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1/1)
大事记
公元184年,张角、张宝、张梁借太平道发动起义,汉末黄巾大起义爆发,虽然主力被镇压,但它瓦解了腐朽的东汉政权。
汉灵帝在黄巾起义的风潮中,一命呜呼了。他死后,年仅14岁的皇子刘辩继承皇位,这就是汉少帝。由于少帝年幼,何太后便按惯例临朝。这样一来,朝政大权就落入了外戚、大将军何进的手里。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地主家庭,从祖上袁安起,一直到袁绍的父亲袁逢,四代人中出了五个“三公”,人称“四世三公”。
由于何太后不同意消灭宦官,袁绍就劝何进密召驻扎河东的董卓带兵进京,用武力胁迫何太后。不料董卓还没有到达洛阳,宦官已得到消息,提前下手把何进杀死了。袁绍得知消息后,就和他的兄弟袁术带兵进宫,将搜捕到的宦官全部杀死了。
这时,董卓已率关西军进入洛阳。为了控制住局面,董卓假造声势,收编了何进的部下,独掌了朝政大权。此后,他便想废掉少帝刘辩,但又害怕众人不服,便找袁绍来商量,希望能借重袁绍的影响来控制朝野内外。谁知袁绍表示坚决反对,两人话不投机,拔刀相向。袁绍呆在京师,总担心董卓对他下手,便匆忙离开了京师。
袁绍走后,董卓立即废掉少帝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袁、董虽然反目成仇,但袁绍世代为官,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董卓顾及袁绍势力太大,为了缓和同袁绍的矛盾,就听从一些官员的劝告,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大事记
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袁绍率兵诛杀宦官,同时董卓带兵进入洛阳,控制了朝政。
袁绍号召各地豪强贵族势力反对董卓废立皇帝,董卓因此而杀死袁氏一族在洛阳和长安的50多人。董卓残忍地对待袁氏家族,反而使袁绍更具有号召力。在反对董卓的队伍中,有一支不太引人注目的队伍,带领这支队伍的首领名叫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他父亲夏侯嵩是汉桓帝时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随曹腾改姓了曹。
曹操从小就很聪明机警,善于随机应变。当时汝南名士许劭以善于评论人物著称,曹操特地登门拜访,请他品评自己。许劭起初不肯评说,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你在治世时,会成为能干的大臣;在乱世里,会成为奸雄。”
曹操在20岁的时候,当了一个叫洛阳北部尉的小官。洛阳是一座大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很多,他们经常胡作非为,没人敢管。曹操到任后,命令手下人做了十几根五色棒,高高挂起,表明无论是什么人,只要触犯法规、禁令,就要挨棒子。大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权势,违法乱纪。一天,他违反禁令,深更半夜提刀乱闯,被巡夜的当场捉住,挨了一顿五色棒的痛打。从此以后,谁也不敢违反禁令,洛阳的治安有了好转,曹操的威名一下子传开了。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的大军,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反董”联军,大家共同推举袁绍作为联军的盟主。
董卓听说各地起兵的消息,心惊胆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决定迁都长安。汉献帝被迫离开洛阳后,董卓下令放火焚城。一时间,洛阳成了一片火海,致使洛阳的百姓流离失所,尸骨弃野。
大事记
公元190年,袁绍、曹操等组成讨董联军,董卓裹挟汉献帝,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宫室,劫掠百姓。
这时,在酸枣附近集结的各路讨董大军都按兵不动,彼此观望。曹操看到这种情形,义愤填膺,带领手下5000人马,向成皋进兵。曹操的人马刚刚到了汴水,便遭到了董卓部将徐荣的攻击。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一交手,曹操便败下阵来。
曹操损兵折将,回到酸枣。他看到起义讨伐董卓的同盟军不能与他一起成就大事,就单独去了扬州,在那里招兵买马,养精蓄锐。
董卓到了长安后,就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是“尚父”。
他看到朝廷里的大臣们人心涣散,对他没有什么威胁,也就寻欢作乐起来了。他在离长安200多里的地方,建筑了一个城堡,称作鶥坞。鶥坞的城墙修得又高又厚,他把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贮藏在那里,单说粮食一项,30年也吃不完。
大事记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收买董卓义子吕布,除掉董卓;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受连累被杀。
鶥坞筑成以后,董卓得意地对人说:“如果大事能成,天下就是我的;如果大事不成,我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度晚年,谁也打不进来。”
董卓有一个心腹,名叫吕布,勇力过人。董卓把吕布收作干儿子,叫吕布随身保护他。他走到哪里,吕布就跟到哪儿。吕布的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那些想刺杀董卓的人,因为害怕吕布的勇猛,就不敢动手了。
司徒王允想除掉董卓,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必须先打吕布的主意。于是,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事情向王允透露一些。
原来,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不顾父子关系,向吕布发火。有一次,吕布无意中冲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朝吕布掷去。幸亏吕布眼疾手快,侧身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刺着。为此,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王允听了吕布的话,心里挺高兴,就把自己想杀董卓的打算也告诉了吕布。吕布答应跟王允一起干。
持戟青铜骑士俑出行仪仗东汉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身体痊愈后,在未央宫接见大臣。董卓得到通报从鶥坞到长安去。为了提防有人刺杀他,他在朝服里面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地排成一条夹道护卫。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身后保卫他。他认为经过这样安排,就万无一失了。
孰不知,王允和吕布早已设好计策。吕布安插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等候。董卓的坐车刚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
大事记
公元192年,董卓部将李催、郭汜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进兵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自此东汉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名存实亡。
吕布见此情景,立即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随即,吕布从怀里拿出诏书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别的人一概不追究。”董卓的将士们听了,都高兴地呼喊万岁。
长安的百姓听到奸贼董卓死了,欢声雷动,举杯相庆。可是,过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攻入长安,杀死了王允,赶走了吕布,长安又陷入混乱动荡之中。
董卓在历史上被视为罪恶滔天的残暴之徒,人们习惯将东汉末年国家分崩离析的社会状况记在他的头上。
东汉王朝经历了董卓之乱后,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郡割据一方,官僚、豪强趁机争城夺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曹操的势力渐渐壮大。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将黄巾军的降兵补充到自己的军队中,扩大了武装。后来,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拼,互相攻伐。在这种情况下,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这时的洛阳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瓦砾碎石、残垣断壁、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就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搭个简陋的草棚,遮风避雨。这些还不算,最大的难处是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
