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夏商周(王朝风云) > 第二章 商王朝的军事政治及其风云人物

第二章 商王朝的军事政治及其风云人物(1/1)

1.国家常备军

在商朝,商王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商王直接决定军事行动,亲自或指派将领征集士卒、率军出征。军队的高级将领由王室或贵族担任,奴隶主贵族子弟是军队的骨干。

族邑之长平时管理众人(平民)和奴隶,进行生产活动;战时担任各级地方的武装首领,接受商王的调遣,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出征作战。这种兵民合一、亦民亦兵的民军是商朝军队的主体。奴隶没有服兵役的义务。

另外,还有王室贵族的族军。商朝末年,随着内部阶级斗争的加剧和对外战争的频繁,这些族军已经有了固定的军事编制,士卒有了固定的军籍和等级隶属关系。一些军队有了固定的军职、军营和常驻地。虽然大部分士卒没有脱离生产,但以贵族为主,在军中长时间服役的现象表明,商朝出现了国家常备军的萌芽。

商朝青铜武器矛头

2.军队编制

商朝军队以师为单位,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三师”为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三军。虽然每师的具体人数尚未见有记载,但从商朝的征伐战争规模可知一二。征招兵员有时几百人,有时上千人,战争时间有的长达几个月。另外,商王的大规模田猎活动也相当于一次出征,并通过狩猎训练军队。

商代车辖

商朝军队包括车兵及步兵,作战方式普遍使用车战。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少商朝车马坑,殷墟小屯C20号墓中出有一车四马三人以及三人使用的三套兵器,可知一兵车载三人。小屯宗庙遗址前的祭祀坑中还发现象征军队阵式的葬坑,包括两个方阵。一阵为步兵,有300人左右;另一阵有兵车五辆。部分列左、中、右三组,与卜辞记载相符。车战中,射手以弓箭为武器,墓葬里还有大批青铜兵器如戈、矛、镞、钺及胄等。

3.车战兴起

车战最早起源于夏代,约在夏末商初,已有小规模的车战。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出现了最早的“车”字,至西周时期,车战就基本上取代了步战,成为主要的、占支配地位的作战方式,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战争样式的第一次巨变。商代和西周时期军事角逐的中心区域是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和中原地区,战场都是广阔的平原。

《诗经》中有关西周的篇章,凡写到命将出征,都要提备车备马,反映了车战在当时战争中占主导地位。战车用木制作,一些部位装有青铜饰件或加固件。其形制包括独辕、两轮、长毂、车厢。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以供驾马。战车大多数驾两马,称为“骈”,也有驾三马的,称为“骖”,只有少数驾4马。车上载三名甲士,其中右方甲士执长兵器(戈、矛等),是主要格斗者,并负责为战车排除障碍,称“车右”“戎右”或“参乘”;居中的是控马驭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刀剑等短兵器;左方甲士操弓矢。商代车阵已出现右、中、左的配置。商代晚期军队建制中右师、中师、左师概念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已经具有中军和两翼相配合的意识。

1.王权制度

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称“余一人”。商朝王位的继承法为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两制并用,凡子即王位者其父即为直系。周祭中,直系先王及配偶有资格列入祀典,而无旁系先王的配偶。到商朝后期更有“大示”(直系先王的庙主)及“小示”(旁系先王的庙主)之分别,祭祀“大示”的宗庙为“大宗”,祭祀“小示”的宗庙为“小宗”。这种家族中祭祀上的差别,正是商朝宗法制度的表现。

卜辞中商王亲属称谓有祖、妣、父、母、兄、弟,且有“多祖”“多妣”“多父”“多母”之称。先王的配偶称妻、妾、母,与商王有血缘亲族关系的有“王族”“多子族”。这些宗族同商王形成亲疏不同的宗法关系,他们构成“百姓”的主体,而为首的是商王自己。

2.内服外服制

龟甲骨卜辞

商王以下的统治机构,分“内服”“外服”,内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指分封给诸侯的封地,还有派贵族去统治的边境地区。内服、外服中都有许多邑,贵族、平民都聚居于邑中。受封者有侯、伯两种。侯、伯的封地为世袭,他们各自拥有武装。诸侯对商王有贡纳谷物、龟甲、牛马的义务,再就是要服“王事”,即率兵随王出征。商代统治阶层就由大小官僚和侯、伯组成。

3.官制

《尚书·酒诰》中有“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结合卜辞的记载,商代的官制在畿内大致有:负责政务的尹、多尹、臣。臣又有王臣、小臣、小众人臣、管理耕籍的小籍臣、管理山林的小丘臣、管理车马的马小臣等。武官有多马、多亚、多箙、多射、多犬、五族戍等。史官有作册、多卜、多工、巫、祝、吏等。王畿外为商代之“四土”,这些地区散布着许多“服王事”的方国及部落,为商代的侯、伯。卜辞及文献中有攸侯、杞侯、周侯、犬侯、先侯、侯虎、侯告及宋伯、祉伯、易伯等,他们不仅要臣服于商王,还向商纳贡,负担劳役及奉命征伐。

4.平民和奴隶

商朝的平民和奴隶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卜辞有众、众人,是商朝的自由平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战事时还被征参加作战。商朝奴隶的来源是俘虏,卜辞中有“获羌”,即从羌方俘获来的奴隶。又说“王令多羌协田”及“多羌获鹿”,可知羌人用于农田劳动及狩猎活动。奚、妾大概为女奴隶。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罪犯,《说文》中之“像罪人之在屋下执事者”,即为来自罪犯的奴隶。

