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夏商周(王朝风云) > 第二章 八百年周室风云

第二章 八百年周室风云(1/1)

姜尚(约公元前1118—公元前998年),西周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字子牙,东海(现江苏、山东一带沿海)人。

姜尚踏上历史舞台正值商朝末年。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名叫商纣,是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商纣王生活极其奢侈腐化,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命成千上万的劳工不分日夜地为他修建了一座高台,称为“鹿台”。高台长三里,高千尺,上面饰满奇珍异宝。他还在院内挖出方池,在池中灌入美酒,称为“酒池”;在池边树林中挂上肉块,称为“肉林”。另外,纣王还有一个美艳绝伦的妃子名“妲己”。他非常宠幸妲己,为了讨她的欢心,整日不理朝政,沉湎于宴饮荒淫之中。

明戴进《渭滨垂钓图》

不仅如此,纣王残暴成性。为了修鹿台,无数劳工死在沉重的劳役中。他命人打造一根铜柱,内置炭火,待铜柱烧红之后,将人衣服剥光,绑在铜柱上烫烙,称为“炮烙”之刑,专门用来惩处那些直言上谏,不按自己意愿办事的大臣。

姜尚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早年贫困,曾在棘津司厨卖过饭,在朝歌屠过牛、卖过肉,还做过小官,但深感纣王的无道而抑郁不得志,最后辞官而去。妻子马氏也离开了他。于是,无牵无挂的姜尚决定周游列国,寻一贤明君主佐之。后来,他听说西伯姬昌在西岐尊老且怀雄心大志,于是不远千里跋涉到西岐。姬昌久闻姜尚之名,便封他为宰辅,即宰相之位。

西伯侯任人唯贤,姜尚也急于施展才华,以报“伯乐”识才。第二天,姜尚就上疏奏道:“鸷鸟将要捕击时,必先弯曲其身子,收敛翅膀;猛兽将要捕斗时,必先垂下耳朵,趴在地上。大王要行动之时,必先装出愚钝的样子。”并提出了“修德以安内,施奇以谋商”的方针。

姬昌非常信任姜尚,也采用了他提出的方针,对内实行农人助公田纳1/9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的政策。君臣的默契配合,使得西周迅速兴盛起来。

西周兴盛之后,姜尚开始了他的扩张计划。首先,调节了芮、虞之间的矛盾,使之成为自己的盟国。接着,征犬戎、伐密须、渡黄河,征邗灭崇,逐步翦除了商的羽翼,最后达到了“天下三分,二分归周”的局面,为一举灭纣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周的版图已经非常大,为了方便治理,姜尚建议,文王迁都丰京。不久,文王死,武王姬发即位,尊姜尚为“尚父”。姜尚又助武王推行善政,并教导之慎于行赏,使西周的政治愈加清明。公元前1046年,姬发与姜尚一同率领周师沿渭水循黄河向孟津进发。为了显示其不夺胜利誓不罢休的决心,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姜尚命令将船只全部烧毁,桥梁尽数拆除,以示此次出征已无退路。行军途中,忽然一阵狂风将军中大旗折断,接着又出乎意料地下了一场大雨。武王命人占卜,卦象显示不利。有人建议姜尚退兵,姜尚非常生气,说:“今纣王将比干挖心、将箕子囚禁,重用蜚廉之流的贪官污吏,伐之有何不当?用枯草占卜,能指望有什么结果?”仍令进兵。

两个月后,武王的部队在商朝都城朝歌外的牧野与商纣王的军队对峙。商朝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大多数都是临时凑集的奴隶,他们早已恨透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盼望有人早日推翻纣王,使他们获得解放。所以战事一开始,他们不仅没有抵抗周军的进攻,而且反戈一击,商纣王的几十万大军瞬间就溃不成军,土崩瓦解了。

纣王率领残兵败将逃回城内,感到穷途末路,气数已尽,于是穿上锦绣衣服,聚集起搜刮来的珠宝,登上鹿台,命令手下架起干柴,一声长叹,自焚而死。商朝的江山也随之化为灰烬。

姬发和姜尚率军杀入朝歌,发现纣王已死,于是宣布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安抚好朝歌的百姓之后,姬发和姜尚凯旋还师。不久,武王建都于镐,周朝正式建立,史称西周。

武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谋士,共封了71个诸侯。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兴周灭商建立了功勋,以首功封于齐,建都营丘。然而姜尚并没有马上离周,而是先辅佐武王推行了安周大计。经过多年战乱,人心思定,盼望着明君临朝,生活安定。姜尚佐武王依民情、顺民意行事,攻破商都后即把纣王横征暴敛的金银财宝、锦缎粮食分发给百姓。姜尚还辅佐武王接受商纣诸侯叛乱的教训,重新分封诸侯,把姬氏宗亲均封于内域或外域要地,有力地控制全国。在诸侯归附、万民拥戴、大局安定后,姜尚才入齐建国。

姜尚封齐,是武王靖边安周的重大决策之一。当时,齐地强国林立,造成东夷10余国不附、周边难宁的局面。让出身东夷、熟知东夷地理和风土人情的姜尚入齐,可收以夷制夷之效;而姜尚为西周三公首辅,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故封姜尚于齐是安周降夷的最佳选择。

姜尚治齐,盛事初显,正欲大展宏图之时,武王驾崩。成王即位后,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和纣王子武庚内外勾结叛周,南境淮上九伯和东夷五侯也先后背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姜尚擎天扶危,使西周又经住了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验。姜尚以其雄韬伟略制敌,与周公兵分两路出击:周公率京畿之兵,伐诛武庚、“三监”;姜尚奉成王诏书,讨五侯九伯。两路兵发,二年败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后,姜尚继以齐军降淮上九伯,并迁其君;灭蒲姑平息东夷五国之乱。武庚残部窜入东海上,姜尚擒杀了武庚。两路大军胜利之后,姜尚顺势一鼓作气,又靖平了不顺者50余国,从而使周转危为安。这次平叛之战,史称周公东征,实则姜尚为帅。正是姜尚立下了二次安周大功,所以他才应成王诏,使齐成为专征伐大权的东方主盟之国。

