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全两册) > 十三 长平之修罗炼狱

十三 长平之修罗炼狱(1/1)

公元前262年,继位才四年的赵孝成王赵丹做了一个诡异的梦。

梦里赵丹穿着左右颜色不一样的衣服,骑着一条巨龙飞向天空,可是飞了一半,他就掉了下来,看到了金山银山。

梦是吉兆,还是凶兆?

梦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可是想要完美地诠释它却很难。到了近代,西方才出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而我们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就有了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员来解梦,而且奇准。

为了解梦,赵孝成王专门把负责占卜的官员“敢”叫来。敢听完赵王诉说的梦境后,开始了专业的解梦工作。

“人穿着的衣服一般是一个颜色,国君穿的衣服颜色却是左右不对称,象征着残缺。国君飞龙上天,飞了一半,人掉了下来,说明有气势没实力。看到金山银山却得不到,说明有忧患。”

年轻的赵孝成王并没有当回事,梦里的场景很荒诞,要是把梦当真了,人还不得精神分裂啊!

然而三天之后,赵孝成王真的要精神分裂了,梦里的预言成真了!韩国负责驻守上党郡的将军冯亭派人来了。

“韩国上党郡地区军民愿效忠赵王!”

赵孝成王震惊了,要打自己几个耳光,看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上党郡地区可是有十七座城市呀!

上党郡被夹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俯看上党郡地区就像一个长长的洗澡盆,又被称为“上党郡盆地”。虽然是块盆地,但是上党郡的地势极高。古人认为这块地与上天为党,故称为“上党郡”。

由于韩国就住在秦国家门口,它成为黑道大哥秦国眼中的大肥肉,秦国隔三岔五就向韩国敲诈勒索,收取保护费。忍无可忍的韩国奋起反击,往往被揍得很惨,家里的财产被抢个精光。

就在冯亭向赵国献出上党郡前不久,杀神白起率领大军,按照范雎远交近攻先灭韩国的思路,攻陷韩国要害野王城(今河南省沁阳市)。

秦国对韩国多年的鲸吞蚕食,硬生生把韩国版图咬成了一个数字8,而野王城就是数字8的中间点。野王城被秦国攻占,韩国这个数字8就被分成上下两个不接壤的数字0,上党郡则是上面那个0,也是韩国一半的国土。

此时的韩国已经想开了,只能怪自己老祖宗没有前后眼,三家分晋时,靠着秦国太近了。遇到秦国迟早都是死,还是走得安详点吧。

我摊牌了,不守了,秦国想要就拿去吧!

韩国上党郡的守将叫冯亭,收到韩王给他的命令,做好移交上党郡给秦国的工作。

冯亭悲愤了。

他是韩国人,看到自己的国家面对虎狼般的秦国毫无招架之力,并且一步步走向灭亡,自己却无能为力。

既然自己的祖国不要上党郡,也不能便宜秦国。

作为一名坚定的反秦斗士,冯亭干了一件疯狂的事,将上党郡地区献给邻国赵国。韩、赵两国同属三晋,心理认同上没有隔阂。冯亭此举受到了上党郡地区军民的一致同意。

赵国是否接受上党郡,在常人眼里,这是一道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送分题,一块硕大的肥肉被人送到自己嘴前,不吃白不吃啊。可是在有的人眼里,这却是道送命题!

为保险起见,赵孝成王还是征询了老臣的意见。

此时的相国蔺相如已经病入膏肓,年轻的赵孝成王只能咨询王室里两位重量级人物,一位是叔叔平阳君赵豹,另一位是叔叔平原君赵胜。

赵孝成王:“韩国上党郡愿意归顺我国,大家是否同意接受呢?”

话音刚落,赵孝成王的叔叔平阳君赵豹立刻反对。

“秦国费尽心机攻占野王城,就是为了得到上党郡。如果赵国接受上党郡,必然与秦国交战。我看是韩国故意将祸水引向赵国。”

赵孝成王皱了皱眉头,说道:“如果赵国出动大军夺取上党郡,打个一年半载都未必能拿下。现在上党郡送上门来,对于赵国那可是一本万利呀!”

