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周代思想概况(1/1)
中国文化的起源,向来从夏商说起,也就是从私有财产制度确立的时候说起。不过夏商两代,尤其是盘庚以前,可信史料太缺乏,无法论证当时的真相,只能在先秦传说里,约略推见些稀疏的影子。
夏代社会已有阶级,但是原始公社制度还保存很大的成分。孔子说,夏人尊天命,事鬼敬神,赋税政令比较宽,刑罚威势比较轻,人民蠢愚朴野,对统治者没有什么怨恨。殷代奴隶占有制度发展了,统治阶级尊天命,敬鬼神,借重天命鬼神的威权,掠夺财富,对被统治者施行严厉的刑罚,不讲什么道理和恩义,所以社会“荡而不静,胜而无耻”。换句话说,是阶级斗争非常剧烈。周代开始了封建制度,周公制礼治民,规定尊卑亲疏贵贱长幼男女君臣父子等等无数差别。每一等人有他一定的义务和权利。尊贵人权利大,义务小。卑贱人义务大,权利小。
夏商周政教不同,决非如儒家所说“三代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实际上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不同现象。
春秋后期,贵族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向着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革。这一变革的过程,经过战国时代,完成于秦之统一。这种制度与阶级的激剧变化,在当时思想上的反映,有主张保守的一派,梦想恢复周公时代的领主制;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为孔子。战国时代,地主势力较春秋时强大,传儒家之学的孟、荀,都放弃尊周的主张,特别是荀子,要求秦朝式的统一。有主张打破贵族领主制,尽量使地主得到发展的;这一派思想的代表人物为商鞅、韩非。没落了的贵族领主,因为陷入绝望地位,所以情绪消极,主张极端的复古守旧;这一派思想的代表是老子。上述各派之外,还有许多思想派别,其中最显著的,是主张劳苦庶民利益的墨子。
孔子赞美尧舜(原始公社社会),认为是大同之世,太平的社会。同时对现实社会,希望造成固定的、巩固的、不变动的封建制度,就是说想恢复周公时代的制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贵族,曾祖父逃难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山东泗水县东南)宰。宋是殷朝的后代,鲁是周公的旧封,春秋时代,宋鲁是文化国,给孔子学术上很大的影响。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卒于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年七十二岁。这正当春秋后半期,公室卑弱,大夫争权,所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表示出旧制度不能维持现社会的时代。当时士大夫间,流行着“善之代不善,天命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带些革命性质的理论。这在旧统治者看来,是多么危险的思想。孔子立在复古的观点上,严格批评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但对鲁国的乱臣贼子,却替他们讳莫如深,说是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
士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看不起老农老圃,当然不愿意吃苦劳动,但贵族阶层里,又没有士的地位,很少有机会取得大官。因此他们憎恶世卿把持,要求登进贤才,唯一希望是做官食禄,最好得做国君的宰相。周公相成王,是他们理想的幸运。如果做不到,替世卿当家臣也可以。孔子正是这个阶层的代表。
想维持旧统治者的地位,可是正在摇摇欲坠;想反对世卿大臣,可是他们仍有实际权力;想做大官,可是被贵族压抑;想安贫贱,可是委曲了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士的生活是烦恼矛盾的。信天命而不信鬼神,正是这种矛盾生活的反映。因为天是至尊无上,独断独行,高深莫测的东西,“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定下的命,谁能反对呢?鬼神应该福善祸淫,事实却不然,所以鬼神是不可信的。孔子所谓天命就是君主专制,鬼神就是卿大夫,卿大夫不得分君主的威权,不得有独立的地位,犹之有了天,不必再信鬼神,犹之君主有权,不必向卿大夫要官做。
