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勉强过关(1/1)
两人虽然对于刘辩没有同意他们的建议而感到有些失望,但也都能够体谅。
因为刘辩对他们说过这样一句话。
“两位的意思我很明白,但是我与二位不同。先生们计划时,只需要考虑如何达成目的。而我则需要衡量达成目的的时候的牺牲。贸然开启乱世,非我所愿。”
刘辩有些担心他表现拉跨,被嫌弃,所以继续沉声解释:“并非是我优柔寡断,实在是现在没有必要立即决定。如今父皇名声好转,大汉只要没有再次天灾就还能勉强稳定。所以我还想再试错一次。就算没有成功也可以积蓄力量,方便最后以雷霆手段整顿。况且我目前年龄尚小,还不足以代表父皇做决定。”
李儒本还想再劝,可刘辩适时的打断道:“我知道你得意思。诚然,有舍才有得,但是在此之前,我希望能够做足准备,至少可以把损失降低一些。”
他仰起头带着几分感伤的回忆着数年后的黄巾之乱,心不在焉的说:“天灾啊,六七年后又要来了,我大汉为什么这么惨。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啊!”
说罢,刘辩转向李儒郑重道:“文优先生且再观察几年,下次天灾横生之日我必给你准确答复。”
听闻此言,贾、李二人对视眼,交换着心中的惊疑情绪。
虽然他们早就了解过刘辩的过往,但是仍然不敢确定他未卜先知的本事。
最后,二人皆是微微作揖,说道:“殿下仁德!”
他们对于时事的分析与刘辩相同,就目前局面而言,短时间内天下不会乱。
在没有外力逼迫的情况下,他们确实也没必要,主动把水搅浑,所以倒是也不着急。
最关键,主动权掌握在刘辩手上。
二人一个是想告诉刘辩需要打破现有平衡才有机会整治大汉局面,另一人是给刘辩提出了打破平衡的办法。
而他们从刘辩的计划中也看得出来,刘辩,想要实现自己名为‘宏观调控’的目的,也得需要对全局有足够的掌控力。
不论事情怎么发展,早晚也会出现一场,庙堂之高与地方之远的对抗。
刘辩所说的很正确,他们目前需要做的不是催促刘辩做出决定,而是帮刘辩谋划,在最终行动之日前,积蓄更多的力量。
同时,他们三人都知道,自从刘辩给出这个模糊的答复之后,将来的发展就已经八九不离十。
刘辩面对任何事情的抉择都会因此而改变,从而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大家都很年轻,都还需要成长。就连最年长的贾诩也还没有巅峰时期的老辣,积累是很有必要的。
于是他们走了,没有像刘辩担心的那样死谏,也没有默默离开,而是临走前留下几句后续发展的建议建议,然后积极的融入部队。
刘辩长出一口气,这一关算是迈过去了。终于算是在二人眼前混了个及格分。
他还不知道自己有些妄自菲薄了,以目前表现而言,二人还算满意,挺有盼头的。
并且偶尔的剧透未来,效果对这些顶尖人才来说帮助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