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第二十七讲 两颗毒瘤的火并

第二十七讲 两颗毒瘤的火并(1/1)

黄巾起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东汉此时本来已经摇摇欲坠,经过这一番折腾,更是元气大伤,剩下的日子只能是苟延残喘了。

紧张了一阵子的刘宏,终于可以暂时松弛下来,又能愉快地玩耍了。他迫不及待地下令兴建新的宫殿和园林。上行下效,以“十常侍”为代表的一些宦官也纷纷大兴土木。

平定黄巾军起义的头号功臣皇甫嵩对此看不下去,他经过邺城时,看见十常侍之一赵忠的府宅非常奢侈,就奏请刘宏没收宅子。凯旋回来后,他又拒绝了另一个大太监张让索贿的请求。刘宏视张让、赵忠为自己的爹娘,得罪这些人,后果自然很严重,皇甫嵩为自己的耿直付出了代价,立下大功的他却被降职削封,心灰意冷的皇甫嵩也觉得这个王朝已经没救了。

与之前的玩耍不一样,刘宏这次玩起了高科技。他设计了排水系统,把城外的河水引入洛阳的宫殿中,还建造了给出行御道洒水的设施,这些设施分布在御道两侧,在刘宏出行前进行洒水降尘。百姓看到这样的人工降雨景观很是新奇,但负责财政的官员心里却叫苦不迭,因为国库已经没有太多结余供刘宏折腾了。

刘宏解决亏空的办法还是卖官,而且更加变本加厉。三公九卿一类的高级官位被摆上了柜台。为了让生意更加兴隆,刘宏在西园修建了一个“万金堂”,颇有些“招财进宝”的意思。不过一直没变的是,刘宏始终把卖官的钱当做自己的“小金库”,为了镇压黄巾军起义,没办法忍痛拿出一些,等战事平息,便赶紧捂紧了口袋,把负担重新转移到百姓头上,他下令每亩田地增加赋税十文钱,各州郡的地方官也趁机夹带私货。

刚刚经历了瘟疫、灾荒和战乱的百姓如何能受得了这样的剥削。于是,刚刚平静不久的各郡县,纷纷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民变,再加上黄巾军的一些残余势力,一时间,各地动乱成星火燎原之势。这下子又让刘宏不能尽情玩耍了,需要琢磨如何才能将这些地方叛乱平息下去。

正当他犯难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建议——在地方上设置州牧,提出建议的人是担任太常职务的刘焉。

为什么说这个建议非同寻常?这要从汉朝地方治理结构说起。汉朝的地方政府分为郡和县两级,州并不是正规单位。当年在西汉武帝时,把全国划为十三个州,中央朝廷向每个州下派一个负责监察的官员,叫做刺史。也就是说,当初的“州”仅仅是个监察单位,而不是地方组织,十三个州相当于十三个调查区,刺史不是地方官员,而是中央派出的监察人员。当时还规定了刺史的监察范围和内容,超过范围和内容的,刺史也不能多管。而且为了让刺史更好地履行职责,规定刺史的俸禄要比郡太守低不少,这主要是想利用刺史的嫉妒心理更好地履行监察职责。

东汉建立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地方不断爆发民变,郡县军队无力抵抗,州刺史作为中央官员,开始协调军事行动,收取地方赋税,逐步演化成比郡更高一层的地方行政机构。但是在正式的编制中,还只是郡和县两级。虽然州刺史获得一定权力,却始终名不正言不顺。刘焉提出这个建议,就是让州成为一级地方机构,让州刺史的权力实现合法化。

刘焉的理由是目前很多地方都有乱寇,地方上由于刺史的名分和威望都不足以征调兵马进行镇压,而且朝廷派出的刺史大多都不称职,贪暴扰民。所以应该选派清廉的重臣出任州牧,到任后恩威并施,才能平定叛乱。刘焉所言有一定道理,如果叛乱初始在地方上得不到及时处置,等到中央朝廷派出军队时,叛乱往往已经升级,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将叛乱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他的提议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同。

