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夏商周(王朝风云) > 第二章 原始部落间的争战与统一

第二章 原始部落间的争战与统一(1/1)

五帝时期,中国社会已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间的争战反映了这一时期氏族社会已开始向解体发展了。

阪泉之战是中华文明有史以来记载的最早的一次战争,是黄帝在征服中原各个部落的战争中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地区进行的一场大战。

在4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黄帝生下来相貌堂堂,他的前额高高隆起,眉宇间如同悬着日月,两条剑眉就像天上的闪电,传说他不到两个月就会说话,聪明无比,几岁时就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到了20岁就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有教养,与人友好相处,办事果断有效。由于他出色的才能和威望,很快就被推为华族部落的首领。

他治国有方,重视发展生产,中原地区的生产在他的手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他反对战争,但是当时诸侯之间互相侵伐,老百姓受尽了苦痛,于是黄帝就和他的谋臣在一起商量怎样去讨伐这些诸侯。

黄帝感叹道:“从我的本意上看,我是不想打这场战争的,但是如果不进行战争,老百姓就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于是他就起兵去与那些喜欢挑起战争的诸侯征战。

黄帝一生共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战争,这次对诸侯的战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经过几年的征战,使得部落诸侯都归顺服从,从此统一了北方的大片土地。

另外一次战争是在黄帝和炎帝之间进行的。

炎帝与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都叫少典氏,号神农氏。传说这炎帝是一位火神,传统的五行学说,说黄帝属土,而炎帝属火。炎帝也是个部落的首领,他起家比黄帝还要早,当黄帝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炎帝就是北方非常有声望的首领。但是黄帝长大以后,比他更会治国,尤其是征讨诸侯之后,他的力量已远在炎帝之上了,大量的诸侯都归顺黄帝,而炎帝的力量就越来越弱,所以他心里非常不高兴,就和黄帝暗地里较起劲来。

黄帝自从战胜了诸侯各国以后,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励精图治,教化万民,让人民安居乐业,在国内推行种植稻、黍、菽、稷、麦等,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也越来越富裕。为了维护安定,他还整顿军队,增加兵力,严格训练,所以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的手下有很多得力的战将,有熊、罴、虎等。那时候,炎帝和黄帝的矛盾越来越表面化,争斗也就越激烈,终于双方打了起来。

炎帝与黄帝

这一仗就在河北涿鹿县东南的阪泉展开,黄帝命令熊、罴、狼、豹、虎等为前锋,令雕、鹰、鸢等扛大旗,别看这些名字都像兽类、禽类,其实他们都是人。炎黄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很长时间,双方都有重大伤亡,使得中原血流成河,这是有史以来我国出现的一次最残酷的战争。经过长期较量,黄帝获得了最终胜利,炎帝最终承认失败。炎帝的部落并入黄帝的部落,组成华夏族(部落),黄帝成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黄帝发起的另一场大的战争是与蚩尤之间展开的。

黄帝与炎帝的战争过后,两个部落就结成了联盟,和好相处,天下一时变得太平起来。但是这安定日子没有保持长久,一场长达数年的大战争破坏了原来的平静。这就是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蚩尤本是炎帝一族的,这蚩尤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猛将,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一位叱咤风云的战神,史书上对他的传说也非常多。他长得非常奇怪,铜头,铁额,长着八条腿,八只手,四只眼睛闪着绿绿的光,头上还竖着两个大铁角,耳朵长长的,就像两把利刃;他的脚也不平常,一个个长得像个牛蹄子,站起来,有几丈高,说出话来,声音就像天上打雷;平常人吃的东西他可不喜欢,他吃的是沙子、石头,喝起水来,咕咚咕咚,小溪中的水一口气能被他喝完。

这个巨人力大无比,在当时的九黎族中,他是个谁也惹不起的汉子,好像他天生就是个战神。他手下有81个弟兄,也个个是好汉,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尾,他们在部落中来无影去无踪,来时飞沙走石,去时遮天蔽日,部落中的人一听到他们的名字,都会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也常常结伴去侵略其他部落,但凡他们去过的地方,全部都是以胜利收场。蚩尤还组织人马,制造兵器,他的兵营里,堆着大量的刀枪剑戟。他还常常训练手下的士兵,让他们把兵器耍得得心应手,他自己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汉代涿鹿之战壁画

