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一鸣惊人(1/1)
公元前614年,在位十一年的楚穆王去世了。他的一生在楚国历史上并不算太惊艳,反倒是他的儿子,后来成了春秋历史上最具有个性的君王。
楚穆王的儿子熊旅,正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在历史上,春秋五霸的名单有很多种说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二、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始终无可争议地霸占着春秋五霸的名单,因为这三位完全是用赫赫战功来说话的。
楚庄王能成为春秋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这一点估计连他爹楚穆王都没有想到。因为楚穆王完全没有把儿子的事放在心上,就连儿子的家庭教师都是随便找的。
楚穆王给儿子熊旅找了两个失败者当老师,一位叫子仪,原是申县县公,曾经因为作战不利被免职。另一位叫王子燮,是楚成王的叔叔,心比天高,想当令尹却一直当不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于这两个不称职的老师在熊旅灵魂建设上偷工减料,导致后来的楚庄王暴虐成性,做事惊世骇俗,成为春秋君王里的“非主流”。
楚穆王死的那一天,不满二十岁的熊旅继位为楚王。子仪与王子燮作为太子老师的教学任务算是完成了,但是这两位老师并不想就此罢休。
“捧着一颗心来,带着荣华富贵去”,那是子仪与王子燮的毕生追求。
很快子仪与王子燮找到了机会。
楚庄王继位没几个月,楚国边境的群舒发生暴乱,令尹成嘉和太师潘崇率军平定叛乱。令尹成嘉正是当年城濮之战时楚军主帅子玉的小儿子,楚穆王当上国君后,再次重用若敖氏,让子玉的长子成大心担任新任令尹,从此若敖族再次垄断令尹职位。成大心做了十二年令尹后去世,接任者就是他的弟弟成嘉。
此时楚国两位重要人物率大军远征,郢都空虚,子仪与王子燮认为正是实现梦想的大好时机。虽然他俩才能平平,但是他们手里有可以号令楚国的楚王。于是,他俩造起反来。
令尹成嘉气得歇斯底里,立马调转枪头,杀回郢都。子仪与王子燮想在郢都负隅顽抗,可手下却没有一兵一卒。毕竟他俩之前只是教书匠,不是指挥打仗的,捅娄子容易,想挽回却难于上青天。于是他们挟持楚庄王出逃,半路却又被忠于楚王室的大夫杀死,楚庄王也就恢复了自由。
本来与自己最亲密的老师,却把自己当作上位的工具,受到如此大的心理冲击,楚庄王想正常也难了。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已经继位三年了,仍然整天浑浑噩噩,平日除了喝酒吃肉,就是纵情美色。为避免搞坏身体,他偶尔也会牵着黄狗出去打猎。
历史上的“怠政第一人”万历皇帝虽然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在宫里还是该批奏折就批奏折,该宣战就宣战。而咱们的楚庄王,对于政务处理完全避之不及,竟全让新任令尹子扬来干。子扬名斗般,其父亲正是被楚成王处死的令尹子上。前任令尹成嘉在平定子仪与王子燮的叛乱后没多久就死了,他在临死之前指定若敖家里的子扬来接任令尹一职。
子扬每天忙于国事,拿着令尹的俸禄,却干了国君的活。对于若敖家来说,这可是无上荣光。
其实,年轻的楚庄王对若敖族不以为然。在他眼中,若敖族只是替自己干活的工具而已。若敖族为了垄断令尹的位子,必然会为自己卖命。
如果楚庄王再这样对若敖族放任下去,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干掉,或者被若敖族架空为傀儡。然而此时,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危机爆发了,楚庄王的“好日子”也因此到头了。正是这件事,让楚庄王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不仅拯救了他的后半生,也拯救了整个楚国。
这一年,楚国西南暴发了大饥荒,众多少数民族和附属国为了活命,集体造反。其中,庸国是这次造反的中坚力量。
成千上万的饥民,像洪水一样声势浩荡地涌向楚国。对于饥民来说,与其活活饿死,还不如去抢掠富庶的楚国,虽然可能被楚军杀死,但至少还有一线活下去的希望。
为了活命,人总会产生强烈的求生欲,楚国边境的军队根本无法阻挡视死如归、势如破竹的饥民。很快,饥民大军冲入楚国境内,如同蝗虫一样,走到哪里就把哪里吃光、掠光,然后再奔向下一个目标。
收到消息的楚国朝堂一片震惊。楚国向来是南天一霸,从来只有自己抢别人吃的,哪发生过自己的食物被人抢的情况,更何况对方还是饥民!