平阳君赵豹听完后,沉默不语,行礼告辞了。

接着赵孝成王又把平原君赵胜叫来,赵胜听完后,高度赞成。

后世很多人都说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两人如果不接受上党郡,就不会有长平之战的惨败。

这完全是倒推历史,显示自己作为事后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如果把你放在当时赵孝成王的位子上,面对送上门的上党郡,你也不得不拿。

上党郡是一个多山的盆地,东侧就是雄伟的太行山。一旦上党郡落入秦国之手,秦国不但实力壮大,而且可以轻松越过太行山。这样的话摆在秦人面前的则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而无险可守的邯郸城正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

如果秦国拿下上党郡,那么赵国将会和老邻居韩国一样,会走得很安详。

战国时代,诸侯玩的可是绝地求生的吃鸡游戏,最后只有一个活着的人。在这种零和博弈的环境中,不是你死,就是他亡,敌人越强大,自己生存的概率越低。能活下来的唯一信条,就是不停地壮大自己。所以赵国必须拿下上党郡,壮大自己。哪怕上党郡是泼来的祸水,赵国也得接住。

那么,赵国有没有守得住上党郡的信心呢?

答案是有。

上党郡地区多是山地,可以利用山地打防御战。其次上党郡就在赵国邯郸家门口,补给方便,赵军等于处在有利的内线作战。虽然名将赵奢已经死了,但是老将廉颇依然健在。廉颇打法偏保守,这种人很适合打防御战,他总是会把坏的方面全都想到,可以防得无懈可击。

为了抢在秦军前面,赵国进行了紧急动员,安排平原君赵胜负责接受上党郡,任命廉颇为将军,率军进驻上党郡,修筑防御工事,准备与秦国交战。

长平之战战前局势示意图

冯亭看到数十万赵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上党郡,自己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见到了前来负责接收的平原君,他把早已准备好的地图、户籍等文件,全部移交给了平原君。

平原君恭敬地向冯亭行礼,客气地说道:“我是敝国的使者,敝国国君封您为万户侯,封你手下的县令食邑千户,世世代代都是侯。官吏与百姓的爵位全部晋升三级。”

功名利禄对于冯亭来说,只是浮云,他拒绝接受封赏。

“如果我接受封赏,那我处于三不义的境地。我本是上党郡守将,却没有固守上党郡,这是第一个不义。按照国君的命令,我本该将上党郡交给秦国,却擅自主张把上党郡给了赵国,这是第二个不义。我如果得到封赏,等于我出卖了土地,这是三个不义。”

平原君被眼前的冯亭感动了,没想到他竟然是一位义士。

“冯将军,您下一步作何打算?”

冯亭:“我愿留在上党郡,与赵军共同抗击秦军。”

老将廉颇率领上党郡的韩国军民与赵军同仇敌忾,修筑坚固的防线,他坚信秦军是攻不下上党郡的。

如果守得住,这是送分题;守不住,则是送命题。

我们先来看看廉颇是如何布防的。上党郡地域辽阔,要想守住上党郡,就要在关键地区布防。

廉颇围着地图转圈圈,经过反复研究,仔细比对,最后选择了长平。

长平就是现在的山西省高平市,可以这么说,现在整个高平市所辖区域就是战国时长平之战的古战场。

之所以选择长平,因为它东、西、北三面环山,境内有众多高山可以固守,即使有丘陵也不阻碍大部队机动,甚至可以起到隐蔽效果;还有数条河流可以运输辎重,方便部队饮水。更重要的是,长平靠近邯郸,后勤补给方便。

选择好了布防区域后,秦军会从哪里来呢?

秦军想进入长平地区,无外乎两条路。

第一条是白起刚攻下野王城,他麾下的秦国中原军团从野王城出发,由南向北穿越太行山的小路太行径,抵达长平。老练的廉颇判定白起不会来长平。如果秦王命令白起挥师北上,必然会造成中原空虚,让东方诸侯有机可乘。

秦国奋斗了数百年,就是为了逐鹿中原。中原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白起不能动,更不能走。