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中原,炎帝是心服口服了,但是蚩尤却不买这个账,不遵从黄帝的命令,他自己把守一块地方,想有朝一日和黄帝较量较量。一天,他看时机已经成熟,就举兵去攻打黄帝。

黄帝早就知道这蚩尤会作乱,所以早有准备,于是大举兴兵,两军在涿鹿这地方摆下了战场。蚩尤命他的81个兄弟为前锋,这81个兄弟个个强悍无比,一个个披着虎皮,骑着大马,头戴铜盔,张着血盆大口,冲上前去。他们齐声叫喊,声音真要震破了天,方圆百里都能听见。他们的马蹄践起的灰尘铺天盖地,使得日月无光。

但是黄帝并不害怕,一因为他手下也是战将如云,熊、豹、罴、狼等战将一字儿排开;二是他自己足智多谋,而蚩尤只是一个猛将。当蚩尤的兵马杀来之时,他并不慌张,而是从容不迫,先命应龙为前锋,上前出战。这应龙也好生了得,他虽然没有蚩尤那样巨人般的身体,但是也长得勇猛无比,他最大的特长是身体灵活得就像只燕子,打起仗来动作神速,把敌人弄得眼花缭乱乱了章法。

双方一交战,蚩尤的81员虎将将应龙团团围在中央,应龙左冲右突,上挡下拦,耍起一把大枪,就像天上的闪电,寒光四溢,飕飕有声,真令日月无光。蚩尤的81员虎将也使着刀枪剑戟,与应龙打起来。应龙打了几个回合,明知道实力悬殊,就虚晃一枪,跳出阵外,81员虎将就跟在他后面追赶上来,黄帝急忙派兵上前掩护,军中乱成一团。黄帝心想,这样要想战胜蚩尤并非容易,必须设计而能获胜。

于是黄帝命令将士后撤,蚩尤哪里知道这是计谋,就命令大队人马向前追去。黄帝的部队逃到了一座深山里,就让将士们躲到林子里去。蚩尤的将士追着追着,忽然人影儿也没有了。蚩尤叫道:“大事不好。”匆忙命令部队向回撤退,这时候漫山遍野一片叫喊,黄帝的士兵们一起从四面八方围将上来,熊、虎、狼、罴等将杀在最前头,蚩尤的兵被打得一败涂地。

蚩尤像一根擎天之柱,站到了人们的前面,黄帝就叫应龙去战蚩尤,两人一交手,就打得昏天黑地。论力量,应龙也许不是蚩尤的对手,但是打得巧,偏偏这时候老天也助其声威,他们正打着,只见天上飞沙走石,狂风大作,一会儿又下起了倾盆大雨,这一下使得蚩尤迷失了方向。灵活多变的应龙知道这是杀蚩尤的最好机会,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蚩尤感到两眼睁不开,就急忙抽身逃跑,应龙紧追不放,他们跑到一个叫凶黎的山谷里,应龙箭步赶上前去,一刀将蚩尤刺死。

巨人就这样倒下了,黄帝也觉得蚩尤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厚葬了他。传说中说蚩尤的兵器落到了地上,化成了一片枫树,每到秋天,漫山遍野像血一样的红,说是蚩尤就死在秋天;又说日明风静的时候,他的坟墓上常常有红色的气体袅袅升起,这或许是巨人的瑞气;祭祀蚩尤在现在民间仍有着传统习俗。

黄帝灭掉蚩尤之后,又和共工、夸父、刑天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传说中的共工是一个怪人,他本是炎帝的后人,据说他长着红色的头发,人面蛇身,长期住在水中,是一个水神。炎帝和黄帝之战结束以后,他就想为炎帝报仇,于是就爆发了他和黄帝的后人颛顼的战争。

共工和颛顼都想争当王,于是双方你来我往,一场战争在所难免。共工战而不胜,大怒,就一头撞在不周山上,这下可不得了,神话中说得非常玄乎,说是天的柱子被撞折了,使大地能够稳稳地立住的绳子也被撞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这样就使得天上本来不动的日月星辰都一起向西方移动,而地向东南方向坍陷,江河大多向东方流去就是因为这样形成的。

