岛,对日本本土将是一个心理上的严重打击。

1945年1月底,刚晋升为海军五星上将的尼米兹把指挥部从珍珠港迁到关岛,准备占领小笠原群岛中的硫磺岛和琉球群岛中的冲绳。

美国B-29远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出发去轰炸东京,由于战斗机的航程较短,不可能长距离往返飞行。

硫磺岛上有两个现成的机场,正好适合P-51“野马式”战斗机的航程,因而是盟军理想的空军基地。

此外,硫磺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防空体系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岛上的盟军飞机可以拦截来自日本的空中兵力。

硫磺岛长约8千米,宽约4千米,南端有座死火山——摺钵山,高170米;东北部是熔岩高地,海拔约107米;北部海滩上遍布岩石,无法通行;南端摺钵山的宽阔地带适合两栖登陆。全岛地热很高,蒸汽弥漫,到处是沸腾的硫黄坑。

1940年日本人在岛西南部修建了第一个机场。在美军攻占马绍尔群岛中的一些据点之后,日本才意识到硫磺岛的重要性,派海军和陆军各5000多名官兵驻守岛上,同时又在中部高地修建第二个机场。

后来,东条派栗林忠道陆军中将担任第109师团长和全岛总指挥。此时,硫磺岛的兵力增加到23万人,计有火炮120门,高射机枪300挺,步枪和其他轻武器2万支,迫击炮130门,臼炮20门,火箭炮70门,反坦克炮60门,坦克23辆。

岛上的防御工事从中部的元山(实为一个高岗)为中心,计划修筑28千米的坑道阵地。

栗林不顾部下反对,主张纵深防御,不在海滩设防。

他坚持说服部下,海滩的碉堡修得再好,也经不住敌军舰炮的轰击,只能是白费材料和心思。

他召集所有的军官,正式宣布他的战斗计划:没有命令,不得射击登陆艇,也不得阻止敌人在海滩登陆。

栗林激动地强调:“敌人一旦入侵本岛,每个士兵都必须抵抗到底,阵地就是自己的坟墓。每个士兵都要尽最大努力,杀敌十人。”

由于在莱特作战的耽搁,美军几次推迟进攻硫磺岛的日期,最后定于2月19日。

美军配备了以斯普鲁恩斯为总指挥、奇蒙特纳任联合远征军司令、霍兰史密斯担任登陆部队指挥的指挥经验丰富的将领与强大的军事力量实施这项计划。

从1944年12月8日起,美国航空兵就开始出动B-24和B-25远程轰炸机对硫磺岛进行空袭,持续72天。此次空袭是太平洋战争中时间最长和轰炸最激烈的一次。

美国海军也从1944年11月开始对硫磺岛进行轰击,断断续续地一直延续到1945年2月16日,即到登陆前夕。

17、18和19日三天,美国军舰对硫磺岛进行了空前猛烈的轰击,企图彻底摧毁日军的海岸炮群。美军开始炮击之后,日军马上开火,但重型海岸炮却保持沉默,以免暴露目标。

美军将国旗插在了硫磺岛上。

17日上午10时,当12艘步兵登陆炮艇掩护蛙人去清理海岸障碍物和察看拍岸浪花情况而进抵东海岸时,日军以为等待已久的登陆开始了,重型海岸炮一齐开火,打坏了9艘炮艇,打伤了3艘,使美军伤亡170人。

蛙人却平安返回,将海岸情况做了详细汇报。

于是,美国战列舰对准新的目标猛烈轰击。

2月19日早晨,即进攻之日,第5舰队的450艘舰艇汇集在总面积只有32平方千米的小岛周围,军舰密度之大,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前所未有的。

在这些巨舰的周围和中间,又有482艘坦克登陆艇运载着8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员上岸去作战。

担任炮击的军舰驶近海岸1000米处才开始射击。

8时许,第一波68艘坦克登陆艇开向海滩。

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波冲上海岸,迅猛异常。

最初几分钟的报告表明,日军抵抗微弱,火力稀稀拉拉。美国兵开始怀疑:日军的防御被夸大了吗?进攻前的炮击真的奏效了吗?

然而,20分钟以后,日军精心隐蔽好了的火炮、迫击炮一齐开火,构成了猛烈而密集的弹幕。

这是日本守军指挥官栗林忠道的杰作。他力排众议,坚持纵深防御,让美国人上岸,等敌人靠近几百米时才开火,消灭敌人。

上午10时30分,8个攻击营的官兵都上了岸。

到19日傍晚,有3万名陆战队员上了岸。他们的伤亡非常大,达到2400多人;但战果也很辉煌,第二天进到摺钵山脚下。

为争夺这座死火山,双方又打了3天硬仗。

23日上午,美国40名巡逻队员在施里埃上尉的带领下,沿着陡峭的山坡缓缓攀登。

守军弹药全部用完,就把石头推下山坡撞击美军。陆战队员们嘴里叼着刀子,爬进小山洞,同敌人进行肉搏。

10时20分,施里埃上尉和另外5名士兵把一面很小的美国国旗绑在一根管子上,然后把它竖立在摺钵山顶。

但从海滩向上望去,这面小小的国旗几乎看不见。

中午,陆战队员们又从登陆艇上拿来一面大得多的国旗,把它插在摺钵山顶上。

美联社摄影师——乔罗森塔尔把美军在摺钵山第二次升旗的情景拍了下来,并把胶卷送到关岛去洗印。

登陆指挥官通过扩音器把这个捷报迅速传开:“我们拿下摺钵山了!”

