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远志: 将相王侯宁有种?志士莫须问出处(1/1)
朱元璋的出生,并没有特别的传奇色彩。与其他处于元朝蒙古人统治之下的老百姓一样,朱家世世代代都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朱元璋祖辈本居住在金陵句容(今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按户籍划为淘金户,这也意味着朱家需要定期给朝廷上缴相应的金税。但金陵城附近并没有许多金矿,为了完成朝廷强加的赋税任务,朱家就需要花钱去买黄金来纳税。这样的生存方式,无异于釜底抽薪。很快,朱元璋的祖父就被朝廷的金税压得喘不过气,不堪重负之下卖掉了家中的农田,带着一家人迁居到泗州盱眙县谋生(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朱家为了躲避赋税,无奈之下只想找个安稳的地方做佃户。在沿着淮河一带不断逃离的岁月里,朱氏家族曾诞下多名子嗣,但当时的生活境遇十分困难。从朱元璋的五世祖一代起,朱家便度日维艰。直到朱元璋出生,他们生活的境遇也没有改善多少。
作为一代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出身与成长的故事免不了会被后人添加许多传奇色彩。在众多与朱元璋的出身经历相关的资料中,朱元璋自己所作的《朱氏世德碑》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朱氏世德碑》中记载,朱元璋的宗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地属通德乡,祖上均以农业为生。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世世代代的朴素百姓人家中,却诞生了日后的一代帝王。
论及朱元璋的祖辈,确实没有什么风光典故可言,家中男丁甚至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名讳。朱元璋的五世祖名为朱仲八,娶妻陈氏,生有三子,分别名为朱六二、朱十二、朱百六。三子朱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朱元璋登基后追尊高祖为玄皇帝,庙号德祖,其夫人胡氏被追封为皇后。高祖朱百六生有两子,长子朱四五、次子朱四九。朱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父。朱四九娶妻侯氏,生有四子,分别名为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朱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
朱初一娶妻王氏,生有二子,名为朱五一、朱五四。朱五四便是朱元璋的父亲。由朱元璋五世祖一辈向下细数,则是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朱五四,之下才是朱元璋兄弟等人。
祖父朱初一携带家眷从金陵句容迁到泗州盱眙后,日子仍然不好过。之后,朱元璋的伯父举家又迁到了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而其父亲朱五四则带着家人流落到灵璧、虹县一带。后因生活所迫,也随着兄长朱五一迁到钟离县东乡。
朱元璋的伯父朱五一娶妻刘氏,生有三子,分别名为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娶妻陈氏,两人膝下儿女颇多,有朱重四、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四子和两个女儿。在食不果腹的岁月里,家中添丁其实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情。多了一口人,就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朝廷的苛捐杂税已经把年仅四十七岁的朱五四折磨成了老人,陈氏也已经四十二岁了。就在这一年,命运给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陈氏又有孕在身,生下了儿子朱重八。他,便是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
