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第二十一讲 外戚专权标配的形成

第二十一讲 外戚专权标配的形成(1/1)

汉明帝刘庄开创了一个太平时代,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东汉应该走向空前的繁荣,但历史往往不随人愿,有时甚至背道而驰,东汉的繁荣之路很快戛然而止,并一步步陷入混乱黑暗之中,将东汉带入如此境地的最大原因是外戚专政。

明帝驾崩后,他的第五个儿子刘炟即位,是为汉章帝。章帝并非马皇后所生,这位人品出众的皇后终生没有生下一个皇子。刘炟的生母是贾贵人,但在很小的时候,刘炟就被马皇后所收养,历史上对他的生母贾贵人没有太多记载。

马皇后对刘炟视若亲生,刘炟也把马家当做自己的外公家。马皇后和刘炟相处得不错,以至于马皇后常对别人说:“人未必一定要自己生儿子。”明帝一共有八个儿子,因为刘炟为马皇后所养育,所以一直被视为嫡子,四岁时立为太子,十九岁时登上皇位。章帝对外戚的好,从一上台就体现出来。他即位不久就提拔了自己的三个舅舅,就是马皇后的三兄弟。这三人的官职在明帝在位期间一直原地踏步,体现出明帝对外戚势力的警惕和控制。但章帝认为这三个舅舅很不容易,所以迫不及待想提拔他们。这样做虽处于好心,但带给群臣信号很不好,那就是他准备重用外戚。仅仅提拔官职还不够,章帝还想为他的舅舅们封侯进爵,但遭到了马太后的强烈反对。

马太后对此发布晓谕,大意说:“凡上书言封外亲者,皆欲献媚于我谋求好处,凡外戚贵盛至极,少有不倒台的。所以先帝在世慎防舅氏,令其不在枢机之位。况马氏兄弟德才不逮,我怎么能上负先帝之旨,下负先人之德,重蹈西京败亡的覆辙呢?”马皇后不让自己兄弟进入权力中枢的态度非常坚决。

在这篇晓谕中,她还充分揭示了外戚专权的重大危害,“凡外戚贵盛至极,少有不倒台的”,说得相当直白也很到位,算是对章帝以及以后的帝王们的告诫,不过很遗憾,马皇后的警言,章帝和以后的帝王们都没有真正听进去。

在马皇后的坚决反对下,马氏一族始终没有形成很强的势力,也没有进入东汉政治核心圈。不过,这并不妨碍其他外戚势力的兴起,第一个登台的是窦家。

这一切源于公元78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马太后去世。另一件是章帝册立原大司马窦融的曾孙女为皇后。窦皇后是同妹妹一起选入后宫,姐妹俩很受章帝宠爱,姐姐立为皇后,妹妹封为贵人。这位窦皇后起初表现不错,“进止有序,风容甚盛”,得到了宫里上上下下的好评。

章帝很有意思,非常喜欢姐妹花。在后宫内,除了窦氏姐妹,还有宋贵人姐妹、梁贵人姐妹等。窦氏姐妹虽然很受宠,但却一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这点有点像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但与成帝终生无子不同的是,大宋贵人为章帝生下了皇子刘庆,小梁贵人生下了刘肇,由于刘庆早出生几天,章帝就立刘庆为太子。

“母以子贵”,窦皇后深知此点。皇帝的宠幸往往只是一时,想要保住位置最保险的是要生个皇子。倘若将来刘庆即位,朝廷必然是宋家的天下,自己的命运着实堪忧,想到此,窦皇后就倒吸一口冷气,强烈的嫉妒心和不安感,使得本来“进止有序”的窦皇后开始变得“心狠手辣”。

宋贵人母子首先成为她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窦皇后与自己母亲泚阳公主密谋,想除掉宋贵人母子。这位泚阳公主就是当年坚决辞掉太子之位的刘疆的女儿。她们所用的手段还是老一套——巫蛊之术。

宋贵人有次得了病,想用生菟做药饵,写信给娘家,让娘家准备一些送进宫。谁料这封信被窦皇后截住,并以此诬告宋贵人想用生菟做巫蛊害人。章帝竟然信以为真,于是,章帝下令将宋贵人姐妹禁锢起来,交由蔡伦审讯。