姜尚

平叛胜利以后,周成王把蒲姑领地又封姜尚,使齐国版图大大超过500里。而齐专征伐大权,权力所及,“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这为姜尚提供了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有利条件。其中特别是“专征伐大权”,在当时乃是天子的权力,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商、周时,天子授诸侯征伐大权者,只有商纣王授权西伯姬昌、周成王授权齐侯姜尚两例。西伯姬昌以“征伐大权”统一了殷之西壁;姜尚专征伐大权立周之东天。用这个权力,姜尚可臣服周边诸侯,可代天子伐不顺,令出五侯九伯不敢不遵。

姜尚面对齐国连年战乱而造成的生产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局势,实施了三大基本国策:一是“举贤尚功”,即选拔有德有才有建树的人,给爵位授实权,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举贤尚功”的用人路线,为后来“齐日大至于霸”的基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二是“因俗简礼”,就是因东夷土著之俗,简化西周的繁礼,以适应当地社会的民情。姜尚深知,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是顺乎民情,尊重传统,取得人民的信任。他要求官吏对民要:“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从而调动了人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三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姜尚在注重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又注意发展工商业,实行农、工、商并举。他提倡发展纺织、刺绣、铸造、煮盐和捕捞业,并使盐业迅速成为齐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工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繁荣。姜尚把买卖做到了国外,推动与列国通商的政策,在“来天下人”的同时,又“聚天下财”,从而使齐国迅速成为雄踞东方的第一富强大国。到了春秋中期,齐国成为五霸之首,到战国末期,齐国仍是七雄之一。后世把齐国经久不衰的功劳,归功于姜尚初建国时所立的“国本”。

两年后,武王姬发病逝,其子姬诵即位,号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弟姬旦辅佐,代为执行政务。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非常不服,令下属四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名曰摄政,实际想篡位。流言传到周公那里,使他惴惴不安,连忙写信给远在齐国的姜尚,对此事作出解释。姜尚非常理解和支持周公,并给予了有力的帮助,最终消除了流言。

管叔和蔡叔见流言破灭,却仍不罢休,并且勾结商纣之子武庚叛乱。叛乱先由武庚的封地开始,逐渐蔓延到东至大海的广阔区域,刚刚平定的周室江山又硝烟四起。在这紧要关头,周公决定平乱,并请求姜尚出兵协助,同时,授权姜尚及齐国可以征讨任何一个不服从周朝的诸侯,这使齐国多了一个特权,地位也明显高于其他诸侯国。姜尚欣然应允,经过3年的征战,终于平定了叛乱,纣王之子武庚被斩首,主谋管叔也被周公大义灭亲处死,蔡叔被流放。从此,齐国巩固了诸侯大国地位,成了周朝的东方屏障、擎天之柱。

姜尚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前半生一直不得意,直到渭水边垂钓遇到文王拜相,此时他已年过花甲。其一生辅佐西周三代君王,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业绩非凡,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爱戴。

1.夷齐让国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坐。”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2.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到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漂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地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李唐《采薇图》

伯夷、叔齐独行其志,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以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纷纷以各种形式歌颂、褒扬伯夷、叔齐。

武王灭掉商纣以后,就回到了自己原来所属的领地丰京,后来,又在距离丰京25公里的地方建立了一座更为雄伟气派的新都城,并命名为镐京。

在镐京,武王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建立了周王朝,历史上称为西周。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安定民心,防止商王朝的余党再起兵造反,武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首先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继续留在殷地,治理殷地的人民。

为了更好地监视武庚,他又派三弟管叔鲜治理管国,五弟蔡叔度治理蔡国,八弟霍叔处治理霍国,人称这三人为“三监”。

他还将今天山东北部地区分封给在灭商过程中战功最显赫的姜子牙。后来,姜子牙在营丘励精图治,不断改革,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齐国。

武王还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并且恢复了微子启的职务,安顿了流浪街头的箕子,重新修整了比干的墓。

本来,他将自己的四弟周公旦封到了鲁地,也就是今天山东的南部地区,将召公奭封到了燕地,可是,后来,他觉得在灭商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尽管艰苦,却手足情深,实在是舍不得让他们走,再加上周王朝刚刚建立,自己又没有治国的经验,非常需要有几个贤臣能士在一旁辅佐,于是,最后,武王还是决定将周公旦和召公奭留在自己身边,而让他们的两个儿子伯禽和克分别前往了鲁地和燕地。

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

第二年,各国诸侯朝拜天子的时候,武王又将姜子牙留在了自己的身边,这样他的身边就有了三个心腹之臣。

在众大臣的辅佐之下,武王吸取商纣的教训,他不荒淫,不挥霍,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广纳贤臣良士,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将国家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时,他还大开粮仓,向广大穷苦的饥民散发粮食,减轻赋税,减轻刑罚,鼓励人民生产劳作。

就这样,在武王兢兢业业的领导下,国家终于从商纣王时期的败落贫穷中走了出来,恢复了安宁,恢复了祥和,变得越来越富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而武王也越来越受百姓的爱戴。

正在国家蒸蒸日上,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辛勤劳苦的武王却病倒了。

武王这一病倒,王宫内可就乱了套了。王公大臣都非常着急和担忧,他们有的为武王找来神医,有的为武王找来良药,而更多的则是默默祈祷。尽管大家做了各方面的努力,却仍然不见武王有半点好转。

武王知道自己马上就会不久于人世了,于是,就派人叫来了王公大臣们。

看着他们那一张张哭丧忧郁的脸,武王微笑着说:“不要难过,人固有一死,我想这是先王见我使命已经完成,要召我过去和他做伴吧!”

大臣们听了,更加地难过了。

武王继而又忧虑地说道:“只是,我的儿子年龄还太小,怎么能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呢?”

他看了看身边的周公旦,说道:“我考虑再三,在众多的兄弟里,只有四弟最有才干,所以,我就把他托付给你了,请你一定要帮助他治理好国家,还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尽心尽力把这件事办好,所以,我绝对地放心把儿子和国家托付给你!”

周公见武王一脸的憔悴,实在不忍心让他难过,同时,从武王的眼睛中流露出了一种对周公极其信任的坚定的目光,周公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就坚定地说:“还请大王放心,臣下一定尽心尽力,不辜负大王的一番信任!”