商代武士复原图

5.外事制度

中国最早的外交活动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之间的谈判、结盟、划界和部落联盟大会。形成国家后,政治内容有二:一是安内,一是攘外,外事成为国家大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但其结构不甚完备,行政场所最典型和最集中的是宗庙。国之大事如祭祀、册封、出师授兵、报捷献俘、外交盟会等,无不在宗庙举行。史书载夏朝中央设三老、五更、四辅、五岳,夏王每有大事,“敬四辅臣”。《尚书大卷》曰,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由此可以推断,夏朝制定对方国诸侯的政策和策略的,必是天子与“四辅臣”等最高统治者。

商朝全面实行奴隶主贵族专政。奴隶主贵族阶级为了对内镇压奴隶和平民,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和镇服四方诸侯,建立了比夏朝更为健全的国家机器,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内外职官体制,设有专门负责对外事务的官员——宾。《尚书·洪范》云:商有八政(八种政务),其中第七种机构叫“宾”。宾官相当于外交部长,隶属太宰,主掌接待宾客和诸侯朝见事务。这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外交事务官员,说明商代已把外交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了。

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他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汤也是个识才之君,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协助汤灭了夏桀,又协助汤建立起了商王朝。

1.国君出身的左相:仲虺

相传仲虺的祖先叫奚仲,是夏禹时候的车正,就是管理制造车子的长官。奚仲原来是族居在薛(今山东滕县南)地的一个氏族酋长,善于制造车子。当了夏禹时的车正以后,就迁居邳(今江苏邳州市西南)。自奚仲以后,子孙都在夏王朝做官,为夏监制车子。到了仲虺时又迁回薛去居住,是夏王朝东方地区的一个诸侯。

仲虺24岁继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各个村落在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

仲虺

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看见夏桀暴虐,人民怨恨,诸侯叛离,就从薛带了个族人来到了商。汤也早就听说仲虺是个有才干的人,正想前去相请,可是又顾虑仲虺的祖辈们都是夏王朝的臣子,恐仲虺不愿归商助他灭夏。没有料到夏桀自诛灭了有缗氏以后,引起了各地一些诸侯的恐惧,不仅与夏异姓的诸侯,就是与夏后氏同姓的诸侯也先后叛离夏桀。仲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商。汤见到仲虺以后非常高兴,向仲虺请教了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了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人心所向是商。他鼓动商汤蓄积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剪除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见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为左相,参与国政。

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仲虺的治国之道曰:“乱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国之利也。”这里讲的“国之利”,即《左传·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乱、侮亡、兼弱也”。

2.出身奴隶的右相:伊尹

公元前16世纪,中国奴隶社会发生一件大事:商汤消灭夏桀,改朝换代,建立了商朝,定都亳邑(今河南商丘北)。辅佐商汤实现这一伟业的相,叫伊尹。伊尹(公元前1649—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生于莘国(今河南洛阳伊河)。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伊尹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相。

夏桀荒淫无道,嬖爱美女妺喜,宠信佞臣,杀害忠良,敲诈勒索百姓,激起天怒人怨。东方的方国商,迅速崛起,出了一位杰出首领叫子汤,也就是商汤。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妻,有莘氏之女带来一名家奴,作为陪嫁。家奴姓伊名挚,后来被商汤重用,才叫伊尹,一叫保衡。“尹”和“保衡”都是官号,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伊尹是个有头脑有谋略的奴隶。他随女主人到了商国后,任务是司厨,负责给商汤做饭。他的奴隶身份,决定了他不能直接面见商汤,陈说自己的政治见解,因此故意在饭菜的滋味上做文章,有时做咸,有时做淡,以便引起商汤的注意。果然,商汤发现了饭菜味道的变化,接见伊尹,询问原因。

伊尹抓住这个机会,从饭菜的滋味说起,引申至修身齐家治国的大道理,说得头头是道。他特别说到“九主之事”,即分析三皇五帝和夏禹治理天下的经验,独具真知灼见。商汤大喜,觉得伊尹是个人才,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举任以国政”,即任用他为国相。伊尹为相,竭诚辅佐商汤,使之成为开明的国君。一次,商国宫廷里长出一株楮树,数日内长得很粗很粗。商汤觉得奇怪,说:“这是什么东西?”伊尹说:“楮树。”商汤说:“它为何长到宫廷来呢?”伊尹说:“楮树习惯于长在潮湿的洼地里,属于野生植物;现在长在宫廷里,可能是不祥之兆。”商汤说:“那可怎么办?”伊尹说:“臣以为,妖象是灾祸的预兆,吉祥是幸福的先声。见到妖象赶快做好事,灾祸就可以避免;见到吉祥却做坏事,幸福也不会到来。”商汤从伊尹的话中得到启示,斋戒沐浴,清除杂念,夙兴夜寐,吊唁死者,问候病人,赦免罪犯,赈济贫苦。说来也怪,没过多久,楮树就消失了,妖象不攻自破,国家更加兴旺。

商汤当时还是忠诚于夏朝的,特将伊尹推荐给朝廷,辅佐夏桀。夏桀恣意追求享乐,酒池肉林,醉生梦死,致使许多官员投奔商国。他们唱道:“江水泛滥,汹涌澎湃;大小船只,均遭破坏。我们的国君快要灭亡,赶快到亳都去,那里是个很大的地方!”他们走在路上,继续唱道:“快乐呀快乐呀!坐骑矫健,马匹肥壮,离开这鬼地方,去到那好地方,为什么不快乐呢?”伊尹给夏桀进言,说:“主上不听臣言,大命将至,亡无日矣!”夏桀溘然而笑,说:“你说的是昏话!吾有天下,犹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也!”伊尹看到夏桀执迷不悟,不可救药,重新回到亳邑,鼓动商汤实行仁德,收揽人心,夺取夏朝的天下。

