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第十三讲 谈管住家人的重要性

第十三讲 谈管住家人的重要性(1/1)

汉武帝驾崩后,幼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为什么武帝在死的前一天才指定刘弗陵为继承人呢,这大概是与原太子刘据有关,一方面武帝可能认为刘据本来是个不错的继承人,但很痛心发生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失去了才知珍贵,其他皇子似乎都比不上刘据。另一方面通过这场悲剧,武帝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更加谨小慎微,害怕自己看走眼。所以在刘据死后,太子之位一直空悬着。

武帝一共有六个儿子。但是到自己晚年时,原太子刘据、齐王刘闳和昌邑王刘髆已经死了。有望继承皇位的除了昭帝刘弗陵外,还有李姬所生的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

广陵王刘胥不成器,从小不爱读书,但有一身蛮力,能举起铁制的巨鼎,也能赤手空拳搏倒猛兽。史书上说他“动作无法度”,这样莽夫般的皇子显然不适合做皇帝。

燕王刘旦有些才干,但为人上存在不少瑕疵,在武帝看来,刘旦是学问不错但野心不小。刘据死后,燕王觉得自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就迫不及待地上书武帝,请求“上京入宿卫”,表面上是请求去京城在武帝身边服侍。言外之意,就是想等武帝死后自己可以顺利接班。武帝看了燕王的上书很生气,不但把送信的使者投入监狱,还削掉了刘旦的一些封地。

刘弗陵是武帝六十多岁时才得到的儿子,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晚年得子”,而且刘弗陵从小聪明伶俐,武帝很喜欢他,觉得这个幼子很像自己,所以选择了刘弗陵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过刘弗陵登上帝位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便是自己的母亲被杀。

说起刘弗陵的母亲,据记载她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她虽姓赵,但人们一般称她为“拳夫人”,有这样的称呼主要是因为她的一只手掌生下来就紧握着,从来没有打开过。用现在的医学观点看,应该属于先天性残疾。她的童年非常不幸,父亲早死,母亲带着她流浪乞讨为生。她的母亲经常对外人讲,说自己怀女儿时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位白发老人对她说,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会有个怪异之处,如果遇到高贵的人触碰,怪异之处不仅会消失,这个孩子还会成为人上之人。一传十,十传百,这个奇闻很快散播了出去。

有次武帝出巡经过河间国,听说了这个故事,就命人将住在附近的母女俩找来,当年的残疾儿童已经出落成妙龄少女。武帝很好奇,就用手轻轻触碰了一下紧握的拳头,奇迹就此出现了,她的手徐徐展开,展开后手心中紧紧握着一个小玉钩,所以“拳夫人”后来又被称为“钩弋夫人”。

武帝很惊奇,又看到她长得标致可人,就将她带走送入后宫。很快被封为婕妤,婕妤是武帝新设立的嫔妃称号,地位仅次于皇后。过了一段时间,在钩弋夫人身上又发生了神奇的事情,一般人大多是十月怀胎而生,而钩弋夫人怀胎十四月才生下了刘弗陵。历史上传说先古时代圣君尧也是怀了十四月才生的,武帝不由联想起这个,觉得这个孩子非同一般,这为刘弗陵最终脱颖而出增加了不少分数。

武帝有心立刘弗陵为太子时,有一个问题开始困扰他,那便是钩弋夫人太年轻了,如果自己百年之后,刘弗陵即位,恐怕大权将落入钩弋夫人手中,可能又会重蹈吕后专权的覆辙。前思后想,左右权衡,武帝决定既然让刘弗陵继任,那他的母亲就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于是,他找了个钩弋夫人的小错误而命令处死她。

对此,有不少人对钩弋夫人的受害颇为同情,对武帝这样残忍的做法有些异议,说:“且立其子,何去其母”。武帝对此心知肚明,他为自己解释道:“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钩弋夫人死后,武帝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立刘弗陵为太子,并为年仅八岁的他选了几位辅助大臣,排在首位的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第二位是车骑将军金日,另外两个是左将军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

辅政大臣排名第一的霍光不是普通人,他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因为军功卓著而很受武帝的宠信,唯一遗憾的就是活得太短。在他死之前,把霍光带到长安,让他走上了仕途。