群雄割据示意图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和手下的谋士商量,把汉献帝迎过去。随后,他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怀疑曹操另有图谋,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许城有粮食,但是不便运输到洛阳来,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迁到那里,免得在洛阳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一听许城有粮食,都赞同了迁都的建议。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从那时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改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修建了宫殿,献帝便正式上朝了。曹操自封为大将军,从此以后,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大事记
公元192年,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将其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但是日子一久,由于要支付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许都的粮食也发生困难了。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无法在许都呆下去了。
有个叫枣祗的官员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召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农具和牲口由官府提供。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官府和农民平分。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下令实行屯田。不久,许都附近的荒地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芜的土地获得了丰收。
大事记
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都,自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曹操下令开始在许都屯田,此为曹操屯田制的开始。
曹操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又采用屯田的办法,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还吸收了荀攸、郭嘉等一批有才能的谋士,也就奠定了成就霸业的基础。
马钧,三国曹魏时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字德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机械制造专家。他简化了当时织菱机复杂的构造,创造出一种只有十二个踏板的新型织机,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大大地提升了生产工艺水平。他改革旧的灌溉工具,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不但使用操作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连续提水,使得引水灌溉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是我国古代最先进的排灌工具,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
龙骨水车,在当时叫翻车。东汉时期,有个叫毕岚的人做过“翻车”,但是它的用途只是用做道路洒水,跟后来的龙骨水车不同。马钧制造的“翻车”,就是专门用于农业排灌的龙骨水车。它的结构很精巧,可连续不断提水,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运转轻快省力,连儿童都可以操作。
屯田制
屯田亦称屯垦,是历代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士兵及其家属进行垦种,民屯则以民户为主体进行有组织之屯垦,其中也有利用犯人者。此外,明代还有商屯。民屯、军屯均始于汉代。西汉文帝、武帝、宣帝时都组织过屯田,有民屯,也有军屯。东汉末,曹操组织的屯田为民屯,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后,历代多沿此制,唐以后又称营田,元、明、清一般仍称屯田。各代均设专门机构管理,具体名称、制度或有不同。
由于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具有巨大优点,故而一问世就受到普遍欢迎,并迅速推广普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并沿用了1000多年。
通过龙骨水车的发明,我们知道马钧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他是这一时期伟大的机械发明家,他的发明革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称颂他“巧思绝世”。
龙骨水车模型东汉
翻车又称龙骨车,是一种农业灌溉用具。东汉灵帝(公元168~189年)时毕岚发明,三国时马钧予以完善、推广。它由手柄、曲轴、齿轮链板等部件组成,初以人力为动力,后进而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由于制作简便,提水效率高,很多地方一直沿用至今。
马钧,曾任魏国博士。他非常喜欢研究机械,刻苦钻研,取得了机械制造方面的杰出成就。但是因为当时的统治集团对机械发明非常不重视,所以他一生都受到权势们的歧视,郁郁不得志。推崇马钧的傅玄这样感慨地说道,马钧,“天下之名巧也”,可与公输般、墨子以及张衡相比,但是公输般和墨子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一生未能发挥特长。
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诸多方面都有革新和创造。
马钧改进了古代旧式织绫机,重新设计了新绫机。三国时的织绫机虽经简化,仍然是“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用脚踏动,非常笨拙,生产效率极其低下。马钧设计的新织绫机简化了踏具(蹑),改造了桄运动机件。将“五十蹑”,“六十蹑”都改成十二蹑,这样使新绫机操作简易方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织绫机的诞生是马钧最早的贡献,它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前面已经提到。
在军事方面,马钧改进了连弩和发石车。当时,诸葛亮改进的连弩一次可发数十箭,威力已很大。马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改进,威力又增加了5倍以上。马钧还在原来发石车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新式的攻城器械——轮转式发石车。它利用一个木轮,把石头挂在上面,通过轮子转动,连续不断地将石头发射出去,威力相当大。
马钧还制成了失传已久的指南车。指南车是一种辨别方向的工具。远古传说中,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在雾气中迷失方向,于是制造指南车,辨明方向,打败了蚩尤。东汉时张衡制造过指南车,可惜失传了。马钧想把指南车重造出来,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诘问。马钧苦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运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制造出了指南车,“天下皆服其巧”。
马钧研究传动机械,发明了变化多端的“水转百戏”。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用水力来推动,使上层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木人能做各种动作,十分巧妙。
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都的这一年,徐州牧刘备前来投奔他。那时,刘备驻守的徐州被袁术和吕布联军夺了去。
刘备是河北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是西汉皇室的宗亲。他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败落,跟他母亲一起靠贩鞋织席过日子。他对读书不太感兴趣,却喜欢结交豪杰。有两个贩马的大商人经过涿郡,很赏识刘备的气度,就出钱帮助他招兵买马。
当时,到涿郡应募的有两个壮士,一个名叫关羽,一个名叫张飞。这两人武艺高强,又跟刘备志同道合,日子一久,3个人的感情真比亲兄弟还密切。
刘备投奔曹操以后,曹操和刘备一起去攻打吕布。吕布兵败被杀。回到许都后,曹操请汉献帝封刘备为左将军,并且非常尊重刘备,走到哪儿,都要刘备陪在他身边。
大事记
公元198年,曹操将吕布围于下邳,引河水灌城,吕布投降后被杀。
这时候,汉献帝觉得曹操的权力太大了,又很专横,便要外戚董承设法除掉曹操。他写了一道密诏缝在衣带里,又把这条衣带送给董承。
董承接到密诏,就秘密地找来几个亲信,商量如何除掉曹操。他们觉得自己力量不够,认为刘备是皇室的后代,一定会帮助他们,就秘密与刘备联络。刘备果然同意了。
此后过了不久,曹操邀请刘备去喝酒。两个人一面喝酒,一面说笑,谈得很投机。他们谈着谈着,很自然地谈到天下大事上来了。曹操拿起酒杯,说:“您看当今天下,有几个人能算得上英雄呢?”