夸父也是炎帝一族的,他曾经随同炎帝一起攻打黄帝。这件事史书上记载得并不详细,但是关于他的死,史书上却有较多的记载。传说当时有一座山叫作成都载天,有一个人长得特别奇怪,他的耳朵上盘着两条蛇,手上拿着两条蛇,就像今天的玩蛇人,这个人叫夸父。夸父不自量力,要和太阳一起赛跑,后来他跑到太阳里面去了。这太阳可不比大地上,里面热得不得了,他渴得要命,就喝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水、渭河水后来被他喝干了,就想去喝北方大海里的水,但是还没有到达大海边,就渴死了。他手上的一把手杖掉下来,在我们大地上化为一片鲜艳的桃林。

传说黄帝也和刑天有一番大战。刑天又称邢天,是炎帝的大臣,炎帝战败,后来刑天也去攻打黄帝,但是也被黄帝打败。黄帝割了他的头,将他的头葬在常羊山下。哪知刑天的身体还是会动,没有了头,他就以两乳为眼睛,以肚脐为嘴巴,拿着一个兵器,在大地上挥舞。晋陶渊明曾经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说刑天到了死,他的战斗意志仍然非常顽强。

刑天

黄帝打败了炎帝以及后来为炎帝报仇的蚩尤、共工、刑天、夸父等,使得炎黄两族和部分九黎族统一为一体,中原在黄帝的时候获得了统一,从此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各族人民和好相处,逐步融合成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就这样形成了。于是“炎黄子孙”就成为后代汉族人的统称,也称我们中华民族为“华夏民族”。

舜执政后,天下归心,天下之人莫不从善如流,但就在这样的繁华时刻,却有四个无恶不作的坏人,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生性歹毒,左左右右的人无不怕他们。当时人们把他们称为“四凶”。一批又一批的人来报告他们的罪恶行径。舜感觉到不治治这些凶恶的家伙,国家就不得太平,于是就想法子来降伏他们。

话说这“四凶”,一个叫驩兜,是帝鸿氏的儿子。这家伙恶行昭彰,是个骗子,专喜欢说别人的坏话,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正人君子,其实他诡计多端,处理起事来,心狠手毒,当时人就把他叫作“浑沌”。说起这外号,神话传说中对这个人有很多记载,“浑沌”是历史上少有的坏人,他长得特别丑,一身红色的毛,四只脚,走起路来,样子十分丑陋,人长得就像一条狗,摇来摇去的,舌头还往外面直吐,有的人说他有肚子但没有五脏六腑,有眼睛但是看不见东西,有耳朵但也只是一个摆设,一点声音也听不到。他和那些坏人在一起时好得很,臭味相投,串通一气干坏事;但是他一遇到好人,反而觉得不自在,就想尽法子和他们作对。他的名字叫“浑沌”,非常贴合他的性格,他糊里糊涂,正像天地浑沌未开的样子。

西周饕餮青铜纹饰

另一个叫共工,他是少皞氏的不肖之子,是一个地道的无赖,他心胸狭隘,妒贤嫉能,陷害忠良,滥杀无辜。由于他的出身,大臣们曾经推举他做一些事,他不但什么事也没做成,反而坏了大事。所以当时人们就叫他为“穷奇”。其实这“穷奇”本来是一只野兽,长相如牛一般,叫起来“汪汪”地,活活就像一条狗,身上长着很多毛,一根根立着,就像刺猬一样,还长着两个翅膀。它就喜欢吃人,它吃人先是一口将人的头咬掉,然后再慢慢地吃。但是它也不是什么人都吃,但凡是好人,它一遇到就会张口将其吃掉,要遇到坏人,它不但不吃,而且还把自己捕到的小野兽送给他们。人们把共工比作“穷奇”,可见人们对共工的态度。