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正值秋播的节令,陈氏在家中收拾停当后,本想下地去做农活。当她走到村东头二郎庙旁边,一阵难忍的腹痛袭来。陈氏意识到肚子里的孩子要临盆了。她拖着沉重的身体勉强进到寺庙,经过一阵产痛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娃。在人人都为生计发愁的岁月里,没有人会特别在意这个孩子的出世。尽管母子平安,却不能给这个已经穷困无比的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当然,更没有人会想到此时降生在寺庙里的男孩,会成为日后的真龙天子。这个新生儿如同他的祖辈父辈一样,连得到正经姓名的权利都被剥夺了,父母只是按照家中排行为其取名朱重八。
朱五四一家人的生活非常艰难,朱重八的降生,增加了父母的负担。因此,在他稍微懂事时,母亲就经常用一条绳子把他绑在家中桌子腿上,任由他自己爬坐在地上哭闹、玩笑、吃泥、玩土??待到小小的朱重八稍微长大一点,他也不得不外出劳作,早起拾粪、白天放牛、晚上编草席,这样日复一日的劳作,成为朱重八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或许是由于生活的不如意,平素看起来老实巴交的父亲却在朱重八面前威严十足,稍有懒惰便会给他一顿拳打脚踢。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所有人都没有想过未来是什么样,更没有人会想到,如朱重八这般遍地都是的“野麻雀”,有一天会成为腾飞九霄的天命真龙。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朱重八已经十岁了。儿时的记忆中,朱重八并没有什么甜蜜的回忆。在这十年中,朱氏一家人为了躲避朝廷的赋税,仍旧不断辗转于淮河沿岸各地。当初从地主手中租的田地,已经被收回了。失去了田地,就失去了一切生活来源,朱家陷入了饥寒交迫的境地。百般无奈之下,朱五四携家带口迁到了太平乡孤庄村,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给村子里的大地主刘德做佃户这一条路。
在当时,为地主家做佃户,便等于为人做牛做马,言行举止都要看主人家的脸色。刘德不是慈善家,不管田地里的收成如何,每年所要收取的租税是分文不能少的。光景好时,老朱家还能混一口饱饭吃,年幼的朱重八也有幸能到书堂去聆听几次圣贤教化;光景不好时,一方面要应对地主家的催租,另一方面还要顾及自身的吃喝问题,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随着利上滚利,朱家很快就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朱重八只在书堂读了两个月的之乎者也,随后便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退学。
为了能有一口饭吃,朱重八不得不到地主刘德家放牛。然而,放牛郎的日子也不好过。朱重八非但没有填饱自己的肚皮,反倒经常遭到主人家的打骂,不消多日,这个年幼的孩子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眼看着地主一家人顿顿大鱼大肉,再想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状况,朱重八心中必定是不满的。但是他只能忍气吞声,试图在如此困苦的时光中保住自己卑微的性命。然而,孩子们总是容易忘记伤悲的。虽然从小就过着居无定所、吃不饱饭的困苦生活,但只要有几个玩伴,大家就很快把这些不愉快抛到脑后。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如徐达、汤和、周德等人,都是朱重八在儿时结识的玩伴。他们一同挨饿、一起捉弄地主,为日后一起厮杀疆场的生死兄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君臣之间的故事,也从儿时的游戏中露出了些许端倪。
