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端午之后初相见(1/1)
如张大婶这样,放了三兄弟搭伴儿出去兜售饭食,比较放心的,便没有跟他们同行,留在宋家小院里,接着帮宋玉枝收拾灶房。
更多的,则是像铁牛他娘那样,觉得自家孩子比较内向,亦或是放心不下的家长,则会陪伴自家孩子出行。
这方面宋玉枝也并不去干涉什么。
最开始的时候,她把半大小子们进行分组,还特地打乱了顺序,让栓子柱子他们兄弟几个不在一组。
就是怕他们年纪太小,心不定,又是第一次出来给人做工,别回头活计做到一半,就自顾自玩耍起来了。
把不怎么相熟的两人分在一组,可以让他们互相督促。
经过端午前后的考察,足可见这几个小子比大人做工还积极,并不需要增设什么条条框框。
且今日售卖饭食,是记件发工钱。
可不像码头那会儿,即便一单没做成,都能有免费的包子和汤水可用。
宋玉枝就更不用操心那些了,全让他们自由发挥。
等人都走得差不多,宋玉枝就去烧了一锅热水,用热水绞了帕子给周氏敷眼睛。
没多会儿,赵大娘和张大婶一道收拾好了灶房,几人坐在一起说了会儿话。
到了用夕食的时辰,张大婶自觉地起身告辞,说还得回去给张屠户做饭。
宋玉枝前头没说管饭的,便也没给其他小伙计或者小伙计的家长准备饭食,只留了自家四口人要用的饭菜。
多添一双筷子的话,也不会不够。
但附近的家长们都卯着劲儿、要把自家孩子塞进宋记当正式员工的档口,宋玉枝还真不好太过区别对待。
她便也没有留张大婶用饭,只去盛了一小碗菜,亲自送了张大婶出门。
“婶子在我家忙到这样晚,心里肯定还记挂着栓子他们兄弟三个,添个菜您也能少忙一阵子。”
打从宋玉枝家搬过来,两家就没少互相送东西。
张大婶便也没推辞,笑道:“我这还忙啥呀?有了你这碗菜,回去下一碗清水面,就够你叔吃的了!”
三个皮猴儿子都不在家,媳妇又一直在隔壁,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影,张屠户一个人在家也是闲得慌,只是碍着面子,做不出上门寻媳妇那样的事儿。
听到说话声,张屠户突然应声说:“我不吃菜,我光吃面就成。菜给你吃,剩下的分给咱儿子。”
张大婶没想到他就守在宋家小院附近,正一心一意跟宋玉枝说话呢,冷不防听到他的声音,被吓了一跳,张口就笑骂他道:“好大的人了,还这般没正形儿?回来也不吱声,我还当你不着家呢!”
张屠户挨了通骂,也不见恼,笑眯眯地从张大婶手里接过菜碗,“谁不回家了?我真要这会子还不归家,你就该拿着搓衣板去铺子里找我算账了!”
当着宋玉枝这小辈的面,张大婶脸上一红,没好意思接着说他什么,只啐他一口,拉着他回家去了。
看他们夫妻这般恩爱,宋玉枝不禁跟着笑起来。
或许是张屠户提到了搓衣板,宋玉枝就突然想到了沈遇。
上回柴炭行的伙计看见他们二人同行,便也说过这种类似的话。
自打上次那粽子事件之后,两人还一次都没碰上面。
据赵大娘说是柴炭行那边活计多,他近来都得在宵禁前才能回到家。
那会子宋玉枝都已经上炕入睡了。
而等到第二日沈遇起身的时候,宋玉枝则已经出发去上工了。
两人跟对不上时差似的。
张记柴炭行那边是一旬左右休沐一次,算算日子,明日沈遇就又该休沐了。
那会儿必然是要碰面的。
沈遇还记得醉酒那日的事吗?还记得多少?
还是说,他都想起来了,这些日子才特地晚归,就是怕同她碰面而尴尬?
思绪纷飞之际,宋玉枝吃完了一餐夕食。
还好没多会儿,宋玉枝也没空胡思乱想了——小伙计们早早地就回来了!
这次他们上工可比之前顺利多了,之前还得背着宋玉枝教的话,赔着笑脸仔细跟人推销。
现下只是刚到地方,还没开始吆喝,就有人眼熟他们身上的大红色条幅,主动过来搭话。
等到他们吆喝起来,喊出“宋记食府”的名头,那闻讯前来的人就更多了!
加上七八十份盖浇饭听着多,但分到每个人手里,也不过就七八份,岂不是一下子就卖出去了?
要不是他们需要同客人说解释,盖碗得提前付两文钱押金,可以等着明日他们过来的时候归还,也能去码头上固定摊位处归还,和他们谨记着宋玉枝的吩咐,一路逢人宣传,想吃正宗宋记饭食,就得认准这玉兰花枝的徽记……
都不用折腾到这会子,天黑之前就能回来了!
半大小子们一边把到手的银钱上交,一边热火朝天地聊起来。
有个小子笑容满面地说:“明天我还要去我分到的那条街,那几个主顾都把家里的地址告诉我了。让我明日去取碗,顺带把明日的都订上了!”
这样能接到预订单的,历来是最风光的,不只能得到夸奖,还另外能多得一文钱工钱。
其余小子无不艳羡,先前当过“销售标兵”的张栓子更是握着拳头,斗志满满地说:“我今天才刚开始吆喝,几碗盖浇饭就让人都给‘抢走’了。明日我会更加努力的!”
素来稳重的铁牛倒是没急着发宏愿,只是小声询问宋玉枝说:“宋姐姐,明日能多给我们一些饭食吗?”
这七八份实在是不够卖啊!
要不是都知道宋玉枝白日里在码头上已经够辛苦,早就有人提出“抗议”,而不是这么好声好气地询问了。
“这肯定啊。”赵大娘帮着接口,“枝……咱们东家出了名的手脚麻利,做菜又快又好。就是一直被环境条件限制了。要我说,明日就不在这烧菜了,改去我家。我找个相熟的泥瓦匠,把灶头修葺一番就是!”
这还真是,宋家小院只有两个灶眼,宋玉枝烧四个菜,就得分四锅,烧两回,中间还得花费时间刷锅。
而隔壁原属于周家的院子,则处处都比小院宽敞。
那边灶房、灶台更大,灶眼也有四个。
只要宋玉枝能一心多用,同时看顾四个锅里的菜,同样的时间,就能做出双倍数量的菜。
中间刷锅的活计也不用宋玉枝再沾手。
前头宋玉枝一直没用那边的灶房,就还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周师傅一个人住太久了,屋子需要修葺的地方太多,灶眼也只有一个顶用。
赵大娘和沈遇搬过来后,修补了好些日常要用的地方,灶房那边还未怎么动过。
反正一个灶眼也够他们娘儿俩日常使用了。
宋玉枝简单算了算,今日七八十份盖浇饭,除去给小伙计们的一文钱抽成,还能挣个三百文左右。
若是借用赵大娘那边的厨房,把盖浇饭数量翻一倍,那一天能挣个六百文,维持到月底,还真能凑出好几两银子,当新店里的流动资金。
所以宋玉枝就应承下来,让赵大娘尽管去找师傅,她来出这部分银钱。
翌日从外头回来,宋玉枝就见到了左手瓦刀、右手泥抹子的沈遇。
敢情这就是赵大娘口中“相熟的泥瓦匠”?!
宋玉枝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