没过多久,传来了让楚国更惊悚的消息:派去镇压饥民的军队,竟然被打得七零八落。
一群饥民,为了生存,竟然变成了强悍的军队。原本是饥荒引起的骚乱,现在变成了起义!如果再不阻拦,这帮起义大军就要攻入郢都!
曾经令天下闻风丧胆的堂堂楚国,竟然要被一群暴民灭掉,这岂不让中原诸侯笑掉大牙!
在楚国生死存亡之际,所有人都在争论到底是死守郢都,还是学当年周平王迁都,另起炉灶。
此时,有两个有良知的大夫,分别叫伍举与苏从。他俩忧国忧民,心想照这形势发展下去,楚国离亡国不远了。于是他俩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找楚庄王好好聊聊。
在如何觐见楚庄王的问题上,他俩的意见达成一致:不能一起去。因为楚庄王在宫门挂了一块大牌子,上书:“有敢谏者死无赦!”如果伍举与苏从同时向楚庄王谏言,万一楚庄王不高兴,把两个人一起宰了,那就完了。为了楚国的江山,伍举与苏从选择先后觐见楚王。万一伍举被楚庄王宰了,苏从将继承他的遗志,接着去谏言。
中国历史上总会有一些至暗时刻,但也总会有人不惜用自己渺小的生命去赶走看似强大的黑暗。
第一个去向楚庄王谏言的伍举是一个聪明人,他并没有像后世的海瑞一样来一个“自杀式”谏言。他懂得老虎的毛要顺着摸。
伍举进到殿内后,看到楚庄王怀里抱着两个美女,正在亲热。楚庄王也不回避,问伍举有什么事。
伍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楚庄王讲了一个谜语:“咱们楚国山上有只五彩鸟,它三年不飞,三年不叫,这是怎么回事呢?”
楚庄王听完微微一笑,他知道这谜语是说自己:“这鸟是神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伍举听完,内心那叫一个高兴啊:劝谏有用了,大王表态要奋起了!
可是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无所作为。
这次轮到苏从进谏了,暴脾气的他即将开启自杀式谏言。死亡对于他来说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能尽臣子的本分,坐视国家的灭亡。
苏从来到宫内,大声斥责楚庄王。
楚庄王冷冷地说:“你不怕我杀了你?”
苏从斩钉截铁地说:“杀了我,如果能让大王幡然悔悟,那就赶紧杀了我吧!”
楚庄王听完表情漠然,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苏从愣了:不是要杀头吗,怎么没下文了?白做那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了。
第二天,楚国王宫传来旨意,让所有大夫前往朝堂,举行廷议。三年没见过楚庄王上朝的大夫们都蒙了,难道国君正常了?更让所有大夫没想到的是,国君不但正常了,而且还斗志昂扬。
所有大夫集中到朝堂上,终于看见了三年都未谋面的楚庄王。很多大夫心想,一定是叛乱的大火要烧向郢都,楚王被吓破了胆,方才召集大家商议对策。
楚庄王端坐在王座上,不怒自威地说:“乱贼杀向郢都,众位大夫有何高见?”
大夫们并没有觉察到楚庄王话里藏着的浓浓杀机,于是开始七嘴八舌地吵起来。吵着吵着,大夫们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迁都派,主张丢弃郢都,另起炉灶;另一派是主战派,反对迁都,与敌人死战到底。
工正(掌管土木基建的官员)贾站了出来,大声痛斥迁都派:“我们能去的地方,敌人也能去,迁都没有任何意义!”
