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神人郑注(1/1)
很遗憾,我们现在从史书里看到的郑注是被贴上标签的,从史书的描述看,这是一个相貌不佳、品行不端、不堪大用但同时又有点小聪明的人,其实要我说,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神人。
郑注的神在于他的履历,在于他的九死一生,如果他不够神的话,恐怕在得宠之前已经死上几百回了。
郑注,绛州翼城人,起家靠的是一样特殊的法宝——药。凭借着有独家秘方,郑注游走于长安的权贵之门,久而久之,权贵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个神人存在。
郑注本不姓郑,而姓鱼,时间一长大家就开他的玩笑,给他起了个复姓“鱼郑”,更损的还在后面,背地里又加送一个外号“水族”。
时间走到元和十三年,郑注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襄阳节度使李愬。
李愬本来对郑注不感冒,只是碍于情面,留郑注在军中做事。接触下来,李愬发现郑注还是很有才能的,因此也愿意时不时听听郑注的建议。
人吃五谷杂粮,总会生病。李愬一度病得很重,吃什么药都不见好。郑注出手了,几服药下去,李愬迅速康复。
李愬与郑注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了,从此郑注成了李愬不可或缺的智囊。
李愬由襄阳调任徐州,郑注如影随形,继续在李愬身边发挥重要作用。
久而久之,郑注在军中的口碑江河日下。
为什么呢?
郑注打着李愬的旗号作威作福,这一切李愬知道,却不制止。
将士们不敢把怒火对准李愬,只能对准狐假虎威的郑注。
怒气在军中蔓延,蔓延到监军宦官王守澄那里。
代表皇帝监军,王守澄权威自不必说,眼下军中出了一个嚣张的郑注,不收拾怎么行?
杀心已起,就看刀何时砍下了。
王守澄找了个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向李愬和盘托出。
监军宦官想除掉的人,李愬想保也保不住,因为宦官背后站着的是皇帝,借你李愬十个胆也不敢跟皇帝讨价还价。
李愬平复了一下心情,态度极为诚恳:“郑注虽有很多缺点,但确实是个奇才。将军不妨跟他见上一面,简单聊聊。如果确实不地道,再动手也不迟。”
李愬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王守澄也得给他面子。
郑注的生死由这场谈话决定。
王守澄绷着脸,心中立着刀,随时能要郑注的命。
郑注走了进来,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谈话。
时间不长,王守澄的脸色缓和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人进入内室谈话。
谈到最后,相见恨晚。
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诚如公言,实奇士也。”
一番谈话,让郑注化险为夷,不仅不用死了,还搭上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王守澄。
随后几年,王守澄飞黄腾达,郑注跟着高升,朝野上下都知道郑注是王守澄的人。
郑注也不避嫌,仗着王守澄的权势上下其手,既满足了自己的权力欲望,又中饱私囊,久而久之,得罪的人又是乌央乌央的,甚至连皇帝李昂对郑注的行径也有所耳闻,厌恶在心底种下。
借着大家的怒气,侍御史李款在朝会上狠狠参了郑注一本:“内通敕使,外连朝士,两地往来,卜射财贿,昼伏夜动,干窃化权,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请付法司。”
十天之内,李款连上了数十份奏章,大有不把郑注拉下马誓不罢休的架势。
王守澄一看情形不对,赶紧将郑注藏匿在右神策军大营,在他看来,自己是右神策军总指挥,自己的大营还是最安全的。
如果出了右神策军大营呢?
想杀郑注的,不只侍御史李款一个。
就在此时,左神策军大营内正在酝酿如何除掉郑注。
这么说吧,核心宦官里面,除了王守澄外,其余几个管事的宦官都想除掉郑注。
为什么?