据说,孔子五十岁才知天命。他没有被桓司马杀死,说是有天命,冉伯牛病死,也说有天命。这样,统治者未被推倒,当然是天命未改,应该“仍旧贯,何必改作”。等到统治者既被推倒,那是天命已改,可以拿“仍旧贯”的理论去拥护新受命者。照春秋经大义说来,魏文侯是篡逆之臣,文侯的老师,却是传春秋经大义的卜子夏,这也许就是孔子天命论的实践。
天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道德政治等等都是固定不变的。政治的根本是礼乐,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是礼乐的真义。那些疏者卑者幼者女人等被压迫被轻贱是合理的。道德的根本是仁义。仁就是爱,义是等次。爱有等次,对父母谓之孝,对君主谓之忠。人臣事君之礼是“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人子事亲之礼是“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并立,士不必拘束在一个国家做官,所以君臣关系,固然比不上父子,也不像秦汉统一以后“君天也,天可逃乎”那样严厉。
孔子教人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可说是中庸主义和家族主义。处世以中庸为主,庸言庸行,寡悔寡尤,就是不要说固执的话,不要做特异的事,免得招祸受辱。天下有道,出来做官,无道,快点隐藏,和不分是非,惟利是图的“乡原”(伪君子),区别就在这里。立身以家族为主。孝为仁之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然不会犯上,更不会作乱。
历史证明统治者在未得政权,已得政权,以及政权将要崩溃的时候,对孔子的态度是不同的。汉高帝,侮辱儒生,夺下他们的帽子撒尿,这是何等的无赖行为。后来做了皇帝,用太牢(牛羊猪)祭孔子。金兵攻破曲阜,指着孔子像骂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是你说的么?一把火烧毁孔子庙。后来统治中原,赶快修庙尊孔。宋徽宗大封孔子弟子做什么公什么侯什么伯,连仅见姓名的人物,如公夏首封钜平侯,公坚定封梁父侯。不多几年,北宋灭亡,徽宗当降虏,被金人封做昏德公。统治阶级不从改善政治着手,却一味大尊圣人,正是说明自己政权的动摇和危险。
中国是长期的封建社会,所以孔子学说的影响也是长期的。他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教育方面的成功比政治要大得多。他那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是应该学习的。他那种繁复的学说,在一定的批判之下,加以选择继承发扬,是非常必需的。他有些概念,只要改换阶级内容,也还适用的。至于失去时代意义的理论,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最喜欢拿来利用,企图阻挠新兴的力量,企图挽救崩溃的危局,不过这种企图,无例外地会得到失望。
孔子一派的学者,称为儒家。他们学习的书籍称为六经,六经就是《周易》《尚书》《诗》《礼》《乐》《春秋》。
孔子死了以后,弟子们想推选一个像教主身份的人继承孔子,有些人推选有若,被曾参反对,没有做成,弟子们也就离散了。离散以后,他们自以为得孔子的真传,聚徒讲学,互相菲薄,成立许多派别。这种分裂现象,说明儒家不能有统一的思想。因为士依靠统治阶级才能生活。统治阶级好恶不同,必需有多样的方式迎合他们,如果议论行动是统一的,活动范围势必缩小,也就不容易成为显学了。
墨子攻击儒家,还可以说是学派不同,未必可信。荀子自己是儒者,他所痛斥的贱儒,并不比墨子说的好一点,可见一般的儒者是卑鄙无耻的。
齐王田辟疆问儒者匡倩说,儒者赌博么?匡倩说,不赌博。因为赌博以枭为贵,杀枭才能胜利,杀枭是不合理的,所以不赌博。又问儒者射鸟么?匡倩说,不射鸟。因为鸟在上,射者在下,下害上,是不合理的,所以不射鸟。又问儒者弹瑟么?匡倩说,不弹瑟。因为瑟小弦发大声,大弦发小声,大小贵贱变乱位次,是不合理的,所以不弹瑟。田辟疆听了喜欢道,很好。这匡倩真是典型的贱儒。
保存古代文化,流传后世的,不是匡倩那样的儒者,而是朴素的传经之儒。
殷周两代用竹简(竹制片子)写字,史官就是拿竹简记事的人。周朝有记言记事的史官,国君和贵族们说话做事以及典章制度都写下来,子孙世代相传,成为专门的学问。春秋时代,史官的学问,逐渐流传到民间,孔子从各方面学习了专门知识,再加整理选择的功夫,订定所谓六经,教授弟子们。从此儒家得到“继往开来”的地位,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儒家发生不可分离的联系。
六经的内容,大抵是这样:
