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图霸(1/1)
东周(前770~前476年),各诸侯国被兼并,奴隶制走向崩溃。
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周平王东迁以后,开启了东周历史。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东周开始后,周王室开始衰败,只保有天下之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同时,在中原文化的影响及民族融合的基础上,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得以发展壮大。地处中原的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现了霸主争夺战。随着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从而成就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可以说,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
从西周时起,天子威仪,各诸侯国间禁止攻战兼并。原本比周落后很多的各诸侯小国得以修养生息,经济、军队逐渐强盛起来。西周灭亡,东周王室衰弱,周平王迁都洛邑后,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各自为大的诸侯国打破了王室独尊的局面。后来侯国间互相兼并,强宗陆续出现。在兼并过程中,西周旧制度逐渐被破坏,特别是宗子世袭、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转化,成为东周社会各种变动中最基本的一个变动。东周后期,时局动荡,诸侯间频繁的战争,使平民百姓的生活变得艰难沉重,但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据《春秋》记载,在东周不断衰败的200多年里,鲁君朝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鲁是周公的后代,与王室的关系已属最亲近,朝贡都几乎全废,更别说其他诸侯了,只会比鲁的朝贡更少。
可俗话也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周无论如何贫弱,名义上依旧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地位,为各诸侯国所尊崇。齐、晋两大国联合诸侯一起阻遏蛮族大国楚的北进,都是打着尊王、勤王的旗帜,才得到诸侯的信从和支持的。
这时期的文化中心分别是东周王国、宋、鲁,其中以周王朝的文化为主。因为王室衰微,不能养活众官,有专门知识与技术的王官百工陆续分散到诸侯国,有些人做官,有些人做师,扩大了文化的传播。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子朝结合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百工,起兵争王位。经四年战争,子朝兵败,率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等旧宗族和百工,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奔到楚国,这是东周文化最大的一次迁移。周人和大量典籍的移入,使楚国一跃成为代替东周王朝的另一文化中心。在鲁、宋、楚这三个文化中心都各有成就:鲁国孔丘创儒家学派,宋国大夫墨翟创墨家学派,战国时楚国李耳创道家学派。
经长期休养生息坐大后的诸侯,有实力也有欲望想要占有他国的土地和臣民,这就促使了诸侯间不断地发生征战。吞并与被吞并,造就了楚、齐、秦、晋、吴、越六个大国。
楚国
有苗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说,有苗曾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个大国。这个大国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是许多部落的集合体,其中较大的是荆楚。商高宗武丁曾出兵深入荆楚境,捕获大批俘虏。周文王时,周势力到达汉水流域,一部分有苗人归附周国,接受周文化。武王伐纣,有苗人参加周军作战。成王大封文武功臣后嗣,熊绎得封子爵,居于丹阳(湖北秭归县)。熊绎的祖先,就是归附文王、跟随武王伐纣的有苗人酋长。西周时期,熊绎的子孙不断扩大土地,立国号为楚。
东周初期,楚国逐渐强大。楚国君臣自称是蛮夷,专力攻伐华夏诸侯,五年不出兵,算是莫大的耻辱,死后见不得祖先。因为楚国好战,又经常获得胜利,国境扩大了。春秋时,楚国先后吞并四十五个小国,是诸侯国中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
齐国
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辅佐周武王灭商兴周的姜尚。姜尚的女儿邑姜是武王正妻,生周成王和晋国始封者唐叔虞。成王封姜尚为齐侯,赐给他一种特权,得征伐有罪诸侯。