伊尹庙

夏桀意识到商汤是一大威胁,将其囚禁于夏台(今河南禹州市南)。伊尹积极活动,给夏桀送去许多礼物。夏桀遂将商汤释放。这一释放,等于是放虎归山,夏朝的灭亡指日可待。商汤在伊尹的谋划下,首先剪除夏朝东方的羽翼,攻灭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一带)等方国。然后停止对朝廷的进贡,试探夏桀的反应。夏桀大怒,命九夷族进攻商汤。这说明,夏桀还有一定的实力。伊尹审时度势,劝说商汤恢复进贡,上表请罪,以换取积攒力量的时间。

一年后,九夷族愤恨夏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乱。商汤和伊尹认为灭夏的时机成熟,发兵进攻夏桀。商军与夏军大战于鸣条(今山西安邑西),商军大败,夏桀带着妺喜,逃亡后饿死。夏朝灭亡。商汤回师亳邑,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汤建立商朝七年后病死。太子太丁早卒,伊尹拥立商汤第二个儿子为国君,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在位三年病死,伊尹拥立商汤第三子为国君,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在位四年病死,伊尹拥立商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为国君,是为帝太甲。

伊尹作为四朝元老,写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文章,教导帝太甲应遵循商汤时的政策和法制,努力做一位仁德国君。帝太甲开头两年,还算规矩,但从第三年起就变得荒淫了,“不明,暴虐,不遵(商)汤法,乱德”。伊尹多次规劝,帝太甲依然自行其是,置若罔闻。伊尹为商朝的江山着想,只好把国君送至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偃师东南)居住,让他进行反省。这一事件,史称“伊尹放太甲”。

帝太甲被“放”期间,伊尹以相的身份,“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想到祖父商汤创业的艰辛,对照自己乱德的行径,百般感慨,“悔过自责”,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伊尹看到帝太甲反省有了成效,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回到国都,还政于他,自己仍居相位,忠心地辅佐国君。帝太甲吸取了教训,勤于政事,修德爱民,诸侯咸朝,百姓以宁。伊尹深感欣慰,专门写了《太甲训》三篇,称颂国君的功德。帝太甲在位23年病死。伊尹又拥立其子为国君,是为帝沃丁。

不久,伊尹病死,终年100岁。他死时,大雾三日,天地不辨。帝沃丁为表达对这位功臣的敬意,特以天子之礼予以安葬。伊尹从奴隶而为相,一生辅佐商朝五位国君,特别在摄政期间,没有趁机篡位,而是改造了帝太甲,继又归政于国君,表现了忠臣贤相所有的品质。正因为如此,他与后来的姬旦、管仲等人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管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伯。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

1.网开三面

商丘商汤庙

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而且东南西北四面都张挂上。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地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地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要往左面,就从左吧,要往右面,就从右面吧,要高就高飞吧,要下来就下来吧,就到我的网中来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仲虺和伊尹听了以后,都称颂说: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一面”的成语故事。

商汤“网开一面”的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也就是诸侯们听说了以后,都齐声称颂说:“汤是极其仁德的人,对禽兽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40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2.讨伐无道

当时,夏朝的统治者桀昏庸无能,整日沉迷于美酒和女色之中,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管理什么国家大事,因此,国力一日比一日衰微,百姓们也都恨死了可恶的桀,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取代他。

汤看到桀越来越失去民心,就暗暗打定主意,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先把各路诸侯笼络到自己的门下,然后再共谋大计,进军夏国,取代桀的位置。

为了拉拢其他诸侯国,汤就在国内大力发展农业与畜牧业,使得商国国内,牛羊无数,田地万顷,粮仓中的粮食多得都吃不完。当别的国家发生了天灾或是饥荒,汤都会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肉去救济这些国家的人民,这样一来,不但各诸侯国的国君对汤感激不尽,而且各国的人民也都非常尊敬和拥护汤,汤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

可是也有不把商国的强大当作一回事的。

商国附近有一个小国有洛氏,人口稀少,比较贫穷。可有洛氏的国君却偏偏是一个爱讲排场,挥霍无度的人。他总是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去为他修建宫殿,可是,往往有很多人在修建宫殿的时候就因劳累和饥饿而死去了。

汤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立刻派人送去了粮食和牛羊,并告诫有洛国君不应该如此劳民伤财,应该让人民回到农田中去种植粮食。

有洛国君根本不理会汤说的那一套,继续让国民为他建造宫殿。于是,汤就派兵一举攻灭了有洛氏。

此后,汤又相继灭掉了一些小国,使自己的力量日趋强大,渐渐地形成了可与夏桀势均力敌的国力。

3.汤祷桑林

汤建国不久,商王畿内发生了一场旱灾,延续了7年,在后5年中旱情很严重,烈日暴晒,河干井涸,草木枯焦,禾苗不生,庄稼无所收,人民困苦异常。虽然旱灾刚发生时,伊尹也教民打井开沟,引水灌溉农田,但是旱情愈来愈严重。