《周易》——是卜筮用的书。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画,一画叫做一爻。《易经》原有的文辞,全是神秘难懂的话。孔子讲授《易经》,弟子们记载下来,叫做《易传》。其实《易传》杂凑而成,不一定全出孔子之口。《易传》里很有近乎辩证法的见解,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流动变化不固定的。可是它又认为有一种不变的本质存在,就是天一定在上,地一定在下,在上者一定尊,在下者一定卑,绝对不能变动的,这种思想应用到人事方面,制度名号器械正朔等等可变,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礼的真义)不可变。换句话说,就是在不破坏封建制度大前提下,枝节问题是可以变动改革的。这是孔子的哲学,也是一切儒家的哲学。
《尚书》——是政治方面重要言论的记载。主要是西周初年周公说的几篇话。
《诗》——是西周东周的诗歌,可以考见当时的社会情状。因为容易记忆,所以几乎全数保存下来。从文字意义说,《诗》三百篇,是中国文学的源泉。
《礼》——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都是记载制度礼节的文辞。孔子教弟子学礼,大概是学仪礼。
《乐》——乐经早亡失,不能知道它的内容。
《春秋》——春秋原来是一种编年史,各国都有,所以墨子说见过百国春秋。孔子根据鲁国《春秋》,亲手写定这一部历史,宗旨在严格辨明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等次名分。汉以后儒者发挥春秋大义,在拥护统治者意义上,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解释《春秋经》有左氏、公羊、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六经以外,记载孔子言语的《论语》也很重要。
这几部主要经典,流传到现在,已经二千多年,经学本身起了无数变化和派别,每一变化和派别,都是适应当时政治上的需要而发生的。所以不了解经学,很不容易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柢。
儒墨两家在战国并称显学。秦汉以来,儒学大盛,墨学被统治阶级深恶痛绝,传授中断。
儒家主张守旧复古,按照固定的等级分配生产资料。庶民只准着粗布或草制的衣冠,食藜翟之羹,渡河用木筏,不许坐船,祭神只许祭户神或灶神,祭鬼只许祭父母,照儒家的理想,庶民应该永远过牛马生活,甘心服事尊贵的长上。
儒家重礼,墨家猛烈反对这个所谓礼。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在孔子以后,死在春秋战国之际。正当兼并益趋剧烈,儒家声势兴盛的时代。墨子创造新学派,代表下层社会农工奴隶要求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他首先向儒家作理论上的攻击。
儒家只许天子祭天,墨子主张人无贵贱,都有权祭天。天子代天牧民,儒墨意见略同,可是儒家说天命既定之后,人应该服从,不许怨恨。墨子以为天鉴临下民,随时行施公平的赏罚,绝无不变的命运。儒家信命,所以鬼神不灵。墨子不信命,所以鬼神也能赐福降祸。儒家认庶民最贱,奴隶不算人类。墨子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臧获(奴婢)也是人,在上天看来,凡是人都应该兼相爱,交相利。儒家替统治阶级制定衣食娱乐丧葬等等奢侈排场,墨子知道这只是加重庶民负担的藉口,根本予以否定。归根到底,儒家企图等级制度巩固,自己分享富贵。墨家要求人类平等,反对统治阶级任意剥削和压迫。
墨子的主张,流行在下层庶民之间,墨家如禽滑釐、跌鼻、田系索、彭轻生、腹?、苦获等,从姓名看来,也像是下层庶民。墨家组织带宗教色彩的政治性的团体,首领叫作“钜子”。墨家的团体有许多特点:
刻苦生活——墨子教弟子着短衣草鞋,昼夜工作,不避劳苦。如果不能刻苦,就不配称为墨者。
自我牺牲——墨子有一百八十个弟子,都能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孟子说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就是说只要对大众有利益,即使把墨子全身从头到脚磨成细屑他也愿意。
严格的纪律——一个墨者住在秦国,儿子杀人。秦王说,先生年老,只有一子,我已免他的死罪。墨者说,墨家的规矩,杀人者处死,为的禁止人杀人。大王虽有好意,我不能反背墨子定的规矩。终于把儿子杀死。
言行一致——墨子弟子胜绰,分配到齐国做官。他跟从主人作战很勇敢,墨子责备他违背非攻(反战)的理论,教他辞官回来。
分财互助——有余力余财的应该扶助贫乏。弟子做官得禄,部分送墨子作费用。
这种组织,可说是中国劳苦民最早的结社。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反对奢侈浪费,是表现了庶民当时的要求。但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实际上是叫庶民片面地去爱王公大人。反对一切战争,没有看到战争里边有诛灭独夫民贼的“义战”;甚至率领弟子替国君去守城,直接给统治者效劳。他又把庶民的公意,幻化成为天和鬼神,想借天鬼去说服王公大人,王公大人绝不会听从,却把庶民的斗志麻痹了。