有一次,朱重八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山中去放牛。当时天气炎热,一路走来大家都已经口干舌燥。恰好前方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朱重八带领着小伙伴急匆匆来到溪水边喝水休息。正在此时,朱重八看到远处有一片棕树林,大大的棕树叶子散落在树底下。朱重八眼珠子一转,忙招呼小伙伴们一起来到树林。他大步上前,拾起落在地上的棕树叶,并将其一缕一缕地撕开,笨手笨脚地塞到鼻孔中,看起来就像长了满脸的胡须。朱重八又在路旁一辆被人丢弃的马车上找到一块车辐板,他将其顶在头上,左右试试,找到了一个稳固的平衡点。随后,他又把马车上残留的几块破碎的黄布扯下来裹在身上。随后,朱重八像模像样地端坐在土坡上,他又命令其他人就地找一些完整的木板充当大臣们上朝时手持的笏板。如此一来,俨然一幅皇帝和他的文武大臣上殿面圣的场景。
小伙伴们也觉得新奇好玩。虽然他们没有见过真正的皇宫是什么样,但从小听到的说书故事里没少描述这样的场景。大家自动分成了两班站立,对着土坡上的“小皇帝”像模像样地行了三跪九拜的大礼,并异口同声地呼着“万岁,万万岁” 。朱重八也顺势入戏,学着说书人的模样,抬起手挥一挥,说:“众爱卿平身吧。今日有本奏来,无本退朝。”
孩子们的玩笑本该到此就结束,谁知大家玩心上来,却要把这出闹剧继续演下去。
这时,汤和起身上前一步,对着这位小朱皇帝说:“谢主隆恩。今日天下新主登基,乃是普天同庆的大事,理应宰牛杀羊宴请百官,以此表示庆贺。”这本来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些孩子们平时给地主家做苦工,本来就饥一顿饱一顿,并且个个又都是长身体的时候,早就馋得不行。这不提还好,汤和的话刚一出口,小伙伴们肚子里的馋虫全都被钩了出来,朱重八自然也不能例外。谁也没想到,朱重八刚说了一句“准奏”,大家欢呼着“万岁圣明”,早有人去把牛群中的一只牛犊捆了起来。眼看肉到嘴边,谁也顾不得其他,大家七手八脚便把这头牛犊宰杀了。有的人架柴烧火,有的人剥皮割肉,一会儿工夫,香喷喷的牛肉就都进到了这几个放牛娃的肚子里,地上只留下一堆牛骨、一张破碎的牛皮和一截没有人吃的牛尾巴。
吃饱后,大家纷纷抹掉嘴上的牛油,再揉一揉吃得圆滚滚的肚皮,躺在草地上,日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惬意。然而直到日头落到了西边,大家这才意识到刚刚做下的事情有多么严重。回去后,地主刘德一定会发现牛的数目不对。如果主人家责问起来该怎么办?胆小的人吓得哭了起来。
朱重八不耐烦地起身挥挥手,示意大家安静,说:“你们谁也不用害怕。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杀牛的事是我决定的,我自然也有解决的办法。你们要是信得过我,就按我说的去做。”大家一听,忙凑到一起听朱重八的安排。朱重八定了定神,先告诉大家把地上的血迹清理干净,把牛皮和牛骨头找个不容易发现的地方掩埋起来,然后又找到一堆乱石,把剩下的那条牛尾巴插进了石头缝里。众人不解朱重八此举何意,朱重八却一脸自信,示意大家回去。
待回到地主家后,刘德很快就发现少了一头牛犊。刘德追问牛的去处,朱重八一本正经地说:“白天在山里放牛的时候,有一头小牛钻进了石头缝里,我们怎么拽都拽不出来。”刘德当然不会相信,朱重八丝毫没有被刘德的逼问吓到。他声称如果不信可以一起到山中去看个究竟,刘德被一群毛孩子簇拥着来到那堆石块前面。朱重八指着牛尾巴,说:“你看,那就是小牛的尾巴。”刘德上前一扯,插在石堆的牛尾巴就掉了出来。刘德意识到自己被朱重八这小子给骗了,不禁气上心来,命人将他一顿毒打。也因为这件事,朱重八放牛娃的活也丢掉了。
朱重八放牛的生计没了,屁股还被打得开了花,趴在床上好些日子不能出门,小伙伴们想起当日的事情也都过意不去。毕竟,是朱重八自己一个人替他们所有人承担了罪责。为了表示歉意,大家相约来到朱家,想看看这位“小皇帝”。眼看有的人又要难过地掉眼泪,朱重八则开口说:“今日不早朝了,众位爱卿不必拘礼,都退下吧。”这一句玩笑话,顿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自此后,朱重八就成了大家心中的“小皇帝”。
如果仅仅是把小孩子间玩耍的过家家的游戏,当成是日后成就霸业的征兆,这未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在朱重八身上发生的传奇故事,远不止被小伙伴喊几声“万岁爷”这么简单。关于朱重八的传说故事,尚有许多值得细细品味。