霍光这人头脑很清楚,自己能入仕是因为自己的哥哥,所以他为人非常低调,一直踏踏实实做事,《汉书》说他:“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常说“伴君如伴虎”,霍光在武帝身边二十多年,居然从未出过差错,可见为官之谨慎,所以深受武帝的信任。

武帝决定让刘弗陵当太子时,霍光就成为武帝心中首选的辅政大臣,他命令宫中画师画了一张周公抱着周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图送给了霍光,以此向天下宣告,将要让少子刘弗陵即位,以霍光为辅政大臣,同时希望霍光能像当年的周公一样辅佐刘弗陵。

另一个辅政大臣金日。他不是汉人,而是匈奴人,这是件非常奇怪也很有意思的事情。武帝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仗,怎会让一个匈奴人做为辅政大臣呢?

这要从霍去病大破匈奴说起,当时单于想诛杀吃了败仗的昆邪王和休屠王,这两位匈奴王爷出于恐惧决定降汉,事到临头休屠王有些犹豫,昆邪王将休屠王杀掉后归降汉朝。金日就是被杀的休屠王的长子,最初他作为奴隶被派到宫中担任马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金日养马很有一套,而武帝恰好是个“马迷”。武帝发现金日养的马非常好,就派人将他找来,看到金日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就下令取消他奴隶的身份,并让他到自己身边服侍,金日一直兢兢业业为武帝做事,也深得武帝的信任。

上官桀获得武帝的信任,主要是因为他的乖巧,上官桀被武帝任命为未央厩令,也是管理马的官员。有次武帝生了大病,病好后发现上官桀养的马变瘦了,武帝大怒,斥责上官桀说:“你以为我活不过来,再看不到这样些马了吗?”上官桀回答得很巧妙,他说:“听说皇上生病,日日夜夜为陛下担心,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照看马啊。”话音未落不禁泪下,武帝转怒为喜,认为上官桀忠诚可嘉,他的官职就此也越升越高。

虽然顾命大臣有四人,但武帝主要托付的还是霍光和金日。很大原因是两人出生并不显贵,做事认真,为人沉稳,很有分寸,而且两人跟随自己多年,值得信赖。事实表明武帝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两人中,金日知道自己是外族人,所以并不争权,而且昭帝即位后不久,金日就因病去世了,朝中的事情基本上由霍光来主持。

昭帝和霍光面临的是武帝留下的烂摊子。武帝后期国库空虚,社会矛盾激化,所幸轮台罪己,悬崖勒马,但在调整政策仅仅两年后,武帝就驾崩了。武帝在遗诏中写到:“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糈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孩(亥)自汜(圮),灭名绝纪。”里面有对太子的谆谆教诲,也充满着深深的忧虑,大汉能否继续强盛下去,还是会像秦朝一样灭亡,这一切都要取决于八岁的刘弗陵和背后的几位辅政大臣。

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汉,霍光不得不来收拾这个残局。他推行的国策,大多是武帝罪己诏所确定的一些措施,重点是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逐步缓解社会危机。推行政策需要大量人才,此时谏大夫杜延年建议霍光在全国范围内推举贤良、文学之士,问询百姓疾苦。贤良、文学是汉代察举的科目,贤良指德行贤良,文学指通晓经义,霍光接受了他的建议。公元前82年六月,昭帝下诏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两人,郡国举文学各一人。

完成人才选拔后,推举的贤良、文学与朝廷大臣齐聚一堂,在建章宫进行了政策问询,没想到这场问询会开成了辩论会,一上来火药味十足,贤良、文学纷纷抨击盐铁专营等经济政策,说是与民争利、杀鸡取卵。桑弘羊成为众矢之的,他压根没想到这些读书人会向他集中发难,他为自己辩解到这些举措是王朝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决不能废止,各自都觉得自己占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

这次会议表面看集中在盐铁政策上,但实际是场事关执政理念和施政方针的辩论。尽管会议没有定论,但五个月后朝廷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桑弘羊无疑是失败的一方,因此埋下了霍光和桑弘羊决裂的隐患。