大事记
公元199年,刘备率关羽等攻据徐州,不久即被曹操击破,刘备转而投奔袁绍。
刘备谦虚地说:“我说不清楚。”
曹操笑着对刘备说:“我看啊,当今的天下英雄,只有将军和我曹操两个人。”
刘备心里想着跟董承同谋的事,正感觉不安,听到曹操这句话,大吃一惊,身子打了一个寒战,手里的筷子掉在了地上。正巧在这时,天边闪过一道电光,接着就响起一声惊雷。刘备一面俯下身子捡筷子,一面说:“这个响雷真厉害,把人吓成这个样子。”
刘备从曹操府中出来,总觉得曹操这样评价自己,将来会丢了性命,便等待机会离开许都。
事也凑巧,袁绍派他儿子到青州去接应袁术,要路过徐州。曹操认为刘备熟悉那一带的情况,就派他去截击袁术。刘备一接到曹操命令,就赶紧和关羽、张飞带着人马走了。
刘备打败了袁术,夺取了徐州,决定不回许都去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董承和刘备在许都合谋反对曹操的事败露了。曹操把董承和他的3个心腹都杀了,并且亲自发兵征讨刘备。
刘备听说曹操亲自带领大军进攻徐州,慌忙派人向袁绍求救。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劝袁绍乘许都兵力空虚的时候偷袭曹操,袁绍没有听从。
曹操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兵少将寡,很快就抵挡不住,最后只好放弃徐州,投奔冀州的袁绍。
袁绍看到刘备兵败后,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
公元200年,袁绍调集了10万精兵,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
当时,曹操的部下刘延驻守白马,坚守不出。曹操虽亲率大军驻扎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但是兵力也很少,只有三四万人,没有办法分兵来救。曹操很是着急。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说:“我军兵少,面临强敌,正面交锋恐怕不易得手,应该分散袁绍的兵力。曹公您领兵向延津(今河南延津北)推进,摆出要渡黄河进攻袁绍后方的阵势,袁绍一定分兵向西,然后我们用轻骑突袭白马,攻其不备,一定可以擒获颜良。”曹操认为荀攸说得很有道理,便按他说的去做,进军延津。
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占据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袁绍知道后,十分惊慌,急忙命令黎阳的袁军星夜赶到延津渡口,截住曹军,不让他们过河。曹操见袁绍中计,便立即率领轻骑直扑白马。当时围攻白马的是袁绍的大将颜良、郭图,他们自恃兵多将广,又有黎阳做后盾,麻痹轻敌。曹军到白马后立即发动袭击,颜良、郭图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决定孤注一掷,全军渡河,追击曹军。沮授一再劝告袁绍,但袁绍向来刚愎自用,不听劝告,率大军渡过黄河朝延津以南而来,并派大将文丑率精兵追击曹军。
曹操见袁绍军追来,下令以后军为前军,绕道西进;令徐晃率600多名精锐骑兵在树丛中埋伏起来。文丑率大军追到,见路上扔满车辆物资,士兵们纷纷跳下马抢东西。这时曹军突然杀出,袁军仓促应战,大败而逃。文丑被一刀砍死,袁军士兵逃降的不计其数。
官渡之战示意图
袁绍一再战败,一心想跟曹操决一死战。沮授经仔细分析,认为袁军新败不宜决战,曹操虽胜,但兵少粮缺,只要与曹长期对峙,曹操必败。袁绍骄傲成性,无人能劝,亲率大军直逼官渡。官渡离许昌不到200里地,是许昌的屏障,也是南北咽喉要道。一旦官渡失守,许昌危在旦夕。这时曹操只有死守官渡。曹军作战勇猛,又占有地利,袁绍攻了好几次,都无功而返,两军处于相持状态。
粮草缺乏的曹军被困官渡已一个多月,再也坚持不下去,曹操决定退守许都。荀彧正在许都留守,知道后便给他来信,让他再坚持一下,事情可能会有转机。在袁绍那里,许攸一眼看破曹操困境,认为曹操兵少,此时又去集中力量与袁军对抗,许都一定空虚;如果派一支精锐轻骑去偷袭许都,一定能攻下,也能把献帝控制在手中,再来讨伐曹操,曹操必被擒。即使许都攻不下,也会造成曹操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曹操必败。但袁绍不听从他的建议。
许攸在袁绍手下郁郁不得志,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投奔了曹操。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正想入睡,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得顾不上穿靴子,光着脚板跑出来迎接许攸。他一见许攸的面便说:“您来了,真是太好了!我的大事有希望了。”
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急,特地来给您透露个消息。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在乌巢放着。那里的守将是淳于琼,他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三天之内,袁兵就会不战自败。”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士兵都饥渴难耐。曹操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士兵们说:“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精神大振。成语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立刻布置好官渡大营防守,自己带领5000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对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说,他们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曹军顺利地到了乌巢,放起一把火,把1万车粮食,烧了个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乌巢被烧,袁绍决定偷袭曹操大营,切断他的归路,而不派兵去乌巢。张郃、高览被袁绍派去攻打曹军大营。张郃深知,如果粮草被烧,袁军将无法支持,必败无疑,他便去劝袁绍,但没有效果。张郃只好硬着头,同高览领着几万大军攻打官渡曹军大营。他们刚到达官渡,就遇到曹军的顽强抵抗,背后又受到从乌巢得胜回来的曹操的猛攻。张郃见袁绍成不了大事,便与高览率军投降了曹操。
袁绍经此打击,实力大大削弱,袁绍的士兵不攻自乱,曹操率军奋力冲杀,袁军大败。袁军7万多人被杀死,袁绍慌忙带着儿子袁谭和800骑兵,向北逃窜。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继续向袁绍的地区进兵。公元202年,袁绍病死。公元205年,曹操对袁谭发动进攻,袁谭兵败被杀,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熙和袁尚逃往乌桓。公元206年,曹操攻下了冀、青、幽、并四州,统一了北方。
正当曹操经营北方的统一大业时,南方有一支割据势力渐渐壮大起来,这支队伍的首领就是入主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的孙策、孙权两兄弟。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出生于当地一个名家大族。他的父亲孙坚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朝廷封他为长沙太守。
孙坚后来又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军。他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县)时遇上袁术,被袁术封为破虏将军。在袁术和刘表争夺荆州的战斗中,孙坚打先锋,击败了刘表的大将黄祖。孙坚乘胜追击,不料,在追击途中被黄祖手下一名躲藏在树丛中的士兵用暗箭射死。
孙坚死后,长子孙策接替他的职务,统领部队,继续在袁术手下供职。孙策打起仗来勇猛异常,总是一马当先,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孙郎”。
大事记
公元195年,孙策前往江东,击溃了扬州刺史刘繇,成功地在江东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孙策想继承父志,干一番大事业,但总感到在袁术手下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脱离袁术,另寻出路。正巧孙策的舅舅、江东太守吴景这时被扬州刺史刘繇赶出丹阳,孙策便向袁术请求,去平定江东,替舅舅报仇。
孙策带领袁术拨给他的1000人马到江东去,以此来开辟自己的地盘。他一路上招募兵士,从寿春到达历阳(今安徽和县)时,已招募了五六千人。这时,孙策少年时的好朋友周瑜正在丹阳探亲,听说孙策出兵,就带领一队人马前来接应,帮助他补充了粮食和其他物资。这样,孙策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增加了一个得力助手。
大事记
公元196年,孙策攻下会稽(今浙江绍兴),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又先后削平了当地的割据势力,大体上统一了江东地区。
孙策带领军队,渡过长江,先后几次打败刘繇的军队,最后把刘繇从丹阳赶走,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同时控制了江东大部分地区。
孙策到江东后,军纪严明,不许士兵抢掠百姓财物、侵害百姓利益,深得江东百姓的欢迎。