贾的话刚说完,迁都派就和他大吵了起来,朝堂上乱成一锅粥。
此时,楚庄王说道:“请主张迁都和主张死战的大夫们,分别站成两队。”
楚庄王的声音如同一盆冷水,把朝堂上正在激烈争吵的大夫们浇醒了:这是要他们站队了。站队要是站得好,荣华富贵不得了!于是迁都派与主战派分别站在朝堂两侧,等楚庄王发话。
然而,楚庄王的表态方式却是如此令人发指。
楚庄王嘴角露出一丝冷笑,然后大喊道:“宫外王卒听命,将殿上主张迁都的卖国贼臣拿下,拖出殿外斩首!”
迁都派想要申辩,却已经来不及了。上百号人被王卒拖了出去,殿内地上留下一摊摊尿液,殿外哭声喊声响彻天际,很快就又安静了下来。殿外此时已变成了人间地狱。
活下来的主战派大夫也被吓得面如死灰,其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已经昏厥过去。他们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场面。
这时,坐在王座上的楚庄王又发话了:“贾大夫,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何高见?”
贾听到楚庄王问话,内心不寒而栗。他明白,王座上的楚庄王,哪里是想要什么民主投票,他要的只是绝对的臣服。现在,楚庄王就是楚国的天,所有人的生死只在他一念之间。贾万万没有想到,楚庄王竟会这么狠。
贾把目光从殿外收回来,转向楚庄王,却又不敢抬头。他小心翼翼地回答,生怕说错一个字:“这次叛乱的主力是庸国,其他都是被裹挟的乱民。只要我们集中力量打败庸国,这场叛乱就自然平息了。”
“说得好!现在楚国就需要像贾这样的忠臣。众位主战的大夫们,刚才殿外被处死的奸臣们空出来的重要职务,我会让你们接替。同时,我还要重重赏赐苏从与伍举,他俩冒着杀头的危险谏言,都是好样的!”
年轻的楚庄王杀了上百号人,也奖赏了上百号人。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
楚庄王要的就是主宰一切,在他看来,别人是否臣服自己很重要。如果你臣服于我,我就赐予你美好的人生;若是你反抗我,我将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楚庄王在殿上的举动,让他在所有大夫心中彻底变成了混世大魔王。与楚庄王相处的臣子,个个胆战心惊,因为他们是在与魔鬼共舞。楚庄王开心时,他会像暖阳一样给你温暖;他不开心时,就要杀人解气。大夫们为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严重缺乏安全感。
这次廷议中贾大放光芒,从此进入了楚庄王的视线。贾是蚡冒族的人,蚡冒族在楚国算得上大家族。贾的父亲是曾接替子玉令尹之位的吕臣,可惜当年他因为被若敖族架空,内心抑郁,干了一年就死了,所以整个蚡冒族的头号敌人就是若敖族。楚庄王重用贾,就是把他当作遏制若敖族的工具。
贾还有一项很强的能力,就是咒人死。城濮之战主帅子玉的“三百乘战车”的绰号就是他取的,那时他还是个十三岁的少年。有一次,他看到子玉阅兵时,对待表现不好的士兵会用鞭子抽打、用弓箭射穿耳朵。少年贾看到后,当众说道:“子玉刚而无力,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去不能以入矣。”意思是子玉刚愎自用,不能管理好百姓。如果带领三百乘战车出征,就回不来了!子玉从此就有了个“三百乘战车”的绰号。结果城濮之战,子玉真的没有回来。
贾不光诅咒人能力强,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上心,这一点要比楚穆王强上百倍。他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叫敖,又称孙叔敖,正是把楚庄王推向霸主之位的名臣,堪称楚国的管仲。
自从楚庄王在朝堂上杀人立威后,主战派的大夫们三班倒,积极筹备平叛工作。有人升官,有人得到赏赐,但是他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反而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很快叛乱得到了平定。
楚庄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事后,楚庄王得胜回朝,摆起庆功宴,犒劳众位将领。