传说朱重八在和小伙伴玩皇帝与臣子的游戏时,每次都是他扮演皇帝,其他人都只能假做文武百官。刚开始这样玩,大家还有新鲜感,但时间一长,就有小伙伴不乐意了,他们也想当一回皇帝老儿。在老百姓心中,“皇帝”这个名称可是不能随意叫的。朱重八做“小皇帝”时,他四平八稳地端坐在小山坡上,看起来有模有样。而当轮到其他小孩子坐这个位置时,只要朱重八向他磕头,他必定会从不高的土堆上栽下来。这其中,朱重八的好友汤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次,汤和刚被摔下来,他摸了摸摔疼的脑袋,心中很不服气,于是冲着朱重八大声叫嚷,说:“你朱重八算什么鸟皇帝,你也不过和我们一样是个吃不饱饭的放牛郎。等我长大了,一定会把你这个土皇帝给推翻。”朱重八当时也是入戏太深,他声色俱厉地对左右两边的“百官”喊道:“你好大胆子,来人,把他给我拉下去斩了。”众伙伴假戏真做,几个人推推搡搡把汤和拉扯到高粱地里,随手摘一片高粱叶子划向了汤和的脖颈。谁知那高粱叶子果真如刀片一样锋利,只见叶子刚刚划过,汤和脖子上就冒出了一股鲜血,血洒在了旁边的高粱穗上。自此之后,百姓田地里种的高粱成熟后都变成了红色。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因为此时朱重八对汤和实行过一次斩首,所以日后江山功成时,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而斩杀开国功臣,汤和才能幸免于难。
又传说,当时正值农忙,大人们都在地里捡柴禾,其他小伙伴都被家中父母或主人家唤去出苦力,唯独朱重八在原地不动。主人家一看这孩子不听指挥,气得挥起棒子就要打下来。此时,只见朱重八口中念念有词:“老天爷,老天爷,请你刮来一阵旋风吧,把地里的树枝树叶都刮来。”朱重八话音刚落,原本晴空万里的田地却忽然起了巨大的旋风,刮得人们都睁不开眼。不大一会儿,风停了,人们睁眼一瞧,却见朱重八面前堆着大大的一堆柴禾。就这样,朱重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当天的出工任务完成了。
民间的传说故事,总是免不了有一些神秘色彩。但有一件事情却与朱重八日后登基帝位有着极大关联。
当时,朱重八还在地主家做放牛郎。有一天,天气晴好,朱重八任由牛儿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他自己则枕着挑柴的扁担不知不觉睡着了。正在他睡熟期间,却被一个人看出了不可示人的天象。这个人,便是日后的开国功臣之一,刘伯温。
据说,当时刘伯温夜观天象,发现有天子之气从远处升起,于是就一路寻到了凤阳一带。初到此地,刘伯温见当地百姓虽然生活困苦,但民风却很是豪爽,人们做事干练,与其他地区的人物景致有很大区别。刘伯温不由感慨,若此地果真有真龙天子降世,这也是天命所归。这一日,刘伯温正好闲逛到朱重八放牛的山脚下。他抬头远望,见此地山脉连绵起伏,好像有些龙脉的气象。待他一转身,发现不远处有一团红光闪耀。刘伯温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他随即断定红光所在之处必有不凡之相,于是急忙迈开脚步向前赶去。等到他来到红光闪耀的地方,定睛一看,并没有看到什么异常景象。正在他迷惑时,瞧见正枕着扁担睡觉的朱重八。此时,朱重八把长长的扁担枕在头下,自己仰面朝天,四肢伸展,以“大”字的形状正睡得安稳。刘伯温不禁一惊,这一个“大”字加上扁担所形成的“一”字,不正是“天”字吗!难道这个不起眼的放牛娃,就是日后的真命天子?
刘伯温有些不敢相信眼前所见景象,待要重新忖度时,朱重八却张张嘴、挠挠背,转向一边,竟把扁担斜顺在腰腹之下继续睡。刘伯温大吃一惊,因为此时朱重八的身子与那条扁担正好形成了一个“子”字。天子之谓,完整地展现在他面前。看着熟睡的朱重八,刘伯温打消了上前去叫醒他的念头,而是悄悄地记下了这个放牛郎的相貌特征,随即转身消失在小山的背后。
少年时代颇显顽劣的朱重八,很让地主家头疼。自从那一次自作主张宰杀牛犊而被赶出门后,如何填饱肚子成为摆在朱重八面前的最大难题。据说,朱重八被赶出来后,曾向地主求条活路。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有其他想法,地主刘德还真的给朱重八介绍了一个做烤烧饼学徒的活。这才引发了下面一段少年奇事:
朱重八被地主暴打一顿赶走后,虽然在家将息了几日,屁股上的伤也渐渐地好了起来。眼见生存无望,他又来到地主家,本想认个错,继续当放牛郎,但刘德说什么也不答应。眼看无望,朱重八无奈地对地主说:“东家,你要赶我走,我也就认了。但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好歹给我指一条活路吧。”地主倒也爽快,随口答应说:“最近村子里来了一个烤烧饼的,这人和我相熟。你要是吃不上饭,我就给你求求情,你跟着去学烤烧饼吧,好歹还能吃上一口热烧饼,不至于饿死。”朱重八一听,这也是个路子,于是谢过地主,满怀期望地找到了烤烧饼的师傅。
