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资治通鉴故事(全彩图解典藏版) > 周纪

周纪(1/1)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约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历经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诸侯立周平王为天子,平王将京都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西),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井田制”是周朝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业仍旧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周王朝建立以后,仍不断用兵,常和荆楚、鬼方、猃狁、东夷、淮夷等邻邦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但更多的则是与邻邦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晋国自晋文公之后,国君的权力日渐衰落,晋国的大权掌握在智、赵、魏、韩四大家族的手中,尤以智家势力最大。当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瑶做继承人。智果得到消息后就劝他说:“我觉得立智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如改立智宵。虽然智瑶有很多方面超过了一般人,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智宣子听到后问:“那你说说看,智瑶有什么致命的缺点?”

智果回答说:“智瑶虽然很聪明,但是做起事来却不仁不义。如果让他继承爵位的话,恐怕我们智氏就要灭亡了啊!”

智宣子听后不以为然,没有听从智果的劝告。

铜方壶 春秋 晋

智宣子死后,智瑶成为智家的族长,并掌握了晋国的大权,称为智襄子,而晋国也开始走向衰亡。

这个智瑶果然像智果说的那样,虽然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但是却专横跋扈,残暴无道。有一天,智瑶找来了大夫韩康子和魏桓子,与他们一起在蓝台喝酒。酒席宴间,智瑶不但戏弄了韩康子,而且还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规。

智瑶又提出让韩康子把地割让给他,韩康子听后本来不愿给,可是段规却说:“先不要着急,我们不如答应他的条件。这个智瑶既贪婪又凶狠,如果我们不给他,他一定会派兵讨伐我们的,以我们的实力,肯定会战败。”

韩康子觉得段规说得有道理,就把一块非常好的地给了智瑶。这下智瑶尝到了甜头,紧接着又向魏桓子要地。这魏桓子本来也不想给,可是他手下的谋士任章劝他说:“智瑶现在无故向自己的大夫索要土地,一定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不过,现在还不是和他硬拼的时候,不如答应他的要求,助长他的骄横气焰。这样一来,智氏恐怕就离灭亡不远了。”

魏桓子觉得任章说得有理,也给了智瑶很好的一块地。于是,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

赵襄子说什么也不答应智瑶的要求。智瑶还从来没被人拒绝过,一气之下就联合韩魏两家的军队一起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一看形势危急,就按照他已故父亲的指示,投靠了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尹铎。

智瑶一看赵襄子跑了,马上带兵包围了晋阳。为了逼死赵襄子,智瑶命人引水灌淹晋阳,大水很快就淹没了整个晋阳城。即使是这样,晋阳城内的百姓也没有一丝要投降的意思。智瑶趾高气扬地坐在车上,冷笑了几声,说道:“原来,一场大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听到这些话,韩康子偷偷地用胳膊碰了一下魏桓子,魏桓子也用脚偷偷地踩了一下韩康子,两人都明白什么意思,就谎称要去引水淹城,纷纷退了出去。

郗疵觉得事情不对,就对智瑶说:“主公,我看这两个人一定会谋反的。”

智瑶奇怪地问他:“哦?你怎么知道的?你凭什么这么说?”

郗疵回答说:“我是从他们的表现判断出来的!你想,他们两家和我们一起攻打赵氏,眼看赵氏就要灭亡,他们马上就能分到赵国的土地,可为什么还愁眉不展呢?我觉得,他们一定是有所顾虑,想要谋反。”

第二天,智瑶把郗疵的话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两人听后吓出了一身冷汗,赶忙辩解说:“不不!这个家伙其实是在为赵襄子办事啊!他想挑拨我们之间的关系,使我们不能攻下赵氏。您想,我们难道放着赵家的土地不要,却偏偏去谋划什么不可能成功的事吗?”

智瑶觉得有道理,就放他们两个走了。这时,郗疵走了进来,就问智瑶:“您是不是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了?”

智瑶说:“是啊,你怎么又知道了?”

郗疵回答说:“我刚才看他们二人神色慌张,不敢看我。可见,这两个人已经知道我揭穿了他们的阴谋啊!”

可是,这时的智瑶已经完全听不进劝告了,反而把郗疵派去出使齐国。后来,赵襄子和韩康子、魏桓子联合起来,用水淹的办法打败了智瑶。最后,他们将智瑶和他的族人全部杀死,只留下了辅氏。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被周天子封为诸侯,晋国遂亡。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他曾经侍奉过晋国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但没有得到重用。后来,他又投靠在大夫智氏的门下。智瑶很赏识他的才华,非常器重他,所以豫让对智瑶感激不尽。

韩、魏、赵三家消灭了智氏以后,赵襄子为了出口恶气,就把智瑶的人头砍了下来,并且用漆把他的头骨装饰了一下,制成饮酒用的器皿。每次赵襄子与大夫们饮宴时,都会用这个仇人的头骨做成的酒杯。

逃亡在外的豫让听到智瑶被杀的消息后,十分伤心,后来又听说赵襄子居然用智瑶的头骨做酒器饮酒作乐,更是恨得牙根痒痒。豫让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杀了赵襄子,为智瑶报仇。可是,赵襄子是什么人啊?前呼后应,一呼百应,一个小小的刺客想凭自己的力量刺杀他,简直是做梦!豫让冥思苦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天,一个奴隶打扮的人出现在了赵襄子的宫门口。来人声称自己因为犯了罪,被判罚到这里来做苦役。还说自己不怕脏,不怕累,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愿意干。赵襄子见他挺可怜的,就把他留了下来,让他每天负责为自己整理、清扫和维修厕所。

其实,这个人就是豫让。为了能够接近赵襄子,豫让变卖了所有的家产,然后怀揣着匕首来到了赵襄子的宫中。豫让是个沉得住气的人,时机不成熟,他是不会动手的。因此,虽然他在赵襄子宫中潜伏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被发现。

这天,赵襄子去厕所,突然觉得心神不宁。赵襄子马上意识到,这是预示有什么不祥的事情要发生。于是,他下令自己的卫士四处搜索,看看有没有可疑的人。不一会儿,卫兵们就把正在外面粉刷墙壁的豫让抓了过来,报告说:“禀报大王,从这个人身上搜出一把匕首。”

豫让刺赵襄子

赵襄子看了看匕首,又看了看豫让,问道:“你是何人?为什么要谋刺我?我与你有什么仇恨?”

豫让知道这次被抓后,自己是难逃一死,于是就大声说道:“呸!你这个背叛故主的小人,我是智瑶的家臣,今天要杀了你,为主人报仇。”

旁边的大臣们一听,全都气得哇哇乱叫,纷纷表示一定要杀了豫让。赵襄子想了想,就说:“你的精神我很佩服,我决定不杀你!”

这下连豫让都被搞糊涂了,他不知道赵襄子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赵襄子看了看左右的大臣,对他们说:“智瑶残暴无道,最终被我和韩、魏两家消灭。智瑶死了,他的三族也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可以说他现在已经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了。但是,眼前这个人明知道这样,还要为他的主人报仇,这难道不是一位难得的义士吗?我怎么忍心杀害他呢?算了,我以后自己多加小心就是了!”于是,赵襄子就命人放了豫让。

不过,豫让对赵襄子的大度并不领情,他还要继续刺杀他。这次,豫让考虑到赵襄子已经知道自己的容貌和身世,就用漆涂满了全身,弄得浑身上下生满了癞疮,有的地方还流着脓水。接着,他又生吞火炭,把自己的嗓子弄哑。这样一来,当初相貌堂堂的豫让就变成了一个丑陋不堪的丑八怪。

为了检验自己这招是不是管用,豫让又装成乞丐,每天都在大街上乞讨。结果,没有一个人认出他来,就连他的妻子也不例外。豫让觉得很满意,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蒙骗过任何人了。一天,豫让像往常一样在大街上乞讨,突然他以前的一个朋友认出了他。这位朋友见他把自己折磨成这个样子,非常伤心,流着眼泪对他说:“豫让啊豫让,你这又是何苦呢?凭借你的才华,如果去投奔赵襄子,一定可以得到他的宠信。时间一长,他会慢慢放松对你的警惕。到那时,你再找机会刺杀他,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吗?可是你……你干吗要把自己的身体摧残成这个样子呢?你把自己搞得这么痛苦,却还想什么阴谋刺杀,这不是更加困难了吗?”