还有一个坏家伙叫鲧,他是颛顼的儿子,说起他的为人,左左右右的人没有不摇头的,他这人性格暴烈,自己尽情地做坏事,从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凡是有什么不如意之事,总是大打出手,人们就给他起个名字,叫作“梼杌”。这本来也不是人的名字,它是西北高原上一种怪兽,它的形状就像老虎,但是它身上的毛有点像狗的毛,头像人,腿像虎,牙像猪,尾巴有一丈八尺,它在山上的树丛中乱跑,扫动着尾巴,能把树木都卷倒。它是个害人精,鲧不但坏事做绝,又喜欢出风头,总是去争着要事做,但是他没一件事能做好。

再一个就是三苗,他是缙云氏的儿子,这三苗在长江、淮河、荆州一带为非作歹,干尽了丧尽天良的事。他非常好吃,食量又大,所以他经常去抢夺钱财,如果稍微遇到抵抗,就会把人活活打死。他积累了很多钱财,但是他还是感到不够,贪得无厌,所以当地的人就叫他“饕餮”。给他起这个名字也是有来由的。饕餮是一个专门图人钱财的怪人,住在西南方的山上,他头上戴着猪头帽,身上长着许多毛,贪婪凶狠,积财而不用,喜欢夺人家的谷物,尤其喜欢欺负老弱病残,专门袭击单个人。三苗看起来十分像这个怪人。

这四个坏人对人民的生活构成极大的危害,舜将他们的情况调查清楚以后,就采取了果断措施,派了许多精兵强将,分头去捉拿这四个坏蛋。别看这四个人平时很凶,但是一看到大兵压境,一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最后都被缉拿到京都。

舜和别人不同的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不是一棍子将人打死,不在于在肉体上消灭他们,而是要在精神上感化他们,对待这四个人也是如此。舜并没有杀了他们,而是将他们将功折过,派他们到边疆去看守国门,将共工发配到幽陵,去抵御北方的夷狄之族;将驩兜发配到崇山,去对付南蛮之人;将鲧充军到羽山,让他去同化东夷;将三苗放逐到三危,让他去抵御西戎。四个人在这些方面还都做出了一定成绩,起到了作用。

从此,国家再也没有凶残的人来捣乱了,而国家的四面边疆也安定了。舜治国有方得到了大家共同的称赞。

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受封于夏地,所以他的部落称为夏。舜晚年的时候,召集各部落的首领,让他们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禹,所以舜就告祭于天,立禹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舜去南方巡游,到苍梧山下(今湖南宁远南部)时不幸病死,葬于附近的九嶷山。大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即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定都阳城,后又迁到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当时南方有三苗部落,他们不断向北发展,成为华夏族的严重威胁。尧和舜都曾经率领军队与三苗作战。尧在丹水(今陕西、河南、湖北境内的丹江)打败三苗,迫使三苗求和。舜为伐三苗,一面积极发展生产,一面巩固部落联盟内部团结,训练士卒。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大败三苗。但三苗的实力还很强大,时时想复仇。

到了禹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决定乘机进攻三苗。出征前,禹隆重地祭祀了上天和祖先,祈求保佑。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战斗十分激烈,不分胜负。突然,战场上雷电交加,三苗领袖被乱箭射死,三苗军大乱,溃不成军,禹趁机率军反攻,三苗军大败。从此,三苗部落衰落下去,开始向禹进贡,表示臣服。禹按照舜的政策,改变三苗部落的风俗习惯,三苗逐渐与华夏族融为一体。

征服三苗之后,禹又率兵征伐曹、魏、屈、骜、有扈等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取得了胜利,并使他们与华夏族融合。

涂山禹王庙

当时西北有个以共工为首的部落,共工人面蛇身,吞食五谷禽兽,为害一方。共工死后,他的大臣相繇继续作恶。相繇是九首蛇身怪物,他呕吐的秽物会变成臭气熏天的沼泽地,人民、野兽都不敢在附近居住。大禹率军征讨相繇,为民除害。相繇被杀后,他的血流成了湖泊,腥臭无比。他的污血流经过的地方,寸草不生。禹多次挖土填埋,但湖泊犹如无底深潭,始终无法填平。天神见到这种情况,施法力镇住邪气,使湖泊变得清澈,不毛之地变得草木茂盛。从此,天下平定。

禹非常关心人民的疾苦。每当看到穷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被迫卖儿卖女时,禹总是拿出衣服粮食救济他们;见罪人在野外服刑,禹总是哭着问他们犯罪的原因。禹常常反省自己行政的得失,并以尧、舜为楷模。