见到了烤烧饼的人,朱重八一脸天真地问道:“师傅,我跟着你走,每天都能吃到刚出炉的烧饼吗?”师傅冷笑了几声,只说:“烧饼是用来做买卖的,可不是给你吃的。你呀,只能吃落炉烧饼。”什么是落炉烧饼?原来,古时烤烧饼都是把做好的面烧饼贴在一口大炉的炉心里,等火候到了,再用铁铲把贴在炉子上的烧饼铲下来。手艺好的师傅,贴上去的烧饼烤得又香又酥,并且个个都是火候恰好。手艺不好的师傅,贴上去的烧饼在要出炉的时候,有几个免不了要掉下来,这就是落炉烧饼。朱重八一听有落炉烧饼吃,心想这也不错,总比在地主家的日子要好过。可谁知他跟着烧饼师傅四处游走了几个月时间,师傅的手艺又非常巧妙,从来不见有烧饼从炉子上掉下来,于是朱重八连吃落炉烧饼的机会都没有。
眼见着香喷喷的烧饼出炉,自己却一个都吃不上,朱重八不禁又开始对着烧饼炉子念念有词:“老天爷,老天爷,求你开眼保佑,让烧饼每次出炉前都能掉下来一个给我吃。”也不知是这个祈祷起到了作用,还是烧饼师傅的手艺有所下降,自此以后每次起炉的时候,就总会有一两个烧饼掉下来。朱重八眼疾手快,不等师傅反应过来,他已经从炉子下面把掉下来的烧饼掏出来送到了嘴里。师傅见这个学徒这么不懂事,伸手就要打,嘴上还说着“烧饼你不能吃”。朱重八嘴巴一噘,说:“是你说的,我可以吃落炉烧饼,现在烧饼掉下来了,我为什么不能吃?”一句话问得师傅哑口无言。
就这样,两三年的光景一晃而过。在随着烧饼师傅四处售卖的过程中,朱重八也见到许多元兵虐杀老百姓的场景。
这一天,师徒二人来到了一处军营附近。师傅让朱重八担着一担烧饼出去叫卖,朱重八在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军营不远处。以前卖烧饼时,为了让附近百姓知道自家生意,都要吆喝上几句,通常会喊“烧饼,卖烧饼喽??”,这一次,朱重八见到军营中的元兵,心中的恨意让他忘记了自己的买卖,不自觉地口中喊出的声音就变成“烧??饼,烧??饼”。一个“烧”字,一个“饼”字,本来应该连起来喊,他却喊成了两个不相关的字眼,乍听起来,仿佛是“烧”“兵”。当时,军营中有几个士兵对这个卖烧饼的叫卖声也感到奇怪,但并没有引起特别的注意。
朱重八担着烧饼挑子刚离开军营不远,军营中的一口油锅突然着起火来,几个当兵的被烧死了。这果真应验了朱重八刚刚口中喊出的“烧兵”两个字。
绕了一圈回去后,朱重八挑子里的烧饼一个也没有卖出去,而军营里烧死士兵的消息很快就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朱重八刚才的叫卖声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烧饼师傅是个精明人,知道这起事件虽然是个意外,但元兵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一来怕朱重八因此丢了性命,二来也怕自己受到牵连,于是把朱重八叫到面前。师傅语重心长地说:“如今世道险恶,你跟着我,今天有饭吃,不见得明天还能填饱肚子。你也看到了,今年凤阳一带大旱,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不过我听说皇觉寺的香火一直不错,你要是愿意去寺庙做个出家和尚,我倒是可以帮你打问一下。”
已经山穷水尽的人,哪里还管什么出家不出家,哪里能填饱肚子哪里就是家。朱重八想到这里,也就听从了烧饼师傅的建议,去了皇觉寺。
朱重八听从烧饼师傅的建议去皇觉寺当和尚,这个故事传说的成分比较大。更为可信的史实,则与他当时的困苦生活有莫大关系。
元至正四年(1344年),这一年朱重八已经十七岁了。在古时,这个年纪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也算是个大人了。当时,元朝统治者贪婪残暴,老百姓想要讨一条生路比登天还要难。可偏偏老天爷又捉弄人,这一年凤阳地区遭遇了前所未见的大旱,不但地里颗粒无收,伴随灾荒而至的还有大瘟疫。
面对天灾人祸,老百姓告天无路,进行了一场祈雨仪式。然而,经文也念了,供品也祭了,老天爷仍然没有降下一点雨滴,相反却在不久后当地来了大批的蝗虫。原本地里已经绝收了,蝗灾一到,又把老百姓残存的一点希望完全灭绝了。如此一来,大量的穷苦百姓因为饥饿而丢掉了性命。家家户户连活人都顾不了了,谁还有精力去管死人呢?不消多长时间,淮河两岸就堆满了腐尸,造成了瘟疫,从而使得老百姓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
这场致命的灾难,朱家也没有躲过。在人人都外出逃荒的时候,朱家本来希望灾难可以快些过去,可是,连续数年自然灾害,官府的租税却有增无减。朱元璋日后回忆起这一段日子时,曾说:“因念微时,皇考皇妣凶年艰食,取草之可茹者,杂米以炊。艰难困苦,何敢忘之。”意思是说,每当想念起以前艰难困苦的时候,自己的父母都很难吃饱肚子,总是从地里找一些可以吃的野草,与些微生米掺杂在一起煮熟了吃。这样的日子是从来都不敢忘记的。