筋疲力尽的士兵们吃力地走出掩体,面对着飘扬在火山顶的星条旗,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顿时觉得勇气倍增。

这天下午,军长哈里施米特和第4、第5师师长商定,继续向北推进,拿下第2号机场。

陆战队员们越向北进,战斗就越趋激烈。两军短兵相接,进行白刃战。

到2月底,美军有的部队因伤亡和过度疲劳,竟减员50%。

2月26日,经过苦战,攻下第2号机场。

3月9日,到达硫磺岛的东北海岸。

但日军仍躲在洞穴里,负隅顽抗,有时还进行自杀性的反扑。

美军本来计划5天拿下硫磺岛。但这是一块没有料到的硬骨头,整整打了一个多月。

3月26日,美军才正式宣布占领硫磺岛。

硫磺岛战役是美军攻占太平洋诸岛中流血最多的一场恶仗。日本守军23万人,除1083人被俘外,全部被击毙。总指挥栗林忠道等自杀身亡。

美军付出的代价很高,但硫磺岛的价值也的确很大:3月4日,第一架B-29“空中飞行堡垒”已在岛上紧急着陆。

4月7日,108架P-51野马式战斗机飞离该岛,护送B-29于白天去轰炸东京。

在美军占领后的3个月内,先后有850架B-29在硫磺岛紧急降落。如果没有这个岛屿,这些飞机大多会损失掉。

冲绳岛是琉球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它位于日本西南560千米,形似一只大香蕉,全长94千米。琉球王国在中世纪时曾为日本和中国的藩属,1879年起,成为日本帝国的一部分。

在硫磺岛战役尚未结束时,美国第58特混舰队便开始空袭冲绳和进行空中摄影,为进攻该地做好准备。

1945年3月20日,日本海军下达了“以冲绳作战为当前作战的重点,应彻底地集中航空兵力,消灭前来进攻之美军主力”的作战计划大纲。

日本大本营还把陆、海军的航空部队统统划归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统一指挥。这样一来,联合舰队共拥有飞机七八千架。

冲绳岛上守军是牛岛满中将指挥的第32军,总兵力约10万人。由于冲绳中部和北部的地势比较平坦,难以防守。他把立足点放在南部陡峭的山冈和狭窄的山谷之中。

为了严守冲绳岛,牛岛命人深挖地堡、碉堡、洞穴以及壕沟和坑道,相互贯通,构成地下防御体系,并把大炮、迫击炮以及坦克都隐蔽在山洞里。

牛岛告诉将士们说:“我们必须耐心、谨慎地掌握我们的炮火,当敌军全部人马登陆,把他们逼进内陆,一直把他们诱入得不到海军大炮和空中轰炸的后援的地方,然后,猛然行动起来,我们就能消灭敌人。”

美国把攻占冲绳作战行动称呼为“冰山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特纳中将指挥的登陆部队,分别从太平洋上的很多岛屿以及旧金山、西雅图出发,于4月1日凌晨到达冲绳附近的预定水域。

就像进攻太平洋上其他岛屿一样,美国的海空军还是打先锋。

3月中旬,第58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离开尤里斯基地,去支援和掩护盟军新的攻势。

为了给进攻冲绳扫清道路,3月18、19日,第58特混舰队对日本九州的飞机场和内海的舰船进行连续的大规模的空袭。

虽然美国重型航空母舰“富兰克林号”受重伤,800多名舰员丧生,而且两天损失飞机116架,但却重创日本军舰好几艘,击落和炸毁日本飞机211架,并使九州地区的各种设施和交通枢纽遭到严重破坏。

3月24日,美国第5舰队的几十艘战斗舰只开始炮轰冲绳。

25日,第77师等部队占领了冲绳西面24千米处的庆良间列岛,这是整个“冰山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小岛兵力薄弱,日本人认为它们没有什么用处。事实上庆良间列岛对美军进攻冲绳起了很大的作用。

3月27日,美军第一批供应船、油船、修理船、弹药船和其他辅助船只便开进庆良间锚地,开始为舰队服务。这样就在作战区域内建立起一个浮动的补给和修理基地,为第5舰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海空军对冲绳实施炮火准备期间,第5舰队的飞机出动3000架次进行轰炸,炮舰发射了5000吨炮弹。

扫雷舰艇扫清了冲绳海岸四周4800平方千米的水域,使支援舰艇能安然靠近海岸,做近距离的轰击。

水下破坏小组的蛙人也侦察了西海岸事先选好的登陆海滩,炸去日军布下的预防登陆艇靠岸的障碍物木桩大约2900根。

参加冲绳战役的除美国第5舰队以外,还有伯纳德罗林斯海军中将指挥的英国太平洋舰队。英国这支小舰队称为第57航空母舰特混舰队,负责掩护冲绳西南翼,以防日本海空军从台湾来支援。

第58特混舰队则掩护冲绳的东北翼,以抗击来自日本本土的海空军。

4月1日,美国第10集团军开始在冲绳西海岸登陆。

这一天,海军陆战队第2师也同时在东海岸登陆,实行佯攻,以分散日军的注意力。

登陆部队当天就占领了两个机场,第二天推进到东海岸。

开始几天非常顺利。

特纳给尼米兹发去电报说:“我也许疯了,但是看上去日军好像放弃了战争,至少在这个区域。”

尼米兹到底是帅才,他复电说:“把‘疯了’以后的字全部删掉!”

果然,当美第24军推进到牛岛的第一道防线嘉数高地时,日军用密集的炮火挡住美军的去路。这时,天气又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

在4月12日的激战中,美军的坦克陷入困境。美日两军苦战,陷入了可怕的僵持状态。

直到4月24日,在美军连续不断地猛攻之后,日军才退出嘉数。

5月1日,美军向冲绳增派部队,攻打南部日军阵地的兵力就增加到5个师,大大超过了日军,并重新调整了部署。

同时,美国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海上、空中以及坦克和地面炮兵连锁支援,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航空兵以及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炮兵的交替使用,显示出强大的威力,使日军无法阻挡。

5月4日,日本第32军发动最后攻势,但因没有充分掌握战况,并因遭到美军炮击和轰炸,第二天攻势即告失败,重新转入防御,进行持久抵抗。

这次攻势,日第24师团的战斗力损失一半,其他部队损失也很大。

到5月20日前后,日第32军兵员减少到3万人左右,火炮减少到60%,机枪减到30%。

美军攻势却越来越猛烈,5月24日,牛岛决定放弃首里;29日开始向冲绳本岛南端喜屋武半岛的新阵地做最后的退却。

6月初,日第32军基本完成了在新阵地的部署;从11日起开始在新阵地进行最后的挣扎,一直顽抗到6月22日。

这天早上,牛岛从设在冲绳南部第89号山洞深处第32军司令部里,向东京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我们的战略、战术、方法都已用到头了。”

22日傍晚,牛岛满中将与参谋长长勇中将一起,跪在面对海岸的坑道入口处。长勇让部下砍去自己的脑袋,牛岛剖腹自杀。

于是,日本大本营采用了“拼命”战术,用特攻机、特攻艇携带炸弹炸药向美国军舰上硬撞,以炸毁美舰。

4月6日,日军进行最后一次海上特攻。64万吨的“大和”号战列舰驶出日本内海,准备冲进冲绳附近的美国舰队之中,尽量击毁美国舰船,然后靠到岸边,支援冲绳日军。

4月7日早,美国潜艇发现了这支舰队。美第58特混舰队立即派出约300架飞机对这支舰队进行猛烈攻击。

中午时分,巨舰“大和”号身中鱼雷10枚,重磅炸弹5枚,小型炸弹无数。下午2时23分,这艘超级战列舰终于沉没在九州西南50海里处,舰上3332名官兵,只有269人生还,其余舰员都葬身海底。