第二条是秦军从河东郡出发,由西向东沿着沁水,穿越太岳山,抵达长平。

廉颇判定,秦军进攻长平,只有走沁水这条线,敌人必从西面来。

为了防御西来的秦军,廉颇在整个长平地区,化身基建狂魔,在短短时间内修建了规模庞大的防御体系。

长平之战廉颇布防图

一般人修建一道防线就够了,廉颇觉得不够。

重要的事情做三遍。

当你看到廉颇修建的防御体系后,你会惊呼,他是不是追求完美的处女座,把长平修建得如同铁桶一般。他修了三道防线,每一道防线都是依山而建,秦军想突破其中一条,都得血流成河。

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当秦军沿着沁水,穿越太岳山后,挡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叫空仓岭的山脉,廉颇在此修建防御工事。

为了保险起见,廉颇还在空仓岭后面的两条要道上修建两座要塞,分别叫“东鄣(zhāng)城”与“西鄣城”,史称“二鄣城”。即使二鄣城破,也不要紧!在二鄣城后还有一个在隘口修建的“光狼城”。

假使秦军攻破了第一道防线,不要紧,还有更难啃的第二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丹河防线,如果以为第二道防线仅仅是沿着丹河修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丹河旁边还有三座大山,分别是将军山、韩王山、大梁山。这三座山山峰大都是海拔一千米以上,是赵军观赏秦军阵势的最佳景点。其中,大梁山旁有小东仓河和大东仓河流过,成为赵军重要的运粮通道,因此大梁山成为第二道防线的粮仓。廉颇命人在丹河旁的三座山上依山修建了漫长的防御工事。

前有水,后靠山,选对墓地,后代必旺!廉颇费尽心机地选对第二道防线,原本想成为秦军的葬身之地,没想到最后却成了赵军的人生后花园。

第三道防线是丹朱岭防线,又被称为“百里石长城”。因为廉颇在此就地取石,修建了绵延百里的石长城。

这道石长城把上党郡一分为二,是赵军最后的生路。

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这三道防线是完美的大纵深防御。如同三把刮刀一样,一层又一层地挖下秦军血肉,直到血流干为止。

没多久,一位前来挑战的秦国二线将领把廉颇打得三观俱碎。

让老将廉颇大跌眼镜,大呼“这是怎么回事?”

这位秦将叫王龁(hé)。

公元前261年,王龁率领秦军杀向长平。

在此之前,史书上对王龁并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他的爵位是左庶长。曾经左庶长是一个级别极高的职位,商鞅曾担任此职,可现在只是一个高级爵位。

白起是西方必胜客,实在太能打了,所有的秦国将领都活在他的阴影之下,王龁也不例外。他进军上党郡,到了长平边上,看到了早已修好的空仓岭防线。同时他也听到消息,驻守上党的赵将正是廉颇。

面对着北方无敌手廉颇,王龁作为秦国二线将领,并没有主动进攻,而是选择了修建沁河防线,确保自己的后勤补给。

要注意一点,秦国之前打的是韩国,并未与赵国宣战。后来韩国上党郡送给了赵国,秦国是为了上党郡才要攻打赵国的。秦赵两国虽然都知道双方难免一战,但是双方现在仍保持克制,都在为即将爆发的大战做准备。

秦军在修自己的防线,赵军则站在高高的空仓岭防线上,细细欣赏着。双方保持着默契,没有大打出手。

直到四月,秦国一个在前线的侦察兵被赵军发现了。

赵军把秦军侦察兵暴打一顿。

打过群架的人知道,己方的一个人被打,一定会回去喊人,仗着人多势众再打回去。对方一看情形不对,也会回去喊更多的人。

秦军士兵:“小子,你给我等好了,我去喊人。你也叫上人,别说我人多欺负你。”

秦国侦察兵看到自己人被打了,哪能善罢甘休。抄起家伙,把赵国前线一位叫茄的副将给砍了。赵军岂肯善罢甘休,立刻对秦军侦察兵反击。

双方都在喊人,人越喊越多,本是一场肢体冲突,在双方基层官兵不能克制的情况下,发展成了一场大战。

既然开打,就往死里打。

王龁作为秦国二线将领,却打出了气势如虹。在冲突爆发两个月后,突破廉颇设置的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并攻下二鄣城,斩杀四个尉官,直逼重镇光狼城。

廉颇知道如果光狼城失手,自己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就全部丢了,一定要死守光狼城。