霍光大权独揽并强力推行一些政策,引发朝中一些人的不满,一场针对霍光的宫廷政变正悄悄地酝酿。站在霍光对立面的主要有四个人,一是燕王刘旦,他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的最佳人选,没想到武帝最后选择了刘弗陵,刘旦认为在此中间霍光没起什么好作用,所以对昭帝和霍光心怀不满。

第二位是桑弘羊,霍光还是伺候武帝的小人物时,桑弘羊已经是位高权重的重臣,虽然自己后来也被确定为辅政大臣,但却排名第四,一切都要听从霍光的,况且在盐铁之争上受到挫折,使他投入到反对霍光的阵营。但是与其他几人不同,他与霍光之间的问题更多是政见上的分歧。

第三位是上官桀,很有意思的是,他和霍光是亲家,他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为妻,上官安的女儿后来进入后宫,成为了昭帝的皇后。换句话说,昭帝皇后的祖父是上官桀,外祖父是霍光,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是如何成为了死敌呢。

主要缘由是因一件事情,昭帝唯一的姐姐盖长公主与上官家关系不错,通过盖长公主的大力帮忙,上官桀的孙女才成为了皇后。上官桀为了报答公主,请霍光封昭帝姐姐盖长公主的一位“相好”丁外人为候,但没想到被霍光以“无功不侯”的理由拒绝,上官桀退而求其次请封为光禄大夫,霍光依然不准。霍光的铁面无私让上官桀觉得非常没面子,想当年自己位居九卿高位时,霍光不过是武帝身边的一个随从,如今霍光大权独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心里怨气不断积压,使得他对霍光充满了怨恨。

第四个就是盖长公主,因为自己的相好没有得到封赏,对霍光心怀不满。

出于对霍光不满,四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积极策划推翻霍光的统治。正在这个时候,霍光出京检阅羽林军,反霍集团收集了一些证据材料,让燕王出面来弹劾霍光,说霍光出京检阅羽林军,违反帝制,擅自调增幕府校尉,专权自恣,恐有谋反之心。当时的官员每五天有一天休假,他们特意选择霍光休假之日上书,想通过突然袭击先发制人。

当时昭帝虽然只有十四岁,但头脑却很清楚。他接到这份上奏后扣在自己手中,没有恩准下发,也没有接受上书的建议。

第二天霍光进宫,听说自己被弹劾,心里感到非常恐惧,不敢进殿面见皇帝。昭帝就派人召霍光觐见,霍光进殿后脱下头冠,等候皇帝的裁决。昭帝对他说:“这份上奏是伪造的,大将军无罪。”霍光这才松了口气,问陛下怎么知道其中有诈。昭帝说这些事情发生不到十天,远在燕地的燕王怎么会知道呢,若大将军真要谋反,也无需这样做。昭帝少年老成,确实是个贤明之君。第一次推翻霍光的阴谋就这样宣告失败。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准备让盖长公主请霍光吃饭,席间将霍光诛杀,然后废掉昭帝。但这一计划被盖长公主一个下人告发,昭帝和霍光当机立断,发兵逮捕并处死了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以及桑弘羊,并诛灭三族。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被赐死,昭帝的皇后虽然也属于上官一族,但年仅八岁,也没有参与谋反,更重要的是她还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并没有被废除。粉碎了这场政治阴谋,反霍集团土崩瓦解,霍光成为唯一的辅政大臣。

过了几年,昭帝年满十八岁,举行了加冠礼。亲政后的昭帝与霍光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依然将政事委于霍光,霍光则全力辅佐,这段时间西汉政局比较平稳,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可惜好景不长,昭帝亲政仅三年就暴病而亡,仅仅活了二十一岁。

昭帝死时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首先应从武帝的儿子中来选择,此时武帝的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从血统上讲,刘胥最有资格。但刘胥只有蛮力,毫无才干,霍光认为他“内外不修”,不能立为皇帝。

如此这般,只能从武帝的孙子辈里找合适人选,霍光选中了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之子刘贺。霍光实际上对刘贺并不了解,只是认为不管刘贺如何,如果自己和其他大臣尽力辅佐,应该问题不大。于是就请皇太后下令请刘贺从昌邑出发到京城继承皇位。