从中日甲午战争以来,在太平洋上作威作福整整五十年的日本海军,到此完全覆灭了。

在冲绳战役期间,以日本本土和台湾为基地的日本陆、海军航空兵极为活跃。

从4月6日到6月22日,日机先后对第5舰队发动10次总攻,总共出动飞机7852架次,其中包括特攻机2393架,共损失飞机好几千架。

日机没完没了的轰炸攻击,使美国军舰上战斗警报不停,枪炮炸弹声不绝于耳,搅得水兵们神经高度紧张,有的人甚至得了歇斯底里或精神分裂症。但第5舰队的指挥官们一直坚守岗位。

5月底,尼米兹被迫调换指挥官:哈尔西接替斯普鲁恩斯,麦凯恩换下米切尔,希尔替换特纳。第5舰队又改称第3舰队。

6月10日,美国舰队撤离冲绳海域,开赴菲律宾的莱特湾。

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的确使美国舰队遭到重大损失。在将近3个月的频繁攻击中,总计炸沉舰艇36艘,炸伤368艘;炸死海军官兵4907人,炸伤4824人。美军为拿下冲绳,也付出了惨痛的伤亡代价。

这次战役,自4月1日美军登陆到6月22日战斗结束,陆上整整打了83天。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由岛上居民组成的义勇军在内,日军约9万人被击毙,被俘者约7800余人,其中一半是伤员。非战斗人员的牺牲超过10万人。

为了商讨“如何处理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及其欧洲仆从国,以及对日本作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同盟国苏、美、英决定召开波茨坦会议。

1945年五、六月间,经外交途径商定,三国首脑会议在柏林召开。因柏林市区破坏严重,朱可夫元帅建议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召开。

那里是位于新公园内的德国皇太子的宫殿,完好无损,没有被破坏,有足够的房舍可供与会者使用。

这个建议经莫斯科批准和美、英同意之后,朱可夫便下令进行紧张的修理和准备工作。

美国人给他们的总统及其主要助手们的住房选择了蓝色;英国人给丘吉尔选择了粉红色;苏联代表团的住房则粉刷成白色。

会议大厅中央放着一张十分光亮的圆桌,这是特地在莫斯科定做的,因为在当时的柏林找不到这么大的圆桌。

7月17日下午,波茨坦会议正式开幕,出席者有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贝尔纳斯等;英国首相丘吉尔、外长艾登等;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元帅、外长莫洛托夫等。

波茨坦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全体会议。仅全体会议就举行了13次。

8月2日会议胜利闭幕。

波茨坦会议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战后占领德国的基本政治原则、经济原则,德国和意大利的赔偿,分配德国的商船队和军舰,对待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包括外交承认和参加联合国组织等),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哥尼斯堡地区“让与”苏联,以及对战败国某些领土的“委任统治权”等一系列问题。

经过多次讨论,三国政府首脑对一些主要问题基本达成了协议,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协商,分歧一时还不能完全消除。

就像历次三大国会议一样,三国代表团之间既有沉闷的、有时是非常激烈的辩论,也有轻松的、令人非常愉快的社交活动。

7月24日,在全体会议之后,杜鲁门走到斯大林跟前。他们单独谈起话来,只有翻译员在场。丘吉尔离他们大约只有5米,他密切注视着这个重要的谈话。

丘吉尔知道杜鲁门要说什么,他目不转睛地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看看有什么反应。他看到斯大林的样子似乎很高兴。

杜鲁门告诉斯大林,他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炸弹!威力非常大!可能对整个抗日战争有决定性作用!……

不一会儿,丘吉尔在等车时,发现杜鲁门就在他的身旁。

丘吉尔问杜鲁门:“事情怎么样?”

杜鲁门说:“他始终没有提出一个问题。”

于是,丘吉尔便肯定,斯大林在那一天,对于英美两国长期以来所从事的这项庞大的研究过程并没有特别了解,也不知道美国在生产原子弹这一豪迈的冒险事业。

然而,就在当天,斯大林会后回到住所时,就跟莫洛托夫谈到刚才与杜鲁门的谈话的内容。

最后,斯大林笑着对莫洛托夫说:“应该告诉库尔恰托夫加快我们工作的进度。”

1994年4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特殊使命》一书的摘要。

该书作者、苏联克格勃间谍头子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披露了他们是如何窃取了原子弹秘密的。

此书说明,从1942年起,苏联的特工人员就一直跟踪美国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和工作进程,并取得了一切必要的情报和资料。

斯大林对此了如指掌,所以他对杜鲁门在波茨坦所说的“原子弹”,也就处之泰然了。

波茨坦会议按计划进行。

8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分别代表三国政府签署签订了《柏林会议议定书》。

《柏林会议议定书》载明了三国政府首脑就下列这些重要问题达成协议:成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以进行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在盟国管制初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德国舰队和商船的处置,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让与”苏联,惩处战争罪犯,奥地利问题,波兰问题,缔结和约与接纳意、保、芬、匈、罗参加联合国组织。

7月24日,杜鲁门把他随身带去的一份敦促日本投降的最后通牒草案交给了丘吉尔,征求丘的意见。

丘吉尔很快同意了公告的原则,并和杜鲁门一致认为,蒋介石应被邀参与发布这个文件,而且中国应被列为发起的政府之一。

7月25日,丘吉尔在离开波茨坦回国之前说,他同意由杜鲁门自行处理发布这个文件。

因为苏联当时尚未对日作战,故未签字。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了字,所以又成了四国对日宣言。

《波茨坦公告》于1945年7月26日晚9时20分发表。发表之后,美国的宣传机构立即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对日本广播,并散发了几百万份传单,使日本人民知道公告的内容。

《波茨坦公告》说:“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彼将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算错误而使日本帝国陷于毁灭边沿之军人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这份公告最后义正词严地警告日本: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之诚意予以适当及充分之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波茨坦公告》,实际上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日本法西斯发出的一份敦促投降书,对于日暮途穷的日本法西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七七事变后,日军开始用飞机疯狂地轰炸中国人民,而且重点轰炸学校、工厂及商业区等人员集中的区域。日机继轰炸了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之后,于1939年5月,对重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野蛮空袭,使这座城市燃烧了几天,数百人被炸死在街道上,有许多人被烧死在绵延的大火中。一座座建筑物被摧毁,五十万居民仓皇逃避……

美国总统罗斯福听到这个惨剧以后说:“重庆市民受的痛苦,一定让日本人也尝一尝挨轰炸的滋味!”