这位蔡伦就是发明造纸术的那位。作为发明家的他的确伟大,但作为一名太监,只是皇帝一个爪牙,蔡伦揣摩上意,对宋贵人姐妹严刑逼供,最后向章帝汇报说巫蛊之事属实,宋贵人姐妹因此相继服毒自杀。受此影响,太子刘庆被废,贬为清河王,章帝下诏改立刘肇为太子。

刘肇被立太子后,最高兴的莫过于梁家人,觉得家族的运气终于来了。但是他们太低估了窦皇后的能量,她费尽心思扳倒宋贵人,并非是为了让梁家得利,这只是她整个阴谋中的一个环节。

果不其然,没过多少日子,窦皇后让自己的几个哥哥在洛阳散布消息,说梁家企图造反,章帝又一次信以为真,下令将梁贵人姐妹的父亲逮捕法办,后被杖死在狱中,其他梁家成员被流放。梁贵人姐妹不堪迫害,郁郁而终。而当时只有五岁的太子刘肇顺势被窦皇后收养,就此成为窦家的人,这为以后的窦家专权打下了基础。

宋家、梁家相继被迫害后,窦皇后似乎还觉得不过瘾,他又把矛头指向了马家。此时马太后已经去世五年,马家的势力本来就不强,现在更加远离政治核心。但当年马太后很喜欢梁贵人姐妹,这引发了窦皇后的嫉恨。同时章帝一直对马氏三兄弟不错,所以窦皇后想借机除掉这个最后的隐患。很快,他们找人上书说马氏兄弟“奢侈跋扈”,章帝下令将马家兄弟逐出京城,自此,马氏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清理完宋家、梁家和马家后,再没有什么势力对窦家构成威胁了。窦皇后的哥哥窦宪被任命为侍中,弟弟窦笃担任了黄门侍郎。窦家成为了最有权势的外戚。许多趋炎附势之徒,看清楚了形势,围拢在窦氏兄弟身边,极尽阿谀奉承,形成了煊赫一时的势力集团。

或许幸福来的太突然,窦家兄弟一得势,就开始忘乎所以,他们居然低价强买章帝妹妹沁水公主的田庄,公主不敢与他们计较,只能忍气吞声,由此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窦家的嚣张气焰。

但恰恰是这件事情让窦宪惹祸上身。大臣第五伦不甘缄默,上书奏明此事。有一天章帝带着窦宪出巡,故意路过公主家的田园,章帝问这些土地现在归谁所有。这问话显然有意为之,窦宪心中惊恐,支支吾吾,不敢说出实情,章帝终于明白关于这方面的传闻的确属实。回宫后他把窦宪召来,痛斥一顿,说他如此骄横,就和当年赵高一样。章帝严厉警告他,作为天子他可以随时抛弃窦氏家族,就如同掐死一只老鼠一样容易。

这话把窦氏兄妹吓得魂飞魄散,虽然他们在外边可以飞扬跋扈,但在皇帝面前根本就不算什么,章帝可以给他们荣华富贵,也可以随时让他们身首异处。

看到章帝如此动怒,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一再向章帝赔罪,对自己言行收敛了许多,最后总算熬过了这一关。从这件事上,章帝也看到了外戚之害,从这以后直到自己驾崩,他再没有升迁窦宪的官职,窦家也就此消停了五年。

但章帝应该做的更多,他实际很清楚,窦家的沉默只是暂时的,一旦自己离世后,窦家注定会卷土重来。既然如此,就应该在自己当政期时割掉这颗毒瘤。但章帝并没有这样做,用司马光的话说是“知恶而不能去”,明知是祸患而不除掉,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公元85年,章帝驾崩,年仅三十一岁。他在位十三年,就治理国家来言,还是不错的,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有人把明帝和章帝统治时期称作“明章之治”。

不过,明帝和章帝还是应该分开而论,明帝虽然较为严苛,但严格控制外戚势力,积极整顿吏治,把一个好摊子交给了章帝。而章帝虽然宽厚仁和,但却放松了对外戚的限制,最终铸成大祸。东汉的彻底衰败表面上是从和帝开始的,但真正的祸根却是章帝时代埋下的。所以曹丕这样评价明帝和章帝,说“明帝察察,章帝长者”,而正是这位“长者”将东汉推上了衰亡之路。