豫让摇了摇头说:“我的做法你是不会理解的。如果说我放弃原则,去投奔赵襄子,做赵氏的家臣,那么,当我以后找机会杀掉他的时候,我就不是替故主报仇,而是变成一个怀有二心的小人了,那样我还怎么称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知道,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是极其困难和痛苦的,可是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要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凡是对主人怀有二心的人,都应该感到非常惭愧。”

见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朋友无奈地摇摇头走开了。

这天,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躲在桥下伺机行动。可是,连老天都在帮赵襄子。当赵襄子的马车经过桥上时,拉车的马突然受了惊吓。赵襄子觉得一定有什么问题,就让手下的士兵四处搜查。结果可想而知,豫让又被赵襄子抓了起来。

这次,赵襄子知道豫让是铁了心要杀自己,所以就命人把他杀了。

吴起是卫国人,出生于贵族之家,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经没落了。

吴起喜欢兵法,曾经拜曾子为师,学习治国之道,后来到鲁国做官。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任命吴起为将军,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所以鲁国国君对他还是有些怀疑。吴起一心想当上将军,一展自己平生所学。他得知鲁穆公对自己有所怀疑,就回到家,杀了自己的妻子,并砍下妻子的头,拿给鲁穆公,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迹。鲁穆公一见,非常感动,就任命吴起做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吴起果然不负鲁穆公的重托,率领鲁国军队,大胜齐军。

鲁国有的人非常嫉妒吴起,就暗中诋毁他说:“吴起从不相信别人,而且非常残忍狠毒。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的黄金足足有几千两,他把这些钱都用来去外面买官,但是到最后却什么也没得到,还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和吴起同乡的人笑话他,说他没什么出息,他就拔剑把几十个嘲笑自己的人都给杀了。他杀人以后,就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不顾自己年迈母亲的死活,离开了家乡。他和他的母亲告别的时候,咬着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吴起要是当不上国相客卿,就绝不回卫国。’于是到了鲁国,拜孔子的弟子曾参为师学习儒术。不久,同乡的人来告诉吴起,说他母亲故去,但是他为了做官,竟然不回去奔丧。曾参知道后,认为他一点儿也不孝顺,非常瞧不起他,甚至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吴起被老师开除后,就去学习兵法,后来在国君的朝中做官。国君怀疑他,吴起就杀了自己的妻子,向国君表明自己的心迹,希望能够得到将军的职位。鲁国是一个小国,如果任用一个会打仗的将军,就会被其他国家误认为我们鲁国很有野心,那样的话对鲁国十分不利。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国君要是重用吴起的话,就等于得罪卫国。”鲁穆公听到流言,就慢慢地对吴起有所猜疑,逐渐疏远了吴起。

吴起被鲁穆公疏远以后,没有办法,只能去其他国家发展。他听说魏文侯非常贤明,觉得不如去投奔他。吴起就前往魏国,表示自己愿意在魏国效力。魏文侯也听人说起吴起有才能,想委以重任,但对吴起了解不多。为搞明真实情况,他问大臣李克:“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李克回答说:“大王,虽然吴起这个人贪恋财物而且喜欢女色,但是讲起带兵打仗,那他可真的是一位英雄,连齐国的司马穰苴也很难比得上。”魏文侯听了以后,马上任命吴起为大将军,并且让他率领军队与秦军作战。吴起带领魏国军队西征,击败秦军,夺取了秦国五座城池。

吴起担任将军带兵打仗的时候,总是和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睡觉的时候不铺垫子,行军的时候也不坐车骑马,还亲自背着行李和干粮。吴起还十分爱护士兵。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一个毒疮,吴起就亲自给这个士兵吸出疮里面的毒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就号啕大哭。别人知道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她说:“你的儿子在部队里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他身上长了个毒疮,吴起将军却亲自给他吸疮里的毒,你应该为你儿子感到高兴和骄傲才是啊,怎么还哭得那么伤心呢?”那个士兵的母亲回答说:“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以前他父亲也在吴起将军手下当兵,身上也长了个毒疮,吴起将军亲自替他父亲吸出了疮里面的毒。他父亲为报答吴起将军,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顾生死,最后战死在战场上。现在吴起将军又亲自给我儿子吸出毒疮里面的毒,他肯定也会像他父亲那样,舍生忘死地报答吴起将军啊。我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战死,也不知道他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才放声痛哭。”

魏文侯因为吴起非常善于用兵打仗,对人公正公平,在部队得到所有将军和士兵们的信任和爱戴,于是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郡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对魏国的进攻。

炮烙之刑

魏文侯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当了国君,这就是魏武侯。有一天,魏武侯带领大臣们乘坐大船,沿黄河顺流而下。船行在黄河中央,魏武侯站在船头,看着黄河宏大磅礴的气势,感慨颇多,便回过头来对吴起说:“你看这大山,这大河,多么壮观、多么险要啊!真是我们魏国的珍宝啊!”他满以为吴起会赞同,没想到吴起却讲出下面一番大道理来:“君王,成就大业依靠的是国君的仁慈和美德,而不是靠山川的险要。古代三苗氏凶暴好杀,不修德行,不讲信义,他们拥有洞庭湖和彭蠡湖,想凭借这些险要的地势阻挡大禹,最后怎么样,不还是被提倡仁德的夏朝灭亡了吗?夏朝的最后一个王夏桀,不施仁政,残暴昏庸,致使民心离散。再看看他的领土,西有滔滔黄河,东靠高大的泰山与华山,南边是高峻的伊阙山,北面是艰难曲折的羊肠坂,这些地方足够险要吧,但仍然不能阻挡商汤的进攻,最后被商朝灭掉,整个国家也被商汤占有。商朝最后一个王殷纣,暴虐百姓,残杀大臣,最后众叛亲离,虽然拥有太行山和黄河这些天下最重要的军事要地,还是低挡不住周武王的仁义之师,逃不脱灭亡的命运。由此看来,一个国家政权是否稳固,在于国君有没有美德,能不能让百姓得到好处,而不在于拥有多少险峻的山水,占据多少地理上的险要。如果君王您不修仁德,现在和您同乘一条船的人,也难保不成为您的仇敌!”魏武侯听了他的话,连忙点头,说:“你说得真对!”

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政绩,名声一天比一天大。后来,魏国设置了相国,由田文担任。吴起认为自己的功绩比田文高,心里忿忿不平,总想找田文理论一番。

他就找到田文说:“我想和你比一比功劳,比一比才能,你看怎么样啊?”田文一听这句话,就知道他来者不善,但还是和气地回答说:“好的,吴将军您请说吧。”吴起就问:“那我先问问你,带兵打仗,让士兵心甘情愿地为国作战,让敌国不敢轻视魏国,你说我们俩谁更厉害啊?”田文回答说:“当然是将军您啊,这点我哪能比得上您啊?”吴起一听这话,就更看不起田文了,又问他:“那我们再比比其他的。说到管理老百姓,发展生产,让国家富强,我们两个人,你说谁厉害?”田文还是低声下气地说:“这点我也比不上吴将军您啊。”吴起更加高兴了,连看都不看田文一眼,趾高气扬地说:“那你再说说,镇守西河,抵抗秦国的进攻,打败韩国和赵国,去攻占他们的土地,我们俩相比谁更厉害?还是我吧?”田文连忙点头,说:“当然还是将军您啊!我怎么能和您相比呢?”

这时的吴起,满以为田文在自己的逼问下,会主动让出国相的位置,就马上接着说:“那我就不懂了,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论治理百姓,你也不如我;论镇守西河,抗拒秦军,你还是不如我,那为什么现在你是国相,而我只做个西河郡守呢?”田文见吴起说出了自己的真正意图,便回答说:“吴起将军,上面的三点,我确实是不如您,但是国君让我当国相,自然有他的道理。您想想,现在国君刚刚即位,年龄不大,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不但大臣们对他能否治理好国家都心怀疑虑,而且就连百姓们不大信服。魏国国内,隐藏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您说,这种情况下,是让您来处理国家大事好呢,还是让我来处理国家大事好呢?”