太平洋战争中,盟军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军事工业的威力。

美军为了掌握制空权,美军每攻克一个岛屿,便能在两个星期内完成土地平整,修好机场,不出十几天便可利用它起降飞机。这个速度使日军十分惊讶。已经被炸毁的机场,过几天再乘飞机从上空查看,已经原样复初、照旧起落飞机了。

美军在太平洋上每次反攻得手后,都在攻克的岛屿上投入工兵修建飞机场,然后利用陆上基地开始对下一个岛屿的轰炸。

在海军舰船方面,美国每天能有一艘军舰建成并投入使用,被日军击溃多少美军就能很快修复或新造多少,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日美两国不但飞机和航空母舰在数量上相差悬殊,飞行员的数量和熟练程度也相差悬殊,在飞机性能的改善方面相差也非常大。

在战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1944年美军研制成功的B-29型轰炸机。它的续航距离为4000~5000千米,炸弹搭载量4吨以上,能在1万米以上高空飞行。日军的高射炮只能射到8000米高度,和美机之间还有约3000米的距离。日军歼击机勉强可以飞到1万米高度,由于无法携带充分氧气,只有紧急下降。而美机是在绝对安全区域内执行轰炸任务的。

自从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被盟军收复以后,岛上的机场成为美B-29型轰炸机的起降基地,加上航空母舰上数量庞大的舰载飞机配合战斗,日本领空的制空权已经被牢牢掌握在盟军手里。

密集的炸弹落向神户。

1944年7月6日,美军占领了塞班岛。东京和塞班岛的距离更近,B-29型飞机可以往返。从此,日本本州已进入B-29飞机飞行的半径以内。

自1944年11月1日开始,从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的基地上起飞的美军飞机对日本东京展开了连续的大规模轰炸。最初的主要目标是东京中岛飞机制造厂武藏野工厂,前后共轰炸13次。

这个工厂最盛的时候有职工4.5万人,工厂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飞机生产量占日本飞机生产总量的28%。此外,美军还轰炸了三菱飞机制造厂,川崎飞机制造厂,立川飞机制造厂。

11月29日以后,每天都有飞机出现在东京上空,投下燃烧弹。

从1945年元旦那天开始,美B-29型轰炸机连日进行波状空袭,使东京居民恐慌万分。

1945年1月27日14时,72架B-29轰炸机轰炸东京都最繁华的银座和有乐町,死伤多人。许多商业大厦和经济中心的巨大建筑物被炸毁。其后,每天都有飞机连续来袭。

在东京遭受的数次空袭中,最剧烈的是3月10日,4月13日、14日,5月24日、25日这5天的地毯式轰炸。

3月9日,夜幕降下后,突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来了,在东京湾附近的下町地区,红色莲花般的火光冲天升起。空袭警报尚未发出,转瞬间东京市东西南北各方都燃起了大火——大空袭开始了,东京市民陷入恐怖的深渊中。

3月9日傍晚,325架美B—29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基地起飞,将1700吨高性能燃烧弹投掷到东京四周,完成了预定计划。然而,这只是序幕。

1945年3月10日是日本陆军纪念日。这一天,美第21轰炸机队指挥官卡其斯·李梅中将指挥334架B-29型飞机,携带1700吨凝固汽油燃烧弹,从零时8分开始,列队飞到东京市上空,在江东区木场二丁目、白河町一丁目、二丁目以及三好町一丁目、二丁目上空连续投弹,地面燃起熊熊大火。

两分钟后,北砂町二、三、四、五丁目附近—条长带状地区猛烈燃烧,零时12分,墨田区也处于一片火海之中。这两个区人口最密,每区二十多万人,在两分钟时间内就进入地狱般状态。

3月14日上午8时40分,177架B-29型飞机空袭东京都北部地区,主要是投燃烧弹,引起大火。东京都内,除天皇居住的皇宫以外,已基本上体无完肤了,到处是成片的废墟,到处是残墙断壁。

日本的工业很发达,除东京外,大阪、名古屋、神户、横滨、川崎都有重工业,称为六大工业城市。为了摧毁日本的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使日本的战斗力和经济力陷于彻底瘫痪,只把担负组装工程的大工厂全部破坏了还不算完,还要把供给部件的工厂全部摧毁以后,才算达到了战略轰炸的真正目的。

4月以后,美军李梅中将(当时是少将)麾下又增加一个飞行团。每次都有500架B-29型飞机巡回在各大城市上空,反复轰炸六大工业城市。

自5月开始,从硫磺岛上起飞的美机更容易来袭了,美机进入日本本土更加自由。

5月20日空袭以后,新闻记者曾说:“东京大体上已经没有高地了,都被炸平了。”

6月15日,美军出动了450架飞机轰炸大阪,大阪市大部分地区被炸为废墟。

至此,第一阶段的轰炸大城市计划基本完成。

在17次大规模的总攻击中,共出动飞机近7000架次,每次平均400架以上,投下炸弹、燃烧弹共4.2万吨。美机损失136架。

从6月17日开始,对日本中小城市进行广范围的焦土轰炸。鹿儿岛、大牟田、浜松、四日市、丰桥、德山、大竹等许多城市不断受到空袭,一直到日本投降为止。

在美机的疯狂进攻下,罗斯福总统向中国人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日本终于饱尝了被轰炸的滋味。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1945年4月25日,日本大本营提出“一亿玉碎”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都要成为“特攻队员”,在盟军登陆本土的时候,人人都参加战斗,赤手空拳也要斗,直到全部战死为止。

5月9日,德国投降那一天,铃木首相发表谈话说:全国人民都要当特攻勇士,就是说,在日本本土再搞一次像冲绳那样的牺牲也在所不惜。

日本当局号召全体国民都要当特攻勇士,但是早为自己准备了退路。早在1944年,在长野县松代町附近的山岳地带,已经修建了13千米长的坑道,准备将天皇和大本营转移到那里。另外,还给皇太后和皇太子修建了防空工程。也就是说,日本法西斯分子准备拿全国人民当牺牲品,来换取皇室和他们一伙的生存。