章帝死后,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此时刘肇才十岁,大权就落到了窦太后手里。

和帝即位,开创了东汉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外戚专权时代,因为从此以后没有一位皇帝即位时超过十六岁,有的甚至嗷嗷待哺。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依靠母亲来管理朝政。而这些太后实际上年龄也并不大,社会阅历少,对她们来说,管理整个王朝勉为其难,只能依靠娘家的兄弟、叔伯或父亲,所以每次皇太后听政,带来的都是外戚专权,并且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窦太后掌权后,依重她的哥哥窦宪来执掌朝政。但窦太后不想把这一切做得过于直接,为了照顾大臣的情绪,她还略微包装了一下,任命开国元勋邓禹的后代邓彪为太傅,作为名义上的朝中领袖,但邓彪这个人老实懦弱,实际的权力紧紧掌握在窦家手中。

窦家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为他们的父亲窦勋复仇,窦勋当年因犯罪而被处死,主审官叫做韩纡,当时韩纡已死,窦宪下令让门客刺杀了韩纡的儿子,然后提着他的首级去祭祀自己的父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很快窦氏兄弟周围聚拢了不少死党和爪牙,而反对他们的大臣,则遭到残酷的迫害,一时间搞得鸡飞狗跳,臣民议论纷纷。

窦宪等人的做法似乎连窦太后都觉得有些过分,这时候光武帝刘秀哥哥刘的曾孙刘畅通过各种关系与窦太后建立联系。刘畅能说会道,很快得到窦太后的信任。也许窦太后认为窦宪等人过于跋扈,为了平息朝野的不满,就想分些权力给刘畅。但窦宪哪里肯将自己的权力分给别人,派刺客杀死了刘畅,并把罪名推给刘畅的弟弟刘刚,说他们是兄弟相残。

许多大臣畏于窦宪的权势,对这件事情选择了沉默。只有太尉何敬站出来,主动要求主持案件调查。经过查证,抓到了刺杀刘畅的凶手,也查出窦宪是刺杀案件的主谋。当何敬把情况报给窦太后后,窦太后大怒,毕竟刘畅是自己势力范围之内的成员,窦宪竟然敢在光天化日下刺杀他,简直有些无法无天。

何敬所查证据确凿,窦宪无从抵赖,只能谢罪。太后为了平息众怨,命令将窦宪关在宫中反省。她本来想等一段时间,让事情风平浪静后再放窦宪出来。但是由于窦宪平日里作威作福,民愤很大,一时难以平息,朝臣们纷纷要求对窦宪予以严惩。

此时窦宪有些慌了,上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形,还是在被章帝斥责的时候。照此下去,不仅自己的前途堪忧,还很可能连累整个窦家。如何摆脱困境呢,左思右想,眼前出现两个字——“立功”。那如何立功呢,最简单的出路是对外征战。于是窦宪主动请命率军出征去消灭东汉最大的外患——北匈奴。

窦太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风口浪尖上的窦宪已经很难自保,不如让他戴罪立功。如果可以立下军功,便能将功抵过。即使无法建立战功,随着时间推移,事情也会慢慢平息。于是,任命窦宪为轻骑将军,耿秉为征西将军,率军出征塞外。这样的做法受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此次出征“师出无名”,纷纷上书要求阻止北伐,但窦太后心意已决。

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出击北匈奴,这次征战对他来说犹如一场赌博,赢了可以扭转被动局面,输了自己命运的如何可就不好说了。所幸这次他赌对了,首战大败北匈奴,斩杀敌军一万三千人。窦宪率大军追击,北匈奴又有二十多万投降。窦宪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刻石记功,一时风光无限。他的部下接连大败敌军,北匈奴无法立足被迫西迁。从此,中国的史书上很少再出现北匈奴的身影。窦宪这次出击以大获全胜而告终。由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好,所以史书刻意淡化了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

匈奴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政权的重大威胁,从战国时代赵国李牧抗击匈奴,到后来秦朝大将蒙恬出击匈奴,双方互有攻守,总体上讲匈奴处于下风,但到高祖刘邦白登之围时,匈奴取得了一定优势,汉朝基本靠和亲来维持北部边境的安宁。汉武帝雄才大略,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大败匈奴,匈奴暂时消停了一阵,到武帝后期又开始频频侵扰中原,在宣帝时由于匈奴内外交困,内部分裂方臣服西汉。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匈奴又开始与中原交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依附于汉,北匈奴则被窦宪大败,自此匈奴一蹶不振,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窦宪的功劳应不亚于卫青、霍去病当年的胜利。因此尽管窦宪出征的目的不纯,但取得胜利的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匈奴从中国历史上彻底消失,窦宪、耿秉的大胜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匈奴在漠北的主要活动区域,已经被鲜卑、丁零等少数民族所占领,在东汉、南匈奴以及这些少数民族不断打压下,北匈奴只好离开故土,向西迁移,在西迁的过程中曾经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最终影响到西罗马帝国的存亡,这是后话了。

