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意外(1/1)
贞观十七年,多事之年。
这一年正月十七日,老杠头魏征含笑九泉,这个阅历丰富、履历复杂的老臣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路。
他的一生是复杂的一生,斗争的一生,他给李密打过工,给窦建德出过力,给李建成出过谋划过策,又在贞观年间以善于进谏名扬天下,名垂青史。后世的人一提到李世民必然会提起魏征,一提起魏征也必然会想起李世民,君臣一时之际遇,堪称千古典范。
在魏征病重期间,李世民先后派使者前去探望,派出慰问和送药的使者相望于道,同时李世民还安排中郎将李安俨住在魏征的家中,一有情况随时报告。
在魏征病重期间,李世民、太子李承乾一同前往魏征家中看望,鼓励他安心养病早日战胜病魔,并且指定衡山公主下嫁魏征的儿子魏叔玉。魏征表示,一定牢记李世民的嘱托,安心养病,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然而,天不假年,病魔还是夺去了魏征的生命,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魏征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当日李世民命文武百官九品以上者必须参加魏征的葬礼,同时赏赐羽毛仪仗队和军乐仪仗队,陪葬昭陵(李世民百年以后的寝陵)。
然而李世民的安排却遭到了魏征夫人的反对,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随后将一切赏赐固辞不受,只用篷盖围幛之车载柩而葬。
悲痛中的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西楼,望着送葬的队伍流泪哭泣,随后亲自撰写碑文,并亲自提笔书写。
随后的几天,李世民对魏征思念不已,对侍臣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斯人已逝,音容永存!
古人说,盖棺定论,其实盖棺未必定论!
魏征的身后定论在李世民的手中遭遇了反复!
魏征定论的反复起因是两次推荐!
贞观十七年四月,侯君集因与太子李承乾阴谋谋反被诛,与侯君集有过联系的人都受到了调查。这一调查就调查到已经过世的魏征身上,原来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建议由侯君集出任尚书右仆射,同时掌管长安的禁卫部队。这个建议当时就被李世民否决,现在侯君集被诛,魏征这次推荐被当作旧账翻了出来。
如果仅仅推荐侯君集也就罢了,偏偏魏征还有一次推荐,那一次推荐的是杜正伦。遗憾的是,杜正伦因为泄露李世民的话被贬出长安,一路被贬到了越南。
两次推荐,一个被诛,一个被贬,难道是巧合吗?
心胸很大的李世民同样疑心很大,由此他怀疑魏征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正直,连续推荐两人都出了事,莫非这两人都与魏征有私交?莫非魏征结党营私?
就在李世民冥思苦想没有答案时,一封针对魏征的小报告呈递给李世民,这个小报告的内容更惊人:“魏征居然每次将自己的进谏书出示给褚遂良看。”
这个小报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魏征沽名钓誉。
魏征将自己的进谏书出示给褚遂良看,而褚遂良恰恰是负责记录李世民起居的官员,李世民的一言一行褚遂良都会记录,这些记录都会成为历史。魏征展示进谏书后,褚遂良也会同样记录,这样历史上就留下了魏征的进谏,而这些进谏书也在不经意中暴露李世民的若干缺点(没有缺点就无从进谏),所以说魏征展示进谏书是沽名钓誉,增加自己的声名,却在无形之中损害了李世民的名誉。
是可忍,孰不可忍!
魏征去世三个月后,第一次盖棺定论被李世民用行动推翻。李世民宣布解除衡山公主与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婚约,同时命人推倒自己亲手为魏征书写的墓碑,这就是魏征得到的第二次盖棺定论!
第一次盖棺定论是荣耀,第二次盖棺定论是屈辱,那么还会有第三次吗?
两年之后,九泉之下的魏征等来了第三次盖棺定论。
贞观十九年十月,李世民用兵高句丽受到挫败,此时的他又想起了魏征,不由叹息道:“如果魏征还在,他不会让我有这次行动!”
叹息之余,李世民派出使节亲临魏征墓前,用少牢(羊一只猪一头)祭奠魏征,同时下令将两年前推倒的墓碑重新竖立,从今之后,你依然是群臣典范的魏征!