孙策平时爱好打猎。有一天,他追赶一头鹿,一直追到江边,他的马快,跟从他的人都被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原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门客正好守在江边。孙策在攻下吴郡时,杀了太守许贡,因此,许贡的门客一直在寻找机会替许贡报仇。他们见机会来了,便一齐向孙策突发冷箭。孙策的面颊中了一箭。
大事记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但他为弟弟孙权在江南建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孙策的病情很快恶化,他自知好不了了,便把张昭等谋士请来,对他们说:“我们现在依靠吴、越地区的人力资源,长江的险固,可以干一番事业,请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他又把孙权叫到面前,把自己的官印和系印丝带交给他,说:“带领江东的人马,在战场上一决胜负,和天下人争英雄,你不如我;推举和任用贤能的人,使他们尽心竭力,保住现在的江东,我不如你。”当晚,这位纵横江东的“孙郎”便死去了。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接替他的职务,掌管大权。在张昭和周瑜的帮助下,年仅19岁的孙权继承父兄业绩,担负起巩固发展江东的重任。
当曹操扫除北方残余势力的时候,在荆州依附刘表门下的刘备,也正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四处招请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在投奔他的人当中,有个名士叫徐庶,刘备非常赏识他的才智,便拜他为军师。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道:“在襄阳城外20里的隆中,有一位奇士,您为什么不去请他来辅助呢?这位奇士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人称‘卧龙’。”
刘备听到有这样的贤才,非常高兴,便决定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启程前往隆中。
刘备一行三人来到隆中卧龙岗,找到了诸葛亮居住的几间茅草房。刘备下马亲自去叩柴门,一位小童出来开门,刘备自报姓名,说明了来意。小童告诉他们:“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门了。”
几天以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已经回来了,忙让备马,再次前往。时值隆冬,寒风刺骨。他们三人顶风冒雪,非常艰难地走到卧龙岗。当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才知道诸葛亮又和朋友们出门了。刘备只好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刘备回到新野之后,一心想着诸葛亮的事,时常派人去隆中打听消息,准备再去拜谒孔明。三个人第三次去隆中时,为了表示尊敬,刘备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地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时,碰巧诸葛亮在草堂中酣睡未醒。刘备不愿打扰他,就让关张两人在柴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入内,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阶下等候。
三顾茅庐图明佚名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他根据自己多年来研究时势政治的心得体会,向刘备详细讲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提出了实现统一的战略方针。他说:“现在曹操打败了袁绍,拥有百万兵马,又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很难用武力与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那里地势险要,民心顺服,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劳,也不可以与他争胜负,但可以与他结成联盟。”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地区)的形势,认为如果能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机会成熟,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功业可成,汉室可兴。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讲述,茅塞顿开。他赶忙站起来,拱手谢道:“先生的一席话,让我如拨开云雾而后见青天。”刘备从诸葛亮的分析中看到了自己广阔的政治前景,于是再三拜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刘备这样真诚地恳求,也就高高兴兴地跟刘备到新野去了。
仆射
仆射是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已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但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故魏晋南北朝至宋时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尚书仆射为尚书令之副,初置一人,汉献帝时分置左右仆射。魏晋以后,仆射已处于副相地位。隋文帝时,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首相。唐初,仆射总领省事,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以左仆射为首相。至唐代后期,仆射成为虚职。五代至宋沿袭唐后期之制。南宋孝宗之后,不再有仆射之名。
从那时起,年仅27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帮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建立大业。从此,刘备才真正拉开了称霸一方的序幕。
大事记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提出“隆中对”。
曹操统一北方后,于公元208年秋天率兵30万,号称80万,南下攻打荆州。当曹操的军队还没有到达时,刘表就病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向来就不和睦,在刘表临终前几个月,刘琦出任江夏太守;刘琮被部下拥戴,继任荆州牧。刘琮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听说曹操来攻荆州,暗地派人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襄阳,当时刘备和诸葛亮正在与襄阳一水之隔的樊城(今湖北襄樊)操练兵马,他还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大军逼近时,单凭自己的力量抵抗曹操已不可能,便与诸葛亮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
刘备在荆州很有影响,当他撤退时,有10多万百姓纷纷随他南下,辎重数千辆,男女老幼互相搀扶,所以每天走得很慢。曹操看出刘备想退守江陵的意图,亲自率5000骑兵,昼夜急行300多里,直奔江陵。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大败刘备。曹操顺利占据江陵,而刘备却逃到刘琦驻守的夏口。此时刘备的军队除关羽的1万水军和刘琦的1万多步兵外,其余损失殆尽。
大事记
公元207年,曹操率兵平定乌桓,回军途中路过碣石(今河北秦皇岛附近),写下了名篇《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席卷荆州的消息传到江东,孙权部下的文武官员都异常震动,有些人主张投降,孙权犹豫不决。在曹操进兵荆州以前,孙权就曾派鲁肃到荆州去探听虚实,鲁肃在当阳劝刘备把军队移驻到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以便和东吴互通声气。刘备乘机派诸葛亮和鲁肃一同前往柴桑(今江西九江)去见孙权,商议联合抗曹的策略。
这时候,孙权接到曹操的恐吓信,声称孙权若不投降,他将率80万大军直捣江东。曹操的威势使一些人吓破了胆,长史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只有投降才是上策。针对这种观点,周瑜批驳说:“曹操挥师南下,后边有关西马超、韩遂的威胁,后方一定不稳定。再说曹军习于陆战,不习水战,他们与我们较量是舍长就短。另外,现在是寒冬十月,曹操军马粮草不足,北方士兵远涉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生疾病。这些都是曹操致命的弱点。曹操号称80万大军,据我观察,曹操带来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已疲惫不堪;从刘表那里所得军队,最多不过七八万,且人心不稳。这二十二三万军队人数虽多,但不堪一击。将军只要给我5万精兵,就足以打败曹操,请将军放心。”一番话说得孙权非常激动,他拔出宝剑,砍掉奏案的一角,厉声说道:“诸将吏谁再敢说投降二字,就和这奏案一样!”