武王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就在微笑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成王名诵,是武王之子,即位元年为公元前1042年。因年幼即位,由周公旦宣摄王位,代行国政。七年归政于成王。成王初年,关于周公地位,史书有两说:一说周公即天子位,七年后还政于成王;二说周公为相,摄行政事。摄政期间,成王和大臣召公等疑忌周公,管叔等三叔也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因此,内部不和。武庚利用三叔与周公的矛盾,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邦国乘机叛乱反周。周公稳定内部后,奉成王之命与太公望、召公奭等率军东征,很快诛灭了以武庚为首的叛周殷贵族,并杀死管叔,流放蔡叔,又经三年苦战相继平定了徐、奄等东方诸国的叛乱,加强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为统治商朝百姓,封殷后微子启于宋以治殷民。为进一步控制东方,成王、周公按照武王的遗愿继续大规模营建洛邑。周人把镐京称为宗周,把在洛邑新建的城市称为成周。又在成周西南修建王城(今河南洛阳市内),派兵监视殷百姓。为了加强王室的统治力量,周公、成王时期还大封诸侯,即把大片土地连同人民赏赐给自己的亲戚和功臣,立71国,姬姓居53。成王将新征服的一些东方地区和人民封给了功臣太公望,建立了齐国。周公的儿子伯禽受封到奄国故地,建立了鲁国,又封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熊绎为子爵。这些藩国成为周王室的屏障,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旦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贤能多才,协同周武王灭商,周武王伐商的著名文告《牧誓》,是他起草的。灭商之后,被封于鲁,为辅佐周室,自己仍留在京都,让其儿子伯禽赴国。他识大体,顾大局,在成王继位后,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任起巩固政权、处理国家大事的重担。

周公礼贤下士,善待来者,多方网罗天下人才。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歌颂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伯禽就封鲁国时,周公告诫儿子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今王的叔叔,论我的地位很高了,资格也够老的了。但我为了接待贤士,在洗发时,常常是把散发握在手中,忙去接待客人;在吃饭时,往往把没有来得及咽下去的饭吐出来,去接待客人。我即使这样做,还恐怕天下的贤能义士不来见我,你到鲁国,切不可以国君自居,慢待天下人。”这就是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勤政爱士的佳话。

周公既是成王叔父又是成王的老师。为教育成王,使之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天子,周公把自己的儿子伯禽叫来陪伴成王学习。一旦成王有了过失,臣下是不能打国王的,周公就打伯禽一顿,用这种方法教训国王。伯禽受到多次冤打和责备,成王受到一次又一次教育,不断地有所长进。他教育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要了解稼穑之艰难,知民疾苦,牢记先王创业之劳,勤于政事,才能使周的政权长治久安。

周公勤政爱民,颁布法令,用周礼教化百姓,注重农业,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人民生活安定,政权稳固。就在周公集中精力,忠心耿耿治理国政的时候,流言蜚语出现了。召公被流言所迷惑,对周公产生了疑心。召公是武王的异母兄弟,曾同周公一样协助武王治理国政。他看到现今周公摄行天子之职,把大权握在手中,怀疑周公有可能趁成王年小篡位,不免流露出对周公的不满情绪。召公想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回到自己的封地燕国,便来向周公告辞。周公听到后十分诧异地问召公道:“现在周的政权建立不久,需要我们同心合力治理天下,不知你为什么要离开京都?成王年小,难道你对国家能撒手不管吗?”召公叹了一口气,淡淡地说:“现在传言太多,我不愿意不清不白混在其间,不如早早离去。”周公还不清楚什么意思,追问道:“于今有什么传言,我怎么听不到?”召公不得不把话明说:“现今朝中上下一些人,议论纷纷,说你将要把今王废掉,自己登天子之位,这样的话难道你一点没听到吗?”周公一听,如同五雷轰顶,顿时目瞪口呆。他回想自己为了周的天下,尽职尽责,唯恐发生一点差错,上对不起先王,下对不起百姓,没想到不被人理解,反而生起疑心。他更担心在姬姓贵族内部这样猜忌下去,破坏了团结,危及周的政权。他对召公推心置腹地说:“我所以不避嫌而摄理政事,实是怕一些势力乘今王年小发动叛乱。先王们历经艰辛创下周的基业,不幸武王过早逝去,侄王年少,我为了巩固周的政权不得不这样做,我绝没有篡位的野心,别人不理解,你还不理解我吗?”两人相对诚恳交谈,召公深受感动,紧紧握住周公的手说:“你不必多说,我一切都明白了。”

召公对周公的误会虽然消除了,但是外边的流言越来越盛,周公时而听到,不禁恐慌起来。他所担心的不是别的,他怕祸起萧墙,旧势力乘机叛周。他认为自己不能再在京都待下去了。便同召公、太公(姜尚)商议,他说:“时今外边传言日烈,我不能在镐京过问政事了,我要到东方去,现在东边商的势力很大,随时有可能发生叛乱。原先武王曾和我说过,洛邑是中原的中心,应在那里建立一个东都,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不幸武王崩逝,我又不便离开京都,就把此事放下了。现今我不如去洛邑,这里由你们两位协助国王管理朝廷政务。我到洛邑一方面营建新都,另一方面可随时了解东方动向,同时也可以避开嫌疑。”太公、召公一再挽留,周公执意不肯,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周公把一切事情都安排妥当,辞别成王、太公、召公等人,便赴洛邑。在洛邑一边处理国家大事,一边把周文王演的六十四卦作了爻辞,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周易》。

周公为避嫌虽然离开京城,但谣言仍然四起,这谣言是来自于周公的亲哥哥管叔。管叔原是文王的第三子,他很有才干,曾帮助父兄作事,文王时就参加政务,武王时参加灭商。周分封时,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为监视武庚,武王认为管叔有能力临视商的遗族,就分封管叔于管(河南郑州),又分封蔡叔于蔡(河南上蔡西南),霍叔于霍(山西霍县西南)号称三监。周公虽然被封于鲁,由于武王多病,便把周公留在身边,帮助料理国事。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管叔妒忌起来。他认为武王死后,自己最长,应由他来辅佐成王,而今弟弟周公常以摄政王的身份,号令诸侯,及到己身,心里不是滋味。有了妒忌之心,便把周公勤政看作是贪权夺利,准备篡位。蔡叔也是周公的兄长,他认为他和管叔被分封在外是周公做的手脚,和管叔有同样的妒忌心理。他们怏怏不快,这种隐情被武庚窥视到。武庚仇恨周夺去了他的天下,虽然有殷这块封地,还在人家监视之下,他希望周王室发生内乱,以求乘机恢复已失去的天堂。于是,他就设法极力挑唆,用一些话外音促使管叔、蔡叔加重疑心。管叔、蔡叔认定周公有篡位的野心,便张扬谣言,制造紧张空气。这种流言蜚语很快传开,同时也传到了小成王的耳里,成王不免动疑。