由于时代的限制,墨家的思想,纵然有这些缺点,但始终是为庶民利益着想的,因此遭受统治阶级的弃绝。秦汉统一以后,重儒灭墨,有组织的墨家变为单独活动的侠客。后世农民反抗,提出“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类的口号,成立宗教色彩的组织,很有当初墨家思想的痕迹。统治阶级能扑灭墨家,但是农民工人依时代发展的革命力量,却永远不能扑灭。
墨家对自然科学,有许多研究,为当时其他学派所不及。在研究方法上,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的因素。它的支流成为名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者李耳,楚苦县人(河南鹿邑县)。著《道德经》五千多字,号称老子。儿子名宗,魏圉时做魏将,有功封于段干,称段干子,或称段干宗。魏圉四年,秦大破魏军,段干宗请魏王献地求和。宗子名注,注子名宫,宫玄孙名假。假子名解,汉刘恒时做胶西国太傅(前164—前154年)。李耳的学生,一传河上丈人,再传安期生,三传毛翕公,四传药瑕公,五传乐巨公,六传盖公,盖公汉初为齐相曹参师(前,201年)。司马迁父子尊信黄(道家假托黄帝是本学派的创始者)老之术,所记应该可信。
李耳生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当然不会是孔子的老师,道家伪造老子教训孔子的话,这等于道士说释迦是老子的儿子,又说老子是释迦的丈夫。梁武帝说老子、周公、孔子都是释迦的学生。《清净法行经》说孔子是儒童菩萨,颜渊是净光菩萨,老子是摩诃迦叶,三人受释迦命来东方传道。我们只能说这都是为了抬高自己,不惜捏造事实。
李耳是个隐居者,所以孟子批评当时学派,没有说到他。荀子书里才见老子,韩非子才替《道德经》做解释。足见他的学说广泛传播,是在战国后半期。
老子看到历史上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今的关系变化,以及战国时代的纷争繁扰,总结出一些含有朴素的唯物论的辩证法的思想。但是,他所代表的没落了的贵族领主阶级的地位,使他不仅不能随着历史的发展前进,反而憎恨发展,主张清静无为,纯任自然。他所说的自然,就是事物的原始状态,因此主张倒退复古。
道家学说比儒家更反动。儒家复古,只复到西周,道家却想复到“结绳而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古。社会向前发展,在道家看来,是不可容忍的罪恶。《庄子》载一段故事,说,子贡(孔子弟子)路见种菜老人抱瓮入井,汲水灌园。用力多,见功少。子贡劝他用桔槔。老人愤怒道,谁不晓得那个东西,我不能无耻到用桔槔的地步。这个种菜老人未必实有,不过是道家虚构的有道人物,对这种人物的崇尚,正说明道家思想的反动。
李耳以为天下大乱,由于人民不肯安分。他竭力主张愚民政策,说:“圣人治民,非以明之,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又说:“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李耳贡献了这样凶恶的学说,统治阶级自然心悦诚服,很巧妙地来应用它。
战国是一个动荡竞争的时代,李耳知道这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因此反复说明清静无为的必要。后来秦朝兵役不休,很快就崩溃,汉朝用黄老术,果然巩固了政权。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纯循自然规律,不受个人爱憎情感的干涉。人们只能消极的服从,打破了天为“人格的”掌握人类祸福、神秘莫测的看法。这种脱离情感,服从外在规律的主张,被韩非采去发挥成为破除私情,纯任法治的学说。
老子又是一个大权谋家。他懂得历史发展和人情世事关联转变的辩证关系,例如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因此主张柔、静、下……。看见事物的辩证关系,是他的成就;但他那没落阶级的特性,使他只能夸大事物柔弱的一面,而抹煞了另外的一面。法家所说的“术”,兵家所说的“奇”,都是老子学说的应用。
儒道两家,都是封建社会最出色的政论家。儒家替统治者制定贵贱尊卑的秩序,使他安富尊荣;道家替统治者发明驾驭臣民的方法,使他地位巩固。汉刘询教训儿子刘奭说,我们汉家自有制度,杂用儒道两家,你偏重儒学,非把汉朝弄坏不可。后来刘奭果然把汉朝弄坏。
中国士大夫处世的秘诀,也是外儒内道,就是说,披着仁义礼乐的外套,内藏阴谋权术的骨干。
战国时代两个大儒,就是孟轲与荀况,孟轲在思想上,荀况在传经事业上都起了很大的影响。