可是廉颇被王龁再次打脸,王龁仅用一个月,于七月份便攻下光狼城,斩杀两个尉官,赵国第一道防线土崩瓦解。赵军退缩到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固守。

王龁不停地向赵军驻守的丹河防线猛攻,丹河防线有山有河,比空仓岭防线更加易守难攻。王龁为了攻下长平,不停地向秦国要兵要粮;廉颇为了守住长平,不停地向赵国要兵要粮。

秦赵双方你攻我守,打成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的阵地战,双方都是用添油战术,不断地增兵,以期己方能取胜,最后却活生生打成了消耗战。

长平变成了一个黑洞,让秦、越两国一点点地掏空自己的家底儿。

赵孝成王感觉自己是最先被掏空的。

长平地区驻扎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这么多人每天的吃喝开销,就是天文数字!

秦国毕竟是超级大国,财大气粗,家里有关中、蜀地、江汉、汉中、河东众多产粮基地。而赵国的产粮基地也就有邯郸附近的华北平原。

更要命的是,赵孝成王的爷爷赵武灵王,搞的胡服骑射是项军事改革,虽然军队战斗力爆表,但GDP并未有所提高。

在战国,农业就是实体经济,商业就是虚拟经济。只有搞好实体经济,国家底子才牢,打仗才有资本。所以秦国商鞅变法,有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重农抑商。

赵国没有重农抑商这一说,大量的百姓觉得种田太辛苦,来钱慢,所以很多人从事利润极高的商业,想通过商业贸易来换取粮食。

问题来了,打起仗来,前线需要大量的粮食供给,不重视农业的赵人,虽然有钱,但是不能当粮食吃啊。一旦战事旷日持久,赵国必然陷入缺粮境地。

长平之战持续到第二年,赵国粮食储备告急。再没有食物,赵国上下就要变成乞丐出去逃荒了。

为了口吃的,赵国不得不低下头乞求齐国借粮。

此时的齐国国君是刚刚继位六年的齐王建,齐王建是齐国末代国君。他知道齐国重建不易,之前的覆灭就是因为过多地参与国际争端。因此齐王建的对外方针,就是不结盟、不参与合纵、连横,躲在家里过自己的小日子。

面对前来化缘的赵国使者,齐王建并不想施舍。唯一明事理的大臣周子立马劝谏:“必须答应赵国借粮的请求,如果秦灭了赵,齐国就失去了屏障。下一个遭殃的就是我们齐国。”

年轻的齐王建觉得周子说得很遥远,齐国与秦国相距甚远,一个在最西边,一个在最东边。中间还隔着赵、魏、韩、楚国,秦国再怎么殴打诸侯国,也轮不到齐国。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齐王建选择了逃避。

“齐国之前被灭国,好不容易重建起来,我不想重蹈覆辙。不要再议了。”

齐王建的短视,让他三十八年后,亲眼见证了齐国的灭亡。

赵国使者问了一圈儿周围诸侯,都没有人肯借粮食。在他们眼中,秦国是天下老大,赵国是天下老二,老大与老二死磕。最好的结果,双方都躺在床上重伤不治。

最差的结果,经过一番殊死较量,老二快被老大打死,到时候大家一起救老二。那时老二已经奄奄一息,老大被大家群殴得元气大伤。

无论哪种结果,决不能便宜老大老二,没了老大老二,自己才有野蛮生长的空间。

就在赵国君臣感叹世态炎凉的时候,秦国君臣的日子也不好过。

秦国数十万大军云集长平,虽然自己是个大地主,但是粮食也有吃光的一天。更要命的是,自己在与赵国死磕的同时,万一其他诸侯国联合起来,给自己来一个致命的背刺怎么办。

秦昭襄王想了想,如果诸侯都去救赵国,那就撤军回国。

战争是对意志的考验,秦赵双方都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就看谁最先泄气。

借不到粮食的赵国,赵孝成王瞅着全国百姓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着急上火的他,举行了廷议。

赵孝成王:“我们是继续打下去,还是……”

大臣楼昌:“再打下去,没等秦军攻破长平,我们赵国会因缺粮,自己先瓦解。赶紧与秦国和谈才是唯一出路!”