商代食器刘鼎

天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商代统治者们却把这看成是上帝所为。卜辞就有“贞(问):不雨,帝隹(旱)我”(《龟》1.25.13)。意思是:不下雨,是上帝给我的旱灾。还有“戊申卜,争贞:帝其降我(旱)。一月,戊申卜,争贞:帝不我降”(《丙》63)。这也是商王武丁时期正反两问的卜辞,意思是:一月戊申这天占卜,史官争问道:上帝会降旱灾给我吗?上帝不会降旱灾给我吗?因此自从天旱发生后,汤就在郊外设立祭坛,天天派人举行祭祀,祈求上帝除旱下雨。古代在郊外祭天叫作“郊祀”。最初的郊祀仪式是燃烧木柴,用牛羊猪狗这些家畜作上供的牺牲,这种烧柴祀天的祭名叫作“燎”。汤命史官们在郊外祭上帝,史官手捧三足鼎,鼎内盛有牛、羊等肉作供品,向天地山川祷告说:“是不是因我们的政事无节制法度?是不是使人民受了疾苦?是不是因官吏受贿贪污?是不是因小人谗言流行?是不是有女人干扰政事?是不是宫室修得太大太美?为何还不快快下雨呢?”这是史官受汤之命,说了6条责备自己的事以求上帝鬼神赐福降雨。尽管汤命史官天天祭祀,苦苦哀求,上帝仍然没有赐福降雨。

大旱延续到第七年的时候,汤见郊祀也不见下雨,就命史官们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了一个叫桑林的地方设了祭坛,他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举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以后也未见下雨,后来就占卜为什么不下雨。史官们占卜后说:祭时,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牲。就是将活人放在柴上焚烧后让被烧的人上天去祈求上帝降雨。汤听了以后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为民,怎能用人去焚烧?用我来代替吧!”于是命把祭祀的柴架起来,汤将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人的没有才能,使上帝鬼神伤害人民的性命。”祷告毕,他便坐到柴上去(有说是用发和指甲来代替其身),还没有焚烧柴时,正好就下起了大雨。这是一种巧合,久旱必有大雨是自然界的现象,但汤的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敬佩和颂扬。因为在迷信思想的统治下,人民还不能完全认识自然现象,下了雨,旱灾解除,人民就用歌唱来颂扬汤的德行。汤就命伊尹将人民这些歌词收集起来,编了乐曲,取名为《桑林》,也叫《大濩》,这就是后世人们称作的“汤乐”。不过汤乐很早就失传了。

对此,《吕氏春秋·顺民》中有具体的描述:“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磿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汤祷桑林”不是虚构的故事。因甲骨文中有一“烄”字,是个象形字,原形上作立一正面人形,下作一火形,卜辞中用作祭名,是郊祀之祭。《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杜预注:“巫,女巫也,主祈祷请雨也。”故“烄”为焚烧人以求雨。《淮南子》中有“汤时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汤曰:我本卜祭为民,岂乎自当之。乃使人积薪,剪发及爪,自洁居柴上,将自焚以祭天,火将燃,即降大雨”。武丁时期卜辞有“贞:勿,无其雨?贞:咙,有从雨”。证明商自汤以来郊祭祀天求雨都是用人作牺牲,只是汤不愿在刚建国时就以此伤害民心才以自己的发爪代替。此亦说明商王朝初年汤是实行的“以宽治民”政策,故商族的统治才得以巩固和发展。

自汤“祷于桑林”求雨以后,商王们遇天旱求雨,就使用了这种焚烧人的祭祀,这种祭名叫作“烄”。甲骨文中烄是个象形字,原形就像一个人站在火上被焚烧。卜辞有“其烄大有雨”的记载。还有很多用烄祭来求雨的卜辞。当然商王不会为了祈求下雨而焚烧自己,而是用奴隶来做牺牲品,甲骨文中反映出这种被用来焚烧求雨的人,大多是女奴隶。商代以后,烄祭发展成为焚烧巫(女神婆)来求雨。

旱灾解除以后,汤更加受到四方诸侯、方伯的拥护。他仿照夏朝帝王6年一巡狩的制度,开始了第一次巡狩。在巡狩过程中,诸侯、方伯们都向他进献贡品方物。回到商王都以后,汤对伊尹说:“我想下一道令,根据各方所出产的物品,规定四方诸侯朝贡进献的种类。这样四方诸侯也容易备办,而王朝中就会样样都有。”伊尹就受命制定了每年四方进贡物品种类的规定,并向四方诸侯、方伯们宣布:正东方地区各国离海近,主要进献鱼皮制的器物、乌鲗鱼酱、锐利的剑。正南方地区各国出产丰富,犀牛、大象产得多,主要进献犀牛角、角牙、珠玑、玳瑁、翠羽之类。正西方地区各国地广山多,主要进献丹青、赤色、白色的颜料,以及龙角、神龟之类。正北方地区各国地广野物多,主要进献骆驼、野马、各种良马和良弓。此令下后,四方诸侯、方伯都欣然应承。

早在商朝武乙时,商曾授给居住西部的周族首领季历以征伐大权,命其率兵西征,灭程、义渠等部,季历为表示对商王朝的臣服,还亲带贡物到商来朝见,受到武乙的赏赐。文丁即位之后,周季历对商朝仍勤劳王事,文丁继位后第二年,居住在燕京山(今在山西静乐北)的燕京戎反对商朝,季历率兵征伐,结果反倒被燕京戎所击败。两年之后,居住在余吾(今在山西长治西北)的余吾戎反对商朝,季历又率兵去征伐,将其打败,余吾戎投降周人。于是季历遣派使者到商向商王文丁报捷,文丁听了十分高兴,并任命季历为商朝牧师(地方长官),管理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事宜。又过了三年,季历开始征伐始呼戎,打败了它,使之投降臣服。几年以后,季历再次出兵。又征伐了翳徒戎,将其俘获的三名翳徒戎的首领,向商王献捷。眼看季历相继征伐了西部地区许多戎人部落,扩大了土地,掠夺了财物,俘获了大量人员使其为奴,从而增加了势力,商王文丁见周人越来越向东发展,开始对周产生猜忌,十分融洽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开始有了改变。

