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第四章 刀尖舞蹈

第四章 刀尖舞蹈(1/1)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初二,皇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北周宣帝。

许多大臣并不看好这位新皇帝,因为在他们看来,宇文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这要怪他的父亲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自己太优秀了,总是觉得宇文赟差点火候,担心将来无法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从小就对宇文赟的教育出奇的严格。

宇文赟还是小孩子时,宇文邕就要求他的行为举止要像大臣一样,即使严寒酷暑,也不准擅自休息。稍微长大些后,宇文赟喜欢喝酒,宇文邕下令禁止将美酒和与酒有关的东西送到东宫。

宇文邕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理念的忠实实践者,宇文赟每次犯错,不论大小,都要受到体罚,而且下手很重。除了肉体受苦,宇文邕还对太子进行精神上的威胁,常常说道:“以前被废的太子有很多,我其余的儿子难道就不能立为太子吗?”他还命令东宫官员详细记录宇文赟的言行,每个月都要向他汇报。

宇文邕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将宇文赟变成了一个“两面人”:在父皇面前,宇文赟装得很乖巧,绝不敢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但背地里却做一些坏事,发泄被压抑的情绪。他对父亲没有任何的爱意,充溢在内心的都是仇恨,天天盼着自己的“皇帝老爸”早日去见阎王。

对于宇文赟的德行,有些大臣看得很清楚,王轨觉得这个太子难堪大任,他将想法告诉了另外一位大臣贺若弼,贺若弼则建议他直接奏报武帝宇文邕。于是,王轨找了个机会同宇文邕开诚布公地说:“皇太子在仁孝方面名声不好,恐怕不能胜任陛下的家事,连文武全才贺若弼也为此事忧虑。”宇文邕于是询问贺若弼的意见,贺若弼答道:“太子在东宫修养德行,从未听说过他有什么过失。”

这相当于打了王轨的脸,两人退出后,王轨责备贺若弼当着武帝的面说假话,贺若弼说:“这种事情只能秘奏,你怎么当着众人的面公开直言?太子是储君,搞不好会被夷灭三族。”王轨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太冒失了,沉默许久后说:“我一心一意尽忠于国家,完全没有为自己打算,但刚才这样做,实在不太合时宜。”

尽管王轨认识到了错误,但并不甘心。有一次,他和武帝宇文邕一起喝酒,假借醉酒摸着宇文邕的大胡子说:“好可爱的老头,但恨后嗣暗弱。”宇文邕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此之前,宇文邕问过太子老师宇文孝伯关于宇文赟的表现,宇文孝伯说:“太子畏惧陛下天威,不再犯错。”既然太子老师都这样说,宇文邕便放心了。

但王轨在酒局上如此一闹,搞得宇文邕很不爽,找来了宇文孝伯责备其说谎话。宇文孝伯对此解释道:“我曾经听说,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最难建议。我知道陛下不能忍痛割爱,所以不敢开口。”这话使得宇文邕沉默不语,确实也说到了他的痛处。宇文邕不是铁了心不想换太子,而是没得可换,次子宇文赞表现得更差,其他儿子都还年幼,易储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宇文赟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走上了皇位。他终于可以不用装了,能够彻底发泄对父皇宇文邕的不满。于是,宇文邕死后,他不仅没有悲戚之色,居然指着父皇的棺木破口大骂道:“老东西,死得太晚了。”骂完以后,转身进入内廷,将父亲留下的妃嫔中有些姿色的都充实进了自己的后宫。

宇文赟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登基后一口气封了五个皇后:除了天元大皇后杨丽华外,还有天大皇后朱满玥、天中大皇后陈月仪、天左大皇后尉迟炽繁、天右大皇后元乐尚。五后并立,一举打破了前赵皇帝刘聪创造的“三后并立”的纪录。

其中的尉迟炽繁是蜀国公尉迟迥的孙女,嫁给了宇文赟的堂侄西阳公宇文温为妃。依照北周的规矩,每年这些宗室的命妇都要进宫朝见皇帝。宇文赟见到美艳无比的尉迟炽繁后魂不守舍,全然不顾尉迟炽繁已经是自己堂侄的妻子,强行将尉迟炽繁纳入自己的后宫。宇文温的父亲宇文亮得知宇文赟强占了自己的儿媳妇,起兵造反,兵败被杀,丢了媳妇的宇文温也被连带砍头。就这样,为了一个女人,宇文赟将堂侄一家几乎赶尽杀绝。

宇文赟的瞎胡闹很快又创造了一个纪录,他当初担心当不上皇帝,而登上皇位又觉得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严重影响了他的寻欢作乐,于是在继位八个月后,便将皇位传给了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衍(继位后改称宇文阐)。他自封了一个比皇帝更高的名分——天元皇帝,对臣子自称为“天”,住处称为“天台”,为了体现他的尊贵,大臣们在朝见他以前,都要斋戒三天,沐浴干净方可入殿。