西周厉王时,齐献公迁都临菑。齐国到齐桓公时,吞并了很多国家,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齐桓公重用大政治家管仲,整顿国政,分全国为21乡,其中工商6乡,士15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平时农夫耕田,士“食田”,战时农夫当兵,士当甲士和小军官。士乡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每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伍有轨长;五十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司;二百人为卒,卒有连长;二千人为旅,旅有乡良人;五旅一万人为一军。一国有三军,齐君自率一军,上卿国子高子各率一军。管仲还依据齐国有山有海的优势,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铸钱调节物价。改革数年之间,齐国便国富兵强。
秦国
秦国本为西方一个小诸侯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相对强大些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被排挤不能参与诸侯盟会。而秦国一方面在戎族地区扩充土地,一方面与中原各国来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励精图治最终逐步发展成为强国。
周平王东迁后,封秦君襄公为诸侯。前753年,秦文公开始设立史官,用以纪事。前746年,秦国采用西戎野蛮法律,开始应用灭三族法(父族、母族、妻族)。后来,秦穆公重用谋臣百里奚,战胜晋国,秦国疆土扩至黄河边上,之后又用谋臣由余,灭12个戎国,秦国成为西边的霸主。
晋国
晋国出自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疆域大约在今山西省的南部。晋国从建立到衰亡历时700余年。
东周初期,晋献公建都绛,开始兼并的步伐,灭霍、耿、魏、虞、虢等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并且国土跨到黄河南岸,形成一个地险多马的大国。晋献公消灭国内同姓宗族,放逐自己的儿子夷吾(晋惠公)、重耳(晋文公),为了加强了公室的权力,形成一个政权集中的强国,他封异姓人为卿大夫。
前636年,放逐在外19年周游列国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随从他的文武功臣都得到重用,君臣一心,整顿国政。前632年,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与楚、陈、蔡三国联军在卫地城濮大战,击败楚军,晋国从此成为霸主。
吴越二国
周太王长子太伯仲雍,让继承权给次子季历,逃奔到梅里(江苏无锡县东南),有蛮人千余家来归附。太伯仲雍断发文身,做了蛮人的君长,国号吴。吴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渐强大。楚国大夫巫臣亡命到晋国,献联吴攻楚的计谋。前584年,晋使巫臣带着一队战车到吴国,教吴人射法、御法和战车阵法。吴军学会车战,从淮南江北的陆地上,攻击楚国的侧面。吴楚连年打仗,甚至一年打七次仗,楚军疲于奔命。
寿梦死后,其长子诸樊继位。传位到阖闾这一代时,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人孙武为将军,国家军事势力强大。前506年,吴国大举攻楚,五战五胜,楚军大败。吴军攻破楚建都约200年的郢,楚国民人和文物财宝大量被吴军俘获。这是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对楚国是空前未有的创伤,但由周入楚的华夏文化,却因这次战争更多更快地传播到长江下游,加速了吴国的文化进步。
越国的国都在会稽,经济、文化比吴落后。阖闾领兵攻打越国,被越军战败,阖闾受伤病死。阖闾子夫差即位,立志报仇,夫差攻越大胜。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被迫称臣,后来勾践不断举兵伐吴。最终击败吴国,吴亡。紧接着,勾践又向北方进军,宋、郑、鲁、卫等国的归附,使越国一举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之一。
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带着他的《兵法》到了吴国,呈给吴王阖闾。吴王细细后对伍子胥说:“孙武的这十三篇兵法好极了,他真是个奇才。”于是叫伍子胥去请孙武来王宫相见。
见面之后,吴王说及本国兵微将寡,问孙武怎样才可以扩军强国。孙武将当前形势分析过后,便说:“我的十三篇兵法,不但可施于军旅,还可以动员妇人女子,驱而用之。”吴王大笑起来,说:“我从来未曾听说过可以训练女人上战场杀敌的。”
孙武说:“不相信可以当面试试,如不成功,甘当欺君之罪。”“真的吗?”吴王说,“好,且看看你的本领。”于是就在后宫选出180名宫女,交给孙武接受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命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两队队长,又令所有宫女每人各执一支戟。孙武说:“军旅之事,纪律森严,有赏有罚,号令必行。”孙武把宫女编成左右两队,右姬管右队,左姬管左队,各披挂兵器,示以军法:一不许队伍混乱;二不许交谈喧哗;三不许私自行动。