大事记
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孙、刘联军获胜,曹操退守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于是,孙权以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精兵3万,与刘备大军一齐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与江北曹操的军队隔江对峙。
曹操的士兵因来自北方,初到南方个个水土不服,很不习惯南方潮湿的气候,再加上不习惯乘船,没多久就病倒了许多人。曹操见士兵们身体虚弱,只好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这时,有人献上连环计:将水军的大小战船分别用铁环锁住,十几条船一排,每排船上再铺上宽阔的木板,不仅人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就是马也可以在上面跑起来。曹操听了非常高兴,立即下令: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大小战船。这样做后,效果果然不错,人在船上走,如履平地,一点也不觉得摇晃。
赤壁之战旧址,在今湖北蒲圻
驻防在长江南岸的孙刘联军,看见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便想用火攻。正在发愁无法将火种靠近敌船时,周瑜手下的大将黄盖主动要求自己假装投降,以便靠近敌船。
周瑜很赞成黄盖的主意,两人经过商量,派人给曹操送去一封信,表示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的人看清了形势,害怕兵败身亡,便没怀疑黄盖的假投降。
周瑜在江东将各路人马布置停当,只等东南风起,火攻曹营。
公元208年冬至那天半夜,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黄盖又给曹操去了一封信,约定当晚带着几十只粮船到北营投降。
大事记
公元209年,刘表之子刘琦卒,刘备领荆州牧,同时与孙权联姻。
当天晚上,黄盖率领20只战船,船上装满干草、芦苇,浇了膏油,上面蒙上油布,严严实实地把船遮盖住。每只船后又拴着3只划动灵活的小船,小船里都埋伏着弓箭手。降船扯满风帆,直向北岸驶去。曹军水寨的官员听说东吴的大将前来投降,都跑到船舷来观看。
黄盖的大船离北岸约2里左右时,只见黄盖大刀一挥,20只大船一齐着起火来,火焰腾空而起,20只战船像狂舞的火龙,一起撞入曹操的水军中。火趁风势,风助火威,一眨眼的工夫,曹军的水寨成了一片火海。水寨外围都是用铁钉和木板连起来的首尾相接的连环船,一时间拆也无法拆,逃也逃不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大火烧尽战船。黄盖他们则早已跳上小船,不慌不忙地接近北营,向岸上发射火箭。这样一来,不但水寨里的战船被烧,连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一时间,江面上火逐风飞,一片通红,漫天彻地。
大事记
公元210年,曹操下唯才是举令,广纳良才。
刘备、周瑜一看北岸火起,马上率水陆两军同时进兵,杀得曹军死伤了一大半,曹操败走华容道。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在战斗中损兵折将。恰在这时,又传来孙权围攻合肥的消息,必须派兵驰援。曹操只得留下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队伍踏上北归的路途。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胜利、曹操大败而告结束。这是古代时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军事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化成了泡影。孙权稳定江东,并且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荆州,向益州发展。
大事记
公元211年,曹操以曹丕为世子,任其为五官中郎将。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把曹操的人马从荆州赶了出去。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发生了分歧。刘备认为,荆州本来是刘表的地盘,他和刘表是本家,刘表不在了,荆州理应由他接管;孙权则认为,荆州是靠东吴的力量打下来的,应该归东吴。后来,周瑜只把长江南岸的土地交给了刘备。刘备认为分给他的土地太少了,很不满意。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从战略的角度考虑,认为把荆州借给刘备,可以让他抵挡北方的曹操,东吴便可以借机整顿兵马,图谋大业。为此,他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借人家地方总不是长远之计,刘备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打算向益州发展。正好在这个时候,益州的刘璋派人请刘备入川。
原来,益州牧刘璋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法正,另一个叫张松。两人私交很深,都是很有才能的人。他们认为刘璋是无能之辈,在他手下做事没有出息,想谋个出路。
大事记
公元212年,孙权在秣陵营建石头城,改名为建业(今江苏南京)。
法正来到荆州后,刘备殷勤地接待了他,同他一起谈论天下形势,谈得十分融洽。
法正回到益州后,就和张松秘密商议,想把刘备接到益州,让他做益州的主人。
过了不久,曹操打算夺取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东)。这样一来,益州就受到了威胁。张松趁机劝刘璋请刘备来守汉中。刘璋便派法正带了4000人马到荆州去迎接刘备。
刘备见到法正后,对于是否入川还有点犹豫。那时候,庞统已经当了刘备的军师,他坚决主张刘备到益州去。刘备听从了法正、庞统的劝说,让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亲率人马到益州去。后来,张松做内应的事泄露了。刘璋杀了张松,布置人马准备抵抗刘备。
刘备带领人马攻打到雒城(今四川广汉北)时,受到雒城守军的顽强抵抗,足足打了一年才攻下来,庞统也在战斗中中箭而亡。随后,刘备向成都进攻,诸葛亮也带兵从荆州赶来会师。刘璋坚持不住,只好投降了。
公元214年,刘备进入成都,自称益州牧。他认为法正对这次攻进益州立了大功,便把他封为蜀郡太守,致使整个成都都归法正管辖。
五斗米道
又称正一道、天师道,是道教最早的一个派别。据史书记载,在东汉顺帝时期,由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北)创立。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另外,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东汉末年,张陵、张鲁祖孙传布五斗米道。张鲁在汉中20多年,信徒众多,成为汉末一支很有实力的割据势力。
诸葛亮帮助刘备治理益州,执法严明,不讲私情,当地有些豪门大族都在背地里吐露怨气。
法正劝告诸葛亮说:“从前汉高祖进关,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许多刑罚,百姓都拥护他。您现在刚来到这里,似乎也应该宽容些,这样才合大家心意。”
诸葛亮说:“您知道的并不全面。秦朝刑法严酷,百姓怨声载道,高祖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正是顺了民心。现在的情况与那时完全不同。刘璋平时软弱平庸,法令松弛,蜀地的官吏横行不法。现在我要是不注重法令,地方上是很难安定下来的啊。”
法正听了这番话,对诸葛亮十分佩服。
大事记
公元214年,刘备入川,领益州牧,最终奠定了蜀汉的基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66岁的曹操病死在洛阳。曹操死后,太子曹丕继袭他的魏王和丞相位,掌握朝廷大权。这时,有人告发他的弟弟、临淄侯曹植经常喝酒骂人,还扣押了他派去的使者。曹丕便立即派人到临淄把曹植押回邺城审问。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后生的。曹植是曹操的四子,从小聪明过人,十几岁的时候,就读了不少书,写的文章很出色。
曹操在征战之余,很喜欢文学,也赏识文士。他见曹植文章出众,开始怀疑是别人代写的,试了曹植几次,果然觉得他才华出众,品格质朴,因此对他特别宠爱,多次想把他封为王太子,但很多大臣坚决反对,才未决定下来。
大事记
公元213年,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稳,也想方设法讨曹操喜欢。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丕、曹植一同去送行。临别的时候,曹植当场念了一段颂扬曹操功德的文章,得到大家的赞赏。有人悄悄对曹丕说:“大王要离开了,你只要表示伤心就是了。”曹丕果然在与曹操告别时抹起了眼泪。曹操很受感动,也掉下泪来。
曹操在世时,曹丕曾利用弟弟好酒贪杯的弱点,几次设计让弟弟出丑,损害父亲对弟弟的信任。曹丕做魏王后,对曹植依旧嫉恨在心。这一回,就抓住了机会,要处曹植死罪。
卞太后得知消息,急得不得了,赶忙在曹丕面前给曹植求情,要他看在同胞兄弟份上,对曹植从宽处理。
大事记
公元217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刘祯、应玚皆死于汉末大瘟疫。
曹丕不能不依从母亲的话。再说,为了一点小事杀了兄弟,也不是体面的事,就把曹植的临淄侯爵位撤了,降为一个比较低的爵位。然后,曹丕把曹植召来,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作出一首诗。如果作得出,就免他的死罪。
曹植略微思索一下后,就迈开步子,边走边念出一首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弟弟逼得太狠,感到有些惭愧,就免去了曹植的死罪,把他遣回封地。最后,曹植在一个远离京城的小郡忧郁而死。
就在曹丕做了魏王的这一年秋天,他的亲信联名上书,劝汉献帝让位给魏王。