不过刘焉提出这样的建议,并不是完全为大汉着想,里面夹杂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私心。他感觉大汉的气数将尽,洛阳难免会有血光之灾,所以必须要提前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危着想。他先是申请到较为偏远的交州做官,以避免灾祸,在尚未得到朝廷答复前,他遇到了一个叫做董扶的算命先生,董扶对他说“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益州就是今天四川、重庆一带,这话让刘焉不由动心。

但是他转念又想,自己作为京官到益州后很容易被地方官员架空,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掌握地方上的实权。于是,他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这个建议虽然处于私心,但正好可以应对当下的时局。刘宏觉得这个建议可行,不要朝廷出兵出钱,只需增加一个地方机构,就可以平定各地民变,何乐不为呢。于是刘宏下令让刘焉出任益州牧,让太仆董琬出任豫州牧,让曾经担任幽州刺史的刘虞出任幽州牧。

刘焉的这个决定,看似变化不大,仅仅是将州牧合法化、正规化,但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成为了东汉覆灭的一个重要推手。

这是因为这次改制将地方上的行政权、军权和赋税权都集中于州牧手中,意味着他们有条件在自己的管辖范围构建独立王国,他们愿意忠于大汉,就是忠臣,如果不愿意,就会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事实上,没过多长时间,包括刘焉、刘虞等人在内,州牧或刺史大多都成为了军阀。彼此为争夺地盘和利益,相互征战讨伐,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在做出设置州牧这个愚蠢的决定后,灵帝刘宏搞了一次“大阅兵”。参加阅兵式的既包括京师的军队,也包括一些地方的军队,有将近十万之众,规模可谓浩大。京师军队中最重要的是刘宏新组建的西园军,这支军队下设八个校尉,作为军队的首领,八人中包括袁绍、曹操等名人,但出任上军校尉,也就是最高统帅的,居然是一个叫做蹇硕的宦官。

这位蹇硕原本是伺候刘宏和董太后的一个太监,他与张让、赵忠等十常侍没有太多交往。起初他的地位并不显赫,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刘宏对身边的这位宦官越来越信任,觉得他可靠又能干,后来索性任命他做了上军校尉,可以说是一步登天。

大阅兵如期举行,刘宏站在新建的阅兵台上的巨大华盖下观看各种兵种行进演练,然后由大将军何进陪同,巡视军阵,将士们三呼万岁,响声震天,刘宏显得兴致很高,不由陶醉于此,似乎武帝时代大汉的军威又一次回来了。

他有些得意地让身旁的讨虏校尉盖勋说说感想。盖勋这人是个直肠子,丝毫没有给刘宏面子,他说:“现在盗寇都在边远地区,陛下却在京师阅兵,这不足以展示陛下的威严,最多算是穷兵黩武罢了。”要在平日,刘宏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大怒,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宏这次并没有生气,反而对盖勋说:“爱卿说得好啊,朝中群臣都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看来,糊涂昏庸的刘宏也有清醒的时候,但是这种间歇性的清醒实在太短暂了。

轰轰烈烈的大阅兵就这样结束了,这场阅兵非但没有重建东汉中央朝廷的威严,反而加速了它的崩溃,因为这场阅兵前刘宏将蹇硕封为西园军统帅,直接导致蹇硕和大将军何进之间的矛盾。

刘宏为什么让蹇硕一步登天打压何进呢?这还要从刘宏选立太子说起,刘宏有两个儿子,一是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一个是王美人所生的刘协。刘辩从小就被送到民间,由一位姓史的道士代为抚养,刘协的母亲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杀后,刘宏担心他遭遇不测,就把他交由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孩子逐渐长大,立储之事迫在眉睫。按理说,刘辩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选,不仅是长子,而且是嫡出。但刘宏心里更想立的却是刘协。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王美人被何皇后所害,虽然废后之事在宦官们的哀求下没有办成,但刘宏心里对何皇后非常厌恶,对王美人也有所愧疚,由母及子,自然对刘协怜爱有加。二是就两人自身表现来看,刘辩由于一直寄养在道士家里,言行举止难免不太规矩,而刘协在董太后身边长大,从小受到正规教育,素质修养更胜一筹。