听了这些话,吴起沉默了很长时间,想自己的身份和才能在稳定国家政局方面确实不如田文,然后诚恳地说:“应该让您来掌管国家政务!”田文接着说:“这就是我的优势所在,也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吴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看不起田文了。

魏国国相田文死了以后,公叔痤接替他当上了国相,而且还娶了魏国的公主做妻子。公叔痤听说吴起曾经和田文比试谁的功劳大,害怕他也会这样对待自己,威胁自己的相位。他想除掉吴起,然而又无良策,只能整天在家唉声叹气。一天,一个聪明的下人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大人,您要想把吴起赶走,那还不简单?只要一个小小的主意就行了啊。”公叔痤一听,非常高兴,连忙问下人说:“你快说,有什么好办法?”下人附在公叔痤的耳边说道:“大人,吴起这个人,为人节俭而且清正廉明,但是又非常爱面子,喜欢别人夸他。大人您只要对大王说:‘大王,吴起那么有才华,既能带兵打仗,又能管理国家和百姓,而我们魏国国土那么小,又和西方强大的秦国相邻。他肯定不会在我们魏国这样的小国待下去,一定会有其他的打算的。’那时大王肯定就会对他产生怀疑,并且问您:‘那该怎么办呢?’您就对大王说:‘大王可以把公主殿下许配给吴起做妻子,来观察他到底有没有永远留在魏国的打算。如果吴起拒绝娶公主为妻的话,那就说明吴起不打算在魏国长住;如果他愿意娶公主为妻,那自然就说明他以后要永远待在魏国。那大王您也就能放心了。’等到大王下令把要公主许配给吴起的时候,大人您再找个机会,邀请吴起来家里面,让他亲眼看看公主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丈夫的。但是大人您事先要和公主商量好,假装让公主生气,让公主表现得看不起你。到时候,吴起看见公主连您这个丞相大人都看不起,就会担心她更看不起自己一个小小的将军了。那样,他自然就会拒绝大王的美意。如此一来,他只能离开我们魏国了。”

对公叔痤的诡计一无所知的吴起,果然中了他设下的圈套。吴起在公叔痤家做客时,只见公主对国相大人呼来喝去,根本不把他当个人看,十分吃惊。时隔不久,魏武侯提出将公主许配给吴起,吴起委婉拒绝了。于是,魏武侯当真怀疑吴起有另投他国的打算,慢慢地就疏远吴起,不再信任他。吴起见状,害怕魏武侯下令降罪给自己,马上逃离了魏国,去了楚国。

这时的吴起,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刚学完兵法没什么名气的吴起了。因为打了很多的胜仗,他在诸侯国当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很有才华,知道吴起到达楚国,就马上派人四处打听吴起的消息。找到吴起后,楚悼王就封他为楚国的国相,让他辅佐自己,治理楚国。

吴起当了楚国国相以后,没有辜负楚王的厚望,马上着手进行各种改革。他进一步明确了楚国的法令,坚决按照法令办事;命令下达了,就一定执行。他还淘汰并裁减了一些没有什么作用的职位,废除了一些和国君以及公侯关系非常疏远的人的贵族地位,将原本用于养活这些人的财物用来培养军队。吴起致力于提高楚国士兵的素质,增强楚国的军事力量,还揭穿了那些在楚国往来奔走、希望游说楚王进行连横或者合纵的说客。就这样,楚国逐渐强大了起来,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还讨伐了秦国。

一个人有得意的时候,就肯定会有失意的时候。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非常担心。而且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得罪了太多的贵族势力。那些因为吴起改革而丧失利益的贵族们,一同谋划,想害死他,但是苦于楚悼王对他非常宠信,一时也没什么办法。终于,楚悼王去世了。

那些被吴起得罪的人,马上展开了行动。他们带领自己的部下,拿着弓箭,攻打吴起。吴起被迫跑进了停放楚悼王尸体的地方,但围攻他的贵族们并不放弃,一直追到了楚悼王的尸体旁边。吴起一看对方人多势众,就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贵族们对他早就怀恨在心,现在好不容易等到国君去世,怎么都不肯放过他,于是纷纷朝他的身上射箭。因为吴起和楚悼王在一起,他们虽然射杀了吴起,一些人的箭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安葬完楚悼王,太子登基当上了国君。太子一即位,就下令把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那些为射吴起而射中了楚悼王尸体而被灭族的人,一共有70多家。

商鞅,原名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年轻的时候就十分喜欢法家的主张,曾经在魏国的宰相公孙痤手下做一名侍从。公孙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胸怀大志,广招贤才,于是就前去投奔。

商鞅在和秦孝公的交谈中,提出了只有通过变法革新才能使富强国家的观点,秦孝公也表示赞同。但是当时的秦国人思想很保守,所以都对商鞅提出的变法这件事表示不满。商鞅就劝秦孝公说:“老百姓的思想是很保守的,他们的目光也是很短浅的。国家做什么事,在一开始的时候百姓是不能理解的,但是等到这件事办成了他们就会非常高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受百姓思想的影响,必须进行变法才能使秦国强大。”

秦国的贵族大臣甘龙坚决反对变法,对秦孝公说:“商鞅的说法是错误的,只有按照祖宗定下来的法律治国,百姓们才可以安居乐业。”

商鞅马上反驳甘龙,陈述变法的好处,指出因循守旧的坏处。秦孝公听后,觉得商鞅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商鞅变法的主张。同时,秦孝公还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官职名称),让他处理所有与变法有关的事宜。

很快,商鞅的新法就拟订好了。新法规定,秦国的百姓每五户编成一组,称为“伍”;每十户又编成一组,称为“什”。“伍”和“什”的成员都必须互相监督,如果有谁犯了法,那么其他成员也要受到牵连,受到处罚。如果有谁告发了罪犯或是把罪犯杀死,那么他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但是如果有谁故意窝藏罪犯或是与罪犯同流合污,那么他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新法同时规定,百姓想获得名爵,可以通过战斗实现。如果在战争中立了功,那么就可以按照功劳的大小得到官爵。但是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打架斗殴的话,那么就会视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判处刑罚。

此外,新法还规定,如果在耕作纺织等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的话,就可以免除辛苦的劳役,成为一个自由的人。王室贵族的地位也不是长久的,如果有谁在战争中没有立功,那么他将被取消贵族头衔而成为平民百姓。各个不同等级的官吏之间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同阶层的官吏在土地的数量、宅院的大小以及衣服的形式和妻妾的数量上都有规定。

新法制定后并没有马上颁布,商鞅为了让百姓们相信新法上写的都是真的,就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在秦国国都市场的南门立起一根足足有三丈高的木杆,然后对围观的百姓说,如果有谁能够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的话,就马上奖励他十金。

商鞅像

开始,秦国的百姓都认为这件事太奇怪了,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没有人去动那根木杆。商鞅看到这种情况,知道百姓们是不信任他。于是,他又对百姓们说,如果有谁能够按照他的话去做,就奖励给他五十金。

这时,百姓中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走到木杆的面前,很轻松地把它扛了起来,然后一直把它扛到了北门。商鞅非常高兴,并马上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了那个人五十金。那人得到金子后非常高兴,对其他百姓说:“看来朝廷说的话都是真的,没有欺骗我们!”在场的所有百姓也都点头称是。

但是,变法还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新法实施一年后,有很多人都跑到秦孝公那里告状,说新法不如旧法,请求废除它。秦孝公很为难,但也没有答应。这时,秦国的太子触犯了法,按照新法的规定是要判处刑罚的。但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不能够定罪的,商鞅就说:“新法之所以不能很好的实施,关键原因是我们秦国的上层人物不重视它,不遵守它。如今,太子触犯了新法,理应治罪。但是由于他是储君,所以是不能对他施刑的。那么只好处罚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了。”就这样,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受了刑罚,公孙贾的脸上也被刺上字。

第二天,太子师傅受到惩罚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百姓们都相信了新法。就这样,商鞅的新法开始在全国推行。在新法的推动下,秦国果然变得很强大。秦国的农业和纺织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库里的财富越聚越多。同时,秦国的民风也变得非常好,即使有人在闹市丢失一块金子也能够找回来,而且那时的秦国没有山贼强盗,人们更加崇尚的是为国家战斗。

在那些曾经向秦孝公提出废除新法意见的人当中,有些人依然不死心,还和秦孝公提出废除新法。商鞅认为这些人实在太可恶了,就说:“这些人没安好心,全部都是扰乱国家法度的人,应该狠狠地处罚他们。”于是,这些人就全被发配到了边疆。