周公到洛邑后,查出流言出自管叔、蔡叔,非常气愤,又很难过。不承想是自己的同胞兄弟,造谣生事,制造祸乱,为剖心明鉴,派人请管叔、蔡叔到洛邑来,好好谈一谈。然而二人心怀鬼胎,本来周公到洛邑,就已使他们吃了一惊,接到召见信息,更使他们坐卧不安。他们认为周公已查出他们的卑鄙行径,要惩治他们。就在他们进退维谷的时候,武庚乘机派密使分别到了他们那里。使者对他们二人神秘地说:“殷侯听到周公来洛邑,是要惩治制造谣言者,特派我来送信给你们。我君殷侯自就封以来,小心翼翼遵守周的法规,不幸有人传播谣言,周公召殷侯去洛邑,要加重罪,我君时下不敢前往,请二位为殷侯做主。”管叔、蔡叔听到了这个消息,证实了自己的想法。管叔心里更加紧张,这时蔡叔也为此事找他,两人合到一处,看法一致,认为去洛邑凶多吉少。最后议定不能自投罗网,并通知武庚、霍叔,不要他们去洛邑,以免遭到不测。实际周公并没召武庚等诸侯,武庚一见他们兄弟中计,不胜欢喜,便联络徐戎(安徽泗县)、淮夷(淮河一带)、奄(山东曲阜旧城东)等国,准备举兵叛周,并想把管叔、蔡叔、霍叔逼上圈套,抓其把柄,牵他们鼻子走。

周公不见管叔、蔡叔来洛邑,料知事情不好,又探知东方许多地方小国蠢蠢欲动,断定必有叛国的事情发生。他开始布置,调集军队训练兵卫,做防范和平叛的准备。管叔、蔡叔得到情报,收拾弓箭,武装军队,剑拔弩张,跃跃欲试;武庚更是积极发动商的残余势力,想要乘机捞一把。

在这一触即发的形势下,周成王不清楚东方的实际情况,只听到有人传说周公在洛邑扩展势力,猜疑周公是要用武力篡夺王位。周公左右为难,举步维艰,只恨管叔、蔡叔与武庚狼狈为奸,自毁周室王朝,叹息自己不被侄王理解。他为表示明白自己的心志,作了《鸱》诗送给成王。诗中把武庚比作鸱,把周室比作鸟巢,把管叔、蔡叔等比作小鸟。诗的大意是说:“鸱已把我的小鸟掠去了几个,可千万不能叫它毁掉巢穴,为保护这些可爱的小鸟,我是多么的辛苦。我要趁风雨到来之前,去剥取桑根树皮,把巢穴修理系牢,你们不要侮辱我。我辛辛苦苦地操劳,是一心想把鸟巢修得稳固安好,为此我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们的鸟巢还没有牢固啊,风雨来临之时还会动摇,我心急火燎地叫喊着。”成王看了之后,虽然明白周公的寓意,但不能完全打消疑虑。

就在周公左右为难的时候,在京城突然黑云滚滚从西而来,不一会儿,把阳光遮盖得严严实实,地面昏暗如夜。接着电闪雷鸣,震撼着大地,狂风猛烈,暴雨倾泻,顿时树倒房塌,禾歪苗淹。暴雨成灾,人民叫苦连天,似乎苍天向人们示威。当时人们还很迷信,解释不了这种自然现象,成王和太公、召公等朝中大臣,对这突然降临的天灾,吓得手足无措,都认为是人间做错了什么事,上天震怒,发了大脾气。他们心怀畏惧,只好叫卜人占卜。当他们恭恭敬敬来到占卜的场所,先打开以前占卜的匣子,查看从前卜过的事,是否有违背天意的。揭开封匣的金縢,拿出记载卜辞的竹策等,左翻右看,没有发现什么能触犯天威的事。有人突然发现其中不被人所知的卜策,上面记载着周公替武王死的内容。成王接到手中读了一遍,便交给太公、召公等人传看,人们都很诧异,不知缘由。成王令人召唤卜人、祝史和一切有关人员,成王问他们:“此竹策从何而来?”所有人同声答道:“这是武王病重的时候,祭告先王的事,周公叮嘱我们不要张扬。”

原来武王在灭商两年后身患重病,太公望和召公曾想用占卜的方法,为武王消灾免难。但周公认为周刚刚灭商,国家政权还在建设之中,一旦武王崩逝如何得了?只有恳求祖先保佑,如果武王命里该死,请祖先神灵留下武王,自己宁愿替死,以保障国家政权的安定。于是,他命令役匠筑起三个神坛,设太王、王季、文王的神位。在三座祭坛的南边另筑一坛,是为自己行祭的场所。一切准备好之后,他沐浴更衣,手秉玉,登坛向先王祷告。史官在祭祀颂辞中说:“诸位祖先神灵,你们的长孙、长子武王姬发,患了险恶的疾病,他受命于天,在下界治理天下,辅佐周的臣民。他已被四方臣民所景仰,受到拥护和爱戴。周公姬旦为大周社稷愿替代武王,姬旦仁厚孝顺,多才多艺,请求先王神灵让姬旦代替武王归天吧!姬旦能很好地侍奉先祖,呜呼哀哉!”祷告完毕,让卜人卜了三卦,都是大吉,周公松了一口气。然后命人把祷辞竹策和卜辞放到用金縢封的匣里,收藏起来。之后武王病情曾有一度好转。

成王听到有关人员介绍的情况,深切地认识到周公一向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一切都为国家着想。他被周公的无私精神所感动,不禁簌簌泪下,他拿着竹策呜咽地说:“不用卜了,不用卜了!一切都清楚了,当初周公为了我们的国家,受尽千辛万苦,勤劳国事,只是我年小不懂事理。现在上天动威以明周公之德,这是我的过错。”说完,就立刻去东都迎接周公回京。他同朝中公卿大臣冒雨走出镐京,恰巧,这时雨停风转向,把已刮倒的庄稼又给扶立起来。接着云收风止,天色放晴。