朱家终究还是没有挡住瘟疫的侵袭。这一年的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离世。三天后,朱重八的哥哥朱重四也追随着父亲的脚步走了。又过了十二天,朱五四的妻子陈氏也染病身亡。仅仅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朱家连遭三丧。虽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死可以一了百了解脱,但活着的人却要面对更为艰难的生活。
面对父母和兄长的三具遗体,朱重八连丧事都操办不起。有人劝说朱重八,这些得了瘟疫死去的人们都有很大的传染性,最好不要在家中披麻戴孝,尸体也不要去掩埋了,赶紧收拾一下行李远走他乡吧。朱重八面对这世上唯一疼他的亲人,他心中实在过不去。尽管邻人苦苦相劝,朱重八还是执意要亲手埋葬亲人。
当时,朱家可谓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如果他们是本地人氏,那么好歹还有一处祖坟可以安葬。可是朱家在此地既没有族人,也没有可以依靠的邻里乡亲。无奈之下,朱重八只好去向地主刘德求助。刘德平时连一块农田都不会让给穷苦人家耕种,此时又怎么可能借一块土地给朱家做坟地呢!毫无疑问,朱重八在地主刘德这里吃了闭门羹。
正当朱重八一筹莫展之际,刘德的兄嫂刘继夫妇却心地给他一块坟地。按照传统,父母下葬是要准备好棺材、入殓的衣物以及祭祀的酒食等物的,鉴于时下情况,朱重八也只好一切从简。
关于朱重八安葬父母时的事,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在下葬的当天,天气十分燥热,朱重八与二哥一起将父母的遗体放在两扇门板上抬到了坟地。二人刚走到下坡处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骤然而至。兄弟俩无奈之下只好放下门板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一会儿,雨过天晴,二人回来却发现刚才放门板和遗体的地方却空无一物。原来,这一带的土质比较疏松,刚才的一阵骤雨引起了山体滑坡,亲人的遗体正好被这场意外的天灾覆盖了起来。见此情况,兄弟二人也只好在原地拢起一个土堆,权当是坟茔了。
安葬了亲人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况,朱重八知道今后如何谋生也将是一个难题。想到此,兄弟二人不禁抱头痛哭起来。恰在此时,邻居汪大娘来到家中安慰他们二人。大娘先是把家中不多的一点粮食给了一些给二人让他们填饱了肚子,然后她看了看朱重八,突然想起曾经在当地皇觉寺许过愿的事情。
原来,朱重八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肚子鼓鼓胀胀地像是生了什么病。朱五四夫妇没钱请郎中给孩子看病,也只能看在眼中、急在心里。这一夜,朱五四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人指点他说只有菩萨才能看好孩子的病,他于是马上带着朱重八来到了附近的一个寺庙。可当时寺庙里并没有和尚,朱五四也纳闷,这该找谁来看病?无奈之下,他带着朱重八又回来了。正在叹息时,朱五四恍惚听到了小孩子吃奶的声音。他睁眼一看,只见妻子正抱着朱重八喂奶吃。朱五四这才惊觉刚才的情景不过是在做梦,梦中有神人点化,于是天亮之后就带着朱重八来到皇觉寺还愿,并许愿说如果孩子能健康长大成人,就让他到寺庙里落发为僧。
汪大娘把这段往事讲给了朱重八听后,语重心长地问他,现在是不是老天爷点化,是他该去还愿的时候了?朱重八想来想去,认为虽然做和尚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但在这样混乱的世道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一件幸事了,哪里还管得了许多呢。他点了点头,决定去皇觉寺。
这一年十月末,失去了至亲的朱重八来到了皇觉寺,剃度做了小沙弥。然而,在这样的世道,寺庙也不是一个世外桃源。朱重八当和尚刚两个月的时间,就因为饥荒而再次吃不上饭。
