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迁都洛阳(1/1)
赵匡胤在开宝九年一月下诏说,要在四月视察西京洛阳。说要顺便去他父亲的陵墓前祭拜,然后于西京洛阳南郊祭天。
然而,大臣们都极力反对赵匡胤这样做。有个起居郎,也就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名叫李符,这个人平时非常会见风使舵,揣摩皇帝的心思,以求晋升,可是在皇帝这次西巡的决定上,他却是反对得最坚决的一个。
这个李符向赵匡胤上书罗列了许多西巡的困难,说明西巡不可行。他说,西京洛阳那个地方如今萧条落后,百姓生活困难,宫殿没有修整过,郊祀的庙堂也没有进行修建,官署不完善,军粮不充实,没有军事施设,不安全,巡行洛阳,还需要诸多车马于酷暑的天气里进行扈从,所以不可去。
李符上书说的这些事,不是没有道理,可是,赵匡胤并没有听从他的这个建议。
一切话他都不想听,执意要巡视西京洛阳。也许是他心里太想念那个自己出生的地方了,那里留下了多少自己美好纯真的回忆!他最喜欢的就是童年的纯真,没有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
于是,他依旧按照事前想好的方案,先在巩义对自己的父亲进行了祭拜,然后又去西京洛阳的郊外进行了祭天仪式。
他驻跸在他早年曾住过的房子,用马鞭指着驻地小巷的一个地方,对身边的人道:“朕小时候总是跟小伙伴们一同玩耍,曾得到过一个石马。他们总是把朕的那个石马偷走,朕便在这里挖了一坑,将石马给藏在那里了。”
说完,他又命人来挖,看那石马还在不在。
身边的那些人也很好奇,听了吩咐,连忙找来工具进行挖掘,果然从那里挖出一个石马来。
众人都惊喜得跟什么似的。特别是赵匡胤,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
他多么留恋这个地方啊!真是不想回去了。
他这样,众大臣都提着一颗心。特别是他那个最受宠爱的弟弟晋王,时刻关注着此事的发展。
他们都知道,皇帝想迁都至此!
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毕了,赵匡胤还没有流露出任何要返京的意思。跟着他来的那些人也没有人敢进谏。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身边的扈卫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瞅了个机会对赵匡胤道:“汴梁有汴河水陆运输通道,年年运送长江和淮河的粮草数百万斛,汴梁军队数十万人皆靠着水路获得供给。陛下要迁都在这里,那以后粮食从什么地方供应?况且咱们的国库和重兵皆在开封,开封根基的牢固不是一天两天了,一时也难以动摇。若仓促迁都至此,臣真是没有发现有什么好的!”
然而,赵匡胤并不理会。他留恋这个地方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心里堵,生气,无处发泄!
他的母亲杜太后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一家人围坐在宫里谈家常说闲话,说起近代的历史、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杜太后就笑着说:“你今日能坐得天下,都是因为周世宗柴荣让他的幼子当了皇帝,那个年幼皇帝却没有能力治理天下,人心不稳,才使你有了可乘之机。”
赵匡胤含笑点头称是。
杜太后又说:“以哀家看,你死后应当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光义死后传廷美,廷美传德昭,德昭传德芳,这样,我们的江山将永不会失落。”
众人都看着赵匡胤,赵匡胤哈哈大笑。他的母亲也哈哈大笑。母亲很明智,她是不会干涉国家大事的,只是说说而已,她绝对相信自己儿子的聪明程度不亚于任何人。
没想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光义就上了心。其实,只要能够使江山永固,老百姓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对赵匡胤来说,他们一家人谁坐皇位,都是可以的,如果条件到了那一步,这个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也没有什么。然而,这个弟弟心也太急了,竟暗暗培植自己的势力,想要篡位。
这些大臣们说的,他当皇帝的哪有不知?
开封原是后周的都城,在他赵匡胤建立大宋以后,也便很自然地成了大宋的都城。为了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替,他对后周的所有,差不多是全盘接收。在五代当中,有四个朝代都建都在开封,后梁、后晋、后汉及后周。经过这四个朝代的修建,特别是后周的时候,国家慢慢繁荣,开封城内的人口也急剧增多,房屋密集,一旦有火灾发生便会殃及一片。百姓住宅连续扩建,堵塞了交通,造成了交通不顺畅难以通行,所以,周世宗柴荣对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修建了一座周长差不多有五十里的外城,将一部分居民安置在了城外头。将影响交通的民宅尽皆拆毁,以拓宽交通要道。将城内全部的坟墓都迁到了城外面,重新掩埋。此后的京城开封,形成了三重格局,外城、里城和皇城,开封城已经形成了一个统一大国的京都规模。而这一切来得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一步赵匡胤都是亲身经历和有切身体会的。当初周世宗柴荣皇帝迁置城内居民,摧毁房屋的时候,居民是多么的不情愿啊,朝廷作了多少难,挨了多少骂!那时候,柴荣皇帝还很乐观地说:“现在你们骂吧,到时候,你们就知道这样做是多么好了!”