成王在东去的路上,周公已接到飞报,知成王来接,悲喜交加,急忙乘车上路。途中双方相遇,成王与周公见面,顾不得君臣与叔侄之礼,谁也没有说一句话,拥抱在一起。此时无声胜有声,泪水与情感交融,以往的一切隔阂都云消雾散了。他们共同回到镐京后,成王仍请周公摄理国政,朝野上下一片欢腾,臣民无不为之高兴。

管叔、蔡叔被武庚牵着鼻子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只好铤而走险,发动了叛乱。周公率兵东征,把他们一举歼灭,从此周朝政权更加稳固。

虽然人民爱戴周公,相信他,但还是有一些王公贵族对他有疑心,他们认为周公这样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办事,一定是想夺取王位。

这些流言,不是来自别处,正是出自武王的三弟管叔之口。

原来,在武王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固定的王位继承制度还没有形成,周王朝一直采用与商朝相同的传位制度,也就是哥哥死了,应由弟弟来继承王位。

管叔因为是武王的弟弟,且排行第三,所以,他一直梦想着等武王去世后,自己就可以登上王位,成为下一任帝王,可是,没有想到,武王刚死,周公就立武王的儿子姬诵为王,还制定了一个什么“王位继承制度”,真是气煞人也,这不是和他过不去嘛!

于是,他就和弟弟蔡叔议论这件事,以发泄心中的愤恨。

蔡叔说:“我看这姬旦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一定是心怀鬼胎,他不想当君王才怪呢!我还听人说,他最近常常叫人占卜,你说,这是不是在确定他什么时候当王啊?”

管叔说:“就是嘛!现在的君王这么小,这姬旦一人把持朝政,呼风唤雨,你说他不是想争夺帝位,那还能是什么!可是,要真论当君主的话,说什么也轮不到他啊!”

“就是!我看你我当初被封到管国和蔡国作诸侯,名义上是派我们到那监视武庚的一举一动,实际上,可能就是周公在背后捣的鬼,他把我们几个兄弟都派到外面去,好让自己一个人留在京城,独掌大权。”

西周大克鼎

管叔听蔡叔这么一说,也觉得有理,就更加生气了。

之后,他们又联合了霍叔,一起在各诸侯国四处散播周公要夺取王位的谣言,使得整个国家流言遍布,人心惶惶。

周公知道这件事以后,很是愤慨,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和委屈,但是,他此时头脑十分清醒,他想到现在国事繁多,不能有丝毫的懒惰和懈怠,如果为了争一时之名,而陷入这场无休止的纷争之中,那就相当于又一次把国家推入了灾难,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个人的荣辱是小事,国家的兴亡才是最大的事!国家正值建立之初,很多事情都还没有走入正轨,如果这时就起内乱的话,怎么对得起先王对自己的嘱托呢!

于是,周公根本就不去理会那些流言蜚语,照样勤勤恳恳,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的事。

然而,流言蜚语越传越凶,越传越广,终于也传进了君王周成王的耳朵里。虽然周成王平时一直待在周公身边,向他学习治国方法,让他帮助自己管理国政,深知他工作认真,态度严谨,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同时,周公又是先王信任的重臣,自己也非常相信他,敬佩他。可如今,大家都在传言周公有反动之心,周成王不免也对周公有了一些怀疑。

其他人不明真相怀疑自己也就罢了,如今,就连成王也开始怀疑自己的一片忠心,周公真是感到非常难过,无奈他只好将政权全部交给了已经成年的成王,自己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都城。

再说三位王叔,他们自从对周公存有偏见以后,就各自处心积虑地谋划着自己的利益。

而此时,居住在殷地的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表面上臣服于周王朝,但是一直怀有复仇之心,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灭掉周王朝,复兴商王朝,并且还在暗地里为灭周而做着积极准备。

他听说三位王叔对周公存有不满之心,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就派人去和这三位王叔联系,探听他们的意图,并且还送去了很多金银财宝。

没想到,三位王叔对武庚不但没有戒心,反而还很欢迎他,于是,武庚就亲自与三位王叔见面密谈。

他极力地挑拨三位王叔和周公之间的关系,不怀好意地说:“我看周公确实有夺取政权,自立为王的意思,否则他为什么要把你们派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而且,如果周公一旦真的成为君王的话,那你们不就成了他的眼中钉了嘛!到那时,他还能放过你们吗?”

三位王叔听武庚这么一说,感到很有理,于是当即决定,要和武庚一道,联合起来去对付周公。

他们知道周公已经离开王都,本打算在周公所在之地将其消灭掉,可不久,就传来消息说周公已被成王接回王都。

原来,成王自周公离开之后,就来到周朝先人的宗庙拜祭,并报告此事,可是,没想到却看到了当初武王卧病在床时,周公为武王写的一段祷文,上面写着周公愿代替武王得病,希望武王能够长命安康的话。

看到这些感人肺腑的话,成王由衷地感到非常惭愧,觉得自己不应该听信流言,而错怪了周公。于是,就立刻派人请回了周公,并和他重归于好了。

三位王叔知道此消息后,真是气急败坏,他们都认为成王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居然还要重用周公!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当即,三位王叔就领兵,联合着武庚一起造反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小诸侯国也加入了反叛大军。

三监和武庚联合造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王都。周公立刻集结了大批军队,准备出兵镇压叛乱。

在出兵之前,他对将士们说:“武王将成王和江山托付给我,我一直遵王命治理着国家,可三监和武庚出兵造反,根本就是欺负我王年幼,要夺取我王的江山。所以,在这里,我要以武王的名义,来讨伐这些逆贼!勇敢的将士们,你们也要不负使命,讨伐逆贼!胜败在此一举。”

将士们听完周公的话,立刻士气大振,浩浩荡荡地向逆贼所在之地进发了。

经过了几个月的交战,周公的军队终于将叛军镇压了,并且杀死了武庚,擒获了三监。

周公考虑到三监之所以起兵造反,都是因为管叔的挑拨,于是杀死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又将霍叔贬为了平民。

自此,周公终于顺利地平定了内乱,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同时为了加强对东方各诸侯国的统治,他又派人兴建了东都“洛邑”。

又过了几年,周公见成王能够独自执掌朝政了,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就放心地来到东都,在这里安度了自己的晚年。

1.姜后脱簪

宣王的王后是齐侯的女儿姜氏。年幼时,父母对她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还专请善传德义的傅母教导训练,所以她不仅有姣好的容貌,更是一位贤德女子,不合礼之言,必不说,不合礼之事,必不做。

周宣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等人的扶持下,曾勤于政事。可是时间一久,他不免有些懈怠,不但早睡晚起,而且还常留在后宫不愿离去,延迟上朝听政。

姜后脱簪图

见宣王如此迷恋女色,贤明的姜后十分担忧。她想:宣王身为天子,肩负造福天下的重责大任,不能全心于天下百姓,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力挽周室的衰落局面,而且难免重蹈周厉王的覆辙,甚至还会葬送掉周朝几百年的社稷,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罪人。当年夏桀不就是由于迷恋妺喜而被商汤讨伐灭亡,商纣也是因为妲己而好色误国,最后落得在鹿台自焚的下场吗?

