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手稿本·叁柒(1/1)
原文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译文
自然中的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所以没有完美。但是要将自然中的事物表现于文学中,必然要舍弃它们的相互关系、相互限制之处。所以即便是写实家也同样会是理想家。另一方面,不管怎样虚构的境界,它的材料必然来源于自然,并且它的结构也必然要服从自然的法则。所以即便是理想家也同样是写实家。
赏析
这里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即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既不是对自然的模仿,也不是主观的凭空创造。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可以作为真理使用,但是我们也必须从这句话庸俗化的传统中挣扎出来,这就是说,我们同时也必须承认艺术的创作者具有某种先天的天赋,他们对美的敏锐是超常的,他们是从自然到美的水路上的撑船人,我们依靠他们从此岸到达彼岸,我们必须承认他们对这段路途的垄断。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使自己的言辞在两块大陆上随意驰骋(之所以我们的发言权被局限于两块大陆上,是因为我们对二者之间的联系处于无知状态),这样艺术才能够保有它神圣的地位不会堕入庸俗化的深渊,也只有这样艺术才成之为艺术。从而我们也可以放心地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先看看写实之境。以落日为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取其壮美,“斜阳却照深深院”取其悠长,“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取其华彩,“杜鹃声里斜阳暮”取其凄切。这即是所谓“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虽为写实,其实是融合了自身的感受和喟叹,舍弃了事物的某些特性,就是老王所说“写实家亦理想家”。
再看看虚构之境。比如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一句,明月、短松、小山,构成了一幅凄冷的画面,境中的景物都是取材于平时所见,读来如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取材于生活和自然中,不是可以想见的景观,那就无法让人感同身受,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了。这就是“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如上所言“理想家亦写实家”了。
如果不是取材于生活,不是可以想见的事物,那就无法让读者感同身受,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没有作者的思想,没有丝毫情感,这样的作品犹如行尸走肉,更加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理想和现实是一部作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