一次去世,三次盖棺定论,饱经折腾的魏征一家从此一蹶不振,再无往日辉煌,尽管李世民为魏征重竖墓碑,然而仅仅是做个姿态而已,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再也没被提起。显然在李世民的心中,魏征这两个字,已经打了折!
世事浮云,魏征带给这个家族无限荣光,同时也带走了家族荣光的最后一片云彩!
伴君如伴虎,生死不轻松!
魏征走了,李世民为李承乾竖起的挡风墙又消失了,此时的李承乾并没有意识到魏征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只不过走了一个迂腐的老头。
如果魏征健在,李世民还能长时间拿魏征说事,如果有人对李承乾不利,那么职责在身的魏征一定会拼着老命维护李承乾,他,说到做到!
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是如果,没有结果,没有魏征挡风的李承乾注定要把自己的软肋一一露出,然后在浑浑噩噩中等来致命的一击。
过早成人化,双面人,叛逆期,不良嗜好,这是李承乾的四大软肋,而不良嗜好恰恰是李承乾作为太子的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木桶储存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短板效应。
李承乾的不良嗜好有很多,比如酷爱突厥文化,比如同性恋,比如喜欢列阵厮杀。
酷爱突厥文化放在一般人身上不算不良嗜好,隋文帝杨坚就有一个儿子酷爱佛教差点儿直接出家当了和尚。但问题在于,你,李承乾不是一般人,你是大唐的储君,一言一行都需要合乎法度,要有储君的风范,而你,偏偏都没有。
说起来,难以置信,大唐的储君居然喜欢偷民间的牛马!
可能是为了体验生活,李承乾私自命人铸造了高八尺的铜炉、六只脚的大鼎,这些物件是做什么用的呢?煮牛马用的!牛马从哪来呢?不是买来的,也不是自己养的,更不是皇帝赏赐的,而是李承乾安排手下到民间偷来的!
偷来牛马之后,李承乾毫无架子,亲自动手烹饪,然后与手下共享,或许在那一刻他已经忘了自己是太子,而是一个普通的突厥人。
除了饮食,李承乾在语言上和服饰上也向突厥看齐,他最喜欢的服饰是突厥服饰,他最喜欢的手下都有一个共同标准:要么是突厥人,要么长得像突厥人!
李承乾把这些类突厥人手下五人分为一个小组,这个五人小组就相当于一个迷你突厥部落,这些人一律梳着小辫,身披羊皮,然后一起到草地上放羊。另外李承乾还特别制作了画有五个狼头的大旗以及裁成长方形的幡旗,在竖立狼头大旗的地方搭建帐篷,他自己就住在帐篷之中。
这样,服饰、装扮、旗帜全部突厥化,饮食方式也突厥化,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李承乾都会逮几只羊烹煮,然后极其平易近人地抽出佩刀与手下一起分割食用。
酒足饭饱之后,李承乾导演还要给大家说一下戏:“现场都注意一下啊,我现在假装是可汗,我挂了,你们现在来参加我的葬礼!要注意你们的表情,预备,开始!”(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
说完导演僵卧于地,手下号啕大哭,骑着马围着导演的“尸体”转圈,并按照突厥的传统,用刀割破自己的脸,以表示对逝去可汗的怀念与尊重!
许久之后,李承乾才从地上跳起来,发表一通感言,说道:“等我拥有天下之后,一定要率数万大军到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以西打猎,然后解开头发打扮成突厥人,去投奔阿史那思摩,假如让我当一将军,那肯定不会落于他人之后!”
不愿意当天子,却愿意当突厥的将军,李承乾与明朝那位荒唐的正德皇帝有得一拼!不同的是,人家正德皇帝愿意当的还是大明的将军,而他要当的则是突厥的将军!
咋想的呢?
或许可以套用某位至善文化大师的话,“因为文化”。
如果说李承乾酷爱突厥文化还只是个人爱好问题,那么同性恋,就是十足的离经叛道了,不用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是在当代,同性恋依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从李承乾的表现来看,他应该属于双性恋,他有子嗣,这说明他并不排斥女人,他又喜欢一名姿容美丽的乐队男童,这说明他也不排斥男人,综合评定:双性恋!