孟子,邹人(山东邹县)。魏三十五年(前336年)孟子被称为老叟,年龄当在五十以上,可以代表战国前半期的儒者。荀子,赵国人,楚熊元代二十五年(前238年)还生存着,可以代表战国后半期的儒者。孔子讲仁义礼乐,孟子偏重仁义,荀子偏重礼乐。孟荀是儒学分化和发展以后的大派别。
孟子主张性善,仁义是人性,因之人人可以做尧舜。荀子主张性恶,要勉强学习,行为合于法礼,才能成为善人。性善,所以应该心悦诚服地顺从圣人规定的道理,不顺从就是非人。性恶,所以应该虚心克己地学习圣人规定的道理,不学习就是怙恶。他们所谓善恶,完全据圣人做标准,而圣人乃是统治阶级典型的代表人物。孟荀主张,好像相反,本质并无二致。就是说,人民应该服从统治阶级。
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相信五百年必有圣王出世,平治天下。子思、孟子创五行运命的学说,发展到邹衍,成立迷信怪妄的阴阳五行家。
荀子时代较晚,看出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子思、孟子、邹衍讲天都有流弊。墨家的天能赏贤罚暴,含有对统治者的威胁性,其余各家的天,是依一定不变的运命而表现出无上的权力,人只能靠天任命,绝对服从它,不得发挥人为的积极性。这在荀子时代,生产力正当跃进阶段中(《荀子·富国》篇说人力可以增加生产。不愁衣食缺乏),旧说不能再使他满意。因此他推翻旧说,创造新的天论。
荀子以为天只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天的功用,只是寒暑风雨,生长万物。人应该理解天运行的规律,控制它,利用它,使它有益于生产。那些灾变怪异,都是不相干的事。所以圣人但改善人事,不推求天意。荀子用人事代替天意,用科学代替迷信,把天命鬼神一起否认,确是思想上极大的进步。
荀子所谓人事,主要的是法后王。他以为后王斟酌先代制度,订立新制度一定是比较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他这种主张,承认社会依时代变化,决不是固定的东西。比较迂阔不切事情开口就是尧舜先王的孟子一派儒者,进步得多了。不过荀子受着时代限制,封建社会可以转变到别一种社会,他当然不会懂得。
荀子法后王,希望找一个眼前较好的君主,帮助他成功。孟子法先生,看不起当世统治者,所以责骂得很严厉。如说暴君是独夫,是民贼;又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又说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诸如此类,颇有民主的意味。
孟、荀都主张政治的基础,建筑在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上面,这是他们比腐儒高明的地方。
荀子的天论,被儒者唾弃了,只接受他传授的经义训诂。孟子的仁义五行和性善,被儒者盛大提倡,而民贵君轻一类见解,却被轻轻地抹煞。
韩非继承荀子学派,又批判地集中春秋战国诸子的学说,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代表新兴的地主利益,反对贵族领主,自认为从贵族领主统治下拯救民氓众庶,决心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建立新的法术制度。他把荀子所讲的礼发展为刑(法律)。把一切名(概念)都考查它的实(物质),排斥无实的虚名。他的学说被称为刑名之学。他把人与人(父子君臣夫妇等)的关系,彻底看作物质交换的利害关系,否认抽象的道德伦理。他懂得斗争的必要,他说,木蠹了,不遭猛风不就断,墙松了,不遭大雨不就坏,谁能改善民生和政治,谁就能起风雨的作用,促使其他腐朽的国家,加速崩溃。韩非子可说是战国时代显著的唯物论者。
简短的结论
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周公是封建制度的订定(所谓制礼作乐)者。典章文物,经过五百多年积累和变动,既极丰富,又极破碎。孔子整理修正旧典籍,教授弟子,于是贵族专有的文化,广泛流传到民间。
孔子的学问,大体分仁义、礼乐两部分。孔子死后,儒者很受尊重。贵族有丧事,必需向儒家请教。办丧礼,成了儒家的专业。
墨子起来猛攻礼乐。他代表下层庶民,借天鬼名义,向统治者说教,希望改善庶民的生活,提高庶民的地位。当然,人民没有积极的革命行动,决不会获得什么真实利益。
老子生在孔墨之后,提出比仁义礼乐更高的所谓道德。道家思想很反动,攻击儒家的仁义,却切中弊病。这样,礼乐仁义,先后被攻而动摇了。
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攻。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儒家理论的基础,又坚强起来。
中国是长期封建社会,所以儒家也得长期受统治阶级的尊宠和利用。孟子的性善,荀子的传经,成为后代儒学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