商鞅的新法虽然使秦国强大起来,但是也得罪了很多贵族。秦孝公死后,贵族们联合起来诬陷商鞅“谋反”,最后把他车裂(五马分尸),但新法并未废除,仍然实施。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在齐国上学,后来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他学成后到处游历,但没有国君肯接纳他。几年后穷得过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全家人都嘲笑他说:“我们周人的风俗就是做生意,现在你却舍弃事业去用嘴巴谋生,你穷活该。”苏秦听到家人这么说感到非常惭愧,从此闭门不出,把所有书都翻出来一本一本地看,说:“大丈夫已经学了这么多东西了,还不能用它们来获得地位财富,书再多又怎么样!”不久他得到了一本《阴符》书,日夜埋头苦读。一年后他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说:“这下子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君王们了。”于是他求见周显王,而周显王周围的人都听说过苏秦的事,看不起他,所以没有成功。

苏秦去了秦国,他对秦惠王说:“秦国地势险要,乃天府之国。以秦国众多的百姓和军事力量,吞并天下都没有问题。”秦惠王刚刚杀了商鞅,本来就讨厌那些游说的人,就没有用他。

苏秦又去了赵国,也没有成功。后来在燕国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王,他一番话把燕王说得晕头转向,很快就打动了他。燕王给了他许多礼物,让他出使各国。苏秦凭借自己的口才把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君王全部说动了心。最后六国在苏秦的帮助下建立了盟约,苏秦为从约长,当了六国的相国。苏秦路过洛阳的时候,声势浩大,身后跟了一大群六国派来服侍他的随从,比国王还威风。周显王吓坏了,赶紧把道路清扫干净,派人去慰劳苏秦。苏秦的家人也都跪在路边不敢抬头看他,苏秦笑着对他嫂子说:“怎么以前你们那么傲慢,现在又这么恭敬呢?”嫂嫂很不好意思,遮着脸说:“是因为弟弟你地位很高,又有很多钱的缘故。”苏秦长叹道:“同样的一个人,富贵的时候亲戚怕他,贫贱的时候亲戚却看不起他。亲戚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呢?如果当初我能拥有洛阳的两顷土地,现在怎么能佩上六国的相印呢?”他取出千金分给亲戚朋友。当年苏秦去燕国的时候,问人借了一百钱当路费,现在富贵了,就给了当年借他钱的人百金。凡是当初对他有恩德的人苏秦都重重地回报了他们。但跟从他的人中有一个没有得到报酬,就上前询问。苏秦说:“我不是把你忘了。当年你和我一起去燕国,在易水上有好几次都想扔下我走掉。当时我很穷困,所以对这事耿耿于怀。我想最后一个报答你,现在你也有一份赏赐了。”

苏秦撮合六国合纵后就去了赵国,被封为武安君。由于六国团结了起来,秦国有15年都不敢出兵。后来秦国派人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一起讨伐赵国。结果赵王责备苏秦,他只好请求让自己去燕国想办法,他一走合纵就散了。

不久齐国攻打燕国,燕王很不高兴,让苏秦想办法。苏秦只好跑到齐国游说齐王,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很快就把齐王骗得团团转,齐王当即答应停止攻打燕国,并把抢来的城池还给燕国。苏秦完成任务后回到燕国,燕王恢复了他的官职,对他更好了。不过苏秦人品不太好,他和燕王的母亲有奸情。燕王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怪他,反而对他更好。苏秦担心自己被杀,就对燕王说:“我在燕国不能让燕国强大,而我在齐国反而对燕国更有利。”燕王说:“就听你的吧。”苏秦就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到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

齐宣王死后,苏秦游说新齐王厚葬齐宣王以表示自己是个孝顺的孩子,又花了很多钱来修筑宫殿,实际上是想让齐国变穷,这样对燕国就有好处。后来齐国的大夫们和苏秦争宠,有人就派了刺客去刺杀苏秦。刺客刺中了苏秦就跑了,苏秦虽然受了重伤,但还没有死。齐王派人查访凶手,但总也找不到。苏秦快死的时候对齐王说:“我死后大王要把我的尸体拉到集市上车裂,说我是为了燕国而来齐国捣乱的,这样杀我的人就会自己跑出来了。”齐王照他的话做了,不久凶手果然自己跑出来承认了,齐王就把他杀了为苏秦报仇。

六国封相图 年画

苏秦虽然死了,但他开创了一个靠游说取得官职的时代。在他之后出现了很多纵横家,包括苏秦的弟弟苏代也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这些人的思想对各诸侯国影响很大。

战国时代和苏秦齐名的纵横家,毫无疑问就是张仪了。

张仪年轻的时候,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张仪十分有才华,就连苏秦都认为自己比不上他。张仪离开师父后,就准备去游说诸侯。

张仪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楚国国君。但是在当时,平民想见国君的话,需要有大臣的引荐。一般的官员都见不到国君,更何况是张仪这样一文不名的穷书生。于是张仪决定先去楚国国相家里担任门客。如果得到了楚国国相的赏识,那自然就有机会见到楚国的国君。张仪到了国相家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国相的信任。他只能慢慢地等待机会。

有一天,楚国国相设宴招待宾客。在席上,国相丢了自己心爱的玉璧,门客们就对国相说:“张仪一向贫困,而且品行恶劣,肯定是他偷了国相您的玉璧。”国相就让人把张仪抓住,打了几百杖。张仪宁死不承认,国相只好把他放了。带着这样大的屈辱,张仪回到了家。他的妻子看见他带着一身的伤回来,就问他:“你今天怎么了?”张仪对她说了事情的经过,妻子对他说:“唉!你要是不去读书,游说诸侯,又怎么会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妻子说:“你帮我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听了他的话,妻子笑着回答说:“放心吧,你的舌头还好好地在那儿呢。”张仪一听,就说:“那就够了。”

这个时候,苏秦成功说服了赵王,担任了赵国的国相,并且和赵王相约,去游说其他的国君。但是苏秦还是害怕秦国会攻打各国,破坏盟约。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秦国,苏秦就派人暗中对张仪说:“当初你和苏秦关系很好,现在他已经当上了赵国的国相,你为什么不去赵国找他呢?”张仪觉得很有道理,就前往赵国,求见苏秦。

苏秦知道张仪到了自己家里,就让下人故意刁难他,不给他通报,还故意几天都不让他离开。等到张仪不耐烦的时候,苏秦才在大堂接见了他,让他坐在堂下,并且赐给他下人们吃的食物。对他说:“没想到你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我不是不能帮你说几句,让你大富大贵。只是你自己不争气,实在不值得我那样做罢了。”之后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满以为苏秦会看在师兄弟的情分上,会向赵王推荐自己,没想到反而被羞辱。他非常生气,发誓一定要报复苏秦。考虑只有秦国能够对付赵国,于是张仪动身去秦国了。

打发走张仪后,苏秦就对下人说:“张仪非常有才华,我比不上他。只有他才能到秦国去,获得秦王的重用,从而掌握秦国的权势,然后让秦王不要攻打六国。但是张仪出身贫困,没有机会拜见秦王。我又害怕他贪图小利,不能成就大的事业,所以故意找个借口来侮辱他,目的是激发他的志气,让他奋发向上。你帮我暗中照顾他。”苏秦于是派下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慢慢接近他,还把车马和金钱送给他,提供给他需要的东西。

在苏秦下人的暗中帮助下,张仪终于见到了秦惠文王并且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重用,担任了秦王的客卿。

看见张仪得到了秦王的重用,自己也完成了任务,下人就决定回国向苏秦复命。张仪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多亏了您的帮助,我才能得到秦王的重视。现在正要报答您,您为什么要离开秦国呢?”下人回答说:“其实暗中帮您忙的,并不是我,而是您的师兄苏秦先生啊。当初他担心秦国会攻打赵国,破坏六国的联盟,他认为除了您以外没有人能够说服秦王,掌握秦国的权势,所以就故意羞辱您。实际上他是为了激发您,又暗中派我提供各种东西给您,支持您来秦国。这些其实都是苏秦先生的苦心啊。现在您得到了秦王的欣赏,我也应该回去向苏秦复命了。”张仪听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哎呀!我现在才知道自己比不上苏秦啊!现在我刚被秦王任用,又怎么能够说动秦王去攻打赵国呢?您替我回去感谢苏秦,说只要有他苏秦在,我一定不会让秦国攻打六国。”

