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国史大纲(全2册) >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1/1)

王莽失敗,漢宗室光武復興,是為東漢。然不久卽走上衰運,東漢只是秦、漢以來統一政府之逐漸墮落。

東漢凡十三帝,百九十六年。若以獻帝建安元年遷回洛陽之後作為三國時期,則東漢其時只一百七十一年。

所謂統一政府之逐漸墮落,可分兩部言之:一王室,二政府。「王室」與「政府」之分詳下

王室又可分三部言之:一王室自身,二外戚,三宦官。

東漢王室之墮落,只看東漢諸帝年壽卽知。

東漢諸帝年壽略表:

一個貴族特殊的家庭,和大自然隔離,總不免要走上墮落衰敗的命運,此乃以下中國歷代王室共有之趨勢,而東漢最可示例。

因東漢諸帝多童年卽位、夭折,及絕嗣,絕嗣外立,又多擇童年。遂多母后臨朝,外立者四帝:安、質、桓、靈,臨朝者六后:竇、鄧、閻、梁、竇、何。而外戚、宦官藉之用事。

東漢外戚宦官更迭用事略表:

其先則因母后臨朝而外戚得以專政,君主與外朝不相親接,乃謀諸宦官。自鄭眾後宦者始用事。自梁冀誅而權勢專歸宦者。

東漢外戚權勢,以鄧、梁二氏為尤盛。鄧家累世寵貴,封侯者二十九人,位至三公者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計其數。然猶以漸致。梁冀一門,前後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冀秉政二十餘年,跋扈無比。與桓帝謀殺梁冀五宦者,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皆封侯,當時稱「五侯」,又稱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自後,宦者氣焰遂張,則實外戚有以助成之也。

此後則外朝名士與外戚相結以圖謀宦官。及何氏敗,袁紹名士領袖。盡誅宦官,而漢亦亡。外戚與宦官,其實都還是代表了王室的一部分,其來歷則原自西漢。

西漢初年,宗室、功臣、外戚,為朝廷之三大系。

當西周時,外則封建,內則世唧,王室之與貴族,相去祇一間耳。秦則天下盡為郡縣,舉國統於一王。天子世襲,而丞相、御史大夫以下不世襲,然後天子乃高高在上,其勢孤危易倒。漢鑒於秦亡之速,變更秦法,稍稍復古,故以宗室、外戚、功臣三系與王室相夾持而為治。外既大封同姓為王國,與郡縣相雜,內則丞相、御史大夫諸要職,雖不世襲,而大例非列侯莫得當,則為一階級所專有,體勢近於世襲。歷史進化以漸不以驟,古代貴族封建政體一變而為平民的統一政府,廣土眾民,孤危之勢不足以持久,故外有封王,內有列侯,粗為等次,以相扶護。猶嫌王室單微,則援用外戚以為之輔。高祖雖愛戚夫人、趙王,而終不廢呂后、惠帝者,以呂氏族大勢盛,呂后又久在兵間,身後緩急可倚仗也。呂後之卒,宗室、功臣內外相結,鋤去諸呂,而迎立代王,即文帝。則利其外家勢弱,出中央功臣一系之意。其時則外戚一系勢最衰。文帝既立,潛移默運,外撫馴諸王,內調狎功臣,卒使王室漸尊漸安。漢室之終臻穩固,蓋非易也。吳、楚七國亂後,宗室地位日削,宗室只宜封建,不宜輔政,以其地近而勢逼。封建政制既不能復活,則宗室地位自難再興。功臣傳世漸久,亦不保其位,世臣與封建相扶翼,封建卽不可複,世襲之制,亦不足持久。於是王室依仗乃惟有外戚。如景帝平吳、楚兼用周勃(功臣)、竇嬰(外戚)。武帝初立,竇嬰、田蚡繼相,皆外戚又漸得勢之徵。