此时,日本的经济已经濒临崩溃。

1945年6月6日,日本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分析讨论国力现状和世界形势。

单就军工生产能力来说,1944年的4至9月份,只生产飞机1千多架;防空炮弹月产1万发,但一次空袭就全部被炸光;燃料需求缺口量更大,由于海上封锁,根本得不到补充;只此几项,已远远不能应付战争的需要。

日本主要靠从中国大陆和南洋输入粮食。由于南方航路已被切断。1944年下半年,粮食月平均输入量已经比以前减少一半。食盐尤其不足,国内生产只有需要量的四分之一。

饿着肚子不但不能打仗,生存也不能维持,形势非常严峻。粮食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严重问题,日本当局不得不重新部署下一步的计划了。

1945年6月9日到12日,日本内阁召开临时会议,通过了《战时紧急措施法》和《义勇兵役法》《国家总动员法》等6个法案,将一切平时的法令都临时废止。

《义勇兵役法》中规定,国民都要把生命献给天皇和国家。凡15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17岁以上45岁以下的女子,无论是在学校的、农村的、机关或企业工作的都要服兵役,一律编入国民义勇队,只有孕妇、老人、病人、乳幼儿可以免除。

义勇队的工作任务是防空监视、工厂设施搬迁、运送物资、构筑阵地、增产粮食等,一旦敌人登陆,便用竹枪、锄头、棍棒等和士兵一样对敌肉搏,抱着炸弹往敌人坦克上撞,与敌人同归于尽。

日本法西斯头子决意把人民捆在最后决战的战车上,强制国民牺牲生命去参加毫无希望的不义战争,使日本人民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裕仁天皇突然热衷于结束战争是在1945年6月6日的御前会议以后。其急速转变的原因,据木户内相说,可能是由于德国已经投降,对只有日本在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打仗感到不安;或者是害怕苏联参战;或者是面对大规模的空袭,感到有生命危险等等。冲绳失陷也是重大原因之一。

过去,裕仁天皇只听好的汇报,偏信军部的激昂辞藻,而对国内国外的真实情况并不清楚,也没有人向他禀告过。

1945年6月8日,裕仁天皇举行御前会议。第二天晚上,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告诉他,日本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的兵力,合起来只有美国8个师的战斗能力,而且,弹药只够打一次现代化大会战的需要。日本本土的部队装备尤其不足,还比不上在中国大陆的部队。

这些真实状况是天皇从来没有在书面上看过,没有听大臣们说过的,他听完后大为震惊。

裕仁天皇马上派侍从武官到本土防卫据点视察,侍从武官回来报告说,九十九海岸东金、片贝等地,并没有什么防卫力量。这又让裕仁又增加了对本土防卫的不安,慌忙之中便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中,美中英三国首脑共同决议:在日本本土强行登陆,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项进攻计划原本在1945年初就已经提到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议事日程上了。但考虑到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菲律宾、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等各次战役中盟军的伤亡人数很多,如果在日本本土登陆作战,还要牺牲更多的生命。所以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西上将都认为没有登陆进攻的必要,只用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就可以迫使日本投降了。

持反对意见的是收复了菲律宾的麦克阿瑟上将,他说:“应该集中陆海空军人力和资财攻击日本九州,建成对本州能够进行决定性打击的基地,是最好的办法。从气候上分析,最适当的时间应该在11月。”这个提案,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支持,在中部太平洋战区战胜日本的太平洋舰队司令长官尼米兹也表示同意。

1945年5月18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首先在日本九州登陆作战,简称“奥林匹克战役”,然后在日本本州关东地区登陆,简称“花环战役”。

5月25日,麦克阿瑟进行奥林匹克战役的准备,预定攻击日期为1945年11月1日。

1939年夏天,传闻德国正进行一项秘密工程,由铀学会的科学家担任指导,直接对柏林的陆军武器生产部门负责。这个消息表明,德国法西斯已试图利用原子科学的成果制造新式武器了。

由于逃避法西斯迫害而从欧洲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生怕德国法西斯抢先造出原子弹来。在这种情况下,科学伟人爱因斯坦于1939年8月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建议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加强对铀的研究,以便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

1939年10月11日,罗斯福接信后立即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并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到1941年11月,美英两国通过协作研究,证明铀原子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由此可以制造破坏性极大的炸弹。

同年12月6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一天,罗斯福批准了一项大规模研制原子弹的计划。1942年6月,美国陆军部组织了“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全面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其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

从1943年到1945年7月原子弹试验成功的两年半时间里,美国政府在田纳西、新墨西哥、华盛顿三州以及其他许多地方投资25亿美元,建造巨大的原子工厂,动用了10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研制原子弹。

1945年4月25日,负责制定原子弹计划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向杜鲁门系统汇报了原子弹研制情况。史汀生似乎满怀信心地认为,在此后4个月内,原子弹的试制很可能获得成功。

6月1日,史汀生向杜鲁门提出建议,一旦具备条件,就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

1945年7月7日,杜鲁门率领美国军政要员乘军舰到欧洲去参加波茨坦会议,7月15日他们到达目的地。

第二天,即1945年7月16日早晨5时30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阿拉默果尔多爆炸成功,其威力为1吨烈性炸药的2万倍。

当天上午,杜鲁门就收到了关于原子弹试验成功的电报。

第二天,史汀生又专程飞到波茨坦,向杜鲁门汇报了试验的详情。

在此后的几天里,杜鲁门一方面和美国军政要员磋商使用原子弹的细节,并于7月24日以美国陆军部长的名义指令在1945年8月3日以后,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4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特种炸弹。

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政府没有正式答复,反而表示决心作战到底。

美军投放到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后升起巨大的蘑菇云。

从7月27日到8月1日,盟国飞机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发了150万张传单和300万张《波茨坦公告》。传单对这些城市发出警告,说它们将受到猛烈的空中轰炸。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接受波茨坦公告的任何表示。美国政府便按照原定计划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进行轰炸。

7月26日,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把原子弹的心脏部分运送到马里亚纳群岛中的提尼安岛。8月1日,原子弹装备完毕,它长3米,直径71厘米,外形很像一枚普通炸弹,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1945年8月6日8时整,两架B-29美机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外面广岛市民有很多人并未进入防空壕,而是在仰看美机。