大臣虞卿:“不能和谈,如果我们主动找秦国和谈。那么秦国就知道我们赵国撑不住了,他们一定更加坚定破赵的信心。不如我派使者带上金银财宝前往其他诸侯国,造成赵国与诸侯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的架势。到那时,秦国畏惧诸侯联盟,一定会退兵的。”

赵孝成王听了虞卿的建议后,哼了一声。

“我们赵国找诸侯借粮,没一个肯借的。现在还要厚着脸皮,请他们共同抗秦,别做梦了。派使者去秦国议和吧。”

赵国的使者到达秦国后,受到秦王与范雎的隆重接待,好酒好肉地伺候着。秦国向全天下发布新闻,秦、赵不打了。

诸侯一看,原来赵国是玩自己呀,得了上党这块大肥肉,还哭着喊着要借粮,现在又不打了,诸侯们坚定不救援赵国的决心。而秦国对于和谈的事,能拖则拖。

到了公元前260年,在长平硬扛了三年的赵国,已经快撑不住了。

要么战死,要么饿死。

赵孝成王终于意识到免费送来的上党,是一个送命题。

只有两个必死的选项。

无比焦虑、失眠多梦的赵孝成王只能向廉颇乞求。

赵孝成王多次下令廉颇火速出击,一举打败秦军。

作为北方无敌手的廉颇,他决不干冒险的事,况且秦军巴不得赵军出击,好将其歼灭。不愿意给秦军送人头的廉颇,选择坚守不战,面对赵王的命令,就是我不听我不听!

年轻的赵孝成王彻底暴怒了。

“廉颇你只顾在前线打仗,后勤补给都是我来筹措。你个死老头,知不知道,就是你的无能,把战争打成了消耗战。现在后方百姓已经到了啃树皮的地步。你不打,到最后四十五万赵军将成为饿死鬼。与其饿死,不如放手一搏,尚有一线生机!”

在气头上的赵孝成王想立刻撤了廉颇,可是谁又能接替廉颇呢?

于是史书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反间计。

秦国相国范雎派间谍前往赵国,散布流言。

“秦军不怕廉颇,最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只要赵括出马,秦军必败。”

赵孝成王一听说赵括如此厉害,立刻撤销了廉颇职务,换赵括为将。

重病在身的蔺相如立刻向赵孝成王劝谏。

“赵括只是死读兵书的人,跟他老爹赵奢简直不能比!”

赵孝成王依旧不听。

直到一个人出现,让赵孝成王不得不思考,该不该派赵括上场。这位就是赵括的妈。

赵括的妈求见赵孝成王后,开始聊起来家常。

“我家这个儿子,从小就很聪明,熟读兵书。我家老公赵奢活着的时候,每次与赵括做战争推演,都赢不了他。可是事后,赵奢却说儿子不行,因为他总是把战争看得很简单,没有实战经验。如果让赵括当将军,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

赵妈:“当年赵奢活着的时候,大王赏赐给他的东西,都分给下属。而赵括当了将军,把大王赏赐的东西,自己拿回家。父子二人的心是不同的,大王还是不要委任赵括为将吧。”

赵孝成王:……

赵妈看到赵孝成王无语的样子,说了最后一句话:

“如果大王硬是要派赵括为将,万一赵括战败,千万不要连累我们家属。”

赵孝成王听完后,差点儿哭晕在厕所。这是什么妈啊!哪有这样咒自己儿子的啊!

赵孝成王:“好吧,如果赵括战败,不牵连家人。”

这个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前往长平前线,替代驻守三年的廉颇。后世人们给这个战争小白创造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其实赵括被泼了两千多年的脏水,他未必是个只会说不会干的蠢材。

“纸上谈兵”的纸是东汉发明的,离战国还有几百年。其次,范雎实施的反间计,与后世众多反间计的故事高度雷同。

比如我们熟知《三国演义》的蒋干盗书,周瑜故意让蒋干偷走伪造的书信,曹操中了反间计怒杀蔡张二人。

明朝末年,后金努尔哈赤围攻北京,袁崇焕率兵来救。明朝的一个太监被俘,关押在屋内。然后后金派了两个人在隔壁说,袁崇焕早已和后金串通好了。

后来太监被释放了,回到宫里,就向崇祯皇帝告发袁崇焕,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故事越是戏剧性,杜撰的可能性越大。这故事无非是想告诉你,赵孝成王刚愎自用,任用了一个毫无军事经验、只会夸夸其谈的赵括。