汉献帝做了30多年的挂名皇帝,接到大臣上书后,就让了位,曹丕封他为山阳公。曹丕的亲信大臣还隆重举行了一个“推位让国”的禅让仪式。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朝,就是魏文帝。东汉王朝到此也正式结束了。
大事记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公元220~265年),建都洛阳。东汉灭亡。
蜀汉得知曹丕称帝的消息后,大臣们便拥立刘备承继汉家帝位。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正式在成都即皇位,这就是汉昭烈帝。
由于孙权重用吕蒙,用计袭取了荆州,杀了关羽,使得蜀汉和东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刘备即位之后,便调集75万大军,以替关羽复仇为名,进攻东吴。刘备出兵前,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旧恨未报又添新仇,报仇心切的他命令大军急进。蜀军先锋吴班、冯习很快攻占巫县、秭归。
大事记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公元221~263年),以诸葛亮为丞相。
东吴君臣吓得要命,赶紧派使者向刘备求和,但都没有效果。孙权正在着急的时候,大臣阚泽以全家担保举荐陆逊为统帅。于是孙权封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赐给他宝剑印绶,带领5万人马抵御蜀军。
第二年正月,刘备到了秭归。蜀军水陆并进,直抵彝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刘备率领主力,进驻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他在长江南岸,沿路扎下营寨,水军也弃舟登陆。从巫峡到彝陵的六七百里山地上,蜀军一连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非常浩大。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旺盛,又占据了有利地形,很难攻打,就坚守不出。这时,东吴的安东中郎将孙桓被蜀军包围在夷道(今湖北宜都西北),派人向陆逊求救。陆逊手下的将领,也纷纷要求派兵救援。陆逊对大家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牢固,粮草也很充足,不必忧虑,等我的计谋实现以后,孙桓就自然解围了。”
建安文学
建安(公元196~220年)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历史上称作“建安文学”,尤以诗歌为盛。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阮瑀、陈琳、徐干、应玚、刘桢)。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之苦,本身又具有较高的才华,因此在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如曹操的《蒿里行》、《龟虽寿》,曹植的《白马篇》、《送应氏诗》,王粲的《七哀诗》等等,形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对于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至为深刻的影响。
东吴众将见陆逊既不肯攻击蜀军,又不肯救援孙桓,认为他胆小怕打仗,都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刘备在彝陵受阻,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一直找不到决战的机会。他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命令吴班带领几千人马,到平地上扎营,摆出挑战的架势。事先在附近山谷里埋伏了8000精兵,等候吴军。东吴众将以为机会来了,都想出击。陆逊阻止说:“蜀兵在平地里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山谷里一定有伏兵。我们不能上这个当,看看再说。”刘备见陆逊不上当,便把埋伏在山谷中的伏兵撤出。这一来,东吴诸将都佩服陆逊了。
大事记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蜀汉实力大衰。
陆逊通过观察,心中已经有数了,于是决定进行反击。陆逊先派一支军队试攻蜀军一处兵营。这一仗,吴军虽然打败了,但陆逊却找到了进攻蜀军的办法。
接着,陆逊命士兵每人拿着一把茅草冲入蜀营,顺风点火,发动火攻。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一个营起火,便延烧到另一个营。顿时,蜀军的营寨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陆逊率领大军,乘机反攻,一连攻破蜀军四十余座营寨,杀死蜀将张南、冯习等人。蜀军纷纷逃命,包围夷道的蜀军也都溃逃了。
刘备逃到彝陵西北的马鞍山。陆逊督促大军四面围攻,又杀死蜀军1万多人。刘备乘夜冲出重围,逃归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大事记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刘禅即位。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军用物资也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彝陵之战”,又称为“猇亭之战”。
三国时期,在蜀汉的南部,就是今天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当时称为“南中”,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总称为“西南夷”。但蜀在南中的统治并不巩固。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备死后,牂牁郡(今贵州凯里西北)太守朱褒、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东)的大姓雍闿、越嶲郡(今四川西昌)豪族首领高定纷纷反叛。
因与孙权交战,蜀国实力大为削弱,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内部整顿,“闭关息民”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出师前,他采纳部将马谡的建议,确定了以抚为主的攻心战术。七月,诸葛亮由越嶲入南中,派马忠率东路军进攻牂牁,消灭朱褒的势力;又派李恢率中路军自平夷(今贵州毕节)直趋益州郡。自己亲率主力进入益州。这时雍闿已被高定的部下杀死,孟获代之为统帅,收集雍闿余部与诸葛亮对抗。孟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所以诸葛亮根据自己的既定方针,决定生擒孟获,令其心服归降。
大事记
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
南蛮王孟获听说蜀兵南下就带兵迎战,远远看见蜀兵队伍交错、旗帜杂乱,心里就想:“人们都说诸葛丞相用兵如神,看来言过其实了。”孟获冲出阵去,蜀将王平迎战。没有几个回合,王平回头就跑,孟获放胆追杀,一口气就追赶了20多里。忽然四下里杀声震天,蜀军冲杀了出来,左有张嶷,右有张翼,截断了退路。南兵大败,孟获死命冲出重围。然而前边路狭山陡,后边追兵渐近,孟获只得丢下马匹爬山;紧跟着又是一阵鼓声,埋伏在这里的魏延带领500人冲杀了出来,结果毫不费劲儿就活捉了孟获。
孟获被押到大帐里,诸葛亮问:“现在你被活捉了,有何话说?”孟获说:“我是因为山路狭陡才被捉住的。”诸葛亮道:“你要是不服气,我放你回去如何?”孟获答得倒也干脆:“你要是放了我,我重整兵马,和你决一雌雄,那时再当了俘虏,我就服了。”诸葛亮立即让人给孟获解开绑绳,放他回去。
诸葛亮像
孟获回寨以后,派他手下的两个曾被俘虏后又放回的洞主出战,但他们又打了败仗。孟获说他俩是故意用败阵来报答诸葛亮,把他们痛打了100军棍。这两人一怒之下,带了100多个放回的南兵,冲进孟获的营帐,把喝醉了的孟获绑了起来,献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着对孟获说:“你曾经说过,再当俘虏就服了,现在还有什么话说?”孟获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你的能耐,是我手下人自相残杀,这怎么能让我心服呢?”诸葛亮见他不服,就又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前后捉了孟获七次。
到了第七次擒住孟获时,诸葛亮也不和孟获说话,只是给他解了绑,送到邻帐饮酒压惊,然后派人对孟获说:“丞相不好意思见你了,让我放你回去,准备再战。”孟获听了这话,流下了眼泪,他对左右说:“丞相七擒七纵,从古至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以说,丞相待我仁至义尽了,我要是再不感谢丞相的恩德,可就太没有羞耻了。”说完来到诸葛亮面前,跪倒在地上说:“丞相天威,南人永远不再造反了。”诸葛亮当场封孟获永远为南人洞主,蜀兵占领之地,全部退还。孟获及家人感恩不尽,欢天喜地地回去了,诸葛亮便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南顾之忧,稳定了后方,而且从南方调发了大量人力物力,充实了蜀汉的财政力量,从而可以专心于北方,挥兵北进汉中了。
大事记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公元222~280年),迁都建业。
吴王孙权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于公元229年农历四月,正式称帝。蜀汉的一些大臣认为孙权称帝是僭位,要求马上同东吴断绝往来。诸葛亮力排众议,认为蜀汉目前的主要敌人是魏国,应继续保持和东吴的联盟,攻伐魏国。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4次北伐魏国,出兵祁山。魏国派大将司马懿和张郃等一起率领人马开赴祁山。诸葛亮把一部分将士留在祁山,自己率领主力进攻司马懿。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孤军深入,带的军粮也不多,就在险要的地方筑好营垒,坚守不出。后来,魏军将领一再请求出战,并用话来讥刺司马懿。司马懿只好与诸葛亮打了一仗,结果被蜀军打得溃不成军。