君臣之间都喝大了。突然一阵大风刮来,把屋内的蜡烛吹灭了。有一位醉酒的将领,伸手拉扯楚庄王身边美女的衣服。这位美女一把扯掉那人头上的冠缨,随即向楚庄王告发。
众人屏住了呼吸,等着看那个敢动楚庄王女人的家伙会被楚庄王怎么惩罚。
然而,楚庄王看了看生气的美女,只是哈哈大笑地说道:“大家来喝酒,就是要尽兴。大家都把冠缨摘了。”
于是众将领都摘掉冠缨,楚庄王再次点燃蜡烛,君臣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喝酒。
通过这事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既有凶残嗜血的一面,又有宽宏大量的一面。像他这样一个有着双重人格却又有作为的君王,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不多见。
就在平定叛乱后,不走寻常路的楚庄王,又要再干一件让天下都瞠目结舌的事——勤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在继位的第八年,第一次亲率楚国大军进入中原。此前一年,由于晋国爆发内乱,晋灵公被赵穿弑杀,晋国对中原的控制力下降,这给楚庄王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楚庄王出师的名义却很无厘头,他打着“勤王”的旗号,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入中原,然而此时周王室的小日子过得好好的,根本没有任何麻烦。
如果给春秋无厘头事件排名的话,楚庄王的“勤王”事件绝对位列第一。楚庄王来中原勤王的举动,让各方势力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首先是楚国人自己。楚国从建国开始就一直被当时的中原文明视作蛮夷,西周时的周天子和春秋的中原诸侯,都把楚国人当作蛮夷,攘了四百多年。结果突然有一天,楚庄王对所有国人说:“我们要尊奉周王室,帮他除掉蛮夷的威胁。”楚国人以为自己在做梦,不明白楚庄王为什么要帮曾经的死对头,况且周王室也没有请楚国人来帮忙呀!
其次是中原诸侯。他们猜想,楚国难道是想完成身份转型,从被人歧视的蛮夷,转型为华夏文明的一员吗?不管楚庄王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中原诸侯都蓄势待发,准备应战,因为楚国一向不是什么善茬儿,它进军中原,搞不好又要引发一场大战。
而最觉得无厘头的要数周王室。如果给历代周天子做问卷调查,问他们内心最讨厌的国家是哪个,楚国一定高票当选!因为天下本应只有一个王,那就是周天子,而现在天下竟有两个王,另一个就是楚王。在历史上,姓姬的和姓芈的,一直都是死对头,可是突然有一天,死对头主动来找你,说愿意来帮你,你肯定觉得其中有诈,对方不是谋财就是害命。
话说回来,这次楚庄王的确是来尊王攘夷的,只是他的气焰十分嚣张。
他先率领大军攻打崤山边上的陆浑戎。攘完夷后,楚庄王又带着刚打完仗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洛水边上的洛邑尊王。
躲在洛邑里的周定王,被不请自来的瘟神吓坏了。周朝从开国以来,从未被楚国兵临城下。洛邑城内的贵族没有人相信楚庄王是来勤王的,都觉得他是来灭国的。楚庄王如果把周天子灭了,那么他就成了普天之下唯一的王。历史上也的确有很多人打着勤王的旗号去干造反的事。
为保险起见,周定王决定派人去楚军大营探探虚实,于是他找了王孙满。王孙满不仅是王室成员,也是一位智者。在崤之战前,他看到秦军耀武扬威地路过洛邑,就断定秦军是一帮乌合之众,必将失败。果不其然,秦国三军在崤之战被晋军全歼。
王孙满受到周定王的委托后,带上好酒好肉,假装去犒劳楚军。出城走了没多远,看到漫山遍野的楚军大营,王孙满顿时明白:虚实不用探了。楚军没有“虚”,全部主力实实在在摆在那儿,攻下洛邑那是分分钟的事。
王孙满进入楚营后,受到楚庄王热情的接待。
楚庄王说:“我们楚军来中原,是帮周天子清除蛮夷的。周天子还给我们送来犒劳的物品,真是太客气了!”
“楚王帮我们除掉了蛮夷,我代表周天子万分感谢!楚国将士远征在外,多有不便,不知楚王何时班师回国,我好送送你们。”王孙满客气地说,其实心里巴不得楚军早点走。
“哎呀,我们好不容易来一趟,就是为了给周天子长天子威仪。有我楚国在,还有谁敢对周天子不敬!正好您来了,就请您检阅楚国大军,看看我们能不能给周天子长脸!来,随我一同上车阅兵!”