想到这里,姜后就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的饰品,并且换上普通女子的装束,然后拜托傅母代向宣王禀告说:是臣妾无德无才,滋生淫逸享乐之心,以至使君王受累,常常晚朝失礼,给人留下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一旦迷恋于女色,就一定会穷奢极欲,疏于朝政,由此诸侯叛离,百姓怨声载道,引起社会的动乱。今天国家存在动乱的潜在因素,根源就是臣妾,所以特请君王治罪于我。

傅母的禀告,令宣王如梦初醒,惭愧不已,他忙问傅母:王后现在何处?傅母回答说:王后正站在长巷里,等候君王治罪。

周宣王听罢遂赶往长巷,看到已脱去王后衣冠,自罚为平民等待发落的姜后。这种引过自责婉谏于君王的妇德,令宣王内心极受震撼,他既悔过又感激地对姜后说:这怎么是王后的错呢?完全是我的失德,不但没有励精图治,全力重整先王创下的基业,更不懂得防微杜渐,以修身为本。如今幸有王后及时提醒,否则我将会成为愧对列祖先王和天下的千古罪人。

周宣王说完,吩咐随侍将姜后请回后宫。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晚起过,对于政事更加勤勉用心,每天早朝晚归。在修身上,他更是谨小慎微,不失天子威仪。

姜后为了使宣王不再为女色所缚,规定后宫起居内则,侍奉君王者,要等夜色深沉后秉烛而入,一进卧室便要把烛火熄灭。到了鸡鸣时分,就马上起床穿衣,并让身上的玉佩等饰物,相互碰撞发出叮当的声音,然后迅速离开。宣王听到声音,也就马上翻身起床。

在姜后和众臣的辅助下,周宣王以中兴周室为己任,继承文王和武王遗下的礼乐教化精神。最终于执政45年的时间里,不仅有效延缓了西周王朝的快速衰落,而且还恢复到了周厉王前的太平局面,各诸侯国也纷纷来朝见天子。史称这一时期为宣王中兴。

2.告神祈雨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周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

3.兔舞马变

据记载,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有马变成人。周宣王三十四年(公元前794年),有马变为狐狸。

4.命作《史籀》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15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课本教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统一各国文字为小篆,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到汉光武帝时已失传六篇。经过考证,《陈仓石鼓文》是现今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

5.滥杀大臣

陈仓石鼓

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周宣王杀害无辜大夫杜伯。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和大臣祝二人。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6.亡国征兆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的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劝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11年,西周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得到一位绝代佳人褒姒,对她十分宠信,以致弄得周幽王神魂颠倒,国破身亡。古代人迷信,认为这是天意,每当一个王朝将要灭亡的时候,鬼使神差,要有一个美女,迷惑亡国之君,倾城倾国。于是把褒姒的来历说得玄而又玄,传得奇而又奇。

公元前789年,居住在瓜州(甘肃敦煌西)的姜戎,东下侵周,宣王御驾亲征,并传旨晋国,出兵助战。双方在千亩(山西介休县内)大战,王师败绩,损失大批车马军械,士卒死亡不少。宣王自千亩败回,为图谋再举兵进攻,坐在车上细心思量。当进入京都,忽见市上一群儿童,拍手作歌,宣王听到“月将升,日将没;弧箕服,几亡周国”。弧是指用山桑制成的弓,箕服是指用箕草编成的箭袋。这首儿歌是用隐语说周朝政权将要出现女人干涉君主的政事,因而会发生战争,几乎造成周的灭亡。宣王对儿歌非常恶感,命令左右将儿童拘来审问:“此语何人所编造?”其中一个答道:“三日前有个穿红衣的小孩,到市中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小孩都会唱。”宣王又问:“于今红衣小孩在哪里?”儿童答道:“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宣王告诫不准再唱,便叱退了孩子。

宣王回宫,次日上朝,不免君臣谈论起此儿歌。此歌因有“弧箕”句,故忌讳起制造与贩卖弧、箕的事。下令不准再有人制造、贩卖此物,违者处重罪,这就不免有人遭殃。

宣王一日退朝回后宫,姜后向他说:“今有先王时的一个老宫女,已五十多岁,自先朝怀孕至今已有四十来年,生下一女婴。妾认为此是不祥之物,已令人抛弃清河之中。”宣王感到奇怪,把老宫女召来,问她怀孕由来。老宫女说:“婢妾听说夏王桀末年,褒城有神变化为两条龙,降于王庭,口流涎水,对桀王说:‘我乃褒城二君也。’桀王害怕,欲杀二龙,命太史占卜,结果不吉祥,欲逐去之,再占,又不吉祥。太史建议:‘神人下降,必主祯祥。何不请其漦而收藏它?漦是龙的精气,收藏之必能获福。’于是设祭于龙前,用金盘接取龙涎水,装于红匣之中。后二龙飞去,桀王命收藏于内库。此物经商至周,已近千年。到先王末年匣内放出光来,库官报告先王,查阅簿籍,方知是传下来的龙,先王命打开匣子观看。待匣打开,捧金盘呈递给先王时,先王失手,金盘落地,龙涎淌在地上。妾那时十二岁,无意脚践龙涎,自此怀孕在身,至今已四十年。昨夜腹中作痛,方产下一女。”宣王了解清楚之后,让老宫女退去。