如果把你放在赵孝成王的位子上,你也会选赵括。廉颇死活不进攻,善于大胆进攻的赵奢已死,只剩下他的儿子赵括。赵括继承了他老爹胆大、敢于进攻的优良传统。用赵括正合适。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调赵国名将李牧上前线。

不好意思,现在李牧还没有崭露头角,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赵括就你上吧,从你身上,能看见你老爹赵奢的影子。赵孝成王真心希望赵括能像他老爹一样,绝地而生,逆风翻盘,重现阏与之战的辉煌。

可是赵括的军事才能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吗?

未必!

赵括到了长平前线后,改变原有的制度,换掉廉颇原先的将领,提拔了和自己一心的将领。

这一措施,并不是赵括要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势力,而是要有坚决贯彻执行自己命令的基层将领。阏与之战中,赵括老爹赵奢为了贯彻军令,把不服从的人直接斩杀。廉颇驻扎长平三年,守了三年,基层将领都是善防的人。而赵括要的却是敢打敢冲的人。

经过一番人事调动后,赵军明白总攻的号角,即将吹响。

赵括出任长平赵军总指挥的消息传到了秦国,秦国高层判断,赵国换人是因为三年的消耗战,已经掏空了国力,必须转守为攻,速战速决。对于秦国来说,这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秦国也快扛不住了。

三年耗下来,秦国只比赵国好一点儿,秦国的存粮也快告急了。再不决战,秦国也要紧随赵国,跟着破产了。

赵孝成王如果要换将,就要做好保密工作,可惜赵国在此方面一直很欠缺。

秦国刺探到赵国换将的消息后,秦昭襄王立刻做出了正确反应,他调了一个人前往长平。

就在赵括上任不久,秦军王龁的大帐内,一位遮着脸的人径直走了进来。王龁刚想怒斥这位不知分寸的人,竟然敢不经通报就擅闯主将大营。

当蒙面人露出自己的脸时,王龁震惊了,立刻向他行礼。

“不知武安君前来,失礼了!”

武安君白起旁边站着秦王使者,说道:“国君有令,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命令军中有谁敢泄漏武安君身份的杀无赦!”

史书上对于秦王这次秘密调动,是这样记述的“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

注意这个“阴”字!

秦昭襄王玩了一辈子阴的,知道如何欺诈对手。白起作为秦国中原方面军司令,驻扎野王,震慑东方诸侯。中原是秦国重点扩张的区域,只要白起在野王不动,东方诸侯就不敢对秦国捅刀子。

将白起偷偷调走,可以造成东方诸侯误以为白起仍在中原的假象,更重要的是让赵括放松警惕,误以为对手还是王龁。

秦赵双方均完成了换将,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僵局,速战速决,全歼对方。

一场规模宏大的史诗级大战,即将打响。

佛教讲世间有六道,其中有一阿修罗道。这一道里是战火连天,只要步入此道中的人,将饱受杀戮的痛苦,如同炼狱一般,又被称为“修罗炼狱”。

如果人世间有修罗炼狱,那一定在长平战场。

白起在丹河西岸秦军修建的防御工事上,眺望着河对岸的赵军防线。

作为西方必胜客的白起,内心不禁暗暗赞叹廉颇,这位北方无敌手实在太厉害了。秦国在长平打了三年,只攻陷了第一道防线,后面两道防线仍然屹立在秦军面前。

“真想和廉颇将军交交手,可惜你调走了。”