果然,在苏秦死之前,秦国都没有攻打六国。

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公子华和张仪攻占了魏国的蒲阳。张仪劝说秦王把蒲阳还给魏国,并让公子繇去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又游说魏王说:“秦国对魏国这样宽厚,魏国不能不有所报答。”魏王就把上郡、少梁两郡献给秦国,作为答谢。秦惠文王于是封张仪为国相,并且把少梁改名叫夏阳。

张仪当了4年秦国国相后,就正式拥立秦国国君称王。一年后,张仪担任将军,夺取了陕邑,并在上郡建立要塞。

接下来的两年,张仪被秦王派去和齐、楚两国国相在啮桑会盟。回来以后,张仪被免去了国相的职务,他又去魏国担任国相。张仪到魏国,是为了给秦国谋利益。他想先说服魏国听从秦国的号令,然后迫使其他诸侯国仿效魏国,这样,秦国就可以号令天下了,但他的建议遭到了魏王的拒绝。秦惠文王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刻派军队攻占了魏国的曲沃和平周,并且对张仪更加优待。张仪心里很惭愧,觉得没办法来报答秦王。他在魏国待了4年,这时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又劝说哀王,但再一次遭到拒绝。为了迫使魏国听命,张仪暗中让秦国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出兵抗秦,交战失败。

第二年,齐国在观津打败了魏国军队,秦国想趁此机会讨伐魏国。为扫清进军障碍,秦军攻打申差带领的韩军。秦军获胜,斩杀韩军8万士兵。诸侯们得知此事,非常恐慌。这时,张仪又游说魏王说:

“魏国国土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也不超过30万。地势四面平坦,可以和四方的其他诸侯国相通。国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从新郑到都城大梁只有二百多里,战车和士兵们不用费什么力气,就能很快到达。魏国的南边和楚国相接壤,西边和韩国相接,北边和赵国相邻,东边和齐国交界,如果要让魏国的士兵驻守四方的边疆,单单是防守各种要塞的人就不能少于10万。可以这么说,魏国的地势,就是个天然的战场。假如魏国和南面的楚国交好而对齐国不友好,那么齐国就会攻打魏国的东面;如果和东面的齐国交好而不和北面的赵国亲善,那么赵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北面;如果和西面的韩国不和,那么韩国攻打魏国的西面;和南面的楚国不亲,那么楚国就会攻打魏国的南面;这就是四分五裂的地形啊。”

“而且现在各诸侯国成立合纵联盟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得到安定,让国君得到尊崇,让军队更加强大,让声名远扬。战国末年,各国都展开积极外交,以争取盟友、削弱敌国。‘合纵’即合众弱攻一强,攻击对象或秦或齐,以秦为主。‘连横’指事一强而攻众弱,主要以秦国为中心。‘合纵’‘连横’为秦强众弱格局下所出现的局面。”

合纵连横示意图

现在那些主张六国合纵的人,想让天下成为一个整体,诸侯六国成为兄弟国家,于是就在洹水边上宰杀白马,歃血为盟,互相表示信守盟约。但是,即便是同父同母所生的一对亲兄弟,也会为了争夺财产而互相争执。难道大王您还打算相信和遵守苏秦那套虚伪狡诈并且反复无常的合纵策略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大王您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如果大王您不听从秦国的命令,秦国就会派兵攻打河外、卷地、衍地、燕地和酸枣,并且攻打卫国,夺取阳晋。这样的话,赵国军队就不能够南下。赵国的军队不能南下而魏国的军队又不能北上,六国合纵联盟的通道就被秦国断绝。六国合纵联盟的道路一旦被切断,魏国也就危险了。到时候,秦国用武力要挟韩国屈服,韩国因为害怕秦国,就会归附秦国。韩国和秦国一旦联盟,魏国就只能坐等亡国。这也是我替大王您担忧的事情啊。”

“我为大王您着想,还是不如归附秦国。如果您听从秦国号令,那么楚国和韩国就一定不敢有什么动作了,大王您也就可以高枕无忧,没什么值得担心了。”

“再加上现在秦国最想要削弱的国家就是楚国,但是能够削弱楚国的国家只有大王您的魏国。楚国虽然表面上很强大,百姓富饶,实际国力却很空虚;楚国的士兵虽然号称人数众多,却胆小懦弱,在战场上总是逃跑。假如魏国聚集所有的军队攻打楚国,肯定能够取胜。通过夺取楚国的土地而使大王您的魏国得到好处;通过归顺秦国,和秦国一起来攻打楚国,从而将灾祸转嫁给楚国,让魏国国家安宁,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啊。如果大王您不采纳我的建议,等秦国的军队向魏国发起进攻,那时,大王您即便想屈从于秦国,恐怕也来不及了。”

“而且,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只会讲大话,很难让别人信任他们,只是为了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封侯封爵。所以那些游说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天都激动地攥着手腕,瞪着眼睛,向君王们大夸特夸合纵的好处。如果哪个国君因为赞赏他们的口才,就被他们合纵的计划给迷惑了,那就太糊涂啦!”

“我听说,羽毛虽然很轻,但要是放多了,也能够让船沉没;很松的货物,但装载多了,也会折断车的架子;群众的舆论可以把铁熔化,众多的诽谤可以毁灭一个人。所以我希望大王能仔细地采取正确的措施,并且恩准我辞去国相的职位,离开魏国。”

听了张仪的话,魏哀王就背弃了六国的合纵盟约,并通过张仪表示希望和秦国和解。张仪回到秦国后,又担任了秦国的国相。3年以后,魏国再一次背弃了秦国,重新加入合纵盟约。秦国攻打魏国,并且占领了曲沃。第二年,魏国又重新听从秦国的号令。

秦国想要派兵攻打齐国,但是齐国和楚国相互之间缔结了合纵相亲的盟约。秦王于是派张仪去楚国担任楚国的国相,离间齐国和楚国。

楚怀王听说张仪到了楚国,就准备了上等的宾馆,并且亲自去宾馆内安排张仪的起居。看见张仪,楚怀王说:“我们楚国是个非常偏僻的国家,您到我们这里来,有什么可以指教我呢?”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真的想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请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两国的合纵盟约。如果大王同意的话,我将请秦王把秦国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大王您,还让我们秦国的美女来侍奉您。秦国和楚国之间互相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一来,不但齐国被削弱,秦国得到好处,大王您的楚国也能得到土地,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听了张仪的话,楚怀王非常高兴,连忙点头答应。

错金鄂君启铜节 战国楚

大臣们都来祝贺楚怀王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只有陈轸一个人在一旁大声痛哭。楚王非常生气,就问他说:“现在我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六百里的土地,其他的臣子都来向我祝贺,你为什么在这儿痛哭呢?真是坏我的兴致!”陈轸回答说:“事情没有大王您想的那么好啊。在我看

来,您不但得不到秦国许诺的那块土地,反而会促成秦国和齐国的联合。一旦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我们楚国就会大难临头,到时候大王您别说得到土地,恐怕还会失去自己的土地啊。”楚怀王一听,马上问他说:“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现在秦国之所以那么重视楚国,不惜用自己国家的土地来收买楚国,都是因为楚国和强大的齐国是合纵盟国。如果大王您听从了秦国的建议,和齐国断绝往来,废除两国的盟约,楚国就孤立了。到那时,强大的秦国又怎么会拿出自己的土地,来满足我们一个已经孤立无援的国家呢?现在张仪口口声声说秦王答应给楚国六百里土地,但是等到他回到秦国以后,肯定不会承认现在向大王许下的诺言。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但与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还必将招来秦国的攻击,齐国和秦国的军队肯定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楚国。大王您不如先暗地里和齐国继续联合,表面上让秦国以为齐楚已经断绝了关系,再派人跟着张仪一起去秦国。如果到时候秦国真的给了我们六百里土地,大王您再和齐国断交也不算晚;如果秦国违背诺言,不给我们土地,那我们也不算失策。”然而楚王哪里听得进陈轸的话,生气地对他说:“我希望先生您闭上嘴巴,不要在我面前讲话了。您就等着看我是怎么样得到那六百里土地的吧。”