8时15分,蒂贝茨指挥的一架美机投下降落伞,伞上所系的原子弹在离地面660米的高度爆炸,形成一个直径110米的大火球,火球发放出来的热度高达30万摄氏度。

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城市上面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全市立即被这黑暗的烟云所淹没。接着即冒起几百根火柱,广岛市遂化为焦热的火海。

这时广岛人口为343000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当日死者计为78150人,负伤和失踪者为51408人。全市建筑物总数是76327幢,全毁者4.8万幢,半毁者22178幢。

8月6日下午,设在广岛的日本第2总军司令部,经由吴镇府转告东京:“敌人使用了具有从未见过的破坏力的高性能炸弹。”

这时,日本有些人士对于在广岛爆炸的是否为原子弹还有怀疑。8月7日,参谋本部以第二部长有末精三中将为委员长,由原子能最高权威仁科芳雄博士等有关人员组成调查委员会,派赴广岛。仁科芳雄一行于8日下午到达广岛,立即证实新型炸弹确为原子弹,并报告东京。

在这个调查报告到达东京之前,外相东乡茂德已与首相铃木贯太郎商妥,决定上奏天皇。

8日下午,天皇面谕:“敌既已使用此种武器,则战争之继续更不可能,为获得有利条件起见,不得丧失结束战争之时机,关于条件,当有协商余地,应努力迅速结束战争,可转告铃木首相。”

铃木首相决定立即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但因一部分成员未在,没有立即召开。

8月8日上午11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日本方面久已吁请苏联斡旋和平,但苏方迟迟未予回应,大使佐藤期待着一个肯定的答复。但莫洛托夫告诉佐藤说,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

苏联政府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宣布从8月9日起,苏联政府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苏联参战对日本统治集团震动极大。9日上午8时,外相东乡访首相铃木于其私邸。这时铃木已接到苏联参战的报告,他在听取东乡说明关于迅速结束战争的决心后,立即表示同意,并向东乡等表明决心说:“由本内阁来结束吧。”

9日上午10时30分,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皇宫举行。

9日上午11时30分,正当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激烈争论时,美国又在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据1992年8月9日日本哀悼长崎被炸死难者会议宣布,美国原子弹炸死长崎的日本人是95845人。

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屠杀和平居民,摧毁物质和精神财富,污染生态环境,造成痛苦万分的原子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人谴责美国政府的这种战争方式。

但是,正由于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和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确实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溃败,促进了日本政府迅速投降。

早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对美英领导人说,一旦德国最后垮台,苏联就把增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与盟国共同打击日本。

根据雅尔塔会议期间的协定,在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三个月后,即1945年8月,苏联实行对日作战。8月8日下午5时,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收到莫洛托夫亲自交给他的一份苏联对日宣战的通告,并当面宣布,苏联从8月9日起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

日本大本营在1944年9月18日就下了一道命令,要求驻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作好对苏战备,以应付苏联出兵。

关东军接到命令后,于1945年1月拟定了纵深防守计划。大体上以长春为顶点,以图们、大连一线为底边的一块大三角形地区。

5月30日,日本大本营又下达了关于关东军新的对苏作战计划要领。之后,关东军即按计划进行对苏作战的部署。

关东军部署了3条兵力防线。东部防区,由第1方面军负责,下辖第3军、第5军,总计10个师团和1个独立旅团,配置在饶河、佳木斯、图们一带。

西部防区,由第3方面军负责,下辖第30军、第44军,总计9个师团、5个独立旅团,主要配置在洮南、长春、沈阳地区。

北部和西北部防区,由独立第4军负责,指挥3个师团和4个独立混成旅团,配置在孙吴、瑷珲、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一带。

此外,在关东军战斗序列内的还有第34军指挥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负责朝鲜北部防区。

长期驻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曾经被日本法西斯捧为“皇军之花”,是一个名牌的“精锐部队”。但是,自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关东军的大批骨干军官和部队就纷纷抽调到华北和中国各地的战场上去了。

1941年末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关东军的大批兵力被抽调到中国、南洋等地,其中包括唯一的坦克机械化军、独一无二的秘密新武器臼炮大队以及大批空军部队。关东军长期储存的庞大军需作战物资也不断抽调,估计到1945年8月已被调出一半以上。

经过大批抽调之后,关东军已徒具虚名,所谓“精锐部队”之说早已成为历史。到1945年夏,它不仅战斗素质大大下降,而且人数也锐减了。

在1945年8月苏联出兵前夕,日本关东军用于对苏作战部署的兵力,连朝鲜北部算在一起,总计为24个师团、11个独立旅团,大约75万人。

就在关东军按计划在以东北腹地为核心进行纵深部署时,苏联就宣布对日作战了。

根据1945年7月苏联军事当局拟定的对日作战计划,苏军的作战部署是从蒙古的东部和滨海州东西两面对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实行主要的突击,并从北面实行辅助的突击,以便速战速决,分割和围歼关东军于东北的腹地,不让战争旷日持久。

8月9日零时一过,苏联红军百万雄师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厉攻势,从各个方面突入在中国东北的中苏边界,对日寇关东军发起全线总攻击。

苏联红军分4路进军。第一路是后贝加尔方面军,从西面突入东北的中部平原,同远东第1方面军相呼应,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切断关东军同华北日军的联系,分割和围歼关东军第3方面军主力于长春、沈阳地区。

第二路是苏蒙联军,向承德、锦州和张家口进攻。

第三路是远东第1方面军北翼部队,其任务是从东面突入东北的中部平原,分割和围歼关东军第1方面军主力于牡丹江等地区,然后向吉林、长春、哈尔滨进攻。

第四路是远东第2方面军,其任务是策应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方面军北翼部队,担任辅助的突击,在红旗黑龙江分舰队的协同下,强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向哈尔滨、齐齐哈尔方向进击,牵制并歼灭关东军的独立第4军。

此外,第一远东方面军南翼部队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切断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联系,并向朝鲜北部进击,歼灭那里的日寇。

经过几天的突击,各路苏军都有很大的进展,在进军途中虽然遇到关东军一些部队的抵抗,但阻力不大。后贝加尔方面军到8月11日已攻占鲁北、突泉、洮南、化德、多伦等地。远东第1方面军北翼部队到8月14日已攻占牡丹江等地;南翼部队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8月12日攻占朝鲜北部的雄基、罗津两港口,不久又攻占清津港。远东第2方面军在8月14日前攻占了饶河、宝清,并封锁了孙吴。

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5日,日皇广播投降诏书。关东军士气更加低落,整个防御体系顷刻瓦解。