白起判断赵括即将发动进攻,因为赵国已经没粮了,虽然秦国也闹经济危机,但是家里还有点底子,能比赵军撑得更久一些。

战争往往就是看谁能撑到最后,谁熬得过谁。

七月,赵括的内心如同燥热的天气,他看到手中四十五万大军,陷入迷幻。他手里的兵力远超父亲当年在阏与之战的兵力。父亲一直是他心中的榜样,这次他要超越父亲。

赵括下令全军主力开始向丹河西岸的秦军全线出击。翻过丹河防线的数十万赵军,如同乌云一样扑向秦军。

面对来势汹汹的赵军,白起命令秦军派出部队迎击,短暂交手后,立即后撤,绝不恋战。

诱敌的秦军与赵军稍一接触,立刻回撤。追击的赵军一头撞向了秦军在丹河西岸修建的壁垒。

赵括知道只要攻破这道壁垒,秦军必败无疑,于是下令全军进攻。

一时间,丹河西岸杀得是血流成河,静静流淌的丹河水也被鲜血染红了。

白起看着眼前的赵军在猛攻秦军壁垒,他意识到包饺子的最佳时刻到了。

“两万五千名精兵迂回到赵军后方,这只奇兵的目的是攻陷防守空虚的百里石长城,断其后路。另外五千骑兵突入赵军壁垒之间,切断赵军主力与大梁山的联系,封锁其粮道。”

打着打着赵括发现自己被分割包围了。

要想吃掉四十五万人的赵军,绝非易事。《孙子兵法》里有这么一句话,“十则围之。”意思是自己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才能围困敌人。

秦军虽然把赵军包围了,但是自己兵力没有压倒性优势。要想吃掉赵军,秦国必须增兵。

白起写信向秦昭襄王请求增兵,全歼赵军。

收到信后的秦昭襄王极度兴奋,可过一会儿冷静下来,他细想去哪里给白起增兵呢?

如果增兵晚了,四十五万赵军突围跑了,怎么办?

关中的主力已经被王龁带走,唯一离长平近的就是河内(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区)。

秦昭襄王为了增兵,也是拼了,亲自跑到河内,征发该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为了提高他们积极性,还没上战场,所有人爵位升一级。要知道秦国之前入伍最低年龄是十六周岁,此时秦国已经打红了眼。

在长平,秦国凑集了六十万大军!虽然秦军没有十倍于赵军,但是白起利用长平的崇山峻岭与攻占的百里石长城,围死了赵军的出路。

赵军反复突围,可倒在秦军面前的是尸山血海。赵军不仅要望着同伴的尸体,还要忍受饥饿的折磨,已被围困四十六天的赵军军心逐渐动摇。活着的人自相残杀,吃起人肉。

困兽犹斗的赵括组织四支突围队伍,轮番进攻秦军包围圈,可是每次突击都以失败告终。

长平之战决战示意图

包围圈越来越小,赵括决定孤注一掷,向秦军发起最后冲击。他脱掉铠甲,赤膊上阵,怀抱渺茫的希望,带头冲向秦军。

嗖的一声,一支流箭射中了赵括。

赵括倒地不起,他身边的一个老兵背着赵括来到一个山坡上。

年轻的赵括原本想超越自己的父亲,可是他却带着大军前往地狱,望着眼前突围求生的赵军成排成排地倒下,他明白自己也将和他们一样,再也站不起来了。

赵括出现了幻觉,他看到父亲赵奢前来接他走了。

同时与赵括一同战死的,还有将上党献给赵国的冯亭。

主帅死了,赵军没了灵魂。

整个长平尸横遍野,空气中到处都是令人作呕的尸臭味,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在秦军的包围圈下,全是由赵军尸体堆积的人墙。赵军看不到生的希望,放弃了突围。

白起发现赵军不再进攻,他开始做起了思想工作。

“赵军的兄弟们,你们只要投降,秦军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

剩下的赵军,求生无望,与其饿死,不如投降,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眼望不到头的赵军放下武器、脱去铠甲,朝秦军阵营走去。

长平之战打完了,秦军胜利了!

可是白起却笑不出来,他纵横沙场数十年,从无败绩,都是以完胜战绩,位列战国名将排行榜第一名的。然而长平之战不是完胜,而是惨胜!

仗打了三年,秦国存量快消耗光了,国力严重透支。六十多万的前线大军,死伤人数达到一半。

如何处理数量惊人的俘虏,白起陷入了沉思。

给俘虏们粮食吃?

不可能,秦国存量已经不多,给俘虏吃,自己就没得吃。

放俘虏回赵国?