因为郑注是王守澄的智囊。这个人很有能力,如果任由他背后出谋划策,王守澄就会越来越强势,其他管事宦官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
一方面,以侍御史李款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想除掉郑注;另一方面,以左军中尉韦元素为代表的核心宦官集团也想除掉他。郑注这人缘啊。
左神策军将领李弘楚向韦元素建议道:“我以你患病的名义召唤郑注来给你看病,等他来了之后推出去乱棍打死,然后你去向皇帝请罪,你有拥立之功,皇帝也不会为难你。”
韦元素点了点头,对,就这么办。
韦元素是左军中尉,手握左神策军重兵,王守澄是右军中尉,手握右神策军重兵,两人平级,以韦元素的名义请郑注来看病,王守澄和郑注都无法拒绝,不然太不给面子了。
郑注心怀忐忑地走进左神策军大营,又是熟悉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不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吗?之前已经遇到过一次了,只不过,这一次设局的人由王守澄变成了韦元素而已。
郑注定了定神,从容应对。
他像尺蠖一样弯曲着身体,像老鼠一样惶恐小心,态度诚恳谦卑,谄媚的话如源头活水,绵绵不绝。
站在一旁的李弘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给韦元素使眼色:“棍都准备好了,赶紧动手吧。”
韦元素被郑注拍得很舒服,同时大脑也在高速运转,眼前这个郑注绝非凡人,自己犯不着跟他过不去。更重要的是,一旦郑注死在左神策军大营,那就是跟王守澄公然翻脸了,自己对付王守澄也没有绝对的把握。
也罢!
韦元素彻底放下了整死郑注的念头,反而馈赠金银绸缎,礼送出营。
李弘楚失望到了极点,愤怒到了极点,不顾上下级身份,冲韦元素吼道:“中尉失今日之断,必不免他日之祸矣。”
李弘楚是对的,他的预言将在以后的日子得到验证。
只可惜,李弘楚本人没有验证预言的时间了,他愤而辞职,不久背部生疽离世。
躲过了乱棍,躲得过雪片般的奏章吗?
当然能。
说起来也很简单,宰相班子里有郑注的人,这个人就是王涯。
王涯能当上宰相,多亏郑注找王守澄运作:一方面王涯有把柄在郑注手中,另一方面王涯也惧怕王守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弹劾郑注的奏章表面上弹劾的是郑注,实际上矛头直指郑注背后的王守澄。
如果让这些弹劾郑注的奏章到了皇帝那里,自然要起一些波澜,可王涯是宰相,扣留奏章的小动作还是可以做的。
李款以为这些奏章都到了皇帝那里,实际上都扣留在王涯手里,皇帝连一个字都没有看到。
与此同时,王守澄也没闲着,拼命地在皇帝面前替郑注解释。一番言语下来,皇帝李昂对郑注也没有那么厌恶了,看来此人确实有独特之处,并不像御史们说的那样。
不久,王守澄得寸进尺,举荐郑注出任侍御史,同时充任右神策军判官。
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秦朝赵高做的事,王守澄照样在做。
有王守澄庇护,郑注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又过了几天,郑注一生中最大的机会出现了。
李昂突然中风了!
李昂一下子病得很重,甚至不能说话。
千载难逢的机会,王守澄自然不会放过,王守澄火速向李昂推荐了郑注:“陛下,不妨试试郑注的药。”
一吃见效。
李昂与郑注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李昂盯着郑注的眼睛,他看到了眼睛深处的风暴,这是一个渴望机会的人,这是一个不甘久居人下的人,这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李昂意味深长地看着郑注,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做点事情。
时间来到公元834年,之前有过出场的一个老熟人回到了长安。
老熟人名字叫李仲言,以前是宰相李逢吉的死党,为李逢吉出了不少力。由于逼迫茅汇害人,最终事情闹大,惊动朝野,李仲言落了个流放象州的下场。
在象州熬了七八年,李仲言等到了皇帝大赦天下,这才从象州回到了东都洛阳,再次见到了老领导李逢吉。
一直在洛阳坐冷板凳的李逢吉渴望东山再起,听闻李仲言与正当红的郑注有交情,李逢吉顿时眼前一亮,爽快地拿出一笔钱让李仲言去找郑注运作。
李仲言回到了长安,拿的是李逢吉提供的活动经费,心中想的却是自己的东山再起。
象州八年,李仲言彻底想明白了,与其跟着李逢吉这样的宰相站队,搞党争,不如索性攀上最高的枝,直接成为皇帝面前的红人。
李仲言敲开了郑注的家门,郑注又带着李仲言敲开了王守澄的门,王守澄又带着二人叩开了皇帝李昂的大门。
要说王守澄能手握大权也不是白给的,在琢磨皇帝心理方面,王守澄自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把李仲言引荐给李昂是需要技巧的,总不能把人往李昂面前一领:“陛下,这是个人才,你得重用啊。”
倘若如此,李昂肯定以为王守澄大脑短路了。
王守澄与李仲言交谈了一番,心里有了主意。
王守澄给出的推荐词是:“仲言善《易经》。”
这个推荐词递到了李昂心坎里,李昂偏爱能讲《易经》的人。
有《易经》敲门,李仲言与李昂的接触变得简单起来。李仲言仪表堂堂,口才上佳,几次接触下来,李昂对李仲言的好感直接爆表。
几天后,李昂准备任命李仲言为谏诤官员,安置在翰林院。李昂刚说完自己的想法,宰相李德裕不干了。
“李仲言以前的所作所为,想必陛下都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安置在陛下的身边呢?”李德裕有些愤然。
李昂有些出乎意料,李德裕公然跟自己唱反调。
李昂回应道:“难道不允许一个人改过?”