文丁借季历献俘报捷,装作高兴,还以祭祀时所用美玉、所雕制盛酒的圭瓒和以黍、香草酿制的香酒赏赐季历,这在当时是一种最高的奖赏了。文丁又加封季历为西伯,命其统领西部地区,季历也非常开心。住了段时间后,季历向文丁辞行,要返回周地时,文丁不准,只许其随从回国,而将季历囚禁起来。经此突变,连气带恨的季历便死在商朝了。

季历死后,其子昌继位为周侯。两年后,文丁也死了,帝乙继了王位。昌为报父仇,准备兵力向商进攻,而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采用了和亲的办法来缓和与西部周人的矛盾。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

帝乙有一胞妹,生得端庄秀丽。为了与周人和亲,帝乙先派遣使臣到周,先向周侯昌表示歉意,表示双方父辈所做之事业已过去,商王现在想将自己的妹妹嫁与周侯昌为妻,使双方结为亲家。当时周族的势力虽然逐渐强大,但要与商王朝相抗衡,恐为时尚早。周人准备伐商,如今的商朝势力虽不如前,毕竟还是统率全国的天子,叛商者还不及臣商者多,讨伐并无十分把握,不如先行和好。考虑来考虑去,周伯答应了和亲一事,又备办了贡物,遣使臣入商朝见商王帝乙,商定吉日迎娶帝乙之妹。帝乙当然更加高兴,不但亲为选定迎亲之日,还特意准备了十分丰厚的陪嫁财物,派自己的亲军卫队护送其妹到周成亲。为了极力拉拢周伯,还命昌继其父为西伯,昌也尽力将婚事办得隆重盛大,亲自去渭水相迎,造船在水中搭成浮桥。周人自称“小邦周”,而今能同商王之妹联姻,觉得是“天作之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

帝乙嫁妹与周,使恶化了的商周关系得以恢复。帝乙可以征伐夷方,专门对付东南方的敌人。而周人在西部力量得以日益增强。

妇好(生卒不详),好姓(同子姓),我国有历史记录(甲骨文)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妇好雕像

在那荒荒漫漫的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20世纪30年代中,发掘了一些崇天祀神的时代留下来的、湮灭在岁月中的贵重信史坐标,这里有商代中兴之主,第23代商王武丁的王陵墓穴。40年后的1976年,一座完封的甲骨坑在殷墟小屯宫殿基址区内出土,墓葬坑的主人拥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甲骨、大钺和发笄,还有来自海外的货贝等等,表示墓葬坑主人是个很富有的王、祭司、大将军,而且是一位女子。这就是妇好墓。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

“妇好”在商代的甲骨文里出现过200次之多,她是武丁的第一任王后、国家的重臣,也是一方诸侯国之王。

妇好墓穴玉凤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她曾统兵1.3万人攻鬼方,俘获大批羌人,成为武丁时一次征战率兵最多的将领。她还参加并指挥了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著名将领沚戛、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对巴方作战中,率领沚戛布阵设伏,断巴方军退路,待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予以歼灭。这是中国战争史上记载最早的伏击战。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妇好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为武丁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她曾率兵镇压奴隶反抗斗争,竭心尽力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和特权,深受武丁宠幸,被封于外地,担负守土、从征的重任。

妇好不仅是一位女王将,还是一位外交大使、政务要臣、警政大员、亲善大使,辅佐武丁理政务,简直就是天纵神能的全才,足见她的超凡才干和武丁对这位王后的信赖倚重。可惜,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纣王荒淫无道,身边尽是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他们总是帮纣王出歪点子,坏主意,使得纣王更加心安理得,肆无忌惮。

1.屡谏无效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在所有的王公大臣中,也有那些不满于纣王所作所为,敢于向他提出批评的人。当然,这些人所得到的下场,几乎都很惨。

首先,就是纣王的哥哥——微子启。

他是一个善良贤德的人,沉稳而干练,不知道比他的弟弟要强上多少倍呢!可惜他当初没有被立为国君,否则的话,国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了!

他多次劝谏纣王要善待百姓,不可过于荒淫,可纣王就是不听他的。

一次,他到鹿台去进谏纣王。刚来到内宫,就看见纣王正搂着妲己在看一群裸体的男女狂舞,他又生气又难过。

纣王见从来不懂得享受的哥哥来到这里,还以为他开了窍,就立刻满脸堆笑地说:“兄长,你也来了,真是少见呀!来,不如和我们一同乐乐吧!”

微子启哪有心情做这种事啊,他淡淡一笑地说道:“我今天来,是有一件事要禀告大王!”

“哦?有什么事?快快说来。”

微子启慢慢说道:“当年,商祖汤历尽千辛万苦,才创下商的基业,他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应该被我们这些后世子孙牢牢记住。我们应该时刻以江山为重,继承先帝遗志,统治好国家,以至千秋万代。而如今,你却不思朝政,只知道自己快乐,不问百姓的疾苦,不管诸侯的纷争,长此以往,国家怎么能够治理得好?”

此时,纣王再也忍受不了了,一脚踢翻了眼前的桌子,冲着微子启大声喊道:“不用你来教训我!你给我滚!”