不可能,放俘虏回去,日后又是一支生力军,秦军死了那么多将士就白死了。

老办法,全部杀掉。白起特意留下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军人放回赵国,这些年幼的孩子亲眼见证了长平如同地狱般的场景,幼小的心灵只会加重恐惧,孩子回去之后一定夸大秦军的恐怖。

白起站在长平的大地上,看着无数赵军被屠戮,流淌下来的血水化成小溪流过白起脚下。

看着无辜的生命消失,白起早已麻木了。在他看来,身处乱世,何来无辜。

史书上记载是将赵军俘虏全部活埋,可是问题来了。数量惊人的赵军俘虏,会束手就擒,自愿埋入坑中吗?他们投降不就是为了活命吗?

到了现代,历史给了我们真相,在高平市西北丹河附近,这里曾是赵军被围困的地方。经常有农民在田间干农活,一不留神就挖出长平之战的尸骨坑。

最著名的要数永录尸骨坑,里面有上百具尸体,让人看得毛骨悚然。死者都是青壮年,身上还带着战国时代的钱币,没有携带武器,有被砍死的,有被箭矢射死的,有的没有脑袋。

由此可见,白起命令秦军在长平战场,将缴械后的赵军分成一个个小区域,然后进行集体屠杀,最后进行掩埋。之所以要掩埋,是为了避免战后瘟疫的爆发,长平是秦国的新疆土,自然要爱惜。

《史记》记载白起埋杀了四十多万赵军俘虏,笔者认为没有那么多。因为秦军伤亡过半,被围困的赵军死伤不会比秦军少。所以赵军存活下来投降秦军的人数应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

那么,秦、赵两国到底动员了多少人上长平前线呢?是否真是双方总计达百万之众?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战争秦、赵两国都倾了全国之力。战国时,打的是全民战争,老百姓既是民也是兵,动员效率是中国古代最高的。财大气粗的秦国打出了经济危机,赵国要出去化缘。

赵国虽然惨败,但是它未必是最后的输家。

赵括也未必是蠢货,他只是执行了赵孝成王速战速决的策略,当了一只替罪羊而已。换作其他人,未必做得有赵括好。

廉颇固守长平,虽然不出问题,但是最后只会耗死赵国,赵军全部饿死在前线,秦军将更轻松地拿下长平,进攻邯郸。

摆在赵孝成王与赵括面前,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大获全胜,逆风翻盘;要么全军覆没,给予秦军重击。

可惜年轻的赵括遇到了杀神白起,如同青铜圣斗士遇到了黄金圣斗士。在各项不占优的情况下,青铜圣斗士却把黄金圣斗士打成重伤,让秦军损失一半兵力,本身就很厉害了,而另一边受了重伤的秦国,不得不谨慎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率领秦军,兵分三路。一路作为先锋进军邯郸,一路进军赵国太原郡,白起则率主力坐镇上党,等待秦王派来的增援部队与粮食。白起的战略目的很明显,挟长平之战的余威,一鼓作气灭了赵国。

长平之战后的秦昭襄王并没有给白起五星好评,因为是惨胜!

白起只管前线打仗,对后方吃紧根本不了解。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

面对白起不断地要兵要粮,范雎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他是相国,国库里已经没有粮了,国内已经无兵可调了。白起还是范雎的眼中钉、肉中刺,白起取得成就越大,对自己的威胁也就越大,绝不能让白起继续打下去。

范雎对秦昭襄王说:“即使白起灭了赵国,秦国的血也流干了,东方诸侯如果合纵给秦国一顿暴击,秦国必死无疑!”

感到后怕的秦昭襄王也认为持续三年的战事不能再打下去了。秦国这一超级大国,账户里所剩余额不多了,不能靠透支国家的未来维持战争。这一次还能动员河内的百姓上战场,下次就没地方动员了!

就在白起调兵遣将,按照自己的计划灭了赵国时,使者带着秦王的军令传来,“秦军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守,白起交出兵权,立刻回国!”

收到此消息后,白起愤怒了,可是又无可奈何,只能交出虎符,随使者回咸阳了。

从此,杀神白起,彻底告别了战场。

长征演义(上)我的邻居是种田文女主跑得了?装清冷主神要抓我强制爱别人戏谑他听劝,三年练成断崖剑假如奥特曼不一定战胜黑暗喂!我只是个跑龙套的开局闪光宝贝龙,家兄嬴政直心疼重生之我真是富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