但刘宏也知道,废长立幼并非易事,这不仅不符合常理,会有人出来反对,更重要的是刘辩背后的势力很强大,生母是当今的皇后,舅舅何进是大将军,而且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集团也支持何氏家族。

在这种情况下,刘宏必须要找到信得过的人来完成他的心愿。于是他就选择了蹇硕,虽然身为宦官,但蹇硕和十常侍没有太多往来,与何进更是毫无瓜葛,他一直在刘宏身边服侍,表现得很不错,所以就被刘宏选中,一再提拔他,最后让他坐上了上军都尉这样的高位。

不过刘宏这个选择看上去并不高明。蹇硕此前只是一个“小黄门”,既没有十常侍那样的势力集团做依靠,又无法与何进的权势相较量,除了刘宏的信任,蹇硕在朝中毫无根基。而且刘辩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刘宏生前不用天子权威来解决这个问题,却寄希望于自己死后,由蹇硕完成这个任务,看上去有些异想天开。

虽然勉为其难,但蹇硕知道刘宏的用心,也决心想尽一切办法,来完成刘宏的重托。他很清楚自己虽然名为军队统帅,但实际军权掌握在何进手里,当务之急是将何进手里的实权抢过来。于是他上书灵帝刘宏,让何进带兵去凉州抗击反叛的地方势力韩遂,意图调虎离山。

何进身边的幕僚们都力劝他不能上当,但他又不能违抗旨意,于是何进想了个办法,他先派袁绍的兵马去青州、徐州平叛,并暗地里不让他回京,然后借口西征少不了袁绍的兵马,暂时无法出征,这件事情就一直拖了下来。

公元189年四月,刘宏突然病重,他把蹇硕和刘协叫到病榻前,让蹇硕好好扶助刘协,算是临终托孤。蹇硕痛哭不止,连声答应。刘宏很快就驾崩了,蹇硕知道要完成刘宏的遗嘱,保住自己的权位,就必须痛下杀手除掉何进。

他很快做了相应的布置,先是隐瞒刘宏驾崩的消息,然后派人假传何皇后旨意让何进进宫,准备就此除掉何进。何进不知是计,急匆匆地向宫里赶来,也许真是命不该绝,到了宫门口遇到了一个熟人,这人叫潘隐,他是蹇硕的幕僚,对诛杀何进的计划很清楚,但他同时又是何进的好朋友,看到准备进宫的何进,他一个劲儿朝何进使眼色,何进恍然大悟,知道其中有诈,急忙跑出宫外,赶到西园军中,传令让兵马接管洛阳的全部防务,并迅速派人到史道士家找到刘辩,在群臣的前呼后拥下登上了帝位,成为东汉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

蹇硕一看自己的计划失败,觉得拥立刘协为帝已无可能,但他不甘心失败。立即写信给十常侍,请求他们与自己合力,诛杀何进和他的兄弟何苗等党羽。十常侍对此意见不一,有的同意蹇硕的意见,觉得何进对宦官始终是个危险。但有的不同意,其中有位叫做郭进的中常侍,当年正是他收取何家贿赂将何皇后送进宫,所以一直以来与何家关系很密切,他不仅表示反对,还偷偷把蹇硕这封信拿给了何进看。

何进看后大怒,立即调动人马去捉拿蹇硕,蹇硕虽然贵为上军校尉,但实际上没有兵权,如今又失去了刘宏这个靠山,只能任人宰割,结局可想而知。

蹇硕被处死后,何进将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由于刘协并没有参与此事,况且刘辩又刚刚登上皇位,何进觉得还是应以稳定为大局,所以并没有株连太多,就以刘辩的名义,封刘协为渤海王,后来改封为陈留王。