王孙满只想问问楚军何时走,没想到却被楚庄王拉上车去阅兵了。
楚庄王向手下将领喊道:“全军集合!”只听战鼓隆隆响起,大地晃动了起来。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呐喊声,从不远处传来。规模庞大的楚军,正踩着鼓点,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楚王面前。楚军在极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并面朝洛邑方向,列出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阵。
王孙满被眼前雄壮的一幕彻底震撼了,他觉察到楚军阵中杀气腾腾。
洛邑城内的贵族、百姓,也都被城外楚军传来的声音惊扰了。所有人都登上城墙,惊恐地看着整装待发的楚军。
看到气氛活跃起来,万众瞩目的楚庄王开始驱车阅兵了。楚庄王的车子从一个个方阵面前驶过时,每个方阵都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楚庄王是在用阅兵的行动告诉城内的周定王,论实力,自己才是真正的王,无冕的天子!你周天子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王,在我楚王面前什么都不是!只要我大旗一挥,眼前的洛邑瞬间就能被拿下。
楚庄王检阅完毕后,驱车来到军阵中央,指着眼前的大军,挑衅地对身旁的王孙满说:“您看我楚军军容如何,能否给周天子长脸?”
“楚军军容壮盛,天下无敌!有楚国捍卫周王室,周天子可以高枕无忧了!”
王孙满以为拍拍楚庄王马屁就行了,没想到楚庄王接下来问的一句话,让他胆战心惊,嗅到了国家危亡的气息。
“洛邑里的九鼎有多重啊?”
王孙满察觉到,眼前这位楚庄王,不像一个君主,更像一个地痞流氓,言语中充满戏谑。
楚庄王第一次到洛邑,就问九鼎的重量,的确很失礼。九鼎乃是天命所在,是地位的象征,九鼎在,周天子就是天下共主。楚庄王问九鼎的重量,仿佛一个强盗惦记别人家里的东西,要先了解一下好不好搬。
面对楚庄王的刁钻问题,王孙满很难回答。把九鼎说重了不好,没准人家回去造个比你还重的,就丢人了;如果说轻了,没有天子的威严,楚王一看九鼎还不如自家的重,说不定直接把周朝灭了。
既然无法正面回答问题,那就从侧面绕过去。聪慧的王孙满,就用道德仁义作为保护周王室的铠甲:“天子治理国家,靠的是道德,而不是靠宝鼎!”
此话刚说完,楚庄王突然变了脸,狠狠地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有了宝鼎就了不起,我们把楚国刀剑上的刃尖折断下来,也能铸成宝鼎。”
王孙满并没有被楚庄王吓倒,而是不卑不亢地对楚庄王讲解起了九鼎的历史故事:“我来跟您说说九鼎的故事吧。夏朝国运昌隆时,大禹用九州地方官员进贡的金属铸造了九鼎。后来夏朝气数已尽,九鼎就被商朝获得,因此商朝有了六百年的岁数。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九鼎就被大周朝所得。
“如果君王贤明,哪怕鼎再轻,也不可能被夺走;如果君王无道,哪怕鼎再重,也会被夺走。当年周成王把九鼎放置在洛邑时,专门占卜了一回,据说大周朝能存七百多年,传三十多代,这就是天命!
“虽然周王室衰微,但是天命未改,问九鼎的轻重,真的很不合适!”
楚庄王始终没有打断王孙满的话,一直是面带微笑地听着,但是笑容里藏着一丝邪魅,让王孙满隐隐感到不安。
楚庄王说:“您说的话让我受益匪浅。明日,我楚国大军就班师回国。日后,周天子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
王孙满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楚庄王,想说话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楚庄王看见王孙满这个表情,坏坏地说:“王孙,我看您这表情是舍不得我们走,要不我多待几天?”
王孙满无语。
“好啦,我再说一遍,明天我们就班师回国。王孙,您就放心回洛邑复命吧!”
王孙满听到楚庄王的回复后,如同刚从万丈高空稳稳落到地面。他瘫坐在车上,内心总算平静了下来。王孙满看着眼前的楚庄王,心里明白了,虽然楚庄王看似流氓,其实却是一个豪爽大度的人,他必将会成为一代霸主!