17日,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向华西列夫斯基提出停战建议。

18日,他将同苏军交战的日本第1方面军、第3方面军、独立第4军和第2航空军的参谋长召集到长春,下达了停止作战、向苏军投降的命令。

19日,苏军要求关东军全部停止战斗、缴械投降不得迟于20日12时。

到8月下旬,几路苏军都已进入东北的腹地,并在中国出关作战的八路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协助下,顺利地进占所有的重要城镇。在朝鲜北部,苏军在金日成领导的人民武装配合下,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到8月30日为止,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各部队,全被解除武装。

在南库页岛方面,苏联远东第2方面军所辖部队于8月11日晨发起攻势,越过北纬50度分界线,进入库页岛南部。13日开始攻击日本守军。当时日本在南库页岛的守军为日本北部军管区第5方面军的第88师团,兵力大约1.8万人左右。

经过一番战斗后,双方签订现地停战协定。25日,苏军进占落合、丰原等地,太平洋舰队的一支陆战队还占领了大泊等地,南库页岛的战事便告结束。

8月15日夜,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命令远东第2方面军和太平洋舰队立即准备实行登陆作战。

18日晨,远东第2方面军所辖部队在海军舰艇协同下,开始攻占千岛群岛最北端的占守岛。经过战斗,23日日本守军同苏军签订停战协定。

从24日起,苏军部队从北往南依次进占千岛群岛的各岛。

9月1日进占国后、色丹两岛后,苏联当局宣布千岛战斗结束。

就这样,苏军自8月9日开始对日作战以来,历时3周多便全部胜利结束。苏联的军队和人民,在击败德国法西斯后挥戈东进,在中国人民、朝鲜人民的有力配合下,一举打垮了霸占中国东北多年的关东军和其他日军,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引起日本当局及国民的巨大恐慌。加之苏联出兵对其作战,日本政府一度陷入绝境,被迫于8月14日宣布接受美、英、中、苏《波茨坦公告》的条件。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了投降诏书,但大本营并没有给武装部队下达停战令。因此,日军部队不断进行反攻,不肯放下武器。针对这种情况,苏联最高统帅部命令各个方面军继续进攻。

连续几日激战后,关东军难抵苏军的攻势强大,有组织的抵抗基本上被击溃。

8月17日,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向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提出停战建议。这时,关东军司令部才向全军发布停战命令。

到8月19日,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北部的关东军都停止了抵抗,成千上万的人被俘。

为了加快解除投降的日军武装和接收俘虏,防止破坏工业企业和其他重要设施,不让日本人把贵重物资运走,苏军在中国东北、朝鲜、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一些大城市都实行了空降。

三个方面军的部队于8月20日在东北中心地区会师,解放了中国的哈尔滨、吉林、长春、沈阳等大城市和工业区。

8月23日苏军占领辽阳、旅顺,24日占领大连。

至此,整个内蒙古和东北完全获得解放。

在苏联出兵对日作战的大好形势下,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指出“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同苏军和其他同盟国军队一道,向日伪军发起全面进攻。

8月10日至11日,中国解放区抗日武装力量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7道进军命令:令解放区的所有抗日部队向一切日伪军占领的交通要道举行进攻,迫使其无条件投降;如遇拒绝缴械投降者,即予以坚决消灭;对收复之各城镇实行军事管制,维持秩序,保护人民。

8月10日,蒋介石下达3道命令。

一是令解放区军队就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日伪军“擅自行动”;二是令国民党军部队“加紧作战”“勿稍松懈”;三是令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

13日,朱德、彭德怀致电蒋介石坚决拒绝其要解放区军队“驻防待命”的错误命令。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

同日,朱德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及其所指挥下的一切部队投降。

16日,朱德再次致电蒋介石要他收回错误命令。

这时,解放区军民在延安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已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各个战场上以迅猛之势向日伪军展开了全面进攻。

在这个时期,蒋介石的军队在美国的大力支援下,很快进抵武汉、太原、天津、徐州、上海、杭州、南昌、长沙、广州等地,接受日寇投降。

1945年9月9日,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签署了投降书,向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的代表何应钦上将投降。

10月25日上午,台湾、澎湖地区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现名中山堂)举行。

我国受降官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陈仪等人先在受降席就座。

然后,日本驻台湾总督兼第10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将等5人,由中方人员领入会场。

安藤等向中国代表脱帽鞠躬行礼后,即将所佩军刀解下,呈递给中国代表,以示台湾日军缴械投降。

安藤大将双手颤抖,捧着《降书》仔细,然后用毛笔签名并加盖私章,随即呈递给陈仪签名盖章。

这样,日本侵略者对台湾50年的血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台湾和澎湖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5年春夏,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亚洲各国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和反攻,配合同盟国军队,打击日本法西斯。

8月8日,苏联宣布出兵对日作战后,金日成将军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便决定对日寇发起大反攻,配合苏军进行战斗,解放了朝鲜北部,为以后建立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创造了条件。

在越南,1945年春夏,以胡志明为主席的共产党展开了广泛的活动,扩大根据地,建立各级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越南解放军。于8月19日,全国举行总起义。

到8月下旬,越南人民不仅制服了日本法西斯,而且推翻了近百年帝国主义统治和上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巴亭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在50万父老乡亲面前宣告越南共和国成立了。

根据同盟国达成的协议,北纬16度以南的日军向英国军队投降;16度以北的日军向中国军队投降。

9月28日,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将军在河内举行的隆重仪式上,接受了日本司令官土桥勇逸签署的投降书。

在缅甸,1945年三四月间的敏铁拉战役和曼德勒战役之后,特别是5月初缅甸国民军和英印军队收复首都仰光之后,在缅甸的日本侵略军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纷纷作鸟兽散。

日本第15军司令部以及第15、53、56师团退到泰国;第55师团退到越南;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带领第31师团退到马来西亚。

后来这些残兵败将分别在上述各地向盟军缴械投降。

在菲律宾,日本第14方面军残部退守布洛山周围,苟延残喘。

8月21日收到南方军关于停战的命令,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携同参谋长武藤章中将下山,9月3日在碧瑶向美军投降。

在印尼,日本占领后期,印尼人民抗日斗争进一步发展。

1945年5月,“卫国军”的一个营举行武装起义,击毙日本军官25名。日本占领者被迫加快了上演“独立”丑剧的步伐。8月7日,他们宣布成立“独立筹备委员会”。

8月11日,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在西贡召见民族主义领导人苏加诺等人,计划于18日召开“独立筹委会”第一次会议。