李承乾喜欢的这名乐童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只知道李承乾称他为“称心”,称心,称心如意!
有了称心之后,李承乾与称心同起同睡,感情亲昵,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两个人或许还可以留下更多的佳话。
然而意外还是来了,意外的制造者就是李世民!
怒不可遏的李世民将称心和另外几个受李承乾宠爱的旁门左道人士一网打尽,一个字,斩!
这次意外给李承乾的打击很大,“称心”已去,夜风冷冷,谁与共眠?
有情有义的李承乾在家中腾出了一个房间,供起称心的塑像,早晚焚香祭奠,感伤不已,同时又将称心的遗体埋葬在东宫的花园里,并且追赠称心官位,竖立墓碑,以示纪念!
有情有义,有爱有心,可惜用得不是地方。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有一个桥段:高宗李治的皇太子李弘莫名其妙暴死之后,一直与他相恋的男童主动来到李治和武则天的面前,承认自己与太子李弘的恋情,并主动要求为李弘殉葬,唯一的要求是合葬,最终高宗成就了这段凄美的爱情。
显然这是败家编剧恶搞的桥段,但这个桥段的取材应该就来自李承乾和称心的爱情故事。
或许在李承乾看来,同性恋不是罪,爱情更不是罪!
与生活突厥化和同性恋比起来,李承乾喜欢列阵厮杀其实对于他而言,实在算不上致命的恶习,这条恶习严格算来是充数的!
与李承乾一起玩列阵厮杀的是李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这个李元昌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弟弟,并非出自窦皇后,很有可能是李渊称帝后与后宫美女在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
前面我说过,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是李渊与窦皇后精耕细作的结果,后面的多数都是工业化流水线的结果。因为这个原因,李承乾和李元昌有可能年龄相仿,甚至很有可能李承乾年龄长于李元昌,可没办法,见了李元昌还得叫叔,谁叫人家辈分大!
不过这个李元昌实在没有个叔叔样,时任梁州都督(总部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的他经常违法乱纪,已经多次受到皇帝哥哥的训斥,为此心里非常不爽,对李世民不免也有些怨恨,“牛什么牛,谁不知道你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与哥哥李世民关系紧张,但与侄子李承乾的关系非常铁,两人经常一起游玩,他们经常玩的游戏就是列阵厮杀。
每逢此时,两人将带领的手下一分为二,两人各率一队,队员们身披毛毡缝制的铠甲,手持竹枪竹刀,列阵扎营,呐喊厮杀,每次冲锋都得有挂彩的,不然没效果,不真实。
即便如此,李承乾还是觉得不过瘾,常常不无憧憬地说道:“使我今日做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
除了憧憬“战斗”,李承乾还展望过登基后的生活,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胡亥再世,商纣王轮回,这孩子没救了!
酷爱突厥文化,同性恋,喜爱列阵厮杀,三大不良嗜好叠加,李承乾的储君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尽管李世民还在用《礼记》维护着李承乾,然而《礼记》不是避风港,《礼记》不是防弹衣,只要再来一阵风,等待李承乾的将是万劫不复!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相互倾轧还在继续,彼此都在给对方下套。此时的两个人如同纠缠在桅杆上争夺顶端的彩球,那彩球就是未来的大唐皇位。
在这期间,李泰授意他人打小报告以达到诋毁李承乾的目的,李承乾也不是省油的灯,居然想出了一个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
这一年的某一天,有人自称为魏王府典签(管理信件收发的官员)向李世民呈递“亲启密奏”,在“亲启密奏”上历数李泰的种种罪恶,看得李世民触目惊心。惊心之余,李世民想与此人面谈,没想到一查找,这个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生无对证!
稍有点智商的人都会推测出这是李承乾搞的鬼,可为什么李承乾还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没智商,尤其是政治智商!
屈指一算,李泰和李承乾的争斗已经进行了七年,这七年中他们表面和睦,暗地争夺,在父亲心中的那架天平上上蹿下跳,折腾不已。如果没有外力介入,天平两端的均势还会持续,现在,一股外力出现了,风从北方来!