为了请贤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禹四处寻访,先后到过东边鸟谷青丘之乡的黑齿国,南边交趾,九阳山的羽人裸民之国,西边到过三危国和一臂国,北边到过人正国、犬戎国、夸父国、禺强国。

后来禹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经常巡游天下,大会诸侯。涂山大会就是禹以天子身份号令四方的一次重要会议。禹到达涂山(又名当涂山,今安徽蚌埠附近)后,命令华夏、四夷各部落的首领在指定时间内到涂山集会。部落首领们纷纷赶来,络绎不绝,他们都手执玉帛前去朝见禹。

为了表示自己受命于天,禹举行了隆重的祭天祀土仪式,让乐队演奏夏族的音乐,命士兵手持兵器表演舞蹈,颂扬自己的功德,向诸侯显示军威,到会的各部落首领无不表示臣服。禹将那些没有封号的部落首领封为诸侯方伯,命令他们每年必须进贡物品。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禹把各部落首领进贡的铜铸成九个大鼎,鼎上铸有各地的山川、道路、鸟兽、草木的图案,象征他统治下的九州,作为镇国之宝。涂山大会是禹力图统一天下的一次尝试。东夷部落首领防风氏由于迟到,被禹杀死(一说是在会稽大会上所杀)。在涂山之会上,禹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才能,使各个诸侯心悦诚服,增强了他们对夏的向心力。

禹在位45年,死后葬于会稽山。

禹帝治国的时候,继承舜帝的遗志,努力地以天下为公的思想去治理国家,力求达到天下人人平等,人们共同承担疾苦,共同享受幸福,没有纷争,没有饥饿,建设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国家。

然而,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禹帝时统领的华夏,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贫穷、落后、不开化了。

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时的少数部族首领已经拥有了很多个人财产。他们不再将这些财物拿出来,与部族的人共同分享,而是将它们据为己有,成为了自己私有的财产。私有制就这样产生了。

尽管禹帝继承先帝遗志,崇尚天下为公,却仍然摆脱不了整个社会大潮流对他的影响。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们生产粮食,采集食物,使用的都是用石头打制出来的石器,这个时候被称为“石器时代”。

在后来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人们多次接触到了一种自然界里存在的天然的纯铜块。人们发现这种铜块,经过高温熔炼,可以熔为一种红红的液体,将这液体倒入不同的模型之内,就可以形成不同样式的铜块。

更重要的是,这种铜块在加热以后,可以通过不断地锤打,而使其变成很薄很薄的金属片或是各种你所需要的样式。

经过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又发现,这种铜制的工具,虽然可熔、可锻,可是却远远不如石器一样坚硬。在劳作时,经常会发生断裂的情况,所以,人们仍然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而用红铜制造祭拜天帝的祭器、装饰品和小型的生产工具。

再以后,人们渐渐发现将红铜和少量的锡熔在一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熔点更低,而硬度却比单纯的红铜要大得多,不易受损。红铜加入锡后,呈青色,因此人们称此为“青铜”。

人们可以用青铜来制造各种生产工具,还可以制造兵器、乐器和工艺品等。

可是,此时的人们所使用的红铜还都只是天然的暴露在地面上的铜块,人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采集这些铜,更没有能力去提炼铜,所以,铜在这时,是非常稀有的金属。

物以稀为贵,因为铜非常稀有,所以平常的老百姓是根本不可能使用得到,甚至大部分的人根本就没有见过铜是什么样子。

九鼎

青铜器成为了那些私有财产很多的,以及地位很高的人的一种宝物。

首领们都很重视用青铜来造器物,谁拥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就越受百姓的敬畏。就连禹帝也深爱此物。