第二天,楚庄王履行了诺言,撤回楚国。而一个成语就此诞生,这就是“问鼎中原”。
读者可能会问:“楚庄王大老远打着‘勤王’的名义,先攻击陆浑戎,又到洛邑城下大阅兵,啥也没有得到,就撤军回国了。他花费那么大劲,到底是图什么?”
楚庄王是一位大魔王,做事无厘头,总让人不明白他到底想干什么。可是他通晓游戏规则里的漏洞,往往能抓住漏洞,打着道德牌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
笔者在这里分析一下楚王的政治意图。
意图一:身份转换。楚国通过勤王的方式,转变自己蛮夷的身份。那些道貌岸然的中原诸侯,几百年来一直说楚国是蛮夷,那楚国就也来玩一次尊王攘夷。既然大家都玩一样的把戏,那大家就是同类人,以后中原诸侯不要戴有色眼镜来看楚国。
意图二:探探天下霸主晋国的虚实。自城濮之战后,晋国一直是天下霸主。而陆浑戎作为晋国的盟友,曾在崤之战中为晋国出工又出力。楚庄王这次攻打陆浑戎,不光是为了所谓的“攘夷”,更是为了敲山震虎,威慑晋国。
打完陆浑戎后,楚军移师洛邑,这更是狠狠打了晋国的脸!从晋文公时代起,晋国就一直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如今楚国大军都兵临洛邑城下了,你晋国大军在哪里呢?
楚军在洛邑城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而晋国悄无声息,可见现在的晋国早已没有当年的霸主雄风,就是一只纸老虎。
意图三:灭了周王室。
楚庄王陈兵洛邑,是否有灭了周王室的想法?笔者觉得他是有这个想法的。
楚庄王认为,齐桓晋文曾经高举“尊王攘夷”大旗,为他们赢得了不少声誉。实际上他们坏事也没少干,但是“尊王攘夷”的大旗一旦竖起,就会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因为它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中原诸侯大部分姓姬,几百年前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一旦某位霸主拥有强大的实力,就可以祭出“尊王攘夷”这面大旗,胁迫手下诸侯来进攻楚国。之前齐桓公率领八国军队,兵临楚国国门,楚国不得不签订召陵之盟。之后晋文公会同秦、齐、宋三国,在城濮之战中击败楚国,从而成为天下霸主。
从此形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模式,即对于想当天下霸主的诸侯来说,楚国就是游戏里的大怪物,只有打败楚国,才能获得霸主头衔。宋襄公想成为霸主,也急急忙忙地来打楚国。
为了避免楚国再成为霸主攻打对象,就得把“尊王攘夷”的大旗撕碎。所谓“尊王攘夷”,其核心是王,而王就住在洛邑里。所以,楚庄王兵临洛邑,是有一举灭掉周天子的企图的。
然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楚庄王最终放弃了洛邑,撤军回国呢?
笔者觉得,应该是王孙满所说的“在德不在鼎”,触动了楚庄王的内心。
楚庄王的爷爷被他爸逼死,两位老师又挟持过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竟然都是如此不堪。年轻的楚庄王也曾思考过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也许他从王孙满口中得到了答案,那就是“德”。
楚庄王是一个有双重人格的人,有时候非常宽宏大量,有时候又极端嗜血残暴。他何时行善,何时作恶,并非任性妄为,而是依据利弊考量。如果行善对国家有利,他就会变成君子,行仁义之事;如果作恶对国家有利,他就会变成魔鬼,破坏一切。他之所以认同德,完全是因为德对国家有利。
楚庄王意识到,如果将德作为楚国文化,来教化百姓、笼络诸侯,那么自己国家的运营成本与争霸风险将会大大降低。鼎盛大国,就该以德服人,海纳百川。
为了国家,他选择了王孙满的德,认同了华夏文明的核心理念。只有在心理上认同德,才是真正地融入了华夏文明。从楚庄王之后,楚国人逐步认同自己身为华夏文明里的一员。到了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时期,楚国已经开始以华夏正统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