这股从北方来的风是从齐州(总部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刮过来的,风暴中心是齐州都督齐王李祐,在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中,李祐排名第五。
李祐并非出自长孙皇后一脉,因此在皇位的争夺战中没有他的份,不过无份参与并不代表与世无争,他其实还是想争一争,即使争不到皇位,也需要给自己争一争生存的空间。基于此,他的舅舅尚乘直长(皇宫御马管理局副管理官)阴弘智游说他:“王兄弟既多,陛下千秋万岁后,宜得壮士以自卫。”
闻听此言,李祐不断地点头,是啊,兄弟十四人,个个都是白眼狼,一旦父皇挂了,这些白眼狼还不把脑浆子都打出来,不得不防啊。
随后阴弘智向李祐引荐了自己的大舅哥燕弘信,深得李祐赏识,此后,燕弘信就成了齐王府死士的头目,在他的手下,有一群誓死效忠李祐的死士。
死士归死士,效忠归效忠,说到底李祐招募这些人是为了自保,至于谋反,还是想都不敢想。
李祐之所以最终会谋反,都是被齐王府长史权万纪给逼的!
权万纪这个人,有能力,有忠心,有官德,就是少了一点人性。别人做官是既做官又做人,到他那里,变了,只做官不做人,说到底,这是一个能吏,同时是一个酷吏!
酷吏权万纪被作为正直的人派遣到齐王府做长史(政务秘书长),李世民交给他的任务是辅佐齐王,劝谏齐王,齐王有过失时及时向皇帝汇报。
二十出头的李祐跟李承乾一样,也酷爱打猎,这可能是李世民的遗传。然而频繁的打猎不仅劳民伤财,还有不务正业之嫌,为此权万纪没少劝谏,结果跟张玄素一样,他们的劝谏都成了一阵风。
除此之外,权万纪还对李祐手下的一些死士看不惯,最看不惯的两个人叫昝君謩和梁猛彪,借着给李世民上书的机会狠狠地弹劾了这两个人,后来由李世民下令,把这两个人驱逐出了齐王府。
然而不久之后,齐王李祐又想起了这两个人的好,私下里又把这两个人接了回来,权万纪算是白折腾了。
眼看劝谏无用,弹劾无用,权万纪想到了明哲保身。在他看来,齐王迟早会出事,自己一定要趁早选择清楚。
要说权万纪这个人也挺黑,在自己选择清楚的同时还摆了李祐一道。
权万纪先是找到李祐,告诉李祐:“你做的那些事皇帝都知道了,你自己上书承认一下吧,争取一个好态度,我会在皇帝面前替你辩解,保你无事,同意的话,就按照我写的这个东西上书吧!”
李祐一看,权万纪居然详细列出了自己的种种过失,非常全面,如果按照这个上书能有好果子吃吗?
看看权万纪坚定的眼神,李祐相信了他,一一承认了这些过失,然后把这些汇总起来给父亲李世民上了奏疏。
随后权万纪从齐州动身到了长安,面见了李世民汇报了工作情况,并且向李世民声明:“齐王一定会改好的,陛下您放心。”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权万纪和李祐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然而李世民的搅和让两人的关系从此势如水火。
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
他一方面对权万纪勉励有加,一方面又对李祐进行训斥,针对李祐自己上书列出的种种过失一一训斥,这下让李祐的心态彻底失衡!
“闹了半天,你权万纪是拿我邀功请赏呢!先让我承认这些过错,然后再把我的表态认错当成你的功绩,这不是坑人吗?迟早有一天我会杀掉你!”
时光飞逝,李祐和权万纪之间的龃龉还在升级。
有了在长安时李世民的勉励,权万纪对李祐的约束越来越严,每次李祐想外出打猎,权万纪都不批准,别说打猎,连城门都出不去。想打猎,门都没有,就在齐王府内转圈吧!