取得凯旋的窦宪,一扫出征前的狼狈,被封为大将军。这是东汉建立以来所封的第一个大将军,开启加封大将军的先河。以后又出现了六个大将军,这七个大将军无一例外都是掌权的外戚,由此皇太后+儿皇帝+大将军,成为了东汉王朝中后期外戚专政的标配。

在西汉时代,也曾设立大将军的头衔,但位置在三公之下。到了东汉,刘秀索性将大将军取消,只任命前、后、左、右将军,地位比大将军低得多。窦宪班师回朝,威震朝廷,朝中不少大臣见风使舵,请求将窦宪的大将军位置高于三公,窦太后当然答应。自此,内廷由窦太后控制,外朝由窦宪掌控,由表及里的外戚专权体制真正建立了。

权倾一时的窦氏家族,从此更加地有恃无恐。家族中有十个人在朝中为官,控制重要职位,互相勾结,表里为奸,党同伐异,剪除异己,先后杀死郅寿,逼死了乐恢等不肯依附的正直大臣。

有次和帝从洛阳出巡长安,召窦宪来觐见,一些大臣居然准备在迎接窦宪时行跪拜礼,并称窦宪为“万岁”。尚书胡棱严肃地对他们说“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意思是说没有臣子被称万岁的规矩。众人听后,觉得惭愧,也就作罢。但可以看出窦氏权势之煊赫,气焰之嚣张。

不觉中和帝已经十四岁,窦氏一族的所作所为,越来越让渐已成年的和帝感到厌恶,甚至有些恐惧。于是他心里有了想除掉窦氏一族的打算。

但窦家的势力盘根错节,朝廷和军队里有不少是他们的死党和亲戚,除掉他们并非易事。搞不好,自己的皇位甚至脑袋都有危险。想干成这件事,首要的是要找到可靠的帮手,和帝仔细琢磨,觉得如今的情势下,只有两种人值得信赖,一是自家兄弟,另一种就是身边的宦官。

自家兄弟中,被废的太子刘庆与和帝关系一直不错。宦官中他选择了钩盾令郑众,史书记载郑众“为人谨敏有心机”,关键是他一心事主,绝不亲近窦氏,所以取得了和帝的信任。当时窦宪不在洛阳,驻军在凉州。窦宪手握兵权,如果此时动手,恐怕窦宪会铤而走险,局面很可能失控。于是,他们建议和帝,下诏以匈奴已灭让窦宪回朝辅政。

窦宪奉诏回京,和帝命人拿着符节出城迎接,犒劳将士,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但就在当天夜里,和帝开始动手了,他下诏关闭城门,封锁皇宫出入门户,下令逮捕并处死了窦宪的亲信邓迭、郭举等人。

第二天一早,他派人到窦宪府上,收回窦宪大将军的印绶,并命窦氏兄弟即刻出发回到自己封地,甚至不许窦宪向窦太后告别。虽然看在窦太后的面子上,和帝并没有立即诛杀窦氏兄弟,但却安排了酷吏作为窦家封地的长官,用意显而易见,窦宪和几个兄弟相继被逼迫自杀。

窦氏权倾一时,有不少人跟着鸡犬升天。如今窦家成了这番样子,也有不少人跟着倒霉,其中包括班超的哥哥班固。班固很有才干,他的家奴曾经冒犯过洛阳县令。窦家倒台后,有人告发班固是窦氏党羽,这位洛阳令假公济私,秋后算账,把班固送进了监狱,班固不堪忍受死在狱中。和帝知道消息后,下令追查,最后将洛阳县令罢官,并将狱吏处死。

班固此时正在编著《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班固一死,《汉书》无法再编下去,和帝知道班固的妹妹班昭也很有才,下令让班昭接替哥哥继续编著。后来,《汉书》在班昭的努力下顺利完成,这也是中国二十四史中由女性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编写的唯一一部。

窦氏一族的覆灭,使得外戚专政的乌云暂时消散。但另一块乌云在此过程中又在孕育形成,这便是宦官专权。在铲除窦氏的过程中,宦官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使得宦官接近了权力中枢,为以后的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