就这样,朝中的大权又落到了外戚手中。没想到,这居然引起了董老太后的不满,董太后的弟弟董重担任骠骑将军,是军中仅次于何进的二号人物。董太后仗着自己弟弟撑腰,再加上对未立刘协感到不满,于是处处与何家作对,经常和何太后发生冲突,甚至说出了“要让董重砍掉何进的脑袋”的狠话。

这话传到何进的耳中,他当然不会等闲视之,同时他听说董重与十常侍来往比较频繁,于是决定除掉董氏姐弟。他与其他大臣联名上书说董太后本来只是一个侯夫人,只因生下灵帝刘宏才当上太后,当初灵帝刘宏是以桓帝刘志的养子身份登上帝位,正牌的皇太后应该是桓帝的皇后,因此董太后没有资格继续留在洛阳,而应该回到当初的封地。

由于朝政完全被何家把持,何进说什么,刘辩都同意。何进下令派兵包围了骠骑将军府,事出突然,董重完全没有防备,只好被迫自杀。董太后受此惊吓,不久也暴病而亡。董太后死得比较突然,民间盛传是何进毒杀了董太后,朝臣和百姓对此多有不满。何进觉得自己很冤枉,这时有人向他告发,关于何进杀害董太后的谣言都是十常侍散布的。

对于十常侍,何进心里非常忌惮,窦武、陈藩的惨死,让他知道这些宦官的能量,但如何处置十常侍,何进心里也没有准主意,他觉得当初没有宦官帮助妹妹入宫,何家也不会飞黄腾达。在刘宏决定废后时,又是十常侍挺身而出化解了危机。但是这些宦官权势实在太大,对自己始终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正在何进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手下的袁绍建议彻底铲除宦官集团,诛杀全部宫中太监,斩草除根而不留后患。袁绍的出身相当好,从他高祖父袁安起,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所以这个家族有“四世三公”的美誉。在党锢之祸中,袁绍支持党人并帮助他们避难,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他当时的言行引起了宦官们的不满,赵忠就曾经警告过他。他的叔父司徒袁隗听到这个风声,斥责袁绍说他这样做将会灭绝袁家,但袁绍不为所动。

大阅兵时,朝廷组建西园新军,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都位列八校尉之一。刘辩即位后,袁绍的叔父袁隗和何进共同辅政。袁绍与何进的关系一直不错,何进很赏识他,觉得他是一个人才,袁绍渐渐成为何进的心腹。

在刘辩即位之初,他就向何进提出伺机铲除宦官的建议。袁绍认为现在正是天赐良机,十常侍失去了刘宏这个靠山,而何进手握兵权,如果能一举铲除宦官势力,何进将可以彻底掌控朝局并能够名垂青史。何进听袁绍这样说,心中不由动了念头。

令何进没有想到的是,他遇到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于自己的妹妹何太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常侍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经历了许多政治争斗,对当前形势有清醒的判断。看到势头不太对,他们就找到何太后。当初十常侍有恩于何太后,而且何太后这个人比较贪财,他们就投其所好,将大量财宝送予何太后及她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

所以当何进向自己妹妹提出要铲除全部宦官时,何太后当即表示反对。何进碰了一鼻子灰,回来找袁绍商量是否可以只杀一些过于放纵的宦官,对其他人放一马。但袁绍不同意,还是坚持要斩草除根,否则祸患无穷。两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这件事情就拖了下来。

看到何进犹豫徘徊,袁绍非常着急,他知道何进心有顾虑,于是给何进出了另外一个主意,便是征召地方官员带兵入京,以清君侧的名义要求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