这还不算,权万纪还私自做主,把李祐打猎用的苍鹰和猎犬都放了,猎都不打了,还要鹰和犬干什么?更令李祐气愤的是,权万纪居然又一次把昝君謩和梁猛彪驱逐出齐王府,不准他们再与李祐见面,否则见一次,打一次!
双方的龃龉升级,权万纪紧张的神经也在绷紧,稍有风吹草动就紧张不已,不久终于发生了一个土块引起的血案!
土块血案的起因是这样的,一天深夜,一个来路不明的土块落到了权万纪家的院子里,这个土块究竟是什么人扔的呢?土块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神经紧绷的权万纪一下子想到了昝君謩和梁猛彪,这两个人两次遭到自己的驱逐,一定是这两个人想谋害自己。
越想越怕,越怕越想,权万纪索性派人把这两个人囚禁了起来,同时通过朝廷的驿马向李世民发去了奏章:齐王李祐及其同党数十人为非作歹!
这下李祐与权万纪的关系彻底崩了,势不两立!
接到奏章的李世民责成刑部尚书刘德威前往齐州调查,发现事出有因,查有实据,齐王李祐确实问题很多!
李世民下诏,齐王李祐与权万纪一起进京面圣!
此时的李世民未必真的想处理李祐,或许只是叫到长安当面训斥一番,然而他高估了李祐的心理素质!接到诏书的李祐居然反了!问题严重了!
李祐接到李世民的诏书后,几年来的怨气彻底爆发了,其实他的怨气主要是针对权万纪,这个酷吏几年来把自己折腾得够呛,这一次又是恶人先告状,此时不除更待何时!
已经先李祐一步动身的权万纪此时正在通往长安的路上,他以为这一次可以在李世民面前替自己说清楚,没想到,他已经再也见不到李世民了,因为他先看到了李祐的箭!李祐派出二十多名骑兵一路疾驰,追上了权万纪,二十多名骑兵一起放箭,酷吏权万纪倒在了乱箭之中!
其实即使射死了权万纪,李祐也没到非谋反不可的地步,只可惜,这孩子,轻浮急躁,做事不过脑子,脑子一热,索性造起了老爹李世民的反!然而造反是一件高智商的工作,不只是一咬牙一跺脚,爷爷李渊能造反是因为他处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再加上本身有那个能力,而你,孙子李祐,你难道没有发现时代不同了?难道没有发现你是个低能儿?
喝醉的人从来不说自己喝醉,低能的人从来不知道自己低能,都是悲剧!
冲动的李祐在射死权万纪后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开始任命自己的文武百官,同时大开仓库,滥赏随从,磨砺武器,增强城防,一副新起炉灶、开国奠基的模样。
贞观十七年三月六日,李祐谋反的消息传到长安,这既在李世民的意料之外,又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
李世民平静地发布命令,命兵部尚书李世勣集合怀州、洛州等九州兵马前往平叛,同时给李祐写了一封亲笔信:“我经常告诉你不要亲近小人,就是为了避免发生今天这种事,可惜你没听!”(吾常戒汝勿近小人,正为此耳。)
事实证明,李祐原本不想造反,他也没有能力造反,在李世勣率领九州兵马向齐州逼近时,他还在与死士头目燕弘信的哥哥燕弘亮一起开怀畅饮。为了打消李祐的焦虑,燕弘亮说道:“大王不必担忧,我右手拿酒杯,左手拿刀就能把他们全打跑!”(王不须忧!弘亮等右手持酒卮,左手为王挥刀拂之。)
吹牛不上税吗?