微子启这次的劝说失败了,但是他并没有灰心,在这以后,他又多次进谏,可是纣王始终不听,甚至威胁说,如果他再说这种混账话,就别怪纣王不念兄弟之情了。

微子启见弟弟根本无悔改之意,也觉得再这样劝下去,也根本没有什么用,于是,就逃到别的地方去了。

老臣商容是朝廷的有功之臣,大臣百姓都十分尊重他,如今国家处在危难时刻,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就去劝解纣王。纣王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毫不念他为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反而把他的官给罢免了。

贤臣祖伊听到这件事后,去见纣王,说道:“上天已经在告诉我们商朝的命运了,聪明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前景不妙,最近我们去占卜,算出的也是凶运。这并不是先王不帮助我们,而是大王你要逆天而行。你自图享受,暴虐狠毒,使得每一个人都不能安心吃饭,像商容这样的对国家忠心赤胆的老臣,人们说到他,没有不从内心里崇敬的,而你无缘无故罢免了他的官职,当面侮辱他,难怪我听人说,老百姓没有不想你快快死亡的,上天为什么不来惩罚人间这些有罪之人,那个对国家有益的新王为什么不到来?今天我观你的所作所为,我信了。”

这一席激烈的言辞同样没有改变纣王的行为。

2.比干剖心

在朝廷中,还有一个对商王朝非常忠心的老臣,他就是纣王的叔父——比干。

比干

比干生性刚直,性格倔强,对于纣王的残忍暴行和荒淫无度,早有不满,同时,又看到那些敢于向纣王直谏的忠臣也都相继惨遭杀害,他的心里无比的悲痛与伤心,他是多么希望纣王能够改邪归正,重振朝纲啊!

一次,他来到鹿台,见纣王和妲己仍在那里饮酒作乐,很是气愤,于是,就将大臣和百姓对国家的担忧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同时告诫纣王不可再荒淫残暴,否则江山不保。纣王听后大发雷霆,一点也不给他面子,叫人将他轰了出去。

比干仍不甘休,站在宫里三天三夜,等待时机准备再对纣王进行一番说教。

到了第四天,纣王从内宫出来,见比干还在这儿站着。本来还未消气,现在更是愤怒至极,大吼道:“你这老匹夫,总是倚老卖老,告诉你,我才是一国之君!好吧!人家不都说你是圣人嘛,听说圣人都有七个心眼,既然如此,那我今天倒要看看你到底是不是有七个心眼。”

说完,纣王就命人将比干的心挖了出来,可怜的比干就这样惨遭杀害了。

敢于直谏的忠臣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自此以后,哪还有人敢在纣王面前指责他的不是!

没有了贤臣的辅佐,商王朝也就在纣王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灭亡。

3.箕子装疯卖傻

箕子是纣的庶兄,为帝乙的庶妃所生,比纣年长几岁。因为他有一块封地在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封为子爵,故人称“箕子”。他的名字叫什么,现在已经不清楚了。箕子对纣当殷王能否治理好国家十分关心。他头脑灵敏,能见小知大。有一次,纣吃饭要用象牙筷子,箕子就开始感到不安。他感叹道:“用象牙筷子吃饭,那么盛饭菜和饮酒的器具一定不会用粗陋的土器,而必将用犀牛角或美玉做的杯子,用象牙筷、美玉杯一定不会吃普通的饭菜,而必将吃牦象肉、豹子胎这些珍奇美味之物,吃牦象肉、豹子胎的,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住在茅屋之下,而必将锦衣九重而建筑广室高台,出门时驾起豪华的马车。奢侈浪费、滥用民力之风从此开始,发展下去将会怎样呢?令人忧虑啊!”果然不多时,纣开始大建宫室,造起酒池肉林,挥霍财物,纵情享乐,不顾百姓的穷困和国家的危亡。对于纣的所作所为,箕子也作过劝谏,但纣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行我素。

等到王子比干因直言极谏被纣挖心处死,纣的长兄微子启听说如此惨祸逃亡失踪,有人劝箕子也远走高飞,以避灾难。箕子冷静地分析说:“知道君不会听你的话还要去劝谏,这是愚蠢的行动;但如果当臣下的因谏君不听而逃亡出去,这是彰明君主的罪恶而自己取悦于小民,我也不忍去做那样的事啊!”箕子知道谏纣无用,又不肯逃亡而使君的罪恶在民间流传,于是就披头散发,假装疯子,混在奴隶中间。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别人认为箕子精神错乱,能够原谅他不去劝谏;另一方面可以使纣认为箕子是精神病患者,而不加害于他。

箕子虽然蓬头垢面,装疯卖傻,内心却十分痛苦。他经常隐藏起来,独自一人弹奏三弦琴,嘴里哼着他自己编的小调,神情抑郁悲伤。后来人们把他编的小调唱词搜集起来,成为一本文集。因为箕子虽然怨恨失意,犹守礼义,心胸坦然,不改其贞操,所以把这本唱词文集题名叫《箕子操》。可惜这本凄楚动人的唱词文集后来散失了,没有流传到今天。

箕子装疯卖傻的行为并未能逃脱纣的惩罚,最后还是把他囚禁起来,关在一间牢房里,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但当时人们却给了箕子很高的评价说:“箕子尽其对君主的忠心,见到比干的惨死,为免遭其祸而伪装如此,真是既仁且智,到了极点!”纣的三个亲戚,王子比干、微子启、箕子,在纣作恶多端、国家危难之际,各有不同的表现和遭遇,也显示了各人的思想品格和临事决断的个性。