或许由于从小在棍棒下长大,在宇文赟心中有个“棍子情结”,宫内宫外,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后宫嫔妃、太监、宫女,无论是他喜欢的还是讨厌的,动不动就用棍子打。一开始每次打人以按一百二十下为基数,后来,根据宇文赟的心情好坏,按照一百二十的倍数确定挨打次数。即使这样,宇文赟还觉得不过瘾,被打的人伤疤不明显,又把基数提高到二百四十下,每次按照二百四十的倍数打人。宇文赟给杖人的棍子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杖”。一时间,恐怖气氛笼罩朝堂,“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

对于这位皇帝的胡乱作为,有大臣终于看不下去了,京兆郡乐运命手下抬着一口棺材上朝,陈述宇文赟的八项罪状,惹得宇文赟大怒,当场就要杀了他。其他大臣好生劝解才让宇文赟消了气,保住了乐运的性命,从此以后,朝中没有人再敢进谏,任由宇文赟胡折腾。

无论宇文赟多么不堪,但他成为皇帝,对杨坚来讲属于一个利好。被宇文邕猜忌的他,在任上如履薄冰,本来觉得前途暗淡,但没想到一下子又翻了身,成为当今皇上的岳父大人。宇文赟刚刚上台,需要重用身边的人稳住朝局,所以将杨坚从南亳州调回京城,连升三级,官至大前疑。这个职位是宇文赟搞出来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无人知道,但地位非常重要,高居四辅之首,宇文赟每次到外地出巡,都让杨坚在京城留守。

这对翁婿看上去颇为和谐,但实际上暗流涌动。宇文赟虽然荒淫,但脑子却很清醒,重用老丈人的同时也防着老丈人,时刻将手中的权力牢牢地掌控,不能让别人染指。特别是像杨坚这样的人,是功勋之后,又立有战功,而且还是皇亲国戚,需要加倍提防。

为了巩固权力,宇文赟除掉了叔父齐王宇文宪,以及曾经说他坏话的王轨和自己的老师宇文孝伯等大臣。宇文宪英姿奋发,智勇兼备,是北周最杰出的将帅。而宇文孝伯、尉迟运、宇文神举、王轨等大臣,都是当朝最有能力的骨干之臣,杀了他们,基本上瓦解了他父亲宇文邕留下的班底,极大削弱了皇帝的支持力量,造成勋贵大臣们进一步离心,为杨坚篡权埋下了伏笔。

宇文赟同时重用亲信郑译、刘昉,这两位都是世家子弟,祖辈都是大官,因此可以长期在宫廷中活动,和宇文赟臭味相投,非常懂得宇文赟的心思,变着花样讨他的欢心。郑译将北齐末帝高纬的歌舞班子重新组织起来,日夜陪伴宇文赟游乐。宇文赟在后宫聚集了无数美女,增置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妃嫔名号,连写起居录的史官都难以记录。他整日躲在后宫沉湎酒色,政务主要靠郑译、刘昉上传下达。杨坚由此受到了排挤,逐渐淡出了核心权力圈。

尽管如此,杨坚在一些问题上仍然直言进谏。宇文赟觉得父亲武帝宇文邕制定的《刑书要制》很严酷,便下诏予以废除。这样一来,根据旧法被关到监狱的罪犯都被释放,结果搞得社会治安不断恶化。宇文赟一气之下制定了一部《刑经圣制》,比先前的律法更为严苛。有的大臣上书劝谏皇帝,只要表奏文字有错漏现象,便可拿下治罪,甚至判处死刑。因此,无论大臣还是百姓,如果出现一个小过失,都有性命之虞,搞得人人自危,怨声载道。

杨坚对此进谏说:“法令滋章,非教化之道。”法令过于严酷,不是教化臣民的好办法,可宇文赟并没有采纳。但杨坚这次出头是为臣民说话,虽然没有效果,但让他赢得了人心,“高祖(杨坚)位望益隆,帝颇以为忌”,这让宇文赟对杨坚越发不信任。由父及女,宇文赟对杨丽华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只是杨丽华的表现没得挑,宇文赟搞出五个皇后,作为正宫的杨丽华没有陷入宫廷争斗中,她生性柔顺,不嫉妒也不争宠,和其他几位皇后相处得很和谐,“四皇后及嫔、御等,咸爱而仰之”,后宫的人都很敬重她。即便杨丽华表现得如此“佛系”,但还是明显感觉到宇文赟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经常无故责骂自己。如果换作他人,或许早已服软,放下身段说些好话,但杨丽华“进止详闲,辞色不挠”。宇文赟平素最喜欢别人向他叩头求饶,眼见杨丽华毫无惧色,宇文赟“大怒”,气急败坏地“赐后死,逼令引诀”,居然要逼着杨丽华自尽。