吹牛能迷惑李祐的内心,却挡不住大兵压境,在李世勣的九州兵马还没有到来之前,青州、淄州的兵马已经进入了齐州境内,齐王府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为了避免被一锅烩,齐王府内的一些人开始自救,领头的是齐王府兵曹参军(军务官)杜行敏,在杜行敏的身后是一批李祐的随从以及齐王府的卫兵。在李世民和李祐这道二选一的选择题上,他们齐刷刷地三月十日夜,齐王府外鼓声喊杀声乱成一片,杜行敏开始行动。在内室之中的李祐惊恐地询问侍从发生了什么事,侍从们欺骗他说:“英公统飞骑已登城矣!”李祐目瞪口呆,惶惶不安地坐在内室里等待事情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同时,杜行敏已经将李祐布置在王府外的党羽砍杀干净,李祐已经孤立无援。然而齐王府内依然有部分忠于李祐的卫兵在抵抗,这也难不住杜行敏。杜行敏瞅准一处防卫空虚处,从院墙上愣是掏出了一个洞,顺着这个洞,杜行敏等一千余人一拥而上,把李祐的内室包围得严严实实,留给李祐的时间和空间都已经不多了。
李祐还想死守,杜行敏一句话让李祐放弃了抵抗:“王昔为帝子,今乃国贼,不速降。立为煨烬矣!”
不出来,就烧死你!
没有比这更恐吓的恐吓了,受到惊吓的李祐只能与党羽们灰溜溜地出来投降。齐王叛乱就此结束,刚开头,就结了尾!
不久之后,与此事件相关的各方人等都有了不同的结局:
齐王李祐因谋反被赐内侍省自尽。
党羽四十余人处决。
杜行敏因平叛有功晋升巴州刺史。
权万纪因忠于王事追赠齐州都督,追封武都郡公,谥号敬公!
东宫勇士纥干承基因与齐王谋反有牵连,羁押大理狱,按律当斩!
不起眼的纥干承基,阴差阳错地受牵连,却在不经意之中让这场争储之战有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在无数的电视剧或者是颁奖礼上,总有一些成功男士哽咽地说:“我感谢我的家庭,然而我亏欠家庭的太多,我不是一个好丈夫,也不是一个好父亲!”说到动情处,竟无语凝咽,此处无声胜有声。
其实,严格说起来,李世民是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好父亲,或者说没有尽到做父亲的教育责任。在他的教育下,李承乾、李泰野心勃勃,李祐性格轻浮急躁,李治貌似忠厚实则心眼不少,总之每个儿子都虎视眈眈,李世民这个父亲却始终无法平复皇子们的狼子野心。
或许在皇权至高无上的背景下,只要不是独生子女,皇帝就注定无法一碗水端平,也无法做一个完美的好父亲,所以李世民的父子关系注定要以悲剧告终!
贞观十七年三月,齐王李祐自酿悲剧,最终自杀身死,与此同时,太子李承乾也在行动,种种迹象表明,他试图复制一次“玄武门事变”。
这一次,李承乾是认真的,他的手下不再是以前那些乌合之众,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重要角色。这个名单包括吏部尚书侯君集,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汉王李元昌,洋州州长赵节,杜如晦之子、驸马杜荷,这些人聚集到一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李承乾继承大统。
侯君集怎么会混入李承乾的队伍呢?这还得从灭国高昌后的那次审判说起!
灭国高昌之后,侯君集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满心以为等待他的是节节高升,然而没想到,班师不到十天,他就被控纵兵劫掠押入大牢。如果没有岑文本的上奏,侯君集恐怕还要在大牢中煎熬些时日,在岑文本上书后,侯君集才被无罪释放。
无罪释放,劫后余生,侯君集的心中却憋着一口气,何以远征大胜还要受这种气,侯君集想不通,心里也不服,然而不服又不能找皇帝去说,不服怎么办,只能忍着。
从此之后,侯君集担任吏部尚书,颇有声名,然而吏部尚书这个位置依然不能让他完全满意,在他的前面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些刀笔吏出身的文官,甚至远离朝政的老李靖也排在他的前面,这让侯君集非常不忿:长孙无忌、房玄龄有什么战功?李靖的战功过时很久了吧!