武帝以後,中朝、王室。外朝政府。始分,於是宰相為外朝領袖,代表政府。而大司馬大將軍為內朝輔政,王室代表。其職大司馬大將軍。則胥由外戚為之。

宰相其先本為天子私臣。「宰」者,古代封建社會宗廟祭祀事前主宰牲之任,此非親貴莫當。既主祭祀,故掌禮書,左傳:「命宰人出禮書」,此即漢卿太常掌禮之祖也。然宰職雖高,實兼治膳。故周禮,天官太宰,為五官長,而其所屬,猶多宮中治膳之職。若膳夫、庖入、內饔、外饔、烹人、獸入、漁入、鱉人、臘人、酒正、酒人、漿人、邊人、醢人、醯人、鹽人,皆治庖宰之事。春秋時列國宰夫猶是庖人。左傳:「宰人胹熊蹯不熟」,國語:「膳宰不致餼」,是也。「宰」從本職則為皰人,為祭司,或從差遣則為執政。孟子與呂氏春秋:「伊尹以割烹要湯」,即庖人也。元人亦以宰膳為親貴要職,可以證古制。臨祭主宰牲,平時則總理家務,是為家宰。及化家為國,則家宰成國宰矣。「相」則封建貴族祭祀相禮之人,亦親貴為之。臨祭為相,朝聘、宴享、盟會之禮亦為相。化家為國,則以家相為國相矣。故「宰相」原係宗法社會中天子之宗屬私人也。漢初宰相皆列侯為之,此皆相互戮力以爭天下者,在當時亦為皇帝之私人也。故御史人夫為副丞相,而御史有中丞,得治王宮之政令。此猶周禮天官塚宰,其屬官得統及皇帝內廷。此非古人立法之善,乃系當時「王室」與「政府」公私性質不分明也。此皆所謂「朕即國家」,以其去封建時代未遠也。及武帝以下,宰相始由士人特起,漸有其尊嚴之地位,此由宰相一職之意義言之。而與王室亦漸分離。此由賈誼敬禮大臣之論,及於公孫弘起徒步以經術為相,大開東閣,延賓客賢士以與天子內廷侍從諸臣議論政事相往復,實為宰相地位在意義上之一種變遷也。又按:漢制,丞相謁見,天子御坐為起,乘輿為下;有疾,天子往問;(均見翟方進傳注。)薨則車駕往弔。其制不知起何時,似漢初並不爾。而王室不得不仍有其私臣,武帝初,嚴助、朱買臣等皆以侍中貴幸用事,得與聞朝政。凡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恃等加官(即兼差),漢代所謂「中朝官」者,皆是武帝以之與外朝大臣辯論政事,蓋此輩猶為皇帝之私人秘書也。於是遂有大司馬大將軍輔政之制,此制始武帝末年,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蓋由新帝年幼,(昭帝。武帝又殺昭帝生母,恐其居中用事。)宰相地位漸隆,與王室闋係斷疏,而宰相之威望則轉不如前,(以多平地特起而非貴胄世襲,武帝用相亦率取其易制、天下務初不關決。)以外戚輔政,正以彌補此缺陷也。於是「中朝」、「外朝」判而為二。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見劉輔傳孟康注。)霍光謂車千秋曰:「光治內,君侯治外」;時光為大將軍,千秋為丞相也。霍光廢昌邑王而丞相楊敞事前不預知,光謂:「此內朝事,即王室自身事。無關外朝也。」內朝諸臣之領袖以「大司馬大將軍」為號者,正見軍人本為王室私屬,今已由軍人政府轉變為士人政府,故軍職不為外朝之丞相而為內朝之輔政。以外戚為之者,外戚有客觀之尊嚴,而無世襲,以隨新天子為轉移,其事最少弊。又內、外朝既分,內朝用私臣,非宗室則必屬外戚矣。

封王、封建。列侯世卿。漸次在政治上消失其地位,漢武以後的文治政府漸次形成,「王室」與「政府」漸次分開,此亦中國政制史上一大進步。而外戚卻由此到他政治上地位。只要政治情態一時不變更,則外戚地位繼續有其存在,故外戚擅政,已起西漢,而尤以武帝以後為甚。崔駰疏:「漢興以至哀、平,外家三十餘,保全者四家而已。」東漢亦惟光武郭後、陰后,明帝馬后無禍。所以不能懲前毖後,而覆轍相尋者,亦時代情態使然。