此事对杨坚来说非同小可,不仅事关女儿的性命,更关乎整个杨家。杨坚听到这个消息,顿觉五雷轰顶,他知道宇文赟对自己多有猜忌,如果自己出面去见宇文赟,很可能将事态搞得更加糟糕,况且,后宫也不是他能去的地方,关键时刻只能让夫人独孤伽罗入宫求情。

杨坚选对了人,独孤伽罗飞奔进宫,“诣阁陈谢”,代替女儿磕头认罪,以致“叩头流血”。宇文赟见丈母娘都成了这般模样,心里得到极大满足,这事也就罢了,杨丽华躲过一劫。

不过,宇文赟对杨坚的猜忌并没有消除。在他看来,杨丽华之所以胆敢不屈从自己的威严,完全是仗着其父杨坚的权势。有一次,宇文赟又和杨丽华吵架,理屈的他吵不过杨丽华,就扔下一句话,“必族灭尔家”,随即召见杨坚,下令左右带刀侍卫,如果杨坚“色动,即杀之”。但杨坚入朝后,“神色自若”,和平日里没有两样,找不到茬的宇文赟“乃止”,悻悻地再次收手。

杨坚依靠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成功躲过生死劫,但好运气总会用完的,杨坚意识到不能继续待在权力中枢了,宇文赟已经对自己有了阵阵杀意,再这样下去,离人头落地的日子不远了。三十六计走为上,只是如今这样的情势,宇文赟不一定同意外放他出京任职。

杨坚想到了一个人——老同学郑译,如今他是宇文赟身边的“红人”,说话比自己要好使得多。杨坚私下找到郑译,说自己不再贪恋权位,想离京到地方上辅佐藩王,享清福去了。郑译满口答应:“以公德望,天下归心,欲求多福,岂敢忘也。谨即言之。”以杨公您的道德威望其实是天下归心了,有一天,您会得志的,到时候,我还指望您罩着我呢,所以我怎么能不替您办事呢?

郑译如此痛快答应,说到底是为自己留条后路,虽然他是宇文赟的宠臣,但眼看着宇文赟凶狠残暴,大失人心,又整天喝酒纵欲,怕这个暴君长不了了。杨坚身为国丈在朝廷很有势力,没准哪天就能重新掌权,何不做一个顺水人情。

机会很快到来了,宇文赟虽然荒唐暴虐,但是对于开疆拓土一直很有热情。这是因为他从小被老爸武帝宇文邕打压,形成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当了皇帝以后,总想证明自己比老爸强。宇文邕灭了北齐,如果想超越老爸,那就只剩下平定江南了。

郑译深知此点,觉得可以做做文章。有一次,他主动和宇文赟聊起南征事宜,宇文赟让郑译推荐军队统帅,郑译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赶紧说:“若定江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隋公行,且为寿阳总管,以督军事。”如果想要平定江东,不用朝廷的重臣做统帅,难以完成这个重任,提出建议让杨坚离京,担任寿阳总管,负责前线军事。

宇文赟不知两人早已串通,觉得郑译这个建议不错,他对杨坚早就看不顺眼,但又找不到什么很好的理由杀了杨坚,毕竟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岳父,不如让杨坚离开京城,到前线为自己卖命。于是下诏任命杨坚为扬州总管,筹备发兵南征事宜。

这个任命对杨坚来说是苦苦期盼的。但是接到诏令后,他却没有着急动身,给出的理由是“足疾犯了”。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疾病,历史上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个病是真实的,因为逃离京城是杨坚日思夜想的,如果没有“足疾”,杨坚没有理由不抓紧走。但也有人说这个意外完全是杨坚的“托词”,因为他在京城多待了几日,就等到了宇文赟的死讯,这不能简单地说是一个巧合。

更何况杨坚素来喜欢看相,觉得宇文赟长着一副短命相。有一次,他还跟自己的心腹说:“天元实无积德,视其相貌,寿亦不长。加以法令繁苛,耽恣声色,以吾观之,殆将不久。”如果真如命相所示,宇文赟真的死了,七八岁的小皇帝肯定无法掌控局面,到时候,政局必定要有大变化,如果自己远在扬州,只能鞭长莫及。

杨坚对此内心颇为纠结,不走不安全,走又舍不得,在这种情况下,“足疾”就成了很好的借口,暂时不走,静观事态,再决定何去何从。

无论两种分析哪个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但在这一场翁婿斗法中,年长的杨坚笑到了最后,他的命运和整个历史进程将迎来极为重大的变化。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