第二天一早,全体齐集教场训练,吴王也坐在楼上观看。180名娘子军全副武装,右手握剑,左手拿盾,分站两旁。吴王看见心爱的宠姬“威风凛凛”,心里着实欢喜。孙武升帐了,传令布阵,将黄旗两面,授给两位队长,令为前导,众女跟随队长之后,五人为伍,十人为总,要紧随相继,不得脱离。听鼓声进退,脚步不得混乱。传谕已毕,令队伍皆跪下听命。一会儿,孙武又下命令:“鼓声一响,两队齐起;鼓声再响,左队向右转,右队向左转;鼓起三通,各挺剑互斗。锣声起时然后收兵。”将规矩讲得一清二楚。
号令一出,众女都掩口嬉笑起来。击鼓的军土禀告,第一次鼓已击过了,但她们有的起,有的站,参差不齐。孙武站起来非常严肃地说:“规矩不明,号令不熟,是将领的罪过。可再申明前令,解释清楚。”军吏奉命再大声告谕一次。鼓吏第二次击鼓,但这些女子依旧嬉笑耳语,挨肩斜倚,乱成一片。
孙武忽然双目一瞪,大发虎威,喝问:“执法吏何在?”“有。”“我已说过,规矩不明,号令不熟,是将领的罪过;今已约束再三,号令已明,却明知故犯,违反号令,就是军官和兵士之罪。”左右见孙武正发怒,不敢违抗,便将两姬捆绑起来。
吴王从台上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急命人持节驰救,令曰:“寡人已知将军的用兵能力了,但两姬乃寡人心爱之人,非此两人,食不甘味,睡不安寝,请看寡人面上,赦免一番。”孙武拒绝了,说:“军中无戏言,臣已奉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若听君命,赦免有罪,将何以服众?斩!”
不一会,两姬头颅已挂起来了,宫女无不身体发抖,牙关发颤,诚惶诚恐地跪在帐下听令。
孙武又将副队长任命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宫女们前、后、左、右、跪、起都符合规矩要求,没有一个敢于出声的。
自此之后,吴王深知孙武善于用兵,于是拜孙武为将军。孙武纵兵驰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捷报频传,显名诸侯,使吴王阖闾称雄一方。
齐桓公即位后,依靠管仲的帮助,争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与鲁国的交战,却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前684年,刚即位两年的齐桓公派兵进攻鲁国。鲁国的国君庄公决心跟齐国拼一死战。
齐国的主动进攻,激起鲁国臣民的一致愤慨。鲁国人曹刿,准备求见鲁庄公,希望能参加抗齐的战争。
亲朋好友们听说他的想法后,都劝诫他:“国家大事,有当大官的操心,您何必去插手呢?”
曹刿说:“当大官的目光短浅,未必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眼下国家有危难,我哪能不管呢?”说完后,他直接到鲁国的王宫门前求见庄公。庄公正这时候正好在为没有谋士相助而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了进来。
曹刿见了鲁庄公就问道:“请问主公凭什么去抵抗齐军?”
鲁庄公跟他说:“平时有什么好吃好穿的,我从不会一人独占,总是分给大家一起享用。凭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支持我。”
曹刿听了直摇头,说:“这种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多,百姓不会为这个支持您。”
鲁庄公又说:“祭祀的时候,我都是非常虔诚的。”
曹刿还是摇头说道:“这种虔诚也没什么用,神帮不了您的忙。”
鲁庄公思考了一会,说:“百姓遇到官司,就算不能把每一件案件都查得明明白白,但我都有做到尽可能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才点头说:“这倒是件很得民心的事,光凭这一点王就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曹刿向鲁庄公提出一起上阵的要求。看曹刿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答应了曹刿可以一起随军迎战。等军队出发的时候,曹刿和鲁庄公坐在同一辆兵车上,可见鲁庄公对曹刿的信任和礼遇。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拉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依仗人多,战争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击第三通鼓。齐国的士兵们都以为鲁军不出来迎战是他们胆怯,于是更加耀武扬威地冲着鲁军就杀了过去。
这时候,曹刿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进军鼓,兵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没防到这一着,招架不住鲁军的凌厉攻势,败下阵来。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忙不迭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别着急!”说着,他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接着,又上车爬到车杆子上,望了望敌方撤退的队形,才说:“请主公下令追击吧!”