一次,禹帝到涂山巡视,看到很多部族首领都对他毕恭毕敬,却仍有人不将他放在眼里,于是,他下令将各部族首领贡献的铜凑在一起,铸造成九个大大的青铜鼎,象征华夏九州。

这九个大鼎上都铸有名山大川、珍禽异兽,每一件,做工都非常精美,堪称一流。

然后,禹帝又派人将九座大鼎运到宫中,称其为“镇国之宝”,并且命令各部族首领在每次向禹帝进贡的时候,也都要向这九座大鼎加以朝拜。拥有这九座大鼎的禹帝,也就成为九州大地的主人,这九鼎也就成了王权的象征,以至于到夏、商、周三代,都将它看作是传国之宝,是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从此以后,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一步一步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社会在朝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发展,那就是进入了阶级社会,也就是说财产可以归个人所有了。

大禹的功业实在伟大得很,如果要归一归类的话,大致可归为四类:一是治水,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说,没有大禹领导下的治水工程,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二是“令益予众庶稻”,这是件很大很大的事。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不搞农业怎么行?搞农业而不种稻子又怎么行?三是道德建设,他自己就是个榜样,“声教讫于四海”,能想到这一点就了不起。四是又一次巡行全国,进行行政区的划定,这就是“九州”。到这时,才能够说是大功告成。

九州是与九鼎紧密关联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九州问题作一点解释。据《史记》记载,大禹是一面巡行一面进行行政区的划定的。“禹行自冀州始”,这是个入海处,然后是沆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然而,这九州本身也是个远古的历史之谜。九州的地域划分怎样?人们只能说出个大概来,具体的谁都说不清。更为重要的是,是怎样的九州?也有争议。《夏书·禹贡》作上述的九州(《史记》的说法是据《禹贡》的),而在《尔雅·释地》中却有幽、营两州而无青、梁两州;另外,在《周礼·夏官》中有幽、并两州,而无徐、梁两州。这样,在九州中实际上有五州成了疑案。后来屈原在《离骚》作了十分聪明而得体的处理,把九州统称为全中国,有诗云:“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这样一来,许多具体的问题都解决了。后世的人们大多都是这样使用“九州”这个词儿的,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句,也正是从“全中国”的意义上来理解“九州”的。

“九鼎”的历史命运也是个难解的谜。“九鼎”初铸时,中国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鼎的主要意义在于祭祀鬼神,并向周边邦国显示实力,后来进入阶级社会后它就完全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了。大禹之后,“鼎迁于夏商”,之后,又为周所据有。周亡后,情况就复杂了。一说是:“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这当然是可能的。但是,同一个太史公,同一本《史记》,又说,周亡后,“周鼎亡在泗水中”,“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之后,多少人都去找过“九鼎”,可谁也没有发现过。

秦汉两朝的找鼎风潮时起时伏。秦始皇是有雄才大略的,他统一了全国以后,当然是很想获取“九鼎”的。一次,他让人到泗水里去打捞“九鼎”,差一点是捞到了,可是在这节骨眼儿上,打捞用的绳子断了,结果没有捞到。有人叹道,这就是历史的命运。汉初诸帝忙于恢复经济和平定叛乱,顾不上那宝鼎。到了汉文帝时代,一切都变了,国力强盛,社会平稳,文帝就又想起了“九鼎”。这时有个叫新桓平的,先是献玉杯,在玉杯上刻“人主延寿”四字,后又说在黄河边汾阴处可有“九鼎”出。不久,新桓平的阴谋被识破,文帝也再无兴趣找“九鼎”了。武帝登极后,四出巡游,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九鼎”。公元前116年,有人在地底下发掘到一只刻有让人看不懂的文字的宝鼎。汉武帝叫内行的人看了看,说是真东西,于是便改元为“元鼎”,但武帝从来没告诉过人是不是“九鼎”。看来不像是,不然不会不几年又改元为元封了。从这以后,就再少有人提起“九鼎”的事了。当然,人们的心里还是想的,只是不敢贸然提出罢了。

“宝鼎出而与神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宝鼎是兴盛的象征。《史记·封禅书》中说:“昔泰帝(太昊)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这说明宝鼎不只大禹时有,黄帝、泰帝时代都有。只是人们不容易得到罢了。

宝鼎是神州重器,据说,它是“遇圣则兴”的。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它不只是一件无价之宝,更是一件吉祥物。哪个人得到了它,就能吉祥如意。

唐史并不如烟·第六部:元和中兴宁府有女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修订版)基因的谋杀军统内幕隋乱6·广陵散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修订版)她在冥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