但出乎殖民主义者的预料,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终战诏书”。

经过抗日团体和苏加诺的协商,1945年8月17日,印尼各界代表终于正式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并立即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由于亚洲各国人民的长期抗日斗争,特别是1945年8月前后的大反攻,日本侵略者陷于四面楚歌、处处挨打的被动局面。

他们奴役亚洲人民的“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完全破灭了,只好缴械投降。

从8月9日到14日,日本连续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内阁全体会议,讨论投降或继续作战问题。

主和派认为,只要能维护天皇制度,日本民族就有复兴之日,因此就能接受《波茨坦公告》。外相还提出了日本政府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诸条件的议案。

但主战派坚决反对。两派争论不休,最后只好召开御前会议,请天皇圣断。

8月14日上午10时50分,御前会议于皇宫防空洞举行。

铃木首相首先向天皇上奏近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和内阁会议情况,并说在阁议中,赞成外相议案的约占八成,但尚未获得一致通过。

首相发言后,主和派声泪俱下,“恳请陛下准予再照会”,希望同盟国同意维护天皇制度。如果不允许,那就只有继续战争,死里求生。

这时会场上一片沉寂,气氛凄惨。

最后天皇裕仁发言:“我的异乎寻常的决心没有变,是根据内外形势、国内情况和彼我双方的国力和战力来判断的。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或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如果现在停战,可以留下将来发展的基础……希赞成此意。”

裕仁讲话后,铃木首相上奏:当即起草终战诏书。

日本政府根据这次御前会议的决定,赶忙拟就了一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诏书,以及向反法西斯同盟国发出的日本最后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电报稿。

从这时起到9月上、中旬止,散布在远东、南亚各国、南洋地区和太平洋诸岛的330多万日本军队,陆续在各地分别向同盟国投降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天皇召开了御前紧急会议,为了保存实力,会议决定无条件投降。

而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的准备工作,是由麦克阿瑟上将的司令部负责进行的。据说,他在签署投降书仪式上用了五支钢笔。

8月19日,日本代表到达马尼拉,听取了有关签署投降书的必要指示,并收到同盟国拟定的投降书的全文。

8月26日,麦克阿瑟上将通知日本帝国大本营,美国舰队已开始向东京湾进发。

28日,美军先头部队在东京附近的机场降落。

30日,麦克阿瑟上将到达东京,控制了东京的广播电台,建立了自己的新闻局。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海军最大的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

麦克阿瑟在签字前进行了简短演说。

签字用的桌子是从军官食堂搬来的长方形餐桌,上面铺着绿色呢子台布。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同盟国受降代表站立的地方,靠外的一面留给日本代表。

桌子前左方是身着白色制服的50位美国海军将领,前右方是身着黄色制服的50位美国陆军将领。

8时30分,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同盟国代表团到。

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稍许,麦克阿瑟和尼米兹上将到达。

8时55分,一艘驱逐舰把由11人组成的日本代表团送上“密苏里号”。

为首的是日本外相重光葵。这是一个老牌军国主义分子,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罪犯。由于1932年在上海虹口庆祝胜利时,被朝鲜义士投掷的一枚炸弹炸断了一条腿。因此,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上扶梯时异常艰难。

第二个日本代表是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签署投降书。

日本11个代表排成三行,站在签字桌向外的一边,与联合国代表团隔桌对立。

盟军的签字代表是赫赫有名的美国五星上将、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

上午9时,签字仪式开始。麦克阿瑟从舱内出来,神情严肃地走到扩音器前发表了简短的演说。随后,他命令日本方面的代表重光葵、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这两个平时耀武扬威、杀气腾腾的军国主义分子,这一天却神情沮丧,狼狈不堪。

重光葵缓慢地走到桌边,把大礼帽放到桌上,坐入椅中,脱下手套,然后从衣袋里取出一支自来水笔,在两份投降书上分别签了字。

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站着欠身签了字。

之后,麦克阿瑟邀请温赖特将军和白西华将军陪同他签字,麦克阿瑟请二人陪同是有原因的。这两位将军都是刚从日本集中营里出来的,骨瘦如柴。温赖特将军是麦克阿瑟的副手,他曾在菲律宾向日本投降。而白西华将军是一名曾在新加坡向日本投降的英将。

这次麦克阿瑟邀请两人一同参加受降仪式,就是想让这两位死里逃生的战友享受一下胜利的喜悦,也让他们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昂起头来。

麦克阿瑟走到签字桌边代表盟军签字。有意思的是,他在签字时用了5支笔:第1支写了Doug(道格),然后把笔送给温赖特;用第2支笔写了s(拉斯),然后把笔送给了英国白西华将军;以此来抚慰这两位受尽日本人折磨、蒙受奇耻大辱的盟国将领。

他用第3支笔写完MacArthur(麦克阿瑟),将笔交给美国国家档案馆。

接着他又用两支笔签署了他的官衔。

第4支笔交给西点军校,这是他的母校。西点军校系美国的著名军校,培养了许多高级将领,被称为“将帅的摇篮”。麦克阿瑟当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在该校毕业,然后由少尉一路晋升到五星上将,并成为“二战”中的盟军统帅,西点军校的师生为该校出了一位世界闻名的名将感到自豪。麦将签字笔送给母校,自然有其特殊意义。

第5支笔是他从自己衣兜里掏出来的红色小笔,用后送给他的妻子。

至于麦克阿瑟送一支签字笔给太太琼妮·费尔克洛思,那是感谢她这么多年来的辛劳及对他真挚的爱。因为,自从他从军以来,东奔西走,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出生入死,费尔克洛思除承担了所有家务外,还为他的安全受够了惊吓,操碎了心。

然后,盟国代表分别代表自己的国家在降书上签字,表示接受日本代表的投降: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布鲁斯弗雷泽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扬科中将、澳大利亚代表托马斯布莱梅将军、加拿大代表穆尔·戈斯格罗夫上校、法国代表雅克勒克莱尔将军、荷兰代表赫尔弗里希海军中将、新西兰代表艾西特空军中将。

签字完毕后,麦克阿瑟说:“让我们祈祷,和平已在世界上恢复,祈求上帝永远保佑它。仪式到此结束。”这意味着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到此结束。

麦克阿瑟用5支笔与战败国日本签投降书。这段“二战”中的佳话至今仍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国民党去台高官大结局罪生花汉家天下(共4册)红鸾心动:天才少女神相中国史一本通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