鲁军听到追击的命令,个个奋勇当先,乘胜追击,终于把齐军赶出了鲁国。
鲁国取得胜利后,鲁庄公对曹刿战场上镇静自若的指挥智谋,暗暗佩服。回到王宫后,他向曹刿问:“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反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足;第二通鼓,士气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哪有打不赢的道理?”
鲁庄公接着又问为什么不立刻追击。曹刿说:“齐军虽然败退,但它是个大国,兵力强大,说不定他们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埋伏,我们不能不防着点儿。后来我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才相信他们阵势全乱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曹刿足智多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zou)邑人。孔子的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孔子3岁时就去世了。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礼节,还经常会在家摆上碗盘,模仿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学习祭拜。
长大后,孔子致力于读书学习,精通“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不管做什么,他都会认认真真去做。出任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库的物资从来不会缺少;出任管理牧业的小吏,牧场的牛羊繁殖得越来越多。
不到30岁,孔子的声望就已经远播。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希望孔子收他们做学生。之后,学生越来越多,孔子就办了私塾授课。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35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对孔子礼遇有加,打算重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回到鲁国,仍旧以教学授课为业。
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他又做了管理工程的司空。后来,孔子又做了掌管司法的司寇。
吴王阖闾大败楚国后,国力猛增,中原地区首当其冲受到了极大威胁,这当中受威胁最严重的是齐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国力开始走下坡路。齐景公即位后,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国家朝政得以焕然一新。前500年,齐景公约鲁定公于齐鲁交界的夹谷开会。齐景公打算借此拉拢鲁国和中原诸侯结成联盟,重现桓公当年的国力。
那时候,诸侯间开会,会有大臣做会晤的“相礼”。这次鲁国的“相礼”是由掌管鲁国司法的孔子来担任的。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陛下您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到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的三处土地还给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80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令孔子感到失望。就连孔子的学生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不久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明君一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大国都在忙于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时局动荡不安,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君采纳。
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和楚七个国家。中间遇到的苦楚一言难尽。有一次,孔子到了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请他到楚国。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后,会对陈蔡两国不利,就发兵在半路上截住了孔子。孔子被围困在那里,粮水用尽,几天吃不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在列国间奔走的七八年,孔子碰到了数不清的钉子。年纪越来越大,最后孔子回到了鲁国,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晚年,孔子还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重要文化典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学生们继续传授他的学说,一代代的传承成就了儒家学派,孔子也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伤重身亡,夫差即位。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但夫差不听伍子胥等人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的性命。
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仆,对夫差恭恭敬敬,饱受屈辱。勾践为他驾车养马,勾践的夫人为他打扫宫室。夫妻两人住在潮湿的囚室里,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勾践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在三年后得到夫差的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他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以此节省开支。
勾践返回越国后,还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十年不收赋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岁不嫁,男子20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快分娩时,须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奖励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奖励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三个,官府给请奶妈喂养。对鳏寡孤独者也有相应的照顾。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任用。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计策: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的君臣,使他们高兴;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万石。第二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国的粮种颗粒饱满,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粮食无收;越国向吴献上美女西施、郑旦,引得夫差将政事荒于一边;勾践派3000名木工到山中砍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和国力;还暗中动作,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最终伍子胥被逼自杀。总之,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越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三千精兵,拿下了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后又擒了夫差。勾践终于一雪国耻,灭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