诸葛亮几次出兵,往往因为粮食供应不上而退兵,这次又是如此。他接受了这个教训,设计了两种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两种经过改革的小车),用它们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囤积起来。
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后,带领10万大军北伐魏国。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
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起来。
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魏明帝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开赴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命令司马懿只许在五丈原坚守,不准出战。
诸葛亮焦急地等待东吴进兵的战况,但是结果令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以失败而告终。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固守营垒,任凭诸葛亮怎样骂阵,就是坚守不出。双方在那里相持了100多天。
诸葛亮在猜测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回,诸葛亮派使者去魏营挑战,司马懿为了了解情况,假意殷勤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问道:“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还好吧!”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无关大局的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早起来,很晚才睡。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大事记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兵出海,卫温等到达今天的台湾岛后返回。
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又要处理繁重的事务,能支撑得长久吗?”
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操劳,终于病倒在军营里。后主刘禅得知诸葛亮生了病,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诸葛亮对李福说:“我明白您的意思,您想知道谁来接替我,我看就是蒋琬吧。”
过了几天,年仅54岁的诸葛亮病死在军营里。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封锁了他去世的消息。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司马懿探听到诸葛亮病死的消息,立刻带领魏军去追蜀军。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起,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命令撤退。等魏军离得远了,蜀军将领才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撤出五丈原。
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的智慧和品格,一直被后代的人所称颂。
诸葛亮死后的一段时期内,蜀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进攻魏国。魏国虽然外部的压力减弱了,但内部却乱了起来。
平辽东
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度自称辽东侯,拥兵割据辽东。他对曹操时叛时降,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继承了辽东太守之后,自立为燕王,对魏形成了威胁。公元238年春,魏明帝派太尉司马懿率兵平定了辽东,此举从根本上扫除了魏国北方的威胁,为司马氏夺取曹氏政权奠定了基础。
公元239年,司马懿奉命去关中镇守。在前往关中的路上,魏明帝曹叡给司马懿连续下了5道诏书,催他火速赶到洛阳。司马懿赶回洛阳宫中的时候,曹叡已经病势沉重,他握着司马懿的手,看着8岁的太子曹芳,说:“我等你来,是要把后事托付给你。你要和曹爽辅佐好太子曹芳。”
司马懿说:“陛下放心吧,先帝(曹丕)不也是把陛下托付给我的吗?”
曹叡死后,太子曹芳即位,这就是魏少帝。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奉曹叡遗诏,共同执掌朝政。司马懿本人才智出众,文武双全。他在曹操执政时期,曾经帮助曹操推行屯田制。曹操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司马懿也帮助出过许多主意,立了大功。因此,他得到曹丕的信任,掌握了军政大权。曹爽这个人没有什么才能,却依仗自己是皇帝宗室,总想排挤司马懿,独揽大权。
曹爽因司马懿年高望重,起初还不敢独断专行,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不久,他任用心腹何晏、邓飏等人掌管枢要,并奏请魏少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司马懿表面上升了官,实际上却被削了权。曹爽又安排自己的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率领禁兵;曹训任武卫将军,掌管了一些军权。司马懿对曹爽专擅朝政,很是不满。他索性称风痹病复发,不参与政事,但是暗中却自有打算。
曹爽担心司马懿不是真的有病,正巧自己的心腹李胜调任荆州刺史,于是就命李胜到司马懿那里进行探察。李胜到了太傅府,求见司马懿。司马懿装出重病的样子。李胜回去后,把这次相见的情况告诉了曹爽,并说:“司马懿已经形神离散,只剩下一口气,活不了多久了。”曹爽满心高兴,从此就不再防备司马懿了。
上尊号碑三国
此系魏国的官体碑文。魏始受禅于汉时,相国华歆率领群臣为曹丕呈上尊号,立此碑以记。
一转眼就是新年。少帝曹芳按规矩要到高平陵去祭祀。曹爽和他的兄弟曹羲等人也一道前往。曹爽他们出了南门,浩浩荡荡地直奔高平陵。
等他们走远了,司马懿立刻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领自己的兵马,借着皇太后的命令,关上城门,占据武库,接收了曹爽、曹羲的军营。同时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兄弟的职务给撤了。
曹爽接到了司马懿的奏章,不敢交给曹芳,又想不出主意。司马懿又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来传达命令,让曹爽早些回去,承认自己的过错,交出兵权,那样就不会为难他们。
曹爽乖乖地交出兵权,回到洛阳侯府家中。司马懿把少帝曹芳接到宫里去,当天晚上就派兵包围了曹爽府第,在四角搭上高楼,叫人在楼上察看曹爽兄弟的举动。没过几天,又让人诬告曹爽谋反,派人把曹爽一伙人全部处死了。
曹爽死后,司马懿担任丞相,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大事记
公元239年,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到中国,魏明帝封其为亲魏倭王。
司马懿杀了曹爽之后,又过了两年,他也死去了,他的儿子司马师接替了他的职位。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有谁敢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除掉。魏少帝曹芳早就对司马师兄弟的霸道行径极为不满,一直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还没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髦即了皇位。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就看不惯司马氏的专权行为,司马师废去曹芳后,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俭(毌丘,姓)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出兵,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但是在回到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司马师一死,司马昭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比司马师更为专横霸道。
魏帝曹髦实在忍无可忍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3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死。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诛杀他。”
大事记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亲自率人欲杀司马昭,却被司马氏手下杀死。
年轻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对付司马昭。他带领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乱哄哄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领了一队兵士赶来,与禁卫军打了起来。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见到皇帝亲自动手,都有点害怕,有的准备逃跑了。