楚王把楚国的相印交给张仪,给了他大量的财宝和礼物,并且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一起去秦国,打算去接收秦王许诺的商於之间的土地。随即,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废除了合纵盟约。

张仪回到秦国以后,假装不小心从车上跌了下来,受了伤,一连3个月都没有去上朝。楚怀王听说了这件事情,就说:“恐怕张仪是因为我和齐国之间的断交还不够彻底吧?”于是就派勇士到了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去北方的齐国大肆辱骂齐王。齐王非常愤怒,不但斩断了符节,还主动和秦国联合。秦国和齐国联合以后,张仪才上朝。一上朝,他就对楚国的使者说:“现在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意把这六里地献给你们楚王。”

使者回楚国向楚王报告,楚王气得七窍生烟,马上就要出动军队攻打秦国。这时,陈轸说:“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吧?大王您与其决定发兵攻打秦国,倒不如反过来割让一些土地,贿赂秦国,和秦国一起发兵攻打齐国。这样的话,虽然我们给了秦国一些土地,但能够以从齐国夺过来的土地来作补偿。”楚王还是不听他的话,坚决要出兵攻打秦国。

秦国和齐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斩杀楚国官兵8万,楚军主将屈匄战死。秦国获胜后,夺取了楚国的丹阳和汉中两地。楚怀王不服,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攻击秦国,楚军再次失败。无奈之下,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委屈求和。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大举进攻卫国,希望通过武力迫使卫国称臣。当时的卫国依附于实力比较强大的魏国,于是魏国以保护卫国为借口,对赵国发动了战争。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军攻打赵国,很快就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53年,赵国实在抵挡不住魏国的进攻,就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答应了赵国的请求,打算任命自己十分器重的孙膑为大将军,前往赵国解围。

这个孙膑是齐国人,与庞涓是同门师兄弟,曾经一起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魏惠王为了完成自己的霸业,不惜重金在天下招揽有才能的人。庞涓得到消息后,认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时机已到,于是马上投奔了魏惠王。庞涓杰出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在魏国做了大官。

后来,魏惠王希望庞涓能把孙膑也介绍到魏国来,和他共同帮助自己完成霸业。庞涓虽然嘴上答应,但心中却十分不满。原来,庞涓一直很嫉妒孙膑,十分害怕他抢了自己的地位。

当孙膑被请到魏国时,庞涓一方面假装举荐孙膑,另一方面却暗地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说他是齐国的奸细。果然,魏惠王听信了庞涓的谗言,把孙膑投入监狱,并对他实施了墨刑(在犯人的脸上刺字)和膑刑(挖掉犯人的两个膝盖骨),使他变成了残疾人。

不久后,齐国派使臣到魏国。孙膑想办法见到了使者,并说服他帮助自己逃离魏国。孙膑来到齐国以后,受到了齐国大将田忌的赏识,并被他收为宾客。后来,田忌把孙膑引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和孙膑谈论如何用兵打仗,发现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是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并且还拜为自己的老师。

这次齐威王想派孙膑前去解赵国之围,也好让他建功立业,但是,孙膑听后却拒绝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两军打仗,主将的威仪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是一个受过‘膑刑’的残疾人,是万万不能做大将军的。如果由我来担任大将军,那么一定会让敌人耻笑的,因此希望大王收回成命。”

《孙膑擒庞涓》书简

本篇记述了孙膑在“围魏救赵”之战中,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等方法,在桂陵大破魏军。这是孙膑运用他的军事思想取得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

齐威王见孙膑态度十分坚决,只好放弃了让他当大将军的念头,改派田忌为大将军。但是,齐威王要求孙膑与田忌一同前去,做田忌的随行军师,好为他出谋划策。孙膑答应了齐威王的请求。

田忌召孙膑到他的府上,一起商讨作战计划。田忌认为,他们可以带领精锐部队直接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然后在那里和魏军的主力部队决一死战,那样就可以解除魏军对邯郸的威胁了。

孙膑不同意他的观点,说道:“如果想要阻止两个人打架,并不需要直接去阻拦他们落下的拳头。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他们有所顾忌。现在魏国攻打赵国,肯定是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带去了,只剩下那些老弱病残的士兵留在魏国国都。我们不如带领部队直接赶往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攻打他们守备最空虚的地方。这样一来,庞涓看到自己的老巢受到攻击,肯定顾不上围攻赵国了。那样的话,我们一方面替赵国解除了被围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准机会,在半路上阻截魏军,给他们来个迎头痛击,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田忌想了想,认为孙膑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带领着大队人马直接杀向魏国国都大梁。当部队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时,孙膑来见田忌,让他下令把军队停在这里。田忌不明白,就询问孙膑为什么在这里安营扎寨。孙膑解释说:“我们攻打大梁的消息很快就会被庞涓知道的,他肯定会日夜兼程地赶回救援。魏国的军队自邯郸返回大梁时,一定会经过桂陵,所以我们在这里设下伏兵,等魏军钻进来时,就把他们一举歼灭。”田忌同意了孙膑的说法,采纳了他的计谋,留了很多人马在桂陵设下埋伏。

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十月,赵国因为抵挡不住魏国强大的攻势而宣布投降。正当魏军准备庆贺的时候,突然得知大梁被攻打的消息。于是,庞涓马上带领所有人马,急急忙忙赶回大梁。

魏军在攻打赵国时,部队已经有了一定的损失,再加上着急回家“救火”,一路上长途跋涉,士兵都非常疲惫,所以当他们经过桂陵被齐国军队伏击时,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这场战争使魏军元气大伤,死伤约有2万人之多。

不过,魏国并没有因为这次失利而一蹶不振。几年后,魏军重整旗鼓,对韩国发动了进攻。孙膑采用老办法,又一次攻打魏国。最后,双方的主力部队在马陵(今河北大名)交战,魏军大败,庞涓自刎而死。

古代的中山国是中原诸侯国以外的又一个强国。不过,中山国虽然强大,可是它在各方面都保留着很浓重的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这样一来,中山国以及中山国的人就被中原地区的“文明国家”称为了“胡地”和“胡人”(古代中原地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自然也招来了那些“文明人”不齿的态度。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国的国君武灵王领兵攻打中山国。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彻底打败中山国,武灵王心中酝酿着一场改革。虽然这场改革会很困难,也会招来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它的确可以使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武灵王下定了决心。

这天,赵武灵王找来了肥义,和他商量改革的事情。武灵王说:“论礼仪,我们中原国家的人确实要比中山国的人讲究得多,可是我们的服装太累赘,打起仗来很不方便。通过观察,我发现胡人的衣服短小精悍,十分适合骑马作战。因此,我决定让我们赵国的人穿上胡人的衣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肥义听后,说道:“大王真是英明,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不过,这么做那些大臣们会同意吗?”

武灵王笑了笑说:“穿胡人的衣服肯定会被人耻笑,可是那些被傻瓜们耻笑的地方,聪明人却能发现很多的不同。这场战争我是志在必得,就算天下人都耻笑我,我也不会退缩。总之,我一定要占领胡地,踏平中山国。”

就这样,赵武灵王身先士卒,自己首先穿上了胡人的衣服。可是,事情果然和肥义预料的一样,赵国人对武灵王的做法非常不满,都不愿意穿上胡人的衣服。公子成一听说让自己换上胡人的衣服,气得直跺脚。可是这是大王的命令,自己不敢明目张胆地对抗,于是,公子成就给武灵王来了个“闭门不出”,坚决不去上朝。

赵武灵王非常清楚,公子成哪里是害什么病了,即使有病也是心病。于是,武灵王就派了一位使者去“探望”公子成。其实,这位使者名义上是“探望”,实际上是来劝导的。使者见到公子成以后,先是来了一通的问候,然后马上进入了主题。

使者对公子成说:“大王托我给您捎话,说您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想必一定知道家中的事情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国家的事情必须听从君王的安排这个道理。如今国君下令全国百姓改换服装,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您却带头违抗命令,坚决不穿胡服。您这无疑是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百姓们都会拿您当例子来议论国君的命令啊!”

公子成听后撇了撇嘴,没有说话。使者继续说道:“大王还说,治理一个国家有一套基本法则,而这个法则的根本就是有利于民,推行政令也有一套方法,而这些最根本的就是能够实行下去。如果想要对天下人施恩,那么就应该从百姓施起。可是如果想要在国家推行政令,那么就应该从上层社会开始实施。如今,他希望公子成做天下的榜样,帮助他推行胡服改制的政策啊!”