刘贺此时不到二十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据史书记载在来京的路上就不守规矩,有些胡作非为,继承皇位后本性更显露无疑,在为昭帝服丧期间,他天天花天酒地,和宫女寻欢作乐。他还毫不顾忌祭拜自己的父亲昌邑王刘髆的庙宇,在告示中自称“嗣子皇帝”,乱了礼制。这一切霍光都看在眼里,渐渐觉得自己有些看走了眼。

但如果仅仅是生活奢靡,霍光或许还能忍受,但刘贺做的另一件事情让霍光实在忍无可忍,刘贺从昌邑带来了二百位家臣,几乎把昌邑的领导班子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朝廷,这些人既然来了,就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职位,大将军霍光等过去的重臣就会被边缘化。由此看出,刘贺想抢班夺权的意图很明显,这终于让霍光下定了废除刘贺的决心。他征得了杨敞、田延年等重臣们的同意,并取得了自己的外孙女皇太后的支持,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由,将刘贺从皇位上赶了下来。

刘贺只做了仅仅二十七天的皇帝,还未过足瘾就被送回了昌邑,带来的二百位家臣几乎全被诛杀。后来刘贺被取消封国,降为山阳郡,后又改封为海昏侯。刘贺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既当过皇帝,又当过王和侯的人物。2013年在江西发现了一座汉朝王侯的墓葬,经过考古发掘确认为海昏侯刘贺之墓,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2016年三月在北京举办了出土文物展,一票难求,引起轰动,人们又开始关心这位历史上的短命皇帝。

刘贺被废后,谁来当皇帝又再次成为棘手问题。刘胥不能立,武帝皇孙里只剩下燕王刘旦的后代,但刘旦由于谋反被赐死,所以他的后代自然也不能立。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有人向霍光建议,孙子辈里找不到还有曾孙啊。霍光顿时茅塞顿开,武帝还真有一个曾孙,就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

刘据早婚早育,虽然在巫蛊之变中,他和他的儿子、儿媳都死于非命。当时他的孙子刘病已尚在襁褓,被投入了大牢,负责审理这起案件的官员叫做邴吉,他对这位皇孙很是同情,让关在监狱里女囚喂养刘病已,使他侥幸活下来,稍微长大后,邴吉将他送到已故太子刘据的岳母史家去抚养。后来武帝遗诏赦免了他,恢复了宗室身份,并送到掖庭养育,掖庭是皇家普通下人待的地方。

霍光等大臣决定选择刘病已时,他已经成年,娶了许平君为妻,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说来也巧,霍光和刘病已还有些许亲戚关系,刘病已的祖父刘据,是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儿子,霍光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少儿,而卫子夫和卫少儿又是亲姐妹。

霍光选择他,并非考虑这种沾亲带故的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和刘贺不一样,长期生活在民间,而且太子刘据家族在蛊惑之乱中几乎灭绝,所以刘病已没有自己的势力,即位后只能继续依靠现在这些大臣,应该是个比较让人放心的人选。于是,在群臣的拥戴下,刘病已被封为阳武侯,先重新取得皇族资格,然后登上皇位,是为汉宣帝。

如霍光所愿,宣帝没有背景,也没有自己的势力,所以朝中一切由霍光说了算。此时,霍家的权势渐渐达到了鼎盛,他的儿子、弟弟、女婿、堂兄弟等占据了朝廷和军队的重要职位,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势力集团。

宣帝对此感同身受,每次与霍光一同乘车拜谒祖庙时,宣帝都觉得“若有芒刺在背”。《汉书·霍光传》说:“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牙骖乘”,也就是说,霍氏后来的下场,从宣帝与霍光同乘一辆车时就埋下了隐患。尽管如此,宣帝头脑很清醒,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尚没有与霍氏家族抗衡的能力,只能逐渐地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合适的机会到来。所以,宣帝在表面上对霍光还是非常尊重,给予他很高的礼遇。

尽管宣帝对霍光言听计从,但在一件事上他要坚决按照自己的意志办,那便是选立皇后。宣帝在民间时已经娶了许氏为妻,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结婚一年后,许氏生下了后来的元帝刘奭。宣帝即位后,许氏被封为婕妤,皇后之位暂时空着,这时大将军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没有出嫁,大臣们为了讨好霍光,纷纷提议册立霍成君为皇后。