老宫女所生下的女婴,虽然姜后命人将她抛到清河中淹死,但宫人抱到野外,觉得清河路途远,不如丢弃到林中方便。于是把女婴放到林中,就回去复命了。而这女婴后来被褒城卖弓的夫妇拾去收养,这女婴长大成人,便是被周幽王所宠爱的褒姒。

公元前782年宣王死去,太子宫湦继位,他就是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次年,立申伯之女为王后,子宜臼为太子,进申伯为申侯。幽王为人暴戾寡恩,喜怒无常。对国家政事不那么重视,身为国王,谁也管不了,无拘无束,为所欲为。他任国王时,老臣相继谢世,另用虢公(虢石父)、祭公、尹球(尹吉甫之子)为三公。这三人都是贪图名利地位的人,对国王不是尽心辅佐,只是谄谀逢迎,尤其虢石父招高一筹,深得幽王重用。只有司徒郑伯友,非常正直,但得不到重用。那时又有天灾屡屡发生,泾、渭、洛三川发生大地震,惊动了朝野。朝中大臣认为是不祥之兆,劝谏幽王勤政恤民、求贤治国消灾。幽王说:“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他不迷信灾异邪说,倒有可取之处,但他对受灾人民不去救济,只是追求自己的享受,寻欢作乐。赵叔带忠言劝告,也被他免官逐走。

大夫褒知道这些,来朝进谏惹怒了幽王,被囚禁在狱中。一连三年不放,急坏了褒家人,千方百计想救回褒。褒子洪德听说幽王正命臣属访求天下美女,于是为父赎罪,也到民间购买美女。一日,在一个偏僻乡村见到一个少女,身材修长,眉清目秀,唇红齿白,乌发粉面。觉得能购得这样一个绝代佳人献给幽王,一定能赢得幽王欢心,放父亲出狱。他访问到该女是姒家之女,年方十四岁,尚未婚配。不惜用300匹布帛从姒家买来。买到之后,取名褒姒,进行调教,习练进退礼节,规范言谈举止。经过一番教练,认为可以了,便沐浴更衣,穿绫披纱,戴银佩玉,送进镐京。先用金银贿赂虢石父,向幽王通融,奏称:“子洪德,知父罪当万死,痛父死不能复生,特访求美女褒姒,进上以赎父罪,望我王宽宥。”幽王闻奏,宣褒姒上殿进见,叩拜礼毕,幽王细瞧,果是一名绝代佳人,顿时觉得四方所献美女无一人能比得上,龙颜大悦,降旨赦放褒,恢复官爵。

褒姒

幽王自褒姒进宫,爱不释手,共同在琼台寻欢作乐,从此申后那里变成了冷宫。申后不甘寂寞,率领宫娥到琼台,见到幽王正与褒姒亲热,褒姒不知是王后,没有起身迎接,申后骂道:“何方贱人,到此违乱宫规?”幽王袒护说:“此新纳进宫美人,未定位次,所以未参见王后,不必发怒。”申后痛骂一顿,恨恨而去。而那褒姒依仗国王宠爱也不去正宫朝拜王后。王后身为六宫之主,怎能吞下这口气,闷闷不乐。太子宜臼看母亲愁容不展,为给母亲出气,便到琼台后花园,乱摘园花,惊动了宫娥和褒姒出来阻拦,宜臼乘机将褒姒打了一顿。褒姒含羞忍痛回到宫室流泪,一会儿幽王退朝回宫,见到褒姒泪流满面,披头散发,不觉一愣,忙问发生何事?褒姒伏在幽王怀中放声大哭,委屈地说:“太子领着宫人在台下园中摘花,我前往劝阻,太子一见贱妾,出手便打,张嘴便骂,若不是宫娥苦苦哀求,妾性命难保,乞我王做主。”幽王听后,以为是王后主使,安慰几句。那褒姒怨气未消,接着说:“太子为母报怨,妾今后性命难保,妾死不足惜,只是已身怀六甲。妾一命即两命,请王放我出宫,保我母子性命。”幽王一再表示:“当为你做主。”

不久,褒姒生下一子,幽王十分高兴,取名伯服。遂有废嫡立庶之意,无奈没有什么理由,废立是国家大事,他也不敢随便提出,先放下待以后计议。

申后被国王冷落,独居如冷宫,单身如寡孀,又知国王有废立之意,觉得这样下去,自己王后之位难保,太子也将被废。越想越怕,不知如何是好。侍候她的一位年长宫人,窥其心事,出计让她通报申侯想办法扭转局势。于是修书一封,让宫人老母温媪出宫送去。结果被守门宫监盘查搜出。将信带人押送到幽王那里。因信中有“天子无道,宠信娇女”,“别作计较”等字样,幽王尚未表态,褒姒已忍耐不下,含泪说道:“妾不幸身入深宫,受王后嫉妒,偏又生一子,忌恨愈深,势将有谋害我母子性命之事,乞王为妾与子做主。”夜间,褒姒与幽王颠鸾倒凤之后,乘兴对幽王娇滴滴枕边耳语:“我王千秋之后,少不得太子继位为王,那时王后母子当权,妾与伯服死无葬身之地。”幽王难为情地说:“我不是不想废王后、太子,立你为正宫,立伯服为太子,只是恐群臣不服,此事仍需从长计议。”

幽王暗暗心想,若想另立伯服为太子,必须先除掉太子宜臼。一天,宜臼正在花园里玩耍,幽王令人将笼子里的猛虎偷偷放出,打算让猛虎将宜臼咬死。突然猛虎窜上来,宜臼很有胆量,他迎着猛虎,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大概是老虎被关已久,又吃饱喝足,便懒洋洋地伏在地上,宜臼乘机逃走。宜臼命不该绝,知是父亲所为,后来便同母亲躲避到外祖父申侯那里。

宜臼同母外逃,幽王也觉心静,不以为然,专宠褒姒为乐。但褒姒自进宫以来未曾展示过笑容,虽艳若桃李,但冷似冰霜。幽王心想褒姒若能一笑,定魅力无穷。于是他千方百计想博得美人展开笑容,可是终不能如愿,褒姒就是不笑。幽王心想:“爱妃一定是因废立之事未定,心事太重,笑不起来。”便谋求废立之事。一日上朝,提起此事:“王后嫉妒怨恨,咒诅于我,难为天下之母,当拘回问罪。”这时,正是小人谄媚之机,虢石父奏道:“王后六宫之主,虽然有罪,不可拘问,如德不称位,传旨废除,另择贤德而立,母仪天下。”尹球接奏:“臣闻褒姒有贞德,堪主正宫。”幽王又问:“那太子怎么办?”虢石父奏道:“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今太子避罪居申,不礼事君王,已失孝子之份,本当废除,另立伯服为太子。”废立有故,其他大臣不敢驳议,于是按议降旨。太史伯阳叹一口气喃喃自语:“三纲已绝,周亡不远了。”即日告老辞职,一些较正义的人,也纷纷辞职归田了。