这一天,皇觉寺的长老把全寺上上下下的人召集到大殿前面,说:“眼下天灾人祸,民众又遭遇了百年难见的大瘟疫,我们出家人虽然是方外之士,但从目前情况看来,寺院里的饮食供给也是问题。恐怕,这里不能再留各位了。”大家一听就明白了长老的意思。长老又说:“大家稍后可去后殿取上各自的钵器,出寺化缘去吧。但愿佛祖会给你们指一条生路。”众人虽然无奈,却也只好齐声说了一句“阿弥陀佛”,便各自散去。
眼看着其他人去后殿取钵器准备离开寺庙,朱重八心里却不是滋味。他想,自己好不容易找个容身之所,现在又被遣散了,老天爷究竟还给不给人们活路呀!朱重八心中既不解又愤懑,他想到自己来到寺院的这段时间,长老也不教他什么讨活路的本事,每日都是劈柴扫院。现在吃不上饭了,却打发自己去化缘,这和要饭有什么区别?想到这里,他便找到了长老,明确表示自己要留下来。
长老见朱重八十分坚定,也就随了他。可谁知没过几天,长老就归了西,朱重八勉强又在寺院里熬了几日,把米缸里最后的一粒粮食吃完后,不得不踏上了四方云游的路。
后来,朱元璋在回忆这段生活的时候,写下两句话:“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扬。”意思是说,我来到这座寺庙两个月的时间,寺庙里的长老就因为粮食不够吃而锁上了粮仓的大门(表示粮仓已经吃空,不再需要进出取粮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大家不得不各自出去化缘乞食。
离开了寺庙后,又该做些什么呢?朱元璋后来说:“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意思是说,离开了这里后我又该怎么办呢,我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自己没有学问,也没有手艺,日后的生存必定是个大难题。本来有心去投靠亲戚,可这也不过是自取其辱,因为人人都自身难保,又哪里有多余的口粮来养活我呢。仰头问问苍天该去哪里讨活路,苍天茫茫,没有一位神仙给我明确的回答。既然谁也没有办法依靠,此时能和我做伴的也只有自己的影子了。由此可见,朱重八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很是凄惨,而这种无所依靠的孤寂感,更是沉沉地压在了他的心头。
在回忆中,朱元璋还写了一句“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意思是说,在这段四处流浪的日子里,早晨醒来看到哪里有炊烟升起,就要疾步赶过去敲门化缘,生怕脚步慢了人家就把饭食吃完了。待到天快黑时,也要早早地寻一个古寺栖身,如果错过了这间破庙,当天晚上可能连能睡觉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风霜雨雪,夜月惊魂,茫茫天地,身如飘蓬,为了在乱世中苟且偷生,朱重八不得不处处看人脸色。当时,朱重八跟随着大批的逃难的人从濠州向合肥的地界流动。等饥荒蔓延到合肥后,他又在城中一位姚姓人家的指引下去往汝州方向。途中,朱重八不断打听哪里的日子相对富庶,就去往哪里化缘乞讨。在这段浪迹天涯的日子中,他走遍了庐州、六安、光州、息州、汝州、颍州等地界,地跨今日皖北、豫东、苏北等地区,可谓是“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颍州”。这一走,就是三年多。
三年的时光如同浮光掠影,转眼朱重八也过了二十岁的年纪。这段辛苦的日子,对朱重八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难得的人生财富。他所历经之处,一则看到了许多名都大邑,了解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山川河流、草木湖泽。这为他日后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二则,朱重八见到太多饿殍满地的景象,无数次被富贵人家嘲笑撵出,这更使他明白幸福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朱元璋自己评价这段经历时说,正是因为这段流浪的生活,使他练就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性格,不会因为什么意外的事或者他人的责备而有惊怒的表现,面对世事变化,他总是可以保持镇定的心态。
在经过一番云游之后,朱重八再一次回到了皇觉寺,又继续过起了出家人的生活。
历史上把朱重八第二次回到的皇觉寺称为“后皇寺”,以此来区别他两次进寺做和尚的经历。其实,皇觉寺并非这座寺院的本名,而是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给赐的名。经历了如此多人间困苦后,再次来到寺庙的朱重八,开始了真正的学习修行和自我提升。