公子成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他先是拜了两拜,然后磕头说:“臣听说所谓的中国,就应该是实施圣贤教化,推行礼乐的地方。那些住在远方的‘夷族’(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只配到我们这里来参拜、效仿,哪有我们去学他们的道理?大王的做法是违背天下人的意志,是不遵从祖先训导的做法,臣不敢遵从,还请大王三思!”

使者见自己说不动他,只好把公子成的原话转达给了赵武灵王。武灵王听说后,马上亲自来到公子成的府上,用请求的口气对他说:“我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我们赵国好啊!你想想,我赵国东面有强大的齐国和中山国,西面有楼烦国、秦国和韩国,就连北面都有燕国和东胡。这些国家没有一个不想把我们消灭,我们是生存在敌人包围圈里的啊!如果我们不精通骑马射箭,我问你,我们用什么保卫自己的国家?用什么捍卫自己的疆土?”

公子成听了赵武灵王的一番话,低下了头。武灵王见自己的话起了作用,接着说道:“正因为这样,我才叫百姓们换上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的本领。我们既可以抵抗边境强敌的入侵,又可以打败中山国,以雪我们的耻辱。可你呢?却为了保持什么传统,而把整个国家放在一边,您难道忘记了鄗城被攻(中山国曾派兵攻打鄗城,并且放水淹鄗城)的耻辱吗?我真是太失望了!”

公子成听后,终于明白了赵武灵王的良苦用心,于是接受了赵武灵王的要求。武灵王非常高兴,马上让人拿来一套胡服赐给了公子成。第二天早上,公子成穿着胡服,大大方方地前去上朝。

就这样,赵武灵王开始在全国发布诏令,让所有的人都穿上了胡服。同时,赵武灵王还把百姓聚集在一起,找人教他们骑马射箭。赵国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大,最后终于打败了中山国,占领了胡地。

“鸡鸣狗盗”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指微不足道的本事或者是偷偷摸摸的行为。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这个成语应该是含有贬义的,可是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而且“鸡鸣”和“狗盗”还救过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的命,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的孟尝君。

齐国的孟尝君和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合称为战国四公子。和其他3个人一样,孟尝君是个非常仁义和慷慨的人。他的府上足足养了有3000多食客。这些食客中有很多人有真才实学,也有很多人是蒙吃骗喝,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身怀绝技”。

秦国的昭襄王一直非常欣赏孟尝君的才学。为了得到孟尝君,秦昭襄王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齐王同意孟尝君到秦国来。于是,孟尝君带着手下的几名食客,来到了秦国。

秦昭襄王见孟尝君果然来了,自然是喜出望外,马上任命他做了秦国的相国。而孟尝君作为战国四公子也不能失礼,作为对秦王赏识的报答,孟尝君送给了秦王一条上好的纯白狐裘。本来,这一切都应该顺顺当当地进行,可谁知道在第二年却发生了变故。

原来,孟尝君大老远从齐国来到秦国,没有给秦王献上一个计策,没有给秦国出一分力,却得到了相国的官职,这太不合“情理”了,自然会招来很多人的嫉妒。因此,有人就开始在秦昭王的耳边煽风。这人对秦昭王说:“大王,您如此重用孟尝君,就不怕将来他害了我们秦国吗?”

秦昭王听后摆了摆手说:“你这是什么话?孟尝君可是个真君子,怎么会害我们秦国呢?”

那个人又说:“可是大王您别忘了,孟尝君可是齐国人啊!如今他在我秦国做相国,您认为他会一心一意地辅佐您吗?我想,他做什么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齐国而不是秦国。时间长了,我们秦国真是危险啊!”

秦昭王听后心里也犯了嘀咕,为了防止孟尝君“背叛”自己,他下令将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失去自由的孟尝君后悔来到秦国,日夜想着能够回到齐国。可是,如今秦王把自己关了起来,朝中又没有人愿意替自己说话,要想逃出去,简直太难了。这时,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花重金去收买秦王的宠妃燕妃,只要她在秦王的枕边多吹点儿风,那么一切就都可以解决了。于是,孟尝君就派人去请求燕妃帮忙。

士的崛起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养士千人。士与主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隶属关系。

很快,派去的人就回来了,告诉孟尝君,燕妃已经答应帮他了。正当孟尝君高兴的时候,那人又说:“燕妃说她不要金银珠宝,只想要一件和秦王一样的纯白狐裘。”孟尝君一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坐在了地上,心想:“我的天啊!要什么不好,干吗非要那件东西啊!这纯白狐裘就一件,如今已经送给了秦王,让我到哪里去找第二件啊?”

正在孟尝君发愁的时候,他手下的一个食客说:“公子不要着急,我自有办法弄到狐裘。”到了晚上,这个人偷偷地从狗洞钻进了秦国的王宫,看准机会悄悄地把那件纯白狐裘偷了回来。孟尝君高兴得都快蹦起来了,赶忙让人把它送给了燕妃。

这白狐裘的魅力还真是不小,燕妃得到它以后,果然替孟尝君说了不少好话。没几天,秦昭王就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得知秦王肯放自己,自然是心花怒放。不过他心里清楚,秦昭襄王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如果在这里待得时间长了,说不定他会反悔。事不宜迟,要走马上就走。于是,孟尝君也不等天亮,趁着天黑带领着手下食客,悄悄地来到了秦国的边界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

函谷关是秦国的边界关口,这时也成了孟尝君的最后关口,只要过了函谷关,那秦王就不能把他怎么样了。可是,由于孟尝君到达函谷关的时候是深夜,关口的城门还是关着的。不管孟尝君怎么请求,守门的士兵就是不开城门,非要等到天亮鸡叫的时候才能开。

这下可把孟尝君急坏了。眼看着马上就可以脱离虎口了,却在这里被挡住了,孟尝君能不急吗?不过孟尝君当时还不知道,秦王真的已经后悔了,后悔自己轻易就把他放跑,正派人在后面追赶。如果孟尝君再不走,恐怕就永远走不了了。

就在这最危险的时候,孟尝君手下的一名食客突然扯着嗓子叫了起来。原来,这个人擅长学习鸡叫,他这一叫,周围所有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城的士兵以为天亮了,就把城门打开了。

就这样,孟尝君顺利地逃回了齐国。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很快就占领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这时,赵国的惠文王刚刚去世,继承王位的孝成王年纪又小,不懂事,所以一切政务都交给了他的母亲赵太后处理。

当时的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于是赵太后就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回复说:“齐国很愿意帮助赵国,不过赵国必须要让孝成王的弟弟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只有这样齐国才相信赵国的诚意,发兵救援赵国。”

可是,这个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平日里最受太后的宠爱。如今,齐国想让他做人质,赵太后哪里肯答应啊!就这样齐国迟迟不肯发兵。

赵国的王公大臣一个个都沉不住气了,纷纷劝说赵太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忍痛割爱,答应齐国的要求。赵太后听后非常生气,明确地说:“我说过的话是算数的,说不行就是不行!谁要是再来劝我,看我这老婆子不吐他一脸口水。”大臣们一看太后发火了,一个个都不敢说话了。

这时,赵国的老臣左师公触詟请求面见太后。赵太后知道他也是来做说客的,憋了一肚子火,打算让他下不了台,以堵住众人之口。触詟进门见太后满脸不高兴,心里明白了许多,暗暗告诉自己:“先不着急,看准了机会再说正事。”

于是,触詟一路小跑着走近太后,寒暄着说道:“太后恕罪,老朽腿脚不行了,活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才这么长时间没来看望太后,希望太后能够体谅。最近是因为听说太后的身体也不是很好,所以特来探望一下。”

太后心想:“这触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于是就随口说道:“我比你强不了多少,平时都是坐车进出,身体还算过得去。”

触詟接着:“那太后的饮食怎么样呢?”

太后回答说:“吃不进什么东西,每天只是喝点粥而已。”说到这里,赵太后的神情稍微舒缓了一些。

触詟见状,把话锋一转,说:“老朽膝下有一个小儿子,名字叫舒祺,不成气候,可我却过分地疼爱他。如今,我想让他在宫里当一名卫士,不知道这件事太后能不能答应?”