李德裕毫不退缩:“臣听说只有圣贤颜回能够真正改过,不再犯错。圣贤犯错,只是思虑不周,偶尔犯错。李仲言品质恶劣,心术不正,焉能真正改过?”
如果李昂是一个辩论高手,应该抓住李德裕的漏洞,怎么能说只有颜回一个人能改过呢?那孟子、孔子以及孔门其余一众圣贤都不具备改过的能力?
可惜李昂不是。
李昂的回应没有底气,近乎有点小孩耍赖的味道。
李昂回应道:“李仲言是李逢吉向朕推荐的,朕不想食言。”
李德裕正好抓住把柄:“李逢吉身为宰辅,推荐奸邪之人误国,也是罪人。”
李昂软了:“那么给李仲言另行安排一个官职呢?”
李德裕摆摆手:“也不可以!”
李昂向宰相王涯那边看了看,王涯小声回应道:“可以。”
李德裕冲王涯轻轻挥手,意思是说不可以,正巧李昂回头去看李德裕,李德裕的手停在了半空,然后轻轻放了下来。
李昂心中不悦,草草结束了朝会。
王涯这个人啊,就是个墙头草,原本他也是反对皇帝起用李仲言的,还上了奏疏进行了措辞激烈的反对。等到朝会上看到李昂的态度坚决,王涯顿时明白了,马上转舵。
几天后,关于李仲言的任命还是下来了,任命为四门助教。
这样一个任命,居然遭到了驳回,给事中郑肃、韩佽干净利落地封还了敕书,此举意味着任命在这二位这里就没通过。
李德裕得到消息,非常满意,临出中书省办公室时对王涯说:“李仲言的任命下来了,幸好被给事中驳回了。”
如果李德裕能预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一定会为自己的嘴欠狠狠抽自己一个耳光。
王涯点点头:“哦,哦。”
李德裕前脚刚走,王涯马上召见给事中郑肃和韩佽:“李公刚才留了个话,让二位不用封还敕书了。”
郑韩二人互相看了一眼,哦,李公改主意了。
第二天郑韩二人来向李德裕汇报,昨日已按宰相指示把敕书发下去了。
李德裕大惊失色:“我如果不让你们封还敕书,自会当面跟你们说,怎么会让别人传话。再者,你们主管官员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怎么还要向宰相请示呢?”
郑韩二人大惊失色,看来中了王涯的奸计了。
经过这番波折,李仲言重返长安权力中心,虽然起步只是从八品的四门助教,但他已经深得皇帝赏识,接下来他将联合郑注一起跟皇帝做一件大事。
通过这番波折我们也能看出,皇帝还真不是万能的,不是戏剧里说的那么一言九鼎,想要任命一个人得过宰相这一关,甚至连给事中也有驳回皇帝任命的权力。这说明,尽管在皇权社会,权力还是有制衡机制的,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为所欲为。
一番波折,皇帝李昂将李仲言扶上了前台,同时对宰相李德裕心生不满,这个李德裕,太迂腐了,不足以共谋大事。
的确,李德裕是士大夫出身,有自己的原则和操守,同时也有自己划定的底线,他可以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可以帮助皇帝出谋划策,但绝不会与皇帝走得太近,更不会去帮助皇帝围剿宦官。
所以,李德裕不是李昂的亲密战友。
谁是呢?
郑注,李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