商纣身边有许多佞臣、谀臣和奸臣,他们或者向纣虚报天下太平,使纣长期沉湎酒色或者出谋划策,帮助纣抢掠美女钱财;或者挑拨离间,陷害忠良。纣的昏庸残暴,全靠这些人为虎作伥,充当爪牙。随着商朝的灭亡,这些人也得到了他们应有的下场。

1.对助纣为虐者斩首示众

谀臣费仲,是商纣的执政大臣。他经常出点子,教纣如何搜刮财物,又在纣面前拨弄是非,告诉纣哪个诸侯和大臣是危险人物,应加防范和诛杀。对西伯昌,他就曾经唆使纣囚禁过,并多次劝说纣加以诛杀。还有一个佞臣左强,也是纣非常宠幸的人物。他经常教纣如何物色美女,纵情享乐,如何对忠臣施以酷刑,对诸侯施加压力。武王攻入商都,当即把这两个助纣为虐的奸臣斩首示众。

2.创作靡靡乐舞者投水身亡

有一个乐官名师延,最善于制作靡靡之乐。纣喜欢在靡靡之乐的伴奏下看美女跳舞,这些靡靡之乐大都是师延创作的。他一面创作和教人演奏靡靡之乐,一面训练舞女进行各种妖冶的舞蹈,以满足纣的淫欲。纣终日沉醉在音乐舞蹈里,不理朝政。有人称师延创作的音乐是“亡国之声”,创作的舞蹈是“亡国之舞”。师延得知商朝兵败,便向东逃到濮水,在今河南范县南。他心想自己的一生都为纣寻欢作乐而创作靡靡之音、绵绵之舞,臭名昭著,周军肯定要惩罚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便自投濮水,溺水身亡。据说自师延投水身亡后,濮水上经常传出靡靡之音,闻此声者就有亡国的危险。这当然是出于后人的编造,但由此可见师延作乐编舞,在促使商纣灭亡中所起的作用。

3.父子帮凶的可耻下场

商纣还有两个宠幸的大臣,名叫蜚廉和恶来,他们父子俩都是后来秦国国君的先祖。蜚廉是个飞毛腿,行走特别快,恶来异常有力,一人可以抵挡数人的搏击。

商代玉戈

这样,蜚廉就当了纣的通信员,恶来当了纣的保镖,经常出入在纣的身边。恶来喜欢说别人的坏话,有不少诸侯和大臣因为恶来的诋毁而受到纣的惩罚,因此积怨很多。周武王伐纣时,恶来狂妄不服,周军很快把他杀死。其时蜚廉在北方为纣置办石棺,好让纣死后躺在坚固的石棺中。办好差事回来,纣已自杀,他就在霍太山,即今山西霍山上建了一个祭坛,向纣报告办事经过。据说,蜚廉在霍太山上得到同样一口石头棺材,上面刻有字说:“上帝命令处父不参加殷乱,赐你石棺以华耀氏族。”刻字中的“处父”是蜚廉的别号。蜚廉被上帝赐死的故事,当然是编出来的。实际情形是,蜚廉得知儿子恶来在战争中牺牲,自己又不能再回到朝歌,十分伤心。不久就病死了,死后就葬在霍太山上。蜚廉和恶来,这一对父子帮凶,同样没有好结果。

1.商王武丁有三个正妻

商朝社会,名义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统治阶级的贵族往往三妻四妾。在许多妻妾中,社会规定,只有一个是正妻,其他的都是妾,俗称“小妻”。历代商王除了一个正妻为王后外,还有不少妃子。王后死后,可以再立一个王后。原配正妻和后来续为正妻的,死后都要在宗庙中列位供奉。后人祭祀先王时,有的配以正妻同祭。祭祀时称正妻为“先妣”。从商代甲骨文看,武丁的正妻在祭祀卜辞中有妣戊、妣辛、妣癸三个。这说明,武丁除了原配正妻外,至少以后还续配了两个正妻为王后。据史书记载,武丁在位59年,他的寿命有“百岁”。这样长寿的帝王,有三个王后是很自然的。

2.长子孝己立为太子

武丁的原配正妻生有一子,因为是己日生的,所以叫“祖己”。祖己为人诚恳憨厚,特别孝顺父母。父母的饮食起居、冷暖病痛,他都挂在心上,精心照顾。传说他一晚上要起来五次,看看父母睡得好不好。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长辈和亲戚朋友,所以大家又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孝己”。

古代祭祀祖先时,往往用受祭祖先的子孙一人来充当死去的祖先,接受人们的礼拜。这充当祖先的人,叫作“尸”。孝己因为老实厚道,亲戚长辈都喜欢他,而且他又是武丁的长子,所以王族祭祖时,经常叫孝己当“尸”。当尸的人祭祀前要洗去身上的污垢,换上清洁的衣服,同时要不吃荤腥,不饮酒,戒除一切嗜好,在一间清洁的房屋中住上三天至七天,这叫作“斋戒”。孝己对于当尸和斋戒,总是乐呵呵地听从亲戚长辈的安排,从无二话。由于受到王族中大多数人的喜爱,武丁早年就立孝己为太子。

3.继母加害,父亲昏庸致恶果

可是,孝己的母亲在孝己正要成年时突然去世了。父亲武丁在原配正妻去世后,不久又续立了一位正妻做王后。孝己对于继母,虽然格外地尽孝,但继母时常在武丁面前说他的坏话。武丁的后妻也生有一子。为了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后妻不惜采用捏造事实、恶意诽谤的办法来加害孝己。武丁在后妻不断的谗言蛊惑下,狠了狠心,把孝己流放到远处。孝己是个意志脆弱的人,他受不了如此的冤枉和虐待,在流放之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没有多久,便因忧愤过度猝死在野外。