幽王心想,褒姒已立为后,这回该开笑颜了,回宫调戏一番仍然不笑。幽王问道:“爱卿为何不笑?”褒姒答说:“妾生来不好笑。”幽王笑嘻嘻地说:“你不笑,我一定叫你一开笑口!”遂传令:“不拘宫内外,有能使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

虢石父闻知,认为这乃是发财邀宠的好机会,便挖空心思,猛然想出妙计,上殿向幽王奏道:“先王过去因西戎势强,为防御京城,在骊山置墩火台多处,若有贼寇,放起狼烟,召诸侯发兵相救。今数年不用,我王若让王后启齿开颜,不妨同游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到,那时王后必笑无疑。”幽王说:“此计甚妙!”传令指日而行。

一日,偕同褒后并驾往骊山。至晚设宴骊宫,传令举烽火。

时郑伯友听说,非常吃惊,急忙赶来劝阻,说:“墩台先王所设,为备缓急,取信于诸侯。今无敌举火,是戏弄诸侯。他日果有敌情,诸侯必不信矣,将何物征兵以救急呢?”幽王托词:“烽火久不用,诸侯若来到,只一试而已,有何不可?”不听郑伯友谏言,下令大举烽火。

只见大鼓雷鸣声中,烽火燃起,火光起处,烟气冲天。京城郊外远近诸侯,一见烽火,疑京中有变,如临大敌,披挂点兵,火速赶到骊山。到了骊山脚下,只听山上笙歌婉转,幽王同褒后在骊宫上饮酒作乐。幽王差人向诸侯谢说:“有劳你们了,幸无外敌。只是一试,请回吧!”诸侯面面相觑,个个垂头丧气,只好卷旗而归。

褒姒在楼上,依栏西望,见到诸侯匆匆而来,将士满山遍野,接着又败兴而归,旷野一扫而空,此景此情,不禁牵动芳心,微微开怀一笑。那幽王在侧,早已聚精会神关注美人颜容,只见褒姒一笑,百媚俱生,不胜欢喜,便朗声说道:“你终于笑了!此乃虢石父之功。”遂奖虢石父千金。

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千金买笑。幽王哪里想到已闯下大祸,那烽火台本是国防重要设备,如同后来的长城。此举失信于诸侯,自毁了长城。诸侯们受到诳骗,大为不满,怀愤而归。俗语说:“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后来,申侯听说申后、太子被废,联络鄫侯,借犬戎之兵,向镐京发兵。幽王闻讯急令举骊山烽火,诸侯见了烽火,又以为幽王取笑而已,不加理睬。申、鄫与犬戎联军,兵强马壮,幽王守兵孤军不敌。虢石父领兵战死,幽王见势不妙,用小车载褒姒和伯服开后宫小门逃走,在郑伯护从下奔向骊山。郑伯再举烽火,烟透九霄,仍不见救兵到来。幽王心胆俱裂,同褒姒瘫作一团,战战兢兢,浑身发抖,往日国王盛气凌人的架势丢得干干净净。

犬戎兵追逐骊山脚下,郑伯被乱箭射死,幽王被犬戎主一刀砍死在车上,接着刀杀伯服,褒姒被犬戎抢走。

就这样,西周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国,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亡国,历经近300年。

周的北方和西北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他们长于乘骑,流动性大。在殷商时代,他们就不断地向东南发展,其中以鬼方和猃狁部最为强大。文王时,曾于击破西戎后建国。武王灭商,定都镐京,接近戎狄。

镐京遗址

犬戎盘踞凤翔以北山地,占有乘骑快速突击的优势。岐山之起伏山峦,之丘陵地带,渭河之水深流速,都限制不了戎骑驰突。镐京西北,周朝没有建立强有力的防御屏障,这就形成了犬戎以汧陇地区为基地,通过易于徒涉的渭河,作为侵入镐京的进军路线,向镐京进行突然袭击。

申后是周王朝一个诸侯国申侯的女儿,申侯见幽王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自己也由侯爵降为伯爵,私人利益受到损害,决心设法夺回外甥的王位继承权。可他知道凭自己的实力做不到这一点,就把希望寄托在争取外力上。为此,他串通鄫侯,共同联合犬戎,企图通过犬戎入侵镐京,扶植宜臼上台。犬戎正等待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发动了对镐京的进攻。

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鄫侯联合犬戎兵大举入侵,矛头直指周统治中心镐京。镐京西北方向没有坚固的防御设施,王室直接统率的主力“西六师”也未进行力战,致使犬戎兵长驱直入,迅速抵达京郊地区,镐京被围。幽王坐拥愁城,只好把解围的希望寄托于众诸侯的勤王部队。按理说,如果各路勤王之师前来援救,镐京解围还是充满希望的,可是周幽王当年“烽火戏诸侯”的恶作剧,此时显示出严重的后果。

等到镐京失陷,幽王被杀的消息传来,诸侯们才明白这一回举烽火已不再是游戏,于是就纷纷组织勤王之师。其中卫、晋、郑、秦诸国部队成为勤王联军中的主力,它们开到镐京城下,对犬戎兵发起反击。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勤王联军终于击败犬戎兵,将其驱逐出城,收复了饱受兵燹之祸的镐京。

周幽王死后,诸侯和申侯一起拥立以前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宜臼,即平王,以供奉周朝的祭祀。

周平王即位时,周朝都城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北)已残破不堪,戎人遍布王畿各地,周王朝常受其滋扰。因此,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各诸侯的护卫下迁都到洛邑(今洛阳)。由于洛邑在镐京的东部所以历史上称为“平王东迁”。迁都后的周王朝便称为东周。

唐史并不如烟·第六部:元和中兴宁府有女唐史并不如烟·第一部:大唐开国(修订版)基因的谋杀军统内幕隋乱6·广陵散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修订版)她在冥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