宣帝对皇后的人选主意坚定,那便是许平君,一方面两人是患难夫妻,共同度过艰难岁月,许平君理应获得这个位置。更重要的是,如果选立霍光之女,宫外是霍光,宫内皇后是他的女儿,皇太后是他的外孙女,宣帝几乎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这对在政治上想有所作为的宣帝而言,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宣帝很聪明,他并没有明确地回绝大臣们想拥立霍氏的意见,而是让臣子们帮他去找自己的一把旧剑,说旧剑跟随自己多年,自己舍不得丢弃。言外之意是想让自己的原配许平君当皇后,领会宣帝意思的一些大臣上书请求立许婕妤为皇后,宣帝顺水推舟实现了自己的心意。

许氏成为皇后,有人提议应加封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为侯,应该讲这个请求并不过分,但霍光却不同意,他认为许广汉为“刑余之人”,也就是受过宫刑的人,不可以封侯。拖了一年多,才勉强同意封昌成君。霍光这样做,表现上看好像是坚持原则,但骨子里却透出一种对皇权的蔑视,显得有些自我膨胀,更增加了宣帝对霍光的不满。

对于宣帝而言,这些尚可以忍受,真正让他无法容忍的事情很快就到来了。有一天,宫中突然传来了许皇后病死的消息,这让宣帝和群臣很震惊,因为许皇后得的并非不治之症,怎么突然就死去了呢。

据历史记载,这不是一起自然死亡事件,而是宫廷医生淳于衍下的毒手,背后的主谋是霍光夫人霍显。她一直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但她也知道宣帝不会废掉许皇后,所以她背着霍光指使淳于衍利用许皇后生产之际下了毒手。

宣帝下令追查这件事情,霍显非常惊慌,害怕最终查到自己头上。无奈之下,她向霍光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霍光听后异常震惊,没想到自己老婆居然胆大到毒杀皇后的程度,他第一反应是想大义灭亲,向宣帝告发霍显,但冷静下来又怕因此牵连到自己,最后决定还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压案不报,大事化了。

许皇后死后,霍光的女儿霍成君被立为皇后。宣帝虽然同意硬塞给他的这位皇后,但他也借机留了后手,他封自己与许皇后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岳父许广汉为平恩侯,算是与霍家的一种交换。

人心不足蛇吞象,宣帝立刘奭为皇太子让霍显恼怒异常,在她看来,刘奭出身在民间,没有资格成为太子,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女儿如果生了皇子,就不能再成为太子,据说她指使霍成君毒害太子,霍皇后屡次召见太子赐给他食物,但保姆总是先去品尝,她们的阴谋终未得逞。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霍家的所作所为,宣帝选择了暂时的隐忍。公元前68年,这份忍耐终于见到了曙光,这一年霍光去世了,宣帝把霍光的葬礼搞得很隆重,按照皇帝葬制的规格安葬了霍光。

平心而论,霍光一辈子所为对得住武帝的嘱托,他挫败上官桀等阴谋,尽力辅助昭帝,又以出色的政治决断力,废掉昌邑王,选择刘病已即位,引着西汉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在他辅政期间,朝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不仅收拾了武帝留下的烂摊子,还让西汉出现了中兴的气象。

但是大权在握后,霍光有些自我迷失,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一是不知进退,霍光的权势让宣帝感到“芒刺在背”,说明宣帝对他的势力很是忌惮,同时宣帝已经成年,聪明刚毅,完全可以亲理朝政,但霍光却过于恋权,不肯让位。如果此时急流勇退,金盆洗手,想必他的家族应该会有个好结果,但权力犹如毒品一样,让他欲罢不能,原先的政治决断力荡然无存。二是没有管好身边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疏于对家人的管教,以至于自己的老婆居然毒杀皇后。他知情后心存侥幸,隐瞒不报,客观上更加助长了家人的无法无天,霍家一族占据朝廷重位,看上去富贵满朝,实际上埋下了灭族的隐患,等霍光一死,树倒猢狲散,霍家的最后覆灭已经不可逆转。