前妻之子早年丧母受到继母的虐待,父亲因为听信后妻谗言而迫害前妻之子,这本来是一场相当普通的家庭纠纷,但是,孝己之死却牵涉到王位的继承问题。孝己懦弱老实,只有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武丁昏庸,听信妇人之言,造成了不可弥补的错误和损失。这种行为,自然受到王族亲戚、大臣和人民的指责,在武丁的一生行事中,留下了一个不小的污点。

1.为求荣华富贵把女儿扔进火坑

商纣王专制暴虐,胡作非为,为了巩固政权,就拉拢一批势力做爪牙。当时商纣任命西伯昌、鬼侯、鄂侯为“三公”,这是商纣宫廷中最高的官职。“西伯”就是周侯。商纣继续任命周侯昌为西伯,当西方诸侯之长。鬼侯有的书上记载为“九侯”,其诸侯国的位置在今河北磁县西南,就在商王畿的北边。其诸侯国在今河南沁阳市,位于商王畿的南边。

鬼侯当了商王朝的三公,喜出望外,受宠若惊。鬼侯有个女儿,生得如花似玉,十分美丽。他知道商纣喜欢女色,为了讨好商纣,竟把自己的女儿进献给纣。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把亲生女儿往火坑里推,这样的人,不但失去了做父亲的起码道德,其结果往往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2.不愿苟合招来杀身之祸

商代母鼓铜方罍

果然,商纣看见鬼侯的女儿眉开眼笑,立刻就想动手动脚。鬼侯的女儿早就听说商纣玩弄女性的种种行径,对商纣有一种憎恶的情绪。后来又听说商纣与妲己整天泡在一起,在酒池肉林中做乌七八糟的勾当,心中更增添了厌恶的感情。现在见到商纣又要来糟蹋自己,便躲闪回避,公然表示不愿意。这一来,惹怒了商纣。当时,妲己正好来到商纣身边,见鬼侯女儿容貌美丽,商纣喜新厌旧,不禁醋性大发。她一边哭泣,一边编造谎言,说鬼侯的女儿早已与一男青年私定终身,有了关系。商纣一听此言,更加怒火中烧,立刻命人把鬼侯的女儿拉出去斩了。商纣又想到,鬼侯竟把这样的女儿进献给自己,岂不存心使自己难堪!于是,命人把鬼侯也一起杀了,并处以醢刑,即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

3.替好友辩解被晒成肉干示众

与鬼侯一起做三公的鄂侯,平时与鬼侯感情甚好,他听说鬼侯因为进献女儿惹出祸来,就立刻来到商纣面前进行争辩。鄂侯对好友及其女儿的被杀表示万分悲痛,哭述鬼侯对商王本是一片忠心,他的女儿也是一个忠贞纯洁的少女,从来没有半点不轨的行为;鬼侯效忠商王得到如此下场,这在大臣中将会产生什么影响!鄂侯的感情激昂慷慨,哭诉声、争辩声越来越大。商纣感到鄂侯态度蛮横,对自己不尊重,于是,命人对鄂侯处以脯刑,即把鄂侯杀了后晒成肉干示众。

商纣一怒之下杀了三人,斩了鬼侯的女儿,把鬼侯剁成肉酱,把鄂侯晒成肉干,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商纣如此惨无人道,天下的诸侯和人民都对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纣王的名声和处境越来越坏。

箕子,名须臾,与比干、微子同为商代三位仁人。箕子本是商王朝贵族,在商纣王时期曾辅佐朝政。

由于不满纣王花天酒地,使用奢侈品,箕子最终被商纣王囚禁。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但箕子不愿意臣仕周朝,率领商遗民5000人向东北移民,并到达了古朝鲜地区的大同江流域,建立了箕氏朝鲜,这也是被史学界公认的古代先民大规模走向域外的开端。至于箕子进入朝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陆路,由华北过辽宁、吉林入平安北道或咸镜北道地区;一是水路,由山东半岛到达辽东后沿海岸到朝鲜西北海岸,或直接渡海到达朝鲜。周武王对殷商遗民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具有拉拢、争取各方国、部落支持的战略意图,是具有外交大局观的重要举措。至于“因以朝鲜封之(箕子)”,也只是不得已形势下的顺势而为。周王朝没有追杀箕子所率领的商遗民,而是承认了箕子对古朝鲜的统治权,并没有要求箕子国履行诸侯国应该承担的对周天子朝觐贡献的职责。但是,箕子显然故土难忘,曾经回到中原并朝见周王。而且,周武王还借机向其请教治理国家的“洪范九畴”。

箕氏朝鲜在箕子的治理下,国力不断强盛,存国达900多年,直到西汉初年被燕人卫满所灭。灭国后,箕氏又南下,使箕氏朝鲜在半岛南部延续200多年。在春秋战国之际,中原礼崩乐坏,但在朝鲜尚存华夏古风,正是箕子的功绩,所以孔子称此地(古朝鲜)有“君子”。中国历代王朝出使朝鲜的使节,都要前去拜谒位于平壤附近的“箕圣陵”。

箕子

唐史并不如烟·第六部:元和中兴宁府有女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修订版)基因的谋杀军统内幕隋乱6·广陵散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修订版)她在冥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