不忿,不服,郁闷,贞观十四年后的侯君集始终是有情绪的。
侯君集的不服不忿瞒过了很多人,却瞒不过自己的女婿贺兰楚石,而贺兰楚石当时正好担任东宫贴身带刀侍卫(东宫千牛),于是贺兰楚石就成了侯君集与李承乾沟通的桥梁。不久,侯君集与李承乾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李承乾需要利用侯君集的谋略与影响巩固自己的储位,侯君集则渴望通过李承乾迎来出头之日。在权衡利弊之后,他们发现,只有政变才是唯一的出路,不然,侯君集无法出头,李承乾的储君之位也随时有可能倾覆。
为表忠心,侯君集举起自己的双手对李承乾说道:“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这就算向李承乾表了忠心。随后侯君集又严肃地对李承乾说道:“魏王李泰正受皇帝宠爱,恐怕殿下会有隋朝太子杨勇那样的灾祸,如果皇上有诏书召见殿下,一定要提前有所防备,以防不测!”(魏王为上所爱,恐殿下有庶人勇之祸,若有敕召,宜密为之备。)
听罢,李承乾沉重地点了点头。
除侯君集之外,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也投入了李承乾的阵营。他的任务很简单,利用职务之便监视李世民的行动,一有情况,随时汇报。
儿子监视老子,李承乾已经越陷越深!
在这两个人之外,汉王李元昌,洋州州长赵节,杜如晦之子杜荷,他们都把宝押在了李承乾身上,一旦李承乾成功,他们都是重臣,而一旦失败,他们都将是乱臣贼子。然而,当他们决定投身李承乾阵营时,眼前闪现最多的还是成功后的场景,成功,太诱惑了,成功,也是有先例的,当今皇上不正是通过这个途径成功的吗?长孙无忌、房玄龄不就是当初押对了宝吗?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统一思想之后,所有同谋者皆割破手臂,以帛拭血,然后把沾血的帛烧成灰,最后放到酒里喝下,立下同生共死的誓言,同时计划引兵攻入皇宫,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杜荷提醒李承乾说道:“天文有变,当速发以应之,殿下但称暴疾危笃,主上必亲临视,因兹可以得志。”
这个计划比攻入皇宫还简单,直接把李世民诈入东宫然后完成逼宫,如果李承乾采纳杜荷的计划,大事犹未可知!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李承乾没有采纳杜荷的计划,而是静观事态发展,等待机会,这一等就等到了齐王谋反。李承乾听闻齐王李祐齐州谋反后,很是不以为然,顺嘴对身边的纥干承基说道:“太子宫西墙与大内只有二十步的距离,我要是跟你们一起举事的话,齐王怎么跟我比啊?”(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
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能说,一辈子都不能说。
因为这句一辈子都不能说的话,李承乾栽了,彻底栽了,即使爬到西天求我佛,我佛也得说:孩子,我也没辙!
大嘴李承乾说完这话后不久,纥干承基被抓了,理由是与齐王谋反有牵连。凡是牵连进这种谋反大案,注定十死无生,如果没有天大的意外,贞观十八年的某一天就是纥干承基的忌日。
要生日还是忌日,纥干承基在内心里不断挣扎,最终生的欲望占了上风,选择到贞观十八年过生日。
艰难抉择后的纥干承基抬起头,对狱吏说道:“我要见你们的上司,我有重大事情举报!”
贞观十七年四月一日,那一天不是愚人节,李世民却收到了比愚人节还愚人节的亲启密奏:太子李承乾谋反!
没有比这更劲爆的愚人节新闻了!
震惊之余,李世民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世勣会同大理寺、门下省、中书省联合调查审判,结果让李世民继续震惊,“反形已具”!
不是愚人节,是真的!
李承乾谋反是真的吗?在我看来,其实未必!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实际是经过多方修饰的,未必是完全的真相。
李承乾谋反,可能有其心,未必有其胆,可能有策划,未必有实施。然而在皇权面前,并不需要绝对的事实,只要有“意欲”,一切就足够了!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是不会等到木已成舟之后再清算的,任何威胁皇权的举动都必须被消灭于萌芽之中,因为他的心中有一道永远走不出去的玄武门!
现在李承乾谋反已经被坐实,该如何处置呢?历史上不乏处决谋反太子的先例,难道李世民也要步他们的后尘吗?
此时隋朝大将来护儿之子、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
这句话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他更加明白父子深情的含义,即便意欲谋反,即便图谋不轨,然而父子毕竟是父子,血缘深情,你是逃不过的,三月已经赐死了齐王李祐,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李承乾吗?不能!绝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