对此何进还是拿不定主意,让手下心腹幕僚们来讨论。不少幕僚对此坚决反对,陈琳认为何进作为大将军凭借自己的实力就可以成事,一旦各地兵马到洛阳,朝廷会陷入一片混乱。曹操则认为从古到今都有宦官,专权是因为天子使用不当,所以只需诛杀元凶即可,根本没有必要召外兵入京,如果想把全部宦官诛杀,计划很容易走露,一旦泄露出去将会很难收场。

这些意见讲得很有见地,但何进并没有听进去。他越琢磨越觉得袁绍的建议可行。征召外兵入京,自己既可以不与何太后发生正面交锋,还可以借此实现铲除宦官的目的。于是,他秘密下令让西凉的董卓、东郡太守桥瑁等外地将领带兵入京。并让自己的部下王匡、鲍信等到泰山郡招募军队。

收到何进的命令后,桥瑁、丁原等人带兵进逼到洛阳附近,董卓的动静更大,他发布檄文公告天下,然后率军向洛阳进发。十常侍得知消息非常惊慌,跑去向何太后哭诉,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何太后让何进通知董卓等人退兵,何进无奈只好让这些外来兵马暂时停止前进。

袁绍得知这个消息后更加着急,他对何进说:“目前已形成对垒之势,将军又在等待什么?如果不早下决断,恐怕日久生变,将军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窦武。”当年的外戚窦武准备铲除宦官集团,但宦官们先下手为强,最终使窦武父子被迫双双自杀。

袁绍提到了“窦武”这个名字,让何进顿时清醒起来,为了避免窦武的惨剧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决定采纳袁绍的意见,一方面让董卓等人继续进兵,另一方面让洛阳的司法部门指控十常侍,以便让何太后下令辞退所有宦官,只留何进的人在宫中。

此时已经到了“鱼死网破”阶段,十常侍看到何进已经下了决心,要对他们赶尽杀绝。他们去何太后那里哭哭啼啼,表面上装出一副可怜相,向太后表达不舍之情,希望能在走以前再服侍太后几天。何太后耳根子软,看到他们的样子,就同意了这个请求。

十常侍断然不会坐以待毙,在争取到时间后,他们开始了反击。先派亲信埋伏在大殿外,然后假传何太后的懿旨,让何进进宫商量事情。袁绍、曹操等觉得其中有诈,劝何进谨慎从事。何进觉得自己已经掌控了局势,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只带了少数人马进宫,到了宫门口,他的随从都被挡在门外,只允许何进一个人进去。

何进走到大殿门口,张让、赵忠和埋伏的宦官们一涌而出,何进被持刀的他们团团围住,张让痛斥何进说:“天下大乱,并不是我们宦官有罪,当初你妹妹毒杀王美人,差点被废掉,多亏我们求情才保住位置,也才有了何家的荣华富贵,没想到你恩将仇报,要诛杀我们,这是不是太过分了。”一席话还没说完,这些宦官们群情激奋,一哄而上,将何进砍成肉泥。

在宫门外的何进随从,等了很长时间没看到何进出来,反而看到宫门突然关闭,顿时觉得大事不好,一面派人回去报信,一面开始冲击宫门。袁绍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率先赶到,他下令放火,烧毁了南宫的宫门,然后破门而入。

袁绍、曹操等随后率兵赶到。情急之下,张让、段珪等宦官劫持何太后、刘辩、刘协等人向北宫跑去,逃跑途中,何太后跳楼后被卢植等人所救。袁绍带兵直奔北宫,封锁了北宫门,下令杀尽宫中太监,但许多士兵不认识谁是太监,于是袁绍下令,见不到胡子的男子皆可杀,有不少冤魂由此做了刀下之鬼。

张让、段珪带着刘辩、刘协,一路跑到了黄河边的渡口。卢植派一名叫做贡闵的官员前去追赶,终于在渡口边截住了张让一行,这些宦官走投无路,只好投河自杀。

这场宫廷混战,直接的后果是困扰东汉一百多年的最主要问题,即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的灾祸终于解决了,外戚和宦官这两颗毒瘤,自相残杀,同归于尽,灰飞烟灭,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