霍光死后,宣帝准备将失去的权力收归己有,他首先重用魏相和自己的岳父许广汉等人,把朝廷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接着采取行动,剥夺霍氏集团控制的军权,通过一系列措施,霍家的权力基本被剥夺。

飞扬跋扈惯了的霍家人,面对宣帝全面夺权的行动,感到非常惶恐,担心如此下去恐有灭族之灾,于是就铤而走险,意图发动叛乱推翻宣帝统治。但消息败露,宣帝发兵镇压了霍氏集团的叛乱,包括霍显在内的霍家成员都被处以极刑,霍皇后被废后来自杀,曾经不可一世的霍氏家族就这样灰飞烟灭。

彻底剿灭霍家势力后,宣帝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治理国家了。他和其他皇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早期一直生活在民间,所以他对百姓的疾苦有切身的感受。

他认为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所以治理的重点首先放在了整顿吏治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地方长官对一个地区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宣帝特别重视对地方长官的选拔和考核。朝廷任命刺史、郡守等地方主官时,他都亲自过问,在赴任前,他亲自接见,当面考察,并让这些官员立下责任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政绩进行考核。他经常派出使者对各地进行巡查,对不合格的官吏给予撤职处分,对政绩优秀的给予奖励或破格提拔。

他同时清楚百姓对官吏贪腐非常痛恨,所以他强调严格执法,惩处不法的官吏和豪强。其中包括大司农田延年。当年霍光拥立宣帝,田延年也参与其中并立下功劳,但后来他因贪污被人告发,宣帝并没有因为他拥戴有功就赦免他,坚持追究他的责任,田延年最后畏罪自杀。

宣帝对吏治的整治,使得大量的循吏登上历史舞台。“循,顺也,上顺公法,下顺人情也”,循吏简单的说就是好官,它是与酷吏相对立的词语,武帝时代多酷吏,到了宣帝时代,循吏成为了主角。《汉书·循吏传》中记载了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人的列传,除了文翁外,其他都是宣帝时期的人物。

由于宣帝也曾经有过牢狱之灾,他对冤狱深恶痛绝。提出要废除苛法,平理冤狱。他亲自参加一些案件的审理以示重视。下令在朝廷增加官员,专门负责刑狱的评审和复核。在他统治期间废止了“首匿连坐法”,无罪的家属不再受到牵连。

公元前64年,宣帝将自己的名字由“病已”改为“询”,这样做是因为皇帝的名字要行避讳,“病已”这两字是常用字,所以经常有百姓因为忘记避讳而获罪,宣帝为了方便百姓,下诏将名字改为不太常用的“询”,并下令赦免所有以前触犯自己名字忌讳者的刑罚。

他还派人到各地巡查,平反冤案,检举处罚滥用刑罚的官员。有些举措颇有些现代法治的影子,例如他下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除诬告、杀伤人外,其他的一切罪行都可以免于刑罚。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颁布了十次大赦令,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冤案大为减少,滥用刑罚得到遏制,社会矛盾大为缓解。

在经济上,宣帝继续奉行昭帝实行的轻徭薄赋的政策,对于武帝时代出现的流民问题,宣帝下令征收豪强的土地给他们耕种,他在民间的经历,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所以不断减少百姓承担的赋税和徭役,他还委任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这些措施的大力推行,使得农业连年丰收,谷价猛跌,创造了西汉的最低价,经济情况大为改观。

在对外关系上,宣帝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也是武帝梦寐以求但一直没有实现的夙愿——降服匈奴。宣帝统治时期,应乌孙请求派兵联合夹击匈奴,这是武帝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匈奴被汉军击溃,实力大为削弱,后来发生分裂,表示愿意臣服西汉中央政府,自此,汉匈之间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状态,边疆的硝烟渐渐散去,人民也免于战火涂炭。

宣帝用出色的政绩,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名贤君,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四海臣服,他的丰功伟绩使得自己与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一样,成为西汉正式拥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

宣帝与昭帝共执政三十八年,这段时间整个社会和谐繁荣,呈现出“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景象。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这段时间称为“昭宣中兴”。只可惜宣帝也不长寿,公元前49年,宣帝驾崩,年仅四十二岁。自此,西汉走完了辉煌的路程,一个王朝的衰败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