不仅如此,开封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都四通八达,非常便利。在陆路方面,有几条主要的干道。自京城向北,途径滑州、檀州、大名,能到达河北的很多地方,还能直通契丹京都南京(今北京)。向东,也有两条主要的干道。一条是经过曹州、济州、兖州、齐州,能够到达山东半岛等地;一条是通过南京,这个“南京”指的是现在河南的商丘,经徐州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向南的道路经过陈州,能达到淮河中游的许多地方。向西,道路能通过西京,进而达到秦州(今甘肃天水),还有蜀地。
京都开封有陆路的便利,又是一个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城市,是全国水路交通的中心。汴河、黄河、惠民河与广济河这四条河皆能够漕运,特别是汴河最为重要。他经过京都开封向南流入淮河。
开封人口众多,特别是在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之后,开封有为数不少的禁军,差不多占了全国军队数量的一半。这么多的人口仅凭开封和周围那些生产力是难以维持日常用度的,而这些东西就要从江淮一带运来。可见汴河是多么的重要。
在后晋的时候,石敬瑭那个混蛋为了让契丹支持自己,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自此后北方的门户大开,契丹能够直接入侵中原,对中原有着很大威胁的周边政权也自北方转到东北方。作为对东北局势转变的必然反应,中原朝廷也要将都城建于东部地区,来对契丹进行有效的抵御和控制。不然的话,那真是麻烦。
总的来说,自经济重心的东移和军事格局的变迁来看,中原朝廷的定都一定会相应地东移。宋朝把京城建在开封不但是对五代都城的承袭,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什么事情皆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大宋都城来说,开封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也就是说,京城开封四周一马平川,交通是很便利,然而,无要塞之险、要塞之固。
赵匡胤对他的那些大臣们说:“开封没有名山大川的天然险阻,易攻难守,因此朕才要迁都洛阳,更长远的计划是要把都城迁至长安。”
其实,他也明白,此时的洛阳作为都城,并不比开封好。单从军事来看,西京确实优于东京。西京是山河拱戴的地方,北靠邙山,南依洛河,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能够很好地周旋。如此的地理条件,当然是易守难攻。然而,就像扈卫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所说的,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西京洛阳连遭兵燹,慢慢衰败了下来,整个中原的经济重心一步一步地往南迁移,朝廷的物资和官吏的俸禄以及国家的粮食,皆要依靠南方来供应,需通过水路自长江中下游地区运来,并且自东京至西京的水路漕运差不多也已经完全废弃。而且西京的陆路交通条件还远不如西京漕运通畅,比东京差很多,这一次来他不得不下令军队进行城市内部的水路疏浚,来方便运输一些必要的物资。这样看来,西京如果真成了大宋的都城,物资供应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
对于身边大臣们的进谏,赵匡胤都故意不愿去听,他就是要看看自己一向疼爱的那个兄弟会如何表态。心想:“你不是羽翼已经长成了吗?我就是看在你是我亲兄弟的份上,不杀你,这样一迁都,便会彻底摆脱你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看你那点势力还有何用!想和亲哥哥争皇位,真是太不念兄弟情谊了!”
时刻悬着一颗心的晋王赵光义终于跪下来求哥哥了,说:“陛下,迁都西京,肯定是不可行的。”
赵匡胤看着这个弟弟说:“迁都西京还不算是最好的,最好的是将京城迁到长安。”
然而,当时的长安经过了唐末五代之乱,比西京还要荒废,肯定是更不可行了,但是这样也会离赵光义的势力范围更远一些。因此晋王更是急了,听哥哥的话音,也好像是觉出了自己的什么,于是几乎是哭着叩头,恳切地进行劝谏,说:“实在不可行呀,皇兄!长安还不如西京呢!”
赵匡胤道:“朕把京都迁至西京,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依靠西京的高山大河之险来对敌人进行防御,也借此能裁掉那些不必要的军队,以减开支,仿效周朝和汉朝,以安天下。”
赵光义诚恳地说:“治国安邦之根本主要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天险,望皇兄三思!”
赵匡胤一听弟弟说“德”,他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只是心里笑道:“看来你还是知道德的,既然知道德,你还会做出那样的事吗?这次仅是给你一点警示而已!”
赵匡胤听到了弟弟赵光义的关于德的话,就比较放心了,待弟弟走了之后,便对自己身边的人道:“晋王说的也许真是有理,今天先就听了他的话,暂不迁都了。然而,这样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就会消耗殆尽了。”
于是,次日便下诏:返回东京。
从三月初九由东京出发,至四月十五返回东京,皇帝此次西巡,前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皇帝赵匡胤迁都西京的想法也于众大臣,特别是晋王的苦谏之下而废止。
不过,此行皇帝赵匡胤内心是满意的,也自认为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