朱重八再度回到皇觉寺,与当时元朝对佛教的政策有一定关系。而他在第一次离开寺庙外出化缘云游的过程中所历经的种种境遇,也注定了他和佛之间的缘分。
在元朝统治时期,朝廷对佛教甚是推崇,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独立的田产。僧人们除了自己劳作外,还经常把土地租给百姓,他们靠着收地租和接受善信的布施来维持寺庙的生计。这也是朱重八在遭受了诸多天灾人祸之后,选择去皇觉寺出家的原因所在。在百姓的眼中,寺庙里的生活总是可以糊口的。
在四处乞讨的过程中,朱重八曾无数次遭遇他人的白眼,甚至还和路边的野狗争抢过饭食。在从合肥去往六安的路上,朱重八因为长期食不果腹而染上了风寒。要不是得到两个同行饥民的照料,他这条小命恐怕就要丢在乱坟岗了。正是因为他从这般苦难中走过,所以才炼就了更加成熟的品格。这也使他开始思索造成这般苦难的原因,究竟是老天爷不给百姓一条活路,还是有着更深的社会因素呢?朱重八没有读过书,他不懂得士大夫“先天下”“后天下”的大道理,他只明白人要吃饱饭、睡好觉、过上安定生活。如果皇帝老儿不管百姓的死活,那么就该换一个愿意为百姓生存考虑的皇帝。如果忍无可忍,就只有反抗这一条路可以走。朱重八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与他这一时期接触到的另一个宗教组织有莫大关系。这便是大名鼎鼎的白莲教。
根据历史记载,白莲教创于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创始人是昆山佛僧茅子元。基于此,元王朝认为白莲教和佛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所以在统治初期并没有遏制白莲教的发展。然而,随着元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官员对百姓的剥削越来越严重,甚至根本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中。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为了谋求生活加入白莲教。随着信众人数的增多,当初的宗教组织逐渐变成可以与朝廷抗衡的一支武装力量。待到朝廷有所警觉时,白莲教已经打出了“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白莲教已经做好了要改天换地的准备了。
当时,白莲教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教主是韩山童,“天下大乱”的口号就是北派提出来的。这个口号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走投无路的百姓们抱着拼死一搏的态度加入了北派白莲教;南派教主是彭莹玉。据传,彭莹玉出生时,天上出现红光,算命人说这是贵人之象。彭莹玉十岁便出家为僧,因此他也有个绰号叫“彭和尚”。彭和尚生性乐善好施,常常治病救人。他所率领的起义部众衣服的后背上都有一个“佛”字,这大约也有求佛祖庇佑的意思吧。
在刚刚接触到这个全新的教团时,朱重八也有过疑惑,这个既像是佛教又不是佛教的组织真的能撼动大元王朝的根基?如果白莲教是一支军队,或许还可以对他们有些信心。但白莲教的成员大都是吃不上饭的穷苦百姓,他们除了种地,哪里能够打仗呢?唯一让朱重八心动的,是白莲教的成员们都和他一样有着对命运的不满,想要站在生死线上背水一战。若不反抗,只有死路一条;若反抗,哪怕不成功,也不过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但朱重八最终没有加入白莲教。或许是缘分还不到,又或许是他早已经慧眼看透了结局,朱重八仍然选择了继续流浪和乞讨。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性命交给别人,如果拼命,那么决定自己是死是活的那个人,只能是他自己。
至正八年(1348年),朱重八听说自己家乡一带也在闹起义。这几年,四处皆是人心惶惶。当朝如此苛刻,如果换个朝廷,就一定会有所改变吗?朱重八无法得出具体的答案。与其四处漂泊,不如回家乡去。更何况,他已经出来三年了,哪怕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家乡。于是,朱重八敲着那只破木鱼,带着不成模样的饭钵,一路向着凤阳的方向走去。