赵太后听后,点了点头说:“这不是什么难事!你的孩子多大了?”

触詟回答说:“今年已经15岁了,年岁是小了一点。其实,我主要是想在有生之年把他托付给太后您,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赵太后顿了一下,说:“真看不出来,男子汉大丈夫也偏爱小儿子吗?”

触詟回答说:“瞧太后说的,我不止偏爱,而且比妇女偏爱得还厉害呢。”

赵太后听了笑了笑,说:“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你怎么能比得上妇女偏爱小儿子呢?”

触詟见时机已经成熟,马上说道:“不是吧,老臣觉得太后对燕后就要比长安君爱得更深。”

太后听了,摇摇头说:“这你就错了,我疼爱长安君可要远远胜过燕后呀!”

触詟却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为他们的将来打算。当年燕后出嫁的时候,太后您送她,依依不舍,一直把她送上车,还抱着她的脚流泪不已。她嫁得太远了,您舍不得她呀!她走了之后,您还常常念叨她。可是,您每次在做祈祷的时候,却在暗中祷告说:希望她永远不要回来(按照当时的风俗,嫁出去的姑娘只有在被休、丈夫去世或国破家亡时才回娘家)。您之所以要这样,是为她的将来考虑呀,是希望她的子孙后代能当上燕国的君主呀。”

触詟一番话说到了赵太后的心坎儿上,不断地点头,说:“还是你了解我啊!是呀,做父母的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个好的前程呀!”

见赵太后已经落入了自己设计好的套里,触詟把话头引入正题:“就拿赵国的国君来说吧,除去最近三代不提,以前赵王的子孙后代中有谁把爵禄继承到今天?”

太后思考了一下,说:“这……好像还没有。”

触詟接着又说:“为什么呢?赵王的这些后代一旦遇到大的变故,近不能保全自身,远不能佑护子孙后代,难道是他们都不肖吗?显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从前辈那里继承了很高的爵位,而自己没有一点功劳;得到的俸禄很丰厚,自己却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这还不算,他们还要身居要职,掌握国家大权。如今,太后您让长安君身居高位,把他封在富饶肥美的土地上,让他掌握重要的权力,却不让他趁着年轻为国家建功立业。将来有一天,他失去了靠山,如何能在赵国立足呢?”

听完触詟这番话,赵太后如梦方醒,说道:“对呀,你说得太对了。那我就把长安君交给你,让他听从你的安排。”

触詟欣然领命,告别赵太后,着手安排长安君到齐国的事。他为长安君准备了100多辆装饰豪华的车子,派人护送他入齐国为质。齐国国君见赵国已送长安君前来,出兵援助赵国。秦国闻讯,主动撤走了军队。

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很快,秦国军队就包围了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的太守心中清楚,上党郡迟早会被秦国攻破,不如赶紧给自己找一条后路。于是,太守召集百姓,和他们商议道:“大家都看到了,秦国的军队就在城外,上党郡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可能。如今,我们通往韩国国都的道路已经被阻断了,就别指望韩国能派兵来救我们了。”

百姓们也同意他的说法,问道:“不知道太守您有什么想法呢?”

太守说:“我们现在不如去投奔临近的赵国。想一想,赵国接受了我们,秦国一定会发兵攻打赵国。到那时,赵国为了自己着想,肯定会与韩国联合,一同抵抗秦国。这样一来,我们全郡百姓的性命也就保住了。”

百姓们听后都表示赞同。就这样,太守亲自前往赵国,表示愿意把上党郡送给赵王。赵王一听,心想:“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啊!”于是,赵王答应了太守的请求。正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赵国是得了一个郡,可是赵王不知道,他将会为这个“小便宜”付出惨重的代价。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攻破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全都逃到了赵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赵国任命廉颇为大将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布下重兵,抵御秦国军队。秦昭王听说这件事后火冒三丈,马上让秦军调转矛头,杀向赵国。

廉颇是一个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将军。他知道秦国军队的实力非常强,赵国军队已经屡次被秦兵打败,如果现在和他们硬拼,恐怕抵挡不住。因此,廉颇就在长平排开阵势,坚守不出。不管秦军怎么挑战,赵国就是不派一兵一卒应敌。秦军主将干着急没办法。

转眼间4个月过去了,秦国攻打长平的战势还是没有一丝进展。这时,远在国都的秦国相国范雎,看到秦国军队久攻不下的状况十分着急,于是就想了一条狠毒的反间计。他派人带着很多黄金前往赵国,然后散布谣言说:“赵王真是老糊涂了,怎么会用廉颇做主将呢?他大概不知道,秦国的军队最害怕的其实是赵括将军啊!至于廉颇嘛,他是个很容易对付的人,如今他早就已经投靠秦国了。”

在此之前,赵王就已经对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术很不满意了,认为他损兵折将后,被秦国吓破了胆,不敢应敌。当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时,他更坚信自己的想法,于是罢免了廉颇,任命赵括为大将军。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胜得过自己。他曾经和父亲赵奢一起谈论用兵之道,赵奢虽然难不倒他,可是却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问为什么。赵奢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用兵打仗是一件关乎将士和百姓们生死的大事,但是他却把这样的大事说得那么容易。赵国不用他为将军也就算了,要是让他为将,那么等待赵国军队的就一定会是失败啊!”

长平之战示意图

听到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军,赵括的母亲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在赵括将要起程去军营的时候,她上书给赵王说:“大王,千万不要让赵括做将军。”赵王很诧异,心想:别人的母亲都盼望着自己的儿子能够建功立业,怎么她却不想让儿子当将军呢?于是就问原因。

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大王,当初他父亲赵奢担任将军的时候,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士兵们吃喝,还把士兵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大王赏赐的东西,他全都分给士兵,一点也不留给自己。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他手下的军官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都带回家藏起来,还到处寻找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全部买下来。大王您说,他哪里像他父亲?又怎么能够让他做赵国的将军呢?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不要派他领兵。”赵王闻言,非常恼火,就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决定了,别再说了。”赵括的母亲见赵王不听,只能摇摇头,然后对赵王说:“大王您要是一定要派他担任将军的话,那我有一个请求。”赵王按住心里的怒火,道:“你说吧。”赵括的母亲说:“如果赵括有什么不称职的情况,大王您能答应我不受他的株连吗?”赵王虽然怒火中烧,但还是答应了她。

就这样,赵国在还不清楚对方主将是谁的情况下,就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赵括一到长平,马上改变了老将军廉颇坚守不出的战斗策略。他带上赵国所有的军队,杀向秦军。白起早就听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所以他命令士兵不要和赵国的军队苦战,一定要假装战败逃跑。赵括以为秦国士兵是害怕自己,于是带领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秦国军队的大本营。

直到这个时候,赵括才发现自己上当了。秦国的大本营防守牢固,一时间根本就攻不下来。更糟的是,赵国军队的后路这时也被秦军的25000人截断。同时早已埋伏好的两支部队也从两边杀出,把赵国的军队一分为二,而且还切断了赵国输送粮草的必经道路。这下可苦了赵军,往前走走不了,往后退更是不可能。没办法,赵括只好让士兵就地安营,等待援兵。

到了九月,赵国军队已经断粮40多天了。尽管在这期间赵国军队曾经请求齐国发送粮食给他们,可是怕惹火上身的齐王并没有答应。赵国军队已经快熬不住了,士兵之间甚至发生了吃人的事情。赵括此时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知道这样下去是等死。于是,他把军队分为四部分,命令他们一起攻打秦军的大本营,希望能够突围出去。可是,已经饿了40多天的赵国军队怎么打得过精力充沛的秦国军队呢?赵括的军队接连攻了四五次,也没能杀出去。最后,赵括在乱战中被秦国军队射死。

赵括一死,赵国军队更没有了斗志,40多万人全部向秦军投降。

白起起初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但是转念一想:“我们秦国攻打上党郡的时候,郡中的百姓不愿意归顺秦国,反倒全都投奔赵国。看来,赵国的名声要比我们好得多。现在,投降的士兵足足有40多万,他们很可能会勾结起来,一起叛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全部杀死。”

就这样,白起设下了一个圈套,把45万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只将200多个人送回赵国。

二战风云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玄奘西行记咒回之特级咒灵找回方针诡道姬德综穿之万人迷被动受宠四合院,掠夺系统诸天之从四合院送聋老太归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