贾充的手下有个叫成济的,问贾充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经贾充这么一说,成济胆壮起来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刺去。曹髦来不及躲闪,被成济刺穿了胸膛,当时就死了。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前夕,采纳陈群建议设立九品官人法,在各郡县设中正,对人才进行评定,并分出九等,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中正权力被门阀士族所垄断,因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略,家世逐渐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成为维护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隋唐以后,门阀制度衰落,隋文帝改革吏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九品中正制至此被废除。
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把皇帝杀了,也有点害怕了,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
老臣陈泰说:“只有杀了成济,才勉强可以向天下人交代。”
司马昭见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全都推在成济身上,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把他的一家老少全杀了。
之后,司马昭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15岁的曹奂即了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大事记
公元241年,邓艾在淮河流域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是历史上对淮河流域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
魏帝曹髦死后,司马昭的地位更加稳固了。于是,他决定进攻蜀国。
公元263年,司马昭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准备一举消灭蜀国。他派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统率3万人马,派钟会带领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蜀国。钟会的军队很快攻取汉中。邓艾的军队也到达沓中,向姜维进攻。姜维得知汉中失守,就将蜀兵集中到剑阁据守,抵御魏军。
大事记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以谋反罪名杀死曹爽兄弟,曹魏政权自此落入到司马氏手中。
钟会兵力虽强,但姜维把剑阁守得牢牢的,一时攻不进去,军粮的供应也发生了困难。钟会正想退兵时,邓艾赶到了。邓艾让钟会在这里与蜀军对峙,自己领兵从阴平小道穿插到蜀国的后方,这样就会攻破蜀国。钟会觉得邓艾的想法根本行不通,但一看邓艾很坚决,也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几句。
邓艾派自己的儿子邓忠作先锋,每人拿着斧头、凿子,走在最前面,打开小路通道,自己则率领大军紧跟在后。
最后,邓艾他们到了一条绝路上,山高谷深,没法走了。大家一看悬崖深不见底,禁不住抽了一口冷气,好多人打了退堂鼓。邓艾当机立断亲自带头,用毡毯裹住身子先滚下去。将士们不敢落后,照着样子滚下去。士兵们没有毡毯,就用绳子拴住身子,攀着树木,一个一个慢慢地下了山。
大事记
公元263年,邓艾、钟会攻蜀,至成都,刘禅降,蜀汉灭亡。
邓艾集中了队伍,对将士们说:“我们到了这儿,已经没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打下江油,不但有了活路,而且能立大功。”镇守江油的将军马邈没料想到邓艾会从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眼前,吓得他晕头转向,只好竖起白旗,向邓艾投降了。
邓艾占领了江油城,又朝绵竹方向前进。蜀军驻守绵竹的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魏军人数太少,双方一交战,就吃了个败仗。
魏军第二次出去跟蜀军交战时都铁了心,反正打了败仗也不能活着回去。这一仗真非同小可,打得天摇地动。两军杀到天黑,蜀军死伤惨重,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在疆场上。魏军胜利地占领了绵竹。
邓艾攻下绵竹,向成都进军。蜀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魏军来得这么快,再要调回姜维的人马也已经来不及了。后主刘禅慌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找不出好的办法,最后大臣谯周提议投降。于是后主刘禅就派侍中张绍等捧着玉玺到邓艾军营里去请求投降。
蜀国就这样灭亡了。这时候,姜维还在剑阁据守,听到蜀国投降的消息后,前思后想,决定向钟会投降。钟会赏识姜维是个好汉,把他当作自己人一样看待。后来,姜维利用钟会和邓艾之间的矛盾,劝钟会告发邓艾谋反,杀掉了邓艾。
邓艾死后,兵权就全都掌握在钟会的手里。于是,钟会就想谋反自立。姜维一心想着复国兴汉,觉着有机可乘,便假意赞同钟会的想法。
后来,有人传言钟会和姜维要杀光北方来的将士,一下引起了兵变。钟会和姜维控制不住局面,被乱军杀死了。
公元264年,吴景帝孙休病逝,孙皓即帝位,改年号为元光。吴国朝政从此日益破坏,东吴亦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魏灭蜀汉之战示意图
蜀汉灭亡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刘禅留在成都,说不定还会引起麻烦,就派人把刘禅接到洛阳来。
大事记
公元264年,吴景帝死,孙皓即位,他骄奢淫逸,在他统治下,吴国国势日乱。
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当年诸葛亮为他掌管着军政大事时,他还挺谨慎,遇事不敢自作主张。诸葛亮死后,虽然还有蒋琬、费祎、姜维一些文武大臣辅佐他,但是他已经有点不像话了。后来,宦官黄皓得了势,蜀汉的政治就越来越糟了。
到了蜀汉灭亡,姜维被乱军所杀,大臣们死的死,走的走。随他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理,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把他封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共有50多人封了侯。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罢了。但在刘禅看来,却是恩重如山了。
有一回,司马昭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宴会中,叫一班歌女为他们演出蜀地的歌舞。
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几乎落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美滋滋地看着,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观赏歌舞一样。
司马昭暗暗观察着刘禅的神情,宴会后,他对心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了!”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您现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大事记
公元263年,魏国数学家刘徽约于本年注《九章算术》,他还著有《海岛算经》,创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等。
站在一旁的郤正听了,觉得太不像话。等刘禅回到府里后,郤正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指司马昭)。”
刘禅说:“你看我该怎么说呢?”
郤正说:“如果晋王以后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坟墓都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我们还有回去的希望。”
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了。”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招待您挺周到,您还想念蜀地吗?”
刘禅想起郤正的话,便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地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可就是挤不出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上。
大事记
公元264年,魏封蜀汉后主刘禅为安乐公,迁居洛阳。
司马昭看了他这副模样,心里猜出是怎么回事,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
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没错,没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忍不住笑了,左右侍从也笑出声来。
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刘禅的昏庸无能是出了名的。因刘禅小名“阿斗”,所以后来人们常把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