西漢外戚略表

光武中興,又減削外朝政府之權力,一移之內朝王室,於是外戚勢任愈大。

西漢雖以外戚輔政,而外朝丞相體尊,猶為對峙之局。漢初以丞相主文,太尉主武,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武帝寵太尉為大司馬,主內朝,則丞相於外朝為獨尊也。王莽之篡,則以王氏久盛,王莽又自為外朝所歸向故。光武躬親庶務,內朝尚書位微而權重,外廷三公並峙,以丞相為司徒,太尉為司馬,(後又稱太尉。)御史大夫為司空,稱三公並列;而太尉公序在司徒公之上。(此元帝時三公位已然。)僅有虛位,無實權。東漢事無巨細,皆由尚書行下三公,或徑下九卿,故東漢九卿權亦重。故外戚用權於內,外朝即無以相抗。

政府漸漸脫離王室而獨立,為當時統一政府文治上之進步。王室削奪政府權任,而以私關係的外戚代之,則顯然為統一政府之墮落。

然外戚與宦官較,則外戚猶為稍愈。

西漢初年,王室、政府界限不淸,而當時官吏組織中亦無宦者之特殊集團。

朝廷自皇帝以下,官吏最要者有三公、九卿。

丞相 輔助天子,總理庶政。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太尉 丞相為文官長,太尉為武官長。

以上為三公。

太常 掌宗廟禮儀,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主宰牲牢。太史、太卜、太醫等,此為天子宗廟之守官。太常始名「奉常」,蓋即「奉嘗」借字。「宰」本百官之首,此乃以「奉常」為九卿之長官,猶其遺意也。

光祿勳 掌宮殿掖門戶,屬官有大夫、郎、謁者等。大夫掌論議;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謁者掌賓贊受事。「光祿」即古言「大麓」,「勳」則「閽」也。古天子居山邱,則守門者居麓,故曰大麓,即猶後世之閽人。然則光祿勳為天子守宮殿之官。

衛尉 掌宮門屯衛兵,屬官有公車司馬、衛士、旅賁等。旅賁,虎士成羣而奔也。衛尉與光祿勳同掌宮衛,惟衛尉乃武職。然則光祿勳猶大門房,而衛尉則為衛隊長。九卿先廟祝而後門房、衛隊,此古人敬祖尊先之義。

太僕 掌輿馬。皇帝居則需光祿勳、衛尉之侍衛,出則需太僕之車馬,故以太僕次此三卿,皆主皇帝之生活。

廷尉 掌刑辟。

大鴻臚 掌諸歸化蠻夷。

宗正 掌宗屬。對皇帝有犯逆則歸廷尉,賓服則歸大鴻艫。先中國而後四夷,故廷尉在大鴻脯前。其同宗外戚則屬宗正,先公後私,故在廷尉、大鴻臚後。此三卿皆主皇帝之交際。

大司農 掌穀貨,主田租之入,以給國家之公費。

少府 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天子之私供養。大司農為大帳房,少府為小帳房;此二卿皆主皇帝之財務。

以上為九卿。論其性質,均近於為王室之家務官,乃皇帝之私臣,乃私的僕隸。而非國家之政務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非公的僚屬。推而上之,可知宰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初實亦帝王私臣。宰相、太尉已論如前;御史者,國策謂:「獻書於大王御史」,又曰:「御史在後,執法在前」,其先亦宮職,非府職,是家臣。非朝臣也。故昔人以丞相擬周禮中之太宰,以御史大夫擬小宰,以御史中丞、少府、尚書擬宰夫。少府之下有大長秋,則猶內宰也。漢政本襲秦舊,漢臣來自田間,未能創建。秦廷有些處脫不了古代貴族家庭的遺習,故秦漢初年政府,有幾處亦只是一個家庭規模之擴大。

整個朝廷,初從家庭狀態中蛻化而出,尤其如九卿中之光祿勳與郎官。那時自不需另要內廷私臣乃至於宦官。

宦官在當時,與普通士人,亦並不歧視。如趙髙為秦二世師,又為郎中令。司馬遷受腐刑後乃為中書令。蓋古者貴族階級之旁,常有刑人服事執役。此等刑人,或由俘虜,或因罪罰,而多半亦出貴族階級,有聰明技藝,故刑而用之,其地位較之工、賈、農、牧一般平民為高。稱曰「宦」者,宦本宦學、仕宦,非惡稱也。

漢武以雄才大略獨攬事權,於是重用內朝尚書,秦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發書,謂之「尚書」。尚,猶主也。漢初有六尚,屬少府。曰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尚書,可見其職位之卑,然皆由士人為之;後世(除尚書外)則全變為宦官之職矣。奪宰相權。其時則趙禹、張湯等為九卿,直接奏事,宰相束手。

漢御史大夫有兩丞,即兩副官。一曰御史丞,一曰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亦謂御史中執法,居殿中,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舉劾案章。天子事下中丞而至大夫以及丞相。中丞屬於大夫,大夫職副丞相,故宮中事丞相無不可制。文、景時丞相欲誅鄧通、晁錯,其權擬天子矣。武帝用尚書,中丞不得居中制事,侍御史、部刺史皆廢。末年霍光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號「內府」。宣帝中興,復舊制,魏相為御史大夫,外遣丞相掾吏按事郡國,不遣中使,內則奏封事不經尚書,去副,又加給事中,得宴見,而霍氏以敗。然元帝時,宦者石顯用事,丞相權複盡歸尚書。成帝時,何武建言設三公官,御史大夫改大司空,中丞遂為御史台長官,出居外台。東漢中丞遂為台率,始專糾察之任,為後世御史之職所昉。漢初御史大夫副丞相而得統治宮中事,後世御史為天子糾察百寮。蓋因政府與王室既分,則二者間權任自有移轉也。

晚年又用中書。

武帝晚年常宴遊內廷,不復多與士大夫接,遂用宦者主中書,司馬遷曾為之長。典尚書章奏。

元帝時遂有弘恭,石顯,而宦者逐漸用事。自御史至尚書,又自尚書至宦官,其間凡三折。光武中興,宮中悉用閹人,不復參以士流,於是正式遂有一個宦官的集團。

東漢郎官已全為郡國察舉「孝廉」到京待轉之一階,則自不能仍以為皇帝內侍。王室與政府之性質既漸分判明晰,則光武之制實不為非。光武又盡並天下財賦於大司農,而少府遂專掌中服御諸物,衣服、寶貨、珍膳之屬,此亦在王室、政府逐漸分離下應有之調整。故自御史中丞出居外臺,光祿勳移至外朝變為閒職,三署郎更不值事內廷,魏以後卽無三署郎,而光祿勳為散官。自唐以後,三署郎全為武職,而光祿寺掌膳食。皆與兩漢異。少府不預聞天下賦稅財政,皆兩漢間政府組織與體統上之絕大改革也。光武之病,在輕三公權任而移之尚書。

宦官亦在當時「王室」與「政府」之判分下得到其地位。

一面是文治政府之演進,一般官吏漸漸脫離王室私人的資格,而正式變成為國家民眾服務的職位;一面則是王室與政府士人。逐漸隔離而易趨腐化與墮落。

陳蕃諫桓帝:「采女數千,食肉衣綺,脂油粉黛,不可貲計。」荀爽諫桓帝:「後宮采女五、六千人,後宮、侍使復在其外。」此與西漢初年恭儉治之王室,乃至東漢初年明、章二帝以儒術自飭之王室,均迥乎不侔。東漢一代外戚、宦官種種事變,亦惟表示此王室之日趨腐敗而已。

甘愿臣服,疯批薄总为她折腰全民领主:开局抽到最强女兵种族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全两册)长征演义(上)我的邻居是种田文女主跑得了?装清冷主神要抓我强制爱别人戏谑他听劝,三年练成断崖剑假如奥特曼不一定战胜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